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大全(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的风俗作文1
“春节”是一年中最欢快的节日,也是人们最惬意地时候,然而在这个节日中,它有许许多多的风俗。
给“压岁钱”就是其中之一。传说,人间有一个野兽,叫做“岁”,每到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就跑出来作怪,专门来吃小孩子,闹得人心惶惶。后来有一户人家的孩子,睡觉的时候将长辈给的钱放在枕头底下。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可怕的`野兽“岁”跑出来了,正巧跑到那户人家里,看到那细皮嫩肉的孩子,顿时口水直流,邪恶的爪子伸了出去。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枕头底下的钱发出了闪闪的金光。“岁”像触电了一样,“嗷嗷”直叫,落荒而逃了。人们知道了制服岁的办法了,便一一效仿。到了后来给“压岁钱”不只是为了赶跑可怕的“岁”,更是长辈对晚辈美好的祝福。
除了给“压岁钱”,在春节中还有人人重视的团圆饭。团圆饭不同于平常的饭菜,除了菜品很丰富之外,还有象征意义。例如:鱼象征着“年年有余”,年糕象征着“步步高升”,芋头和腐竹象征着“富裕”,这些共同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美好祝愿。吃团圆饭时,每一个亲人都要到场,缺一不可。长辈们还要一一敬酒,晚辈们也应一一回敬,表示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期望以及晚辈对长辈的尊敬。
我喜欢春节,因为它不仅让我知道了许许多多不同的风俗,更让远在四方的亲戚朋友都聚集了,让彼此间的血脉亲情更加浓厚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2
放寒假,同学们快乐的不是假期,而是要春节了。一家人团圆围着一张桌子吃饭,那才是最快乐的时候。还有一件要紧的事情,那就是拜年。
当我早上起来睁开我朦胧的眼睛,模模糊糊地看见父亲、母亲、姐姐、已经穿好了衣服,我揉着我的双眼,问:“这是要去做什么呀?”母亲回答道:“去你老姑父家拜年啊!你也别睡了,快点穿衣洗漱,立刻就走了。”
我还没清醒,当我清醒过来的时候已经到老姑家了,我瞬间精神起来,由于等一会儿是要发红包的。
大家说笑着进了门,大大家坐在茶桌上喝茶聊天,有时聊得哈哈大笑。而我在和比我小一点的弟弟玩耍,大家两个玩的来。不一会儿饭菜端上了桌,大家一一入座,大大家都礼貌地先让他们坐,而大家孩子已经迫不及待,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拿起筷子吃起来,那个吃相可像是饿了10年的狼。大大家也开始夹菜,还喝着酒,也不知晓在聊什么,有时还会笑一笑。我看大大家喝酒喝的那样开心,以为这酒有哪些奇特之处,便偷偷地抿了一小口,那个味道我到今天忘不了,我是喝过啤酒的.,可是一点也不像啤酒的味道,可以说是辣,可以说是烧,刚入嘴,感觉是辣辣的,就到你的喉咙里的时候就变成烫烫的,然后就一直从你的喉咙烧到你的肚子,总之就是三个字:不好喝,也不知晓大大家为何一直爱喝。
吃完饭又坐了一会儿,大家就要走了,可我想着为何还是不发红包,就一直回头望,终于,老姑父喊住了我:“来,肖瓒给你发一个红包。”我嘴里推辞着,却用一只手将布兜拉得大大的,老姑父了解了我的心思,将红包放在了我的布兜里。
大家回到了家,我藏在卫生间里,看老姑夫给我红包的金额,500元,我双眼睁得大大的,惊愕的说:“老姑父还真还真是豪气啊!”
拜年是大家中国从古以来的传统风俗,而发压岁钱是春节里面必不可少的,估计大部分小孩都像我一样,嘴里说着不要,可心里却想着恨不能直接拿过来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3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爸爸妈妈带我去爷爷家玩。一进门,就看到桌角上挂着粽子。看着爷爷认真地包粽子,我忍不住问爷爷:爷爷,我可以包粽子吗?爷爷笑着说:当然可以!
洗完手,我兴冲冲地跑到爷爷身边,学着他的模样,拿起两片浸湿的粽叶,绕着手指转了几圈,粽叶就变成了一个三角筒。那个形状,爷爷用勺子放了一些糯米,然后用手压了一下。我也跟着爷爷的方法。可我装不下糯米,急忙问爷爷:“爷爷,您怎么装的那么容易呢?我为什么装不上呢?”我不解地看着爷爷。爷爷对我说:“傻孙女,你的粽叶下面有个洞,一放米进去就漏出来,当然填不进去了。”我低头一看,吃了一惊。真的有一个洞!爷爷又教我怎么把粽叶包紧,放一勺米在里面,然后把多余的粽叶盖上,让粽子的两边有两个三角形的`尖角,把两个尖角往下压,最后用线把封面和粽叶的尖角扎起来。这样一个粽子就完成了。我按照爷爷教我的方法做了几个粽子。虽然我包的粽子形状奇特,但我觉得自己是个宝,我很开心,因为我学会了包好吃的粽子。
包好粽子,爷爷把粽子放进锅里煮,我耐心地等着,很快粽子就熟了,我迫不及待地查看自己包好的粽子,发现它们已经煮好了,但我还是高兴地把它们捞起来出去。粽子的香味扑鼻而来,让人垂涎三尺。我今天吃了很多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家乡众多习俗之一。我家乡还有很多习俗,比如中秋节吃糯米糕,元旦吃汤圆,清明节上坟祭祖等等。我爱我的家乡!
家乡的风俗作文4
春节俗称过年,千百年来民间形成了丰富的年俗文化,由于地理环境原因,江西年俗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
“吃糊羹”到了腊月二十天天都是年,不过有人过早年,有人过晚年。外出的家人要在除夕之前赶回来团圆。但在旧年出嫁的女人。即便回来也不能入席,只能在男方家过年。
传说女娲造人是在初七这一天,一日鸡,二日犬,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各有所属。因此初七这天江西这边有吃糊羹的习俗。糊羹使用七种带叶子的蔬菜做成的,象征步步高,据说吃了糊羹,来年老人会身体健康,小孩会很聪明。城南龙灯作为民间喜庆文化的代表,城南最早舞的是板凳龙,龙身由数百条板凳相连,每条板凳上都扎着两盏可点的花灯,花灯上贴有人物鸟兽花草鱼虫等剪纸的图案。几百米的长龙气势磅礴。
南昌城南龙灯在20xx年被誉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保护好这些遗产,让他们不被外人破坏掉。传扬中国文化精神。俗话说的`好,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这首歌唱的很好,因为有些东西失去了才会珍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那你们的家乡风俗是什么样的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5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瞧,悄悄地跟在冬爷爷身后的她,一下子从时间的道路上跳出来,春节——这红彤彤的小姑娘笑盈盈地跑来了。
这红红的、浓郁的年味,从腊月就散发开来。腊八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熬一锅香气扑鼻、又甜又糯的腊八粥。通常啊,熬粥时会在里面放入各种的红豆、黑豆、黄豆、绿豆、莲子、黑米、栗子、花生、大枣、葡萄干、桂圆、白糖等等等等。有这么多香喷喷的材料,说它是展览会也不为过。
在除夕,家家都忙着做年夜饭,酒肉的香味四处飘散。大家全部换上漂亮的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福字,屋里粘好窗花以及各种小饰品,四处年味浓浓。为什么这么喜庆?因为红色是春节的代言词,红色是最最吉祥、最最快乐、最最幸运的颜色。
元宵节啦!大街上到处都像办喜事,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家家挂起灯笼,有莲花的,有小鱼儿的,还有清一色的`大红灯笼。而对一个原原本本的吃货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吃汤圆啊!真是一件美好的事。从满地爬的小孩子、天天工作的中年人到悠闲快乐的老人,谁不喜欢汤圆呢?在这天,先把糯米面和好,取出一小块,把中间按出一个小洞洞,把圆圆黑黑的芝麻球放在中间,把面团起来,放在锅中看它上上下下、浮浮沉沉地游泳,出锅时轻轻一咬,芝麻馅喷涌而出,给人无穷的回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烟花、鞭炮擦亮天空,浓浓的年味告诉我——这是一个无比快乐的幸福节日!
家乡的风俗作文6
“细伢儿细伢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听到这首歌谣,我就知道,家乡的春节就要来了。
在腊八这天,人们都要喝上几口热乎乎的腊八粥。春节的序幕便由此拉开了。腊月下旬,人们便开始做过新年的准备了。买年货、买新衣。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每家每户都要祭灶神以庇护一家平安和丰衣足食。腊月二十四,这是约定俗成的“除尘日”,全家人都一起大扫除,辞旧迎新。除夕来到了,人们贴春联、放鞭炮。从早晨开始,便不绝于耳。
春节的高潮来到了。无论是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一大早,我就跟爷爷和奶奶道贺:“新年好!”中午之时,先祭祖,奉上自家做的饭菜。之后,便可享用午饭。吃完午饭后,我和家人一起去亲戚家拜年。无论遇到谁,都要说:“新年快乐”。每户人家都准备了瓜子、葡萄干等来招待客人。并还其乐融融的聊天呢。一下午的拜访结束了。家人们都给了我压岁钱,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夜晚来临,邻家的孩子正玩烟花呢,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在空中划过。远处,一道道烟花在空中绽放开来,既明亮又格外美丽。春节,就这样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至今,我还记得每一年的春节,是那么美好又快乐。
家乡的`春节,的确是一个美好的节日。这是一年中,人们最喜爱与向往的节日。每一天都是热热闹闹的,也是团圆美好的。春节,它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家乡的风俗作文7
岳飞大将军曾有一句诗说:“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将军一生奔波在边疆守卫国家,难得有机会能欣赏祖国的壮丽山河,他的首选便是去往九华山下的“翠微”,探访它独特的美。而这“翠微”便是指代了我的家乡——池州。
在我们池州有一种独特的小吃名为“粑”,虽然长相平平无奇,吃起来却会让你的味蕾“心花怒放”。池州有句民谚叫“三月三,鬼下山。”那里的人们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要吃粑,以求把魂“粑”住,和已逝的亲人“团聚”。
每年寒假回老家时,外婆总会做一盘香喷喷的粑为我们“接风洗尘”。而且在早饭时,粑也是必不可少的食物。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看外婆做粑。外婆的手法刚劲有力,揉出来的面团都弹性十足,为口感增添了许多分数。每次外婆做粑时都喜欢用萝卜和肉丁做馅料,而这样做出来的粑口味也是我最喜欢的。当一块块的粑下锅时,那“滋啦滋啦”的声音总让我感到非常享受,当我看到那一块块煎好的金黄的粑时,我总是在垂涎欲滴时也为外婆感到自豪——外婆的粑在我心中永远都是最好吃的。
每年春节,你总能在我们的饭桌上看见一盘一盘的粑。这粑总是饭桌上最炙手可热的.小食。不仅小孩抢,大人也跟着抢。吃粑时,你每每都能听见人们对这粑止不住的赞美。不仅大人说,小孩也随着说。总有那么几个小孩“吃着碗里瞧着锅里”,吃完了一个还想再吃一个。这时,外婆就会开始第二轮的工作,为所有人再做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粑,满足所有人流着口水的嘴巴。吃粑,就是我们饭桌上最其乐融融的场景了。
现在在上海,我不能常常吃到外婆做的粑,就只能在吃早饭时对着那一盘盘的包子做“思想斗争”。每次回想起那美味的池州小粑,我也会打心底里怀念我最爱的家乡。小粑凝聚了外婆的汗水和对我们的爱意,承载了我在家乡点点滴滴的回忆,这家乡的风俗,我永生难以忘记。
家乡的风俗作文8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会在我们平静的生活创造一个又一个高潮,最热闹,最隆重的,必是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到来之时,处处洋溢浓浓的`年味。到了腊月二十三,家家开始准备年货,集市上已是人山人海。
在春节早上,家家户户门前一片火红,都挂起了大红灯笼,家家飘出酒肉的香。团圆饭莫过于一天中最重要的,大家围坐在桌前,精心制作的佳肴纷纷摆上餐桌,大人们一会儿大声说笑,一会儿互相敬酒以表示自己对他人的由衷祝福。吃过团圆饭,孩子们在院中互相嬉戏,大人们在屋里谈笑,看春晚,欢呼声络绎不绝。家家高挂起灯笼,大街上张灯结彩。“当!”时针指向了十二点,新的一年来到,烟花陆续升上夜空,人人脸上洋溢着笑容,户户准备祭天,鞭炮声,欢笑声在大地上久久地回荡着。
红火的春节一过,人们就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春节是晚霞,岁末最后一道风景,春节更是朝露,新的一年又要开始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9
在每年间,都会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那便是春节。通常春节都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和第二年的第一天在除夕这一天。人们都会穿起新衣。在外地打工的人们除非万不得已,都会返回家来,一起过春节。如果你走到街上去,便会闻到各种酒肉的香味,那是因为在这一天,家家赶做年菜,已背晚上的团圆饭。
到了晚上以后,家家户户都会高高挂起红红的灯笼。饭后,人们都会准时的坐在沙发前准备收看春节联欢晚会。要是在以前的这个时候,大人和小孩应该早就带上烟花和鞭炮,跑到外面开始放烟花爆竹了。特别是和我一样的男孩子们,肯定高兴得不得了。记得在以前可以放烟花的时候。我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拿着鞭炮吓唬另外几个女生。一直玩到12点的时候才肯回家去。但在现在的小孩子们只能坐在家里乖乖的观看春节联欢晚会。
到了第二天,也就是新年的正月初一。但初一与除夕的光景完全不同,除夕人们都十分快乐,街上十分热闹;而初一,所有的`店铺都关紧了门,全城都在休息。到了中午的时候,男人们就都会去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而女人们则会在家中接待客人。在街上,小贩们都会在一些庙外摆摊,买各种食品和玩具。但我家在这一天里很少去逛庙会。这天是我的生日,所以家中的客人特别多——有的是来拜年的,有的则是来给我过生日的。哦,对了在这一天里,小孩子们必须给爷爷奶奶和其他长辈们拜年,长辈必须要给每人一个红包,而且红包内最少也要有100元。这就是所谓的压岁钱。可是我的压岁钱每年都会被妈妈收走。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你的家乡,又有哪些令你喜爱的风俗节日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春节是一个美好的节日,每家每户都团团圆圆,春节有很多习俗:吃饺子,大扫除,穿新衣。吃饺子的习俗得从一个传说说起。
传说张仲景当年辞官还乡时,他老家正值寒冬,十分寒冷。当时人们没有多余的钱购置保暖的衣服,所以很多人都冻得四肢僵硬,耳朵都冻烂了,有许多人到张仲景求药,看到乡亲冻僵的样子,便舍药相救,获得了百姓的称赞。后来张仲景研制出了”娇耳”,也就是今天的饺子。人们吃过娇耳,喝了驱寒汤后,浑身暖和,耳朵气血也通了,吃过的百姓从此都没有出现冻僵的现象,耳朵也没有被冻烂了。
除夕当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在厨房包饺子,我也凑上去包,看到妈妈包的饺子一个个活像小元宝,很漂亮,我怕包不好,就先拿擀面杖擀面皮。先把面团放到面板上摁一下,面团变扁了,就可以擀了。三两下一个圆圆的,薄薄的面皮就出现在我面前,我也乐在其中,不一会儿,一堆面团便一个不剩了。我小心翼翼地拿起面皮放上饺子馅,把中间对折,从左到右捏到一起,一个新月状的饺子便包好了。但是我包的同妈妈包的相比丑多了。妈妈鼓励我说:”再包一个吧,相信你一定会包的更好。”这回我在皮上多加一点馅,包出来变得鼓鼓的'了,美观多了。半小时后,饺子包完了,一个比一个漂亮,花边整齐,小巧玲珑,让人心里颇有成就感。
让人开心的不单单是吃饺子,还有包饺子这有趣的过程,因为我知道每个饺子的背后都是我们一家辛勤劳动的成果啊!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一句话二十三烙火烧。
在腊月二十三,我们家也与别人家一样,都要烙火烧,火烧与馅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烙得脆脆的面皮与中间那鲜嫩可口的馅,只是回想起来就又觉得饮肚子里的馋虫被勾起来了。
腊月二十三早上刚醒来就就能闻到已经快好了的火烧,还能听到正在厨房忙碌的爸爸妈妈的声音。
起了床。便看到把已经好了的火烧往外端的爸爸,爸爸把火烧放在桌上看见了我于是对我说:“快去喊你姐姐出来吃火烧。”叫醒了姐姐后。使看见那正在冒热气的'火烧,我想也不就拿起一个吃了起来。咬上一口,那味儿真是好极了!不说那迷人的香气,也不说那诱人的色泽,还不说那酥脆的表皮。只说那美味的馅儿就令人难以自拔。
我三下五除二的吃捕掉了这个火烧,爸便无奈的说:“怎么不等它凉一点再吃呢?”我这时才反映过来那真的很热。
不过,那天我非常开心。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等等,可我唯独喜欢正月十五的元宵节。
元宵节象征着团圆、美好,要是在不高兴的时候吃上一口热腾腾的元宵,那真是美妙极了,不仅心情好了,还恨不得多吃几个呢!
元宵节晚上还必须赏一赏明亮的月亮。出门时,心情会更加激动,因为外面处处悬灯结彩,街上像是在办喜事,火炽而美丽。外面还有各种各样漂亮的灯,种类多还不重样。我的老家就是这般热闹,元宵节出门时我就很激动,回来时手上还提着一两个漂亮的灯。
家家还得吃美味的汤圆,说是可以永远和和美美。有时间的呢,还可以自己做。好多人吃的是黑芝麻馅的,可小孩子就喜欢吃水果味的,水果味的汤圆就像边吃汤圆边吃美味的水果一样,十分满足。
赏月时,可以想象月亮的美好传说,如果边吃汤圆边赏月,感觉会更棒呢!尤其是坐在老家的院子里,吹着舒服的凉风。
元宵节赏的灯也是各式各样,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还有的都是画的各种图案,这是我最爱看的,因为上面的内容很有趣。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8月15日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并成为了我最爱吃的零食之一,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
我们一家吃过晚饭,一起围坐在楼顶等待着月亮出来。
天渐渐黑下来了,四周鸦雀无声,似乎只听见月亮缓缓上升的声音,楼顶的小树也纹丝不动,他和我们一样静静地等待着。
“瞧,月亮出来了!”我兴高采烈地喊道,手指向东边,只见一轮圆月正在徐徐升起。“快来,我们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妈妈说着递给了我和爸爸,还有哥哥一块月饼。我最喜欢吃的是蛋黄馅儿的'月饼,它咸而不腻,想起来都会让我吞口水。一家人坐在凳子上,一边吃月饼,一边抬头仰望空中的圆月。
哥哥似乎想起了什么,把家里的望远镜搬了出来,捣整了半天,有模有样的看起月亮来,他突然兴奋的说:“叫爸爸快出来看‘嫦娥’了!”爸爸一个箭步冲出来说:“不要打扰嫦娥姑娘了,咱们应该怀有虔诚之心去赏月,在这里,我给你们讲一个关于拜月的故事吧,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8月15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无知的你们得多多看看关于传统习俗的故事。”
一阵微风吹过,仰望天空,月亮,他又在伴着我们同行……
我们一家人看着,想着,谈着。猛然发现——月亮已经悄悄吸挂,它跳完了一段精彩的华尔兹,慢慢地谢幕了。
“啊!月亮姐姐为什么不迟一点再走呢?”我不舍得叹到。月亮姐姐好像猜到了我的心思。又从云层里露出美丽的脸蛋,好像在说:“不用愁,明年8月15日我们再相会。”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能团聚的家人,请在远方寄思亲人,世人同用一个月亮寄思托怀……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到了。在中秋之夜,每到月亮升起来的时候,人们就可以开始吃月饼了。
虽然说是吃月饼,但是人们却把目光投入雪白雪白的月亮中。家人都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亮、这样的'感觉真好呀!
这种感觉是和家人在一起的感觉,而不是吃月饼、赏月亮的感觉。我多么希望这样啊!
中秋节前一天,爸爸妈妈并带我到街上去买中秋节要用的、要吃的等东西。
中秋节的一大早,妈妈就把东西准备好了。准备好后,妈妈就去干活了。
中午时,我和姐姐就去外婆家,姑姑家等邀请她们来我家和我们一起过中秋节。
到了下午的时候,我和姐姐做好饭。妈妈她们回来的时候,我们就吃饭。饭吃好后,我们开始煮板栗、核桃和花生等。
天快黑了,我们把东西准备好了。大家就坐在那儿聊天,我却看着天空,等待月亮升起来。
这样就可以吃上美味的月饼。
到月亮圆的时候,大家就只顾着看月亮。
我喜欢中秋节。喜欢那美丽的月亮,喜欢那美丽的夜晚,喜欢一家人坐在一起的感觉。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最美家乡语,最甜家乡水。鸟自爱巢人爱家,即使离家千万里,也是“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每到端午节来临时,我的脑海就不禁会浮现出奶奶为全家人包粽子的温馨画面。
在端午节的前两天,奶奶一大早就会从床上下来,开始紧张而麻利地忙着,擦桌擦门擦窗洗地板,最最重要的是包粽子。
先把糯米、腊肉、红枣和粽叶放入水中清洗干净。再把腊肉切成指头大小的丁状,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不!最关键的一步才刚刚开始呢!
奶奶要包粽子了,只见她熟练地拿起两片粽叶做成一个绿色金字塔,然后把糯米、腊肉、红枣放进“金字塔”里,用手紧紧按着,再用麻线把粽子五花大绑起来,一个胖胖的粽子就完成了。
最后一步,把“胖娃娃”放进蒸锅里蒸煮两个小时。不一会儿蒸锅里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清香。时间一到,奶奶刚把粽子起锅,我就忍不住伸手去抓。我顾不上烫,把粽子往嘴里塞,粽子软软糯糯的。腊肉的'香,红枣的甜,直接在我的味蕾上炸开了。奶奶连忙说:“别急,慢点吃,慢点吃!”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不知有多少年了,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成为了家乡的一个习俗了。我会记住这个味道,把奶奶的手艺继承下来。让家乡的风俗一直传承下去。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风俗作文05-13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05-20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6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7
家乡的风俗02-21
【热门】家乡的风俗作文04-15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04-20
家乡的风俗作文通用04-23
家乡的风俗作文【热门】12-29
【精】家乡的风俗作文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