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家乡的风俗作文1
一提到习俗,就不得不谈到春节了。
“贴门神”几乎是家家户户都要做的一件事。两位门神眼睛睁得硕大。威武地站在家门口的红木门上,看见他们心里别提有多安心了。说起这习俗,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相传,远古时期,天帝派两位身强力壮的天神看守大门,防止妄想偷吃贡品的龙王混进天庭。可天神和我们一样需要休息,便在大门上贴了自己的画像,果然吓跑龙王。从此,人们一般怀着担心,一半怀着喜悦,开始贴起了门神。
众所周知,中国有偏北的地方,也有偏南的地区。在北方地区有一种习俗,就是吃饺子。为什么要吃饺子呢?因为饺子的读音谐言“交子”,表达的人们对更岁交子,对新一年吉祥富裕的渴望。而身为南方人的我,则喜欢在大年的早晨吃汤圆,意味着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团团圆圆,家人平平安安,圆圆满满。人们通常习惯把一种名叫“荠菜”的蔬菜和汤圆混在一起吃,“荠菜”有被称作“聚财”,意寓着在新的一年里招财进宝,心想事成。
春节里,我们在一起放鞭炮,是一项特别喜庆的活动。我最喜欢邀上三两个好朋友,带上“大蜘蛛、小金鱼、冲天炮、望花筒、降落伞”各式各样的鞭炮,找一个没人的空地尽情嗨。爷爷告诉我们:放鞭炮是有传说的'!从前有个叫“年”的怪兽,经常出来吓唬人,于是,人们把少量火药装入竹筒中,点燃后扔到“年”的脚边,竹筒爆炸发出很大的声响,吓走了年兽,从此便有了这一习俗。我点点头,欢喜地点燃了引线送它们升空,让炮响吓跑年兽。
春节不仅要放鞭炮,还要守岁呢。为了辞旧迎新,常常到半夜还开着灯,人人都没有困意。这几个小时会无趣吗?不、不、不。如今,我们常会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吃上一盘饺子,再吃上一碗汤圆,相互发一个红包,照张像……乐趣多多。
贴春联、压岁钱、福字贴……家乡还有很多习俗,这些习俗皆以除旧迎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目的,让人又快活又幸福!
家乡的风俗作文2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我的家乡,每个节日都有许很多多的风俗习惯,端午节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在端午节里这里大大小小的习俗就可以装一箩筐了。
说到端午节当然少不了粽子这个主角了,据说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背后可是有个故事呢,我们先来听一听这个故事吧!
传说爱国诗人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是他五日悲愤不已自投罗江,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来到汩罗江,想去捞屈原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的丢进河里,据说是让鱼虾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大人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模仿一位医师,拿一疼雄黄酒,倒进了江丽,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到屈原,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边缠上一圈彩丝,最终成为粽子,这就是端午节来游的一个感人的小故事。
而我的家乡不是用竹筒来装竹子的,而是用粽叶来包,先将竹叶和糯米分开泡在水里,这样他的口感会更加软弱可口再后就是准备好所用的材料:线绳各种豆和蜜枣,将粽叶和糯米浸泡三小时后,然后把粽叶卷成圆锥形状,放入一层糯米中间,放入自身喜欢的.食物,在碟上一层糯米,将叶子向下折到捏,再用绳子围着粽子捆一圈,一定要捆紧,不然糯米会散出来,最后放进锅里煮就行了,我们这还要煮蒜和鸡蛋与粽子一起吃,吃完早饭我们还要在自家大门插上很多爱好艾蒿,还有一种清新的味道,小孩还会佩戴香囊或者五彩绳,有辟邪的功效。
这不一样的习俗带给大家,并不只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有那一份难得的快乐。
家乡的风俗作文3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花市灯如昼,家乡的元宵节也不例外,可热闹了。
早上,人们就在做汤圆,做汤圆的要求很高,皮薄了会露馅,皮厚则食之无味。包好后,人们就开始期盼晚上的到来。天刚一抹黑,人们便点灯,一家人围坐吃汤圆,夜晚如白天一般热闹。端出一碗,咬上一口,那汤圆柔软而有弹性,香甜不腻,满嘴都是香味,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吃完汤圆,重头戏来了——看花灯。大街上挤满了人,几束烟花飘上天空,天空中顿时成了一片“花海”。街头巷尾,则挂满了花灯,有的是红色的,喜气洋洋;有的绣了图案:鸟、树、虫、鱼;有的绣了历史故事:负荆请罪、大闹野猪林。头上的花灯让人眼花缭乱,看清了这盏,错过了那盏。再往后走,却是十二生肖花灯,“老鼠”贼头贼脑,露出大牙;“金牛”摇头摆尾,双蹄抬起;“飞龙”一身金鳞,张牙舞爪;“老虎”仰天长啸,百兽惊惶……明亮的月亮镶嵌在天空中,皎洁的月光让人神清气爽。人们使劲放烟花,让“星星”在空中绽放,真是“更吹落,星如雨”。
走着走着,来到了猜灯谜环节。“娃娃一身毛,红嘴歪脸笑”,一个个充满趣味的.字谜让人绞尽脑汁。有的孩子猜不出,摇着头失落地离开;有的孩子猜中后,笑语盈盈地领奖去;每当我要想到时,却是“蓦然回首,答案却被,他人公于世”。
夜已深,人们不情愿的带着孩子回去睡。可是外面灯火通明,又有谁能入睡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4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秀丽,民族众多。也正因地域上的差异,历史的悠久,民族的多样形成了各式各样辉煌灿烂的民族风俗文化。
我的家乡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这里有二月初二龙抬头抢花炮、三月三山歌节、五月端午祭药王等等,但让我印象最深刻、最喜欢、最期盼的节日还是元宵节。
正月十五那天就是元宵节,家家户户都很热闹。吃些瓜饼,吃点汤圆—元宵。说到元宵大家一定想到的是圆圆的,白白胖胖的。元宵象征着人们对一家人团团圆圆,对生活圆圆满满,美好的期盼。吃饱了,看戏看表演可少不了!小品、相声,舞狮子、舞龙……样样精彩,喝彩声接连不断。
元宵节可少不了花灯啊!公园、广场、路边……到处可见的花灯。爸爸和妈妈带我去了一个大公园赏花灯。到了大公园,人山人海,把出口挤得水泄不通。用灯笼制成的“元宵节花灯展”让人眼前一亮。一个比一个漂亮的花灯映入眼帘,一个比一个有创意的花灯让我大开眼界。我贪婪地盯着这些色彩斑斓的花灯,仿佛哪一个闪了一下都会被我捉到,这些花灯谁也不打扰谁的样子,一个个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样貌。看看这一个“房子”,彩色的屋顶装了一些白色的小灯,房子里亮堂堂的,好像里面的人们在吃大餐,欢乐的交谈声从里面传来,让人感觉美好又温馨。再看另一个花灯,尖尖的`小耳朵,机灵的小眼睛,还有几根跳上跳下的胡须,再加上一张大大的嘴。凑成了一张精致的小老鼠脸。下半身的手抓着一根玉米,圆圆的肚子,细尾巴往下垂,仔细一看,一只狡猾又可爱的小老鼠在盯着你呢!再往后看,许多花灯让你看都看不过来,有鲜艳的红五星灯在闪闪发亮;一架飞机正在天空中飞行着;一只大猫花灯正眼馋地盯着前面的小鱼……美丽、闪亮的花灯照亮了漆黑的夜晚,抢了那月亮的饭碗。但人们和月亮并不怪它,因为它给了我们温暖和喜庆。
美丽、闪亮的花灯照亮了漆黑的夜晚,也照亮了人们的心灵,更是照亮了祖国大家庭!
家乡的风俗作文5
每个人的家乡都会有一些风俗,有一些风俗我们都听说过;有一些风俗我们却很陌生。
我是一个上海人,虽然我的家乡没有很多风俗,但在新年里,我的家人们也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除夕傍晚,我和父母在家里准备晚饭的各种食物。,最让我期待的是妈妈做蛋饺。
“儿子,要不要到厨房和我一起做蛋饺呀?”妈妈问。我愉快地答应了。妈妈先让我打鸡蛋,我快速打好了鸡蛋,接着,妈妈把煤气灶打开,将一个较大的圆汤勺放到火上烤,我问妈妈:“您为什么要用火的顶端烤汤勺呢?”“因为火的顶端的温度最高呀。”妈妈回答,“火的'外焰比内焰的温度高,这是你将来会在学校里的科学课上学到的。”等到圆汤勺里的水汽烤干后,妈妈把一块事先准备好的猪油用筷子夹住,在圆汤勺上擦。因为圆汤勺很热,因此发出了“嗞——”的一声响,猪油慢慢地化了,并且散发出了诱人的香气。然后,妈妈把鸡蛋液一勺一勺地倒入超大的圆汤勺里,鸡蛋液迅速凝固了,慢慢地一个圆圆的鸡蛋皮成形了,像一片饺子皮似的。这时候妈妈会放入事先调好味的肉糜,用筷子先把肉糜聚拢,再把半张鸡蛋皮刮下来,因为之前在汤勺里擦过猪油,因此很轻易地就能把鸡蛋皮和汤勺分离。然后顺势把鸡蛋皮对折,轻轻地用筷子压一下,防止肉糜漏出来,这时候一个蛋饺就做成了。如此反复,我和妈妈做了一大盘金灿灿的蛋饺,活像一大盘金元宝,这正好讨个口彩,新的一年财源广进、财源滚滚。这盘蛋饺香气腾腾,我和我的父母吃得津津有味,一盘蛋饺很快就吃完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6
说到饺子,可谓是远近闻名。在寒冷的冬季,谁不想来上一盘热乎乎的饺子呢?
在烟花爆竹声中,我们终于迎来了团圆佳节除夕(春节)。晚上八点,家中就已经热闹起来。尽管七口人将厨房挤得满满的,却也为除夕增添了几分喜气。姥姥忙得像个旋转的大蛇螺,一会拌馅,一会儿揪剂子,都已经没时间管我们两个捣乱的小孩子了。
做饺子的整个流程可都是技术活。就像这和面,需掌握水与面粉的比例,揉面的劲儿要大些,揪剂子用的是个“寸劲儿”,擀饺子皮要中间厚四周薄,才能撑住馅这些可都是老一辈的经验。饺子,据说在清朝是位叫张仲景的大夫给平民祛寒的,名曰:“祛寒娇耳汤”,后来才渐渐从药膳演变成了民间美食。
全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包饺子,可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环节。只见姥姥拿起一张擀好的圆形饺子皮,舀上一勺饺子馅放在中间,先将皮儿对折在中间捏一下,再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按住皮儿的边缘往中间一挤,一个完美的大肚饺子就包好了,欣赏那均匀美观的饺子褶儿也是一种享受哦。我们小孩子马上也学模作样地包起来,可是包出来的饺子都是歪歪扭扭的,还总把馅儿挤出来。尽管如此,我们也不放弃地“埋头苦干”,当手法不再那么僵硬后,终于得到了大人们的认可,赐予了我们“神圣”的硬币。黄色的五角硬币和白色的一角硬币被包在饺子馅儿里,一会儿就看谁的运气好喽。我俩还特意留下了小记号,希望可以先吃到钱。
锅中水煮沸了,“咕嘟咕嘟”地吐着泡儿,大人们紧忙端着盖帘往锅里送,拖鞋在地板上“啪叽啪叽”地响成一片。油烟机“嗡嗡”地卷进大片的白雾。刚下锅的饺子就有香味飘出,这再熟悉不过的'味道也让我们不禁口水直流,接着我们就被打发去楼下放鞭炮了。
今年放炮的人格外多,昏沉漆黑的天空都被烟花映出几分活力与喜气,鞭炮的炸响也是此起彼伏。我们五千响的炮也不是盖的,直炸得玻璃微颤,红纸纷飞,烟气四漫,连姥姥的吆喝声都听不到了。好不容易放完,我们就笑着乐着跑回家。开门才发现,大人也都使劲捂着耳朵呢,一定是炮太响了!
屋里弥漫着白菜猪肉馅儿饺子的味道,饺子煮好了,像一个个小元宝,饺子馅儿大,皮儿薄,汤汁饱满,再配上腊八蒜和酱油、醋这些传统的蘸料,让人忍不住再多吃两口。
两个小孩儿总是很皮,如果你仔细留意就会发现,几乎每个饺子上都有筷子孔儿,那是我们用来“试钱”的。那些我们在包饺子时自以为聪明留下的小记号,一煮熟就都不见了。当然,“搞破坏”被发现的就会被大人训一句。
和平的国家,才能有我们团圆的节日。让我们保持现在的一切,感恩现在的一切!
家乡的风俗作文7
我的家乡过春节时有很多习俗,此刻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好吗?每年到了要过年的这一个月,就成为腊月。到了腊月就要过年了,遇到的任何一个节气都和过年有关系。
腊月初八的这一天,就是喝腊八粥的日子了。这一天每家都要做一种粥,并且都要在粥里放八样东西,有红豆、绿豆、江米、麦仁、黑米、莲子和百合,还有好吃的葡萄干,熬出来的.粥稠稠的、甜甜的,好吃极了!不但要喝粥,每家还要泡腊八蒜呢!听奶奶说,喝了腊八粥就要花钱准备年货了。
还有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天,要贴红红的对联和放长长的鞭炮。明白为什么要贴对联、放鞭炮吗?这有一个传说故事。传说,有一个叫“年”的头生独角、凶猛异常的怪兽,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就要出来捣乱,夺走了很多人的性命。当它最害怕声、光和红颜色。一天晚上,“年”又出来吃人了,他在一家人门口看见这家人正在用竹子搭起的火堆取暖,燃烧的竹子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把“年”给吓跑了,人们兴高采烈地欢呼起来。这就是过年贴对联、放鞭炮的习俗。
这就是我的家乡过年时趣味的习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8
春节,春节悄悄的跟着冬天的脚步,欢天喜地的来和我们欢聚一起。你看!家家户户的门前贴上了红红的对联。街上一个个灯笼喜气洋洋,红红火火。
春节是中国传统佳节,也是一年中最忙碌的`节日。已经腊月,人们就像蜂蜜一样忙碌了起来:晒腊肠,腌白菜。在春节啊!也可以买到一些小东西:糖葫芦,玩具,风筝。各式各样的都有。
你的家乡是不是也是这样吗?
家乡的风俗作文9
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今天我要带来的是我妈妈家乡的.火把节。
这天可热闹了,到了晚上,几个年轻的姑娘会上台跳舞,看那舞姿,多美!
不一会儿就开始跳大佛啦,告诉你吧,这个仪式可庄严了,我外公就是主角,此时此刻只听见台上外公声如洪钟,念念有词。妈妈说,跳大佛预示着佛会保佑这个地方财源滚滚来!
接着开始走红木炭了,外公脱掉鞋子跳到桌子上,只见他手上抓着红木炭向地上撒去,不一会儿堆起四堆木炭山,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各角落各堆一个,之后,用手把它们推倒,让我们手拿香火绕上良久,记得有一次,我差点儿着了呢。
之前所看到的的这些,还都只是序曲。关键的时候到了,我们手拿着香到神像面前,虔诚地插上。这时,只见外公在桌子上,手中摇动着铜钱,好像在那里祷告。我心中升起一种不好的预感,不会吧,我是不是也要这样做?
只听一声“下一个”,我妈把我推到外公前面,突然铜钱掉落在地上,叮的一声,有人让我起来,另一边的人给我让了条道儿,终于做好了。
我去神像那儿拿了瓶水,喝了一小口,突然外公给了我们几张没有字的符纸,上面有写着红色的东西,看到这个我就知道要喝“墨水”了。
这就是妈妈家乡的火把节,很神秘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武汉,是一个美丽的,热闹的,火热的城市,它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是啊,对于每个“老武汉”来说,可能真正意义上的过年,是阴历上的.年,而不是现在的元旦,它只是元旦没有一点儿年味。
武汉的春节,从冬至起就开始准备了。在我们家,刚到冬至那一天,我上学路上就会看到,那原来挂着衣物的晒衣架上挂满了红通通的腊鱼腊肉。它们在太阳光的映射下,瘦肉红得像晶莹的玛瑙,肥肉白得像温润的和田玉。一条条,一块块,挤在一起倒显得有几分可爱,几分神气。
终于盼到了春节,大家十分喜爱我们家的腊鱼腊肉,对炸圆子也是赞不绝口。
炸圆子不仅寓意团团圆圆,做法也并不难。只是把鸡蛋、鱼肉、五花肉、小葱、和生姜全部剁碎,充分的搅拌均匀,再放油锅一炸便好。据说,年前必须赶做完上百个圆子,为年夜饭做准备。有时大人们忙不过来,便让我们也来打下手,做一些打鸡蛋等简单的小事。炸圆子同北京的饺子一样,都算是过年才能吃到的“好东西”。一般大人们在炸圆子的时候我们就在一旁等着,等炸好第一锅就会拿起筷子把圆子像串糖葫芦一样串起来起,吃了一串又一串。以至于有时还没到吃年夜饭的时间,便已然吃饱甚至吃撑。但从初一开始一直吃到十五再好吃的东西一经这么折腾,至少我见了不会再对它妄动食指。话虽这样说,但到了第二年,自己淡忘了被圆子支配的恐惧后估计是另一回事了。
年夜饭上最后一道大菜是一盘红烧鲤鱼,我看得垂涎三尺,正要下手时,爷爷制止了我,说:“你先别动,这年夜饭上的鱼可是有讲究的,你看年夜饭上有全鱼,不就寓意着来年有“全余”吗?你要动了一筷子,那咱家来年就没“全余”了”,我听了连连点头。
其实武汉的春节还有许许多多的习俗,如拜石神,拜天公,拜财神等等。这些习俗无一不展现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无一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真希望今后能把这些好的习俗保留下来,让以后能多一些“年味”。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在我们老家年年都会跳火坑。天黑时分。吃过晚饭。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找来了稻草,在门前空地上沿着空地堆长一垛儿,用火一点,顿时眼前一片火红。
我站在十米外屏声敛气,双眼注视着一米多高的火焰,心里既害怕又激动,我鼓励自己,一定可以,我终于助跑起来,热浪迎面扑来,寒冷一扫而空,身上洋溢着浓浓的暖意。跳过火坑,身上的晦气一扫而尽,一切不顺心的事儿也会随之飘落于世界各地。我们又反反复复跳了几遍,火焰就如同灰尘渐渐散去,我跟奶奶往回走时,我问奶奶:“为什么会有跳火坑这一习俗呢?”
妈妈和奶奶一同说:“这个是习俗,可大有来头呢!”
传说蒲州城民风顽劣,人神共愤,惹怒了玉皇大帝,准备于正月二十三夜间用火烧了蒲州城。为避免误烧好人,玉皇大帝派来了太白金星在人间调查。太白金星变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年轻女子,敲开了一家的门,请求留宿,并要点儿吃的。这家不但让她在这里留一晚,还给他准备了丰富的食物,太白金星心想:这是个好人家,不能冤枉好人。便把消息告诉了这一家人,让他们在正月二十三点火就可以保全家安全。便回了天上,这家人把消息告诉了亲戚,亲戚们一传十,十传百,顿时全地的'人都知道了,结果正月二十三这天家家门前火光冲天,太白金星认不出哪家是好人,就向玉皇大帝谎报蒲州城已经烧了。蒲州城得以幸免。从此在正月二十三晚上,家家门前燃放火堆,便成了一个固定的习俗。
“年兜夜,跳火坑,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了跳火坑之伴,来年定会更加红红火火,欢欢喜喜。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民间有句谚语:“八月摸秋,不算偷”。 “触秋”其实就是“偷秋”的意思。在我的'家乡,摸秋风俗由来已久。
相传,元朝末年,准河流域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这支队伍纪律严明,邱某没有犯罪。一日,迁至淮河畔,半夜露宿,以免惊扰百姓。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都喜欢触摸秋天。中秋之夜,圆月升起。吃完饭,我和小伙伴们在棉田里相约,然后从土墩上讨论谁的“秋”来偷,月亮升上天空,瓦片明亮,棉叶草上沾满了露珠,如珍珠。 “感人的秋天!”田野里有人轻声喊叫,我们散落在浓浓的月色中。我拉着弟弟来到钱奶奶家。弟弟说要在门口守着,我就蹑手蹑脚地进去了。我的脚慢慢抬起,又像游鱼一样轻轻放下。我一直屏住呼吸。可就在我即将成功写日记的时候,一只大黄狗不知从哪儿冒了出来,“啊!”我大叫一声,刚跑到门口,弟弟又不见了。走过去,一把拉开大狗家乡的风俗作文,“都怪我,别怕,来,多拿点。”说着,他在家里拿出了一些糕点,我红着脸奉承接了过来。
抚摸着秋天,抚摸着秋天,悄悄偷走了秋天的欢乐和甜蜜。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春节是热闹的、幸福的,可元宵节更是令人期待的。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挂花灯。
终于到元宵节了,我最期待的是元宵节的夜晚。晚上,我看爸爸在做汤圆,就问:“我们为什么要做汤圆?”爸爸回答:“元宵节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做汤圆,汤圆,也叫元宵。”我又问:“为什么要吃元宵呢?”爸爸接着说:“在宋代,民间就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接着,爸爸又说:“元宵以白糖、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枣泥为馅,将馅儿团成形后在糯米粉中滚成,汤圆则是先以糯米粉做成皮儿,再包馅而成。它们的做法成分风味各异,但是都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一起吃元宵或汤圆。”
不知什么时候,汤圆已经做好了,我们吃了汤圆就去挂花灯,这时,弟弟问:“为什么要挂花灯呢?”这个问题我也百思不得其解。
挂完灯以后,我去上网查询,这才知道,原来挂花灯还有一个传说。传说是这样的:古时有一猎人射死了一只神鹅,玉帝听后大怒,要为神鹅报仇,要于正月十五焚人间,一位善良的仙女偷下凡间向人们报告这一消息。人们就决定在正月十五家家挂红灯,放烟火,待天兵下凡时,火光一片。以为火早就烧起来了,便不再下界,直接向玉帝交差,人间才得免一难。此后,每至此日,家家便会挂花灯,还真是有趣啊!
红红火火的元宵节过去,中国人的新年也就过完了,多么难忘的元宵之夜啊,我要永远记下这美好的夜晚。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皎洁的明月镶嵌在湛蓝色的天幕中,宁静而又悠远的气息,融入家人团聚的气氛中。每年的中秋节八景人纷纷约上亲朋好友,一同赏月、吃月饼。而说起月饼,谁不是垂涎三尺呢?
八景人过中秋节,家家户户都会准备许许多多的东西,大人们会准备好一桌好菜:鸡鸭鱼肉,各式各样的海鲜、形形色色的.蔬菜……
老人们会准备祭拜的香和月饼。孩子们最兴奋了!三五成群的提着用柚子皮做的灯笼满御街跑,脸上的喜悦显而易见。
中秋节的高潮在晚上。月亮如同一个白玉盘挂在空中,月光洒满大地。此时就到了中秋节的“重头戏”。八景人、会拿出节前准备好的食物,祭拜“月娘”。孩子们都不会在跑到大街上了,因为家中的月饼早已将他们的眼球牢牢吸住。在祭拜过后,孩子们即可开始吃月饼。我也同大多数孩子一样,喜欢吃月饼。妈妈拿出我最爱吃的五仁月饼,让我吃个够。用刀将月饼分成几块用叉子轻轻叉起,放入口中。一股甜而不腻的香味充盈齿间,月饼入口即化,我忍不住再吃一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八景中秋的味道是月饼的味道,更是与家人团聚的热闹。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节日当天,街上的摊位有卖香包的、有卖粽子的、有卖粽叶的。大自然的味道在鼻尖环绕,仿佛置身于森林。在这天还有人会喝营浦酒或浊酒,认为能辟邪气。
南方的端午节会举行赛龙舟、插艾草、放纸鸢等。在我们这里会有摔跤、荡秋千、斗牛等活动。我最爱看的是摔跤比赛,尤其是摔跤比赛。两位比赛选手腰上分别会系着一条红色或蓝色的摔跤带,他们单膝跪地搂住对方右肩,再慢慢起身。随着裁判一声音哨响,两人同时向对方身上发力。或勾腿、或抱起对方,总之是谁能把对方摔倒谁就获胜。最终的冠军将会获得一头披红挂彩的'大黄牛。
所有的比赛再怎么热闹,都不如我们家里包粽子比赛热闹。粽子起源于人们纪念投江的大夫屈原。往年我都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做几个,虽然老是掉江米、掉馅料的大粽子。我包粽子时总喜欢问大人,这样做对不?那样做对不?这样包好看不?最终还是在捆粽子时,把最初的完美败得一塌糊涂,搞得大人们烦得直摇头。好在我的作品出了锅,他们还会专门把它挑出放到我的碗里,让我独享。
中国之大,有南北之分。就连粽子也要分南北。每年这时南北方总会“吵”得不可开交,争论是肉粽还是甜粽好吃。肉香品幸福,甜枣尝快乐,我觉得各有千秋,不分伯仲。
端午临中夏,千载意蕴长。端午节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处处洋溢着欢歌笑语。在这个怀念屈原的日子,我们看着传统活动,吃着香甜美食,和家共度团圆节日。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6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14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05-20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7
家乡风俗作文06-29
家乡风俗作文05-13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07-28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07-30
家乡的风俗02-21
家乡风俗的小学作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