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学科考试>数学>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08-29 07:04:03 数学 我要投稿

【实用】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5篇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5篇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

  简单随机抽样

  (1)总体和样本

  ①在统计学中 , 把研究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②把每个研究对象叫做个体。③把总体中个体的总数叫做总体容量。④为了研究总体 的有关性质,一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 x1,x2 , …,xx 研究,我们称它为样本。其中个体的.个数称为样本容量。

  (2)简单随机抽样,也叫纯随机抽样。就是从总体中不加任何分组、划类、排队等,完全随

  机地抽取调查单位。特点是:每个样本单位被抽中的可能性相同(概率相等),样本的每个单位完全独立,彼此间无一定的关联性和排斥性。简单随机抽样是其它各种抽样形式的基础。通常只是在总体单位之间差异程度较小和数目较少时,才采用这种方法。

  (3)简单随机抽样常用的方法:

  ①抽签法;②随机数表法;③计算机模拟法;③使用统计软件直接抽取。

  在简单随机抽样的样本容量设计中,主要考虑:①总体变异情况;②允许误差范围;③概率保证程度。

  (4)抽签法:

  ①给调查对象群体中的每一个对象编号;②准备抽签的工具,实施抽签;③对样本中的每一个个体进行测量或调查

  (5)随机数表法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2

  一、函数对称性:

  1.2.3.4.5.6.7.8.

  f(a+x)=f(a-x)==>f(x)关于x=a对称

  f(a+x)=f(b-x)==>f(x)关于x=(a+b)/2对称f(a+x)=-f(a-x)==>f(x)关于点(a,0)对称f(a+x)=-f(a-x)+2b==>f(x)关于点(a,b)对称

  f(a+x)=-f(b-x)+c==>f(x)关于点[(a+b)/2,c/2]对称y=f(x)与y=f(-x)关于x=0对称y=f(x)与y=-f(x)关于y=0对称y=f(x)与y=-f(-x)关于点(0,0)对称

  例1:证明函数y=f(a+x)与y=f(b-x)关于x=(b-a)/2对称。

  【解析】求两个不同函数的对称轴,用设点和对称原理作解。

  证明:假设任意一点P(m,n)在函数y=f(a+x)上,令关于x=t的对称点Q(2tm,n),那么n=f(a+m)=f[b(2tm)]

  ∴b2t=a,==>t=(b-a)/2,即证得对称轴为x=(b-a)/2.

  例2:证明函数y=f(a-x)与y=f(xb)关于x=(a+b)/2对称。

  证明:假设任意一点P(m,n)在函数y=f(a-x)上,令关于x=t的对称点Q(2tm,n),那么n=f(a-m)=f[(2tm)b]

  ∴2t-b=a,==>t=(a+b)/2,即证得对称轴为x=(a+b)/2.

  二、函数的周期性

  令a,b均不为零,若:

  1、函数y=f(x)存在f(x)=f(x+a)==>函数最小正周期T=|a|

  2、函数y=f(x)存在f(a+x)=f(b+x)==>函数最小正周期T=|b-a|

  3、函数y=f(x)存在f(x)=-f(x+a)==>函数最小正周期T=|2a|

  4、函数y=f(x)存在f(x+a)=1/f(x)==>函数最小正周期T=|2a|

  5、函数y=f(x)存在f(x+a)=[f(x)+1]/[1f(x)]==>函数最小正周期T=|4a|

  这里只对第2~5点进行解析。

  第2点解析:

  令X=x+a,f[a+(xa)]=f[b+(xa)]∴f(x)=f(x+ba)==>T=ba

  第3点解析:同理,f(x+a)=-f(x+2a)……

  ①f(x)=-f(x+a)……

  ②∴由①和②解得f(x)=f(x+2a)∴函数最小正周期T=|2a|

  第4点解析:

  f(x+2a)=1/f(x+a)==>f(x+a)=1/f(x+2a)

  又∵f(x+a)=1/f(x)∴f(x)=f(x+2a)

  ∴函数最小正周期T=|2a|

  第5点解析:

  ∵f(x+a)={2[1f(x)]}/[1f(x)]=2/[1f(x)]1

  ∴1f(x)=2/[f(x)+1]移项得f(x)=12/[f(x+a)+1]

  那么f(x-a)=12/[f(x)+1],等式右边通分得f(x-a)=[f(x)1]/[1+f(x)]∴1/[f(x-a)=[1+f(x)]/[f(x)1],即-1/[f(x-a)=[1+f(x)]/[1-f(x)]∴-1/[f(x-a)=f(x+a),-1/[f(x2a)=f(x)==>-1/f(x)=f(x-2a)①,又∵-1/f(x)=f(x+2a)②,

  由①②得f(x+2a)=f(x-2a)==>f(x)=f(x+4a)

  ∴函数最小正周期T=|4a|

  扩展阅读:函数对称性、周期性和奇偶性的规律总结

  函数对称性、周期性和奇偶性规律总结

  (一)同一函数的函数的奇偶性与对称性:(奇偶性是一种特殊的对称性)

  1、奇偶性:

  (1)奇函数关于(0,0)对称,奇函数有关系式f(x)f(x)0

  (2)偶函数关于y(即x=0)轴对称,偶函数有关系式f(x)f(x)

  2、奇偶性的拓展:同一函数的对称性

  (1)函数的轴对称:

  函数yf(x)关于xa对称f(ax)f(ax)

  f(ax)f(ax)也可以写成f(x)f(2ax)或f(x)f(2ax)

  若写成:f(ax)f(bx),则函数yf(x)关于直线x称

  (ax)(bx)ab对22证明:设点(x1,y1)在yf(x)上,通过f(x)f(2ax)可知,y1f(x1)f(2ax1),

  即点(2ax1,y1)也在yf(x)上,而点(x1,y1)与点(2ax1,y1)关于x=a对称。得证。

  说明:关于xa对称要求横坐标之和为2a,纵坐标相等。

  ∵(ax1,y1)与(ax1,y1)关于xa对称,∴函数yf(x)关于xa对称

  f(ax)f(ax)

  ∵(x1,y1)与(2ax1,y1)关于xa对称,∴函数yf(x)关于xa对称

  f(x)f(2ax)

  ∵(x1,y1)与(2ax1,y1)关于xa对称,∴函数yf(x)关于xa对称

  f(x)f(2ax)

  (2)函数的点对称:

  函数yf(x)关于点(a,b)对称f(ax)f(ax)2b

  上述关系也可以写成f(2ax)f(x)2b或f(2ax)f(x)2b

  若写成:f(ax)f(bx)c,函数yf(x)关于点(abc,)对称2证明:设点(x1,y1)在yf(x)上,即y1f(x1),通过f(2ax)f(x)2b可知,f(2ax1)f(x1)2b,所以f(2ax1)2bf(x1)2by1,所以点(2ax1,2by1)也在yf(x)上,而点(2ax1,2by1)与(x1,y1)关于(a,b)对称。得证。

  说明:关于点(a,b)对称要求横坐标之和为2a,纵坐标之和为2b,如(ax)与(ax)之和为2a。

  (3)函数yf(x)关于点yb对称:假设函数关于yb对称,即关于任一个x值,都有两个y值与其对应,显然这不符合函数的`定义,故函数自身不可能关于yb对称。但在曲线c(x,y)=0,则有可能会出现关于yb对称,比如圆c(x,y)x2y240它会关于y=0对称。

  (4)复合函数的奇偶性的性质定理:

  性质1、复数函数y=f[g(x)]为偶函数,则f[g(-x)]=f[g(x)]。复合函数y=f[g(x)]为奇函数,则f[g(-x)]=-f[g(x)]。

  性质2、复合函数y=f(x+a)为偶函数,则f(x+a)=f(-x+a);复合函数y=f(x+a)为奇函数,则f(-x+a)=-f(a+x)。

  性质3、复合函数y=f(x+a)为偶函数,则y=f(x)关于直线x=a轴对称。复合函数y=f(x+a)为奇函数,则y=f(x)关于点(a,0)中心对称。

  总结:x的系数一个为1,一个为-1,相加除以2,可得对称轴方程

  总结:x的系数一个为1,一个为-1,f(x)整理成两边,其中一个的系数是为1,另一个为-1,存在对称中心。

  总结:x的系数同为为1,具有周期性。

  (二)两个函数的图象对称性

  1、yf(x)与yf(x)关于X轴对称。

  证明:设yf(x)上任一点为(x1,y1)则y1f(x1),所以yf(x)经过点(x1,y1)

  ∵(x1,y1)与(x1,y1)关于X轴对称,∴y1f(x1)与yf(x)关于X轴对称.注:换种说法:yf(x)与yg(x)f(x)若满足f(x)g(x),即它们关于y0对称。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3

  数学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知识点必记

  1.函数的平均变化率是什么?答:平均变化率为

  f(x2)f(x1)f(x1x)f(x1)yfx2x1xxx注1:其中x是自变量的改变量,可正,可负,可零。

  注2:函数的平均变化率可以看作是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导函数的概念是什么?

  答:函数yf(x)在xx0处的瞬时变化率是limf(x0x)f(x0)y,则称limx0xx0x函数yf(x)在点x0处可导,并把这个极限叫做yf(x)在x0处的导数,记作f"(x0)或y"|xx0,即f"(x0)=limf(x0x)f(x0)y.limx0xx0x

  3.平均变化率和导数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答:函数的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是割线的斜率;函数的导数的几何意义是切线的斜率。

  4导数的背景是什么?

  答:(1)切线的斜率;(2)瞬时速度;(3)边际成本。

  5、常见的函数导数和积分公式有哪些?函数导函数不定积分ycy"0xn1xdxn1nyxnnN*y"nxn1yaxa0,a1y"alnay"exxaxadxlnaxyexedxexxylogaxa0,a1,x0ylnxy"1xlna1x1xdxlnxy"ysinxy"cosxcosxdxsinxsinxdxcosxycosxy"sinx

  6、常见的导数和定积分运算公式有哪些?答:若fx,gx均可导(可积),则有:和差的导数运算f(x)g(x)f(x)g(x)""f"(x)g"(x)f"(x)g(x)f(x)g"(x)积的导数运算特别地:Cfx"Cf"x商的导数运算f(x)f"(x)g(x)f(x)g"(x)(g(x)0)g(x)2g(x)"1g"(x)特别地:"2gxgx复合函数的导数yxyuux微积分基本定理fxdxab(其中F"xfx)和差的积分运算ba[f1(x)f2(x)]dxf1(x)dxf2(x)dxaabb特别地:积分的区间可加性bakf(x)dxkf(x)dx(k为常数)abbaf(x)dxf(x)dxf(x)dx(其中acb)accb

  7.用导数求函数单调区间的步骤是什么?答:①求函数f(x)的导数f"(x)

  ②令f"(x)>0,解不等式,得x的范围就是递增区间.③令f"(x)

  8.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最值的步骤是什么?

  答:求f(x)在a,b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步骤如下:⑴求f(x)在a,b上的极值;

  ⑵将f(x)的各极值与f(a),f(b)比较,其中最大的一个是最大值,最小的一个是最小值。

  注:实际问题的开区间唯一极值点就是所求的最值点;

  9.求曲边梯形的思想和步骤是什么?

  答: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以直代曲”的思想)

  10.定积分的性质有哪些?

  根据定积分的定义,不难得出定积分的如下性质:

  11.

  ababbbbb性质5若f(x)0,xa,b,则f(x)dx0

  ①推广:[f1(x)f2(x)fm(x)]dxf1(x)dxf2(x)dxfm(x)

  aaaa②推广:f(x)dxf(x)dxf(x)dxf(x)dx

  aac1ckbc1c2b11定积分的取值情况有哪几种?

  答:定积分的值可能取正值,也可能取负值,还可能是0.

  (l)当对应的曲边梯形位于x轴上方时,定积分的值取正值,且等于x轴上方的图形面积;

  (2)当对应的曲边梯形位于x轴下方时,定积分的值取负值,且等于x轴上方图形面积的相反数;

  (3)当位于x轴上方的曲边梯形面积等于位于x轴下方的曲边梯形面积时,定积分的值为0,且等于x轴上方图形的面积减去下方的图形的面积.

  12.物理中常用的微积分知识有哪些?答:(1)位移的导数为速度,速度的导数为加速度。(2)力的积分为功。

  数学选修2-2推理与证明知识点必记

  13.归纳推理的定义是什么?答:从个别事实中推演出一般性的结论,像这样的推理通常称为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14.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是什么?答:大致如图:

  实验、观察概括、推广猜测一般性结论

  15.归纳推理的特点有哪些?

  答:①归纳推理的前提是几个已知的特殊现象,归纳所得的结论是尚属未知的一般现象。

  ②由归纳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猜测的性质,结论是否真实,还需经过逻辑证明和实验检验,因此,它不能作为数学证明的工具。③归纳推理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推理,通过归纳推理的猜想,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帮助人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16.类比推理的定义是什么?

  答: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演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相似或相同,这样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17.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是什么?答:

  观察、比较联想、类推推测新的结论

  18.演绎推理的定义是什么?

  答:演绎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按照严格的逻辑法则得到新结论的推理过程。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19.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什么?答:三段论

  20.“三段论”可以表示为什么?

  答:①大前题:M是P②小前提:S是M③结论:S是P。

  其中①是大前提,它提供了一个一般性的原理;②是小前提,它指出了一个特殊对象;③是结论,它是根据一般性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的判断。

  21.什么是直接证明?它包括哪几种证明方法?

  答:直接证明是从命题的条件或结论出发,根据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直接推证结论的真实性。直接证明包括综合法和分析法。

  22.什么是综合法?

  答:综合法就是“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不断用必要条件代替前面的条件,直至推出要证的结论。

  23.什么是分析法?答:分析法就是从所要证明的结论出发,不断地用充分条件替换前面的条件或者一定成立的式子,可称为“由果索因”。

  要注意叙述的形式:要证A,只要证B,B应是A成立的充分条件.分析法和综合法常结合使用,不要将它们割裂开。

  24什么是间接证明?

  答:即反证法:是指从否定的结论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导出矛盾,证实结论的否定是错误的,从而肯定原结论是正确的证明方法。

  25.反证法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答:(1)假设命题结论不成立,即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

  (2)从假设出发,经过推理论证,得出矛盾;

  (3)从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即所求证命题正确。

  26常见的“结论词”与“反义词”有哪些?原结论词反义词原结论词至少有一个至多有一个至少有n个至多有n个一个也没有至少有两个至多有n-1个至少有n+1个对任意x不成立p或qp且q反义词存在x使成立p且qp或q对所有的x都成立存在x使不成立

  27.反证法的思维方法是什么?答:正难则反....

  28.如何归缪矛盾?

  答:(1)与已知条件矛盾;(2)与已有公理、定理、定义矛盾;

  (3)自相矛盾.

  29.数学归纳法(只能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的步骤是什么?nnN答:(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时命题成立;00

  (2)假设当n=k(k∈N*,且k≥n0)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由(1),(2)可知,命题对于从n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正确注:常用于证明不完全归纳法推测所得命题的正确性的证明。

  数学选修2-2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知识点必记

  30.复数的概念是什么?答:形如a+bi的数叫做复数,其中i叫虚数单位,a叫实部,b叫虚部,数集

  Cabi|a,bR叫做复数集。

  规定:abicdia=c且,强调:两复数不能比较大小,只有相等或不相b=d等。实数(b0)

  31.数集的关系有哪些?答:复数Z一般虚数(a0)

  虚数(b0)纯虚数(a0)

  32.复数的几何意义是什么?答:复数与平面内的点或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

  33.什么是复平面?

  答:根据复数相等的定义,任何一个复数zabi,都可以由一个有序实数对

  (a,b)唯一确定。由于有序实数对(a,b)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一一对应,因此

  复数集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集之间可以建立一一对应。这个建立了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叫做复平面,x轴叫做实轴,y轴叫做虚轴。实轴上的点都表示实数,除了原点外,虚轴上的点都表示纯虚数。

  34.如何求复数的模(绝对值)?答:与复数z对应的向量OZ的模r叫做复数zabi的模(也叫绝对值)记作z或abi。由模的定义可知:zabia2b2

  35.复数的加、减法运算及几何意义是什么?

  答:①复数的加、减法法则:z1abi与z2cdi,则z1z2ac(bd)i。

  注:复数的加、减法运算也可以按向量的加、减法来进行。

  ②复数的乘法法则:(abi)(cdi)acbdadbci。

  ③复数的除法法则:

  abi(abi)(cdi)acbdbcadicdi(cdi)(cdi)c2d2c2d2其中cdi叫做实数化因子

  36.什么是共轭复数?

  答:两复数abi与abi互为共轭复数,当b0时,它们叫做共轭虚数。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4

  方差定义

  方差用来度量随机变量和其数学期望(即均值)之间的偏离程度。统计中的'方差(样本方差)是各个数据分别与其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和的平均数。

  方差性质

  1.设C为常数,则D(C)=0(常数无波动);

  2.D(CX)=C2D(X)(常数平方提取);

  3.若X、Y相互独立,则前面两项恰为D(X)和D(Y),第三项展开后为

  当X、Y相互独立时,故第三项为零。

  独立前提的逐项求和,可推广到有限项。

  方差的应用

  计算下列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及标准差(精确到0.01).

  50,55,96,98,65,100,70,90,85,100.

  答:极差为100-50=50.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5

  (1)不等关系

  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2)一元二次不等式

  ①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的过程。

  ②通过函数图象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函数、方程的联系。

  ③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尝试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①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参见例2)。

  ③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参见例3)。

  (4)基本不等式

  ①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②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小)值问题。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6

  一集合

  1、集合的含义: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的全体。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3、集合的表示:

  (1)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A,B…(2)集合的表示方法:

  a、列举法: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a,b,c}b、描述法:集合中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xRx23c、维恩图:用一条封闭曲线的内部表示.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A;aA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N正整数集:Nx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6、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包含”关系子集

  定义: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

  关系,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记作:AB(或BA)

  注意:AB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

  (2)A与B是同一集合。

  B或BA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2)“包含”关系真子集

  如果集合AB,但存在元素xB且xA,则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3“相等”关系:A=B“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如果AB同时BA那么A=B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4)集合的性质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②如果AB,BC,那么AC③如果AB且BC,那么AC

  ④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

  7、集合的'运算

  运算类型交集并集定义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叫做A,B的交集.记作的集合,叫做A,B的并AB(读作‘A交B’)集.记作:AB(读作‘A并B’)补集全集:一般,若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的所有元素,我们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记作:U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CSA,韦恩图示ABABSA图1图2CU(CUA)A性质A∩A=AA∩Φ=ΦA∩B=BAAUA=AAUΦ=AAUB=BUAAU(CuA)=UA∩(CuA)=Φ.A∩BAA∩AUBABBAUBB二函数1.函数的概念:记法y=f(x),x∈A.

  2.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

  3.函数的表示方法:(1)解析法:(2)图象法:(3)列表法:4.函数的基本性质

  a、函数解析式子的求法

  (1)代入法:(2)待定系数法:(3)换元法:(4)拼凑法:

  b、定义域: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

  (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4)零次幂式的底数不等于零;(5)分段函数的各段范围取并集;

  (6)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

  (7)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c、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定义域一致②对应法则一致

  d.区间的概念:

  e.值域(先考虑其定义域)5.分段函数6.映射的概念

  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

  (1)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唯一的;(2)集合A中不同的元素,在集合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3)不要求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中都有原象。注意:函数是特殊的映射。7、函数的单调性(局部性质)(1)增减函数定义(2)图象的特点

  如果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下降的

  (3)函数单调区间与单调性的判定方法(A)定义法:○1取值;○2作差;○3变形;○4定号;○5结论.(B)图象法(从图象上看升降)

  (C)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同增异减”

  注意:函数的单调区间只能是其定义域的子区间,不能把单调性相同的区间和在一起写成其并集.

  8、函数的奇偶性(整体性质)(1)奇、偶函数定义

  (2)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

  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3)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

  a、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是不对称,则是非奇非偶的函数;若对称,则进行下面判断;b、确定f(-x)与f(x)的关系;

  c、作出相应结论:若f(-x)=f(x),则f(x)是偶函数;

  若f(-x)=-f(x),则f(x)是奇函数.

  注意: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前提条件.首先看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不对称则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4)函数的奇偶性与单调性

  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有相反的单调性。(5)若已知是奇、偶函数可以直接用特值9、基本初等函数

  一、一次函数

  二、二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注意:二次函数值域求法三、指数函数(一)指数

  1、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法则2、根式的概念3、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

  anam(a0,m,nNx,n1),amnmn1amn1nam(a0,m,nNx,n1)

  (二)指数函数的性质及其特点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yax(a0,且a1)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

  函数的定义域为R.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a>16540

  注意:换底公式

  logablogcb(a0,且a1;c0,且c1;b0).logca1nlogab;(2)logabmlogba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1)logambn.

  (三)对数函数

  1、对数函数的概念:函数ylogax(a0,且a1)叫做对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

  函数的定义域是(0,+∞).

  2、对数函数的性质:a>10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7

  一、高中数列基本公式:

  1、一般数列的通项an与前n项和Sn的关系:an=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 an=ak+(n-k)d (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 当d≠0时,an是关于n的一次式;当d=0时,an是一个常数。

  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Sn=

  Sn=

  当d≠0时,Sn是关于n的二次式且常数项为0;当d=0时(a1≠0),Sn=na1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4、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a1qn-1an= akqn-k

  (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an≠0)

  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当q=1时,Sn=n a1 (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当q≠1时,Sn=

  Sn=

  二、高中数学中有关等差、等比数列的结论

  1、等差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S3m、……仍为等差数列。

  2、等差数列{an}中,若m+n=p+q,则

  3、等比数列{an}中,若m+n=p+q,则

  4、等比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S3m、……仍为等比数列。

  5、两个等差数列{an}与{bn}的和差的数列{an+bn}、{an-bn}仍为等差数列。

  6、两个等比数列{an}与{bn}的积、商、倒数组成的数列仍为等比数列。

  7、等差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差数列。

  8、等比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比数列。

  9、三个数成等差数列的设法:a-d,a,a+d;四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3d,a-d,,a+d,a+3d

  10、三个数成等比数列的设法:a/q,a,aq;

  四个数成等比的错误设法:a/q3,a/q,aq,aq3 (为什么?)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8

  数学立体几何知识点

  1.平面的基本性质:掌握三个公理及推论,会说明共点、共线、共面问题。

  能够用斜二测法作图。

  2.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的概念;

  会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异面直线间的距离;证明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一般用反证法。

  3.直线与平面

  ①位置关系:平行、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相交。

  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断方法及性质,判定定理是证明平行问题的依据。

  ③直线与平面垂直的证明方法有哪些?

  ④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关键是找它在平面内的射影,范围是

  ⑤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每年高考试题都要考查这个定理. 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主要用于证明垂直关系与空间图形的度量.如:证明异面直线垂直,确定二面角的平面角,确定点到直线的垂线.

  4.平面与平面

  (1)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证明方法和性质。

  (3)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证明方法和性质定理。尤其是已知两平面垂直,一般是依据性质定理,可以证明线面垂直。

  (4)两平面间的距离问题→点到面的距离问题→

  (5)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交的作法及求法:

  ①定义法,一般要利用图形的对称性;一般在计算时要解斜三角形;

  ②垂线、斜线、射影法,一般要求平面的垂线好找,一般在计算时要解一个直角三角形。

  ③射影面积法,一般是二面交的两个面只有一个公共点,两个面的交线不容易找到时用此法。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知识点

  数学知识点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

  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 ②侧面是梯形 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

  是一个矩形。

  (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以直角梯形的垂直与底边的腰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数学知识点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 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俯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侧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数学知识点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①原来与x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x平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y平行,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快速提高数学成绩的`方法

  1、运算是学好数学的基本功.初中阶段是培养数学运算能力的黄金时期,初中代数的主要内容都和运算有关,如有初中数学理数的运算、整式的运算、因式分解、分式的运算、根式的运算和解方程.初中运算能力不过关,会直接影响以后数学的学习。

  2、做完一节的全部练习后,对照答案进行批改.千万别做一道对一道的答案,因为这样会造成思维中断和对答案的依赖心理;

  先易后难,遇到不会的题一定要先跳过去,以平稳的速度过一遍所有题目,先彻底解决会做的初中数学;不会的题过多时,千万别急躁、泄气,其实你认为困难的题,对其他人来讲也是如此,只不过需要点时间和耐心;对于例题,有两种处理方式:“先做后看”与“先看后测”。

  3、最重要就是兴趣问题,学习兴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何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呢?首先,我们自己要做的就是调整好我们的情绪,很多同学一提起数学这两个字,负面情绪马上出现,这样,不用其他人,你自己已经把自己给放弃了!因此,想学好初中数学,最重要的是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只有有了积极的情绪,才会有高效率的学习。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9

  导数及其应用

  一.导数概念的引入

  1.导数的物理意义:瞬时速率。一般的,函数yf(x)在xx0处的瞬时变化率是

  x0limf(x0x)f(x0),

  x我们称它为函数yf(x)在xx0处的导数,记作f(x0)或y|xx0,即f(x0)=limx0f(x0x)f(x0)

  x例1.在高台跳水运动中,运动员相对于水面的高度h(单位:m)与起跳后的时间t(单位:

  s)存在函数关系

  h(t)4.9t26.5t10

  运动员在t=2s时的瞬时速度是多少?解:根据定义

  vh(2)limh(2x)h(2)13.1

  x0x即该运动员在t=2s是13.1m/s,符号说明方向向下

  2.导数的几何意义:曲线的切线.通过图像,我们可以看出当点Pn趋近于P时,直线PT与

  曲线相切。容易知道,割线PPn的斜率是knf(xn)f(x0),当点Pn趋近于P时,

  xnx0函数yf(x)在xx0处的导数就是切线PT的斜率k,即klimx0f(xn)f(x0)f(x0)

  xnx03.导函数:当x变化时,f(x)便是x的一个函数,我们称它为f(x)的导函数.yf(x)的导函数有时也记作y,即f(x)lim

  二.导数的.计算

  1.函数yf(x)c的导数2.函数yf(x)x的导数3.函数yf(x)x的导数

  2x0f(xx)f(x)

  x

  4.函数yf(x)1的导数x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

  1若f(x)c(c为常数),则f(x)0;

  2若f(x)x,则f(x)x1;

  3若f(x)sinx,则f(x)cosx

  4若f(x)cosx,则f(x)sinx;

  5若f(x)ax,则f(x)axlna6若f(x)e,则f(x)e

  xx1xlna18若f(x)lnx,则f(x)

  xx7若f(x)loga,则f(x)导数的运算法则

  1.[f(x)g(x)]f(x)g(x)

  2.[f(x)g(x)]f(x)g(x)f(x)g(x)

  3.[f(x)f(x)g(x)f(x)g(x)]g(x)[g(x)]

  2复合函数求导

  yf(u)和ug(x),称则y可以表示成为x的函数,即yf(g(x))为一个复合函数yf(g(x))g(x)

  三.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1.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

  一般的,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数的正负有如下关系:

  在某个区间(a,b)内,如果f(x)0,那么函数yf(x)在这个区间单调递增;如果f(x)0,那么函数yf(x)在这个区间单调递减.2.函数的极值与导数

  极值反映的是函数在某一点附近的大小情况.求函数yf(x)的极值的方法是:

  (1)如果在x0附近的左侧f(x)0,右侧f(x)0,那么f(x0)是极大值;

  (2)如果在x0附近的左侧f(x)0,右侧f(x)0,那么f(x0)是极小值;

  4.函数的最大(小)值与导数

  函数极大值与最大值之间的关系.

  求函数yf(x)在[a,b]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步骤

  (1)求函数yf(x)在(a,b)内的极值;

  (2)将函数yf(x)的各极值与端点处的函数值f(a),f(b)比较,其中最大的是一个最大值,最小的是最小值.

  四.生活中的优化问题

  利用导数的知识,求函数的最大(小)值,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推理与证明

  考点一合情推理与类比推理

  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退出这类事物的所有对象都具有这种性质的推理,叫做归纳推理,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它属于合情推理

  根据两类不同事物之间具有某些类似(或一致)性,推测其中一类事物具有与另外一类事物类似的性质的推理,叫做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

  (1)找出两类事物的相似性或一致性;

  (2)用一类事物的性质去推测另一类事物的性质,得出一个明确的命题(猜想);

  (3)一般的,事物之间的各个性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制约的如果两个事物在某些性质上相同或相似,那么他们在另一写性质上也可能相同或类似,类比的结论可能是真的

  (4)一般情况下,如果类比的相似性越多,相似的性质与推测的性质之间越相关,那么类比得出的命题越可靠.

  考点二演绎推理(俗称三段论)

  由一般性的命题推出特殊命题的过程,这种推理称为演绎推理.

  考点三数学归纳法

  1.它是一个递推的数学论证方法.

  2.步骤:A.命题在n=1(或n0)时成立,这是递推的基础;B.假设在n=k时命题成立C.证明n=k+1时命题也成立,

  完成这两步,就可以断定对任何自然数(或n>=n0,且nN)结论都成立。

  考点三证明

  1.反证法:

  2.分析法:

  3.综合法:

  第一章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考点一:复数的概念

  (1)复数:形如abi(aR,bR)的数叫做复数,a和b分别叫它的实部和虚部.

  (2)分类:复数abi(aR,bR)中,当b0,就是实数;b0,叫做虚数;当a0,b0时,叫做纯虚数.

  (3)复数相等:如果两个复数实部相等且虚部相等就说这两个复数相等.

  (4)共轭复数:当两个复数实部相等,虚部互为相反数时,这两个复数互为共轭复数.

  (5)复平面:建立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叫做复平面,x轴叫做实轴,y轴除去原点的部分叫做虚轴。

  (6)两个实数可以比较大小,但两个复数如果不全是实数就不能比较大小。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0

  1、平面的基本性质:

  掌握三个公理及推论,会说明共点、共线、共面问题。

  能够用斜二测法作图。

  2、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平行、相交、异面的概念;

  会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异面直线间的距离;证明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一般用反证法。

  3、直线与平面

  ①位置关系:平行、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相交。

  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断方法及性质,判定定理是证明平行问题的依据。

  ③直线与平面垂直的证明方法有哪些?

  ④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关键是找它在平面内的射影,范围是

  ⑤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每年高考试题都要考查这个定理。 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主要用于证明垂直关系与空间图形的.度量。如:证明异面直线垂直,确定二面角的平面角,确定点到直线的垂线。

  4、平面与平面

  (1)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证明方法和性质。

  (3)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证明方法和性质定理。尤其是已知两平面垂直,一般是依据性质定理,可以证明线面垂直。

  (4)两平面间的距离问题→点到面的距离问题→

  (5)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交的作法及求法:

  ①定义法,一般要利用图形的对称性;一般在计算时要解斜三角形;

  ②垂线、斜线、射影法,一般要求平面的垂线好找,一般在计算时要解一个直角三角形。

  ③射影面积法,一般是二面交的两个面只有一个公共点,两个面的交线不容易找到时用此法。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1

  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步骤

  一般地,证明一个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P(n),有如下步骤:

  (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时命题成立。n0对于一般数列取值为0或1,但也有特殊情况;

  (2)假设当n=k(k≥n0,k为自然数)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综合(1)(2),对一切自然数n(≥n0),命题P(n)都成立。

  第二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步骤:

  对于某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P(n),(1)验证n=n0时P(n)成立;

  (2)假设n0≤n

  综合(1)(2),对一切自然数n(≥n0),命题P(n)都成立。

  倒推归纳法(反向归纳法)

  (1)验证对于无穷多个自然数n命题P(n)成立(无穷多个自然数可以是一个无穷数列中的数,如对于算术几何不等式的证明,可以是2^k,k≥1);

  (2)假设P(k+1)(k≥n0)成立,并在此基础上,推出P(k)成立,综合(1)(2),对一切自然数n(≥n0),命题P(n)都成立;

  螺旋式归纳法

  对两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P(n),Q(n),(1)验证n=n0时P(n)成立;

  (2)假设P(k)(k>n0)成立,能推出Q(k)成立,假设 Q(k)成立,能推出 P(k+1)成立;综合(1)(2),对一切自然数n(≥n0),P(n),Q(n)都成立。

  数学归纳法:数学上证明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的一种特殊方法,它主要用来研究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在高中数学中常用来证明等式成立和数列通项公式成立。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2

  1.有关平行与垂直(线线、线面及面面)的问题,是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过程中,大量的、反复遇到的,而且是以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论证、计算角、与距离等)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在主体几何的总复习中,首先应从解决平行与垂直的有关问题着手,通过较为基本问题,熟悉公理、定理的内容和功能,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概括,掌握立体几何中解决问题的规律--充分利用线线平行(垂直)、线面平行(垂直)、面面平行(垂直)相互转化的思想,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 判定两个平面平行的方法:

  (1)根据定义--证明两平面没有公共点;

  (2)判定定理--证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3)证明两平面同垂直于一条直线。

  3.两个平面平行的主要性质:

  (1)由定义知:两平行平面没有公共点。

  (2)由定义推得: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3)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4)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5)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6)经过平面外一点只有一个平面和已知平面平行。

  以上性质(2)、(3)、(5)、(6)在课文中虽未直接列为性质定理,但在解题过程中均可直接作为性质定理引用。

  数学必修单元知识点

  第一,函数与导数。主要考查集合运算、函数的有关概念定义域、值域、解析式、函数的极限、连续、导数。

  第二,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三角变换及其应用。这一部分是高考的重点但不是难点,主要出一些基础题或中档题。

  第三,数列及其应用。这部分是高考的重点而且是难点,主要出一些综合题。

  第四,不等式。主要考查不等式的求解和证明,而且很少单独考查,主要是在解答题中比较大小。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

  第五,概率和统计。这部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比较大,属应用题。

  第六,空间位置关系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主要是证明平行或垂直,求角和距离。

  第七,解析几何。是高考的难点,运算量大,一般含参数。

  高中数学知识点梳理

  函数与导数

  第一、求函数定义域题忽视细节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考生想要在考场上准确求出定义域,就要根据函数解析式把各种情况下的自变量的限制条件找出来,列成不等式组,不等式组的解集就是该函数的定义域。

  在求一般函数定义域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分母不为0;偶次被开放式非负;真数大于0以及0的0次幂无意义。函数的定义域是非空的数集,在解答函数定义域类的题时千万别忘了这一点。复合函数要注意外层函数的定义域由内层函数的值域决定。

  第二、带绝对值的函数单调性判断错误带绝对值的函数实质上就是分段函数,判断分段函数的单调性有两种方法:第一,在各个段上根据函数的解析式所表示的函数的.单调性求出单调区间,然后对各个段上的单调区间进行整合;第二,画出这个分段函数的图象,结合函数图象、性质能够进行直观的判断。函数题离不开函数图象,而函数图象反应了函数的所有性质,考生在解答函数题时,要第一时间在脑海中画出函数图象,从图象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函数不同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千万记住,不要使用并集,指明这几个区间是该函数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即可。

  第三、求函数奇偶性的常见错误求函数奇偶性类的题最常见的错误有求错函数定义域或忽视函数定义域,对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前提条件不清,对分段函数奇偶性判断方法不当等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要考虑函数的定义域,一个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是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区间关于原点对称,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函数一定是非奇非偶的函数。在定义域区间关于原点对称的前提下,再根据奇偶函数的定义进行判断。

  在用定义进行判断时,要注意自变量在定义域区间内的任意性。

  第四、抽象函数推理不严谨很多抽象函数问题都是以抽象出某一类函数的共同特征而设计的,在解答此类问题时,考生可以通过类比这类函数中一些具体函数的性质去解决抽象函数。多用特殊赋值法,通过特殊赋可以找到函数的不变性质,这往往是问题的突破口。

  抽象函数性质的证明属于代数推理,和几何推理证明一样,考生在作答时要注意推理的严谨性。每一步都要有充分的条件,别漏掉条件,更不能臆造条件,推理过程层次分明,还要注意书写规范。

  第五、函数零点定理使用不当若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可以是方程f(c)=0的根,称之为函数的零点定理,分为变号零点和不变号零点,而对于不变号零点,函数的零点定理是无能为力的,在解决函数的零点时,考生需格外注意这类问题。

  第六、混淆两类切线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是指以该点为切点的曲线的切线,这样的切线只有一条;曲线的过一个点的切线是指过这个点的曲线的所有切线,这个点如果在曲线上当然包括曲线在该点处的切线,曲线的过一个点的切线可能不止一条。

  因此,考生在求解曲线的切线问题时,首先要区分是什么类型的切线。

  第七、混淆导数与单调性的关系一个函数在某个区间上是增函数的这类题型,如果考生认为函数的导函数在此区间上恒大于0,很容易就会出错。

  解答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函数的关系时一定要注意,一个函数的导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单调递增(减)的充要条件是这个函数的导函数在此区间上恒大(小)于等于0,且导函数在此区间的任意子区间上都不恒为零。

  第八、导数与极值关系不清考生在使用导数求函数极值类问题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求出使导函数等于0的点,却没有对这些点左右两侧导函数的符号进行判断,误以为使导函数等于0的点就是函数的极值点,往往就会出错,出错原因就是考生对导数与极值关系没搞清楚。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3

  简单随机抽样的定义:

  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含有N个个体,从中逐个不放回地抽取n个个体作为样本(n≤N),如果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都相等,就把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

  (1)用简单随机抽样从含有N个个体的总体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时,每次抽取一个个体时任一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___;在整个抽样过程中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____。

  (2)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是,逐个抽取,且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

  (3)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体现了抽样的客观性与公平性,是其他更复杂抽样方法的基础。

  (4)简单随机抽样是不放回抽样;它是逐个地进行抽取;它是一种等概率抽样。

  简单抽样常用方法:

  (1)抽签法:先将总体中的所有个体(共有N个)编号(号码可从1到N),并把号码写在形状、大小相同的号签上(号签可用小球、卡片、纸条等制作),然后将这些号签放在同一个箱子里,进行均匀搅拌,抽签时每次从中抽一个号签,连续抽取n次,就得到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适用范围:总体的`个体数不多时优点:抽签法简便易行,当总体的个体数不太多时适宜采用抽签法。

  (2)随机数表法:随机数表抽样“三步曲”:第一步,将总体中的个体编号;第二步,选定开始的数字;第三步,获取样本号码概率。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4

  三角函数关系

  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商的关系

  sinα/cosα=tanα=secα/cscα

  cosα/sinα=cotα=cscα/secα

  平方关系

  sin^2(α)+cos^2(α)=1

  1+tan^2(α)=sec^2(α)

  1+cot^2(α)=csc^2(α)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六角形记忆法

  构造以"上弦、中切、下割;左正、右余、中间1"的正六边形为模型。

  倒数关系

  对角线上两个函数互为倒数;

  商数关系

  六边形任意一顶点上的函数值等于与它相邻的两个顶点上函数值的乘积。(主要是两条虚线两端的三角函数值的乘积,下面4个也存在这种关系。)。由此,可得商数关系式。

  *方关系

  在带有阴影线的三角形中,上面两个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方和等于下面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方。

  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锐角角A的正弦(sin),余弦(cos)和正切(tan),余切(cot)以及正割(sec),余割(csc)都叫做角A的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sin)等于对边比斜边;sinA=a/c

  余弦(cos)等于邻边比斜边;cosA=b/c

  正切(tan)等于对边比邻边;tanA=a/b

  余切(cot)等于邻边比对边;cotA=b/a

  正割(sec)等于斜边比邻边;secA=c/b

  余割(csc)等于斜边比对边。cscA=c/a

  互余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sin(90°-α)=cosα,cos(90°-α)=sinα,tan(90°-α)=cotα,cot(90°-α)=tanα.

  *方关系:

  sin^2(α)+cos^2(α)=1

  tan^2(α)+1=sec^2(α)

  cot^2(α)+1=csc^2(α)

  积的关系:

  sinα=tanα·cosα

  cosα=cotα·sinα

  tanα=sinα·secα

  cotα=cosα·cscα

  secα=tanα·cscα

  cscα=secα·cotα

  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圆的定理:

  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①*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分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圆的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7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8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9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0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中考数学知识点3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同号相加一边倒;异号相加“大”减“小”,符号跟着大的跑;绝对值相等“零”正好。

  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法则不能忘,只求系数和,字母、指数不变样。

  去、添括号法则

  去括号、添括号,关键看符号,括号前面是正号,去、添括号不变号,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添括号都变号。

  一元一次方程

  已知未知要分离,分离方法就是移,加减移项要变号,乘除移了要颠倒。

  *方差公式

  *方差公式有两项,符号相反切记牢,首加尾乘首减尾,莫与完全公式相混淆。

  完全*方公式

  完全*方有三项,首尾符号是同乡,首*方、尾*方,首尾二倍放中央;

  首±尾括号带*方,尾项符号随中央。

  因式分解

  一提(公因式)二套(公式)三分组,细看几项不离谱,两项只用*方差,三项十字相乘法,阵法熟练不马虎,四项仔细看清楚,若有三个*方数(项),就用一三来分组,否则二二去分组,五项、六项更多项,二三、三三试分组,以上若都行不通,拆项、添项看清楚。

  单项式运算

  加、减、乘、除、乘(开)方,三级运算分得清,系数进行同级(运)算,指数运算降级(进)行。

  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题步骤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时候要变号,同类项合并好,再把系数来除掉,两边除(以)负数时,不等号改向别忘了。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大大取较大,小小取较小,小大、大小取中间,大小、小大无处找。

  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一次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集

  大(鱼)于(吃)取两边,小(鱼)于(吃)取中间。

  分式混合运算法则

  分式四则运算,顺序乘除加减,乘除同级运算,除法符号须变(乘);

  乘法进行化简,因式分解在先,分子分母相约,然后再行运算;

  加减分母需同,分母化积关键;找出最简公分母,通分不是很难;

  变号必须两处,结果要求最简。

  分式方程的解法步骤

  同乘最简公分母,化成整式写清楚,求得解后须验根,原(根)留、增(根)舍,别含糊。

  最简根式的条件

  最简根式三条件,号内不把分母含,幂指数(根指数)要互质、幂指比根指小一点。

  特殊点的坐标特征

  坐标*面点(x,y),横在前来纵在后;

  (+,+),(-,+),(-,-)和(+,-),四个象限分前后;

  x轴上y为0,x为0在y轴。

  象限角的*分线

  象限角的*分线,坐标特征有特点,一、三横纵都相等,二、四横纵却相反。

  *行某轴的直线

  *行某轴的直线,点的坐标有讲究,直线*行x轴,纵坐标相等横不同;

  直线*行于y轴,点的横坐标仍照旧。

  对称点的坐标

  对称点坐标要记牢,相反数位置莫混淆,x轴对称y相反,y轴对称x相反;

  原点对称记,横纵坐标全变号。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分式分母不为零,偶次根下负不行;

  零次幂底数不为零,整式、奇次根全能行。

  函数图像的移动规律

  若把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写成y=k(x+0)+b,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写成y=a(x+h)2+k的形式,则可用下面的口诀

  “左右*移在括号,上下*移在末稍,左正右负须牢记,上正下负错不了”.

  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口诀

  一次函数是直线,图象经过三象限;

  正比例函数更简单,经过原点一直线;

  两个系数k与b,作用之大莫小看,k是斜率定夹角,b与y轴来相见,k为正来右上斜,x增减y增减;

  k为负来左下展,变化规律正相反;

  k的绝对值越大,线离横轴就越远。

  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口诀

  二次函数抛物线,图象对称是关键;

  开口、顶点和交点,它们确定图象现;

  开口、大小由a断,c与y轴来相见;

  b的符号较特别,符号与a相关联;

  顶点位置先找见,y轴作为参考线;

  左同右异中为0,牢记心中莫混乱;

  顶点坐标最重要,一般式配方它就现;

  横标即为对称轴,纵标函数最值见.

  若求对称轴位置,符号反,一般、顶点、交点式,不同表达能互换。

  反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口诀

  反比例函数有特点,双曲线相背离得远;

  k为正,图在一、三(象)限,k为负,图在二、四(象)限;

  图在一、三函数减,两个分支分别减.

  图在二、四正相反,两个分支分别增;

  线越长越近轴,永远与轴不沾边。

  特殊三角函数值记忆

  首先记住30度、45度、60度的正弦值、余弦值的分母都是2,正切、余切的分母都是3,分子记口诀“123,321,三九二十七”既可。

  三角函数的增减性:正增余减

  *行四边形的判定

  要证*行四边形,两个条件才能行,一证对边都相等,或证对边都*行,一组对边也可以,必须相等且*行.

  对角线,是个宝,互相*分“跑不了”,对角相等也有用,“两组对角”才能成。

  梯形问题的辅助线

  移动梯形对角线,两腰之和成一线;

  *行移动一条腰,两腰同在“△”现;

  延长两腰交一点,“△”中有*行线;

  作出梯形两高线,矩形显示在眼前;

  已知腰上一中线,莫忘作出中位线。

  添加辅助线歌

  辅助线,怎么添?找出规律是关键.

  题中若有角(*)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线段垂直*分线,引向两端把线连;

  三角形边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

  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翻一番。

  圆的证明歌

  圆的证明不算难,常把半径直径连;

  有弦可作弦心距,它定垂直*分弦;

  直径是圆弦,直圆周角立上边,它若垂直*分弦,垂径、射影响耳边;

  还有与圆有关角,勿忘相互有关联,圆周、圆心、弦切角,细找关系把线连.

  同弧圆周角相等,证题用它最多见,圆中若有弦切角,夹弧找到就好办;

  圆有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记心间,外角等于内对角,四边形定内接圆;

  直角相对或共弦,试试加个辅助圆;

  若是证题打转转,四点共圆可解难;

  要想证明圆切线,垂直半径过外端,直线与圆有共点,证垂直来半径连,直线与圆未给点,需证半径作垂线;

  四边形有内切圆,对边和等是条件;

  如果遇到圆与圆,弄清位置很关键,两圆相切作公切,两圆相交连公弦。

  中考数学知识点4小升初数学知识点1中考数学知识点1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数学知识点总结1高中数学水*考知识点归纳1

  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说明:

  (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啊: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_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相反,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x-3>2}或{_-3>2}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_2=-5}

  高中数学水*考知识点归纳2

  集合的分类

  (1)按元素属性分类,如点集,数集。

  (2)按元素的个数多少,分为有/无限集

  关于集合的概念:

  (1)确定性:作为一个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也就是说,给定一个集合,任何一个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也就确定了。

  (2)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或说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同一个集合时只能算作集合的一个元素。

  (3)无序性:判断一些对象时候构成集合,关键在于看这些对象是否有明确的标准。

  集合可以根据它含有的元素的个数分为两类: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非负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叫做自然数集,记作N;

  在自然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记作N+或N_;

  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全体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记作Q;(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统称,一切有理数都可以化成分数的形式。)

  实数全体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记作R。(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其中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有理数就包括整数和分数。数学上,实数直观地定义为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的数。)

  1.列举法:如果一个集合是有限集,元素又不太多,常常把集合的所有元素都列举出来,写在花括号“{}”内表示这个集合,例如,由两个元素0,1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0,1}.

  有些集合的元素较多,元素的排列又呈现一定的规律,在不致于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以列出几个元素作为代表,其他元素用省略号表示。

  例如:不大于100的自然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0,1,2,3,…,100}.

  无限集有时也用上述的列举法表示,例如,自然数集N可表示为{1,2,3,…,n,…}.

  2.描述法:一种更有效地描述集合的方法,是用集合中元素的特征性质来描述。

  例如:正偶数构成的集合,它的每一个元素都具有性质:“能被2整除,且大于0”

  而这个集合外的其他元素都不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我们可以用上述性质把正偶数集合表示为

  {x∈R│x能被2整除,且大于0}或{x∈R│x=2n,n∈N+},大括号内竖线左边的X表示这个集合的任意一个元素,元素X从实数集合中取值,在竖线右边写出只有集合内的元素x才具有的性质。

  一般地,如果在集合I中,属于集合A的任意一个元素x都具有性质p(x),而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都不具有的性质p(x),则性质p(x)叫做集合A的一个特征性质。于是,集合A可以用它的性质p(x)描述为{x∈I│p(x)}

  它表示集合A是由集合I中具有性质p(x)的所有元素构成的,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特征性质描述法,简称描述法。

  例如:集合A={x∈R│x2-1=0}的特征是X2-1=0

  高中数学水*考知识点归纳3

  1、导数的定义:在点处的导数记作.

  2.导数的几何物理意义:曲线在点处切线的斜率

  ①k=f/(x0)表示过曲线y=f(x)上P(x0,f(x0))切线斜率。V=s/(t)表示即时速度。a=v/(t)表示加速度。

  3.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①;②;③;

  ⑤;⑥;⑦;⑧。

  4.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5.导数的应用:

  (1)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设函数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那么为增函数;如果,那么为减函数;

  注意:如果已知为减函数求字母取值范围,那么不等式恒成立。

  (2)求极值的步骤:

  ①求导数;

  ②求方程的根;

  ③列表:检验在方程根的左右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函数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如果左负右正,那么函数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小值;

  (3)求可导函数值与最小值的步骤:

  ⅰ求的根;ⅱ把根与区间端点函数值比较,的为值,最小的是最小值。

  品味,经典,不落后,爱人,被人爱,发现美,寻找各种美。用心阅读,用心感受。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5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x-y)3=-(y-x)3.

  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

  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04-18

高中数学基本知识点总结11-23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11-22

高中数学必考知识点05-10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精品15篇05-15

高中数学教学总结01-21

数学中考知识点总结07-19

中考知识点总结数学01-26

数学集合知识点总结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