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5篇(合集)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
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一、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余数小于除数1,最小的余数是1。
3、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1)先写除号“厂”
(2)被除数写在除号里,除数写在除号的左侧。
(3)试商,商写在被除数上面,并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4)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
(5)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如果没有剩余,就表示能除尽。
4、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四步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1)商:即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的上面。
(2)乘:把除数和商相乘,将得数写在被除数下面。
(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
(4)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必除数小。
二、解决问题
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余数。
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一、10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一百就是一千。
2、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百位上是几就几百,十位上几就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就读“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3、写数时,要从高位写起,几个百就在百位写几,几个十就在十位写几,几个一就在个位写几,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占位。
4、数的组成:看每个数位上是几,就由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
二、100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一千是一万。
2、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与1000以内的数读法和写法相同。
3、最小两位数是10,的两位数是99;最小三位数是100,的三位数是999;最小四位数是1000,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的五位数是99999。
三、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1、整百、整千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把整百、整千数看成几个百,几个千,然后相加减。
(2)先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得数末尾添上与整百、整千数相同个数的0。
2、估算
把数看做它的近似数再计算。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
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计量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通常用“克”;计量较重的物品质量时,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1千克=1000克、(了解1千克=1公斤、1公斤=2斤、1斤=500克、
1斤=10两、1两=50克)
估计物品有多重,要结合物品的大小、质地等因素。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推理时,先根据条件确定必然情况,再用排除法确定其他情况。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计划
一、本册的复习内容包括:
有余数除法、混合运算,方向与路线,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测量、认识图形、解决问题、统计。
二、下面就各部分内容的复习作一简要说明。
1、“有余数除法”的复习。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已经比较熟悉了。教材中安排了两道题,分别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进行总复习。目的是使学生清楚什么样的实际问题要用除法解决,同时,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
2、“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式题)的复习。
通过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在解决实际问题需要两步解答时,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并能掌握这些运算顺序计算有关问题。
3、“方向和路线”的复习。
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径的地方。
4、“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复习。
万以内数认识的重点是数的读、写和数的组成。教材分别安排题目进行复习。另外,结合实际数据,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准确数与近似数不同,知道近似数的作用,从而对数有更全面的认识。
5、“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万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与100以内的加、减法有很多联系。因此,这部分内容复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每一个计算的问题,学生应能根据已学知识正确计算。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6、“测量”的复习。
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7、“认识图形”的复习。
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复习的重点也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对图形进行描述,加深对这些知识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生活中现象的意识和习惯。
8、“解决问题”的复习。
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中给出的资源(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本单元的复习中,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是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即可。
9、“统计”的复习。
统计知识复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能力。
三、复习的重、难点
复习的重点:放在数与数的运算这一块内容中的,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万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两部分内容。
复习的难点是:万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数学验算方法总结
一
1、仔细观察的习惯。通过课堂上仔细观察情境图、操作的过程,发展到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敢于提问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耻下问,随时表扬那些敢于、善于提问题的同学。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要耐心解答。课堂上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3、多角度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不要局限或拘泥于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而是从多个角度去探讨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
4、善于联想、猜想和假设的习惯。遇到问题,无从下手时,可以大胆去猜想、假设答案,然后再往前推理。尤其是在做那些难度较大的思考题时,可用这种方法。
如果学生养成了这几种好的习惯,学生的思维灵活度便会大大提高,理解能力也会跟着上升。
二
快速、正确口算的习惯:数学上低年级的口算是今后计算的基础,要养成快速、正确口算的习惯,还要在掌握一定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多练习。二年级上期重点练习10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以及乘加、乘减的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的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这需要老师在具体的计算方法上进行分类指导,而表内乘法以及乘加、乘减的计算就需要学生熟记乘法口诀,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采用有效的具体的记忆方法有针对性地多记、多练、熟记。课上课下也可以用扑克牌游戏的形式练习连加、连减或乘法,经常练习,熟能生巧,口算速度自然就提高了。
养成好习惯,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要想使好习惯持之以恒,刚开学的一个月很关键。作为二年级的数学老师,开学后我要时时处处提醒自己以身作则,改掉以往易冲动、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的坏毛病,时时处处提醒自己按上面的养成教育的要点去悉心培养学生的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因为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关系,有时习惯容易反复,所以还要和家长多沟通,教给家长具体的家庭培养方法,让家长配合老师共同抓,反复抓,抓反复,才能使习惯成自然。还需要值得一提的是班上的学困生,之所以学困,往往是学习习惯不好所致,对待他们一定要有耐心,首先把他们当成一个充满希望的好孩子来看待,多宽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教学中多关注他们,适当地对他们降低学习标准和问题的难度,延长习惯养成的时间,允许多次反复,让他们多体验成功的快乐。号召班上的其他同学多关心、帮助他们,建议家长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让他们改掉身上的坏习惯,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2
1、认识钟面:(1)钟面上最短最粗的针是时针,较短较粗的是分针,最细最长的是秒针。
(2)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钟面上共有60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1圈,也就是60小格,1时=60分。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
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1圈,1分=60秒
2、认识整时方法: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时针、分针、秒针全部重合的时间是12时,
时针和分针成一条直线的时间是6时,
时针和分针成直角的时间是3时和9时。
3、认识几时几分方法:时针指在两个数之间,算小数,时针指在12和1之间,算12时,分针指着几,表示几个5分钟。
4、记录时间有两种方法:
(1)文字法:如:5时50分;
(2)用电子表法记录时刻时,几时就写几,再写“:”,后面写分时要占两位,分针不够整十的,十位要用0占位。如:8时零5分写作8:05
5、认识大约几时方法:时针接近几就是几时。此时,分针一般指在数字12左右。
6、计算两段时间之间的时间方法: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整时减整时,分钟减分钟,分钟不够减向整时借1时在分钟上加60分钟再减。整时借出的1时要记得减去。
7、比较时间:单位不同时要化成相同的时间单位再进行比较。在进行比赛(或做事)时:同样的距离(或同样的事情)所用的时间越多说明速度越慢(或效率越低);所用的时间越少说明速度越快(或效率越高)。
数与计算
(1)分数的乘法和除法,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倒数,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
(2)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3)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关于乘法的'小故事
大清早,公鸡就大声地叫起来“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一只小喜鹊被惊醒了,不高兴的喊:“这么冷的天,谁在叫啊,真烦人。”喜鹊妈妈说:“孩子,该起床啦,公鸡也是为大家好,告诉我们天亮了。其实,他的叫声不但优美动听,还包含了一些有趣的数学知识呢!”小喜鹊特别喜欢数学,一听妈妈这样说,就不再嚷嚷了。她仔细听了听公鸡的叫声,果然有规律,高兴地叫起来:“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公鸡每次叫3个‘喔’字,一共叫了12个‘喔’字,4x3=12嘛!我也会。”于是,她也发出了一串有趣的声音,早晨醒来的其他动物们听了直夸这个孩子真能干。小朋友,喜鹊的叫声究竟可以写出什么样的乘法算式呢,请试一试吧!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喳
( )x( )=( )
小象听了不服气,咚咚咚地跑了过来,也用脚步声出了一道乘法题。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 )x( )=( )
一会儿,小猪吹着小喇叭来了。
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
( )x( )=( )
不一会儿,各种动物都跑来看热闹。
小狗说:“你们这样叫几声、吹几声谁不会呀,要把乘法题画出来才算本事呢!”
说完,就在雪地里走了几步,停下后地上出现了几个像梅花一样的脚印,它得意地说:“看,我画的每朵梅花有6个花瓣,4朵梅花一共有多少个花瓣呢?”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3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1、表内除法的知识点:
(1)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根据表内乘法,计算简单的除法。
(2)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3)根据乘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乘除法应用题。
(4)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除数×商=被除数
2、除法:是四则运算之一,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3、除法的性质
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那几个数的乘积,就是除法的性质。有时可以根据除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如:300÷25÷4=300÷(25×4)
4、除法公式
(1)被除数÷除数=商
(2)被除数÷商=除数
(3)除数×商=被除数
5、被除数
除法运算中被另一个数所除的数,如24÷8=3,其中24是被除数
小学二年级数学《四边形的认识》知识点
长方形与正方形
知识点:
1、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4个直角,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2、初步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与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知识点:
1、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
2、初步了解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知识点
一、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余数小于除数1,最小的余数是1。
3、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1)先写除号“厂”
(2)被除数写在除号里,除数写在除号的左侧。
(3)试商,商写在被除数上面,并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4)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
(5)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如果没有剩余,就表示能除尽。
4、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四步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1)商:即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的上面。
(2)乘:把除数和商相乘,将得数写在被除数下面。
(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
(4)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必除数小。
二、解决问题
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余数。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4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知识点
一、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1、如果一条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2、对称轴两边的部分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即能够完全重合。
3、画对称轴时要用虚线。
4、长方形、正方形、圆都是对称图形。
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二、镜面对称
如湖面的倒影、照镜子都是镜面对称现象。湖面的倒影是相对水平平面的对称,而照镜子是相对竖直平面的对称。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三、补充对称图形
画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可以先在格子中找到每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对称点,然后用直线连接。在对称轴上的点,其对称点还是这个点。对称轴是竖直方向的,图形左右对称;对称轴是水平方向的,图形上下对称。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圆是( )图形,它有( )对称轴。
2、正方形有( )条对称轴,长方形有( )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有( )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 )条对称轴。
3、一个圆的周长是同圆直径的( )倍。
4、一个圆的半径是8厘米,这个圆面积是是( )平方厘米?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梯形可以画出一条对称轴。( )
2、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
3、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我们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
4、对于正方体,我们从任何方向上看到的形状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形。( )
5、对于正方体,我们从任何一面看到的形状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形。( )
6、对于球,我们从任何方向上看形状都是一样的。( )
7、一个物体,我们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形状肯定不一样。( )
二、选一选。(共4分)
1、在淘淘看到的`图形下面的□里画“√”。
2、哪个图是小兰看到的?在正确的下面打“√”。
3、看到的是哪幅图?在正确的下面打“√”。
三、连一连。(连一条线2分,共34分)
略
四、填一填。(每空2分,共50分)
3、观察下面的物体。
4、它们看到的分别是数字几?在图中填出来。
5、下面四张照片分别是在房子的哪一面拍的?
6、下面右边的三幅图分别是在哪个位置看到的?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7、看图形,填序号。
五、拓展提高: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在右图哪个位置看到的?连一连。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5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米(m)、分米(d m)、厘米(c m)、毫米(mm)。
2、长度单位的进率:米、分米、厘米、毫米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3、长度单位换算: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1米=1000毫米
4、长度单位的加、减或比较:两个不同的长度单位的数量进行加、减或比较大小时,必须先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
5、物体实际测量方法:
(1)依据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一般比较长的物体用米做单位,如教室、操场、旗杆、大树……
比较短的物体依据实际情况和显示的数字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如:大拇指到食指之间的`距离大约1分米,我们的手指甲长约1厘米,教室门高约2米,数学书长约20厘米,书桌高约7分米……
(2)在进行物体测量时,先要把直尺或米尺的零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准直尺或米尺上的什么数字,长度就是这个数字。如果是一把断尺测量物体,同样要将断尺左边与物体一端对齐,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准断尺什么数字,然后用另一端的数字减去左边的数字,就是物体的实际长度。
按比例分配解题技巧
小技巧:a、把比转化成为分数,用分数方法解答,即先求出总分数,然后求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多少的解题方法,分别求出各部分的量是多少
b、把比看做分得的分数,先求出各部分的总分数,然后再用“总量总份数=平均每份的量(归一)”,再用“一份的量各部分量所对应的份数”,求出各部分的量。
c、用比例知识解答:首先设未知量为。再根据题中“已知比等于相对应的量的比”作为等量关系式列出含有x的比例式,再解比例求出x。
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小技巧:(1)分析数量关系。判断成什么比例。
(2)找等量关系。如果成正比例,则按等比找等量关系式;如果成反比例,则按等积找等量关系式。
(3)解比例式。设未知数为x,并代入等量关系式,得正比例式或反比例式。(4)解比例。
(5)检验并写出答语。
三角形计算公式
1、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大角对大边。
3、周长c=三边之和a+b+c
4、面积:
s=1/2ah(底x高/2)
s=1/2absinC(两边与夹角正弦乘积的一半)
s=1/2acsinB
s=1/2bcsinA
5、正弦定理:
sinA/a=sinB/b=sinc/C
6、余弦定理:
a^2=b^2+c^2—2bccosA
b^2=a^2+c^2—2accosB
c^2=a^2+b^2—2abcosA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6
第一章————除法
1、用乘法口诀做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应用题中,除数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
商的单位是问题的单位,余数的单位和被除数的单位相同;
3、解决生活问题,如提的问题是“至少需要几条船?”,用进一法(用商加1)”,乘船、坐车、坐板凳等,读懂题目再作答。
第二章————方向与位置(认识方向)
1、地图上的方向口诀: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辨认方向时要画方向标。
2、“小猫在小狗的()方,()在小狗的东面”,是以小狗家为中心点,画出方位坐标,确定方向;
“小猪在小马的()方”,“小马的()方是小猪”,是以小马家为中心点,画出方位坐标,确定方向。
3、太阳早上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指南针一头指着(),一头指着()。小明早上面向太阳时,他的前面是(),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
4、当吹东南风时,红旗往()飘;
吹西北风时,红旗往()飘。
第三章————生活中的大数(认识10000以内的数)
1、计数器上从右边数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第四位是()位,千位的左边是()位,右边是()位。
2、一个四位数最高位是()位,它的千位是5,个位是2,其他的数位是0,它是()。
3、在8536中,8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3在()位上,表示()。6在()位上,表示()。
4、由三个千,五个一组成的数是(),由9个一,两个百和一个千组成的数是()。
5、读数时,要从高读起,中间有一个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0个“零”;
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写数,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写数时,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顺序表写,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没有数,就写“0”占位。
6、10个十是(),10个一百是(),10个一千是(),100个一百是()。10000里面有()个百,1000里面有()个十。
7、最大的三位数是(),最小的三位数是()。最大的四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是()。
8、比较大小时,先比较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少的数就小;
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开始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的,就比下一位,直到比出大小。从大到小用“>”,从小到大用“<”。
第四章————测量1、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0米=1千米;
3、长度单位比较大小,首先要观察单位,换成统一的单位之后才能比较;
4、长度单位的加减法,米加米,分米加分米.......就是把相同的单位进行加减。
第五章————加与减1、口算整百加减整百时,想成几个百加减几个百,加减整十数的算理也相同。
2、计算时要注意:(1)、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2)、计算加法时,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3)、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1”,但是不要忘记退位时要减1;
3、在估算中,如果估算到百位,就看十位数是多少,如果十位上的数大于5,则百位进1,十位和个位舍去,变为0,如估算678,就变为700;
如果十位上的数小于5,则百位不变,十位和个位舍去,变为0,如估算607,就变为600;
4、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如:()+156=368(用368-156计算)280+()=760(用760-280计算)
5、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如:()-156=368(用156+368计算)
980-()=760(用980-760计算)
6、加法的验算方法:(1)交换加数的位置,看和是否相同,(2)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7、减法的验算方法:(1)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结果是否等于减数,(2)用减数加上差,看结果是否等于被减数。注意:运算时不要抄错数,也不要直接把验算结果抄上。
第六章————认识角1、每个角都是由1个顶点和2条边组成;
2、按角的大小,将角分为锐角、直角、钝角,所有的直角都相等,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什么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3、比较角的大小时要注意: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张口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4、正方形有四个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5、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有2个锐角,2个钝角,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第七章————时、分、秒1、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2、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走一大格是5秒,走一圈是60秒,就是1分钟;
3、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走一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4、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走一圈是12小时;
5、时、分、秒相邻单位的进率是60;
1时=60分1分=60秒6、比较时间,首先要观察,统一单位之后再比较大小。
7、时间的加减:分减分,时减时,当分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1,化成60,再相加减;
第八章————统计1、记录并学会计算,谁多,谁少。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7
1、数的意义:
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
10个一千是(一万),一万里面有(10)个一千。
例:
290里面有( )个十;1500里面有( )个百。
这部分知识集中训练过,只有极个别孩子运用不够好,在练习时还会出错。
2、数位顺序:
从右边起第三位是( )位,第四位是( )位,第五位是( )位。
3、读数、写数:
方法:从最高位读、写起。
读数:⑴、中间有一个或两个0只读一个0.
例:20xx、5008
⑵、末尾的0都不读。
例:6900
写数:⑴哪一位上有几就在哪一位上写几;
⑵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0起占位作用)。
4、数的组成:
明确数位和计数单位,比如一个三位数它含有3个数位:个位、十位、百位,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分别表示几个一、几个十、几个百。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例:由4个千、5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 ),它是一个( )位数,最高位是( )位。
5、比较大小:
⑴比位数;
⑵位数相同比最高位;
⑶最高位也相同,就比最高位的下一位。
①
1239○1329 9999○10000 589○859 1010○1001
②排列顺序(要看准要求是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排列)
例:把下列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395 956 278 359 1000 627 1256
6、数数:
例:
⑴、按规律写数:(先找规律再写数)
203. 205. 207. ( ). ( ). ( )
( ). 995. 990. ( ). ( )
⑵、写出899前(后)面连续的四个数。
⑶、与20xx相邻的两个数分别是( )和( )。
7、最大(小)的二、三、四位数分别是多少?
例:⑴最大的三位数是多少?
⑵最小的'四位数是多少?
⑶ ……………
8、比多少
多一些:多一点儿
少一些:少一点儿
多得多:多很多
少得多:少很多
9、求近似数:
⑴看十位。
⑵当十位上是0.1.2.3.4时,十位和个位上的数都去掉。
当十位上是5.6.7.8.9时,十位和个位上的数看成大约100(向百位进一)。
例:4103的近似数是4100;
1052的近似数是1100;
989的近似数是1000;
7949的近似数是7900;
564的近似数是600;
注:求三、四位数的近似数只教孩子用的这一种方法(看其它数位求近似数也对),这部分知识较难理解,是难点,所以方法教多了怕孩子们更难掌握。(其它方法以后慢慢再教。)
10、估计:估计要有依据,不能乱估。
⑴可借助一个标准来估;
⑵可先估一部分,再根据部分估计全体。
估计能力是通过培养得出的,有意识地在生活中锻炼这种能力。
11、整千整百数的加减法:
⑴可看作几个百、几个千相加减;
⑵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加减法,也是把两个数看作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相加减。
数学知识点
平移和旋转
1、认识平移和旋转2、美丽的花边
注意点:平移后物体的形状不变、大小不变。钟摆的运动是旋转。
乘法
1、两位数乘整十数、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4、应用。
1、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2、验算: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
连乘应用题。38页第6题、39页第4题等。
数量关系式:每箱牛奶的瓶数箱数=牛奶的瓶数单价数量=总价
倒数的判断
1、任意一个数都有倒数。()
2、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3、a是个自然数,它的倒数是1a。()
4、因为13?+23?=1所以13和23互为倒数。()
5、0.3的倒数是3?()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8
一、 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
※1、所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
把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
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叫做这个总体的一个样本.
※2、为一特定目的而对所有考察对象作的全面调查叫做普查;
为一特定目的而对部分考察对象作的调查叫做抽样调查.
二、数据的收集
※1、抽样调查的特点: 调查的范围小、节省时间和人力物力优点.但不如普查得到的调查结果精确,它得到的只是估计值.
而估计值是否接近实际情况还取决于样本选得是否有代表性.
第六章 证明(一)
二、 定义与命题
※1、 一般地,能明确指出概念含义或特征的句子,称为定义.
定义必须是严密的一般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术语,例如"一些"、"大概"、"差不多"等不能在定义中出现.
※2、可以判断它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
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3、 数学中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且把它们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4、有些命题可以从公理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它们是正确的,并且可以进一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5、根据题设、定义以及公理、定理等,经过逻辑推理,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三. 为什么它们平行
※1、平行判定公理: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由此得到平行的判定定理)
※2、平行判定定理: 同旁内互补,两直线平行.
※3、平行判定定理: 同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四、如果两条直线平行
※1. 两条直线平行的性质公理: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 两条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 两条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五、三角形和定理的证明
※1.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2. 一个三角形中至多只有一个直角
3. 一个三角形中至多只有一个钝角
4. 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
六、关注三角形的外角
※1.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
推论1: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9
(一)乘除四则运算
1.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2.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一个数除以0,均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
3.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二)小数四则运算
1. 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 小数减法:
小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 小数乘法:
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纯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是多少。
4. 小数除法:
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5. 乘方:
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例如 3 × 3 =32
(三)分数四则运算
1. 分数加法:
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 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 分数减法:
分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 分数乘法:
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4. 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5. 分数除法: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 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四)运算定律
1.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即a+b=b+a 。
2. 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即(a+b)+c=a+(b+c) 。
3. 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即a×b=b×a。
4. 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即(a×b)×c=a×(b×c) 。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0
第一单元除法
1、竖式除法
1)能正确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2)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有余数的除法
1)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积累正确的试商方法。
3)能用竖式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二单元混合运算
1、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2、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有小括号是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
1、辨认方向
1)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2)用八个方向的词语表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认识路线
1)会使用八个方向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2)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
1、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
2、万以内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3、万以内数为顺序表
4、会读万以内的数,会写万以内的数,感受“满十进一”的十进制计数法
5、万以内比较大小
6、结合实际进行万以内数的估计第五单元测量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1
测量认识分米、毫米、千米分米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写成1dm
毫米用字母mm表示,1毫米写成1mm
千米用字母km表示,1千米写成1km
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之间的换算1厘米=10毫米或1cm=10mm
1分米=10厘米或1dm=10cm
1米=100厘米或1m=100cm
1米=10分米或1m=10dm
1千米=1000米或1km=1000m
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间的实际长度一张IC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1扎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
测量认识分米、毫米、千米分米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写成1dm
毫米用字母mm表示,1毫米写成1mm
千米用字母km表示,1千米写成1km
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之间的换算1厘米=10毫米或1cm=10mm
1分米=10厘米或1dm=10cm
1米=100厘米或1m=100cm
1米=10分米或1m=10dm
1千米=1000米或1km=1000m
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间的实际长度一张IC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1扎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打基础的,清晰了解所学知识对于孩子来说十分关键,而这就要求对所学的知识要及时做一些归纳与总结,小学数学错题集的归纳和整理,学习好的学生一般都会有自己的错题集,错题集非常的重要,学习过程当中,自己容易做错的'题目完全可以抄写在数学错题集上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能够查漏补缺,数学学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去括号顺口溜小学数学
1去括号法则内容
去括号法则,是数学科的一条法则。括号前面是加号时,去掉括号,括号内的算式不变。括号前面是减号时,去掉括号,括号内加号变减号,减号变加号。
法则的依据实际是乘法分配律。括号前面的符号,它是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是否变号的依据。
要注意,括号前面是“-”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各项均要改变符号,不能只改变括号内第一项或前几项的符号,而忘记改变其余的符号。
2去、添括号顺口溜
去括号、添括号,关键看符号,
括号前面是正号,去、添括号不变号,
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添括号都变号。
去括号顺口溜小学数学
1去括号法则内容
去括号法则,是数学科的一条法则。括号前面是加号时,去掉括号,括号内的算式不变。括号前面是减号时,去掉括号,括号内加号变减号,减号变加号。
法则的依据实际是乘法分配律。括号前面的符号,它是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是否变号的依据。
要注意,括号前面是“-”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各项均要改变符号,不能只改变括号内第一项或前几项的符号,而忘记改变其余的符号。
2去、添括号顺口溜
去括号、添括号,关键看符号,
括号前面是正号,去、添括号不变号,
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添括号都变号。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2
一、10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一百就是一千。
2、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百位上是几就几百,十位上几就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就读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3、写数时,要从高位写起,几个百就在百位写几,几个十就在十位写几,几个一就在个位写几,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占位。
4、数的组成:看每个数位上是几,就由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
二、100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一千是一万。
2、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与1000以内的数读法和写法相同。
3、最小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两位数是99;最小三位数是10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
三、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1、整百、整千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把整百、整千数看成几个百,几个千,然后相加减。
(2)先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得数末尾添上与整百、整千数相同个数的0。
2、估算
把数看做它的近似数再计算。
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小学数学加法心算技巧
1、分裂再凑整数加法;
比如;8+5=13,先把“5”分裂成“2”和“3”;那么就是8+2+3=10;
2、比如;77+8=85,先把“8”分裂成“3”和“5”;那么就是77+3+5=85;
3、变整数再减去
比如,26+18=44,把“18”变成“20-2”,那么就是26+20-2=44;
4、比如;387+983=1370,把“983”变成“1000-17”,那么就是387+1000-17=1370;
5、错位数相加
比如,个位加十位得数是个位的;
51+15=66;这样算:5+1得6;1+5得6;两6合拼
72+27=99;这样算:7+2得9;2+7得9;两9合拼
63+36=99;这样算:6+3得9;3+6得9;两9合拼
52+25=77;这样算:5+2得7;2+5得7;两7合拼
6、比如,个位加十位得数是十位的;
78+87=165;这样算:7+8=15,再把“15”两个数字“1”和“5”相加得6,把这个“6”放在“15”的中间,得出“165”;
67+76=143,这样算:6+7=13,再把“13”两个数字“1”和“3”相加得4,把这个“4”放在“13”的中间,得出“143”;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3
1、乘法的含义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的简便算法。如:计算:2+2+2=6,用乘法算就是:2×3=6或3×2=6.
2、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⑴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的方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可以先写相同的加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的个数,最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也可以先写相同加数的个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最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
如:4+4+4=12改写成乘法算式是4×3=12或3×4=12
4 × 3 = 12或3 × 4 = 12
⑵乘法算式的读法。读乘法算式时,要按照算式顺序来读。如:6×3=18读作:“6乘3等于18”。
3、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实际表示的意义
在乘法算式里,乘号前面的数和乘号后面的`数都叫做“乘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积”。
4、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一道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如:4×5表示5个4相加或4个5相加。
5、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6、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7、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乘数×乘数=积
加法:加数+加数=和
和—加数=加数
减法: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8、在9的乘法口诀里,几乘9或9乘几,都可看作几十减几,其中“几”是指相同的数。
如:1×9=10—1 9×5=50—5
9、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如:加法:3+3+3+3+2=14乘加:3×4+2=14乘减:3×5-1=14
10、“几和几相加”与“几个几相加”有区别
求几和几相加,用几加几;如:求4和3相加是多少?用加法(4+3=7)
求几个几相加,用几乘几。
如:求4个3相加是多少?(3+3+3+3=12或3×4=12或4×3=12)
补充:几和几相乘,求积?用几×几.如:2和4相乘用2×4=8
2个乘数都是几,求积?用几×几。如:2个8相乘用8×8=64
11、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表示两个意义,如“4×2”既可以表示“4个2相加”,也可以表示“2个4相加”。
“5+5+5”写成乘法算式是(3×5=15)或(5×3=15),
都可以用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表示(3)个(5)相加
3×5=15读作:3乘5等于15. 5×3=15读作:5乘3等于15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一般是不同的;
2、观察物体时,要抓住物体的特征来判断。
3、观察长方体的某一面,看到的可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正方形的某一面,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4、观察圆柱体,看到的可能是长方形或圆形。观察球体,看到的都是圆形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1、认识时间
(1)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走得快的,较长的是分针;走得慢的,较短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1个大格有5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
(3)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一圈,所以1时=60分;
(4)半小时=30分,一刻钟=15分钟
(5)时间的读与写:如3:30,可以读作3时30分,也可以读作3点半;8时零5分应写作8:05。
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要按着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事件,时间上不能重复。
(2)问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先要读出现在是几时,再推算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几分。
(3)时针和分针能形成直角的时刻是3时和9时。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
1、用两个不同的数字(0除外)组合时可以交换两个数字的位置;用三个不同的数字组合成两位数时,可以让每个数字(0除外)作十位数字,其余的两个数字依次和它组合。
2、借用连线或者符号解答问题比较简单。
3、排列与顺序有关,组合与顺序无关。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4
统计表:
(一)意义
把统计数据填写在一定格式的表格内,用来反映情况、说明问题,这样的表格就叫做统计表。
(二)组成部分
一般分为表格外和表格内两部分。表格外部分包括标的名称,单位说明和制表日期;表格内部包括表头、横标目、纵标目和数据四个方面。
(三)种类
单式统计表:只含有一个项目的统计表。
复式统计表: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统计项目的统计表。
百分数统计表:不仅表明各统计项目的具体数量,而且表明比较量相当于标准量的百分比的统计表。
(四)制作步骤
1、搜集数据
2、整理数据:要根据制表的目的和统计的内容,对数据进行分类
3、设计草表:
要根据统计的目的和内容设计分栏格内容、分栏格画法,规定横栏、竖栏各需几格,每格长度。
4 、正式制表:
把核对过的数据填入表中,并根据制表要求,用简单、明确的语言写上统计表的名称和制表日期。
统计图:
(一)意义
用点线面积等来表示相关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图形叫做统计图。
(二)分类
1 、条形统计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线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优点: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注意:画条形统计图时,直条的宽窄必须相同。
取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
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不同项目的直条,要用不同的线条或颜色区别开,并在制图日期下面注明图例。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
0的相关知识点: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0没有倒数,0的相反数是0,0的绝对值是0,0的`平方根是0,0的立方根是0,0乘任何数都等于0,除0之外任何数的0次方等于1。0不能作为分母出现,0的所有倍数都是0。0不能作为除数。
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 a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直径=半径×2 d=2r半径=直径÷2 r= d÷2
9、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1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5
一、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算式的写法及读法。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不能平均分。
有余数除法的写法、读法:
例:写法:9÷4=2……1(知道各部分的名称,9是被除数、4是除数、2是商、1是余数。)
读法:9除以4商2余1.
例:①19÷9=2……1读作:( )
19是( ),9是( ),2是(),1是( )。
②41÷5=8……1读作:( )
其中,被除数是( ),除数是( ),商是( ),余数是( )。
③被除数是73,除数是8,商是(),余数是()。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2)余数一定小于除数。
例:①除数是4,商是8 ,余数是3,则被除数是( )。
②一道除数是6的有余数除法,余数可能是( )。
3、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一商二乘三减四比较)
例:列竖式计算。
①21÷5= ②19÷6= ③48÷9=
4、解决问题
例:①17根小棒,每3根一份,分成( )份,还剩( )根。算式为( )。
②搭一顶帐篷需要9米布,43米布最多可以搭多少顶帐篷?
③野营小队共17人,每顶帐篷住3人,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④有58个茶杯,每7个装1盒,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
二、万以内数的认识
1、“千”的认识。(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
例:①( )个10是100;()个100是1000。
②1000里面有( )个100,( )个10,( )个1。.
③比299大1的数是()。
2、千以内数的读法、写法、组成。
800读作:( ),组成( )。
808读作:( ),组成( )。
880读作:( ),组成( )。
3、“万”的认识。(10个一千是一万,一万里面有10个一千)
4、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组成。
读数时,从高位读起,千位是几就读几千,百位是几就读几百,十位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或两个0都读一个零,末尾的0不读。
例:①在2371中,2在( )位上,表示( ),3在( )位上,表示( ),7在( )位上,表示( ),1在()位上,表示( )。
②4050读作( ),组成( )。
③6009读作( ),组成( )。
④二千零六写作( );五千八百七十六写作( )。
⑤一个数千位上是6,十位上分别是8,其余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 )。
⑥6060中的两个0分别表示( )、( ),两个6分别表示( )( )。
⑦一个数最高位是千位,它是( )位数;一个三位数,最高位是( )位。
⑧用1、2、0、6、8中的4个数,组成的最大四位数是( ),最小四位数是( )。
5、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数位不同,数位多的数大。
(2)数位相同,从高位比起,高位数字越大则数越大。
6、认识近似数,估计。
895接近900,900就是895的近似数。895≈900
806接近800,800就是806的近似数。806≈800
例:798≈ 2958≈
1178≈ 20xx≈
7、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几千几百加减几百的口算。
三、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1、不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
例:用竖式计算。
347+281= 720-340= 727-562= 253+364=
2、加减法的验算。
例:笔算并验算。
275+384= 724-562= 827-456=
3、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
例:竖式计算。
475-289= 596+87=
例:竖式计算(被减数中间有零)。
603-375= 305-227=
例:竖式计算并验算(整百数减三位数)。
800-425= 900-592=
4、估算
485-289≈200,因为485≈500,289≈300,500-300=200,所以485-289≈200。
例:208+191≈ 800-205≈
385+421≈ 614-398≈
5、三位数加减解决比多、比少的'问题
例:①500比436大多少?
②被减数是301,减数是138,差是多少?
③297比402小多少?
④一个数是562,它比另一个数少281,求另一个数。
⑤750比一个数多205,这个数是多少?
四、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1、知道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尺子上的1小格的长度时1毫米,毫米用mm表示。
10厘米就是1分米,分米用dm表示。
1千米就是1000米,千米又叫公里,用km表示。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千米=1000米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公里)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2、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和计算。
例:3分米=( )厘米
7000米=( )千米
2米=( )分米
90毫米=( )厘米
4厘米=( )毫米
5千米=( )米
例:2分米-9厘米=()厘米
24毫米-14毫米=( )毫米=( )厘米
8900米=( )千米( )米
3千米4米=( )
例:一分硬币的厚度约1( )。
火车每小时约行驶120( )。
小强的身高约为140( )。
球场长约80( )。
例:填“<”“>”或“”
40毫米○4分米 112厘米○20分米
100毫米○1分米 8米○800厘米+20厘米
五、图形与拼组
1、图形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多边形……)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度叫做(长方形的长),短边的长度叫做(长方形的宽)。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把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叫做(边长)。
2、拼组图形(能准确数出拼组图形中各种图形的个数)
六、时、分、秒的认识
1、认识钟面,知道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钟面上有12个小格,60个小格。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
分针走60个小格,时针正好走一大格,所以,1时=60分。
秒针走1小格是1秒。
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了60个小格,正好是1圈。所以,1分=60秒。
例:3小时=()分钟
5分钟=( )秒
2小时25分钟=()分钟
60分钟=( )小时
120秒=( )分钟
1分钟30秒=()秒
例:在○里填上“<”“>”或“=”。
100秒○1分钟
2小时○120分钟
4分钟○40秒
100秒○2分钟
3分钟45秒○3分钟
1分钟○60秒
2、会读写钟面上的时刻。
读时刻:判断时针、分针。
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分针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多少分。
例:8时31分(时针过了8是,分针走了31个小格,就是8时31分)。
8时31分也可以写成8:31。
3、简单的时间计算。
例1:7时30分到10时30分,经过()小时。
时针从7走到11,经过了( )小时。
分针从2走到6,共走了( )分钟。
例2:一列火车早上6时出发,上午9时30分到达终点,这列火车行驶了多长时间?
例3:足球比赛分上、下两场,上半场45分钟,下半场跟上半场时间一样,中间休息15分钟,全场比赛需要多长时间?
例4:小丽晚上刷牙3分钟,洗脸4分钟,洗澡25分钟,小丽做完这些事需要多长时间?
七、混合运算
1、加、减、乘、除、小括号运算顺序。(先小括号,后乘除,最后加减)
2、万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不带括号)
300-217+503
720-325-279
3、万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带括号)
脱式计算
720-(325-279)
679+(567-389)
4、加、减、乘、除、小括号混合运算
8×8+9=
100-63÷9=
520-(200+320)=
55-5×6=
6×9-35=
72÷8×9=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相关文章:
数学函数知识点07-10
【经典】数学知识点05-19
数学向量知识点07-27
数学知识点11-25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02-03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0-20
二年级下数学知识点10-26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09-26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01-04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