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学科考试>数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时间:2024-10-22 12:21:23 数学 我要投稿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5篇【实用】

  在日常的学习中,说起知识点,应该没有人不熟悉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5篇【实用】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

  1、乘法的含义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的简便算法。如:计算:2+2+2=6,用乘法算就是:2×3=6或3×2=6.

  2、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⑴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的方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可以先写相同的加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的个数,最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也可以先写相同加数的个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最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

  如:4+4+4=12改写成乘法算式是4×3=12或3×4=12

  4 × 3 = 12或3 × 4 = 12

  ⑵乘法算式的读法。读乘法算式时,要按照算式顺序来读。如:6×3=18读作:“6乘3等于18”。

  3、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实际表示的意义

  在乘法算式里,乘号前面的数和乘号后面的数都叫做“乘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积”。

  4、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一道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如:4×5表示5个4相加或4个5相加。

  5、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6、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7、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乘数×乘数=积

  加法:加数+加数=和

  和—加数=加数

  减法: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8、在9的乘法口诀里,几乘9或9乘几,都可看作几十减几,其中“几”是指相同的数。

  如:1×9=10—1 9×5=50—5

  9、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如:加法:3+3+3+3+2=14乘加:3×4+2=14乘减:3×5-1=14

  10、“几和几相加”与“几个几相加”有区别

  求几和几相加,用几加几;如:求4和3相加是多少?用加法(4+3=7)

  求几个几相加,用几乘几。

  如:求4个3相加是多少?(3+3+3+3=12或3×4=12或4×3=12)

  补充:几和几相乘,求积?用几×几.如:2和4相乘用2×4=8

  2个乘数都是几,求积?用几×几。如:2个8相乘用8×8=64

  11、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表示两个意义,如“4×2”既可以表示“4个2相加”,也可以表示“2个4相加”。

  “5+5+5”写成乘法算式是(3×5=15)或(5×3=15),

  都可以用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表示(3)个(5)相加

  3×5=15读作:3乘5等于15. 5×3=15读作:5乘3等于15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一般是不同的;

  2、观察物体时,要抓住物体的特征来判断。

  3、观察长方体的某一面,看到的可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正方形的某一面,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4、观察圆柱体,看到的可能是长方形或圆形。观察球体,看到的都是圆形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1、认识时间

  (1)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走得快的,较长的是分针;走得慢的,较短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1个大格有5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

  (3)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一圈,所以1时=60分;

  (4)半小时=30分,一刻钟=15分钟

  (5)时间的读与写:如3:30,可以读作3时30分,也可以读作3点半;8时零5分应写作8:05。

  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要按着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事件,时间上不能重复。

  (2)问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先要读出现在是几时,再推算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几分。

  (3)时针和分针能形成直角的时刻是3时和9时。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

  1、用两个不同的数字(0除外)组合时可以交换两个数字的位置;用三个不同的数字组合成两位数时,可以让每个数字(0除外)作十位数字,其余的两个数字依次和它组合。

  2、借用连线或者符号解答问题比较简单。

  3、排列与顺序有关,组合与顺序无关。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2

  1、数位顺序: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相邻两个数位之间是十进率: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10个百是1000,10个千是10000。

  (3)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

  2、万以内数的读写:

  (1)写数时从最高位写起,按照数位顺序,哪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在哪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写数用阿拉伯数字1,2,3,……

  (2)万以内数的读法: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从高位读到低位,中间有一个或连续两个0,都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读数时用语文汉字:一、二、三……,十,百,千,万

  3、认识算盘上的数:在算盘上记数时,要拨珠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

  4、比较数的大小:

  (1)数位不同的:数位多的数就大,数位少的数就小。

  (2)数位相同的: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那么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5、万以内数的近似数:一个数接近几百或几千就近似于几百或几千。约等号“≈”,读作约等于。

  (1)一般接近几百看十位:如果十位上的数小于5,就直接写百位上的数,如果十位上的数大于5,就要把百位上的数字再加1。

  (2)一般接近几千看百位:如果百位上的数小于5,就直接写千位上的数,如果百位上的数大于5,就要把千位上的数字再加1。

  6、用几个数字组数:可以把数字依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组合排列。要组成最大的数,就把数字按照由大到小排列;要组成最小的数,就把数字按照由小到大排列。如果有0,0不能排在最高位。

  求倒数地方法

  ①求分数的倒数: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②求整数的`倒数:整数分之1。

  ③求带分数的倒数:先化成假分数,再求倒数。

  ④求小数的倒数:先化成分数再求倒数。

  趣味数学乘法小故事

  在神秘的数学王国里,胖子“0”与瘦子“1”这两个“小有名气”的数字,常常为了谁重要而争执不休。瞧!今天,这两个小冤家狭路相逢,彼此之间又展开了一场舌战。

  瘦子“1”抢先发言:“哼!胖胖的‘0’,你有什么了不起?就像100,如果没有我这个瘦子‘1’,你这两个胖‘0’有什么用?”

  胖子“0”不服气了:“你也甭在我面前耍威风,想想看,要是没有我,你上哪找其它数来组成100呢?”

  “哟!”“1”不甘示弱,“你再神气也不过是表示什么也没有,看!‘1+0’还不等于我本身,你哪点儿派得上用场啦?”

  “去!‘1×0’结果也还不是我,你‘1’不也同样没用!”“0”针锋相对。

  “你……”“1”顿了顿,随机应变道,“不管怎么说,你‘0’就是表示什么也没有!”

  “这就是你见识少了。”“0”不慌不忙地说,“你看,日常生活中,气温0度,难道是没有温度吗?再比如,直尺上没有我作为起点,哪有你‘1’呢?”

  “再怎么比,你也只能做中间数或尾数,如1037、1307,永远不能领头。”“1”信心十足地说。听了这话,“0”更显得理直气壮地说:“这可说不定了,如0.1,没有我这个‘0’来占位,你可怎么办?”

  眼看着胖子“0”与瘦子“1”争得脸红耳赤,谁也不让谁,一旁观战的其他数字们都十分着急。这时,“9”灵机一动,上前做了个暂停的手势:“你俩都别争了,瞧你们,‘1’、‘0’有哪个数比我大?”“这……”胖子“0”、瘦子“1”哑口无言。这时,“9”才心平气和地说:“‘1’、‘0’,其实,只要你们站在一块,不就比我大了吗?”“1”、“0”面面相觑,半晌才搔搔头笑了。“这才对嘛!团结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9”语重心长地说。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3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知识点

  一、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1、如果一条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2、对称轴两边的部分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即能够完全重合。

  3、画对称轴时要用虚线。

  4、长方形、正方形、圆都是对称图形。

  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二、镜面对称

  如湖面的倒影、照镜子都是镜面对称现象。湖面的倒影是相对水平平面的对称,而照镜子是相对竖直平面的对称。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三、补充对称图形

  画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可以先在格子中找到每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对称点,然后用直线连接。在对称轴上的点,其对称点还是这个点。对称轴是竖直方向的,图形左右对称;对称轴是水平方向的,图形上下对称。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圆是( )图形,它有( )对称轴。

  2、正方形有( )条对称轴,长方形有( )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有( )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 )条对称轴。

  3、一个圆的周长是同圆直径的( )倍。

  4、一个圆的半径是8厘米,这个圆面积是是( )平方厘米?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梯形可以画出一条对称轴。( )

  2、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

  3、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我们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

  4、对于正方体,我们从任何方向上看到的形状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形。( )

  5、对于正方体,我们从任何一面看到的形状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形。( )

  6、对于球,我们从任何方向上看形状都是一样的。( )

  7、一个物体,我们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形状肯定不一样。( )

  二、选一选。(共4分)

  1、在淘淘看到的图形下面的□里画“√”。

  2、哪个图是小兰看到的?在正确的下面打“√”。

  3、看到的是哪幅图?在正确的下面打“√”。

  三、连一连。(连一条线2分,共34分)

  略

  四、填一填。(每空2分,共50分)

  3、观察下面的物体。

  4、它们看到的分别是数字几?在图中填出来。

  5、下面四张照片分别是在房子的哪一面拍的?

  6、下面右边的三幅图分别是在哪个位置看到的?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7、看图形,填序号。

  五、拓展提高: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在右图哪个位置看到的?连一连。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4

  知识点:

  1、轴对称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2、平移:当物体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并且物体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运动是平移。只有形状、大小、方向完全相同的图形通过平移才能互相重合。

  3、旋转:物体绕着某一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

  练习题:

  一、填一填

  1、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图形,这条直线就是()

  2、长方形有()条对称轴,正方形有()条对称轴。

  3、小明向前走了3米,是()现象。

  二、判断

  1、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2、张叔叔在笔直的公路上开车,方向盘的运动是旋转现象。()

  3、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参考答案:

  一、填一填

  1、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2、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

  3、小明向前走了3米,是(移动)现象。

  二、判断

  1、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2、张叔叔在笔直的公路上开车,方向盘的运动是旋转现象。(√)

  3、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5

  第二章 分解因式

  一. 分解因式

  ※1.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关系.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1)整式乘法是把几个整式相乘,化为一个多项式;

  (2)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因式相乘.

  二. 提公共因式法

  ※1.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2. 概念内涵:

  (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

  (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 +ac=a(b+c)

  (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2)公因式是否提彻底;

  (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三. 运用公式法

  ※1.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2. 主要公式:

  (1)平方差公式:

  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

  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平方;

  ③二项是异号.

  (2)完全平方公式:

  ①应是三项式;

  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平方;

  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5. 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

  (4)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 一元一次不等式:

  ※1.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式子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 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特别要注意,当不等式两边都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①去分母;

  ②去括号;

  ③移项;

  ④合并同类项;

  ⑤系数化为1(注意不等号方向改变的问题)

  ※4. 不等式应用的探索(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列不等式解应用题基本步骤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相类似,即:

  ①审:认真审题,找出题中的不等关系,要抓住题中的关键字眼,如大于、小于、不大于、不小于等含义;

  ②设:设出适当的未知数;

  ③列: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④解:解出所列的不等式的'解集;

  ⑤答:写出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五.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六.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 定义:由含有一个相同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不等式组的解集.

  如果这些不等式的解集无公共部分,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

  几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通常是利用数轴来确定.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

  (3)写出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四种情况(a、b为实数,且a

  (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无解)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6

  1、每个图形的左、右或上、下都是一样的,我们就把这样的物体叫做对称。

  2、用虚线把图形平分成完全对称的'两个部分,这个虚线叫做对称轴。

  3、倒影属于上下对称。照镜子时,前后、上下位置不发生变化,只有左右的位置发生对换,属于镜面对称。能够找出与其镜面对称的图形

  看镜子里钟表上的时间,两种方法:

  ①以6、12这条线所在的直线为对称轴,左右对折,画出来对称的指针,就是真实时间

  ②从试卷背面看

  4、长方形、正方形、圆都是对称图形。

  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5、画对称轴要求:1、用尺子2、用虚线3、穿过图形4、画标准

  6、根据所给图形,画出对称的另一半方法:

  先找对称轴,根据对称轴画出对称点,再连线

  7、能够找到物体是人物从哪个方向看的

  常用的数量关系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数学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a+b=b+a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a×b=b×a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a×b)×c=a×(b×c)或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和乘法结合律。

  5、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b)×c=a×c-b×c

  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a×c+a×b=(a+b)×c或a×c-b×c=(a-b)×c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7

  第一单元 数据整理与收集

  1.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

  2.会数“正”,知道一个“正”字代表数量5。

  3.根据统计表,会解决问题。

  例:气象小组把6月份的`天气作了如下记录:

  (1) 把晴天、雨天、阴天的天数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

  天气名称

  晴天

  雨天

  阴天

  天数

  (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这个月中( )的天数最多,( )的天数最少。

  (3) 这个月中阴天有( )天。

  (4) 这个月中晴天比雨天多( )天。

  (5) 这个月中阴天比雨天多( )天。

  (6)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8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1、乘法的初步认识

  (1)结合数一数、摆一摆的具体活动,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知道写法、读法,并能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2、乘法的初步认识

  (1)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2)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算式"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3)能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

  3、5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经历5的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和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能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体验运用乘法口诀的优越性。

  (3)能用5的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4、(2、3、4)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2、3、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2)能够发现每一组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培养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逐步的发展数感。

  (3)掌握2、3、4的乘法口诀,会用已经学过的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知识点

  【概念】

  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毫米:英文缩写为mm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认识米】

  (1)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2)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3)米用字母“m”表示。

  (4)1米=100厘米。

  【认识厘米】

  (1)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2)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

  (3)厘米用字母“cm”表示。

  (4)1米=100厘米。

  【认识线段】

  线段的特征:

  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画线段】

  画线段的.方法:

  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数学二年级学习方法的指导

  指导方法一

  一、重视计算:大家都知道计算是学好数学的基础,计算好能够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帮助。

  二、一二年级的计算简单,计算要求低,导致了现在的孩子计算和以前的孩子相比,差了一大截。

  三、家长可以每天让孩子做2分钟口算。一开始,2分钟内只能做完20道口算题,但之后孩子会越来越快,正确率越来越高。如果低年级不打好计算的基础,到了四五年级以后,小数、分数、方程都来了。这时候更加觉得数学难学了!

  四、适当地学习奥数:很多所谓的奥数题并不难,而是方法巧妙,它更多的要求你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跳出思维的墙,帮助孩子丰富他们的知识面。

  指导方法二

  一、时间的掌握。这一学期,他们会接触到秒针,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对时间精确的学习。非常短暂的时间用秒来表示。这时候孩子换算单位的时候就是重点了,很多孩子不注意看看单位,容易出错。

  二、时间段的计算。时间单位的换算搞清楚之后,要注意时间段的计算,这也是常出的一种题型,同样很重要。这时候孩子掌握24小时计时法既可以轻松解决这一种问题了。

  三、倍数问题。倍数问题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找不到关系,就会不知所措,所以这时候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就一清二楚了。所以,教会孩子画图很重要,理清各数之间的关系。

  四、三位数的加减法。在两位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孩子掌握三位数的加减法并不太难,只是再列竖式时要注意孩子的书写,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并且一定要打上进位和退位符号,很多孩子很容易忘记自己有进位和退位。

  指导方法三

  1.每一堂课开始之前,必须要有简短的导入部分。有导入部分才是一堂完整的好课。注意:一般导入部分有好几个,设疑导入,激发兴趣;直观导入,直接进入主题;情景导入,引人联想。几分钟的导入不是很长,但是能够让学生能赶快进入这堂课的主题,一下子从内心吵闹进入认真听课。

  2.当学生有不懂的地方,老师应该及时留意。下课后应该积极备课,开展一节复习课进行教学。或者在平时的时候穿插一个角色游戏便于学生加强对所学概念的理解。

  3.低年级的学生教学应注意详细的讲解和准确的示范,以丰富的图片为主。注意:老师的教学应该进行直观性教学,老师尽量把一些复杂的概念讲的通俗易懂,多用一些图片和视频(教具)来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4.高年级的学生往往在解题的时候要注重知识点的多次讲解,往往高年级学生解题时要用到设未知数,圆柱,圆锥等体积和面积公式,或者流速问题。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9

  统计表

  (一)意义

  把统计数据填写在一定格式的表格内,用来反映情况、说明问题,这样的表格就叫做统计表。

  (二)组成部分

  *一般分为表格外和表格内两部分。表格外部分包括标的名称,单位说明和制表日期;表格内部包括表头、横标目、纵标目和数据四个方面。

  (三)种类

  *单式统计表:只含有一个项目的统计表。

  *复式统计表: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统计项目的统计表。

  *百分数统计表:不仅表明各统计项目的具体数量,而且表明比较量相当于标准量的百分比的统计表。

  (四)制作步骤

  1、搜集数据

  2、整理数据:要根据制表的目的和统计的内容,对数据进行分类

  3、设计草表:

  -要根据统计的目的和内容设计分栏格内容、分栏格画法,规定横栏、竖栏各需几格,每格长度。

  4、正式制表:

  -把核对过的数据填入表中,并根据制表要求,用简单、明确的语言写上统计表的名称和制表日期。

  统计图

  (一)意义

  *用点线面积等来表示相关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图形叫做统计图。

  (二)分类

  1、条形统计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线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优点: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注意:画条形统计图时,直条的宽窄必须相同。

  -取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

  -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不同项目的直条,要用不同的线条或颜色划别开,并在制图日期下面注明图例。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

  2、折线统计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优点: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注意:折线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不同的年份、月份等时间时,不同时间之间的距离要根据年份或月份的间隔来确定。

  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折线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并注明数量。

  3、扇形统计图

  -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数。

  -优点: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制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先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2)再算出表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3)取适当的半径画一个圆,并按照上面算出的圆心角的度数,在圆里画出各个扇形。

  (4)在每个扇形中标明所表示的各部分数量名称和所占的百分数,并用不同颜色或条纹把各个扇形区别开。

  总结:小学二年级数学数学知识点归纳就为大家介绍完了,小朋友们,你们记住多少知识呢?如果忘记了的话,赶快点击浏览本文复习一下吧!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0

  在排列和组合中,要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排列问题(和顺序有关)

  组合问题(和顺序无关)

  1、用1,2,3组成两位数,个数和十位数字不一样,能组成 6 个两位数。

  分别是12、13、21、23、31、32。

  2、用4,0,7组成两位数,个数和十位数字不一样,能组成 4 个两位数。

  分别是40、47、70、74。

  3、3个小朋友排队或者坐成一排,都是有6种坐法。

  (用1,2,3表示这3个人,可以写成123、132、213、231、312、321)

  4、3个人握手,每两个握一次,一共握3次。4个人就要握6次手。可以用连线法。

  5、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求和,得数有3种可能。也可以连线。

  分别是5+7=12、5+9=14、7+9=16。

  6、衣服和裤子的搭配问题也可以连线。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1

  乘除法的意义意义:

  乘法:知道“求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熟知乘法的含义:几个几是多少、几的几倍是多少。

  除法:理解除法的含义(平均分、包含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能看图意列算式,并描述相应的算式的含义。

  (图意不够明确时,应该用单位名称表示)

  能运用“倍”来描述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熟知算式中各数名称“因数”和“积”;被除数”、“除数”和“商”等。

  乘除法的计算熟记乘法口诀,并能够运用口诀熟练计算表内乘法和除法。

  了解乘法口诀的推算方法,知道2、4、8,3、6、9之间的乘法关系。

  能发现乘法表中算式的排列规律,并填写。

  能够熟练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同时要知道有余数除法中被除数的计算方法。

  会用计算关于加减乘除的两步计算式题。(递等式不要求)

  能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应的计算。

  乘除法的应用(对应意义)能够运用一步计算的乘除法算式解决生活中较为简单的问题。

  求几个几是多少?

  求几的`几倍是多少?

  求平均分的结果。

  求包含分的结果。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有余数的除法

  (加减法应用题)

  角和直角的认识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能够借助工具判断直角。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以、顶点及其数量和特征。

  能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能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知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经历从立体到平面的过程,体验“立体”与“平面”的区别和联系。

  总结:小学二年级数学数学知识点归纳就为大家介绍完了,小朋友们,你们记住多少知识呢?如果忘记了的话,赶快点击浏览本文复习一下吧!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2

  一、混合计算

  混合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二、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想好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2、可以画图帮助分析。

  3、可以分布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

  小学二年级数学《四边形的认识》知识点

  长方形与正方形

  知识点:

  1、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4个直角,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2、初步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与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知识点:

  1、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

  2、初步了解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小学二年级数学《万以内数的认识》知识点

  一、10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一百就是一千。

  2、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百位上是几就几百,十位上几就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就读“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3、写数时,要从高位写起,几个百就在百位写几,几个十就在十位写几,几个一就在个位写几,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占位。

  4、数的组成:看每个数位上是几,就由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

  二、100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一千是一万。

  2、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与1000以内的数读法和写法相同。

  3、最小两位数是10,的两位数是99;最小三位数是100,的三位数是999;最小四位数是1000,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的五位数是99999。

  三、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1、整百、整千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把整百、整千数看成几个百,几个千,然后相加减。

  (2)先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得数末尾添上与整百、整千数相同个数的0。

  2、估算

  把数看做它的近似数再计算。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3

  长方形与正方形

  知识点:

  1、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4个直角,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2、初步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与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知识点:

  1、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

  2、初步了解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二年级数学四边形的认识教案

  一、导入部分多媒体课件播放同学们放学时的情景(主题图)。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场景,你都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小组反馈,汇报结果。(学生说的同时,课件闪出各种图形)师:你能将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各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分一分,看哪组分得合理。(小组合作,分一分)小组反馈,汇报结果。(课件同步显示分类情况)

  二、讨论、抽象出四边形的概念

  1.课件隐去其他图形(三角形,圆形),抽象出四边形。问:这些图形是一类的,叫什么名字呢?(四边形)(板书课题)为什么叫四边形?它们有什么特征?(小组讨论)反馈: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课件在图形下闪现相应文字)

  2.引申。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再出示两个不规则四边形。师:它们都叫四边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师: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们能发现什么?小组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是特殊的四边形。

  三、动手实践,寻找四边形(活动中配以音乐)

  1.围一围。活动内容:请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自己想象的四边形,教师参与活动。反馈展示(有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2.涂一涂(教材35页例1)。活动内容:(课件)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反馈展示,适当评价。

  3.剪一剪。活动内容:拿出准备好的纸、剪刀,每个学生剪出自己喜欢的四边形。(1分钟,看谁剪得又快又好又多)反馈展示,教师评价。(边要求直直的)

  4.说一说。活动内容;现实生活中,在哪儿见过四边形?

  5.找一找。活动内容:在我们的教室,你能找到四边形吗?(允许下位寻找)

  四、教学拓展――生活中的四边形师小结:

  同学们活动得开心吗?你们和四边形成为好朋友了吗?(配以主题图放学场景)

  今天放学后,请你们在回家的路上和家中,找出我们的好朋友──四边形,并请爸爸、妈妈一起认识它,好吗?

  二年级数学四边形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4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除法就是用来解决平均分问题的。

  2.平均分里有两种情况:

  (1)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总数÷份数=每份数

  (2)包含除(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把一个数量按每份是多少分成一份,求能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总数÷每份数=份数

  3、除法算式的读法: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数字不变。

  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就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商=被除数。

  4.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求商的方法:

  (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

  (2)用乘法算式求商。

  (3)用乘法口诀求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的被除数。

  一句口诀可以写四个算式。(乘数相同的除外)。

  5、解决问题

  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

  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1)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

  (2)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1、轴对称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剪纸游戏)

  成轴对称图形的字母:

  ABCDEHIKMOTUVWXY

  2、平移:当物体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并且物体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运动是平移。只有形状、大小、方向完全相同的图形通过平移才能互相重合。平移只能上下移动或左右移动。

  3、旋转:体绕着某一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例如:旋转木马、转动的风扇、转动的车轮等。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5

  本单元与第二单元考察内容大同小异。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一、混合计算

  混合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二、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想好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2、可以画图帮助分析。

  3、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

  4、带小括号运算的类型:

  方法: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5.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重点)。

  弄清楚哪个数是前一步算式的结果,就用前一步算式替换掉那个数,其他的照写。

  当需要替换的是第二个数,必要时还需要加上小括号。

  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最大的余数小于除数1,最小的余数是1。

  3、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1)先写除号“厂”

  (2)被除数写在除号里,除数写在除号的左侧。

  (3)试商,商写在被除数上面,并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4)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

  (5)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如果没有剩余,就表示能除尽。

  4、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四步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1)商:即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的上面。

  (2)乘:把除数和商相乘,将得数写在被除数下面。

  (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

  (4)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必除数小。

  5、解决问题

  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余数。

  (1)余数比除数小。

  (2)至少问题(进一法):商+1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22÷4=5(条)……2(人)

  答:他们至少要租6条船。

  (3)最多问题(去尾法)

  茵苗有10元,每个面包3元,茵苗最多能买几个?

  本单元有一道难题,就是已知几月几日是星期几,要求几月几日是星期几。这一部分难度比较大,家长们可以先自行观看教学视频,自己先弄明白了,再给孩子讲解。

  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一、10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一百就是一千。

  2、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百位上是几就几百,十位上几就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就读“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3、写数时,要从高位写起,几个百就在百位写几,几个十就在十位写几,几个一就在个位写几,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占位。

  4、数的组成:看每个数位上是几,就由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

  5、认识算盘,一颗上珠是5,一颗下珠是1。

  二、100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一千是一万。

  2、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与1000以内的数读法和写法相同。

  3、最小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两位数是99;

  最小三位数是10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

  最小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

  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

  三、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1、整百、整千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把整百、整千数看成几个百,几个千,然后相加减。

  (2)先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得数末尾添上与整百、整千数相同个数的0。

  2、估算

  把数看做它的近似数再计算。

  四、10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1)位数多的数就大,例如999<1000

  (2)如果位数相同,就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数字大的这个数就大,反之就小;

  (3)如果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上的数,依次类推。

  第八单元克、千克

  1.(千克)和(克)都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2、称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的质量时,用“千克”作单位。

  3、一个两分的硬币约是1克。两袋500克的盐约是1千克。

  4、1千克=1000克1kg=1000g.进率是1000。

  5、计算或者比较大小时,如果单位不同,就需要把单位统一,一般统一成单位“克”。

  估计物品有多重,要结合物品的大小、质地等因素。

  物品的重量和物品的材质没有关系: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一样重。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推理

  1、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各拿一本。

  推理时,先根据条件确定必然情况,再用排除法确定其他情况。

  2、填数游戏和扫雷游戏

  当然,这么多的内容,当然不是让孩子一下子就记住。寒假期间,孩子要先把乘法口诀背熟,能够根据乘法口诀写出四道算式或两道算式。

  此外,还可以做一些加减混合、乘加、乘减的应用题。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必背内容

  (一)有余数的除法

  ①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②余数要比除数小。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1、()÷()=5……6,除数最小是(),被除数最小是()。

  2、在应用题中,余数单位和被除数单位相同。

  (二)万以内数的认识

  1、数位顺序表按(从右往左)的顺序,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2、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3、计数单位有:一、十、百、千、万,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4、最小的一位数是1,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两位数是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大的五位数是10000.

  5、读数、写数都从高位起。

  (三)长度单位

  1、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

  2、长度单位转换时,大单位转小单位,数字增大(添“0”),小单位转大单位,数字减小(去“0”)。

  3、手臂打开大约1米;(1拃)长大约10厘米,也是1分米;

  (2分硬币)大约有1毫米厚;10张纸的厚度大约1毫米。

  4、在表示较远距离时,用(千米)作单位,如(各类交通工具的时速),(马拉松长跑的路程),(铁路长),(两个城市间的路程)等。

  5、用米作单位常见的有描述(树高)、(楼高)、(桥长)等。

  (四)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1、求“和”用加法;求“差”用减法;求“积”用乘法;求“商”用除法。

  2、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3、笔算三位数加减法时,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相减,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借1作10。

  (五)图形

  1、长方形:4条边,(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较长的边叫长(2条长),较短的边叫宽(2条宽)。

  2、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3、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有4个角,(对角)相等;有2个钝角和2个锐角,还具有不稳定性。

  (六)时间单位

  1、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时针走(1大格)是(1时);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一大格是(5秒)。

  2、时针走(1大格)是(1时),这时分针正好走(1圈),是(60)分,所以1时=(60)分。

  3、分针走(1小格)是(1分),这时秒针正好走(1圈),是(60)秒。所以1分=(60)秒。

  4、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结束时间-经过时间=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经过时间=结束时间

  5、在求时间时,可以列竖式计算。

  减法时:要先算(分减分),再算(时减时),当“分”不够减时,向(时)借1当60分,60分与原来的“分”合在一起再减。

  加法时:先算(分加分),再算(时加时),当分加分超过60分时,要把其中的60分转化为1时。

  7时10分-3是50分=()2时40分+3时50分=()

  6、通常下午的时间转化成24时计时法,例如

  下午3时20分就是(15时20分)

  7、描述50米、100米跑步的时间要用(秒)作单位。

  8、时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8经过时间是()。

  分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8经过时间是()。

  秒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8经过时间是()。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相关文章:

数学向量知识点07-27

数学函数知识点07-10

【经典】数学知识点05-19

数学知识点11-25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02-03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0-20

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11-28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09-26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05-18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