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家乡的风俗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家乡的风俗作文1
元宵节,在大家眼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吃汤圆、看花灯了吧?但我要告诉你的是,咱们客家人在元宵节这天有一个特别的习俗——游大龙!
这龙啊,全部都是纯手工制作的,大约十几天可以完成。龙分一节一节的,在一个村里,家家户户都要做,用竹蔑或竹条制成骨架,然后要在上面裱纸、画鳞……而最为复杂、精致的龙头,则是这一年里贡献最大的人家才有资格花钱请能工巧匠来家里做,这荣耀、这面子,得有多大呵!而又因为从未规定过龙鳞的颜色、花纹等,所以每家出来的龙风格迥异、各有特色。咱们的游大龙可是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哩!
当春节来到,整条龙也做好了!看,这家青的、那家金的、这家紫的、那家红的……五彩缤纷!
数着、算着,正月十五可算是到了。一节节龙接到了一起,又长又重,要全村的男人才能抬得动呢!最短的五六百米,最长的,都快要一千米了,还进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当游大龙正式开始时,一条逼真的大龙绕着全村,时而飞驰于田野、时而游走于大街……当大龙路过家门口时,要放一串鞭炮,称为“迎龙”——代表大龙将新一年的'好运带进了家里。
当夜晚降临,人都没在了夜色中,而龙却通体明亮——里面安了灯,此时的龙更加逼真,就好似龙自己在空中飞舞。嘿!龙要来啦!还不快放串鞭炮迎接它,让它带来新一年的好运?
这,就是咱们客家人的风俗:游大龙!
家乡的风俗作文2
故乡风俗是指一个地方的人们习惯的方式和传统。它指一个社区或地区的民族传统,也可以指个人的家庭习俗。家乡风俗也因地而异。
我家乡的习俗是逢年过节走亲访友,一般是春节、中秋、元宵这三个节日。在新的一年里互相祝愿,和睦相处,这是一个古老的传统。
另外,我家乡的人也有逢年过节给长辈送礼的习惯。这也是一种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和爱护的古老习俗。在这个节日期间,人们还会在家里张贴春联、放烟花爆竹,庆祝新年的到来。
另外,我家乡人有一个有趣的习俗,春节要吃特色食品,如饺子、年糕、包子等。这些食物都有特殊的寓意,饺子代表团圆,年糕代表升官喜庆,馒头代表丰收。
总之,乡土风情是一个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体现一个社区或地区的传统文化。
家乡有很多特殊的风俗,让人觉得很有趣。
一个家喻户晓的.习俗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人们都要在家里贴上彩绘纸花,以祝家人健康长寿。这一天,人们还在家门口放上一大碗糖果,供陌生人和路过的孩子带走。
另一个习俗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家家户户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这一天,家里会准备很多好吃的,有鱼、肉、饺子、年糕等,来庆祝新年的到来。晚上,人们还要走亲戚,到亲戚家拜年,互赠礼物。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习俗,就是农历七月初七,家里要举行特别的庆祝活动,叫做“七夕节”。这一天,女生们会穿上新衣服,男生们会准备一些礼物,然后一起去赏月钓鱼。这是一个非常浪漫的时刻,许多人在这一天约会或求婚。
家乡的风土人情让人感慨万千,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习俗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家乡的文化,也拉近了我们与家人、亲人的距离。
家乡的风俗作文3
“二月二,龙抬头!龙抬头,吃猪头!”超市里循环播放着卖猪头肉的广播,我们边听边笑。真不知道猪得罪谁了,龙抬头还要被吃,真是龙抬头猪倒霉呀。
今天龙抬头,是万物复苏的日子。我妈妈买回了时令蔬菜香椿芽,正好可以当拌面的菜码。香椿是春天的蔬菜,有一股特殊的香味,爱吃的人吃的上瘾,不爱吃的人避之不及。原来我还住在回龙观的时候,我奶奶在家门口种了三棵香椿,小区里也都是成片的香椿树。那时候我每天一放学就整小区摘香椿,一次能摘两塑料袋,一个春天都能吃到免费的香椿芽。现在吃香椿都要花不少钱才买到一小把,有时候还不太新鲜。
我们家过龙抬头要吃拌面。拌面用的`面条稍粗,有嚼劲,配上菜卤非常可口。香椿用开水烫过之后散发出来的香味清新极了,有青草和花椒叶子的味道。抓一把香椿末堆在拌好的面上,碗里食物的色彩就像是春天的颜色。
农历二月初二是关乎一整年风调雨顺的大日子。希望龙抬头之后,我们的生活能顺顺利利,平安幸福。
家乡的风俗作文4
说到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家脑海里总浮现出春节,元宵,重阳等等的开心画面,而我却浮想到了端午这一重大传统节日。
那说到端午节,人们一定会想到粽子,那为什么要吃粽子呢?这可就说来话长了。在古时候有一名叫做屈原的人,他家破人亡,最后跳河自尽,人们为了不让河里的鱼儿吃屈原的尸体,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可俗,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把五月初五名为端午节。
我的.家乡在安徽,每到端午的前一两天,奶奶都会到集市上买一些大大的粽叶回来,因为粽叶上有许多个很小的虫子,所以就要把粽叶放到水里泡上几个小时,直到上面洗到干净为止。
每到奶奶准备包粽子的时候,我总会凑上前去,看奶奶如何包粽子,在学着样子拿上外面摘的树叶和小果子,边看边学,做出几个比奶奶包的粽子,小十几倍的迷你小粽子。只看奶奶用两个粽叶,手指一按,弄成一个圆锥形,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填上蜜枣,红豆,或是红烧肉。最后用细绳捆上,看起来十分美味。
下锅水煮后的气味简直香飘十里,扒开后的样子更是让人垂涎三尺,红烧肉馅的喷香喷香的,原本雪白的糯米变成了深褐色。蜜枣和红豆的蘸上白糖,简直香甜软糯,美味可口,让人欲罢不能。
带上粽子,坐在小河边,看着赛龙舟,别为他们加油喝彩,别往嘴里塞上一口香喷喷的粽子,何尝不是一件美好的享受呢?只见五颜六色的龙舟上有着七八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手拿着船桨拼命的挥舞着,在炽热的阳光下汉珠滚滚,即使没有摘得桂冠,但是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让我不觉露出了轻轻的微笑。
不管是红红火火的春节,还是皓月当空的中秋节,或是传赐新火的寒食节,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这与家人快乐吃粽子,看赛龙舟的端午节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5
我的家乡在北京,北京的春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春节又要来临了,我望向窗外,一束束灯光照着一个个红灯笼,红灯笼因有灯光的照射而显得更红,更闪耀。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北京庙会。
“瞧一瞧,看一看,卖糖葫芦嘞,酸甜可口的糖葫芦!”一阵师傅的吆喝声,让我来到了北京庙会。周围全是小吃,最显眼的便是那糖葫芦了。我跑过去,望着外层透亮,内层红通通的糖葫芦,不禁留下来口水。师傅微笑着说:“来一根吧,小朋友,吃一个,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我点点头,那香味一次又一次地飘过来,我忍不住了,说:“买一根!”
吃着香甜的糖葫芦继续走,听见不远的前面有热闹的音乐声。我走上前,我第一次见到这个大机器。这是一个长得像小亭子似的机器,最顶上写着四个大字“八仙贺寿”,机器的旁边有一个人手中一边不停地拉着什么,嘴中一边唱着曲儿,洪亮的声音传遍了每个角落。后来我才知道,这叫拉洋片儿。我凑上前去,想探一探这“亭子”中到底有什么。一看,原来里面是有小人儿在动啊!一个个小人儿活灵活现,再仔细一看,原来是“八仙贺寿”!表演很是精彩,观众们纷纷拍手叫好。
又往前走了走,有趣的东西更多了。有皮影戏,有传统风筝,有吹糖人儿,有兔爷儿。好玩的'东西数不胜数,道路上也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可我还是一眼就望见了高高挂在天空中的一排排火红的灯笼。它们热情似火,看得我心中也逐渐火热起来。
我至今还忘不了那嘹亮的吆喝声,忘不了那热闹的街道,忘不了那火红的灯笼,忘不了那充满节日风情的北京庙会。
家乡的风俗作文6
“细伢儿细伢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听到这首歌谣,我就知道,家乡的春节就要来了。
在腊八这天,人们都要喝上几口热乎乎的腊八粥。春节的序幕便由此拉开了。腊月下旬,人们便开始做过新年的准备了。买年货、买新衣。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每家每户都要祭灶神以庇护一家平安和丰衣足食。腊月二十四,这是约定俗成的“除尘日”,全家人都一起大扫除,辞旧迎新。除夕来到了,人们贴春联、放鞭炮。从早晨开始,便不绝于耳。
春节的高潮来到了。无论是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一大早,我就跟爷爷和奶奶道贺:“新年好!”中午之时,先祭祖,奉上自家做的饭菜。之后,便可享用午饭。吃完午饭后,我和家人一起去亲戚家拜年。无论遇到谁,都要说:“新年快乐”。每户人家都准备了瓜子、葡萄干等来招待客人。并还其乐融融的聊天呢。一下午的拜访结束了。家人们都给了我压岁钱,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夜晚来临,邻家的孩子正玩烟花呢,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在空中划过。远处,一道道烟花在空中绽放开来,既明亮又格外美丽。春节,就这样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至今,我还记得每一年的春节,是那么美好又快乐。
家乡的春节,的确是一个美好的节日。这是一年中,人们最喜爱与向往的节日。每一天都是热热闹闹的,也是团圆美好的。春节,它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家乡的风俗作文7
春节作为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虽然,在这一天中国人都是过年,但因各个地方的习俗不同,这过年的过法也各有不同。
在文昌,年味会早早就弥漫开来了。每一年的腊月二十四这一天,人们就已经开始家庭大扫除,家里的男女老少齐动手,把屋子的上上下下全都打扫干净,还把各种器具、被褥窗帘都重新清洗一遍。而城里的街道也早就被喜庆的大红灯笼和漂亮的霓虹灯点缀得异常温馨。
文昌的家家户户都有在腊月制做年糕的习惯。每每还未到大年,勤劳的文昌人已制作好了糖贡(最重要的年糕),这象征着美好的日子会年年高的意思。这种可以令人大快朵颐的美食,可是地道的文昌人拜年互赠的佳品。
接着就到了大年三十,这天每户人家会十分忙碌。大家早早地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将柚子、桔子、糖和饼干用托盘装好摆上案子,用文昌的老话讲这叫“摆年”。之后一家人就又开始杀鸡做菜为祭祖和团圆饭做准备。文昌人家的春节肯定是少不了美味的文昌鸡,哪怕是平日里再拮据的人家,在这一天案桌上都会有文昌鸡的身影。聪明的文昌人很会物尽其用,他们发现煮文昌鸡的鸡汤也是有很大作用的',用其煮制的文昌鸡饭和制作的酱料食用起来,又是另一番令人赞不绝口的美味。除夕吃完团圆饭后,人们便开始忙活着贴对联、贴幅字,放一串鞭炮,这个过程谓之“送穷”。而其实前面说到用柚子、桔子“摆年”也是有深刻寓意的,因为海南话中的“柚”和“桔”与“又吉”谐音,表示新年又获大吉大利。还有文昌人祭祖的时候,在桌上除了陈列文昌鸡等食物外,还会摆上三盅茶五盅酒,俗称“三茶五酒”。这里面也包含着“三茶”敬“天、地、人”,“五酒”求“福、禄、寿、财、丁”五福之意。
除夕过完后就到了年初一,在这天早晨,晚辈们须早早起床洗漱,然后穿上新衣给长辈们拜年,长辈在按序给晚辈发“压岁钱”,希望子孙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接着,长辈就把事先煮好染红的鸡蛋顺着晚辈的头部向下推滚到脚部,嘴里还念着“从头红到脚”的吉利话,之后晚辈会诚心接过,再把那红鸡蛋“脱壳”吃完。
看了我这介绍,是不是觉得有趣又心动呢?那就等来年春节快来体验体验吧,保准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家乡的风俗作文8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地有各地的习俗。来看看我们青岛的“啤酒节”吧!
青岛啤酒世界闻名,人们为纪念青岛啤酒的创始人,而创造了纪念青岛啤酒的来源和创始人的.啤酒节。
啤酒节每年举行一次,人们来到啤酒公园举行盛大的大会,当天人们会抬出最新酿制的啤酒,供人们享用,还有‘啤酒的博物馆’里面有第一桶啤酒,有啤酒的制造过程,各种不同口味,颜色的啤酒。
最令人兴奋的便是“啤酒狂欢”,人们穿着啤酒服装,有人拿着啤酒小桶,人们脸上一律是欢乐的笑容,烟花在空中飞舞,灯光像极了一颗颗小星星,人们携手共舞,孩子们坐上“啤酒火车”前往“啤酒小镇”。看!一个啤酒喷泉,别担心,这里的啤酒度数很低,小孩都能小喝几杯,还有羊肉串,烤鸡和各种海鲜,保证你今晚要一手扶墙,一手扶肚子走出去,人们都在尽情狂欢。
啤酒有着麦香,也是象征的青岛人民的幸福,生活的十分香甜,人们把啤酒当成象征,因为是它带着人们走向富裕,青岛不像其他地方,有成群的牛羊,大片的青草。他是沿海城市,所以人们只能靠捕捞海鲜为生,但啤酒让青岛人民成了为一富有的城市。
烟花仍在升空,人们的欢笑声仍未停息,人们对青岛啤酒的热爱也从不停息,这就是人们对青岛啤酒的热爱。
家乡的风俗作文9
春节是个很热闹的节日,各个地区过春节的方式也是有所不同,五花八门。而我外婆家的过节方式也是十分新奇。
除夕那天,天刚亮我就被鸡给吵醒了,睁眼却发现,外公外婆早已起床,给门贴上了春联。我穿好衣服看了看钟,才早上五点,此时贴好门联的外婆点燃了一束香火和火把。我很是好奇,就问了问旁边的妈妈:“妈,外婆这是干嘛?”“这是这里的习俗,除夕这天早上每家每户都要派家里一个人点燃一束香和火把,拎一个水桶到山上的泉水边,把带来的香火先插上,然后往泉水里丢几枚硬币给水神,接着用水桶将“新水”挑回家……”妈妈像讲故事一样,和我讲着我也像听故事一样专心地听着。
不一会儿,外婆回来了,还拎了一桶水,这时舅妈拿来一个碗,妈妈也给我拿了一个,让我喝一碗,之后家里的人也都喝了,喝完之后又各自忙各自的了,睡觉的睡觉,烧饭的烧饭。
大年初一根据外婆家的习俗,早上吃水圆,当天均吃素食。初二也是最热闹的'一天,用香纸敬财神,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唱山歌,穿着当地的服饰跳舞,还会在空地上举行活动。全村人民挤在那块地上,看着空地上的人们精彩的表演,那一天全村上下家家灯火通明。
正月十三至十五期间,人们在谷坪大开歌堂,日里唱“欢冬久”夜里唱“欢古。”正月十五夜里到别人家菜园摘几片菜叶回来,青草也要抓一把,称为“偷青”……
等正月十五过后,年的味道开始疏散。工人们开始返工了,孩子们各自回校上学。老人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期盼……
这就是我家乡的习俗也是我觉得家乡最独特的习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几经磨转豆流浆,点卤成型玉溢香。百姓高官皆喜爱,时当供品给神尝。”这说的不正是美味可口的豆腐吗?古时候,豆腐可是珍品呢!它物美价廉,又不易变质,便于保存,怎会不让人喜爱?腊月二十五,要问谁家豆腐香?当然属咱们家乡了!每逢春节,我们都会做豆腐。
要做出美味可口的豆腐,就要在这天叫村民们集合――毕竟人多力量大嘛!首先,将黄豆做成豆瓣,放入自制的机器加水碾成浆,装在盆里,把豆浆和豆渣一起倒入布里过滤,途中要不停的抖动。不一会儿,豆浆已经被装入了塑料桶,等待加热。全村的儿童都已经迫不及待,按捺不住内心的焦急时,豆浆终于被倒入了铁锅中,用柴火开始加热,一直等到它成了甜甜的豆花。将豆花裏好,使劲挤压出多余的'水分,盖上木板,不出半个小时,豆腐已经上锅了。现在,要开始煮豆腐了!
我一边焦急的等待豆腐煮熟,一边问正在掌握柴火的奶奶:“奶奶,腊月二十五日这天吃豆腐有什么含义吗?”奶奶的脸被柴火照得通红,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呵呵,这含义可多了,豆腐豆腐,头福头福,象征着在新年收获幸福以及福气呢!而且啊,我们这有个传说,据说玉皇大帝这天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呢!可他哪里会知道,豆腐可是我们人间的美味呢!奶奶那个时候,筷子碰一下豆腐就能多吃半碗饭呢!”原来豆腐还有这样的传说啊!我望着锅中那“白胖子”似的豆腐,下意识地咽了几口唾沫,越发越显得焦急了。
随着豆腐炉中热气腾腾的香味扑地而来,锅中的白气也一个劲的往上冲,惹得孩子们的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了”。个个都咽着唾沫,兴奋又焦急地挤在锅旁边,都想第一个品尝豆腐的鲜美。
“出炉喽!”奶奶这一声,好比军官一声令下,“小兵们”争先恐后地赶来,围在奶奶身边,看着她把出炉的豆腐做成一桌的美食,不出半小时,桌上已经摆满了盛宴:麻婆豆腐、水晶豆腐、豆腐炒肉、豆腐干炒竹笋,还有甜点豆腐花呢!大家个个吃得心满意足,仿佛那个鲜美的滋味还在自己口中,久久难以忘怀,因为这毕竟是“特殊”的味道。
腊月二十五做豆腐的习俗,是我们故乡的味道。我坚信我会陶醉于家乡的传统风俗,是做豆腐,带给了我久久难忘的味道;带给了我过年的喜庆与兴奋;带给了我对家乡的喜爱与赞美!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过新年,穿新衣,吃饺子,放鞭炮……”,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每个小朋友都喜欢热热闹闹过大年吧,每家每户过新年时都有很多习俗吧,我们家过年也有很多有趣的习俗,你想知道吗?让我来说给你们听听吧。
贴春联
我奶奶家原来在乡下,贴春联可不像城里人家只贴在一个门上,那可是个大工程。年三十中午前,家里的男人们都要发动起来,把所有的院门、房门、仓库门都贴上,连鸡舍和牛棚都不放过。贴好春联后,还要在大院的门口放一根桃树枝,表示全家人都到齐了,外人就不能来串门啦。
守岁
大年三十晚上,我可最高兴了。吃完年夜饭,我就和哥哥放鞭炮,到村口看扭秧歌,然后就和全家人看电视,等着迎接新年的到来。终于,听到了钟声响起,鞭炮齐鸣,我就赶紧去给长辈拜年收红包啦。当然,除夕的饺子也是我盼望的,因为我们家的饺子里面有钱呢,为了吃到饺子里的硬币,每次我都要把肚子吃的圆鼓鼓的,生怕吃不到钱啊。
拜年
年初一早上,我还睡的迷迷糊糊的,就陆续有人到家里来拜年了,我只好起床穿好新衣服,赶紧也和大人们去别人家里拜年,拜年要规规矩矩的.问好,不能乱跑乱跳的。在城市里,人们都已经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了,可是在乡下,还保留了到家里拜年的习俗。
图吉利
从小到大,我也过了好多个新年了,关于过年的吉祥话我也知道一些了。比如,吃饺子的时候,饺子如果破了不能说“破”,得说“挣”了;还比如,年夜饭要吃桃子罐头和杏罐头,寓意逃离灾难,幸福永远;还有诸如年三十一整晚都不能关灯啊,初一不能扫尘啊等等,都是很多人家过年的习俗。
哦,对了,现在我奶奶家已经搬到了崭新的大楼上,比原来的平房条件好多了,但是过年的习俗几乎都没变,一样没变的还有我们这个大家庭其乐融融的温情,一想到一家人围着爷爷奶奶高兴地说啊笑啊,我就迫不及待地要过年了,新年快来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题记
将乐南词又称“八韵南词”。它的源头来自浙江的婺剧,由浙江的流浪艺人经江西传入我县,后经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带有将乐地方韵味的剧种。
哒哒哒,什么声音,哒哒哒,又是三声响。走过去一看,一座小舞台上坐着几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咦?这是要表演什么吗?奶奶说:“这是将乐的风俗-南词。有近百年的历史”听上去应该挺无聊的吧,这不比看大妈跳广场舞还无聊?大奶奶非要留下来听一听。我不知什么时候失了神。爷爷们手上拿的乐器是什么?“这里有二胡、扬琴、琵琶和丝管”奶奶说。“哦哦!原来奶奶不是很笨嘛”我嬉笑着。
来看的都是五十岁以上的老爷爷老奶奶。奶奶说:“这对我们来说可有意思了嘞。”
音乐声越来越响亮,爷爷们的口中念念有词的讲出了几句方言,声音时而高起来,时而又低沉,还怪有节奏感的。
表演南词的爷爷们,少说也有六七十岁了吧?为什么他们这么老呢?我还在思考问题呢“哒”南词的又一段高潮到了,爷爷们的口中又陆续地讲起了几句方言。台上的爷爷们摆了摆头,台下的观众也跟着一起。
慢慢的',台下的观众入了迷,就好像爷爷对我们做了什么秘术一样,一段高潮惊醒了我们。
表演结束了,一些观众还沉醉在其中无法自拔。看完这次表演后,我感觉我已经爱上了这个风俗。
散场了,我一直回头看,一直依依不舍的。
将乐南词这门艺术已经传承近百年了,可表演的人却越来越少,会不会在不久的将来,就消失了呢?
南瓷这门艺术让我感叹:“潺潺南词溢乡情”!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耳边不时响起弟弟在背语文书上的春节童谣,但是跟我们这儿的风俗还不太一样。这不,来看看我们的腊月二十七,在干什么吧。
这一天,妈妈又把车子开到了奶奶家,只见门前几辆车的齐刷刷地停成一竖排,妈妈也将车子停在了这一行列中,我和弟弟都走下车来,满脸的疑惑。奶奶走过来,把我和弟弟拉入了人群。“奶奶,这是在干嘛呀?”我好奇地问。“今天我们要请车神呢。”我依旧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什么是请车神?为什么要请车神呀?”奶奶笑了笑,说:“请车神就是我们的一种风俗,这也是人们对平安出行的一种寄托。你们俩在旁边看着,不要瞎动东西。”
估计是时辰到了,只见爷爷搬了一张小方桌摆在所有车子的前面,奶奶在屋里端出一个大猪头,一只大公鸡,还有一条鲤鱼,都是熟的,整个的放在方桌上。然后爷爷又拿来一瓶酒三个酒杯,三双筷子,一个香炉一把香放在方桌上。只见爷爷先在三个酒杯里倒了一点酒,然后拿起三根香,将它们举至略微高出脸庞,弯下腰拜了三拜,站起身,把三根香插入了香炉。而一旁的奶奶呢,嘴巴里不停地念叨着……我一头雾水,问道:“奶奶,为什么要在这儿倒酒呀?难道我们要在这里吃饭吗?”“这里可不是给我们吃的,这些酒和菜都是给车神们用的。”奶奶回答道。说着,就拉着我和弟弟在方桌前的一个草把子上磕了三个头。
磕完头我按捺不住好奇心,又绕着这些车走了一圈。只见几辆车子的头都朝向同一个方向,我一一走过每辆车子,现在中间的.这辆车子上放着一个果盘,我脚垫了垫,想看看果盘里都放了些什么,只见里面放着几个红红的、诱人的大苹果和几根黄黄的嫩嫩香蕉,还有桔子等。弟弟馋得垂涎三尺,刚想伸手拿来尝尝,就被奶奶拦住了,“现在还不能吃,要先让车神吃,等会请完车神再拿下来给你们吃,吃个苹果,平平安安”。
忽然,我看到了妈妈、爸爸和爷爷每人手里拿了一个草把子,一袋纸钱,沿着车子的轮胎,走着,走到一个轮胎前就跪下来开始磕头,每一个轮胎旁都要磕三个头,并且烧一把纸钱。只见他们双手合并,两手高举过头,然后身体向下倾,两手再分开,放置身体两边,那样子是如此专注,每个动作都做得真心实意。家里的车子只有他们三个人开,所以要他们三个驾驶员磕头。而奶奶也不闲着,又开始念叨了:111、115、919……车神们,你们赶快来吃哦,多拿点钱去用用,保佑我们一家开车在外平平安安……我也在心里默念着——保佑我们全家出行平安。
一圈磕下来,爷爷他们又回到了小方桌前,又在杯中倒了些酒,过了一会儿再倒一次,共要倒三次。别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哦,妈妈、爸爸和爷爷又一次回到了车上,他们将车子都朝前移了移,奶奶说:只能往前,不能往后退哦。这也寓意着以后一路平安、一帆风顺。
现在车子越来越多了,大家都希望自己开车一路平安,也就有了请车神这个风俗,也不固定在哪一天,一般是春节前的两三天,有的人家就在车子前面烧点纸钱,有点去寺庙里请……不管哪一种形式,都是寄托了人们对平安出行的一种渴望,是啊,谁不希望可以出入平安呢?其实,每个开车人自己也是“车神”,遵守交通规则,小心行车,会“保佑”大家出入平安。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也是一年当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前全国人民都不约而同的忙碌起来。
冬天渐渐的向我们走来,我们也慢慢的在冬天里欢天喜地的玩耍,我们可以滑冰,还可以堆雪人,打雪仗,这就是冬天的乐趣。翻看日历,这时我们发现,原来春节已经尾随着冬天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在春节前,不论大人小孩,不论男女,全部都开始躁动起来,有的去准备一年的大餐,有的去准备对联,有的去准备红包,还有的去准备新衣服、新鞋子......各色各样的物品映入眼帘,每家每户都是满目琳琅的美食、新家具,仿佛这一年全为这几天而准备的一样。
期待已久的除夕夜就到了,我们全家人吃着年夜饭,看着春晚,其实我们小孩子都不想在吃饭上浪费过多的.时间,我们希望快点吃完饭,这样我们就可以拿到大红包了。在我们这里,过年是必须发红包的,年龄大的给年幼的发红包,但有个习惯就是吃完发之后才能发,所以我们都希望年夜饭快快的结束。
家乡的风俗
我出生在农村,家乡有很多风俗习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春节。
春节是一个团聚的日子,不管你在什么地方,都会回家过春节,每家每户都是开开心心的。在春节中的除夕夜,我家这里有一些特别奇特的风俗习惯。我们在除夕夜必须要跪着吃饭,还必须要有青松树的叶子,吃饭前必须要给逝去的亲人磕头,先在嘴里默默的说:“请某某吃晚饭了”,这样我们才能动筷子,这其中前期的准备工作也很重要,一点也不能马虎。
在白天,爸爸会负责做饭,必须要宰鸡,这一做就是一天,完全停不下来,因为菜品实在太多。我们小孩子就要去山上寻找青松树的叶子,传闻越是青的越好,所以我和我的小伙伴一大早就跋山涉水,尽量寻找最青的松树叶子,找的时候不觉得辛苦,可是到晚上回来的时候就是背不动。
春节是我国特有的节日,各个地方也有不一样的文化传统,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北方喜面,南方喜米。又到了春节,从懵懂稚嫩的小孩子,到满头白发的老孩子,提起春节,第一个想起的便是饺子。想起饺子,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鲜美的、令人馋涎欲滴的感觉呢!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过倒着。”北方人民对于饺子的喜爱可见一斑了。包饺子最能体现一家人的温馨与和睦。剁肉的,切菜的,和面的,个个分工明确。把冷水与面粉倒入瓷盆中搅拌均匀,然后放到炕上发酵。这期间大人们通常会去和馅,孩子们会在一旁打下手。将韭黄切成丝放入碗中备用,然后把已经剁好的肉糜倒进去,加入适当的酱油,花生油,还要加入少许生粉,提高馅料的口感,最后搅拌均匀即可。
馅料和面都准备好了,就可以进入下一步,擀皮儿了。
将面团分成几部分,然后将其中一部分取出,放在面板上,撒上一些面粉,听奶奶说,这是为了防止面粘在手上。把它们搓成长条,再揪成一个个小的,然后揉圆,就可以开始擀了。我对擀皮一点也不在行,怎么也擀不出那种薄薄的感觉,但奶奶就不一样。她把面团用手按成扁平状,一手拿着压好的面团,另一手拿擀面杖擀,手还要变换饺子皮的方向,中间要厚,两边要薄,这样,一个个白色的像在湖面上泛起的“涟漪”似的`饺子皮便擀好了。
我和家人坐在桌旁,面前是已经擀好的饺子皮和调好的肉馅。挑些馅儿放在饺子皮中间,使劲一捏皮的中间,把两边的皮向中间捏褶,元宝似的小饺子便完成了。
夜幕降临,奶奶在厨房里煮起了饺子。饺子一个一个滑进水里,不一会儿,厨台上便溢出了饺子的香气。水已经烧开,我的口水已经不知道流了多少了,肚子里的馋虫一阵一阵地往外拱着。这时候奶奶出来了,她说道:“再过三道水就差不多了,不要急啊!”我过去看了看,锅中的饺子上下翻滚着,被一道道的雾气包裹着,香飘四溢。很快,饺子煮好了,被整齐地排列在了盘子里,晶莹剔透,让人一看就口水直流。
端上几碟陈醋和一小碗酱油蒜泥,摆上几盘饺子。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着桌子,酱油蒜泥香、饺子香混在一起,令人食欲大振。原本就秀色可餐的饺子再蘸上一点醋,一进嘴里,一股酸味散开,紧接着就迎来一股甜味,接着便是咸,回味起来又有一丝丝苦味。真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饺子在牙齿的碰撞之下,很快化为一堆碎末,浓郁的鲜香在嘴巴里散开,吞进肚子,整个胃都是暖洋洋的。
北方的饺子,暖的不止是胃,还有心。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风俗作文05-13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05-20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6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7
家乡的风俗02-21
【热门】家乡的风俗作文04-15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04-20
家乡的风俗作文通用04-23
家乡的风俗作文【热门】12-29
【精】家乡的风俗作文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