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学科考试>数学>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10-30 10:35:29 数学 我要投稿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必备(15篇)

  总结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那么总结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必备(15篇)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1

  1、配方法;所谓配方,就是把一个解析式利用恒等变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和形式。通过配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叫配方法。

  2、因式分解法,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的基础,它作为数学的一个有力工具、一种数学方法在代数、几何、三角等的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有许多,中学课本上介绍有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都是因式分解的常用手段。

  3、换元法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应用十分广泛的解题方法。我们通常把未知数或变数称为元,所谓换元法,就是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数学式子中,用新的变元去代替原式的一个部分或改造原来的式子,使它简化,使问题易于解决。

  4、构造法;在解题时,我们常常会采用这样的方法,通过对条件和结论的分析,构造辅助元素,它可以是一个图形、一个方程(组)、一个等式、一个函数、一个等价命题等,架起—座连接条件和结论的桥梁,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解题的数学方法,我们称为构造法。运用构造法解题,可以使代数、三角、几何等各种数学知识互相渗透,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5、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法,它是先提出一个与命题的结论相反的.假设,然后,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正确的推理,导致矛盾,从而否定相反的假设,达到肯定原命题正确的一种方法。反证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相反的结论只有一种,另一种是相反的结论有无数种。前者需要把相反的结论推翻,后者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达到了证明的目的。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2

有理数及其运算板块:

  1、整数包含正整数和负整数,分数包含正分数和负分数。正整数和正分数通称为正数,负整数和负分数通称为负数。

  2、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3、绝对值: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用“||”表示。

  整式板块:

  1、单项式: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式子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3、整式: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

  4、同类项: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一元一次方程: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2、移项: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等。

  其实,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还包括很多,但是我想,万变不离其宗。

  大家平时要注意整理与积累。配合多加练习。一些知识要点及时记录在笔记本上,一些错题也要及时整理、复习。一个个知识点去通过。我相信只要做个有心人,就可以在数学考试中取得高分

  三角和的三角函数:

  sin(α+β+γ)=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cosγ+cosα·cosβ·sinγ—sinα·sinβ·sinγ

  cos(α+β+γ)=cosα·cosβ·cosγ—cosα·sinβ·sinγ—sinα·cosβ·sinγ—sinα·sinβ·cosγ

  tan(α+β+γ)=(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1—tanα·tanβ—tanβ·tanγ—tanγ·tanα)

  数轴的三要素:

  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者缺一不可)。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不能说数轴上所有的点都表示有理数)

  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侧,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数轴上两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在原点的右边,负数在原点的左边。

  绝对值的定义:

  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记作|a|。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数;0的绝对值是0。

  绝对值的性质:

  除0外,绝对值为一正数的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

  互为相反数的两数(除0外)的绝对值相等;

  任何数的绝对值总是非负数,即|a|0

  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的步骤如下:

  ①先求出两个数负数的绝对值;

  ②比较两个绝对值的大小;

  ③根据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做出正确的判断。

  绝对值的性质:

  ①对任何有理数a,都有|a|0

  ②若|a|=0,则|a|=0,反之亦然

  ③若|a|=b,则a=b

  ④对任何有理数a,都有|a|=|—a|

  有理数加法法则:

  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数的绝对值减去较小数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在有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灵活运用运算律,使用运算简化,通常有下列规律:

  ①互为相反的两个数,可以先相加;

  ②符号相同的数,可以先相加;

  ③分母相同的数,可以先相加;

  ④几个数相加能得到整数,可以先相加。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有理数减法运算时注意两变:

  ①改变运算符号;

  ②改变减数的性质符号(变为相反数)

  有理数减法运算时注意一个不变:被减数与减数的位置不能变换,也就是说,减法没有交换律。

  有理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步骤:

  ①写成省略加号的代数和。在一个算式中,若有减法,应由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转化为加法,然后再省略加号和括号;

  ②利用加法则,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简化计算。

  (注意: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当有减法统一成加法时,减数应变成它本身的相反数。)

  有理数乘法法则:

  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0相乘,积仍为0。

  如果两个数互为倒数,则它们的乘积为1。

  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在有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有理数乘法运算步骤:①先确定积的符号;

  ②求出各因数的绝对值的积。

  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注意:

  ①零没有倒数

  ②求分数的倒数,就是把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一个带分数要先化成假分数。

  ③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是负数。

  有理数除法法则:

  ①两个有理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②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0不可作为除数,否则无意义。

  有理数的乘方

  注意:

  ①一个数可以看作是本身的一次方,如5=51;

  ②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要先用括号将底数括上,再在右上角写指数。

  乘方的运算性质:

  ①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②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③任何数的偶数次幂都是非负数;

  ④1的任何次幂都得1,0的任何次幂都得0;

  ⑤—1的偶次幂得1;—1的奇次幂得—1;

  ⑥在运算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幂的符号,然后再计算幂的绝对值。

  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①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②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3

  一、方程的有关概念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做方程.

  2. 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例如: 1700+50x=1800, 2(x+1.5x)=5等都是一元一次方程.

  3.方程的解: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注:⑴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是不同的概念,方程的解实质上是求得的结果,它是一个数值(或几个数值),而解方程的含义是指求出方程的解或判断方程无解的过程. ⑵ 方程的解的.检验方法,首先把未知数的值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计算它们的值,其次比较两边的值是否相等从而得出结论.

  二、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的性质(1)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等式的性质(2)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如果a=b(c≠0),那么ca=cb

  三、移项法则: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四、去括号法则

  1. 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同.

  2. 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改变.

  五、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1. 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 去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和分配律)

  3. 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4. 合并(把方程化成ax = b (a≠0)形式)

  5. 系数化为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x=a(b).

  六、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 审:审题,分析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明确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2. 设:设未知数(可分直接设法,间接设法)

  3. 列:根据题意列方程.

  4. 解:解出所列方程.

  5. 检:检验所求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6. 答:写出答案(有单位要注明答案)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4

  初一下册知识点总结

  1.同底数幂的乘法:am?an=am+n ,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2.同底数幂的除法:am÷an=am-n ,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3.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am)n=amn ,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ab)n=anbn ,积的乘方等于各因式乘方的积。

  4.零指数与负指数公式:

  (1)a0=1 (a≠0); a-n= ,(a≠0)。 注意:00,0-2无意义。

  (2)有了负指数,可用科学记数法记录小于1的数,例如:0.0000201=2.01×10-5。

  5.(1)平方差公式:(a+b)(a-b)= a2-b2,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2)完全平方公式:

  ① (a+b)2=a2+2ab+b2, 两个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它们的积的2倍;

  ② (a-b)2=a2-2ab+b2 , 两个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 ③ (a+b-c)2=a2+b2+c2+2ab-2ac-2bc

  6.配方:

  (1)若二次三项式x2+px+q是完全平方式,则有关系式: ;

  ※ (2)二次三项式ax2+bx+c经过配方,总可以变为a(x-h)2+k的形式。

  注意:当x=h时,可求出ax2+bx+c的最大(或最小)值k。

  ※(3)注意: 。

  7.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

  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8.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注意:(若a、b、c、p、q是常数)ax2+bx+c和x2+px+q是常见的两个二次三项式。

  9.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是同类项。

  10.合并同类项法则: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11.去(添)括号法则:去(添)括号时,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注意:多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一般应该进行升幂(或降幂)排列。

  平面几何部分

  1、补角重要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余角重要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2、①直线公理: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②有关垂线的定理:(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比例尺:比例尺1:m中,1表示图上距离,m表示实际距离,若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m厘米.

  3、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4、n边形的对角线公式:

  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5、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180(n-2); 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6、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①a+b>c(a b为最短的两条线段)②a-b

  7、第三边取值范围:

  a-b< c

  8、对应周长取值范围:

  若两边分别为a,b则周长的取值范围是 2a

  如两边分别为5和7则周长的取值范围是 14

  9、相关命题:

  (1) 三角形中最多有1个直角或钝角,最多有3个锐角,最少有2个锐角。

  (2) 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锐角的取值范围是60≤X<90 。最大锐角不小于60度。

  (3)任意一个三角形两角平分线的夹角=90+第三角的一半。

  (4) 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外部。

  (5) 全等图形的大小(面积、周长)、形状都相同。

  (6) 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是全等图形。

  (7)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8) 角平分线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9)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5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

  4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6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点

  5.1相交线5.1.1相交线

  有一个公共的顶点,有一条公共的边,另外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4对邻补角。

  有公共的顶点,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有2对对顶角。对顶角相等。

  5.1.2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注意:⑴垂线是一条直线。

  ⑵具有垂直关系的两条直线所成的4个角都是90。

  ⑶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

  ⑷垂直的记法:a⊥b,AB⊥CD。

  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有无数条。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5.2平行线5.2.1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记作:a∥b。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5.2.2直线平行的条件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的同一方,截线的同一旁,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之间,截线的两侧,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之间,截线的同一旁,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3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具有性质:

  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着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5.4平移

  ⑴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⑵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知识点

  6.1平面直角坐标系

  6.1.1有序数对

  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

  6.1.2平面直角坐标系

  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取2向上方向为正方向;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平面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用一个有序数对来表示。

  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后,坐标平面就被两条坐标轴分为了Ⅰ、Ⅱ、Ⅲ、Ⅳ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6.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6.2.1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的过程如下:

  ⑴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正方向;

  ⑵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

  ⑶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6.2.2用坐标表示平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

  第七章《三角形》

  一、知识点

  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7.1.1三角形的边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7.1.2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7.1.3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7.2.1三角形的内角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7.2.2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7.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7.3.1多边形

  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n边形的对角线公式:

  n(n-3)2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7.3.2多边形的内角和

  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180(n-2)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7.4课题学习镶嵌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2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①a+b>c(ab为最短的两条线段)②a-b

  a-b

  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将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一、知识点

  9.1不等式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用“<”或“>”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叫做不等式解的集合,简称解集。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9.1.2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有以下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性质2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性质3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要根据等式的性质,将方程逐步化为x=a的形式;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则要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将不等式逐步化为x<a(或x>a)的形式。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把两个不等式合起来,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就是求它的解集。

  对于具有多种不等关系的问题,可通过不等式组解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一般先求出其中各不等式的解集,再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利用数轴可以直观地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9.4课题学习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7

  1、单项式的定义:

  由数或字母的积组成的式子叫做单项式。

  说明:单独的一个数或者单独的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说明:

  ⑴单项式的系数可以是整数,也可能是分数或小数。如3x的系数是3的32

  系数是1;4.8a的系数是4.8; 3

  ⑵单项式的系数有正有负,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要注意包含在它前面的符号,4xy2的系数是4;2x2y的系数是4;

  ⑶对于只含有字母因数的`单项式,其系数是1或-1,不能认为是0,如ab的系数是-1;ab的系数是1;

  ⑷表示圆周率的π,在数学中是一个固定的常数,当它出现在单项式中时,应将其作为系数的一部分,而不能当成字母。如2πxy的系数就是2。

  3、单项式的次数: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说明:

  ⑴计算单项式的次数时,应注意是所有字母的指数和,不要漏掉字母指数是1

  的情况。如单项式2xyz的次数是字母z,y,x的指数和,即4+3+1=8,而不是7次,应注意字母z的指数是1而不是0;

  ⑵单项式的指数只和字母的指数有关,与系数的指数无关。

  ⑶单项式是一个单独字母时,它的指数是1,如单项式m的指数是1,单项式是单独的一个常数时,一般不讨论它的次数;

  4、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如果出现乘号,通常将乘号写作“x ”或者省略不写。

  5、在书写单项式时,数字因数写在字母因数的前面,数字因数是带分数时转化成假分数.。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8

  正数和负数

  ⒈、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负数:比0小的数正数:比0大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注意:①字母a可以表示任意数,当a表示正数时,—a是负数;当a表示负数时,—a是正数;当a表示0时,—a仍是0。(如果出判断题为: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例如+a,—a就不能做出简单判断)

  ②正数有时也可以在前面加“+”,有时“+”省略不写。所以省略“+”的`正数的符号是正号。

  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若正数表示某种意义的量,则负数可以表示具有与该正数相反意义的量,比如:

  零上8℃表示为:+8℃;零下8℃表示为:—8℃

  3、0表示的意义

  (1)0表示“没有”,如教室里有0个人,就是说教室里没有人;

  (2)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如:

  (3)0表示一个确切的量。如:0℃以及有些题目中的基准,比如以海平面为基准,则0米就表示海平面。

  有理数

  1、有理数的概念

  (1)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0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2)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3)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理解:只有能化成分数的数才是有理数。①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写成分数形式,不是有理数。②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化成分数,都是有理数。③整数也能化成分数,也是有理数

  注意:引入负数以后,奇数和偶数的范围也扩大了,像—2,—4,—6,—8也是偶数,—1,—3,—5也是奇数。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9

  知识点、概念总结

  1.不等式: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分类:不等式分为严格不等式与非严格不等式。

  一般地,用纯粹的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严格不等式,用不小于号(大于或等于号)、不大于号(小于或等于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非严格不等式,或称广义不等式。

  3.不等式的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4.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5.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

  (1)用不等式表示:一般的',一个含未知数的不等式有无数个解,其解集是一个范围,这个范围可用最简单的不等式表达出来,例如:x-1≤2的解集是x≤3

  (2)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出来,形象地说明不等式有无限多个解,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要注意两点:一是定边界线;二是定方向。

  6.解不等式可遵循的一些同解原理

  (1)不等式F(x)F(x)同解。

  (2)如果不等式F(x)

  (3)如果不等式F(x)0,那么不等式F(x)H(x)G(x)同解。

  7.不等式的性质:

  (1)如果x>y,那么yy;(对称性)

  (2)如果x>y,y>z;那么x>z;(传递性)

  (3)如果x>y,而z为任意实数或整式,那么x+z>y+z;(加法则)

  (4)如果x>y,z>0,那么xz>yz;如果x>y,z<0,那么xz

  (5)如果x>y,z>0,那么x÷z>y÷z;如果x>y,z<0,那么x÷z

  (6)如果x>y,m>n,那么x+m>y+n(充分不必要条件)

  (7)如果x>y>0,m>n>0,那么xm>yn

  (8)如果x>y>0,那么x的n次幂>y的n次幂(n为正数)

  8.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9.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顺序:

  (1)去分母(运用不等式性质2、3)

  (2)去括号

  (3)移项(运用不等式性质1)

  (4)合并同类项

  (5)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运用不等式性质2、3)

  (6)有些时候需要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10.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综合运用:

  一般先求出函数表达式,再化简不等式求解。

  1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般地,关于同一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

  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1)求出每个不等式的解集;

  (2)求出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一般利用数轴)

  (3)用代数符号语言来表示公共部分。(也可以说成是下结论)

  13.解不等式的诀窍

  (1)大于大于取大的(大大大);

  例如:X>-1,X>2,不等式组的解集是X>2

  (2)小于小于取小的(小小小);

  例如:X<-4,X<-6,不等式组的解集是X<-6

  (3)大于小于交叉取中间;

  (4)无公共部分分开无解了;

  14.解不等式组的口诀

  (1)同大取大

  例如,x>2,x>3,不等式组的解集是X>3

  (2)同小取小

  例如,x<2,x<3,不等式组的解集是X<2

  (3)大小小大中间找

  例如,x<2,x>1,不等式组的解集是1

  (4)大大小小不用找

  例如,x<2,x>3,不等式组无解

  15.应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1)审清题意

  (2)设未知数,根据所设未知数列出不等式组

  (3)解不等式组

  (4)由不等式组的解确立实际问题的解

  (5)作答

  16.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其公共解不一定就为实际问题的解,所以需结合生活实际具体分析,最后确定结果。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10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1—12)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P14

  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3—40)

  1、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2、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P23

  4、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

  5、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6、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

  7、“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P27

  8、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P30

  10、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P30—32

  11、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12、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11

  1、 我们把实物中抽象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geometric figure).

  2、有些几何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solidfigure).

  3、有些几何图形(如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圆等)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planefigure).

  4、将由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表面适当剪开,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这样的平面图形称为相应立体图形的展开图(net).

  5、几何体简称为体(solid).

  6、包围着体的是面(surface),面有平的面和曲的面两种.

  7、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line),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point).

  8、点动成面,面动成线,线动成体.

  9、经过探究可以得到一个基本事实: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简述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公理).

  10、当两条不同的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我们就称这两条直线相交(intersection),这个公共点叫做它们的交点(pointof intersection).

  11、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和MB,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center).

  12、经过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关于线段的基本事实: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公理)

  13、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distance).

  14、角∠(angle)也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

  15、把一个周角360等分,每一份就是1度(degree)的'角,记作1°;把一度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分的角,记作1′;把1分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秒的角,记作1″.

  16、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angular bisector).

  17、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是说这两个叫互为余角(complementaryangle),即其中的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18、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supplementaryangle),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19、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12

  (一)有理数及其运算

  一、有理数的基础知识

  1、三个重要的定义:

  (1)正数:像1、2.5、这样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

  (2)负数:在正数前面加上“-”号,表示比0小的数叫做负数;

  (3)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有理数的分类:

  (1)按定义分类:

  正整数整数0负整数有理数正分数分数负分数

  (2)按性质符号分类:

  正整数正有理数正分数有理数0

  负整数负有理数负分数3、数轴

  数轴有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叫做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在数轴上的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所以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4、相反数

  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其中一个数就叫另一个数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互为相反的两上数,在数轴上位于原点的两则,并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

  5、绝对值

  (1)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该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2)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可用字母a表示如下:

  (a0)aa0(a0)

  a(a0)

  (3)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二、有理数的运算

  1、有理数的加法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加法的交换律:a+b=b+a;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基本思路是:先把互为相反数的数相加;把同分母的分数先相加;把符号相同的数先相加;把相加得整数的数先相加。

  2、有理数的减法

  (1)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2)有理数减法常见的错误:顾此失彼,没有顾到结果的符号;仍用小学计算的习惯,不把减法变加法;只改变运算符号,不改变减数的符号,没有把减数变成相反数.

  (3)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步骤:先把减法变成加法,再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3、有理数的乘法

  (1)有理数乘法的法则:两个有理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2)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交换律:ab=ba;结合律:(ab)c=a(bc);交换律:a(b+c)=ab+ac

  (3)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即ab=1,那么a和b互为倒数;倒数也可以看成是把分子分母的位置颠倒过来.

  4、有理数的除法

  有理数的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0不能做除数.这个法则可以把除法转化为乘法;除法法则也可以看成是:两个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等于0.

  5、有理数的乘法

  (1)有理数的乘法的定义:求几个相同因数a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是一种运算,是几个相同的因数的特殊乘法运算,记做“a”其中a叫做底数,表示相同的因数,n叫做指数,表示相同因数的个数,它所表示的意义是n个a相乘,不是n乘以a,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2)正数的任何次方都是正数,负数的偶数次方是正数,负数的奇数次方是负数6、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1)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关建是熟练掌握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法则、运算律及运算顺序.比较复杂的混合运算,一般可先根据题中的加减运算,把算式分成几段,计算时,先从每段的乘方开始,按顺序运算,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同时要注意灵活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2)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一是要注意运算顺序,先算高一级的运算,再算低一级的运算;二是要注意观察,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以提高运算速度及运算能力.(2)整式的加减

  1.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n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注意:(若a、b、c、p、q是常数)ax2+bx+c和x2+px+q是常见的两个二次三项式.

  5.整式:凡不含有除法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代数式叫整式.整式分类为:.

  6.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是同类项

  7.合并同类项法则: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8.去(添)括号法则:去(添)括号时,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9.整式的加减:整式的加减,实际上是在去括号的基础上,把多项式的同类项合并.10.多项式的升幂和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起来,叫做按这个字母的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注意:多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一般应该进行升幂(或降幂)排列(3)一元一次方程

  一、方程的有关概念

  1、方程的概念: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系数不为0,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2、等式的基本性质:

  (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若a=b,则a+c=b+c或ac=bc

  (2)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若a=b,则ac=bc或

  abcc

  (3)对称性:等式的左右两边交换位置,结果仍是等式.若a=b,则b=a

  (4)传递性:如果a=b,且b=c,那么a=c,这一性质叫等量代换

  二、解方程

  1、移项的有关概念:

  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这个法则是根据等式的性质1推出来的,是解方程的依据.要明白移项就是根据解方程变形的需要,把某一项从方程的左边移到右边或从右边移到左边,移动的项一定要变号.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1)去分母等式的性质2

  注意拿这个最小公倍数乘遍方程的每一项,切记不可漏乘某一项,分母是小数的,要先利用分数的性质,把分母化为整数,若分子是代数式,则必加括号.

  (2)去括号去括号法则、乘法分配律

  严格执行去括号的法则,若是数乘括号,切记不漏乘括号内的项,减号后去括号,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一定要变号.

  (3)移项等式的性质1

  越过“=”的叫移项,属移项者必变号;未移项的项不变号,注意不遗漏,移项时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在左边,已知数移在右边,书写时,先写不移动的项,把移动过来的项改变符号写在后面

  (4)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法则注意在合并时,仅将系数加到了一起,而字母及其指数均不改变

  (5)系数化为1等式的性质2

  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记住未知数的系数永远是分母(除数),切不可分子、分母颠倒

  (6)检验

  二、列方程解应用题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2)分析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等量关系;

  (3)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4)解方程;

  (5)检验并作答.

  2、一些实际问题中的规律和等量关系:

  (1)日历上数字排列的规律是:横行每整行排列7个连续的数,竖列中,下面的数比上面的数大7.日历上的数字范围是在1到31之间,不能超出这个范围

  (2)几种常用的面积公式:

  长方形面积公式:S=ab,a为长,b为宽,S为面积;正方形面积公式:S=a2,a为边长,S为面积;

  梯形面积公式:S=1(ab)h,a,b为上下底边长,h为梯形的高,S为梯形面积;22圆形的面积公式:Sr,r为圆的半径,S为圆的面积;三角形面积公式:S1ah,a为三角形的一边长,h为这一边上的高,S为三角形的2面积.

  (3)几种常用的周长公式:长方形的周长:L=2(a+b),a,b为长方形的长和宽,L为周长.正方形的周长:L=4a,a为正方形的边长,L为周长.圆:L=2πr,r为半径,L为周长

  (4)柱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当体积不变时,底面越大,高度就越低.所以等积变化的相等关系一般为:变形前的体积=变形后的体积.

  (5)打折销售这类题型的等量关系是:利润=售价成本.

  (6)行程问题中关建的等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以及由此导出的其化关系.

  (7)在一些复杂问题中,可以借助表格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若干个较直接的等量关系,借此列出方程,列表可帮助我们分析各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8)在行程问题中,可将题目中的数字语言用“线段图”表达出来,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9)关于储蓄中的一些概念:

  本金:顾客存入银行的钱;利息:银行给顾客的酬金;本息:本金与利息的和;期数:存入的时间;利率:每个期数内利息与本金的比;利息=本金×利率×期数;本息=本金+利息.

  (4)图形初步认识

  (一)多姿多彩的图形

  立体图形: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

  1、几何图形

  平面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圆等.主(正)视图从正面看

  2、几何体的三视图侧(左、右)视图从左(右)边看

  俯视图从上面看

  (1)会判断简单物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

  (2)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3、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

  (1)同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得到的平现图形不一样的

  (2)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平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4、点、线、面、体(1)几何图形的组成

  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最基本的图形.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面和曲面.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二)直线、射线、线段1、基本概念

  图形直线射线线段端点个数表示法作法叙述无直线a直线AB(BA)作直线AB;作直线a一个射线AB作射线AB反向延长射线AB两个线段a线段AB(BA)作线段a;作线段AB;连接AB延长线段AB;反向延长线段BA延长叙述不能延长2、直线的性质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简单地:两点确定一条直线.3、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1)度量法

  (2)用尺规作图法

  4、线段的大小比较方法(1)度量法(2)叠合法

  5、线段的中点(二等分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定义: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图形:

  AMB

  符号:若点M是线段AB的中点,则AM=BM=AB,AB=2AM=2BM.6、线段的性质

  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单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7、两点的距离连接两点的线段长度叫做两点的距离.8、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1)点在直线上(2)点在直线外.(三)角

  1、角:由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角的表示法(四种):

  3、角的度量单位及换算

  4、角的分类∠β范围锐角0<∠β<90°直角∠β=90°钝角90°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13

  本章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本章难点:了解不等式的解集和不等式组的解集的确定,正确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3。

  本章关键:彻底弄清不等式和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区别.

  (1)不等式概念:用不等号(“≠”、“”)表示的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解不等式的理论依据.

  (3)分清不等式的解集和解不等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4)不等式的解一般有无限多个数值,把它们表示在数轴上,(5)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解法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

  (6)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7)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可以由几个(同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8).利用数轴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第六章:

  1.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它的解,明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一对未知数的值,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一次方程组的两种基本解法,能灵活运用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3.根据给出的应用问题,列出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或三元一次方程组,从而求出问题的`解,并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查结果是否合理.本章的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法,加减法以及列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问题.

  本章的难点是:

  1.会用适当的消元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2.正确地找出应用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次方程组.第七章

  本章重点是:整式的乘除运算,特别是对幂的运算及乘法公式的应用要达到熟练程度.本章难点是:对乘法公式结构特征和公式中字母意义的理解及乘法公式的灵活应用1.幂的运算性质,正确地表述这些性质,并能运用它们熟练地进行有关计算.

  2.单项式乘以(或除以)单项式,多项式乘以(或除以)单项式,以及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熟练地运用它们进行计算.

  3.乘法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灵活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4.熟练地运用运算律、运算法则进行运算,

  5.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和用字母表示式子的意义.通过式的变形,深入理解转化的思想方法.第八章:

  1、认识事物的几种方法:观察与实验归纳与类比猜想与证明生活中的说理数学中的说理

  2、定义、命题、公理、定理3、简单几何图形中的推理4、余角、补交、对顶角5、平行线的判定判定:一个公理两个定理。

  公理: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数量关系)两直线平行(位置关系)定理:内错角相等(数量关系)两直线平行(位置关系)定理:同旁内角互补(数量关系)两直线平行(位置关系).平行线的性质: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由图形的“位置关系”确定“数量关系”第九章:

  重点:因式分解的方法,

  难点:分析多项式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分解方法1.因式分解的概念;

  2.因式分解的方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3.运用因式分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图形习题)第十章:

  重点是:用统计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难点是: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统计初步的基本知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计算、2.了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绘画三种统计图.

  3.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解决与统计相关的综合问题.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14

  一、同底数幂的乘法

  (m,n都是整数)是幂的运算中最基本的法则,在应用法则运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幂的底数相同而且是相乘时,底数a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式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项或多项式;

  (b)指数是1时,不要误以为没有指数;

  (c)不要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整式的加法相混淆,对乘法,只要底数相同指数就可以相加;而对于加法,不仅底数相同,还要求指数相同才能相加;

  二、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三、同底数幂的`除法

  (1)运用法则的前提是底数相同,只有底数相同,才能用此法则

  (2)底数可以是具体的数,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3)指数相减指的是被除式的指数减去除式的指数,要求差不为负

  四、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的概念:由数与字母的乘积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所有字母指数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如:bca22—的系数为2—,次数为4,单独的一个非零数的次数是0。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次数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怎样学好初中数学

  (一)学好初中数学需要养成阅读课本的习惯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精练、语句严谨;所以只有做到对每个句子、每个概念、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达到对材料的真正理解,形成知识结构。

  (二)学好初中数学需要培养“想要听、听得懂、懂得听”的习惯

  要做到想要听,就得明白学习数学的意义:在多年的数学学习中,数学真理的绝对性,数学结论的可靠性,数学演算的精确性,数学思维的严密性,点点滴滴地渗入到我们的思想,这些将在我们日后的人生历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达到听得懂,就必须提前预习,保持专注;要做到懂得听就是明白听课重点。

  (三)学好初中数学需要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做作业前先要复习巩固所学的概念、定理和性质,联想老师所讲过的经典例题。做题时一要看题准确,即文字、数学式子、数学符号等不多看、少看或漏看;二要分得清楚,即能分清题目的条件、结论。由题联想到它考查的知识点。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15

数轴知识点

  (1)数轴的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

  (2)数轴上的点: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一般取右方向为正方向,数轴上的点对应任意实数,包括无理数.)

  (3)用数轴比较大小:一般来说,当数轴方向朝右时,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相反数知识点

  (1)相反数的概念: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2)相反数的意义:掌握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存在,从数轴上看,除0外,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它们分别在原点两旁且到原点距离相等。

  (3)多重符号的化简:与“+”个数无关,有奇数个“﹣”号结果为负,有偶数个“﹣”号,结果为正。

  (4)规律方法总结: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就是在这个数的前边添加“﹣”,如a的相反数是﹣a,m+n的相反数是﹣(m+n),这时m+n是一个整体,在整体前面添负号时,要用小括号。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作用

  位置关系:可以证明两条直线平行。

  数量关系:可以证明线段的倍分关系。

  常用结论:任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位线,由此有:

  结论1:三条中位线组成一个三角形,其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一半。

  结论2: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分割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

  结论3: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划分出三个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结论4:三角形一条中线和与它相交的中位线互相平分。

  结论5:三角形中任意两条中位线的夹角与这夹角所对的三角形的顶角相等。

  注意:重要辅助线:⑴中点配中点构成中位线;⑵加倍中线;⑶添加辅助平行线。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即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2)等腰三角形的其他性质:

  ①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且等于45°。

  ②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角(或直角)。

  ③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设腰长为a,底边长为b,则

  ④等腰三角形的三角关系:设顶角为顶角为∠A,底角为∠B、∠C,则∠A=180°-2∠B,∠B=∠C。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1)边角边定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2)角边角定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3)边边边定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对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判定它们全等时,还有HL定理(斜边、直角边定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拓展阅读:数学学习方法技巧

  做好预习

  单元预习时粗读,了解近阶段的学习内容,课时预习时细读,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公式和法则等要做好记录,以便带着问题听课。

  认真听课

  听课应包括听、思、记三个方面。听,听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听重点和难点,听例题的解法和要求。思,一是要善于联想、类比和归纳,二是要敢于质疑,提出问题。记,指课堂笔记——记方法,记疑点,记要求,记注意点。

  认真解题

  课堂练习是最及时最直接的反馈,一定不能错过。不要急于完成作业,要先看看你的`笔记本,回顾学习内容,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及时纠错

  课堂练习、作业、检测,反馈后要及时查阅,分析错题的原因,必要时强化相关计算的训练。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向同学和老师请教了,不能将问题处于悬而未解的状态,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

  学会总结

  数学一环扣一环,知识间的联系非常紧密,阶段性总结,不仅能够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还能找到知识间的联系,做到了然于心,融会贯通。

  学会管理

  管理好自己的笔记本,作业本,纠错本,还有做过的所有练习卷和测试卷。冯老师称,这可是大考复习时最有用的资料,千万不可疏忽。

  提高听课质量要培养会听课,听懂课的习惯。注意听教师每节课强调的学习重点,注意听对定理、公式、法则的引入与推导的方法和过程,注意听对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方法,注意听对疑难问题的解释及一节课最后的小结,这样,抓住重、难点,沿着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听课,不仅能提高听课效率,而且能由“听会”转变为“会听”。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数学初一知识点总结07-03

数学初一知识点总结【实用】07-03

初一的数学知识点总结01-31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_初一数学基本知识点总结06-14

(精选)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07-10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11-11

初一上册知识点总结数学11-20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11-22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04-12

初一的数学知识点总结[合集]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