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写景作文>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

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

时间:2024-09-18 13:42:17 写景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

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1

  腊八粥

  杭州市时代小学六(4)班于隽蘅

  腊月初八要喝腊八粥,这是每一个杭州人都知道的传统习俗。

  这好喝的腊八粥是怎么发明的呢?传说,这粥是明太祖朱元璋发明的。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有一次,他在柴房的老鼠洞中找到了各种各样的`老鼠的存粮,用他们熬成了一大锅杂粮粥,用它果腹充饥。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当年那锅“救命粥”,便命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食混在一起的粥。又因为吃的这天刚好是腊月初八,便把这锅粥命名为腊八粥。

  腊八的前一天晚上,外婆就把芸豆、红豆、绿豆、莲子、花生、糯米等食材,用清水洗净,放入碗中,用温水浸泡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外婆就把泡软的食材放入锅中,再加入桂圆肉、红枣、冰糖,倒入大半锅水,开大火煮沸,然后转小火慢炖,期间还要不停地搅动,以防沾锅。大约一个小时后,一股浓浓的香味从厨房里溢了出来,在屋里的各个地方弥漫开来。

  腊八粥熬好后,我迫不及待的盛出一碗,舀起一大勺便往嘴里塞,舌头却被热粥烫出了两个泡。哎,真是心急喝不了热粥啊!

  其实,不仅是每家每户,社区会熬腊八粥分送给孤寡老人,灵隐寺也会给在风雪中站岗的交警,为城市“扮靓”的环卫工人们,以及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们,送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

  从杂粮粥到腊八粥,从暖胃到暖心,我相信,杭州的腊八粥会一定会继续传下去,温暖更多的人!

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2

  春节有不少习俗,不过,在除夕这一天,我最喜欢的,便是年夜饭和守岁了。

  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俗。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从掌灯时分就席入座,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就有了吃年夜饭的习俗。

  不过,我们的年夜饭有些不同,先是到爷爷奶奶那儿吃一顿大餐,随后又去外婆外公那儿吃一顿汤圆,令我好不快乐。对于大餐,倒是没什么可说的,我真正喜欢的,是汤圆。馅里放了豆腐和肉等,把它们用面包起来,做成水滴状,再一个个下锅,等到煮熟了,再用大碗盛起来,倒上些酱油,便成了,我一般可要吃两三碗呢。

  吃完年夜饭,接下来便是守岁了。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是中国民间的活动之一。白居易的《客中守岁》中的“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襟”足见“守岁”活动由来已久。守岁的时长不定,古时一般是守到第二天天亮,现在也有守到十二点多的.,而我们,就是如此。

  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的,吃完了饭,便开放起了烟花,有各种花样的,比如,先放会喷火花的,在放的同时,又点上旋转式的烟花。这时院子里,俨然成了一个火花的舞台。这便是放烟花了。还有吃夜宵,烧些面条,荷包蛋什么的,再加上一杯奶茶,令人好不欢喜……

  不知不觉,已到了12点。实在拗不过时间的倔强,小孩的眼皮开始打架了,应该睡觉了,于是便向前一年道一声再见,随后沉入新年的第一个梦。

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3

  “正月十五闹元宵”。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的扩大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期,元宵张灯渐渐成为了中华民族独有的风俗。而元宵节拉兔子灯,则是因为兔子灯里的兔子代表着月亮上的玉兔。正月十五既是元宵佳节又是月圆之时,兔子灯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美好期盼。

  拉兔子灯也是许多上海人儿时最有味道的元宵记忆。夜晚,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在弄堂里拉兔子灯。钢丝弯出的兔子架,白宣纸贴出的兔子毛,木轮滚出的兔子脚。

  去年元宵,为了追寻那一丝记忆中的上海味道,妈妈买来了制作兔子灯的材料包,过一个上海味儿的'元宵。我取出材料包中大小不一的钢丝圆环,将两个的椭圆交叉,在交点处用黏土固定,把两个稍小的圆环粘在椭圆环的前后两端,就做好了兔子灯的身体。在身体的一端,把两个圆环呈30度角固定在一起,顶端岸上一对长长的椭圆形耳朵。两个最小的钢圈交叉固定后粘在身体的另一端。然后再将带有蜡烛的底座安在兔子底部。最后将整个兔子架上糊上白色宣纸条,贴上红红的眼睛,揣上绳子,一只可爱的兔子灯就完成了。

  我和妈妈把兔子灯拉倒花园里,点上蜡烛。皓月当空,草坪上,无论是手工兔子灯,还是流水线生产的兔子灯,都闪烁着属于自己的光芒。万家灯火将夜晚照亮,我仿佛来到了一个充满童趣的世界。

  那个夜晚,草坪上一个个欢乐的身影,成了我最美好的元宵记忆。

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4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

  在中秋节的夜晚,正好晴月当空,一轮玉盘似的圆月缓缓地升起来。我们一家人一起坐在阳台上吃月饼赏月亮。

  我拿起了一个红豆味儿的月饼,外形恰似天空中的“玉盘”,接着,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月饼,那月饼外壳掺杂着红豆,慢慢地流入我的味蕾,那味道甜丝丝的,还带着一点清香,然后我又把另半个月饼吃进口中,美味至极!后来我又连吃了几个月饼,有红豆味、咸蛋黄味、抹茶味、花生味……

  吃完月饼后,已经八点有余,我们一起驾车来到公园里放孔明灯。到公园后,我们把制作孔明灯的材料放在草坪上,然后将塑料杆做成一个孔明灯外形,接着把蜡烛放在中央,紧接着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布用钉子钉在塑料杆上,最后就可以点火了。两分钟之后,孔明灯徐徐地飞向空中,孔明灯越飞越高,越来越小,我仰着头一边看孔明灯一边问:“孔明灯会不会飞到月亮上去呀?”大家听后都笑了起来。

  说起孔明灯的'来历,相传诸葛亮被司马懿围困到平阳,诸葛亮算准风向,命人用白纸糊成无数个灯笼一个个小灯笼升起。营内的士兵高呼着:“诸葛亮先生坐着天灯突围了。”司马懿竟信以为真,带兵向天灯方向追赶,诸葛亮得以脱险,于是后人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怎么样,中秋节中的习俗是不是很有趣呢?

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5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而在我的家乡祭灶则是春节前的头等大事。

  过完腊八就是23日的祭社。祭灶,名副其实就是给是王爷上供的日子。而在我的家乡,祭灶的流程十分复杂,隆重的程度绝不亚于其他的节日。

  一般的祭灶都在西墙或者在炉灶前,有钱的人在家会摆上一个神龛,没钱的就直接贴上画像。祭祀时会近三次酒,第1次则要诚心祷告,待三次完毕后,人们会将旧画像撕下,连同芝麻祭品一同燃烧,为的是将灶王爷“送上天”。至于祭品为什么都是一些又甜又粘牙的.食物,图的是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在玉帝面前尽说好话,正所谓“吃甜甜。说好话”。当然在正月初四,别忘了“接神”,就是将新神像贴在墙上。

  关于这个灶王爷,我也知道不少,都是从长辈们的口中听来的:有的说是一个美女,也有的说是一对夫妻,还有的说是皇帝、天地、东皇太一等,不过我听的最多的则是一尊男神——被玉皇大帝派下凡间洞察人间的使者。

  我很喜欢我家乡的这个习俗,虽说我并不信神,但这天的我却因此“沾了”灶王爷的光,因为在祭灶这天,我们小孩子都会得到大人们做多了的糖瓜,又粘又甜的,让人十分喜爱。

  这就是我家乡的祭灶节,这也是我家乡的独特风俗。

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6

  以往的年里,鞭炮的响声不绝于耳,人们走亲访友到处拜年,年味浓浓。然而今年,疫情让热闹的年,没有鞭炮声,没有拜年的人,甚至街上也人烟稀少,使得我更加怀念以往的“年”。

  以往的年是热闹的,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红红的爆竹屑一堆堆的,火硝味滚滚。街坊邻里见面都互道新年好。人们的脸上挂着喜庆的微笑,而地上的爆竹屑也映衬着喜庆……任何东西都带着浓浓的年味。

  正月走亲访友也是热闹的。人们不是请来客人到自家吃饭,就是留在亲友家吃饭。中午是最令人喜悦的时刻。炊烟四起,高压锅里压着鸡汤、鸭汤,电饭锅里散出香甜的米香,锅里炒着清爽的青菜。“哗啦”一声,是菜倒入热锅中的声音,翻炒,撒盐,使生涩的生青菜变成了美味的珍馐。家家户户都在烧菜,这儿的鸡汤香味散到了那一家,那一家的鱼香传到了这一家。一时间肉香、鸡汤香、饭香混到了一起,就算没看到菜有多少样,光闻闻味道就能让人咽几大口口水了。

  一桌人围着大圆桌吃饭,谈天说地……说的都是喜庆的'话。大人带着小孩给主人敬酒,大人喝酒,小孩喝饮料,其他大人互相敬酒,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中饭吃完后,主人们拿着红艳艳的红包,塞给小朋友。小朋友脸上挂笑,嘴上说不,故意推辞,而手却紧紧的捏着红包,最后还是收入囊中。

  ……到了晚上,一天的行程总算是结束了,点燃烟花,让它在夜空中绽放,是那么宁静、祥和。

  我怀念以往的年的热闹……

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7

  今天,是我期盼已久的清明节,又可以吃到奶奶做的清明饼了,我一大早就来到了奶奶家,不过这次我要试着自己做清明饼,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尝尝我的手艺。

  我先按照奶奶说需要的食材来到超市采购豆腐干,酸菜,肉,艾草样样备齐了,我一蹦一跳的回到了奶奶家。只见奶奶把肉切成了条状,把艾草打成了汁与面粉,和在一起,再把豆腐干也切成了条状与肉,酸菜,共同倒进了锅中翻炒。我来揉面团奶奶在曹县面团揉好了,下也炒熟了,热气装进了我的鼻孔,让我不经意间咽了三口唾沫,奶奶带上了一次性手套,教我做清明饼,做法很简单,因为材料都已经准备好了,我对奶奶说:奶奶,我就做个小的'给你们吃,我第一次做,没您做的好吃。奶奶笑着对我说:好好好,我孙女做的肯定好吃。

  只见奶奶把面团柔成了扁圆形,把线塞进去,再揉成球。

  做完清明饼,妈妈告诉我你知道吗?清明节有一个习俗,就是放风筝,放到,再将风筝的线剪断,就代表今年的晦气都随着风飘走了,我激动的说,那太好了,我一定要让今年的晦气都随风飘散。

  我们来到广场,妈妈放风筝,我拿着一把剪刀,妈妈像个小孩子似的跑来跑去,风筝慢慢的放到了处,随着咔嚓一声,风筝线被我剪断了,瞬间飘的无影无踪这也代表着今年能平安了。

  清明饼真好吃,你会做清明饼吗?

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8

  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繁华的大城市,武汉。每年的正月十五,等天一黑下来,人们就会跑到街上闹花灯,过元宵节。

  今年的元宵节也像往常一样热闹,我们一家人坐在餐桌前吃着汤圆,提议去外面走一走。

  大街上果然热闹,灯笼照亮了这个夜晚,赶走了黑夜。看着一个个五花八门的灯笼,我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元宵节要挂灯笼呢?”于是,妈妈告诉了我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有一只神鸟迷路了,飞到了人间,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天帝知道了非常生气,让天兵在正月十五的时候放火烧人间。天帝的'女儿不忍心让老百姓们受难,于是偷偷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老百姓。人们非常害怕,有个老人想了个办法:在正月十五那天摆满红灯笼,放鞭炮,让天兵以为人间着火了,这样就可以躲过这次灾难。果然,正月十五那天,天兵看见人间灯光通明,硝烟四起,就回去禀告天帝不用放火了。人们为了感谢天帝的女儿并纪念这一天,就在正月十五时挂花灯,赏月亮。这就是元宵节的来历。

  不一会儿就到了猜灯谜的地方,我看到了一个灯笼上写着:凿壁偷光(打一三国人物)。我思绪一动,这不就是孔明吗?我争先恐后地来到兑奖处,说出了答案。一个叔叔笑眯眯地拿出一盒汤圆递给了我,我接过汤圆,高兴极了。

  回到家后,我尝着靠自己努力获得的汤圆,美味极了。真希望下一个元宵节快点到来。

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9

  芝麻汤圆

  杭州市时代小学六(4)班杨介梵

  在老杭州人的观念中,吃完年夜饭,必做的肯定是第二天的早饭——汤圆啦!

  听外婆跟我说,做汤圆老有讲究了。外婆说,她那时候啊,根本没有电动磨粉机,得先拿着黑芝麻,去邻居家借用石磨,使用浑身力气转一圈又一圈,才能将芝麻磨成芝麻粉。当然这是在准备年夜饭吃食前就应该做的了。

  准备好芝麻粉,接下来就是把大锅烧热,把猪油、芝麻粉与白糖一股脑儿全倒进去翻炒,直到将其炒成糊状,再关火盛出,放在一边晾凉。这就是馅儿了。

  等晾凉后,把馅儿搓成一个约山核桃大小的`圆球,再在事先准备好的竹匾上倒上糯米粉。接着,把黑芝麻球放在匾里不断顺时针及逆时针晃动,抖动,等到“黑脸大汉”穿上了“银装”,一颗颗雪白的汤圆就做好了。这个过程相当讲究,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技巧,一般都是由“老师傅”——太奶奶来完成。

  另外,这做汤圆的时间也大有讲究。照规矩,在年夜饭以后,大家围坐一圈,一起动手搓馅,由“老师傅”负责“擂”汤圆,所以这种汤圆也被称为“擂大”。做汤圆必须在午夜前完成,用做第二天一早全家的早餐,大概是寓意一年团团圆圆吧。

  做好的汤圆静置一夜,第二天大家起来煮着吃,满口美味和心意。

  杭州人过年就是这样,不仅与众不同,还极有特色。你说呢?

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10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风俗,而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春节的风俗。

  在每年的大年初一就是春节了。在春节有着许多的风俗,比如:贴春联,拜年,吃团圆饭……作为小孩而言,最感兴趣的就是吃除夕团圆饭和放烟花啦!

  夜幕来临,厨房里大人们忙忙碌碌,在准备着一道又一道美味的菜品,菜品看着都好吃,让人看了想要快点尝一口,我们小孩早已等不及了,于是经常趁大人不注意偷吃一口,我们细细地品尝着菜品,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好像这香气在人们口中不肯消失了一样。

  团圆饭后当然少不了放烟花,只听见“呲——”地响了一声,一个个小小的火光从口子里钻了出来,又迅速地飞入天空,只听“啪——”的.一声,就像那绽放的花朵一样开在了那漆黑的天空中,十分绚丽,慢慢地又消失在天空之中,接着又是几声“啪——”,那几朵花朵又缠绕在一起,好不可爱。这花朵什么颜色都有,有红的,有黄的,有绿的,有蓝的,还有紫的,颜色丰富多彩且不单调。甚至还有能变色的,看完了总要尖叫一声,真是热闹非凡。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就是我家乡过春节的习俗。

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11

  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正是中秋节来临的时间。等到了夜里,月亮升起,中秋节才算真正到来。

  一轮黄澄澄的月亮高高地挂在黑色的天幕中,跟平时的月亮显得有些不同。中秋的月亮更显明亮、耀眼。也难怪,古人对中秋月亮总是寄予无限的情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我们一家人搬着小椅子,来到楼下赏月,既然是中秋节,那当然少不了吃月饼了。月饼的外形大多为圆形的。一般表面都会印上各种精致的图案,可能是月饼的外表长得跟月亮很像,所以才叫它月饼吧。

  月饼的馅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五仁的,有芝麻的,有花生的,还有各种味道的水果口味的月饼。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水果味的月饼,甜甜的月饼中又伴随着水果的甘甜。能一边欣赏着夜晚的美景,一边吃着月饼,跟家人聊天,这种享受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月饼,又叫胡饼、宫饼、团饼、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在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谚语道出了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地,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现在,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12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区都有它不同的地方特色风俗,儿时每到过年前就经常给我讲我的老家——云南各种民风民俗。每至过年,亲戚朋友都会相互串门,轮流做东,而我们白族人的主人家中,会摆出一种特色饮品——“三道茶”来招待尊贵的客人,也是直到后来我慢慢长大了才亲身体会到这“三道茶“的美味之处。

  所谓“三道茶“,准确的说就是”一苦,二甜三回味“,每逢佳节,便要举行这种仪式,主宾相敬,举杯齐眉,不是为了解渴为目的,是这茶寄之以兴致和情感,这就是这道茶的精髓所在。一道茶,原材料出自大理的沱茶,用砂罐在炭火上烘烤,直至茶香袭人,冲入来自大自然的山泉水,白族人喜欢的茶是浓醇为佳,香苦宜人,苦味十足。二道茶是大理特产盛产的乳扇,核桃仁片、红糖为佐料,冲入茶水,茶味香甜而不腻,味甘甜可口。三道茶,是以特色岩蜂蜜加入姜、桂皮,冲入大理的“苍山雪绿”绿茶,这杯茶是给我感觉最神奇的,各种佐料的味道交杂,要慢慢细品,慢慢回味,于是就有了“回味茶”的俗称。

  古时候,三道茶也是佛教推广的`一种手段,这也是人们追求人格完善的最高境界。而现在,成了白族人家迎客的重要仪式。宾客上门,家里最有威望了长者就会亲自烹茶。一声雷响,茶开入蛊,再有小一辈敬给尊贵的客人,一边喝茶,一边叙谊,在欢笑中送上吉祥如意的祝福。

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13

  在我的家乡,每到春节,人们除了贴窗花、吃饺子和走亲戚外,还要写几幅对联,贴在自家的门板上。我对贴对联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墨香,常常唤起我美好的回忆。

  腊月末,家乡的人们就已经忙着剪窗花。在剪窗花的同时,我还缠着奶奶讲窗花各种吉祥如意的寓意。一天下来,我们收获满满,连堂弟都剪了一个小小的“福”字。大人们在每一扇窗户上都留下了红火的印记。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街上到处人声鼎沸、车水马龙,人们张灯结彩,好不热闹。这一天,人们还要贴对联,寓意吉祥如意、步步高升。诗人王安石曾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由此可见对联的重要性。我一直在练书法,便写了一副。甩开大笔,只几下,右联“新岁乘龙立宏志”就写好了;再把笔潇洒地连挥七下,左联“牛肥万户示兴年”立即呈现;最后我一横笔杆,横批“吉祥如意”就完成了。精通书法的爷爷看完高兴的不得了,说道:“乖乖,不得了啊,大孙子的书法都赶上我了。“不一会儿,这副对联就贴到大门上了,来访的'客人都赞不绝口。

  远居他乡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寓意团圆美满。但今年由于疫情的关系,我和父母无法回家过年祖父从家乡打来了几个电话:“春节要记得贴对联哦。”我依言而行,那悠悠墨香,又溢满心间,我幡然醒悟,春节对联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关怀,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瞬间,我又联想到我那美好可爱的家乡!

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14

  我们家乡的除夕,有很多风俗:吃年夜饭、守岁、做红团……而我最喜欢的就是做红团了。

  今年除夕,奶奶也是一如既往的做红团。只见奶奶先把米和绿豆分开煮熟,再加上一点白糖并搅拌均匀。接着奶奶又把糯米粉磨碎,再加上一点红食素,这样才能使红团变红。奶奶还告诉我红团的寓意:“吃红团可以在新的一年里红红火火。”然后奶奶又熟练地把红团分成大小一样的'小球,再用小圆棍把小球搓平。成为一个个红团皮。奶奶把刚才煮好的绿豆馅放在红团皮里面,并包紧,然后把剥好的红团皮放进一个木雕成的红团印章里,轻轻压实,用手一敲,里面还刻了一个“福”字呢!奶奶把包好的红团垫上昨日摘好的粽叶。放在蒸笼上蒸,过了半个小时,红团熟了,每个红包都散发着诱人的香味,红彤彤的看上去十分美味。

  看着奶奶做,我也忍不住想尝试一下。我照着奶奶的样子,先用勺子挖上一团馅,然后再放在红团皮上,再把红团皮包紧,但是一开始我不是包的馅太多,就是太少,做的红团大小不一,这时奶奶告诉我:“红团的馅差不多三勺就可以了。馅太多就会露馅,线太少,红团皮又显得太多了,不好吃。”我照着奶奶的秘诀去做,个个红团饱满均匀,十分美味。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你们家乡的风俗又有哪些呢?

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15

  每逢过节,我们家乡都会举行摔跤比赛,我很喜欢看摔跤那激烈的场面。

  摔跤古称“角力”、“角抵”,既是强身之术,又是军事锻炼手段。忻定盆地摔跤兴起于南宋。当时,抗金将领岳飞在军中设“角抵”训练士兵。岳飞被害后,其部下一位忻州籍老兵程效婴回到故乡,为寄托岳飞抗金意愿,将军中所学跤术传给乡亲,深受乡人喜爱,故一传十十传百,世代相延,终成习俗,在长期发展中演变成了“挠羊赛”。明末清初,摔跤在忻定盆地广泛开展,经久不衰。

  忻州的摔跤,不但在逢古会、唱大戏时,有村与村、县与县的.比赛。去年八月十五,我就在古城看了一场精彩的摔跤比赛。在古城南门广场上,只见两个赤身大汉盯着对方,裁判一声令下,比赛开始了。他们像两只被激怒的雄狮猛扑过去,于是两个人扭在一起,头抵着头,像牛顶架一样互不相让。两人踢、挑、钩、抱,变化多端,真是你用计谋我攻破绽。你争我夺,互不示弱,不断巧用绝技。一刹那,那台上的一个胖子使出一招,来了个“顺手牵羊”,右手一把将对方左手用力一拉,左手紧抱其右腿,“啊”的大吼一声,将对方扛在了肩上,随后将他摔倒在地上。顿时,台下一阵喝彩,我也猛劲的鼓掌。

  摔跤是我的家乡忻州独有的风俗,也是受大众喜爱的运动。我喜欢我家乡的风俗。

【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相关文章:

家乡风俗作文05-13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6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07-28

家乡风俗作文06-29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05-20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07-30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7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14

家乡的风俗02-21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