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写景作文>家乡风俗作文

家乡风俗作文

时间:2024-08-06 08:09:21 写景作文 我要投稿

家乡风俗作文经典(15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乡风俗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乡风俗作文经典(15篇)

家乡风俗作文1

  我们国家有着许许多多的节日,比如:重阳节,清明节,端午节,春节……这些节日在每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风俗。

  春节,在我们这里的习俗可有着一大筐!大年三十的时候,我们家的亲朋好友都会纷纷来到我们家吃上一顿上好的年夜饭。吃完了年夜饭以后,我们小孩子便会拿着鞭炮自由自在的玩,大人冷着在家聊天,大牌,或者看电视节目,爱做什么就做什么,直到很晚我们才睡觉,临走时还依依不舍的告别呢!

  大年初一,我们一家人早早的便起了床,然后便喝上一碗我最喜欢的.鸡蛋枣子汤,再搭配一碗香喷喷的水蒸蛋,一个早餐就这样被我们吃光了,在一声声的爆竹声中,新的一年便随之开始了。我和爸爸就去亲戚家拜年了,拜年是我最喜欢的一件事,因为可以收到大人们的压岁钱,用来买我最喜欢的东西,这也是我最喜欢的环节,你想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的腰包也会随时变得鼓鼓囊囊的,哈哈,相信你已经猜到了。因为大人们都给我压岁钱,每人给两百元,腰包就鼓鼓的吧!到了傍晚时分,夕阳随着天空中那一朵朵五彩缤纷的烟花,慢慢的下垂下落,那一刻真是太美丽,太开心了!

  我们家一般是腊月二十四开始打扫屋子,然后给灶王爷上好香,保佑我们一家人一年平平安安的,被上香的时候,要非常的严肃,要诚心诚意,这样灶爷就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保佑我们家平平安安。二十五开始做腊肉,奶奶做的可香了,我们狼吞虎咽地吃,才五分钟,一排五斤的腊肉就被我们吃光了,我们战斗力可是很惊人的!腊月二十七开始贴对联,妈妈说贴福字要倒着贴,这样就代表福到家了。大年初一下午,一人托个盘子,盘子上再放一个“平安”——苹果,寓意着平平安安。大年初一走一走最亲的家人家里,初二开始走亲戚家,一直走到元宵节才能结束。

  这就是我家乡过春节的风俗,你呢?

家乡风俗作文2

  我的家乡在一个山乡小镇,那里虽无都市的繁华,却有着自我独特的韵味,尤其是家乡的大秧歌,更是村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提起大秧歌,那可是家喻户晓。家乡的男女老少,哪一个不能扭上一段呢!每当过年过节的时候,大街上响起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的唢呐声,这声音像一种号令,听到的人们陆陆续续的来到街上。他们有的手中拿着扇子,有的拿着手绢,有的一家老少全都出动。顿时大街上变得热闹非凡。

  看,大秧歌扭起了。虽然队伍多是中老年人,可他们脚步轻盈,姿态优美,动作极为协调。尤其手中的扇子和手绢,舞弄得出神入化,尽情的挥洒着内心的喜悦和幸福。一些青年和孩子,心里也些发痒,不时地加入队伍。一条条彩色的“长龙”也在不断加长。队伍的四周围满了观众,他们一边欣赏,一边唠着家常,自在悠闲。吹唢呐的不时地变换曲调,秧歌的队形和动作也随着变化,让人久看不疲,这样喧嚣的`场景一向会持续到夜深才结束。

  家乡的大秧歌,不仅仅是人们每年的精神大餐,也是节日庆典不可缺少的项目。每当这个时候,秧歌手们便身着彩装,那种孩子们喜欢的“大头娃娃、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粉墨登场,为节目增添无限的喜庆。我们这些小孩子在人群中蹿动着,追逐着,嬉戏着,心里别提多开心哟!

  啊,家乡的大秧歌,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美,醉着家乡人的心。

家乡风俗作文3

  农历腊月23是祭灶的日子,说是图个吉利,为了来年口粮充足。

  小时候我们最开心的就是在那一天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芝麻糖,那一个个沾满芝麻被做成麻花一样的'糖放在盘子里是那么的诱人,每到那个时候母亲就特意准备了很多,好让我们姐弟几个吃个够。

家乡风俗作文4

  明天就是春节了,正所谓初一的饺子得三十晚上坐一宿!这马上就得坐一宿了,当然得露一手!

  大年三十一大早,老妈就把我从床上拽了起来,我起来一看,大家正在包饺子,我赶忙跑过去想要帮忙,我一过去,老爸就给了我一个硬币,让我将硬币包进饺子里,我兴致勃勃开始了我包饺子的历程。首先我拿了一个饺子皮,用勺子挖了一勺饺子馅放进饺子皮里,两手一捏,一个饺子成型了。大家都说我包的不错,我顿时骄傲了起来。这时,一直在厨房忙活儿的姥姥走出来对我说:“过年时,讲究守岁时包饺子,辞岁时包饺子即到子时也包饺子,此为两年之交,往饺子里面包硬币的`意思是招财进宝,有财运的哦!”我立刻兴奋了起来,准备捞一把“财运”!

  晚上十二点,饺子下锅了,元宝似的饺子把我馋的口水垂涎欲滴,我们坐到桌上开始吃,都在挑个大的想要吃到硬币,突然,老爸大叫一声,将硬币吐了出来,老爸乐开了花,而我一脸的羡慕与遗憾!这就是我们家春节的风俗,大家在过节吃饺子时,一定要包住财运,抢占先机,千万别被自己老爸吃到“财运”了!我很喜欢这个风俗,希望一直保持下去,也希望财运成真哦!

  祝大家新年快乐,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天天开心哦!!!

家乡风俗作文5

  有一种糕点,它小巧,它玲珑;有一种糕点,它软糯,它香甜;这种高颜值的糕点便是我家乡的方糕了。人们在新春佳节时互相馈赠,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福,过年吃糕成了我们上海本地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一种习俗,如今也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年货”之一了。

  美味的方糕,甜糯可口,教人一吃就停不下嘴,不过,最让我回味的,还是自己亲手做的方糕。

  那是在松江的.幸福老人村。春节前夕,我们应邀为那里的百岁老人亲手制作方糕。一路上我就兴奋不已,因为从小方糕吃了不少,亲手做还是第一次!

  肃静的村庄,此时却热闹非凡,大家都热火地忙碌着。雪白的面粉已经筛好,就等着我们把它们压制出来。

  在师傅的指点下,我兴冲冲地上阵了,先把面粉小心翼翼地倒入四四方方的大磨具里,里面有一个个小格子,要将他们一个个填满,然后加上豆沙芝麻枣泥等各种馅料,最后再覆盖一层面粉,雪白的面粉撒上去,好似天空中轻舞飞扬的雪花!面粉倒完就开始要压制了,师傅再三嘱咐,这是最要害的一步了,必须要压得紧实,不然一会儿脱模的时候可都要洒了。我小心翼翼地压制完,但脱模的时候还是失败了,洒了两块。师傅边做边笑着对我说,脱模讲究的就是“快准狠”,因为面粉太柔软了,手一抖就会洒。话音刚落,只听“啪”的一声,脱模成功,一块块雪白晶莹的方糕就做好了。

  在几次的失败后,我的方糕最终做成了。看着师傅将它们放进蒸笼,我不仅期待万分。这小小的方糕,想要做好还真不简单呢!

  半小时后,我的方糕出炉了,它们小小的,白白的,安肃静静地坐在那儿,清香的味道扑面而来,让人不忍下手。我第一时间和村里的爷爷奶奶分享了亲手制作的美食,看着他们享受地品尝着方糕,我觉得嘴里的糕更香甜了。是啊,虽然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方糕在商业化的生产下,变得“唾手可得”,但吃在嘴里却总好似缺少了什么。我想,应该就是少了那份温暖的味道吧。

  在那个严寒的冬日,这份糕,让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温暖。我想,不管未来我身在何方,这份方糕的温暖,家乡上海的温暖,将永恒留在我的心中。

家乡风俗作文6

  在每年间,都会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那便是春节。通常春节都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和第二年的第一天在除夕这一天。人们都会穿起新衣。在外地打工的人们除非万不得已,都会返回家来,一起过春节。如果你走到街上去,便会闻到各种酒肉的香味,那是因为在这一天,家家赶做年菜,已背晚上的团圆饭。

  到了晚上以后,家家户户都会高高挂起红红的灯笼。饭后,人们都会准时的坐在沙发前准备收看春节联欢晚会。要是在以前的这个时候,大人和小孩应该早就带上烟花和鞭炮,跑到外面开始放烟花爆竹了。特别是和我一样的.男孩子们,肯定高兴得不得了。记得在以前可以放烟花的时候。我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拿着鞭炮吓唬另外几个女生。一直玩到12点的时候才肯回家去。但在现在的小孩子们只能坐在家里乖乖的观看春节联欢晚会。

  到了第二天,也就是新年的正月初一。但初一与除夕的光景完全不同,除夕人们都十分快乐,街上十分热闹;而初一,所有的店铺都关紧了门,全城都在休息。到了中午的时候,男人们就都会去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而女人们则会在家中接待客人。在街上,小贩们都会在一些庙外摆摊,买各种食品和玩具。但我家在这一天里很少去逛庙会。这天是我的生日,所以家中的客人特别多——有的是来拜年的,有的则是来给我过生日的。哦,对了在这一天里,小孩子们必须给爷爷奶奶和其他长辈们拜年,长辈必须要给每人一个红包,而且红包内最少也要有100元。这就是所谓的压岁钱。可是我的压岁钱每年都会被妈妈收走。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你的家乡,又有哪些令你喜爱的风俗节日呢?

家乡风俗作文7

  俗话说的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的真实写照。“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阵阵爆竹声中送去旧岁,迎来新年,这让我对家乡的习俗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与认识。

  我的家乡在一个小村庄,那儿的风景特别美丽。走进它就像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别看我的家乡地方小,却有很多风俗习惯。比如端午节吃粽子,正月初一吃臊子面,正月15吃元宵,赏灯,看社火,扭秧歌,中秋节吃月饼等等一样都少不了,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家乡正月十五的扭秧歌了。

  傍晚时,村委会广播里就会召集村里的男女老少到广场上。顿时人山人海,人声鼎沸,一些小贩们在人群周边支起了小摊,准备卖一些小孩子们喜欢的零食烧烤。玩具应有尽有。

  听!那边的.锣鼓敲起来了,人们也跳起来了。铿锵的锣鼓声和优美的唢呐声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多么和谐美丽的一幅画啊!队伍四周围满了看热闹的乡亲们,他们一边是表演。一边唠着家常,自在悠闲。唢呐时不时变换着曲调。秧歌的队形和动作也跟着变换着。

  现在秧歌已经成了这个村子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至今为止,秧歌已经在方圆十几里的村子出了名,每年这时还会有一些游人千里迢迢来观看呢。家乡的大秧歌就像那陈年的美酒一样淳美而吸引人!

  我爱我的家乡,当然,我更爱我家乡那诱人的大秧歌!

家乡风俗作文8

  我的家乡在甘肃省金昌市,甘肃很大,历史中丝绸之路的大段就被包含在狭长的甘肃版图中。金昌被誉为“祖国的镍都”,外婆就是当年从上海来到这里的建设者,让我很是骄傲。

  这里和上海的距离真的很远,所以我来这里的机会一般只能是春节,而正是这个特定时期,让我见识到了更多的家乡风俗,舞社火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了。

  那年大年初一,一大家子几辆车,一大早就向着“九棵树”进发,那是甘蒙交界的地方,属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处。一路上真是奇景无数啊,茫茫戈壁滩上有着比“美国50号”公路更为孤独的公路,能见到火星一般的地貌,难怪国家在这里建了火星模拟基地呢。随着沙丘的出现,随着跨过一段蜿蜒的高地后,视线一下子被打开了几十公里的感觉,碧蓝的天空下,左侧是一望无际的.金灿灿的沙漠,前方的天际处是一片白色的盐湖,大家都不由得叹出声来“哇,太美了!”坐在旁边的表妹更是激动地喊着“舞社火、舞社火……”视线收近,果然伴着锣鼓喧天的声响路上一队“花红柳绿”的社火队伍正向我们走来。

  急忙叫停车子后,我和妹妹疯了似地跑向了社火那里,只见一条金龙被舞动得腾云驾雾一般引领着队伍,真是佩服这些舞龙的叔叔啊,感觉这龙有着呼风唤雨的威猛。紧随其后的是一对狮子,扑闪着铜铃大的眼睛,上蹿下跳地追逐着一颗舞动的“珠子”,很是调皮……我大声喊着问爷爷“爷爷,怎么会在这里遇到舞社火呢?”爷爷说:“孩子,正月里闹社火是我们这里的风俗啊!周边的农户通过舞社火庆贺着节日的快乐、庆贺着一年的收成,祈愿着来年的美好!”“原来这样啊,太棒了!”浩荡的队伍里我看到了好多书里的人物哦,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公,美髯怒目,威风凌凌;仙气飘飘的嫦娥姐姐;《西游记》里去西天取经的师徒四人;会捉鬼的钟馗;《红楼梦》里的宝玉、黛玉……真是应有尽有啊!我对爷爷继续喊叫“这是祖辈传承下来的cosplay吗?哈哈哈……”爷爷笑笑说:“也可以这么理解啊,只是,舞社火的内涵比你们的扮演要高级的多!”

  回来的路上,继续望着窗外的“星球”美景,回味着绚烂壮观的场面,家乡的这个风俗活动真是彻底地印在了脑海里。想起爷爷的那句话——也许,舞社火的内涵是人们对过去的感恩和对未来的祈愿吧!生活不就应该如此吗?

家乡风俗作文9

  “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龙头节又称春耕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我们的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也将龙头节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通常要吃面条或者是猪头,可惜我们因为雾霾无法上街买食材,只得做几道家常菜凑合着吃。家门口挨着北大校园有一座很小的关帝庙,那里现在是一家商店,不过关帝像还在。我趁骑车顺路也去那里转了转,顺便向神像三鞠躬以祈福。

  天气极为阴沉,白色的雾气笼罩着京师大地。我不由得怀疑是不是那条巨龙抬头时要吐一口灰气,才搞得今天的天气那么灰暗呢?如果真是这样,那条巨龙恐怕得洗一洗它的嘴了,因为这口灰气里面的灰尘杂质可是不少呢!

家乡风俗作文10

  早上一起来,只闻到厨房里粽叶的清香,门外艾叶的清香,还有一股泥土的味道。

  啊!原来今天端午节呢。印象中的五月五是一个神秘又热闹的日子。

  都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的诗人屈原。但是据闻一多的《端午考》推论,端午是举行图腾祭的节日,祭水神蛟龙,端午节应为祭龙节。

  端午节能吃到软糯香甜的粽子和流油的咸鸭蛋,才是最幸福的.。

  把粽叶洗干净,把糯米,栗子,红豆等食材洗干净,包的时候先把粽叶卷成一个漏斗的样子,放入拌好的糯米、栗子,压实,再盖上“盖子”,最后用线缠好。这时候还是不能吃的,还要蒸两三个小时,直到里面的栗子都蒸烂了。虽然两三个小时并不长,但对于嘴馋的我,一分一秒却像度日如年。

  咸鸭蛋一般都是一两个月以前准备的。把外面山上精选的黄泥巴加点水和成稀泥,再加盐。把洗干净的咸鸭蛋均匀的抹上厚厚的一层。放在坛子里密封好,至少要半个月以后才可以吃。流油的蛋黄单吃,拌饭,炒茄子都很好吃。

  有吃的没玩的怎么行?一般我们看赛龙舟都是在电视里看,随着船头的鼓声,我的心也在跟着一起跳动,人更是这里跳到那里,那里跳到这里,这时候的椅子就如同摆设。

  吃完了饭,肚子里已经被粽子和咸鸭蛋撑饱了。虽然端午已经过去,但端午的那些热闹还留在我心中。

家乡风俗作文11

  我最爱的就是除夕了。美味的食物,缤纷的色彩,正红的灯笼……中国的除夕是有大讲究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温州的除夕别有一番风味。

  早晨五六点,照老温州人说法,得赶“早市”,为准备年夜饭的新鲜食材,家中长辈要整理旧物,买新物,讲究“辞旧迎新”。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温州人挑选食材也有讲究:要买竹笋,图个“节节高”;鱼年年都买,说是“年年有余”;最重要的自然是年糕了,毕竟可得“年年高”嘛!

  与此同时,大红的灯笼布满了整个温州,街上灯火通明,家家都格外欢喜。当然,此时此刻,大多数人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贴春联。

  春联就像是过节的信号枪,当人们用胶水将其贴上的一刻,大家的脸上都仿佛多出了一道红光,一笑就合不拢嘴了,给冷冰冰的大楼都染上了一丝人间烟火气。

  全家还得大扫除,在温州,这被称为“掸新”。到了下午,各种各样的香味从每家每户中传出,“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绝于耳。

  主厨奶奶早已准备就绪,开始做菜。酱油肉蚰蠓鳗鳖……温州临海,海鲜颇多,金黄的小黄鱼在油锅里冒着泡泡;白色的年糕与白菜香菇们在锅中跳着圆舞曲;海参鱼皮汤纯白而浓稠;色如翡翠的冒菜切得整整齐齐。

  桌上摆了四个红色大盘,周围如众星拱月般围着六个红色高脚碗,正是“六六大顺”之意。盘子中间摆着主菜,盘沿周围则是一圈各式各样的水果,这叫“盘头”。杯子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把欢喜带给了每个人。大家大快朵颐,朱红的碗筷与窗外的灯笼遥相呼应。热腾腾的饭菜升起阵阵水汽,逐渐被大家你一块我一块全部扫荡,“干杯!”家中晚辈起身敬酒。

  春晚开始,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围坐在一块,孩子们则开开心心的拿出鞭炮来放,家族群里红包如雨,大家脸上洋溢着笑容。

  十二点的钟声响了,新年到了!

  温州的除夕总是那么温馨且充满了温州味儿。

家乡风俗作文12

  要说节日,我们家乡的人最爱过的就是春节了!

  除夕夜里,最不能少的就是白白胖胖,圆圆乎乎的饺子了。

  吃完团圆饭后,我亲自下厨,给全家包饺子。

  我将化开的猪肉、白菜、葱、姜和一些调料剁成沫后搅拌在一起,做成了喷香流油的饺子馅。再将一个个小剂子擀成外薄内厚的小圆饼。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面剂子总是不听我使唤,一会儿变成了长方形,一会儿又是个不规则图形,一会儿又死死抱住了擀面杖,把整个身体都黏在上面,说什么也不肯下来。

  好不容易我才把面皮擀好,舀了一大勺肉馅儿放在中间,然后一使劲儿捏紧两边,再捏上一圈漂亮的花纹,整整齐齐的摆放在案板上。那些个“大肚子士兵”东倒西歪的站立着,滑稽的模样令谁看到了都会忍不住捧腹大笑。

  经历了这一系列的“磨难”,我终于把它们送入了开水沸腾的'锅中。只见它们又摆出了一副胖娃娃的模样,两手扶着圆滚滚的肚子,上下不停的翻滚,可爱极了。

  除夕夜里,全家人品尝着我做的饺子,整间屋子洋溢着温馨和幸福。

家乡风俗作文13

  虽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但我相信,各地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习俗——祭祀祖先,一般都在清明节和农历年的末尾。而我的家乡,对先祖的祭祀尤为隆重。

  我的家乡祭祀祖先的大型活动一年就有四次,分别在清明节、七月半、冬至、农历年前。

  每到这样的日子,爸爸妈妈总将这一习俗,发挥到淋漓尽致。通常祭祀祖先时用菜是七道,但在清明和年三十的时候会增加到九道,菜更是多种多样,有鸡、鱼、猪肉、牛肉、笋,青菜,芹菜……祭祀前几天,不管是奶奶,还是外婆,总会亲手用锡纸折很多的金银元宝,并且放在太阳底下晒晒,据说这样老祖宗用起来会更值钱。

  祭祀那一天,爸爸妈妈早早就出门买菜了,我在家中排椅子,放盘子,分工明确。爸爸妈妈把菜烧好之后,挑选一个吉时,把酒菜按顺摆上,同时也会摆上六个苹果和六个橘子加两杯白茶,让祖宗们吃好喝好。

  一切准备就绪,可以给祖宗烧纸钱了,爸爸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纸钱和元宝点燃放入盆中。我和爸爸都要给祖先烧纸钱,据说这样老祖宗会在阴间保佑家人。烧完纸钱要轮流给祖先磕头。爸爸最先磕头,只见他双目紧闭将双手并拢靠在额头上拜了三拜,嘴里轻声的祷告着,然后毕恭毕敬地弯下身子鞠了三个躬,连续三次后站了起来。看到爸爸恭恭敬敬虔诚拜磕的样子,我也学着爸爸样子地拜磕了起来,妈妈则在我磕头的时候站在我旁边为我说好话:“老祖宗,保佑我们颜安,健康聪明,学习进步,争取考上清华北大。”听了妈妈的'好话,我更加虔诚的磕拜起来,但是我知道要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除了祖宗保佑还是要自己认真努力学习的。

  单说清明节,上午供完祖宗后,下午一家人都要去上坟扫墓。所谓扫墓,除了祭拜祖先,还需清扫坟地,添加新土,敬献鲜花。我们先是把坟地周围的一些杂草杂树去掉,把坟边的落叶扫到旁边去。记得有一次爸爸爬到了坟头上去,把坟上的杂树都给砍掉,可我问爸爸为什么要整理的这么干净,爸爸说:“子孙后代发达的人家都非常重视祖坟的环境和风水,这样老祖宗才能保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接着爸爸将买来剪好的白色钱纸放在了坟头上,用一顶土帽子压着,风吹着白色的钱纸就像老人的白发一样飘飘然。之后在墓碑的前面摆上两盆鲜花,有的人家也会摆上两盆鲜果。最后我们将烧冥钞送给老祖宗,让老祖宗在天堂享福安乐。我磕头时爸爸便在旁边给我讲各位老祖宗活着时平凡事迹。

  望着那缕缕青烟缭绕,我仿佛看到了我的先辈们不辞辛劳努力培育后代的景象,没有他们的辛苦付出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时常怀念我们的先辈,把他们铭记在心中

  百善孝为先,这种祭祀祖宗的风俗传统,要世世流传下去。

家乡风俗作文14

  "姐姐,快来!我们来包汤圆了!"元宵节的一大早,表弟就把正在睡觉的我叫了起来。

  我懒洋洋的"爬"了起来,只见桌子上摆上了糯米粉,果味陷等材料。再去厨房里看看妈妈,她正在专心致志地弄芝麻酱,只见她先把芝麻炒好,芝麻在锅里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有的.在锅里"蹦来蹦去",有的甚至"跳出了"锅外,有的则静静的"躺"在锅里,然后妈妈把芝麻压碎放入盘子里,加糖混合,随即,一股香喷喷的芝麻香扑鼻而来。

  接着就是和面皮了,只见舅妈把面糯米粉加水,搅拌;再用手和糯米粉,大约10几分钟就把面团和好了,接着舅妈把面团掰成了好几段,我和表弟把小段搓圆。转眼,面团也完成了!

  接着,我们开始包汤圆了,只见爸爸熟练地揪起一团面,搓圆,拍成饼状,在面饼上放一小团芝麻酱,随后将陷裹起,搓圆。一个白白胖胖的汤圆就在爸爸手中"诞生"了。我见了,立即拿了个面皮,我左捏右揉,不是这厚了,就是那露馅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完成了一个汤圆,但和爸爸包的相比,简直一个天一个地啊,于是,我又再包了几个,果然,熟能生巧,包得一个比一个好。再看看表弟,他包得也越来越好了呢!

  随后就是煮汤圆了,我们把一个个圆滚滚的汤圆扔下锅,只见汤圆在沸水里滚来滚去,真活泼可爱啊!过了几分钟,汤圆就好了。我们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一咬,甜甜的芝麻酱在软软糯糯的面皮中十分美味,大家嘴里心里都是甜蜜蜜的。

  我爱汤圆!我爱包汤圆!我爱元宵节!我爱上海的元宵节!

家乡风俗作文15

  百里不一样风,千里不一样俗。虽然自己的大中华地大物博,风俗千千万,但我最喜爱的还是她——春节,一个千家万户团圆的好节日,她是大家家乡最传统的风俗,更是大家万千炎黄子孙传承的好节日。

  春节,每年大年七年级,家家户户都欢欢喜喜贴春联,轰轰烈烈放鞭炮,高高兴兴吃年夜饭。

  传闻,每年大年七年级,山中有一只怪兽,叫做“年”,会从山上下来到村庄里吃牲畜,不仅如此,连人也不放过。所以大家都躲在家里不敢出来。许多勇敢的人去和年斗争,但都一去不复返了。有一次,一个人躲在家里用竹子烤火,突然竹子爆裂,发出巨响,惊动了外面的年。大家见状纷纷点燃竹子,最后成功把它吓跑了。后来大家发现,年兽害怕声响,每到大年七年级便点燃爆竹,从此再也没有收到过年的'攻击。这一天,大家欢聚于一堂,放鞭炮,贴春联,大家称之为过年,又叫过春节。

  除夕,春节前的一天,大大家贴春联,上灯笼。他们买来对联,贴在家门口,妇女们在家里打扫卫生,把一年的尘埃都扫去,孩子们则帮大大家做助手……这一天,大伙都忙完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外辛苦工作的父母回来了,在外求学的孩子们回来了,还有些一年不见的亲大家都回来了,只为在这一天吃上一顿团圆饭,尽诉一年对家人的相思。这个晚上,看春晚也成了必不可少的节目,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时而大笑,时而感动……

  星星跟着月亮走了,终于迎来了大家最期盼的日子,春节这天早晨,孩子们纷纷向大大家拜年,说一些吉祥的话,大大家便拿出压岁钱给孩子们,孩子们欣喜若狂,这天,鞭炮声不断,好不热闹。中午,家家户户都聚在一起吃饭,说说笑笑,把一年的成绩和收获都共享给大伙。下午,老大家聚在一起打牌,大大家则陪同孩子们玩耍……

  春节是最热闹的,也是最令人快乐的一个节日。年虽然只是一个传闻,却给大家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无限的温暖,无限的期盼,无限的梦想。

【家乡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风俗作文05-13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07-28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07-30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7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6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14

家乡风俗作文06-29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05-20

家乡的风俗02-21

关于家乡的风俗作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