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集锦1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1
我的家乡在北京,北京的风俗,说起来挺多的,北京人好吃,自然要来讲讲老北京的传统年菜。
过节就要吃年菜,过去老北京讲究“四四见底”,其实就是年夜饭的四凉,四热,四肉,四汤,这四四见底是讨个四平八稳,吉祥寓意。咱们要说的就是四凉中的“芥末墩儿”。
说起“芥末墩儿”,如果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可能还真不好念。但是我相信,如果你能吃上一口,立刻就能让你感觉到刺鼻辣舌的感觉,顿时儿化音脱口而出。
“芥末墩儿”是年菜里不可或缺的。甭管是南方还是北方,过年就只有一个规矩:初一到初五不炒菜做饭,所以过年之前就要把菜都准备好,需要吃的时候放锅里熥熥就行。吃荤的会不会太腻了?肯定需要清口,那当然就是凉菜之首“芥末墩儿”了,凉菜就是清口的,怎么做呢?其实也不难。
首先,白菜卷必须是白菜心,大白菜叶子都不要,再说里面的菜心要切出一个个菜墩子,必须是整个的`,所以要十分小心,还得插个牙签,就是防止菜散了。要在锅里焯一下,并且焯的时间不能长,焯没生味了就成,加点盐和白糖,挤上芥末。芥末不是光上面有,里面儿也有,而且必须是黄芥末,放到缸里密封好,两三天后就可以拿出来吃了。我的老祖每年都会给全家人做。每次看到一缸子的芥末墩儿,口水自然而然的就涌了出来。夹起一片白菜,芥末味扑鼻而来。虽然我吃的次数不算多,但一吃,就十分难忘,又酸又辣又脆,吃进嘴里那股芥末劲从鼻子窜到眼睛,眼泪哗哗的流个不停,可是老祖却笑得合不拢嘴。虽然这不是什么大宴,但是这却是老祖希望家人年年四平八稳,吉祥如意的一种愿望吧!想想这些年有些菜失传,但芥末墩儿就没有,可见它该多有特色!难怪老舍家的一道远近闻名的菜就是这个“芥末墩儿”。
北京人过年都有吃年夜饭的风俗,虽然饮食不算大风俗,但这些饮食带来的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而是寄托并承载着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时的那种幸福。
家乡的风俗作文2
在我们老家年年都会跳火坑。天黑时分。吃过晚饭。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找来了稻草,在门前空地上沿着空地堆长一垛儿,用火一点,顿时眼前一片火红。
我站在十米外屏声敛气,双眼注视着一米多高的火焰,心里既害怕又激动,我鼓励自己,一定可以,我终于助跑起来,热浪迎面扑来,寒冷一扫而空,身上洋溢着浓浓的暖意。跳过火坑,身上的晦气一扫而尽,一切不顺心的事儿也会随之飘落于世界各地。我们又反反复复跳了几遍,火焰就如同灰尘渐渐散去,我跟奶奶往回走时,我问奶奶:“为什么会有跳火坑这一习俗呢?”
妈妈和奶奶一同说:“这个是习俗,可大有来头呢!”
传说蒲州城民风顽劣,人神共愤,惹怒了玉皇大帝,准备于正月二十三夜间用火烧了蒲州城。为避免误烧好人,玉皇大帝派来了太白金星在人间调查。太白金星变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年轻女子,敲开了一家的门,请求留宿,并要点儿吃的。这家不但让她在这里留一晚,还给他准备了丰富的食物,太白金星心想:这是个好人家,不能冤枉好人。便把消息告诉了这一家人,让他们在正月二十三点火就可以保全家安全。便回了天上,这家人把消息告诉了亲戚,亲戚们一传十,十传百,顿时全地的人都知道了,结果正月二十三这天家家门前火光冲天,太白金星认不出哪家是好人,就向玉皇大帝谎报蒲州城已经烧了。蒲州城得以幸免。从此在正月二十三晚上,家家门前燃放火堆,便成了一个固定的习俗。
“年兜夜,跳火坑,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了跳火坑之伴,来年定会更加红红火火,欢欢喜喜。
家乡的风俗作文3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我们家乡春节放鞭炮的习俗了。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在农历腊月三十这天,会到人们的家里烧杀抢掠,弄得一片狼藉。于是,人们把酒肉摆在门口,年饱餐一顿,这才走了。后来,人们用放鞭炮、贴红纸等活动,成功吓跑了年兽。
在我的家乡,每年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每天都会放鞭炮。今年腊月三十的下午,我兴致勃勃地拿着我的”存货”,出来放鞭炮。我来到门前的`空地上。先拿出了窜天猴,放到特制的竹筒里固定好,点燃引线。只见窜天猴如离弦之箭一般窜上天空,在空中迸发出绚丽多彩的火花,这火花与满天的繁星互相映衬,格外美丽。接着我开始放我最喜欢的摔炮。我抓起一小把摔炮,用尽全身力气扔了出去,摔炮层次分明地响着,别有一番乐趣。
最有意思的当然是一种延时爆炸的炮了。我的小表弟拿着点燃的炮掷了出去,一看它没有炸,疑惑地前去查看,没想到刚走两步,炮就炸了,吓了表弟一大跳,让我哭笑不得。最后燃放的是美丽的花筒。璀璨的火花映着我们的脸庞,和着我们的欢声笑语,构成了一副喜庆祥和的画卷。
就这样,除夕噼里啪啦大笑着走去,新的一年噼里啪啦大笑着走来。
家乡的风俗作文4
我的家乡有一些习俗,无论是谁也无法改变。
在我的家乡有这么一个规矩定,在过年的时候,无论是谁,都必须赶回家跟家人团圆,吃‘团圆饭’。
在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围在一张桌子上说说笑笑,那是一幅多么幸福的画卷。在平时,因为各自工作与学习的`繁忙,大家很
难聚合在一起。作为小孩,总对每年这种团聚的日子充满了期盼。
在吃‘团圆饭’的时候我们一家人都要互相碰杯,可是我们这些小孩子不会喝酒,怎么办呢?哈哈,大家一定听说过‘以茶代酒’
这句话吧,我们小朋友就会用饮料或是茶来代替酒来互相碰杯。大家互相碰杯,代表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代表彼此间新年的期待与祝福;代表家庭的和谐与美好。大家围在一起谈谈自己今年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计划,将它们与自己的亲人进行分享,并相互鼓励与支持。
‘团圆饭’代表人们生活的团团圆圆,日子的美美满满,祖国大家庭的和和美美!
家乡的风俗作文5
我的家乡在横山,说起我家乡最盛大的节日,莫过于春节。而最热闹的当属大年初一了。
大年初一这天早晨,家家户户一家老小都会准时起床,一起动手包饺子。而且包饺子也有分工:通常是一个人和面,一个人制作肉馅,剩下的人便擀皮包饺子。一家人忙活起来,热火朝天,仿佛时间在他们那里比什么都重要,而这气氛,则给原本就喜庆的大年初一更加增添了年味。
包完饺子后,接着便是煮饺子:将饺子放在用高粱杆编成的圆盘中,一个一个地往下“跳”。
随后就是另一大步骤:炝粉汤了。炝粉汤时,总会有一个经验丰富的父亲或母亲亲自下锅炝。粉汤炝好后,会传来一股丸子、卤鸡丝、豆腐条和粉条等食材诱人的香味,让人真是垂涎欲滴。
粉汤饺子出锅了。出锅的.饺子香气扑鼻,让人忍不住想要多吃几碗,谁如果吃到包在饺子里面的钱币,那谁就是新年里运气最好的。
而过年吃饺子,则有另一个独特的寓意:饺子从字面上来说跟交子,也就是交好运差不多,所以人民把这种盼望交好运的心情象征到了饺子身上,所以在过年时,每家每户都会在大年初一早上吃一碗象征交好运的饺子。
吃过交上好运的饺子之后,人们便开始聚在一起谈天说地,交流一年来的收获。久别重逢的一家人又汇聚一堂时,便少不了打扑克牌的娱乐活动了。每次会有三个人轮流来玩……结束后,每个人又流连忘返,对其他人说:“下次我还会来的,做好准备。”仿佛又在无形中对家人诉说了重逢的喜悦。
这一天,不管是走到哪里,都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亲情与友情啊!春节也就此拉开序幕,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
家乡的风俗作文6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我的家乡,每个节日都有许很多多的风俗习惯,端午节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在端午节里这里大大小小的习俗就可以装一箩筐了。
说到端午节当然少不了粽子这个主角了,据说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背后可是有个故事呢,我们先来听一听这个故事吧!
传说爱国诗人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是他五日悲愤不已自投罗江,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来到汩罗江,想去捞屈原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的.丢进河里,据说是让鱼虾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大人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模仿一位医师,拿一疼雄黄酒,倒进了江丽,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到屈原,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边缠上一圈彩丝,最终成为粽子,这就是端午节来游的一个感人的小故事。
而我的家乡不是用竹筒来装竹子的,而是用粽叶来包,先将竹叶和糯米分开泡在水里,这样他的口感会更加软弱可口再后就是准备好所用的材料:线绳各种豆和蜜枣,将粽叶和糯米浸泡三小时后,然后把粽叶卷成圆锥形状,放入一层糯米中间,放入自身喜欢的食物,在碟上一层糯米,将叶子向下折到捏,再用绳子围着粽子捆一圈,一定要捆紧,不然糯米会散出来,最后放进锅里煮就行了,我们这还要煮蒜和鸡蛋与粽子一起吃,吃完早饭我们还要在自家大门插上很多爱好艾蒿,还有一种清新的味道,小孩还会佩戴香囊或者五彩绳,有辟邪的功效。
这不一样的习俗带给大家,并不只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有那一份难得的快乐。
家乡的风俗作文7
石街长长,步影摇晃,鸟雀啼鸣,大雁群飞。那是我从小到大成长的地方,亦是我最亲切的故乡——普宁洪阳镇。我最爱故乡那不乏味的风俗,似烟花不灭般长存,那便是“行头桥”。
时过变迁,元宵这一天,我又一次回到了故乡。阳光依旧如往年的明媚,熟悉的乡音也不绝于耳,让我心中的烦闷化为乌有。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晚饭后,我们走在街上,准备去“行头桥”。沿途摆满了卖长竹蔗的小摊,红灯笼挂满街。长街尽头,便是我们当地有名的“行头桥”。
一到那地,人头攒动,好不热闹,锣鼓喧天,灯照各地。晚风悄悄掠过桥底的湖畔,湖面波光荡漾,倒影着桥上的景象。旁边建筑上挂满火红火红的灯笼,随着轻轻的风,它们轻轻地飘,风过耳畔,灯笼悄悄飘摇的声音恰是好听。
这“行头桥”又名太平桥,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也是当地特有名的习俗了。听爸妈说,“行头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是展现喜庆欢乐的心情;二是寄托美好的愿望和良好祝愿,通过祭祀祖先,祈求祖先保佑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三是增进团圆、团聚、和谐,在我们当地,元宵是重大节日,因此吃汤圆表示“团团圆圆”,而“行头桥”这一节庆活动,把四周的乡亲、外出人员吸引来参加,热热闹闹过元宵。
一知有如此多的.寓意,我迫不及待也想去“行头桥”蹭蹭福气了,便央求爸妈:“爸,妈,我们去那儿可以吗?”我指着“行头桥”的方向,一脸期待。爸妈欣然答应了,就带着我走上台阶一步步朝前走。我想回头,却被一位老奶奶拉住了,她一脸慈祥的微笑:“小朋友,可不能回头哦!”“啊?为什么?”我一脸疑惑。“回头可不吉利哟!”原来如此,听了老奶奶这话我可不敢回头了。这时,近处的夜空盛放出朵朵烟花,烟花斑斓陆离,五光十色。
桥上的人立时抬起头,望向那绚烂多姿的夜空。有人忍不住“哇”声来表达内心的震撼,有人则拿起手机拍起照来。那本是凄清的夜空,此时此刻变成全场的焦点。
过了“行头桥”,我就准备回家了,这条长街的小摊依然没有收摊,这时买长竹蔗的人可就多了。“走,咱们也去买。”爸爸对我们说。“这有什么好买的?”“过桥后买长竹蔗,这一年里就会钱多米足,节节高升。”原来这样,难怪街边会有这么多卖长竹蔗的,我恍然大悟。
家门口,我蓦地抬头仰望夜空,烟花正盛,不灭不失。我想,也许这古老悠久的传统民俗,就像那夜空中绚烂的烟花,永存且会世世代代相传,家乡的光彩,那不乏味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8
谢年——是我们老家过年时的一种习俗。
小的时候,我去奶奶家,一进奶奶家的大门,就看到院子里摆着一张大桌子,桌子上放了很多好吃的,我上前就想伸手抓一把,妈妈立马阻止我,轻轻对我说:“这个不能吃,这些吃的是谢年用的'。”从那时候起,我脑子里就有了谢年这件事。
“谢年”的时间一般是农历年二十八至年三十。一般屋子里放一张八仙桌,桌前围着大红桌帏,桌端放香炉蜡台,桌上陈放祭品。谢年所用的东西是很有讲究的,一般都是六样的,因为六很吉祥,代表着六六大顺。六杯酒,六碗茶,六碗饭,六样菜,六种甜点。祭品有猪头、全鹅、鱼两条(鱼头还得朝里放)、蛋和蟹,均用红漆祭盘盛装。再用瓷盆分别装上豆腐、糖、粉干、盐酱及糕点水果等。祭桌前方还有两叠年糕,用米粉捏成的两只“元宝”放在年糕上,元宝下面压着用红纸剪成的“福”字。所有的祭品都准备好后,一家大小按照年龄长幼、辈分前后,逐排站好。家中长辈用烛台火把香点燃,然后每人分三支。大家面朝祭台,双手紧握燃着的香。长辈一边振振有词地说着好话,一边隔空三拜;接着酒斟三巡,然后供饭,再搁筷子于饭碗上;再焚烧锭帛,鸣放鞭炮,洒酒于地,将插在“口福”上的筷子拔去,表示供膳已毕。一整套过程下来,谢年仪式就差不多完成了。
我问妈妈:“为什么要谢年?”妈妈说:“谢年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习俗,主要是感谢神灵的庇佑,祈求神保佑老百姓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年年平安、岁岁有余。”“原来是这样。”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马上就要过年啦,不知道小朋友们是不是也想亲眼见证一下谢年的经历呢?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特别习俗,相信也一定很有意思。
最后,我祝愿小朋友们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个子高高!心想事成!
家乡的风俗作文9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山西正月初一要吃饺子,吃饺子时还要鸣放鞭炮;厦门的人们元旦出门前还要用素果祭神;苏州的人们元旦一早开门要放三炮,叫作“高升三级”。而我,还是最喜欢我们家乡的习俗——捣年糕。
还记得几年前,我就体验过一次捣年糕。那天过年,我与爷爷奶奶一起去了乡下的村子里。我好奇的问爷爷:“爷爷,我们这里要去哪里呀?”
爷爷笑着告诉我:“我们去捣年糕!”
当时我全然不知捣年糕是什么。于是我怀着疑惑和好奇,跟着爷爷奶奶来到了一个跟寺庙似的地方,爷爷告诉我这是祠堂。
来到门口,就看见围了一堆人,我从人群里往前挤,挤到最前面,终于看到了:一个人拿着大锤子往一个放在有凹面的'大石头上的米团用力一打,紧接着又有人快速伸过蘸过水的手把米团一翻个儿,拿着大锤子的人又打了一下,那人再把米团翻个儿…………
看到这场景,我生怕他们配合不好那个大锤子打到另一个人手上。
爷爷告诉我,这就是捣年糕。于是我与几个小伙伴一起上前也要打,可我们力气小极了,连那锤子也拿不起来。
终于到了我最喜欢的环节,吃年糕。年糕端上来,冒着热气,我拿了一个,咬上一口,味道香甜软糯,香气在口中四溢。
我爱我家乡的风俗,更爱我的家乡。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春节”是一年中最欢乐的节日,也是人们最幸福的时候。然而,在这个节日里,它有很多习俗。
送“压岁钱”就是其中之一。相传人间有一种野兽,名叫“隋”。每到年末,它就会出来捣乱,尤其是吃小孩,引起恐慌。后来,一户人家的孩子睡觉时把长辈给的钱放在枕头底下。夜深人静的时候,可怕的野兽“隋”跑了出来,恰好跑到了家里。当他看到这个皮肤细腻肉嫩的孩子时,顿时口水直流,伸出了邪恶的利爪。就在这危急时刻,枕头底下的钱闪耀着金光。 “隋”如触电一般,“嗷嗷”一声惨叫,狼狈而逃。当人们知道了降服年的方法后,便一一效仿。后来,发“压岁钱”不仅是为了驱走可怕的“年”,更是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
除了发“压岁钱”,春节还有大家讲究的团圆饭。
团圆饭不同于一般的.饭菜。除了菜式丰富,它还有象征意义。例如:鱼象征“年年有余”,年糕象征“步步高”,芋头、腐竹象征“财源滚滚”,这些共同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美好祝愿。吃团圆饭,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到场,缺一不可。长辈也要一一敬酒,晚辈也要一一回礼,表达长辈对晚辈的殷切期望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
我喜欢春节,因为它不仅让我了解了很多不同的风土人情,也让远方的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让彼此之间的血缘更加牢固。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我最爱的就是除夕了。美味的食物,缤纷的色彩,正红的灯笼……我们的除夕是有大讲究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的除夕别有一番风味。
早晨五六点,照我们家乡人的说法,得赶“早市”,为准备年夜饭的新鲜食材,家中长辈要整理旧物,买新物,讲究“辞旧迎新”。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家乡的人挑选食材也有讲究:要买竹笋,图个“节节高”;鱼年年都买,说是“年年有余”;最重要的自然是年糕了,毕竟可得“年年高”嘛!
与此同时,大红的灯笼布满了整个家乡,街上灯火通明,家家都格外欢喜。当然,此时此刻,大多数人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贴春联。
春联就像是过节的信号枪,当人们用胶水将其贴上的一刻,大家的`脸上都仿佛多出了一道红光,一笑就合不拢嘴了,给冷冰冰的大楼都染上了一丝人间烟火气。
全家还得大扫除,在家乡,这被称为“掸新”。到了下午,各种各样的香味从每家每户中传出,“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绝于耳。
主厨奶奶早已准备就绪,开始做菜。酱油肉蚰蠓鳗鳖……家乡临海,海鲜颇多,金黄的小黄鱼在油锅里冒着泡泡;白色的年糕与白菜香菇们在锅中跳着圆舞曲;海参鱼皮汤纯白而浓稠;色如翡翠的冒菜切得整整齐齐。
桌上摆了四个红色大盘,周围如众星拱月般围着六个红色高脚碗,正是“六六大顺”之意。盘子中间摆着主菜,盘沿周围则是一圈各式各样的水果,这叫“盘头”。杯子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把欢喜带给了每个人。大家大快朵颐,朱红的碗筷与窗外的灯笼遥相呼应。热腾腾的饭菜升起阵阵水汽,逐渐被大家你一块我一块全部扫荡,“干杯!”家中晚辈起身敬酒。
春晚开始,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围坐在一块,孩子们则开开心心的拿出鞭炮来放,家族群里红包如雨,大家脸上洋溢着笑容。
十二点的钟声响了,新年到了!
家乡的除夕总是那么温馨且充满了家乡味儿。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夜,静得可怕,大多数人因抗拒不了疲倦而睡着了,只有少数人坚持守岁。而我躺着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总觉得缺点儿年味。往年的过年是多么热闹。而今,想体验放鞭炮的日子,只有回忆了。
想起以前,大人放烟花,小孩玩鞭炮,那叫一个不亦乐乎。年前,大人们就会大手大脚地买许多烟花爆竹储备家中……除夕这一天,大人们忙完了简单的祭祖仪式后,便点燃的香点燃那根绿线,只听“嗞嗞嗞”的声响,后来便听到了那美妙的声响“嘘——啪——”。仰望天空,烟花在空中绽放开来,像极了一朵朵美妙的大花,红的、黄的、紫的、绿的,颜色一个比一个光鲜亮丽。不光我们家燃放,家家都在燃放。鞭炮声此起彼落,烟花绽满天际,把漆黑的夜晚映照得如同白昼……
小孩子们也不闲着,悄悄拿着大人给的`红包,来会奔忙于超市,小商店。不为别的,只为买摔炮玩。有的胆子大一点,买声音较响的“大红鹰”玩,还有的索性学着大人样,买大火炮。
而我最喜欢的便是“大红鹰”了,从中拿出一根,在盒子边红线的地方一划,便会发出“嗞嗞”的响声,冒出点点白烟,接着立马扔出去,让它在空中爆炸;也可以将它摆成一条龙的形状。点燃“龙头”,然后看着“大红鹰”从“龙头”炸到“龙尾”,看起来就是“火龙”,很是壮观。还可以把点燃的鞭炮扔在水里,在水中炸开,炸的水面上层层涟漪……
而现在,街上冷冷清清,没有一点鞭炮渣,闻不到浓浓的火硝味,让人感觉缺少了年味。我怀念以前的时光,但为了环保,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就成了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一习俗也只能藏在我的记忆深处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菖蒲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在中秋节,我国有赏月、吃月饼的`习俗。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放等等。重阳节也是尊老、敬老的老年人的节日。下头就让我介绍一下我们最重要的节日——春节。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每当春节一到,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粘上红红的春联,个个都满面春风的,到处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气氛!就先说除夕夜吧。一家人都团聚在一齐,吃着美味的食物,边看春节联欢会边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能够拿着烟花的外面尽情地玩,而大人也会聚在一齐打打牌、看看电视、聊聊天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有的大人还守年岁的呢。
还有,在我们那里除夕夜要放“关门炮”的。这鞭炮一放要放到年初一早上,持续不断地,这是“开门炮”。中国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我最喜欢过春节了,不仅仅能够尽情吃,尽情玩,能够穿新衣服,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我的口袋便变得鼓鼓的,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亲戚给的压岁钱。据说我们得到这压岁钱就能够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你们家乡的风俗是怎样的呢相信你们必须也有自我也有独特的风俗习惯。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一个高潮,当然,元宵节过后,就意味着春节结束了,这一天,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天,非常难忘。
通常,我们过元宵节都会吃汤圆、猜灯谜。为此,我们学校也举行了相关的活动,欢庆元宵。
元宵节当天,学校让我们穿了自己喜欢的衣服来上学。早晨,我来到学校的指定地点,将老师昨天发得心愿卡挂了上去,就回教室,到了下午,两点二十分,活动就正式开始了,我们先在自己班里面搞活动,再分批到学校的体育馆里猜灯谜,因为我们六年级是最后一批,所以在班里搞活动的时间相对来说充足一些。
我们班的几个家长在学校的.饭堂里打了许多汤圆,用几个大锅装着,装到一次性碗筷里分给我们吃。
吃完汤圆后,我们休息了十几分钟,就开始猜灯谜了。教室的两面墙壁上都贴满了灯谜,这些灯谜,是我们在网上搜索,亲自写上去的,很有意义。我率先来到离我最近的灯谜旁边,开始猜起来,前面几条都是猜常用的生活物品的,由于常用的生活物品太多了,我觉得很难,就直接放弃不猜了。
这时,我的好朋友小方却目不转睛地盯着我放弃的那几条谜语,手托着下巴,眉头紧锁,认真地猜想着,我感觉很奇怪,既然猜不出来,为何不放弃,要继续猜下去呢?
突然,她将其中的一条谜语摘了下来,兴高采烈地将猜出来的谜底,告诉了换奖的家长,她猜对了,获得了一份奖品。我决定向她学习,坚持不放弃,便找了一条谜语,开始猜,这条谜语是“反手上篮”打一个字,“手”反过来是什么字呢?我在脑海中想了很久,想着,嗯,应该是“毛”字,“上篮”又是什么呢?哦,应该是“笔”字。
我迫不及待地将猜出来的答案同对奖的阿姨说,太好了!我答对了。在剩下的时间里,我坚持不懈,猜对了好几条谜语,得到了很多奖品。
今年的元宵节是我这几年来过得最开心的一次,学校办得活动很有意义,同时,我的字典里也少了“放弃”二字。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我最喜欢的就是元宵节。如果说春节是祥和的,那么元宵节自然是热闹的。看花灯吃元宵,好不热闹。
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过大年”。元宵节又称灯节,因此每到元宵节,家家户户家中或是门前就挂了许多彩灯,街道上也处处悬灯结彩。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提上最珍藏的灯笼,约上我的好伙伴走街串巷,比比谁手里的灯更有特点,谁家门前的灯最绚烂。除了挂彩灯外,还有吃汤圆的这个习俗,因为汤圆代表团团圆圆。
一提到元宵,嘴边就会有一种甜甜糯糯的感觉。小小的汤圆儿,肚子里的材料却非常丰富,薄薄的糯米皮儿,里边有芝麻、白糖、五仁、豆沙……当你咬上一口的时候,就在那一瞬间,你会觉得整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是甜的。
元宵节就应该玩跟元宵有关的游戏。吃元宵比赛,是我们家每到元宵节必玩的游戏,这个比赛对于好胜心强而又不怎么爱吃东西的人应该很管用。当哨声响起,我就迅速动筷子开始夹汤圆。平常我都是细嚼慢咽,可今天我还没等嚼完,自己就着急地咽下去了。我一看,爸爸已经吃了五个了,妈妈也吃第五个了。这下我更着急了,想加快速度,可怎么也加快不了,因为汤圆外面软软的`,黏黏的,吃快了我就吞不下去。比赛结束了,可是我却没有赢,不过舔舔嘴角,真是口齿留香,再看看我的小肚像一面鼓。
家乡风俗不仅仅是热闹喜庆的象征,更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更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歌颂。我们一定要传承下去,把它发扬光大。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风俗作文05-13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07-28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07-30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7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6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14
家乡风俗作文06-29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05-20
家乡的风俗02-21
关于家乡的风俗作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