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汇编【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乡的风俗作文1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处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节日风俗多种多样,我最喜欢的就是过春节了。
在旧年的`最后一天,格外热闹。在外地工作的亲人,这天一定会赶回老家。一家人团团围坐在烤桌边嗑嗑瓜子,唠唠嗑,好一幅悠闲谈话图。在这天的夜晚,电视不会再被顽皮的小孩占领了,人们都会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亲耳听一听跨年倒计时,亲眼见证跨年时刻才会睡觉。
新年的第一天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大人们早早就把孩子叫醒,新年新气象,不可以赖床。起床后,亲朋好友就会给孩子们递红包,并祝福其在新年里学业有成,而孩子们也会笑脸盈盈地收下红包,并祝福其在新年里升职加薪。
到了晚上,烟花隆重登场。随着几声“咻咻咻”的声响,街坊邻居们全被吸引了过来。起初烟花很小,突然,烟花在空中“爆炸”了,好似一个火红的烈阳在扑撒阳光,一圈一圈慢慢扩散开来的金色,覆盖了房子之上、院子之上的天空,绚烂而持久!
春节里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它值得我们细细体味,因为,这都是中华民族自古留下来的瑰宝呀!
家乡的风俗作文2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瞧,悄悄地跟在冬爷爷身后的她,一下子从时间的道路上跳出来,春节——这红彤彤的小姑娘笑盈盈地跑来了。
这红红的、浓郁的年味,从腊月就散发开来。腊八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熬一锅香气扑鼻、又甜又糯的腊八粥。通常啊,熬粥时会在里面放入各种的红豆、黑豆、黄豆、绿豆、莲子、黑米、栗子、花生、大枣、葡萄干、桂圆、白糖等等等等。有这么多香喷喷的材料,说它是展览会也不为过。
在除夕,家家都忙着做年夜饭,酒肉的香味四处飘散。大家全部换上漂亮的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福字,屋里粘好窗花以及各种小饰品,四处年味浓浓。为什么这么喜庆?因为红色是春节的代言词,红色是最最吉祥、最最快乐、最最幸运的颜色。
元宵节啦!大街上到处都像办喜事,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家家挂起灯笼,有莲花的,有小鱼儿的,还有清一色的大红灯笼。而对一个原原本本的吃货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吃汤圆啊!真是一件美好的事。从满地爬的小孩子、天天工作的中年人到悠闲快乐的'老人,谁不喜欢汤圆呢?在这天,先把糯米面和好,取出一小块,把中间按出一个小洞洞,把圆圆黑黑的芝麻球放在中间,把面团起来,放在锅中看它上上下下、浮浮沉沉地游泳,出锅时轻轻一咬,芝麻馅喷涌而出,给人无穷的回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烟花、鞭炮擦亮天空,浓浓的年味告诉我——这是一个无比快乐的幸福节日!
家乡的风俗作文3
不同的少数民族有不同的民风民俗,藏族人的壮戏,傣族人的竹楼,客家人的土楼等等。而我今天要和大家介绍的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壮戏。
壮戏又称“壮剧”,据说它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以及伴奏乐器的差异,壮戏被分成了不同的'种类,由广西的北路壮戏、南路壮戏、壮族师公戏以及云南的富宁壮戏、广西壮戏等分支。
壮戏的角色分生、旦、武、丑四个行为,其中每个角色的性格身份都不同,所以人们就又按照角色的性格身份在角色行当前面加上一个加以形容的字来给角色定义。像小生、小旦一样,一个是老实并有志向的美男子,一个则是忠厚老实的姑娘。
壮戏在演出过程中,演员们会以不同的唱腔来演唱。同时配乐人员一般会用一种名叫马骨胡的特殊乐器伴奏,它的音色十分清脆、明亮,在加上其它打击乐器,使壮戏听起来更富有情趣。除了需要有优美的伴奏以外,演员也要有很好的武术功底。
例如《逗夫妻》中,一个妇女看到她的丈夫像一只猪一样打着呼噜睡在长板凳上,想叫他起来,便用手抓住长板凳朝右边翻去,谁能想到她丈夫竟双手撑地倒立着,全身靠在几乎竖立的板凳上,那长凳丝毫没有翻倒。接着那妇女又把长凳翻平,再把她丈夫推下长凳。可出乎意料,她丈夫没有直接摔倒在地上,而是翻了几个跟头之后七平八稳地坐在了地上。连妇女叫丈夫起床这种事还要动用如此高难度的武术,由此可见壮戏难度十分之高。
壮戏不仅仅只是运用了壮族人的艺术与文化,同时它也在汇入其它的文化资源,使我们看到越来越精彩的壮戏,让壮戏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家乡的风俗作文4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深厚,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有着不同风俗习惯,在我们故乡,我最喜欢春节了。
在我的记忆中,春节是这样:除夕前几天在外地的亲人赶回家,平常宽阔的厨房,一下子变得狭窄了。我爷爷年轻时是个厨师,做饭口味极好,所以打杂的小事由我爸爸来干。餐桌上全是堆积如山的`鸭鸡鱼,妈妈把洗好的床单窗帘全换好,静静等待着大年三十的到来。
大年三十向我家敲了门,我与家里的哥哥姐姐听奶奶讲故事,爷爷在门口煎蛋饺,厨房里依旧蒸汽蒙面,蛋饺都煎完了,爷爷提起毛笔开始写对联,我很小,看不懂写的是什么,所以就跳过去,而是看奶奶挂灯笼。这灯笼是外头买的,又大又红,我小时候特喜欢。
正月初一,我老早就起来了,因为可以拿红包,所以我赶紧换上新衣,偷偷跟爸爸溜出去,我们家亲戚忒多,所以给的红包也特多,糖也好吃,我们走访时都带个包去装小零食。
下午没什么好玩的,因为奶奶就住在楼下,而且不能放鞭炮,只有到了晚上才能放,只能静静等待着漫长时光。
晚上终于来临,一家人围坐在大圆桌边,热热闹闹,好不快乐。美味佳肴摆上桌,小朋友们垂涎欲滴,爷爷说完话,大家开始动筷子了,小孩子往嘴里塞了香肠,大人开开心心聊天,小孩快速吃完饭后,奶奶就开始发红包了,结果红包鼓鼓的,小朋友们拿着钱去买炮仗,大朋友则点火看着天空灿烂的烟花,不尽欢呼起来,电视里放映着春节联欢晚会,大家围坐在一起,团团圆圆,幸幸福福,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我童年里的春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5
红红的灯笼挂起来、喜庆的春联贴起来、漂亮的窗花剪出来、美味的年夜饭端出来、绚丽的火花冲上天,中国人最隆重喜庆的传统节日——春节到了。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其中,我家乡的风俗别具一格,有独特的转山活动。每到春节,我都要回老家中甸过年,和姑妈、姑爹一起转山。到了转山的日子,天刚亮我们一家就出发了。出发前,我不解地问奶奶:“奶奶,每次来中甸过年为什么都要转山?”奶奶笑了笑说:“转山是藏族人民对佛教表示虔诚的一种方式。”
我们从山脚下出发,一开始,我精力旺盛,一路上还与姑妈姑爹谈笑风生,但走着走着就走不动了,就坐在地上喘粗气,我问姑妈:“姑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到山顶?”姑妈却说:“还早呢!”我心里一凉,怎么办,我都没力气了。姑妈好像看穿了我的心思,说:“坚持就是胜利,你慢慢走都行。”我站了起来,一步步往上爬……好不容易爬完一座山,我们准备在雨崩村休息一晚,明天前往神瀑。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要去神瀑接受洗礼,据说神瀑的水是从天上流淌下来的`,有着美好的祝愿。姑妈拉着我的手走向神瀑,那水是冰凉、纯洁、神圣。这时只见姑妈口中念诵经文,祈求神瀑保佑我健康成长、平安幸福。受到洗礼后,我们又赶着下山……好不容易回到了起点,这时我才注意到鞋子已经磨破了,回想起昨天艰辛爬山的经历,真还有些回味无穷。
转山是家乡特有的风俗,也是家乡人民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特有方式,希望这个风俗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家乡的风俗作文6
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爸爸妈妈带我到爷爷家玩耍。一进门,我就看见了一个个挂在桌角的粽子。看着爷爷细心的包粽子,我不由自主的问爷爷:“爷爷,我能包粽子吗?”爷爷笑哈哈的说:“当然可以啊!”
我洗完手,激动地跑到爷爷身旁,模仿着爷爷的样子,拿起两张用水泡过的粽叶,围着手指转了几圈,粽叶就变成了一个像三角形圆筒的形状,爷爷又用勺子放了一些糯米,再用手按一下,我也照着爷爷的方法做。可是我怎么也装不满糯米,我急忙问爷爷:“爷爷,你怎么轻轻松松的就装满了呢?我为什么不行?”我疑惑不解的看着爷爷。爷爷告诉我:“傻孙女,你的粽叶下有一个洞,你一装米,它往外漏,当然装不满。”我往下一看,让我大吃一惊,真的有一个洞!爷爷又教我如何才能把粽叶包紧一点,再装一勺米进去,然后把多余粽叶盖过来,这样粽子两边就有两个三角形的尖角,把两个尖角向下面一按,最后用线把盖过来的尖角和粽叶系好。这样就完成了一个粽子。我按爷爷教我的方法包了好几个粽子,虽然包的粽子奇形怪状,但我却如获至宝,心里高兴极了,因为我学会了包美味的粽子。
包完粽子,爷爷把粽子放入锅里煮,我耐心地等待着,很快粽子熟了,我急切的查看家乡也有这样的风俗,人们会把粽子放在水边,再把一杯酒倒在地上,是敬屈原的`,也是求平安的吧!过端午节时,还要划龙船,那场面可热闹了!划龙船还没有开始时,就已经人山人海了,有时挤都挤不进去,所以最好来早点来。划龙船开始时,现场更热闹了,人们会拿着粽子在旁边大喊:“加油!加油!…”队员们拿着桨奋力划动着,哪一队先到终点就会得到奖品,那奖品想都不用想当然是粽子了。
中秋节也是我过得传统节日,中秋节必须吃美味的月饼,月饼的陷也有很多,人们都喜欢吃。关于中秋节的来源,也是有一个传说的,就是嫦娥为了不让一个小人得到仙丹,就把仙丹吃了,最后升天了,人们为了纪念嫦娥,就把这一天叫中秋节。中秋节的由来可真悲伤啊!不过,有些人会在月亮下拜月亮,可能是为了赞美嫦娥的高尚品质。中秋节是我最爱的节日,因为奶奶会给我讲好听的故事,吃晚饭时,难免会拿几个月饼吃,奶奶有时要哄我,就会把月饼放在嘴边,说几个故事,再给我吃。
在我的家乡,过中秋节,每人都要一口气吃几个月饼,月饼不仅外表好看,而且很好吃,所以我过中秋节总是开开心心的。这就是我家乡过中秋节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7
“孩子儿孩子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说起大家东北的风俗,不得不提“腊八节”。
提起“腊八”,大伙并很熟悉。其实腊八节的别称还有大量,由于在这一天,相传是佛祖成道之日,所以又称“秘籍节”、“成道会”、“佛成道节”等。
腊八节的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主要时尚在北方。“腊八”一词源于南北朝时期。它本是佛教节日,后来经过演变也成了家喻户晓的节日了。
在大家这,过“腊八节”必不可少的就是“腊八粥”了。腊八粥又称“七味五宝粥”、“佛粥”、“大伙饭”。腊八粥由多种食材熬成,活像一件由农作物制成的“工艺品”。腊八粥的`食材因各地的产物而有所不同。但其中糯米、莲子、白果、薏米必不可少。最多可放十余种食材,可别小看这一碗腊八粥,它盛满了温暖,圆满,和谐,吉祥,健康,感恩等美好的感觉。喝起来甜甜的,糯糯的,苦中有甜,甜中有酸。喝了腊八粥就证明已经做好了迎接新年的筹备,并且好运很快就会来临,由于它象征着幸福。所以在节日间,大家这的邻里乡亲、亲戚朋友都会互相赠送腊八粥,送的人要客气地说是请对方尝尝自家的味道,并把好运带给对方,这不就是圆满吗?
在北方,腊八节的美食除去腊八粥,还有色如翡翠的腊八蒜,那味道别有一番风味。
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所以过了腊八大伙就会好好歇一天,然后做好过年的筹备!办年货,大扫除,贴春联,穿新衣,还有更多忙的事情等着大家哩!
这就是我家乡的腊八风俗。其实不论是喝腊八粥还是吃腊八蒜,这背后蕴含的都是每一个人对于将来生活的美好期盼。那样,你的家乡有哪些独特的风俗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8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依照祖先留下的古老习俗,放鞭炮、贴春联、收压岁钱、吃年 夜 饭、守岁、拜年等。现在,让我带着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春节习俗吧!
首先是在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腊八粥其实就是八宝粥。在一些地区,还有其它饮食习惯。然后,就是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传说古时官府在这天举行祭灶 仪式,后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因此称为“小年”。祭灶是祭灶神的,人们祭了灶神,就收买了灶神,让灶神上天在玉帝面前说说好话,保佑新年平安。
腊月二十四主要是扫尘。在随后的几天,年味儿就逐渐变浓了。人们要洗浴、蒸馒头、贴春联,大街小巷挂着各式各样的大红春联,让人们一下感觉春天到来 了。春联在很久以前是用桃木符制的,把喜庆的句子刻在桃木符上。桃木红红的,红色象征着喜庆红火,预示人们的生活红红火火。演变到现在我们使用印制的`春 联,人们把喜庆的春联贴在自家的大门、小门上,另外还倒贴着一个“福”字,寓意“福(倒)到了”。
大年三十的年 夜 饭也就是团圆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述说着一年来的收获以及来年的打算,外边不时响起一阵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和五颜六色的烟花,年 夜 饭一直持续到新年的钟声敲响。大年初一大早,拜年就开始了,小辈给长辈拜年,求得压岁钱。
过了大年初一,人们就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年味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闹元宵才会慢慢的淡去。
家乡的风俗作文9
我的家乡是九江,在过年的时候,可有很多特别的习俗呢!
过年前夕,家家户户挂满了腊肉、腊鱼和腊肠,像是在为人们提前宣告了新年的来临,又像是在争斗谁更有喜气。在我家中,人人都在忙上忙下,有的忙去订年货,有的还在打扫卫生,还有的正在分配红包,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我们脸上的`喜悦却是对新的一年的完美向往。
除夕来临,街道上空无一人,家家灯火通明,鞭炮声络绎不绝,我家也不例外。家中,大人小孩正团聚在一起,手烘着温暖的火,正惬意地吃着由“顶级厨师”婆婆亲自现做的可口饭菜。可为什么大家并没有“大饱口福”呢?嘿!这你都不明白?当然是为了大吃几碗“压轴菜”——八宝饭啦!八宝饭俗称我国的年夜饭,是由甜糯米和几种干果拌成的饭,据说吃了这一年就万事如意,一家子和和美美的。
饭后,便到了最令人激动的环节了,那就是——发红包!我和弟弟妹妹忙去向大人献殷勤,逗得爸爸妈妈直乐,大人们才给了我们“小费”,可“小费”也不是白拿的,还要帮大人们在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这对联也是我国过年时的著名传统习俗之一,红运来临的象征。
初一初二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一样。街道上人来人往,明白这是为什么吗?有句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我们九江人也同样好拜年这口。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都要去别人家拜个年,说上几句祝福,以示祝别人在新的一年里家道兴旺。
怎样样?你想不想也来体验体验九江过年时的习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我的家乡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那里虽无都市的繁华,却有着独特韵味的民风民俗,尤其是英歌舞,更是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提起英歌舞,那可是家喻户晓。家乡的男女老少,个个都能跳上一段!每当夜幕降临时,广场上便响起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的唢呐声,这声音像一种号令,过不了一会儿,人们便陆陆续续地来到广场上,有的带着妻子和儿女,有的拿着扇子、手绢等各种道具。商贩们干脆在周边支起了小摊儿。一时间,广场上变得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英歌手身着盛装,跳起来了!那些孩子们喜欢的“大头娃娃”、“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也粉墨登场,为节日增添无限的喜庆。虽然参与英歌队的多是中老年人,可他们脚步轻盈,姿态优美,动作极为协调。尤其是手中拿的英歌棍,舞得出神入化,舞出了别样的风采,尽情地挥洒着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此情此景,引逗得一些小孩和青年心里也发痒,争着加入队伍。那一条条“彩龙”也越来越长了,四周围满了的观众,他们一边欣赏,一边唠着家常,优哉游哉。唢呐不时地变换曲调,英歌舞的队形和演员们的动作也随着变化,这样喧嚣的场景一直持续到夜深才结束。
家乡的.英歌舞,是欢度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是人们的精神大餐,也是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就像陈年的美酒,甘甜醇香!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每到春节,大家都会把春联和窗花贴在自身家门前,据了解这样可以辟邪,又可表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在我还小的时候,一回到老家过春节,爸爸就会拿出一张红色的纸,对折了几次,裁剪一些我看不明白的玩意儿:菱形、方形、圆形,奇形怪状,应有尽有。刚开始我很奇怪:为何把那好好的纸剪成那样?直到爸爸那张红色的纸给展开,一幅幅漂亮的`花朵、福字出目前我面前,我才恍然大悟:这就是窗花!
爸爸把裁剪好的春联贴在窗前,那扇小窗一眼望去就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爸爸让我也自身尝试着做一个,我按着他的建议,一步一步地剪下来,可最后一打开,却什么造型也没有,不过是一张充满破洞的红纸。看来这剪窗花,也不是谁都可以信手拈来的本事。
转眼间,爸爸又拿出两条长长的红纸。这次,我不需要猜也知道——他要写对联。爸爸拿起毛笔,蘸墨、提笔,书写,一个个飘逸洒脱的行书,一气呵成,那些龙飞凤舞的字,我虽不可以一一辨别,但必定都是寓意着美好。把对联放在窗前晾干,再搬出凳子放在门前,一脚踩上去,刷浆糊,贴春联。来来回回,几下子,就把写好的春联贴在了门前。
当春节时,走出家门,看到家家户户的门前都贴着对联,贴着窗花,顿时就觉得那一条街的氛围都热闹起来。红红火火的装饰,像一条条腾飞的龙,带着大家新年最美的祝愿,翩飞如云。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虽然各地都有风俗习惯,却不尽相同。今天我想介绍的就是我的家乡春节的风俗——包饺子。
春节吃什么主食呢?有的地区吃汤圆有的地区吃饺子。我的家乡在东北,不同于南方,北方人过年是吃饺子的。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包各种馅的饺子,有芹菜馅、白菜馅、韭菜鸡蛋馅……我最爱吃的就是东北特色的酸菜馅饺子了。
饺子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先准备好面粉,往面粉里加入温水,不断搅拌至棉絮状就可以揉面了,揉成一个大面团后把它切成一段一段的,压成面饼放在一边。再把之前买的蔬菜和肉混在一起剁成馅,前期工作就做好了。之后就是把馅放在面皮上,把面皮合上捏紧,重复多次,一个个圆滚滚的饺子就包好了。
北方人还喜欢在饺子里放点东西,有的人家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放花生,因为花生又叫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还有的往饺子里放硬币,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每年我们家包饺子的时候都会放俩硬币,只是每次都被爸爸吃到,真是让人羡慕。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之一,你的家乡有什么风俗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小时候的我,在过年前些晚上,就开始睡不着。总在夜深人静时,嘀咕着念叨着,掰掰手指头,数数还有多少天……打心眼里盼望过年。过年了,各种新奇的风俗全都来到了身边,这些对于我来说就像是游戏一样:什么贴春联啊、吃年夜饭啊、玩鞭炮啊、吃饺子啊……可我觉得最有趣的,就是乡下放鞭炮和年夜饭趣事啊。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放鞭炮,是众多风俗中我们最愿意参与其中的。今年春节,我们去了崇明乡下,与小伙伴们一起玩。晚上,我们拿出各种各样的鞭炮:仙女棒,摔炮,烟花等,应有尽有。小伙伴们把鞭炮点燃,捂着耳朵,逃到远处。“啪——啪——啪——”鞭炮接二连三地爆炸,很有节奏感。可是这样的玩法满足不了小伙伴们,于是我们调皮地将一个小鞭炮藏在泥巴里,把线露在外面,我拿起一把打火机,点燃爆竹。一点燃,所有人都往后跑,可我始终还是跑在最后一个,炸的一瞬间,泥巴挥洒在我的新羽绒服上,满身都是。大家看见我这狼狈的样子,笑的都喘不过气来,只有我哭笑不得地站在原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当然,不仅仅是鞭炮,大年三十,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晚上当然少不了“年夜饭”啦。大人们一边做菜,一边聊天,都不管我们小孩子了,于是啊,我们就开始“称霸王”啦……没多久,大人们就将热腾腾的年夜饭端上桌来,却发现小朋友还在玩。“吃饭啦,你们不饿吗?”“不——饿——”我们异口同声地说。大人们很疑惑,不过定睛一看,我们嘴上还残留着一些食物的'残渣呢。“是不是又偷吃零食啦?”。小朋友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扑哧”一下笑了。对于小孩子来说,年夜饭前的“偷吃”环节最有趣!
每一个风俗都有它的意义,过年意味着又成长一岁,意味着新年新气象,意味着又有新的收获……但最终,还是逃不过一个核心——团圆。我们在喜气洋洋的氛围里,围坐在一起,暖融融的,甜蜜蜜的。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我爱我的家乡,我更爱我家乡的风俗!
当新年来临的时候,人们会打扮得漂漂亮亮,出去拜访亲戚。你知道孩子们应该如何在我的家乡过新年吗?我们度过了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
孩子们会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裹得又胖又胖,害怕感冒。孩子们会很快吃完饺子,但他们会装满一大碗。这是怎么回事?那是因为我们要把它给我们的长辈。我们不是跟着父母去分娩,而是带着这个大碗去分娩。走到老人家门口,他礼貌地说:“新年好,我来给你送饺子。”长老们会立刻把孩子带回房子,给他一个红包,当孩子说“谢谢”后,他会拿着空碗跑回家,再添一碗,然后继续敲下一位长老家的门。说着同样的话,做着同样的事情,我们整个上午都会很忙,但我们不会说累,只是感到快乐。
这是我家乡的习俗。我喜欢这个习俗。
这是我家乡的习俗,它让我在新年快乐。
这是我家乡的习俗,我永远不会忘记。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不管在我的家乡还是在中间,春节都是最重大的节日。
在武汉,没有什么很特别的过年风俗,和大多数地区一样,大年三十,家人们晚上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
在初一的晚上,妈妈对我说:“晚上睡觉不关灯,预示前途光明!”
传说,有两个怪物,第一个怪物是除夕的“夕”;第二个怪物是过年的“年”,人们为了吓跑“夕和“年”,就点响鞭炮,来驱散两个怪物,便有了过年。
大年三十晚上,一起吃年夜饭,有人做饭,有人端菜,有人摆碗筷,等到菜上齐了,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看着窗外绽放的烟花……
大年初二到正月十四,每天都会有不同的习俗。而正月十四过后,便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汤圆,用糯米粉轰黑芝麻糊来做,或是去超市买汤圆,可对比之下,还是自己做的汤圆更加美味。
这就是历经十七天的春节,它是中国最大的节目。
接下来,就是包馅了,小孩子都喜欢吃甜的,师傅就给我们准备了豆沙做馅料,外加一些鸭蛋黄。我们把馅料拿好,把面团往里面按几下,成了一个凹进去的小球,然后先放入豆沙馅,再包入蛋黄,然后把面团包好,压成厚厚的面饼。刚开始,我们压的面饼要么薄了,要么厚了,只不过做着做着就熟练了,就能控制薄厚度了!然后再用专门的'工具给月饼印上花纹。之后,做好的月饼就进烤箱了。
等月饼出炉后,我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听大人们讲述着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心里别提多开心了!
这就是我们中秋节做月饼的情形,要不你也来试一试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6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14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05-20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7
家乡风俗作文06-29
家乡风俗作文05-13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07-28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07-30
家乡的风俗02-21
家乡风俗的小学作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