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学科考试>数学>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08-15 14:08:29 数学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常用15篇

  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常用15篇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1

  第一单元混合运算

  知识点一、

  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4、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知识点二、

  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

  字母表示:a÷0错误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字母表示:a+0=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字母表示:a-0=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字母表示:a-a=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字母表示:a×0=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

  字母表示:0÷a(a≠0)=0

  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1、生活中的简单物体观察总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形状。

  2、总结:同一立体图形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形状。

  第三单元加与减

  第一节捐书活动

  知识点:

  1、在计算脱式计算连加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也可以把三个数直接用一个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字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不要认为满十进一。

  2、在计算三个三位数连加时,如果哪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百,整千数,就先将这两个数相加,再加另外那个数。

  第二节运白菜

  1、用脱式计算连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减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写在小括号里面,再用第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2、如果哪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百,整千数,就先将这两个数相加,再加另外那个数。

  第三节节余多少钱

  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没有小括号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第四节里程表(一)

  1、根据里程表提出问题,一般先把里程表转化成线段图来观察,再列式计算。

  2、解决此类问题时,一定要从多个角度画图去理解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位置变化,列式也随之变化。

  第五节里程表(二)

  1、当天行驶的里程数=当天里程表的读数-前一天里程表的读数

  2、解答算式谜时,要通过观察推理找到从哪一位先计算,然后一步一步推算出答案。

  第四单元乘与除

  第一节小树有多少棵

  知识点:

  1、整十数乘一位数,根据表内乘法,先用整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2、整百数乘一位数,根据表内乘法,先用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

  3、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先根据表内乘法用整十、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

  4、在口算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时,先看清楚整百、整千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要注意一位数与0前面的数相乘时得到的0不能丢。

  第二节需要多少钱

  知识点:

  1、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先把前两位数看作几个十和几个一相加的和,再用一位数分别与它们相乘,最后把所得的两个积相加。

  2、计算混合运算时,要先明确运算顺序,再计算。

  第三节丰收了

  知识点:1、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先看一位数与什么数相乘能得到这个整十数(也就是被除数),结果就是那个数。

  (2)、按表内除法计算:先不看被除数末尾的0,按照表内除法算出商,再将被除数末尾的0填写在商的末尾。

  2、在除法算式里,被除数不变(被除数不为0)。除数越大,商越小,除数越小,商越大;除数不变,被除数越大,商越大,被除数越小,商越小。

  第四节植树

  知识点:1、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先把被除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然后分别除以除数,再把所得的两个商相加。

  2、(两个连续自然数之和+1)÷2=较大自然数,(两个连续自然数之和-1)÷2=较小自然数,(两数之和+两数之差)÷2=较大数,(两数之和-两数之差)÷2=较小数。

  第五单元周长

  知识点1:什么是周长

  1、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的长度总和或者说绕一个图形边线一周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2、不规则物体或图形的测量方法:绳子测量法。

  3、规则物体或图形的测量方法:(1)绳测法,(2)直尺测量法。

  知识点二:长方形的周长

  1、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已知长和宽的长度。

  2、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

  (2)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3)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4)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宽,求长;“长=(周长-宽×2)÷2”或“长=周长÷2-宽”

  (5)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长,求宽;“宽=(周长-长×2)÷2”或“宽=周长÷2-长”

  3、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可以把4条边长加起来;

  (2)用一条边长乘以4,即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靠墙围成的长方形有两种情况:

  (1)长边靠墙,

  (2)宽边靠墙。

  5、围成的两种长方形,宽边靠墙比长边靠墙所需的围栏多。

  第六单元乘法

  第一节蚂蚁做操

  知识点:

  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从个位算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每一位的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就在那一位的下面写积。

  2、在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一定要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中每个数位上的数。

  第二节去游乐园

  知识点:

  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乘法,列竖式计算时,先将一位数与多位数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相乘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要把进位的数写到正确的位置上,不要写在积中。

  第三节乘火车

  知识点:

  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从个位算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计算时每一步都不要忘记加上进位数。

  2、笔算乘法时,哪一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向哪一位进1,就在那一位加1。

  第四节去奶奶家

  知识点:

  借助里程图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明确里程图中的数学信息,理解题意后再进行计算。

  第五节:0×5=?

  知识点:

  1、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2、一个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1)先用这个乘数0前面的数乘另一个乘数;

  (2)再看这个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在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从个位算起,用一个数依次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的乘积是0,要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4、结论:

  (1)因数的末尾有0,乘积中一定有0。

  (2)因数的中间有0,乘积中不一定有0。

  第六节买矿泉水

  知识点:

  1、连乘的.估算方法:尽可能将其中两个数的乘积估成整十,整百数,再与第三个数相乘。

  2、连乘的运算顺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3、三个数连乘时,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在乘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还可以把任意两个数交换位置后再相乘。

  第七单元年月日

  第一节看日历(一)

  知识点:

  1、一年有12个月。

  2、1、3、5、7、8、10、12月每月有31天,是大月;4.6.9.11月每月有30天,是小月;2月有28天或29天,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3、一个月只有28天时,这个月有四个星期一至星期日;一个月有29天时,这个月中星期一至星期日的某一个是5天;一个月有30天时,这个月中星期一至星期日的某2个是5天;一个月有31天时,这个

  第二节看日历(二)

  知识点:

  1、2月29日是个特殊的日子,只有4年才出现。

  2、每四年中有一年的二月份有29天,其他年份的二月份都只有28天。

  3、认识平年和闰年:

  (1)公里年份是4的倍数的是闰年,不是4的倍数的是平年,公立年份是整百年的,是必须是400的倍数的才是闰年。

  (2)判断一个整百年份是不是闰年,要看这个年份数是不是400的倍数,如果是整数倍就是闰年,否者就是平年.

  (3)2月份是28天的是平年,2月份是29天的是闰年,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4)平年一年有52个星期零1天,闰年一年有52个星期零2天。

  365÷7=52(个)......1(天)

  366÷7=52(个)......2(天)

  4、推算几周年的的时间问题,可以用终止年份直接减去起始年份,所得的差即为所求。

  第三节一天的时间

  知识点:

  1、24时记时法:在一日(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2圈,共计24时。所以经常采用从0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作24时计时法。

  2、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表示时刻的换算:从凌晨0:00到中午12:00与普通计时法相同;中午12:00以后,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整点时刻相差12,普通计时法去掉限制词后加12就是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减12后就是普通计时法,

  3、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进过的时间,可以根据钟表推算,也可以用终止时刻减去起始时刻。

  4、计算中午12时的经过时间,要么把时间都换算成24时计时法来计算,要么先算中午12时以前有多长时间,再加上下午的一段时间。

  5、普通计时法在表述时要加上限制词上午、下午或者晚上等,这样才能将时间准确的表达出来。

  第四节:时间表

  知识点:1、时间表是管理时间的一种手段,是将某一段时间中已经明确的工作任务清晰的记载和表明的表格,用来提醒使用人和相关人按照时间表的进程活动。

  2、制作时间表,最主要的是做好时间的分配,合理分配时间有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守时习惯。

  3、判断谁跑得快,只要看谁用的时间短就可以了。

  第五节数学好玩

  知识点:

  1、同一段距离,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不同,在测量的结果相同的情况下,选简便的方法比较合适。

  2、地面上一定范围内的直线距离可以直接用直尺来测量。

  3、解决搭配问题也可以用乘法计算,也能得到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4、数路线问题实际上也属于搭配问题,在确定行走路线时,一定不要重复和遗漏。

  5、日历中的数有很多规律,如横向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少1;纵向上面的数比下面少7等。

  第八单元认识小数

  第一节文具店

  知识点:1、像3.15,0.50,1.06,6.66,...这样的数,都是小数。“.”叫作小数点。

  2、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分组成。

  3、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有几位数,它就是几位小数。

  4、读小数时,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读,中间的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依次读出每一数位上的数。

  5、写小数时,要先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然后在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最后写小数部分,依次写出各个数位上的数。

  6、把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元、角、分的数的方法:小数的整数部分是几,就改写成几元;小数点后的第一位是几,就改写成几角;小数点后的第二位是几,就改写成几分。若那一位上是0,那一位就省略不写。

  7、把带有元、角、分的数改写成一元为单位的小数时,元与小数的整数部分相对应,角与小数点后的第一位数相对应,分与小数点后的第二位数相对应。

  第二节货比三家

  知识点

  1、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的第一位,小数点后的第一位上的数大的这个小数就大;如果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的第二位,以此类推。

  2、比较三个或三个以上小数的大小和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相同,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依次比较小数部分。

  第三节存零用钱

  知识点1、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相加,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最后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使它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2、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相减,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最后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使它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第四节寄书

  1、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整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最后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使它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2、小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整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最后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使它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3、在计算小数加法时,与整数加法一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千万不要忘记满十进一,也不要忘记下一位进上来的一。

  第五节能通过吗

  1、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小数可以使数据更加精确。

  2、把带有米、分米、厘米的数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时,米与小数的整数部分相对应,分米与小数点后的第一位数相对应,以此类推。

  3、如果米、分米、厘米中某一个单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在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时,就在那个单位所对应的数位上写0。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2

  四个公式:

  两个公式:

  ①增加量(减少量)=原来的量×增加的百分数(减少的百分数)

  ②现在的量=原来的量±增加量(减少量)

  求增加百分之几?减少百分之几?

  公式:

  增加百分之几=增加的部分÷单位1

  减少百分之几=减少的部分÷单位1

  例如:

  1、45立方厘米的.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为50立方厘米,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增加百分之几?

  解题思路:根据公式增加百分之几=增加的部分÷单位1,先确定单位1是水,已经知道是45:增加的部分不知道,可以利用50减45求得5;最后用增加的部分5÷单位1水的45就等于增加百分之几。

  计算步骤:第一步:单位1:水:45立方厘米

  第二步:增加的部分:50—45=5立方厘米

  第三步:增加百分之几:5÷45=

  2、45立方厘米的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5立方厘米,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增加百分之几?

  解题思路:根据公式增加百分之几=增加的部分÷单位1,先确定单位1是水,已经知道是45:增加的部分是5立方厘米;最后用增加的部分5÷单位1水的45就等于增加百分之几。

  计算步骤:第一步:单位1:水:45立方厘米

  第二步:增加的部分:5立方厘米

  第三步:增加百分之几:5÷45=

  3、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5立方厘米,冰的体积为50立方厘米,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增加百分之几?

  解题思路:根据公式增加百分之几=增加的部分÷单位1,先确定单位1是水,不知道但可以根据题目“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5立方厘米”知道水是少的,冰是多的,所以可以用50—5求出水是45立方厘米。加的部分是5立方厘米;最后用增加的部分5÷单位1水的45就等于增加百分之几。

  计算步骤:第一步:单位1:水:50—5=45立方厘米

  第二步:增加的部分:5立方厘米

  第三步:增加百分之几:5÷45=

  4、“减少百分之几与增加百分之几”的解题方法完全相同。

  5、与增加百分之几相同的还有“多百分之几”“提高百分之几”“增长百分之几“等。

  与减少百分之几相同的还有“少百分之几”“降低百分之几”“节约百分几”等。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3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规律: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3.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⑴四舍五入法;⑵进一法;⑶去尾法

  4.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5.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6.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 减法性质:a-b-c=a-(b+c)a-(b-c)=a-b+c 乘法: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 除法: 除法性质:a÷b÷c=a÷(b×c)

  7.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8.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9.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先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10.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五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

  11.除法中的变化规律: 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12.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如6.3232……的循环节是32.

  13.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14.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时,从固定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15.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16.a×a可以写作a?a或a2,读作a的平方。 2a表示a+a

  17.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18.解方程原理:天平平衡。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依然成立。

  19.10个数量关系式: 加法: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两一个加数 减法: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乘法: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商=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20.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等式。

  21.公式:长方形:周长=(长+宽)×2 【长=周长÷2-宽; 宽=周长÷2-长】 字母公式:C=(a+b)×2 面积=长×宽 字母公式:S=ab正方形:周长=边长×4 字母公式:C=4a 面积=边长×边长 字母公式:S=a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字母公式: S=ah 三角形:面积=底×高÷2【底=面积×2÷高; 高=面积×2÷底】 字母公式: S=ah÷2 梯形: 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公式: S=(a+b)h÷2【上底=面积×2÷高-下底,下底=面积×2÷高-上底; 高=面积×2÷(上底+下底)】

  2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剪拼、平移 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23.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24.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梯形面积的2倍;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25.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26.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27.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通过加、减进行计算。

  28.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29.中位数的优点是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用它代表全体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30.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31.由6位组成: 前2位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 前3位表示邮区 前4位表示县(市) 最后2位表示投递局

  32.身份证号码:18位 倒数第二位的数字用来表示性别,单数表示男,双数表示女。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4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

  练习本宽13(厘米)

  铅笔长17(厘米)

  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

  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

  学校进行100(米)赛跑

  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

  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

  一把钥匙长5(厘米)

  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

  讲台高90(厘米)

  门高2(米)教室长12(米)

  筷子长20(厘米)

  一棵小树苗高1(米)

  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

  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

  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

  1、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

  2、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3、比一个数多几、少几,求这个数的问题。先通过关键句分析,“比”字前面是大数还是小数,“比”字后面是大数还是小数,问题里面要求大数还是小数,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

  4、关于提问题的题目,可以这样提问:

  ①…….和……一共…….?

  ②……比……..多多少/几……?

  ③……比……..少多少/几……?

  第三单元元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初步认识

  (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

  (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直角的初步认识

  (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

  (2)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线②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③再从这点出发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④最后标出直角标志。

  (3)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锐角<直角<钝角。

  (4)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5)每个三角尺上都有1个直角,两个锐角。红领巾上有3个角,其中一个是钝角,两个是锐角。一个长方形中和正方形中都是有4个直角。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5

  (一)口算除法

  1、整十数除整十数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1)算除法,想乘法;比如60÷30=( )就可以想(2)×30=60

  (2)利用表内除法计算。利用除法运算的性质: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如:200÷50想20÷5=4,所以200÷50=4。

  2、两位数除两位数或三位数的估算方法:除法估算一般是把算式中不是整十数或几百几十的数用“四舍五入”法估算成整十数或几百几十的数,再进行口算。注意结果用“≈”号。

  (二)笔算除法

  1、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计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数比除数小,就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除数不是整十数的两位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如果除数是一个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就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做与它接近的整十数试商,也可以把除数看做与它接近的几十五,再利用一位数的乘法直接确定商。

  3、商一位数:

  (1)两位数除以整十数,如:62÷30;

  (2)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如:364÷70

  (3)两位数除以两位数,如:90÷29(把29看做30来试商)

  (4)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如:324÷81(把81看做80来试商)

  (5)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如:104÷26(把26看做25来试商)

  (6)同头无除商八、九,如:404÷42(被除数的位和除数的位一样,即“同头”,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除数不够除,即“无除”,不是商8就是商9。)

  (7)除数折半商四五,如:252÷48(除数48的一半24,和被除数的前两位25很接近,不是商4就是商5。)

  4、商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1)前两位有余数,如:576÷18

  (2)前两位没有余数,如:930÷31

  5、判断商的位数的方法:

  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除数不够除,商是一位数;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除数够除,商是两位数。

  (三)商的变化规律

  1、商变化:

  (1)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商就除以(或乘)相同的数。

  (2)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商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2、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四)简便计算:同时去掉同样多的0,如9100÷700=91÷7=13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6

第一单元 测量

  1、在生活中,测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 )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 米 )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 千米 )做单位,千米也叫( 公里 )。10个1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公里)=1000米。

  2、1厘米的长度里有( 10 )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 相等 ),都是( 1 )毫米。所以,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1厘米=10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10厘米的长度就是1分米,因此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5、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6、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① 进率是10

  1 米 = 10 分米 1 分米 = 10 厘米 1 厘米 = 10 毫米

  10 分米=1 米 10 厘米= 1 分米 10 毫米= 1 厘米

  ② 进率是100

  1 米 = 100 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00 厘米=1 米 100毫米=1分米

  ③ 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 = 1公里

  7、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 克 )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 )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 吨 )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如:3吨=3000千克 5000千克=5吨

  7、(相邻)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

  1 吨 = 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 = 1 吨 1000克=1千克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笔算加、减法要注意: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十再减。

  2、估算的方法:

  结合实际,把题目中的数分别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或整十的数,再通过口算确定它们的得数范围。

  3、加、减法验算的方法:

  (1)加法的验算:

  ①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看两次相加的和是不是相同;

  ②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2)减法的验算:

  ①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减数”;

  ②用“差”加“减数”,看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第三单元 四边形

  1、由4条直的边和4个角组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正方形的(边长)。

  9、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 = (长+宽)×2 长方形的长 = 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 = 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 = 周长÷4

  第四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结果中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公式。

  被除数 =商×除数+余数 除数 = (被除数-余数)÷商 商 = (被除数-余数)÷除数

  第五单元 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和(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 12 )个数字,( 12 )个大格,( 60 )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 1 )个大格,也就是( 5 )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 1 )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 5 )分钟,走1小格是( 1 )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 5 )秒钟,走1小格是( 1 )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 1 )圈,分针走1圈是( 60 )分,也就是( 1 )小时。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 1 )圈,秒针走1圈是( 60 )秒,也就是( 1 )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5秒 )。

  7、公式。

  1时= 60分 1分= 60秒 半时= 30 分 60分=1时 60秒=1分 30 分=半时

  8、时间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例如:2时=( )分

  因为1时=60分,2时有2个60分,2×60=120,所以2时=(120)分。

  例如:180秒=( )分

  因为60秒=1分,180秒里面有3个60秒,所以180秒=(3)分。

  例如:1分35秒=( )秒

  因为1分=60秒,60+35=95,所以1分35秒=(95)秒。

  9、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刻-开始的时刻。

  例如:小明晚上7:30开始写作业,8:40写完作业,小明完成作业用了多长时间?

  8:40-7:30=1小时10分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1、口算。

  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可以先把题目转化成一位数乘一位数,直接用乘法口诀来算,算出积后,再看因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都是把这个多位数的每个数位上的数依次乘一位数。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3、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4、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把因数中的两位数或三位数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的数来与一位数相乘。

  如:48×9≈ 可以这样想:因为48接近50,50×9=450,所以48×9≈450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数的初步认识:

  (1)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2)几分之几:有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

  (3)分数的表示方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2 ……分子(表示取了其中的几份)

  ……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5 ……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了几份)

  第八单元 可能性

  1、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

  (1)确定现象:事件发生的结果是确定的。(如:太阳不可能从西方升起;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

  (2)不确定现象:事件发生的结果无法确定。(如:下星期一会下雨。)

  2、事件发生与否有三种情况。

  (1)一定(如:正方体一定有6个面。)

  (2)可能(如:明天可能是晴天。)

  (3)不可能(如:地球不可能绕着月球转。)

  3、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例如:盒子里有10个红球,3个白球,红球与白球的数量不相等,那么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与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红球多,摸到红球的可能性较大;白球少,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小。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简单的排列与组合:

  在解决问题时,要弄清楚实际问题与事物的顺序有没有关系,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1、与顺序有关的是排列数。例如:用数字卡片组数、排队、站不同位置照相、扮演不同的角色等问题。

  2、与顺序无关的是组合数。例如:衣服和早餐的搭配、行走路线的选择、两两通话、两两握手、安排比赛场次等问题。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7

  小学数学知识点全总结之一: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a+b=b+a

  结合律 (a+b)+c=a+(b+c)

  减法性质 a-b-c=a-(b+c)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结合律 (a×b)×c=a×(b×c)

  分配律 (a+b)×c=a×c+b×c

  除法性质 a÷(b×c)=a÷b÷c

  a÷(b÷c)=a÷b×c

  (a+b)÷c=a÷c+b÷c

  (a-b)÷c=a÷c-b÷c

  商不变性质m≠0 a÷b=(a×m)÷(b×m) =(a÷m)÷(b÷m)

  ■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推广:一个因数扩大A倍,另一个因数扩大B倍,积扩大AB倍.

  一个因数缩小A倍,另一个因数缩小B倍,积缩小AB倍.

  ■商不变规律: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推广:被除数扩大(或缩小)A倍,除数不变,商也扩大(或缩小)A倍.

  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A倍,商反而缩小(或扩大)A倍.

  ■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规律性质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但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要注意余数.

  如:8500÷200= 可以把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100倍来除,即85÷2= ,商不变,但此时的余数1是被缩小100被后的',所以还原成原来的余数应该是100.

  小学数学知识点全总结之二:简易方程

  ■用字母表示数

  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基本特点.既简单明了,又能表达数量关系的一般规律.

  ■用字母表示数的注意事项

  1、数字与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简写成““或省略不写.数与数相乘,乘号不能省略.

  2、当1和任何字母相乘时,“ 1” 省略不写.

  3、数字和字母相乘时,将数字写在字母前面.

  ■含有字母的式子及求值

  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或利用公式求值,应注意书写格式

  ■等式与方程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含有未知数;二是等式.所以,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在列方程解文字题时,如果题中要求的`未知数已经用字母表示,解答时就不需要写设,否则首先演将所求的未知数设为x.

  ■解方程的方法

  1、直接运用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去解.如x-8=12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被乘数×乘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

  2、先把含有未知数x的项看作一个数,然后再解.如3x+20=41

  先把3x看作一个数,然后再解.

  3、按四则运算顺序先计算,使方程变形,然后再解.如2.5×4-x=4.2,

  要先求出2.5×4的积,使方程变形为10-x=4.2,然后再解.

  4、利用运算定律或性质,使方程变形,然后再解.如:2.2x+7.8x=20

  先利用运算定律或性质使方程变形为(2.2+7.8)x=20,然后计算括号里面使方程变形为10x=20,最后再解.

  小学数学知识点全总结之三:比和比例

  ■比和比例应用题

  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按比例分配”.

  ■解题策略

  按比例分配的有关习题,在解答时,要善于找准分配的总量和分配的比,然后把分配的'比转化成分数或份数来进行解答

  ■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策略

  1、审题,找出题中相关联的两个量

  2、分析,判断题中相关联的两个量是成正比例关系还是成反比例关系.

  3、设未知数,列比例式

  4、解比例式

  5、检验,写答语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8

  一、圆的特征

  1、圆是平面内封闭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2、圆的特征:外形美观,易滚动。

  3、圆心O:圆中心的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圆多次对折之后,折痕的相交于圆的中心即圆心。圆心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r: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直径d: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同圆或等圆内直径是半径的2倍:d=2r或r=d÷2

  4、等圆:半径相等的圆叫做同心圆,等圆通过平移可以完全重合。同心圆:圆心重合、半径不等的两个圆叫做同心圆。

  5、圆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有一条对称轴的图形:半圆、扇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角。

  有二条对称轴的图形:长方形

  有三条对称轴的图形:等边三角形

  有四条对称轴的图形:正方形

  有无条对称轴的图形:圆,圆环

  6、画圆

  (1)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圆的半径。(2)画圆步骤:定半径、定圆心、旋转一周。

  二、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周长用字母C表示。

  1、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2、圆周率: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即:圆周率π=周长÷直径≈3.14

  所以,圆的.周长(c)=直径(d)×圆周率(π)—周长公式:c=πd,c=2πr

  圆周率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3.14是近似值。

  3、周长的变化的规律:半径扩大多少倍直径也扩大多少倍,周长扩大的倍数与半径、直径扩大的倍数相同。

  4、半圆周长=圆周长一半+直径=πr+d

  三、圆的面积s

  1、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如图把一个圆沿直径等分成若干份,剪开拼成长方形,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像越接近长方形。

  圆的半径=长方形的宽

  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长

  长方形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圆的周长的一半(πr)×圆的半径(r)

  S圆=πr×r=πr2

  2、几种图形,在面积相等的情况下,圆的周长最短,而长方形的周长最长;反之,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则,而长方形的面积则最小。

  周长相同时,圆面积,利用这一特点,篮子、盘子做成圆形。

  3、圆面积的变化的规律:半径扩大多少倍,直径、周长也同时扩大多少倍,圆面积扩大的倍数是半径、直径扩大的倍数的平方倍。

  4、环形面积=大圆–小圆=πR2-πr2

  扇形面积=πr2×n÷360(n表示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5、跑道:每条跑道的周长等于两半圆跑道合成的圆的周长加上两条直跑道的和。因为两条直跑道长度相等,所以,起跑线不同,相邻两条跑道起跑线也不同,间隔的距离是:2×π×跑道宽度。

  一个圆的半径增加a厘米,周长就增加2πa厘米。

  一个圆的直径增加b厘米,周长就增加πb厘米。

  6、任意一个正方形的内切圆即圆的直径是正方形的边长,它们的面积比是4∶π。

  7、常用数据

  π=3.14 2π=6.28 3π=9.42 4π=12.56 5π=15.7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9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2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培养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4.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5.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培养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学习难点: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角的意义;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3.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4.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5.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知识点概括总结:

  1.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十万:10个一万;

  一百万:10个十万;

  一千万:10个一百万;

  一亿:10个一千万。

  2.数级:数级是为便于人们记读阿拉伯数的一种识读方法,在位值制(数位顺序)的基础上,以三位或四位分级的原则,把数读,写出来。

  通常在阿拉伯数的书写上,以小数点或者空格作为各个数级的标识,从右向左把数分开。

  3.数级分类:

  (1)四位分级法:即以四位数为一个数级的分级方法。

  我国读数的习惯,就是按这种方法读的。如:万(数字后面4个0)、亿(数字后面8个0)、兆(数字后面12个0,这是中法计数)……。这些级分别叫做个级,万级,亿级……。

  (2)三位分级法:即以三位数为一个数级的分级方法。

  这西方的分级方法,这种分级方法也是国际通行的分级方法。如:千,数字后面3个0、百万,数字后面6个0、十亿,数字后面9个0……。

  4.数位:数位是指写数时,把数字并列排成横列,一个数字占有一个位置,这些位置,都叫做数位。

  从右端算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等等。

  这就说明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概念是不同的。

  5.数的产生: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古代印度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后,大约到了公元7世纪的时候,这些数字传到了阿拉伯地区。到13世纪时,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写出了《算盘书》,在这本书里,他对阿拉伯数字做了详细的介绍。后来,这些数字又从阿拉伯地区传到了欧洲,欧洲人只知道这些数字是从阿拉伯地区传入的,所以便把这些数字叫做阿拉伯数字。以后,这些数字又从欧洲传到世界各国。

  阿拉伯数字传入我国,大约是13到14世纪。由于我国古代有一种数字叫“筹码”,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当时在我国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运用。本世纪初,随着我国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和引进,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才开始慢慢使用,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推广使用才有100多年的历史。阿拉伯数字现在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最常用的数字了。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10

  一、知识框架

  一级知识点数与代数二级知识点数的运算三级知识点

  1、列竖式计算除法。

  2、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除法的验算

  3、一步计算的问题

  4、两步计算的问题

  1、质量单位千克、克数与代数常见的量

  2、千克、克之间的换算,简单的实际问题

  3、24时计时法空间与图形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图形的认识

  从三个方向观察用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形状

  1.周长的认识

  2.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期末知识点

  第一单元除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和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1.计算:列竖式计算除法。

  2.口算:被除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分别除以除数都没有余数的除法,包括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十数。

  3.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验算(用乘法验算)。

  4.估算: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5.一步计算的问题:在解决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6.两步计算的问题:先求总和或剩余是多少,再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练习: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62÷266÷672÷347÷7

  (2)口算:36÷360÷268÷290÷3

  (3)列竖式计算:39÷389÷467÷274÷3

  (4)你能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各是几十多吗?64÷584÷395÷481÷3

  (5)王老师用72元买笔记本,如果每本单价是2元,那么能买多少本?李老师用60元买了20本笔记本,那么每本笔记本多少钱?

  (6)一副乒乓球拍26元,一个乒乓球2元,用50元买一副乒乓球拍,剩下的钱能够买几个乒乓球?第二单元认数1.认数、读数、写数。

  整千数:数位与顺序,认、读、写数,口算整千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非整千数:认、读、写数,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按顺序整理数。

  练习:

  (1)口算:201+4000800030006000201000+100

  (2)写一写:两个千加两个百加一个十是多少?

  (3)三千零二是由几个千和几个一组成?

  (4)9670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7在()位上,个位上是()。

  2.大小比较

  比较大小时的数学思考,比较大小的实际应用,非整千数最接近几千。

  练习:

  比较大小:3650和2520,7890和8790第三单元千克和克

  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是它的质量。我国人民在生活中习惯以“物体有多重”代替“质量是多少”,因此没有使用“质量”这个词,仍然讲“有多重”。

  1.称一个物体有多重,一般用千克为单位。

  2.净含量是指包装袋内物品实际有多重。

  3.千克可以用KG表示,又叫公斤。

  4.从秤上读出物品的重量。

  5.称比较轻的物品,一般用克为单位。

  6.认识天平。

  7.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1千克=1000克。

  练习

  (1)一袋盐重500克,两袋盐重()克?

  (2)2千克=()克

  (3)9000克=()千克第四单元加和减

  1.口算两位数加、减。解决与“倍”或“差”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练习

  口算:44+2532+5714+6876642.画线段图解决问题。

  练习

  手套的价格是12元,帽子的价格是手套的3倍,你能用线段画出来并算出帽子是多少钱吗?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

  1.24时记时法及它与普通记时法(12时记时法)的联系

  2.联系实际问题求经过时间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包括:求整时到整时的经过时间,求非整点时刻间的经过时间。(利用线段图)。

  求经过时间:

  记忆: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到达的时刻出发的时刻=经过时间3.两种计时方式的转化。

  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互相转化普通记时法24时记时法凌晨1时1时

  早晨5时5时上午8时8时中午12时12时下午1时13时下午2时14时晚上6时18时晚上7时19时晚上8时20时晚上9时21时

  深夜12时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

  记忆:中午12时以后的时刻,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用钟面上的时刻加上12时。中午12时以后的时刻,用普通记时法表示,就用时刻减去12时。

  练习

  (1)图书馆的的公告牌上面写着:借书时间:12:0013:30,15:4017:00。图书馆每天的借书时间是多长?

  (2)用二十四小时计时法表示,:下午2:00,晚上9:00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边与角有什么特点。(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通常把长方形的长边叫做长,短边叫做宽。把正方形的每一条边都叫做边长。)

  2.探索、理解周长的含义及计算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物体某个面上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该物体某个面的周长)。

  练习

  (1)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求篮球场的周长。

  (2)操场长150米,宽70米,小强绕操场跑一周,小强一共跑了多少米?

  第七单元乘法

  1.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本方法。(在二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

  2.三位数的中间或末尾是0时的乘法计算。3.连乘计算。练习:

  (1)200×3152×4261×3224×5(2)124×3×2115×2×4

  (3)一头牛一天吃20千克草,两头牛两天吃多少千克草?

  第八单元观察物体

  安排过一次“观察物体”,从物体(玩具、茶壶、汽车等)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并选择适宜的图形表示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本单元学习“观察物体”,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并用视图表示看到的形状。

  1.在知道物体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的基础上,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2.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物体的面的个数往往是不相同的。

  3.进行简单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

  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学习简单的统计知识。

  练习

  (1)在一个口袋里放3个红球,一个黄球,从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还是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

  第十单元认识分数

  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计算。

  1.分数的表示:分子、分母、分数线。

  2.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3.同分母分数的加减。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11

  通过欣赏和设计图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小小运动会

  1、应用100以内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正确的'计算。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多样化。

  3、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4、能利用图形设计美丽的图案。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12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1.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特别注意: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区别。

  2、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3、位数:一个数含有几个数位,就是几位数,如652100是个六位数。

  4、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6、亿以上数的读法:

  ①先分级,从高位开始读起。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②亿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7、亿以上数的写法:

  ①从最高位写起,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

  ②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8、比较数的大小:

  ①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数比较大。

  ②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开始比较。

  9、求近似数: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

  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小于5还是等于或大于5。小于5就舍去尾数,等于或大于5就向前一位进1,再舍去尾数。

  10、表示物体个数:1,2,3,4,5,6,7,8,9,10,…….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来表示,0也是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11、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2、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13、ON╱CE:开关及清除屏键,清除显示屏上的内容。

  AC:清除键,清除所有内容。

  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

  1、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2、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3、从大单位变到小单位,乘以进率。

  从小单位变到大单位,除以进率。

  4、国土面积(中国、省、市、区等)、海洋面积等特别大的面积适合用平方千米。如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面积约1100。

  广场、校园等稍大土地面积适合用公顷。如天安门广场的占地面积大约是44;

  操场、教室等较小的面积适合用平方米。如一个教室的面积约60;

  5、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

  1、直线、射线、线段

  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没有端点。

  射线: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只有一个端点。

  线段:不能延伸,有两个端点,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2、直线、射线与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①、直线和射线都可以无限延伸,因此无法量出长短。

  ②、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③、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4、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3、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将圆平均分成36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l度,记做1°。

  5、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关系。角的大小与叉开的大小有关系,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6、度量角的工具叫量角器。

  7、量角的步骤:

  ①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②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8、角可以看作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

  9、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半周,形成的角叫做平角。1平角=180°

  10、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形成的角叫做周角。1周角=360°

  1周角=2平角=4直角1直角=90°

  11、小于90度的角叫做锐角,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的角叫做钝角。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12、画角的步骤: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上找到要画的角的度数(如65°)的地方,并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13、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14、用三角板可以画的角:180°165°150°135°120°105°90°75°60°45°30°15°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积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积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2、积的变化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3、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共用的价钱,叫做总价。

  单价×数量=总价

  单价=总价÷数量

  数量=总价÷单价

  4、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

  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5、速度单位通常有:千米/时、米/分、米/秒等。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2、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

  3、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4、与两条平行线互相垂直的线段长度都相等。或者说: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经过直线上一点(或外一点)作垂线,可以画一条。

  5、同一平面内,与同一条直线平行(或垂直)的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6、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7、一个长方形,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可以拉成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但是周长不变。

  8、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容易变形。例如:伸缩门、升降机

  9、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无数条高。

  10、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特点: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

  1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特点:有一条腰就是梯形的高。

  12、从梯形上底任取一个点,向下底引一条垂线,这个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13、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14、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15、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四边形四个内角的和是360°。

  16、四边形小结: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叫长方形。

  四个角都是直角,并且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叫正方形。

  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去0法: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同时去掉相同个数的0,商不变。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三位数。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

  求出每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3、商的变化规律:

  被除数和商的变化相同。除数和商的变化相反。

  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

  1、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直观的看出各种数量的大小,便于比较。

  2、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条形图一格表示几,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

  1、沏茶问题:

  合理安排时间的过程:(1)明确完成一项工作要做哪些事情;(2)明确每项事情各需要多少时间;(3)合理安排工作的顺序,明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

  2、烙饼问题:烙饼的最优方案是每一次尽可能的让锅里按要求放最多的饼,这样既没有浪费资源,又节省时间。

  3、对策论问题:解决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策略,要学会寻找最优方案。可以用列举法选择最优方案。

  四年级数学的学习方法

  1.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通过自学对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形成一定的表象,这对于学生在课中学习新知识时,是很有帮助的。而且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基础后,教师在教学时就能有的放矢,更多地让学生通过尝试来获取新知识,可以更多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而实际情况,当今的学生中养成预习习惯的还不够普遍,当然这是有一个过程的,这其中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但我们教师、家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老师和家长首先要起到引导作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如何去预习,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在上新课之前,可以提出几个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的问题作为预习的作业,如要求读、划、问、查,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结合课文背景、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我们现在学的课文有很多都距离孩子们很远,这就需要背景的查找来辅助学习,加深理解。

  这样坚持较长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对预习就有了一定的习惯性。其次,学生本身也要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在预习中有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核心重点的地方或较难理解的地方打个*号等等。

  作为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预习,有些问题孩子会主动向你询问,上网的查询还需要家长的辅导。在上课时,因为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那么他的思维会紧跟着教师,不是老师引着走,而是进行互动的学习。只要学校家庭共同联合,孩子的预习习惯一定会很好地养成,这对于他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2.听讲的习惯

  上课专心听讲,集中注意力,这是保证课堂35分钟效率的最低要求。它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认真听教师讲课并观察教师的教具演示过程、板书内容、讲课的动作及表情等等,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老师在讲课时,较多采用动作信号,往往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可能是个问题。

  因此,学生只有在认真听讲的基础上,才能回答我的动作问题,或领会一个手势所表示的意思。二是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同学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要注意听,边听边想,同学回答得对或不对,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如果让自己回答,该怎样说好。

  边听边思考,同意的可以轻轻点头表示赞同,若需要补充或者有不同的看法时,要积极大胆的举手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可以沟通同学之间的信息,取长补短,促进学生听懂教学内容。

  3.课堂上说的习惯

  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大胆发言,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首先要求语言要完整,不要语无伦次;其次,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或回答不完整,老师要鼓励学生,表扬他敢于说的勇敢的精神,不让学生觉得回答问题是种压力而不敢说、不肯说。

  所以,在班上,学生回答问题时会说“我认为”“我补充谁的问题”……显得非常自信,有时像开辩论会一样,一个个争先恐后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学习的主动权就还给了学生,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

  4.做作业的习惯

  总体来说,学生的作业书写较好,但是要做到持之以恒那是要有恒心的。现在有的学生做作业只是为了应付教师,有的回家马马虎虎做好就出去玩了;有的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电视;有的一有不懂得题目,就马上问家长,自己不动脑筋;有的甚至不完成作业……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作业习惯,应该从几方面着手。

  (1)培养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要求学生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

  (2)独立完成作业,遇到困难想办法自已解决,不能依赖他人。

  (3)做完作业认真检查。

  作为一些作业常迟交的学生的家长可以相机地抽查孩子的书包,或者和别的学生交流后,再来询问。只有多督促,多提醒,才能让学生改掉迟交或者不叫不交的不良习惯。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13

  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1分=60秒

  半时=30分60分=1时

  60秒=1分30分=半时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最大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公式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差=被减数-减数

  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

  ①进率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00厘米=1米, 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 1公里==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1公里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 1吨1000克=1千克

  倍的认识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这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

  多位数乘一位数

  1、估算。(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3500)

  2、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 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

  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5、(关于“大约)应用题:

  ①条件中出现“大约”,而问题中没有“大约”,求准确数。→(=)

  ②条件中没有,而问题中出现“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③条件和问题中都有“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四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分数的初步认识

  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①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和分子相加、减。

  ② 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同分子分母的分数。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14

  1、乘法的含义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的简便算法。如:计算:2+2+2=6,用乘法算就是:2×3=6或3×2=6.

  2、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⑴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的方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可以先写相同的加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的个数,最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也可以先写相同加数的个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最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

  如:4+4+4=12改写成乘法算式是4×3=12或3×4=12

  4 × 3 = 12或3 × 4 = 12

  ⑵乘法算式的读法。读乘法算式时,要按照算式顺序来读。如:6×3=18读作:“6乘3等于18”。

  3、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实际表示的意义

  在乘法算式里,乘号前面的数和乘号后面的数都叫做“乘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积”。

  4、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一道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如:4×5表示5个4相加或4个5相加。

  5、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6、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7、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乘数×乘数=积

  加法:加数+加数=和

  和—加数=加数

  减法: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8、在9的乘法口诀里,几乘9或9乘几,都可看作几十减几,其中“几”是指相同的数。

  如:1×9=10—1 9×5=50—5

  9、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如:加法:3+3+3+3+2=14乘加:3×4+2=14乘减:3×5-1=14

  10、“几和几相加”与“几个几相加”有区别

  求几和几相加,用几加几;如:求4和3相加是多少?用加法(4+3=7)

  求几个几相加,用几乘几。

  如:求4个3相加是多少?(3+3+3+3=12或3×4=12或4×3=12)

  补充:几和几相乘,求积?用几×几.如:2和4相乘用2×4=8

  2个乘数都是几,求积?用几×几。如:2个8相乘用8×8=64

  11、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表示两个意义,如“4×2”既可以表示“4个2相加”,也可以表示“2个4相加”。

  “5+5+5”写成乘法算式是(3×5=15)或(5×3=15),

  都可以用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表示(3)个(5)相加

  3×5=15读作:3乘5等于15. 5×3=15读作:5乘3等于15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一般是不同的;

  2、观察物体时,要抓住物体的特征来判断。

  3、观察长方体的某一面,看到的可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正方形的某一面,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4、观察圆柱体,看到的可能是长方形或圆形。观察球体,看到的都是圆形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1、认识时间

  (1)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走得快的,较长的是分针;走得慢的,较短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1个大格有5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

  (3)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一圈,所以1时=60分;

  (4)半小时=30分,一刻钟=15分钟

  (5)时间的读与写:如3:30,可以读作3时30分,也可以读作3点半;8时零5分应写作8:05。

  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要按着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事件,时间上不能重复。

  (2)问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先要读出现在是几时,再推算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几分。

  (3)时针和分针能形成直角的时刻是3时和9时。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

  1、用两个不同的数字(0除外)组合时可以交换两个数字的位置;用三个不同的数字组合成两位数时,可以让每个数字(0除外)作十位数字,其余的两个数字依次和它组合。

  2、借用连线或者符号解答问题比较简单。

  3、排列与顺序有关,组合与顺序无关。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15

  小学数学知识点全总结之一: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a+b=b+a

  结合律 (a+b)+c=a+(b+c)

  减法性质 a-b-c=a-(b+c)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结合律 (a×b)×c=a×(b×c)

  分配律 (a+b)×c=a×c+b×c

  除法性质 a÷(b×c)=a÷b÷c

  a÷(b÷c)=a÷b×c

  (a+b)÷c=a÷c+b÷c

  (a-b)÷c=a÷c-b÷c

  商不变性质m≠0 a÷b=(a×m)÷(b×m) =(a÷m)÷(b÷m)

  ■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推广:一个因数扩大A倍,另一个因数扩大B倍,积扩大AB倍。

  一个因数缩小A倍,另一个因数缩小B倍,积缩小AB倍。

  ■商不变规律: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推广:被除数扩大(或缩小)A倍,除数不变,商也扩大(或缩小)A倍。

  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A倍,商反而缩小(或扩大)A倍。

  ■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规律性质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但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要注意余数。

  如:8500÷200= 可以把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100倍来除,即85÷2= ,商不变,但此时的余数1是被缩小100被后的,所以还原成原来的余数应该是100。

  小学数学知识点全总结之二:简易方程

  ■用字母表示数

  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基本特点。既简单明了,又能表达数量关系的一般规律。

  ■用字母表示数的注意事项

  1、数字与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简写成““或省略不写。数与数相乘,乘号不能省略。

  2、当1和任何字母相乘时,“ 1” 省略不写。

  3、数字和字母相乘时,将数字写在字母前面。

  ■含有字母的`式子及求值

  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或利用公式求值,应注意书写格式。

  ■等式与方程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含有未知数;二是等式。所以,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在列方程解文字题时,如果题中要求的未知数已经用字母表示,解答时就不需要写设,否则首先演将所求的未知数设为x。

  ■解方程的方法

  1、直接运用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去解。如x-8=12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被乘数×乘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

  2、先把含有未知数x的项看作一个数,然后再解,如3x+20=41

  先把3x看作一个数,然后再解。

  3、按四则运算顺序先计算,使方程变形,然后再解。如2.5×4-x=4.2,要先求出2.5×4的积,使方程变形为10-x=4.2,然后再解。

  4、利用运算定律或性质,使方程变形,然后再解。如:2.2x+7.8x=20

  先利用运算定律或性质使方程变形为(2.2+7.8)x=20,然后计算括号里面使方程变形为10x=20,最后再解。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的知识点总结06-20

(精品)小学数学的知识点总结08-10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11-10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02-26

(精)小学数学的知识点总结08-11

小学数学的知识点总结(经典15篇)08-09

小学数学的知识点总结15篇(精选)08-11

[推荐]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06-13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通用)07-14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精)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