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家乡的风俗作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乡的风俗作文1
一声声爆竹响彻云际,一盏盏灯笼映红脸颊,一幅幅对联口耳相传,在这喜庆的气氛里,春节,这位老朋友再次如约而至了。
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方,都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春节习俗,我们的春节自然也不例外,大街上到处都洋溢着大家的欢声笑语。
我们过春节一般都会有打糍粑这一个习俗。
打糍粑,是孩子们十分喜欢的一个习俗,每次春节到来时,大家都会打糍粑。首先和附近的邻居约好在哪一天打糍粑,我们选择了星期六上午。约定好时间后,人们会在打糍粑的前一天,将糯米浸泡在一个又大又圆的水缸里,只见伯伯端起一个装满了糯米的盆子,“唰”的.一声洁白无瑕的糯米被倒进了水缸里,妹妹看着那一水缸的大米,欣喜若狂,激动到不行。
第二天早晨,孩子们早早的起来看糯米,身强力壮的叔叔轻轻松松地把满水缸的糯米放进一个大蒸笼里,然后点燃了柴火,火把柴烧得噼里啪啦的响个不停,不一会儿糯米被蒸熟了,叔叔一个人抱起蒸笼,人们纷纷退到一旁,叔叔把糯米扣入一个又大又深的木质的碗里,紧接着由伯伯、叔叔和爸爸用一根又粗又长的木棍使劲的捣着碗里的糯米。一个人打累了换另一个人打,有的孩子也嚷嚷着要打糍粑,几十分钟后原本颗颗分明的糯米被打成了黏糊状,孩子们闻到了香味,不约而同的围过来成一圈,把手洗净以后一人拿一点糍粑接着去旁边站一点白糖,最后塞进嘴里。这糍粑吃起来又软又糯,白糖被嚼碎的声音也听得见,甜丝丝的,可好吃了,我们吃了一个又一个,简直不亦乐乎。
春节,来得快,去得自然也很快,糍粑,是我从小到大都会吃的春节美食,我至今也能记得糍粑甜甜蜜蜜的味道。
家乡的风俗作文2
我最爱的就是除夕了。美味的食物,缤纷的色彩,正红的灯笼……中国的除夕是有大讲究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温州的除夕别有一番风味。
早晨五六点,照老温州人说法,得赶“早市”,为准备年夜饭的新鲜食材,家中长辈要整理旧物,买新物,讲究“辞旧迎新”。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温州人挑选食材也有讲究:要买竹笋,图个“节节高”;鱼年年都买,说是“年年有余”;最重要的自然是年糕了,毕竟可得“年年高”嘛!
与此同时,大红的灯笼布满了整个温州,街上灯火通明,家家都格外欢喜。当然,此时此刻,大多数人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贴春联。
春联就像是过节的信号枪,当人们用胶水将其贴上的一刻,大家的脸上都仿佛多出了一道红光,一笑就合不拢嘴了,给冷冰冰的`大楼都染上了一丝人间烟火气。
全家还得大扫除,在温州,这被称为“掸新”。到了下午,各种各样的香味从每家每户中传出,“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绝于耳。
主厨奶奶早已准备就绪,开始做菜。酱油肉蚰蠓鳗鳖……温州临海,海鲜颇多,金黄的小黄鱼在油锅里冒着泡泡;白色的年糕与白菜香菇们在锅中跳着圆舞曲;海参鱼皮汤纯白而浓稠;色如翡翠的冒菜切得整整齐齐。
桌上摆了四个红色大盘,周围如众星拱月般围着六个红色高脚碗,正是“六六大顺”之意。盘子中间摆着主菜,盘沿周围则是一圈各式各样的水果,这叫“盘头”。杯子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把欢喜带给了每个人。大家大快朵颐,朱红的碗筷与窗外的灯笼遥相呼应。热腾腾的饭菜升起阵阵水汽,逐渐被大家你一块我一块全部扫荡,“干杯!”家中晚辈起身敬酒。
春晚开始,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围坐在一块,孩子们则开开心心的拿出鞭炮来放,家族群里红包如雨,大家脸上洋溢着笑容。
十二点的钟声响了,新年到了!
温州的除夕总是那么温馨且充满了温州味儿。
家乡的风俗作文3
百里不一样风,千里不一样俗。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我家乡也不例外。我的家乡山清水秀,风景迷人,鸟语花香,绿树成荫,就连过年的习俗也给别有一番风味。
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挂上通红的灯笼,鞭炮也想得和打雷一样。有的鞭炮震耳欲聋;有的鞭炮清脆响亮;有的鞭炮拔地而起,升上天空后绽放出五颜六色的光彩,把整个天空照得跟白天一样。家家户户还燃起了篝火,不是为了取暖,而是预示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大吉大利!还有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天,要贴红红的对联和放长长的鞭炮。明白为什么要贴对联、放鞭炮吗?这有一个传说故事。传说,有一个叫年的头生独角、凶猛异常的怪兽,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就要出来捣乱,夺走了很多人的`性命。当它最害怕声、光和红颜色。一天晚上,年又出来吃人了,他在一家人门口看见这家人正在用竹子搭起的火堆取暖,燃烧的竹子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把年给吓跑了,人们兴高采烈地欢呼起来。这就是过年贴对联、放鞭炮的习俗。
这就是我的家乡过年时趣味的习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4
俗话说“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东有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而我的家乡——河南的一个小县城里,每年的元宵节都要上演一场十分热闹,盛大的民俗表演。
元宵节这天,我们中原人既要吃元宵,又要吃饺子,不仅寓意团团圆圆,还寓意招财进宝。
元宵节这天早上一大早,我们就开始煮元宵,一个个元宵像一个个又白又胖的小精灵,在锅里游来游去。吃元宵要趁热吃,不然凉了也就寓意团团圆圆“凉了”。
吃完元宵,就是整个元宵节的.高潮了,虽然比春节晚上了十五天,但人们的兴趣依然不减,毫不逊色于春节。人们早早的来到观看民俗表演的指定地点,等待着队伍的来临。
民俗表演里的队伍有舞龙的、舞狮的、踩高跷的、扭秧歌的等等。人们边走边表演,舞龙的在空中变换着各种姿态,犹如一条真龙在腾云驾雾,更有“双龙戏珠”等等;舞狮的一会儿翻个跟头,一会儿逗着两边行人,一会儿眨眨眼,俨然一个真狮子,威风凛凛;踩高跷的脚踩半人多高的高跷,就像平常人一样行走自如,还能翻跟头,踩高跷的脸上还画着各色的脸谱,红色的是关公,手里拿着一把青龙偃月刀,白色的是曹操手里拿一把补刀。
还有花车表演,人们把车装扮成各种神话故事里的场景,上面站着相对应的神话人物,比如西游记、八仙过海等等。
看表演的人更是人山人海,放眼望去,到处人头攒动,从天上看,到处黑压压的一大片,就像是一条巨龙,盘踞在小县城里。
看完了民俗表演,还没完呢。到了晚上,人们开始赏花灯,虽然比不上大城市里的花灯,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一个一个的小灯缠绕在树上,好似一颗长满了小星星的数;一根根管状灯管悬挂在半空中,就像是流星似的。更有猜灯谜活动,每一个灯上都有一张纸条,让人们猜。
看完花灯,元宵节才正式结束。怎么样?经过我的一番介绍,是不是特想感受一下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5
春节正悄悄的跟着冬天的脚步来了。你看,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挂起了喜庆的红灯笼,整个世界都变得喜气洋洋,红红火火。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进腊月,人们就像蜜蜂一样忙碌起来了,晒腊肉、腌咸鱼、炸丸子……还要为孩子们买新衣服,发压岁钱,希望他们在学业上能更上一层楼,天天开心。虽然有些累,但每个人都开心的笑着,流露出非常幸福的神情。中国红,在这一天可谓是最受欢迎的颜色了,红红的鞭炮、红红的灯笼、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红包等,红色在中国人的眼里是吉祥的颜色,是幸福的颜色!
大年三十了,一家人忙里忙外的,小孩则由懂事的大哥哥大姐姐带着,一起去放烟花炮竹,一道道美丽的烟花划过了天空,时而犹如一条条彩色的飘带,时而则如一片闪亮的繁星散落,漂亮极了。清脆的爆竹声也打破了寂静的夜晚,在我耳边久久回响。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一首诗:《元日》“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
“吃饭喽!”我要吃这个,我要吃那一个。孩子们吃着、笑着、说着,大家欢天喜地的接着红包,相互祝福着,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啊!
烟花闪烁,鞭炮引吭,过年的气味儿弥漫在空中,沁人心田。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你喜欢吗?
家乡的风俗作文6
每逢过节,我们家乡都会举行摔跤比赛,我很喜欢看摔跤那激烈的场面。
摔跤古称“角力”、“角抵”,既是强身之术,又是军事锻炼手段。忻定盆地摔跤兴起于南宋。当时,著名抗金将领岳飞在军中设“角抵”训练士兵。岳飞被害后,其部下一位忻州籍老兵程效婴回到故乡,为寄托岳飞抗金意愿,将军中所学跤术传给乡亲,深受乡人喜爱,故一传十十传百,世代相延,终成习俗,在长期发展中演变成了“挠羊赛”。明末清初,摔跤在忻定盆地广泛开展,经久不衰。
忻州的摔跤,不但在逢古会、唱大戏时,有村与村、县与县的比赛。去年八月十五,我就在古城看了一场精彩的'摔跤比赛。在古城南门广场上,只见两个赤身大汉盯着对方,裁判一声令下,比赛开始了。他们像两只被激怒的雄狮猛扑过去,于是两个人扭在一起,头抵着头,像牛顶架一样互不相让。两人踢、挑、钩、抱,变化多端,真是你用计谋我攻破绽。你争我夺,互不示弱,不断巧用绝技。一刹那,那台上的一个胖子使出一招,来了个“顺手牵羊”,右手一把将对方左手用力一拉,左手紧抱其右腿,“啊”的大吼一声,将对方扛在了肩上,随后将他摔倒在地上。顿时,台下一阵喝彩,我也猛劲的鼓掌。
摔跤是我的家乡忻州独有的风俗,也是受大众喜爱的运动。我喜欢我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7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也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
我熟睡时,突然”啪啪”的声响给我吵醒了,我起床一看,才发现爸爸妈妈已穿好了衣服,妈妈提着篮子把鸡、鱼,放蓝子里,然后我们就出发了,我问妈妈去哪里,妈妈告诉我要去拜访老爷,求老爷保佑我们,我似懂非懂。可是为什么要这麽早出门呢?
等到了,早上7点30分的时候,街上的人来来往往,人来人往,人山人海,我被挤到人海里,感觉像被挤在海绵里,无法喘息。我来到公厅里,看到有这么多人,我感觉我身在大海里,是一粒渺小的`沙粒。
到了晚上,这才是高潮啊!正所谓”正月十五闹花灯”当然是要灯啊!只见一轮明月早早地挂在天空上,有几颗星星顽皮的眨眼睛,我来到街上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灯海、我很喜欢因为我们可以猜灯谜,到处万象更新。
街道上,到处灯火通明、张灯结彩,到处是各式各样的灯,有的花灯是小鱼
有的花灯是小猫,有的花灯是白云我看着琳琅满目的花灯,简直让人应接不暇。
这时,震耳欲聋的声音传来——“砰砰”只见九束美丽的烟花像条龙一样接二连三地在空中绽放,有的作文像菊花,有的像雪花,有的像星辰,有的像花朵,让人赞叹不已,小孩子则发出“哇哇”的尖叫声。
深夜了,大家还沉浸在喜悦中,不舍分离,这一天,是大家高兴又忙碌又热闹的一天。
家乡的风俗作文8
每个人的家里都有不同的风俗,比如,有人春节吃年糕,代表步步高升;有人吃糖醋大鲤鱼,希望年年有余,而我家,嘿嘿嘿,而我家嘛——便是逢年过节吃包子,相传包子起源于三国时代,诸葛亮七擒孟获,要回家的时候,江上狂风大作,电闪雷鸣,阴风阵阵,浪击千尺,此乃阵亡不可回家将士之冤魂,需用孟获一军四十九颗人头为祭祀方可安然离去,诸葛亮想:这怎么能行,如若这样做,必然不妥。随后转念一想,有办法了,便拿面团捏成四十九颗人头的模样,里面还有牛羊肉,瞬间,江面恢复平静,诸葛亮便带着它们回家了。
包子历史悠久,味道也是非常的好吃,出名的有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南京的灌汤包,而我最喜欢吃的',是我姥娘所做的香菜牛肉馅儿的大包子。
包子制作起来并不是很难。
和面,一斤面粉四两水(二百毫升),使劲的搅和,直到面团不沾手为止。放到一个暖和的地方醒面,大约醒4-5个小时,还要放发酵粉。菜馅儿,香菜牛肉的,将牛肉搅碎,和香菜一起,放油盐酱醋,拌馅儿。用擀面杖将面擀成圆圆的面皮,包起来,水开以后,蒸二十分钟,就好了。香喷喷的大包子,鲜嫩多汁啊!先不说了,擦擦口水。
我爱我家的风俗,我爱我家!
家乡的风俗作文9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寒假预示着春节到来,而春节代表着新的一年。新的一年,有期盼,有快乐,也有嬉闹。于是,这火红的春联便随着它的脚步,也贴起来了。
街上挂满了新异的灯笼,街上的人也是个个露出了笑脸,笑得比那初春刚绽开的花苞还要灿烂呢。然而在这个花炮之乡,又怎么会少了放鞭炮这一重大习俗呢?开门鞭的声音不绝于耳,放完了,声音却仿佛还在耳边萦绕。再夹杂了一些人们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增添了许多热闹的气氛。
同等重要的是吃各家办的酒席,老话说得好“无肉不欢”,人们大口大口吃肉,大碗大碗喝酒。不用语言表达内心的喜悦,这香醇的酒中,便饱含了一切感情,人们举杯交谈,何尝不是一桩美事呢?喝完酒,男人们的脸上都是熟透的柿子般红了,而他们的妻子则会劝诫少喝酒。但是,在这样一个红红火火的日子,谁又会听得进去呢,女人们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
虽然这个假期不同于之前,可疫情的.发生,倒也不妨碍我喜欢除夕,不仅因为全家人可以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可以吃美食,可以放鞭炮烟花,可以看春晚,更多的一方面是我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从小我就牵着大人的手,将那红红的春联协力贴在大门的两侧,让整个家中充满了气象,有了许多年味,新的一年,万象更新。不管外面的冷风吹得多瘆人,我和父母都相视一笑,心中早已经被温暖遍布了。
今年,我又开始了这一欢乐行动,三下五除二,我搬来凳子,拿出早已买好的一大卷粗胶带、剪刀。把那抱有着对新年期望的春联蹑手蹑脚地拿了出来,便觉得一切都准备妥当了。你可能要问了,是什么期望呢?自然是祖国度过这次难关,让“母亲”再次展露难得的笑颜。怀着这样一颗“赤子之心”,激动的心情更是久久不能平复,我们便很快做好准备,开始做起了这忙碌而又欢乐的活动。
寒风可不会懂得怜香惜玉,像一头迅猛的狮子,嚎叫着,呐喊着。如一把把尖刀似的打在了我和母亲的脸颊上,真是怪疼的,我与家人就剁剁脚、搓搓手,便懒得去管它,真是搞了个寒风自讨没趣。春联在我手中可是被治得服服帖帖,挺直了它的腰肢,崭新靓丽的春联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便拎起胶带,势要拿下这场“战争”的胜利,小心翼翼地粘好,生怕不小心扯坏了。那一刻,我似乎听得见自己的心跳声。额头上已滴下了紧张的汗水,呼吸都变得急促了起来。
经过我天衣无缝的配合,这春联也就此告一段落了,我不由得打心底有了一种自豪感、满足感。看着那寓意着期盼的春联,我好像又听到了人们的期盼声
“年年顺心走鸿运,事事如意迎吉祥。”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说的就是我的老家泰州姜堰。姜堰区有着“溱潼会船甲天下”的美誉。今天我就带你们领略一下姜堰最具特色的风俗——溱潼会船。
去年,我来到了溱潼会船节的现场。只见湖面上彩旗招展,迎风飘扬。随着主持人宣布会船节开幕式的开始。现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湖面上放起了彩烟,宛如一朵朵五彩缤纷的蘑菇云雾漂浮在溱湖上空。
先出场的是代表各个乡镇的大花船。花船五颜六色,张灯结彩。船上的表演者们有的在悠扬的琴声中翩翩起舞;有的在喧天的锣鼓声中尽情地舞龙。真是好不热闹。我环顾四周,到处游人如织,座无虚席,就连公园里的.小土丘上都站满了拍照观看的人。花船驶过后,数百条各式各样、五彩缤纷的小船,在铿锵有力的豪歌声中从四面八方驶来,汇集至湖面中央,等待赛船。
比赛开始了。数百条船如拉满了弦的弓箭,向终点飞去。选手们飞篙走浆,弄潮激浪。个个都涨红了脸,憋足了气,撑船动作整齐划一。湖面上霎时涌出了一簇簇雪白的浪花。只见这个赛冲天之箭,那个似出水蛟龙。选手们纷纷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大家你追我赶,生怕一不留神就会被其他船只所超越。现场人声鼎沸,观众们不惜体力为自己支持的船队加油打气,欢声震天。这哪里是一场比赛,简直就是一场大庆典。选手们越撑越快,越撑越欢。终于,第一艘船上的选手们奋力将篙子一撑,船直抵终点。观众席上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喝彩声。
各式各样的船只,激动人心的歌曲,飞篙走浆的选手以及如山如海的观众……真是气势冲天,热闹非凡。
杨柳依依,烟波渺渺,十里溱湖荡碧波,千舟竞发逐春潮。溱潼会船名扬天下且独具魅力,成为泰州市一张响亮的名片!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说到我的家乡,它真的有很多特点。比如盐水鸭、桂花、香芋苗等等,你一定猜到这是南京。虽然南京的美食很有特色,但我们这里的节日习俗更有特色。
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这时,大人正忙着
去年,端午节前一周,我们社区通知说要在端午节期间组织一次包粽子、包香包的活动,并请社区的孩子们参加。看到这个通知,我非常期待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期待已久的活动日终于到来了,我们来到了社区。几位爷爷奶奶已经准备好了做粽子所需的材料。活动开始了。首先,一个姐姐解释了端午节的由来,然后一个奶奶给我看了如何做粽子。现在轮到我们玩了。我遵循我祖母教的方法。首先,我把两片粽子放在一起,把它们拉直;然后,把它们卷成一个带把手的漏斗;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糯米和配料包起来,然后拿一片糯米叶,密封;最后,在粽子底部绑一根细棉线,封好几次。但是不管我怎么包装,粽子都会漏的。这时,一位老奶奶看了之后说:“你好像吃了太多的饺子了。”我突然意识到米饭太多了。经过几次练习,我终于包了一个粽子,它像一只小靴子。当我包五个粽子的时候,我已经在流汗了。
我们还学会了做香包,就是用热熔枪把两块有图案的布的三面粘在一起,然后放一些干花和中草药进去,最后封口,这样就完成了一个香包。
活动即将结束,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我们会把我们做的`粽子和香包送给社区里孤独的老人。这时,我觉得我家乡的风俗不仅给每个人带来幸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我爱你在我家乡的习俗,你给我带来汗水和幸福。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在不同的地区都有各自颇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其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也是如此吧!要说中国民俗的传统文化里哪个风节日最喜庆、最隆重?那必定是历史悠久的春节了!
春节的习俗有穿新衣、包饺子、拜年等,令我最充满期待的是春节晚上的烟花。
刚吃完晚饭,我就看见有人在放烟花,一个又一个亮点直窜上空,在不同的地区都有各自颇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其所谓“百里不同随着“砰、砰”的响声,亮点陆续在空中散开,好似孔雀开屏,又如天女散花。一朵又一朵的烟花争先恐后的飞上天空。哇!一会儿满天金灿灿的,犹如洒满的丰收的`稻谷;一会儿又是满天红艳艳的,好似夕阳映照下的晚霞;红的、白的、黄的……各式各样,五彩缤纷。
我们也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烟花迫不及待地放了起来,爸爸把冲天炮的导火线点燃,只听见“嗖”的几声,红色的烟花冲天而起,然后“砰”的一声在空中绽放,好像一朵湖里盛开的莲花,又好像芭蕾舞演员跳舞时飘起来的无颜六色的舞裙,漂亮极了!紧接着,那小旋也旋转起来,发出红色的光芒,突然“呼”的一声飞上了天,又慢慢地散落下来,像下起了流星雨。
烟花升上天空,仿佛一道道逆射的流行,那是花的种子在天空中四射,它们在黑暗中肆意的盛开!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在潮汕地区,“作潮剧”的活动总是接连不断地从一个乡到另一个村。在北港乡,最隆重的习俗就是农历三月十二作潮剧。
在三月十一日时,乡政府就会组织搭建戏台,义演潮剧社,木偶剧社的成员会先在乡里住下。
天一亮,雄鸡报晓后,木偶剧社的人员就开始忙活了,他们一边在幕布后用杆子操纵着木偶,一边用雄浑圆润的声音有板有眼地唱着,围观的人并不很多。小孩去上学,大人在工作,只有一些游手好闲的人在堂前拍手叫好。
到了中午,潮剧戏台匆匆搭成,学生正好放学,与赶来的糖葫芦、橄榄担小贩撞了个正着,商贩们抓时机赚它个盆满钵满。
太阳一碰到地平线,人潮就已经在攒动了,演员们在后台化妆,大人小孩急着吃饭。天一擦黑儿,台下已是座无虚席。作潮剧开始,演员们立马上台,开始表演《穆桂英挂帅》等剧目,演唱者那洪亮的声音,灵动的眼神,矫健的身姿,演绎着剧目主人公的英雄气概,观众目不转睛地看着,生怕错过一点儿细节,时而大声叫好,时而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戏台是搭在广场上的,广场上剩下的位置,被那些眼疾手快的'小贩钻了空子,各种美食在那汇成了一条“美食街”:脆香酸甜的“章鱼小丸子、清甜酸爽的水果担,脆甜的糖芦葫,焦香四溢的铁板烧。如果看剧看乏了,来这里吃东西、逛街,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到了午夜十二点,广场上依然锣鼓喧天、香气四溢。
这场盛会将会持续三天,三天后,义演的班子又去往下一个村子,摊贩也去到人群密集的地方,人们又回归平常的生活。
如此的狂欢,谁又不期待明年的盛会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如果提到饺子,你会想到什么呢?元宝?春节……
可以说饺子的外形基本一致,而馅儿的种类那叫个各式各样,非常丰富。比如:牛肉,羊肉,猪肉,鱼肉之类的,而素馅儿的种类更加丰富,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今年的大年三十儿我和爸爸在家里一起包饺子。在包饺子之前,我们准备了面团,面粉,还有准备要包的馅儿。由于我最喜欢吃牛肉大葱馅儿的,所以我们准备的就是牛肉大葱。
爸爸和了一会面之后,便将面团轻轻的放入一个小盆里,并将保鲜膜撕开,然后封上,听爸爸说这叫作醒面。把盆儿放一边,便叫我剁馅儿,我是剁完牛肉剁大葱。当我全部都做好之后,面正好也醒了。
爸爸将面团放在案板上,将它们切成长条,又将长条切成一对小块。我们两个分工合作,我负责按小块,爸爸负责擀面。
“哎呀,粘手了!”
“笨蛋,不会用面粉啊?”
“哦。”
没一会儿桌子上就摆满了饺子皮,该做最重要的一步了。
“看着!应该左手端着饺子皮,右手拿筷子去加馅儿,然后放饺子皮里,记住别放多了,要不然一会就露馅儿了。”
我机械性的包着饺子。
“开锅啦!”
深夜,两个蘸醋的.小碗放在桌边,而盘子中的几个饺子就是爸爸也奈何它不来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我的家乡在北京,北京的风俗,说起来挺多的,北京人好吃,自然要来讲讲老北京的传统年菜。
过节就要吃年菜,过去老北京讲究“四四见底”,其实就是年夜饭的四凉,四热,四肉,四汤,这四四见底是讨个四平八稳,吉祥寓意。咱们要说的就是四凉中的“芥末墩儿”。
说起“芥末墩儿”,如果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可能还真不好念。但是我相信,如果你能吃上一口,立刻就能让你感觉到刺鼻辣舌的感觉,顿时儿化音脱口而出。
“芥末墩儿”是年菜里不可或缺的。甭管是南方还是北方,过年就只有一个规矩:初一到初五不炒菜做饭,所以过年之前就要把菜都准备好,需要吃的时候放锅里熥熥就行。吃荤的会不会太腻了?肯定需要清口,那当然就是凉菜之首“芥末墩儿”了,凉菜就是清口的,怎么做呢?其实也不难。
首先,白菜卷必须是白菜心,大白菜叶子都不要,再说里面的菜心要切出一个个菜墩子,必须是整个的,所以要十分小心,还得插个牙签,就是防止菜散了。要在锅里焯一下,并且焯的时间不能长,焯没生味了就成,加点盐和白糖,挤上芥末。芥末不是光上面有,里面儿也有,而且必须是黄芥末,放到缸里密封好,两三天后就可以拿出来吃了。我的老祖每年都会给全家人做。每次看到一缸子的芥末墩儿,口水自然而然的'就涌了出来。夹起一片白菜,芥末味扑鼻而来。虽然我吃的次数不算多,但一吃,就十分难忘,又酸又辣又脆,吃进嘴里那股芥末劲从鼻子窜到眼睛,眼泪哗哗的流个不停,可是老祖却笑得合不拢嘴。虽然这不是什么大宴,但是这却是老祖希望家人年年四平八稳,吉祥如意的一种愿望吧!想想这些年有些菜失传,但芥末墩儿就没有,可见它该多有特色!难怪老舍家的一道远近闻名的菜就是这个“芥末墩儿”。
北京人过年都有吃年夜饭的风俗,虽然饮食不算大风俗,但这些饮食带来的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而是寄托并承载着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时的那种幸福。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05-20
家乡风俗作文05-13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6
家乡风俗作文06-29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7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14
家乡的风俗02-21
家乡的风俗作文【热门】12-29
【精】家乡的风俗作文12-29
【热】家乡的风俗作文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