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写景作文>家乡的风俗作文

家乡的风俗作文

时间:2024-09-06 16:53:09 写景作文 我要投稿

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精)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精)

家乡的风俗作文1

  在中国,有许多风格各异的城市,有大雪漫天的哈尔滨,有古色古香的北京,有被誉为“美食之都”的广州……但在我心中,有一个地方我最为喜爱,那就是我的家乡——上海。

  前些日子,上海由于疫情影响,平时热闹的街道上空无一人;原本人流如潮的商场(大都)关门了;甚至在疫情发生前的时候,叫卖声震天的菜场也变得寂静非常。

  但是,上海浓浓的年味并未就此消失。

  初一的早晨,我想平时一样,懒洋洋地躺在床上。此时妈妈直接拍了拍我的身体,热情洋溢地对我说:“儿子,你赶紧起来,我们要贴窗花啦!”我揉了揉惺忪的双眼,穿好了衣服,从床上起来了。一出门,只见爸爸拿起双面胶,将双面胶贴在窗花上,仔细比对了一下,将双面胶另一头撕下,往窗户上贴,十分端正,漂亮极了。我也想贴一个,爸爸将胶带和窗花给我。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了爸爸递过来的双面胶,学着爸爸的'样子将其贴了上去,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贴的歪歪扭扭,宛如一条蛇,我不禁笑了,但也有些尴尬。

  到了晚上,奶奶招呼了一声:“吃年夜饭啦!”全家人(换个词),爸爸搬来了大桌子,妈妈盛着饭菜,我将妈妈盛的饭菜端了上来,爷爷打开了电视,放起了春晚。全家人在一个饭桌上欢声笑语,看着电视,聊着天,开心极了。此时,爷爷问:“你们都知道春节放鞭炮是为了赶走年兽,那你们知道春节为什么要贴窗花吗?”我好奇地问:“爷爷,为什么啊?”爷爷喝了一口酒,慢慢说起来:“其实也是为了赶走妖魔鬼怪。很早以前妖魔鬼怪怕一种神鸟,但大家都不知道神鸟什么时候能飞来,所以想尽办法,做出各种神鸟的样子,放在窗户上。慢慢的,窗花有了各种好看的图案,过年就有了贴窗花的习惯。”原来每一种风俗都有个故事呢。

  这就是我们一家今年在上海过的春节,一场突然的疫情也阻止不了我们一家的欢聚。希望贴上的窗花也能赶走这场疫情。

家乡的风俗作文2

  一般中秋节的风俗也就不外乎吃团圆饭,赏月,吃月饼……可是我家却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中秋节风俗”——大家团聚在一起看照片,讲故事--回忆往事。

  每年中秋节,晚上,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全都来到了我们家吃团圆饭,他们都带上了自己做的拿手好菜--外公外婆带了糖醋小排,爷爷奶奶带了八宝鸭,爸爸更是使出浑身解数做了一个油浸扇壳鱼。在餐桌上,家人们都互相敬酒,祝福。大家团聚在一起,说说笑笑,气氛温馨极了。

  吃完饭,在短暂的赏月结束后,家人们便都坐到了电视机前,开始看起了暑假在日本游玩的照片,客厅里也时不时想起家人们温馨的谈话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爸爸拍的照片。

  突然,妹妹提出了一个建议:“姐姐,我们一起来评出今年暑假日本游的最佳照片吧!”我还没来得及回答,这个提议便受到了长辈们的一致同意,于是,我便选出了几张我认为拍得不错的照片,递给妹妹,她很挑剔的看着那些照片,一会说:“这张背景人太多了。”一会儿又说:“这张天不蓝,全是乌云,不好看。”毅然一副小评委的神情,最后,她终于做出了选择——她挑选了一张,她自己在日本白川乡的小屋子前拍的照片,虽然不得不承认那张照片,拍得确实不错,但她还是被我们“光荣”的称作为“小自恋”。没想到,她听了她的“昵称”后只是不以为然的'撇了撇嘴,说:“你们只是不承认我长得好看而已。”我们听了,都哈哈大笑。

  家庭聚会接近尾声,妹妹制作了一个。“最佳照片”的奖状贴在那张照片上。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也都陆陆续续的回家了。

  这就是我家的中秋节风俗,和家人们团聚在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中秋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3

  一道道晨曦划破天空,一个个灯笼飞上屋檐,一幅幅对联贴上墙壁,一件件新衣奔离衣柜,一声声爆竹响彻天地,一片片彩霞天空中飞舞,一阵阵欢呼请出红日,一句句祝福口耳相传,过年啦!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在家乡有个传说,每年二十三灶王爷都要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所以人们为了祈福,就在灶边贴吉祥对联以保平安。回乡下老家,正赶上热闹的集市,街上买麦芽糖的人可不少。用麦芽糖来贴对联,传说灶王的嘴就不会乱说话了。

  小年不小,过了二十三,除夕就来了。除夕最美最热闹。白天先把满屋的门贴上对联,大人们在厨房慌忙准备年夜饭。夜晚,家家灯火大通宵,不得间断,外边烟花声此起彼伏,到处充满了孩童的笑声。不必说烟花的吵闹,也不必说放烟花的不足,单是夜空中那各式各样的烟花一点一点如花心一般绽放,就足以让人魂牵梦绕,眼花瞭乱了。

  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大家穿好新衣,开始探亲访友,女人们在家迎客,随时都能准备出丰盛的饭菜。男人们到街坊邻居家拜年。出来时,满口袋满手都是喝的吃的,但在所有人眼里这不仅仅是吃的,而是大家的热情。回到家里,个个喜笑颜开,孩子手上拿着红包,大人吃饱喝足,到下家拜年。天空格外美丽,大树被风吹得沙沙响,演奏着动听的交响乐,正如人们的心情一样愉悦。晚上,大家欢聚一堂,所有人找回了童真,脸上流露出儿时单纯的笑容。到了下半夜,人们还在打牌,但与之不同的`是并不争个第一,大家聚在一起图的就是开心,释放出一整年的愁闷。

  正月十五元宵来临,虽不如三十的热闹,但却有自己独特的美,孩童手上拿着灯笼,嬉戏玩闹,看那能全身摆动的锦鲤灯笼,活灵活现的老虎灯笼,颜色艳丽的各种造型的卡通灯笼,大家边谈论边欣赏,好不热闹。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过年炮声不断,欢声笑语不断,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怀惴梦想释放自我的激情挑战未来!

家乡的风俗作文4

  春节的节日习俗有很多:有拜年、有守岁、有吃分岁酒……春节的习俗风光对我来说最热闹、场景相当美丽要是“开门炮”这个习俗了。

  除夕凌晨时分,我们一家人看着电视里播着的春节晚会接近尾声。春节晚会的结束,我以为可以睡觉了,可是,只听见窗外响起了一点细小的鞭炮声,随后,鞭炮声的声音越来越大仿佛是传说中的'龙的咆哮着。鞭炮声虽然响亮,但在仔细的听声中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的“演奏”声,非常的好听。

  我捂着耳朵,下了楼想去外面看看。推开房门,我往前看什么也没有,突然,有一种力量吸引着我往上看。“啊~”我惊叹道。我看见了接二连三的“花”在天空中爆炸开来。五颜六色的颜色把那夜晚的幽静天空给照亮了,使它更加的美丽、多姿多彩。村里马上热闹了起来,人人出来看起了烟花,可我却还有疑惑对父亲问道:“为何要那么晚放鞭炮。”父亲的回答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原来,那么晚放鞭炮是因为有个习俗就要那么晚放鞭炮。那个习俗就是“开门炮”。我又问道:“这个习俗为什么会有年呢?”父亲又告诉了我。以前的时候有一个穷人连年不顺,晚上在为自己的营生在苦恼睡不着。于是就傍晚时分时出来放鞭炮。邻居被鞭炮声吵醒,出了门来查看究竟,发现是穷鬼在那里放。就都议论纷纷。后来,穷鬼遇见了富人,脱离了贫穷。我又开口问:“那么它的寓意又是什么呢?”妈妈告诉我:“寓意是吉祥,兴旺发达,也有希望发家致富的意思。”

  现在城市里都禁止了“开门炮”,农村有些地方能见到。虽然鞭炮对人有一定的危害,但是那个晚上热闹非凡的气氛真希望能留下来。

家乡的风俗作文5

  “来来来,大家听好了:姐姐和弟弟负责扫地,我和奶奶烧饭,爸爸和爷爷就负责拖地和整理餐桌,大家快啊!”妈妈兴奋地说,“加油!”

  我们家每年除夕都要大扫除,做年夜饭,家里热热闹闹的。

  妈妈做好“战略部署”以后,我和弟弟飞快地跑到阳台拿起扫把开始“大作战”。“你扫阳台,卫生间,厨房和餐厅,其它的我来扫,不许抢我工作啊!”我一本正经地对弟弟说。“哦,知道了。”弟弟朝我做个鬼脸。

  扫完地后,弟弟自顾自的去玩了,于是我孤身一人前往厨房。“今天晚上吃啥呀?”我好奇地问道。“嘿嘿,不告诉你。”妈妈故作玄虚的说。我看看了在忙活的两人后,又前往查看爷爷的工作。我到餐桌那里,拿手擦了擦桌子,又拿起已经放好的碗筷看了看。“干嘛?”爷爷伸了伸头,“不要捣乱,我好不容易才擦好的。”

  “几点啦?”妈妈问我。“七点半了”我看了看钟。“哎呀,那得快点上菜了,你去把电视打开,春晚八点要开始咯!”“嗯。”

  “来来来,做好了,我要上菜了,都做好了!”说着,一大桌菜肴就陆续“登台”了。有大螃蟹,团子,八宝饭,龙虾等等好多美味的饭菜。

  “开始了,开始了,春晚开始了!”我大叫道。我们一家六个人的头“刷”的一下就转向电视。毕竟,我们一家都是忠实的“春晚迷”,要说最爱看的节目,那肯定就是春晚,一看就是四个小时,多开心呀!

  “来来来,多吃点,新的`一年里长长高。”奶奶说着,夹菜给我和弟弟。“十二点了,大家一起许愿,来!”三,二,一,嘭!烟花在天空中美丽的绽放了,在这浪漫的场景下,我许了愿,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也能像这烟花一样,美丽的绽放!

  这就是我家的大年三十。希望这种风俗,无论在多久以后,永远都不会改变!

家乡的风俗作文6

  在元宵节当天,悬灯结彩,阖家团圆,好不热闹。

  在元宵节那一天晚上,我和家人一起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赏花灯了。

  我去了青少年活动中心赏花灯。我刚一进门,就挤在了灯笼堆里。灯笼里的光源汇聚在一起,亮得我睁不开眼睛,纵使馆内在晚上没有上灯,这些灯笼也将这里照的灯火通明。这些灯笼里,有一群“大高个儿”挤在两旁,还有一群“矮冬瓜”堆在中间,它们都穿着五颜六色的衣裳,一些穿了红色的衣裳,想让来的人都能注意到自己的红红火火;一些穿着蓝色的衣裳,显得十分稳重,才不像那群骄傲的红灯笼一样四处张扬;还有一些太害羞了,穿上了绿色的衣裳,配上火光一照,就看不见它的颜色了。再往远处走,有一群“兔子”灯笼,一个个的浑身雪白,在点上眼睛,抬起前爪,如果再配上一片草地,可真就与兔子无异了“真好啊。”一名老人望着“兔子”灯笼,不禁发出了赞叹;一名游人站在小灯笼边,安静地盯着小灯笼,仿佛在思考什么;一群小孩望着“兔子”灯笼,又蹦又跳的,玩得不亦乐乎

  望着这些灯笼,让我想到了诗人卢照邻写的“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关于花灯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伤人害畜,人们组织攻击它们。一只神鸟来到人间,却意外被不知情的人们打死了。

  天帝知道后大怒。命人在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天帝的女儿不忍心让人们受难,就偷偷驾祥云来到人间,把消息告诉大家。在大家焦头烂额之际,一名老人出了主意,让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放烟花,点上彩灯,天帝就以为大家都被烧死了。这招果然有用,大家都平安度过了这几天。

  在元宵节当天,是大家团圆的日子,是一个吉祥的日子。祝愿大家都能阖家团圆,共享欢乐。

家乡的风俗作文7

  “姐姐,快来!我们来包汤圆了!”元宵节的一大早,表弟就把正在睡觉的我叫了起来。

  我懒洋洋的“爬”了起来,只见桌子上摆上了糯米粉,果味陷等材料。再去厨房里看看妈妈,她正在专心致志地弄芝麻酱,只见她先把芝麻炒好,芝麻在锅里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有的在锅里“蹦来蹦去”,有的甚至“跳出了”锅外,有的则静静的“躺”在锅里,然后妈妈把芝麻压碎放入盘子里,加糖混合,随即,一股香喷喷的芝麻香扑鼻而来。

  接着就是和面皮了,只见舅妈把面糯米粉加水,搅拌;再用手和糯米粉,大约10几分钟就把面团和好了,接着舅妈把面团掰成了好几段,我和表弟把小段搓圆。转眼,面团也完成了!

  接着,我们开始包汤圆了,只见爸爸熟练地揪起一团面,搓圆,拍成饼状,在面饼上放一小团芝麻酱,随后将陷裹起,搓圆。一个白白胖胖的汤圆就在爸爸手中“诞生”了。我见了,立即拿了个面皮,我左捏右揉,不是这厚了,就是那露馅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完成了一个汤圆,但和爸爸包的相比,简直一个天一个地啊,于是,我又再包了几个,果然,熟能生巧,包得一个比一个好。再看看表弟,他包得也越来越好了呢!

  随后就是煮汤圆了,我们把一个个圆滚滚的汤圆扔下锅,只见汤圆在沸水里滚来滚去,真活泼可爱啊!过了几分钟,汤圆就好了。我们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一咬,甜甜的芝麻酱在软软糯糯的`面皮中十分美味,大家嘴里心里都是甜蜜蜜的。

  我爱汤圆!我爱包汤圆!我爱元宵节!我爱上海的元宵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8

  “铛铛,财神到”锣鼓喧天,冲破云霄。我飞快的跑下楼梯,映入眼帘的财神口带长髯,头顶乌纱,足蹬朝靴,金银垫肚,外罩紫红袍,右手持宝剑,左手持大元宝,威风凛凛的,神气十足。紧接着有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响起一声:“金银财宝滚进来。”那声音是如此的浑厚,随锣鼓节奏,从屋外跳到屋内,从柜台前跳到帐桌旁,分别表演招财、兜财、送财的动作来获取一些钱财,我看向爸爸问:“为什么给跳财神的人钱呢?”“你想啊,他们穿着这么厚重的衣服,走那么多路为我们带来祝福是多么辛苦啊,所以才给它们钱啊,就像你考试全优我会奖励你一样,为他人的`劳动成果负责啊!”爸爸推了推眼镜,语重声长的说,“那不跳财神不就是了”“跳财神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他们要把这个东西流传下去啊,而且他们也要赚钱养家。”“我也要上网了解了解老祖宗留下的东西。”

  ”哦,原来跳财神中的财神取自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榜》中的赵公明啊!”而且跳财神属于傩舞,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百姓把美好希望寄托于神灵,逢年过节想讨个吉利,盼望财神光顾。而且跳财神不仅有一人舞,另一人司锣兼挑夫两人组合、一人独舞,一个司锣,一个挑夫的三人组合还有三人舞蹈,一个司锣,一个挑夫五人组合的呢。而且跳财神的动作十分麻烦为手足并用。手部许多动作有其特定的含意。如招手示招财;托举示招到财宝亮于面前;扛肩示财宝多而重;推举示送出财宝;按掌示元宝置于钱柜银箱。舞拂尘示指令方向。脚上也有功夫:高跳步表兴高采烈;蹉步表扛宝进门;弓箭步表进宝方位;摆腿左右摇臀为逗乐,指腿称为翘脚财神。此外,还有“抖肩捧腹”、“捧宝转身”、“提襟藏宝”等动作。跳财神还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精神追求和经济状态。

  原来跳财神有这么多知识啊!学海无涯,学无止尽我要去了解更多的的知识!傲游在知识的海洋!

家乡的风俗作文9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奇风异俗,而我家儿时的花街,也让我难以忘怀。

  每当春节,家乡广东的每个区都会大张旗鼓地举办花街,一个区就有好几条。

  “恭喜你发财,恭喜你发财,最好的请过来,最坏的请走开,礼多人不怪,”每当这首《恭喜发财》在花街上空飘过,年味一下子就被点着了。人们纷纷拿着大包小包,大袋小袋匆匆往花街赶,生怕花都被买走。花街的门不仅挤满了人,连街道旁都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车,一股股人流如同浪花一般通通涌向花街,这里一股,那里一条,好不多人。这个时候的花街可谓是繁花似锦,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去年的`花街因疫情取消,今年的疫情仍未消减,却并没阻挡住人们对花街的热情。

  众所周知,花市在《广东新语》中有过记载“时代五羊门对岸在称花渡头者,广州花贩载入城,从此上舟。”并且花市也是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也能看出花市对广东的重要性。

  走入大门,一个个小灯笼在花市上方悬灯结彩。映入眼帘的就是花市的主角——红梅,一朵朵俏丽枝头,有的仰望天空,有的低头孤芳自赏。水仙花的花瓣洁白又高傲,如同白嫩的雪,淡雅而又高尚。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也像翡翠一般透彻,绿里透黄。含苞待放的桃花,雪白的百合,翠绿的富贵竹和那如同小橘灯、小铜钱般的桔子。在这样花的海洋,花香就好像一个淘气的小男孩。飘进我的鼻子。一路走来,卖小金鱼的,卖小仓鼠的,吃的,喝的,玩的,穿的,琳琅满目。完美的将古代集市模拟的有声有色。

  临近晚上,月亮已经爬上了天空,天空也已经被盖上了黑纱,人们却丝毫没有想走的迹象,毕竟花市一词,已在广东人们的心中生根花芽。

  深夜,天空已被黑色笼罩,那黑色的点点星光,就如同广东人的点点星光。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老家的风俗·,被我们带回了上海。于是,我们就成了整栋楼中最特别的一家。因为每年,独独我们家要为过年炸红薯丸子。

  每次炸的红薯丸子,都能让我回味无穷,作为我最爱吃的小吃,我每年也会帮忙。

  先看着他们把红薯煮熟,捣碎,加入面粉,接下来,就轮到我大显身手了!

  我把捣烂的红薯与面粉倒入一起,再加一点水,把它揉成一个面团,又把他捣一捣。然后撕下来一小块面团,把它揉圆,再拉开,如此反复,就做成了一个有一点嚼劲的丸子。每做完一个丸子,我都会想一下等会该蘸什么酱。于是就做成了很多“四不像”似的丸子“哈,“这些丸子是方的,绝对够惊喜!”我自嘲似地说到。把面团全做完时,我既开心又有点哭笑不得。因为这些丸子圆不圆,方不方,活像一些没皱起的锅贴。看别人做的。哇,这些丸子简直就是从一个圆模子里刻出来的!对比了一下我的.丸子,我感觉到了一些羞愧。

  丸子做完了,就要开始炸了。我抬着一堆丸子走到了油炸池面前。爷爷在一旁帮着我下锅,而别人们却拿出已经完成任务,不管自己事的态度已经在看昨天没来得及看的联欢晚会了。把锅内倒满油,等到用手贴近油面感觉手要融化了是,就可以下锅了。

  相传丸子一般都会做成圆形,是因为有团团圆圆的寓意,大年三十吃年夜饭的时候,会煮一些丸子汤喝,一家人团团圆圆,这才像过年,一是为这一年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二是预祝下一年的生活也会美满。

  随着生活越来越忙,现在做这种传统美食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这种家乡的风俗,我却永远不会遗忘。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湛江,一个著名的海港城市,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不仅风景优美,而且还有很多独特的习俗。今天我就带大家见识一下吴川的.元宵节。

  在我们吴川,我们经常会吃一个叫做汤圆的传统东西,这种东西是用糯米粉包裹着花生馅和芝麻馅一个小圆圆的圆形小球,只要取一锅热水就可以把它煮熟了,这种东西我们都很喜欢吃。

  今年的元宵很特别,买不了汤圆,我只能自己试一下包汤圆,我首先准备好了糯米粉,和一大壶热水,然后和成面团放入冰箱醒发一会儿。

  接下来我准备好了花生,芝麻,红糖,白砂糖,等等的馅料,把花生打成碎,加入红糖,就变成了红糖花生馅,把芝麻和白砂糖一起搅碎,那就变成了芝麻馅,这两种新料经过加热之后都会变成液体,所以做成爆浆汤圆不是梦,当然我做了这两个是经典的馅料,别的人还会弄紫薯馅呐,芒果等等。

  一个小时过去了,我取出面团,把面团搓成一个小圆球,然后按压碾平,成为一个薄薄的小圆饼,我便用勺子包入馅,捏和,滚成一个小圆球,放在一边,但是我做面团的时候不小心用了温水,所以面团粉粉的一动就烂,每做一个汤圆都难的登天,只不过想到爸爸妈妈姐姐们吃到了这些汤圆幸福的笑容,我还是坚持了做了下去。

  做了一个小时终于做好了十几个大小相等的汤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锅洗干净,然后放入水把它们煮沸,放入汤圆用筷子搅拌一下,防止粘锅,过了几分钟,汤圆煮好了,我洗完碗,用碗乘着汤圆,给了给我的家人们。

  我们一边看着月亮吃着汤圆,看着烟花,说着笑。我想:这个元宵也许不像之前那样喜庆,但是也过得美好。

  我喜欢元宵节,更喜欢我的家乡!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每个人的家乡都会有一些风俗,有一些风俗我们都听说过;有一些风俗我们却很陌生。

  我是一个上海人,虽然我的家乡没有很多风俗,但是在新年里,我的家人们也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除夕傍晚,我和父母在家里准备晚饭的各种食物。,最让我期待的是妈妈做蛋饺。

  “儿子,要不要到厨房和我一起做蛋饺呀?”妈妈问。我愉快地答应了。妈妈先让我打鸡蛋,我快速打好了鸡蛋,接着,妈妈把煤气灶打开,将一个很大的圆汤勺放在火上烤,我问妈妈:“您为什么要用火的顶端烤汤勺呢?”“因为火的顶端的温度最高呀。”妈妈回答,“火的外焰比内焰的温度高,这是你将来会在学校里的'科学课上学到的。”等到圆汤勺里的水汽烤干后,妈妈把一块事先准备好的猪油用筷子夹住,在圆汤勺上擦。因为圆汤勺很热,所以发出了“嗞——”的一声响,猪油慢慢地化了,并且散发出了诱人的香气。然后,妈妈把鸡蛋液一勺一勺地倒入超大的圆汤勺里,鸡蛋液迅速凝固了,慢慢地一个圆圆的鸡蛋皮成形了,像一片饺子皮似的。这时候妈妈会放入事先调好味的肉糜,用筷子先把肉糜聚拢,再把半张鸡蛋皮刮下来,因为之前在汤勺里擦过猪油,所以很轻易地就能把鸡蛋皮和汤勺分离。然后顺势把鸡蛋皮对折,轻轻地用筷子压一下,防止肉糜漏出来,这时候一个蛋饺就做成了。如此反复,我和妈妈做了一大盘金灿灿的蛋饺,活像一大盘金元宝,这正好讨个口彩,新的一年财源广进、财源滚滚。这盘蛋饺香气腾腾,我和我的父母吃得津津有味,一盘蛋饺很快就吃完了。

  当然,除了做蛋饺,我家乡还有……(列举)的风俗。但无论什么风俗,都是……(你自己关于家乡风俗的总结和思考,升华主旨)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我最爱的就是除夕了。美味的食物,缤纷的色彩,正红的灯笼……我们的除夕是有大讲究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的除夕别有一番风味。

  早晨五六点,照我们家乡人的说法,得赶“早市”,为准备年夜饭的新鲜食材,家中长辈要整理旧物,买新物,讲究“辞旧迎新”。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家乡的人挑选食材也有讲究:要买竹笋,图个“节节高”;鱼年年都买,说是“年年有余”;最重要的自然是年糕了,毕竟可得“年年高”嘛!

  与此同时,大红的灯笼布满了整个家乡,街上灯火通明,家家都格外欢喜。当然,此时此刻,大多数人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贴春联。

  春联就像是过节的信号枪,当人们用胶水将其贴上的一刻,大家的脸上都仿佛多出了一道红光,一笑就合不拢嘴了,给冷冰冰的大楼都染上了一丝人间烟火气。

  全家还得大扫除,在家乡,这被称为“掸新”。到了下午,各种各样的香味从每家每户中传出,“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绝于耳。

  主厨奶奶早已准备就绪,开始做菜。酱油肉蚰蠓鳗鳖……家乡临海,海鲜颇多,金黄的小黄鱼在油锅里冒着泡泡;白色的`年糕与白菜香菇们在锅中跳着圆舞曲;海参鱼皮汤纯白而浓稠;色如翡翠的冒菜切得整整齐齐。

  桌上摆了四个红色大盘,周围如众星拱月般围着六个红色高脚碗,正是“六六大顺”之意。盘子中间摆着主菜,盘沿周围则是一圈各式各样的水果,这叫“盘头”。杯子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把欢喜带给了每个人。大家大快朵颐,朱红的碗筷与窗外的灯笼遥相呼应。热腾腾的饭菜升起阵阵水汽,逐渐被大家你一块我一块全部扫荡,“干杯!”家中晚辈起身敬酒。

  春晚开始,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围坐在一块,孩子们则开开心心的拿出鞭炮来放,家族群里红包如雨,大家脸上洋溢着笑容。

  十二点的钟声响了,新年到了!

  家乡的除夕总是那么温馨且充满了家乡味儿。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每个人都有自己热爱的家乡,家乡都有其独特的风俗蕴含着不同的历史特色和文化含义。今天我也来说说我的家长风俗。

  上海,这是一座热闹繁华的城市,人们眼中的.“魔都”,上海的风俗习惯有很多,特别是节日饮食风俗更是数不胜数,腊八节吃腊八粥,立夏吃鸡蛋等等,那我们中秋节吃什么呢?听我慢慢道来。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我们邀请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到家里共度这个美妙的节日,爸爸妈妈一大早就开始准备美味佳肴,满满一台子的菜,有鱼有肉有虾有鸭子有芋艿。我在一旁观察却疑惑不解,问道:“妈妈为什么在中秋节总要吃有鸭子呢?”妈妈告诉我,中秋节吃鸭子是上海人的老传统,相传元末时期,蒙古统治者欺压汉人,汉人决定推翻元人,但是统治严厉,不能明着组织斗争,只能有暗语,当时汉人称蒙古人为“哒子”,就取谐音鸭子,大家约定中秋节吃鸭子,就是中秋节大家一起采取行动推翻元人的统治。当然在秋天吃鸭子其实对身体也很有益。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帮着妈妈打下手,一起洗毛豆和芋艿,妈妈在一旁看着我说:“宝贝,你知道我们吃芋艿和毛豆各自的寓意吗?其实它们也都是运用了谐音,芋艿这个词你多读几遍,就会读出“运来”,所以暗暗地表示希望未来好运连连源源不断的意思,而毛豆又称毛豆荚,毛豆荚中的“荚”字和“佳”字读音相近,也是希望吃毛豆可以事事顺心,吉祥如意,所以吃这些也是对生活的祝愿哦。”我听着妈妈激动地说着上海的节日风俗,真得是学到了不少生活知识。

  晚餐时,我迫不及待的吃着美味的香酥鸭;(什么味道?描述一下)又用筷子夹了芋艿尝一口,味道真不错,放在嘴里入口即化,糯糯的黏黏的。大家尝了尝都纷纷夸赞。

  吃过中秋团员饭后……(稍微描绘中秋夜景)最后我们全家就在阳台里,静静地吃月饼赏明月。

  这就是上海的特色中秋节风俗,体现了上海独特的文化沉淀,展现了上海的传统美食的魅力,每年我们都会去好好享受并将它长长久久的传承下去。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每当我听到这首歌谣时,家乡过春节的情景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家乡的春节从腊月初八开始,到来年的正月十五才结束。

  农历腊月初八又称腊八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熬上一锅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然后泡上一坛腊八蒜准备吃饺子用。

  喝完了香甜的腊八粥,在人们的百般忙碌中,迎来了过年之前的.一个小高潮——小年。

  小年夜,各家各户都备上丰盛的食物祭灶神,求灶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俗称“辞灶”。

  小年一过,在外打拼的人们开始陆续返家。家中的亲人也怀着喜悦的心情,等待着游子们的归来,开始置办年货。鸡鸭鱼肉是必不可少的,糖块、对联、福字也要买上好多……

  除夕夜,家家都不得灭灯,爷爷说这样的寓意是新的一年以光明开头。室内,一家人吃着饺子,看着春晚,共享天伦之乐。

  大年初一这一天是我认为在春节里最热闹的一天了。走到大街上,那叫一个热闹非凡:街上卖什么的都有:有女孩子喜欢的首饰品装饰品、有男孩子喜欢的鞭炮、有小孩子喜欢的小玩意儿,有人人都喜欢的食物……人们都在这街上有说有笑。在东庙上也是十分热闹,表演班子来到这里来给我们扭秧歌表演杂技,看表演的人们把表演的人围起来,特别是小孩子们,他们都站在最前排,有时会小小地在他们的表演上“捣乱”一把,常常会惹得周围的人哈哈大笑起来。

  在初二到初七这几天,人们都开始走亲戚了。

  春节后第一个节日就是元宵节,这一天要吃汤圆。晚饭过后,人们要赏花灯,放烟花……之后就开始了新一年的工作和生活。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风俗作文05-13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07-28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05-20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6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07-30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14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7

家乡风俗作文06-29

家乡的风俗02-21

家乡的风俗节日作文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