海考网>学科考试>数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时间:2024-07-20 14:09:02 数学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对知识点应该都不陌生吧?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P2、3):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5×3 表示 1.5 的 3 倍是多少或 3 个 1.5 的和的简便运算。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 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P4、5):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 就是求 1.5 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1.5×1.8 就是求 1.5 的 1.8 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 0 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 0 占位。

  3、规律(1)(P9):一个数(0 除外)乘大于 1 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 除外)乘小于 1 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P10)

  ⑴四舍五入法;⑵进一法;⑶去尾法

  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P11)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减法性质: a-b-c=a-(b+c) 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a-b)×c=a×c-b×c】

  除法:除法性质: a÷b÷c=a÷(b×c)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

  8、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如:0.6÷0.3 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 0.6 与其中的一个因数 0.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9、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P16):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 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 0 再除。

  10、(P2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先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注意:如果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在被除数的末尾用 0 补足。

  11、(P23)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求出商的近似数。

  12、(P24、25)除法中的变化规律: 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0除外),商不变。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 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13、(P28)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如 6.3232…… ……的循环节是 32.

  14、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 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15、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时,从固定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16、(P45)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 以省略不写。

  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17、a×a 可以写作 a·a 或 a ,a 读作 a 的平方。 2a 表示 a+a

  18、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19、解方程原理:天平平衡。

  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 除外),等式依然成立。、

  20、 个数量关系式:加法: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乘法: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商=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21、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22、方程的检验过程:方程左边=……

  23、方程的解是一个数;

  解方程式一个计算过程。=方程右边

  所以,X=…是方程的解。

  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23、公式:

  长方形:周长=(长+宽)×2--【长=周长÷2-宽;宽= 周长÷ 2-长】 字母公式:C=(a+b)×2

  面积= 面积=长×宽 字母公式:S=ab

  正方形:周长=边长×4 字母公式:C=4a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字母公式: S=ah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底=面积×2÷高;高=面积×2÷底】 字母公式: S=ah÷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公式: S=(a+b)h÷2

  【上底=面积×2÷高-下底,下底=面积×2÷高-上底;高=面积×2÷(上底+下底)】

  24、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剪拼、平移

  25、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 2 倍,

  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26、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27、三角形、梯形的第二种推导方法老师已讲,自己看书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知道就行。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梯形面积的 2 倍,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28、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 2 倍。

  29、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30、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通过加、减进行计算。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31、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32、中位数的优点是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用它代表全体数据的一 般水平更合适。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33、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34、邮政编码:由 6 位组成,前 2 位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

  0 5 4 0 0 1

  前 3 位表示邮区

  前 4 位表示县(市)

  最后 2 位表示投递局

  35、身份证码: 18 位

  1 3 0 5 2 1 1 9 7 8 0 3 0 1 0 0 1 9

  河北省 邢台市 邢台县 出生日期 顺序码 校验码

  倒数第二位的数字用来表示性别,单数表示男,双数表示女。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2

  统计与可能性

  1、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2、中位数的优点是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用它代表全体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五年级上册数学重点知识点

  数学广角

  1、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2、邮政编码:由6位组成,前2位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

  054001

  前3位表示邮区

  前4位表示县(市)

  最后2位表示投递局

  3、身份证码:18位

  130521197803010019

  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出生日期顺序码校验码

  倒数第二位的数字用来表示性别,单数表示男,双数表示女。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3

  1、公式:

  长方形:周长=(长+宽)×2--【长=周长÷2-宽;宽=周长÷2-长】字母公式:C=(a+b)×2

  面积=面积=长×宽字母公式:S=ab

  正方形:周长=边长×4字母公式:C=4a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字母公式:S=ah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底=面积×2÷高;高=面积×2÷底】字母公式:S=ah÷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字母公式:S=(a+b)h÷2

  【上底=面积×2÷高-下底,下底=面积×2÷高-上底;高=面积×2÷(上底+下底)】

  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

  剪拼、平移

  3、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

  旋转

  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

  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4、梯形面积公式推导:

  旋转

  5、三角形、梯形的第二种推导方法老师已讲,自己看书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知道就行。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梯形面积的2倍,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6、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7、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8、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通过加、减进行计算。

  数学0是奇数还是偶数

  0是一个特殊的偶数(20xx年国际数学协会规定零为偶数;我国20xx年也规偶数定零为偶数)。它既是正偶数与负偶数的分界线,又是正奇数与负奇数的分水岭。

  小学规定0为最小的偶数,但是在初中学习了负数,出现了负偶数时,0就不是最小的偶数了。

  哥德巴赫猜想说明任何大于二的偶数都可以写为两个质数之和,但尚未有人能证明这个猜想。

  小学数学必背关系表达式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4

  一、倍数与因数

  1、如果a×b=c(a,b,c都是非0自然数),则a和b都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例:3×4=12,3和4都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如果a×a=c(两个a是相同的乘数),则a是c的因数,c是a的倍数,例:3×3=9, 3是9的因数,9是3的倍数。

  2、找因数的方法:找因数就是找所有能乘得这个数的乘数,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看哪两个自然数的积是这个数,直到两个乘数逐渐接近,没有其它乘数能得到这个积为止。(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3、找倍数的.方法:用这个数分别乘1,2,3,4……,所得的积就是倍数。(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二、2,3,5的倍数特征

  1、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能被2整除的数,是2的倍数)。

  2、奇数和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0是最小的偶数,1是最小的奇数)

  3、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4、2和5公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是2和5共同的倍数。

  5、3的倍数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6、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数:先满足个位上是0,再满足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例:690,30,660,780,1110……

  7、性质:一个数的倍数的倍数,依然是这个数的倍数。例如:3和9,9的倍数都是3的倍数;4和8,8的倍数都是4的倍数。

  三、质数和合数

  1、质数: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作质数。(质数只有两个因数)

  2、合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它因数,这个数叫作合数。(合数至少3个因数)

  四、100以内的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1、奇数: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31,33,35,37,39,41,43,45,47,49,51,53,55,57,59,61,63,65,67,69,71,73,75,77,79,81,83,85,87,89,91,93,95,97,99共50个奇数。

  2、偶数:0,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6,84,88,90,92,94,96,98,100共51个偶数。

  3、质数: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4、合数:4,6,8,9,10,12,14,15,16,18,20,21,22,24,25,26,27, 28,30,32,33,34,35,36,38,39,40,42,44,45,46,48,49,50,51,52,54,55,56,57,58,60,62,63,64,65,66,68,69,70,72,74,75,76,77,78,80,81,82,84,85,86,87,88,90,91,92,93,94,95,96,98,99,100

  五、数的奇偶性

  1、加减法中:同为偶,异为奇。

  2、其他运算:自己举例验证。

  3、若干个奇数相加,如果奇数的个数是偶数,则结果为偶数;如果奇数的个数是奇数,则结果为奇数。

  4、运动过程中的奇偶性:物体在两点之间运动,奇数次后,与开始状态相反,偶数次后,与开始状态相同。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5

  植树问题专题课程类型一概念梳理

  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或植树要求的不同,求解路线的总长度与路线被分成的(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

  基本关系:路长=株距×段数株距=路长÷段数段数=路长÷株距

  植树问题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植物路线是不封闭的;另一种是植树路线是封闭的。

  1)对于一条不封闭的路线,分两种情况:

  A、两端都栽:段数=棵数—1路长=株距×(棵数-1)

  株距=路长÷(棵数—1)棵数=路长÷株距+1

  B、两端都不栽:段数=棵数+1路长=株距×(棵数+1)

  株距=路长÷(棵数+1)棵数=路长÷株距—1

  2)对于一条封闭的路线:段数=棵数路长=株距×棵数

  知识点三:植树问题的衍生问题

  1马路问题2钟点问题3队列问题4楼梯问题5公交车站点问题6锯木头问题经典例题不封闭图形:

  求棵数:

  例1、在一条长2500米的'公路一侧架设电线杆,每隔50米架设一根,若公路两端都不架设,共需电线多少根?

  求间距:

  例2、在一条绿荫大道的一侧从头到尾坚电线杆,共用电线杆86根,这条绿荫大道全长1700米。每两根电线杆相隔多少米?

  求全长:

  例3、有320盆菊花,排成8行,每行中相邻两盆菊花之间相距1米,每行菊花长多少米?

  例4、学校图书馆前摆了一个方阵花坛,这个花坛的最外层每边各摆放12盆花,最外层共摆了多少盆花?这个花坛一共要多少盆花?

  例4、有一根木料,打算把每根锯成9段,每锯开一处,需要5分钟,全部锯完需要多少分钟?

  爬楼梯问题:

  例5、从1楼走到4楼共要走48级台阶,如果每上一层楼的台阶数都相同,那么从1楼到6楼共要走多少级台阶?

  钟表问题:

  例6、时钟4点钟敲4下,用12秒敲完。那么6点钟敲6下,秒敲完

  小学数学加法心算技巧

  1、分裂再凑整数加法;

  比如;8+5=13,先把“5”分裂成“2”和“3”;那么就是8+2+3=10;

  2、比如;77+8=85,先把“8”分裂成“3”和“5”;那么就是77+3+5=85;

  3、变整数再减去

  比如,26+18=44,把“18”变成“20-2”,那么就是26+20-2=44;

  4、比如;387+983=1370,把“983”变成“1000-17”,那么就是387+1000-17=1370;

  5、错位数相加

  比如,个位加十位得数是个位的;

  51+15=66;这样算:5+1得6;1+5得6;两6合拼

  72+27=99;这样算:7+2得9;2+7得9;两9合拼

  63+36=99;这样算:6+3得9;3+6得9;两9合拼

  52+25=77;这样算:5+2得7;2+5得7;两7合拼

  6、比如,个位加十位得数是十位的;

  78+87=165;这样算:7+8=15,再把“15”两个数字“1”和“5”相加得6,把这个“6”放在“15”的中间,得出“165”;

  67+76=143,这样算:6+7=13,再把“13”两个数字“1”和“3”相加得4,把这个“4”放在“13”的中间,得出“143”;

  小学数学常用计算公式表

  1、长方形面积

  =长×宽,计算公式S=ab

  2、正方形面积

  =边长×边长,计算公式S=a×a=a2

  3、长方形周长

  =(长+宽)×2,计算公式C=(a+b)×2

  4、正方形周长

  =边长×4,计算公式C=4a

  5、平行四边形面积

  =底×高,计算公式S=ah

  6、三角形面积

  =底×高÷2,计算公式S=a×h÷2

  7、梯形面积

  =(上底+下底)×高÷2,计算公式S=(a+b)×h÷2

  8、长方体体积

  =长×宽×高,计算公式V=abh

  9、圆的面积

  =圆周率×半径平方,计算公式V=πr2

  10、正方体体积

  =棱长×棱长×棱长,计算公式V=a3

  1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都可以写成底面积×高,计算公式V=sh

  12、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计算公式V=sh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6

  一、小数乘整数

  (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计算小数乘法)

  知识点一:

  1、计算小数加法先把小数点对齐,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计算小数乘法末尾对齐,按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知识点二:

  积中小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计算出小数乘整数的乘积后,积的小数末尾出现0,要再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如:3.60 “0”应划去

  知识点三:

  如果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如0.02×2=0.04

  知识点四:

  计算整数因数末尾有0的小数乘法时,要把整数数位中不是0的最右侧数字与小数的末尾对齐。

  思考:

  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1、小数乘整数中有一个因数是小数,所以积一般来说也是小数。

  2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暑部分末尾如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而整数乘法中是不能去掉的。

  二、小数乘小数

  知识点一:

  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

  知识点二:

  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输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积的前面用0补足,在点小数点。

  知识点三:

  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1、把因数的位置交换相乘

  2、用计算器来验算

  三、积的近似数

  知识点一:

  先算出积,然后看要保留数位的下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求出结果,用约等号表示。

  知识点二:

  如果求得的近似数所求数位的数字是9而后一位数字又大于5需要进1,这是就要依次进一用0占位。如6.597保留两位为6.60

  四、连乘、乘加、乘减

  知识点一:

  小数乘法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知识点二:

  小数的乘加运算与整数的.乘加运算顺序相同。先乘法,后加法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五、简便运算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计算连乘法时可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将几位整数的两个数先乘,再乘另一个数,计算一步乘法时,可将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拆成整十整百的数和一位数相加减的算式,再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对于不符合运算定律的算式,有些通过变形也可以应用。

  乘法分配律也可以推广到相应的减法。

  小学数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高位上的数,如果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较大的三位数是位999,小的三位数是100,较大的四位数是9999,小的四位数是1000。较大的三位数比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公式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差=被减数-减数

  数学数字0的基本概念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是正数和负数之间的一个数,且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当某个数X大于0(即X>0)时,称为正数;反之,当X小于0(即X<0)时,称为负数;而这个数X等于0时,这个数就是0。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7

  植树问题专题课程类型一概念梳理

  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或植树要求的不同,求解路线的总长度与路线被分成的(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

  基本关系:路长=株距×段数株距=路长÷段数段数=路长÷株距

  植树问题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植物路线是不封闭的;另一种是植树路线是封闭的。

  (1)对于一条不封闭的路线,分两种情况:

  A、两端都栽:段数=棵数—1路长=株距×(棵数—1)

  株距=路长÷(棵数—1)棵数=路长÷株距+1

  B、两端都不栽:段数=棵数+1路长=株距×(棵数+1)

  株距=路长÷(棵数+1)棵数=路长÷株距—1

  (2)对于一条封闭的路线:段数=棵数路长=株距×棵数

  知识点三:植树问题的衍生问题

  1、马路问题2钟点问题3队列问题4楼梯问题5公交车站点问题6锯木头问题经典例题不封闭图形:

  求棵数:

  例1、在一条长2500米的公路一侧架设电线杆,每隔50米架设一根,若公路两端都不架设,共需电线多少根?

  求间距:

  例2、在一条绿荫大道的一侧从头到尾坚电线杆,共用电线杆86根,这条绿荫大道全长1700米。每两根电线杆相隔多少米?

  求全长:

  例3、有320盆菊花,排成8行,每行中相邻两盆菊花之间相距1米,每行菊花长多少米?

  例4、学校图书馆前摆了一个方阵花坛,这个花坛的最外层每边各摆放12盆花,最外层共摆了多少盆花?这个花坛一共要多少盆花?

  例4、有一根木料,打算把每根锯成9段,每锯开一处,需要5分钟,全部锯完需要多少分钟?

  爬楼梯问题:

  例5、从1楼走到4楼共要走48级台阶,如果每上一层楼的台阶数都相同,那么从1楼到6楼共要走多少级台阶?

  钟表问题:

  例6、时钟4点钟敲4下,用12秒敲完。那么6点钟敲6下,秒敲完

  小学数学加法心算技巧

  1、分裂再凑整数加法;

  比如;8+5=13,先把“5”分裂成“2”和“3”;那么就是8+2+3=10;

  2、比如;77+8=85,先把“8”分裂成“3”和“5”;那么就是77+3+5=85;

  3、变整数再减去

  比如,26+18=44,把“18”变成“20-2”,那么就是26+20-2=44;

  4、比如;387+983=1370,把“983”变成“1000-17”,那么就是387+1000-17=1370;

  5、错位数相加

  比如,个位加十位得数是个位的;

  51+15=66;这样算:5+1得6;1+5得6;两6合拼

  72+27=99;这样算:7+2得9;2+7得9;两9合拼

  63+36=99;这样算:6+3得9;3+6得9;两9合拼

  52+25=77;这样算:5+2得7;2+5得7;两7合拼

  6、比如,个位加十位得数是十位的;

  78+87=165;这样算:7+8=15,再把“15”两个数字“1”和“5”相加得6,把这个“6”放在“15”的中间,得出“165”;

  67+76=143,这样算:6+7=13,再把“13”两个数字“1”和“3”相加得4,把这个“4”放在“13”的中间,得出“143”;

  小学数学常用计算公式表

  1、长方形面积=长×宽,计算公式S=ab

  2、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计算公式S=a×a=a2

  3、长方形周长=(长+宽)×2,计算公式C=(a+b)×2

  4、正方形周长=边长×4,计算公式C=4a

  5、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计算公式S=ah

  6、三角形面积=底×高÷2,计算公式S=a×h÷2

  7、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计算公式S=(a+b)×h÷2

  8、长方体体积=长×宽×高,计算公式V=abh

  9、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平方,计算公式V=πr2

  10、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计算公式V=a3

  1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写成底面积×高,计算公式V=sh

  12、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计算公式V=sh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8

  1、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如:2。6÷1。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2。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1。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继续除;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时,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2、取近似数的方法:

  取近似数的方法有三种,①四舍五入法②进一法③去尾法一般情况下,按要求取近似数时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选择应用。

  取商的近似数时,保留到哪一位,一定要除到那一位的下一位,然后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没有要求时,除不尽的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3、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的循环节。

  4、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一种是用省略号表示,要写出两个完整的循环节,后面标上省略号。如:0。3636…… 1。587587……另一种是简写的方法:即只写出一组循环节,然后在循环节的第一个数字和最后一个数上面点上圆点。如:12。

  5、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6、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小学数学测量知识点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

  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1公里==1000米,

  1000米=1千米,1000米=1公里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1吨1000克=1千克

  小学数学几何公式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a。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S=ah÷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

  8、直径=半径×2:d=2r;半径=直径÷2:r=d÷2。

  9、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c=πd=2πr。

  1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s=πr2。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9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知识点

  一、小数乘整数(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计算小数乘法)

  知识点一:

  1、计算小数加法先把小数点对齐,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计算小数乘法末尾对齐,按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知识点二:

  积中小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计算出小数乘整数的乘积后,积的小数末尾出现0,要再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如:3.60“0”应划去

  知识点三:

  如果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如0.02×2=0.04

  知识点四:

  计算整数因数末尾有0的小数乘法时,要把整数数位中不是0的最右侧数字与小数的末尾对齐。

  思考:

  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1、小数乘整数中有一个因数是小数,所以积一般来说也是小数。

  2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暑部分末尾如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而整数乘法中是不能去掉的。

  二、小数乘小数

  知识点一:

  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

  知识点二:

  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输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积的前面用0补足,在点小数点。

  知识点三:

  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1、把因数的位置交换相乘

  2、用计算器来验算

  三、积的近似数

  知识点一:

  先算出积,然后看要保留数位的下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求出结果,用约等号表示。

  知识点二:

  如果求得的近似数所求数位的数字是9而后一位数字又大于5需要进1,这是就要依次进一用0占位。如6.597保留两位为6.60

  四、连乘、乘加、乘减

  知识点一:

  小数乘法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知识点二:

  小数的乘加运算与整数的乘加运算顺序相同。先乘法,后加法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五、简便运算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计算连乘法时可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将几位整数的两个数先乘,再乘另一个数,计算一步乘法时,可将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拆成整十整百的数和一位数相加减的算式,再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对于不符合运算定律的算式,有些通过变形也可以应用。

  乘法分配律也可以推广到相应的减法。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知识点

  1、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如:2.6÷1.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2.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1.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继续除;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时,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2、取近似数的方法:

  取近似数的方法有三种,①四舍五入法②进一法③去尾法

  一般情况下,按要求取近似数时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选择应用。

  取商的近似数时,保留到哪一位,一定要除到那一位的下一位,然后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没有要求时,除不尽的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3、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的循环节。

  4、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

  一种是用省略号表示,要写出两个完整的循环节,后面标上省略号。如:0.3636……1.587587……

  另一种是简写的方法:即只写出一组循环节,然后在循环节的第一个数字和最后一个数上面点上圆点。如:12.

  5、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6、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知识点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时,从固定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2、正面、侧面、后面都是相对的,它是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通过观察、想象、猜测,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4、动手操作,思维拓展

  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有多少种不同摆法,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只能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知识点

  1、用字母表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公式:c=(a+b)×2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ab

  正方形的周长公式:c=4a正方形的面积公式:s=

  3、读作:x的平方,表示:两个x相乘。

  2x表示:两个x相加,或者是2乘x。

  4、①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②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③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5、把下面的数量关系补充完整。

  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

  总产量=(单产量)×(数量)单产量=(总产量)÷(数量)

  数量=(总产量)÷(单价)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大数-小数=相差数大数-相差数=小数小数+相差数=大数

  一倍量×倍数=几倍量几倍量÷倍数=一倍量

  几倍量÷一倍量=倍数

  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知识点

  1、长方形面积=长×宽字母公式:s=ab

  长方形周长=(长+宽)×2字母公式:c=(a+b)×2

  2、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字母公式:s=或者s=a×a

  正方形周长=边长×4字母公式:c=4a或者c=a×4

  3、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字母公式:s=ah

  4、三角形面积=底×高÷2字母公式:s=ah÷2

  5、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字母公式:s=(a+b)×h÷2

  6、计算圆木、钢管等的根数:(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

  7、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关系: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8、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通过加、减进行计算。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知识点

  1、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2、中位数的优点是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用它代表全体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知识点

  1、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2、邮政编码:由6位组成,前2位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前3位表示邮区,前4位表示县(市),最后2位表示投递局(所)。

  3、身份证号码:由18位组成,(1)前1、2位数字表示:所在省份的代码;(2)第3、4位数字表示:所在城市的代码;

  (3)第5、6位数字表示:所在区县的代码;

  (4)第7~14位数字表示:出生年、月、日;

  (5)第15、16位数字表示:所在地的派出所的代码;

  (6)第17位数字表示性别:奇数表示男性,偶数表示女性;

  (7)第18位数字是校检码:用来检验身份证的正确性。校检码可以是0~9的数字,有时也用x表示。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0

  1、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2、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发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

  3、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4、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5、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书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6、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⑴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主要是看它省略的最高位上的数,是小于5,大于5还是等于5。如果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4或比4小,把尾数都舍去。如果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5或比5大,把尾数省略后向前一位进一。

  ⑵进一法:在实际问题中,有时把一个数的尾数省略后,不管位数最高位商的数是几,都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如:把400千克粮食装进麻袋,如果每条麻袋只能装75千克,至少需要几条麻袋?因为400÷75=5.33就是说,400千克粮食装5条麻袋还余25千克,这25千克还需要用一条麻袋来装,所以一共需要6条麻袋。即:400÷75=5.33≈6(条)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⑶去尾法:在实际问题中,有时把一个数的尾数省略后,不管位数最高位商的数是几,都不需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如:把200张纸订成每本12张的本子,可以订成多少本?因为200÷16=16.66,就是说,22张纸订成16本还余8章,根据题里的要求,12张纸才能订成一本,余下的8张纸不能订成有12张纸有本子,所以一共只能订成16本。即:200÷16=16.66≈16(本)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去尾法。

  7、成年男子的标准体重=身高-105

  8、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9、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10、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11、华氏温度=摄氏温度×1.8+32

  1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字母公式:S=ah

  13、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字母公式:S=ah÷2

  14、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字母公式:S=(a+b)h÷2

  15、中位数的优点是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用它代表全体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16、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1

  1、方法:化大为小或化繁为简,画图,列表,再总结应用

  2、植树问题:

  (1)、两端要栽:

  间隔数=总长÷间距;总长=间距×间隔数;

  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棵数-1

  (类似问题有:竖电线杆,两端插旗......)

  (2)、两端不栽:

  间隔数=总长÷间距;总长=间距×间隔数;

  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棵数+1

  (类似问题有:锯木头,剪铁丝......)

  (3)、一端栽一端不栽:间隔数=总长÷间距;

  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数=间隔数;间隔数=棵数

  (类似问题有:敲钟听声,上楼时间.....)

  3、锯木问题:段数=次数+1;次数=段数-1总时间=每次时间×次数

  4、方阵问题:外层的数目是:边长×4—4或者是(边长-1)×4;

  单边边长=(外层数目+4)÷4

  整个方阵的总数目是:边长×边长

  5、封闭的.图形(例如围成一个圆形、椭圆形):

  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数=间隔数。

  6、过桥问题总长=车身长+车间距×车间隔数+桥(路长)

  速度=总长÷时间

  7、出租车计费(信件邮资、洗照片)等问题。

  计算时分成两部分。(1)标准部分。已经知道总价的,不再计算,不知道总价需计算。

  (2)超出部分。超出数量×超出单价。后相加。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2

  1、公式:长方形:周长=(长+宽)2【长=周长2-宽;宽=周长2-长】 字母公式:C=(a+b)2 面积=长宽 字母公式:S=ab 正方形:周长=边长4 字母公式:C=4a 面积=边长边长 字母公式:S=a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字母公式: S=ah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底=面积2高=面积2底】 字母公式: S=ah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公式: S=(a+b)h2 【上底=面积2高-下底,下底=面积2高-上底;高=面积2(上底+下底)】

  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剪拼、平移

  3、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4、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5、三角形、梯形的第二种推导方法老师已讲,自己看书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知道就行。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梯形面积的2倍,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6、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7、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30、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通过加、减进行计算。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3

  观察物体

  1、正确辨认从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2、观察物体有诀窍,先数看到几个面,再看它的排列法,画图形时要注意,只分上下画数量。

  3、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4、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5、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物体。

  小数除法

  1、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如:0.6÷0.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0.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0.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P16):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3、(P2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先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注意:如果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4、(P23)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

  5、(P24、25)除法中的变化规律: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6、(P28)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如6.3232…………的循环节是32.

  7、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小学数学四则运算知识点

  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4、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小学数学单位间进率

  1公里=1千米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1吨=1000千克1千克= 1000克= 1公斤= 1市斤

  1公顷=10000平方米1亩=666.666平方米

  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4

  公式:长方形:周长=(长+宽)×2——【长=周长÷2-宽;宽=周长÷2-长】字母公式:C=(a+b)×2

  面积=长×宽字母公式:S=ab

  正方形:周长=边长×4字母公式:C=4a

  面积=边长×边长字母公式:S=a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字母公式: S=ah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底=面积×2÷高;高=面积×2÷底】字母公式: S=ah÷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字母公式: S=(a+b)h÷2

  ——【上底=面积×2÷高-下底,下底=面积×2÷高-上底;高=面积×2÷(上底+下底)】

  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剪拼、平移25、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

  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27、三角形、梯形的第二种推导方法老师已讲,自己看书,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知道就行。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梯形面积的2倍,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合图形: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通过加、减进行计算。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5

  一、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1、数格法;

  2、重叠法;

  3、分割平移法;

  4、公式计算面积法;

  5、借助参照物比较法。

  二、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

  1、数格法;

  2、分割法;

  3、大面积减小面积法;

  4、综合计算法

  注:数格子时,先数完整的格子,再数能拼接的格子,如果几个格子可以拼接成一个完整的格子,就可以算作一个整格;不能拼接的`格子,如果接近半格,按半格算;如果只多一点点的,可以忽略不计;如果超过半格,接近一格的,按一格计算。

  三、底和高

  1、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两条垂线段。(画高时,用虚线画高)

  2、画垂线时用实线画。

  四、面积公式

  1、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s平=ah)

  底=平行四边形面积÷高(a=s平÷h)

  高=平行四边形面积÷底(h=s平÷a)

  2、三角形面积=底×高÷2(s三=ah÷2)

  底=三角形面积×2÷高(a=s三×2÷h)

  高=三角形面积×2÷底(h=s三×2÷a)

  3、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s梯=(a+b)h÷2)

  上底=梯形面积×2÷高-下底(a=s梯×2÷h-b)

  下底=梯形面积×2÷高-上底(b=s梯×2÷h-a)

  高=梯形面积×2÷(上底+下底)(h=s梯×2÷(a+b))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03-30

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03-21

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知识点05-30

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11-18

(精选)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07-05

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07-13

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热门)04-21

初三数学知识点上册10-18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10-18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