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精品15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的风俗作文1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又称“龙舟节”。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自然是赛龙舟了。
妈妈说,赛龙舟这一习俗在战国时期就形成了。据说,楚国诗人屈原因国家衰亡而投江,楚国人们急忙划船找屈原。他们争先恐后,一直没有找到。之后,每年五月初五,人们就借龙舟驱散江中鱼虾,从春秋到现在,人们常常划动龙舟,纪念这位伟大的英雄。
龙舟,自然是与龙相似的船。它们往往像一条条在水中遨游的水龙,龙首高昂,好似随时准备腾空而起。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区不同,龙舟也不同。如杭州的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龙舟狭长,龙头呈黑色。整条龙舟上都有木雕鳞甲,有时还会有纱灯、锣鼓、旗帜等装饰。
宋代诗人张榘在《念奴桥》中写: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这让我想到了五月初五河边龙舟争相竞赛,高举旗帜,奋擂击鼓,一争高下的场景。那一天,无论小孩、大人,还是白发苍苍的老人,都早早到河边等龙舟,给宁静的河岸增添了几分热闹。人们焦急地等待龙舟出现。不知谁大喊一声:“龙舟来了!”成百上千人的目光一瞬间聚集在河的`上游。“咚咚咚”一艘龙舟伴着喜庆的锣鼓声出现了。接着,第二艘、第三艘……一条条龙舟飞驰而过。后面的紧追不舍,前面的也不甘示弱。龙舟在这样你追我赶中,随着锣鼓消失在河的尽头。
赛龙舟,是中国的重要风俗,它不仅是一次比赛,还是工业水平的展示会。
家乡的风俗作文2
在我们国家,有很多节日,我们的孩子总是想着节日,因为每逢节日,学校就会放假。虽然功课比平时多了一点,但还是有闲暇和玩耍的时间。
我喜欢节日,特别喜欢中秋节,特别喜欢家乡的中秋节。因为八月的中秋节是收获的季节,我们可以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
这里很棒。每年临近中秋节,妈妈和外婆都会做月饼给我们吃,因为中秋节就是吃月饼,赏月。妈妈和外婆坐下的月饼很漂亮。别看你做的月饼,表面上看,上面的花纹,就像是雕刻家雕刻出来的一样。其中,我最喜欢桂花瓣的图案。不仅如此,它们也是用新鲜的面条和坑制成的。的。主要的陷阱是:红糖或白糖,然后加入一些芝麻、坚果、花生和葡萄干。做出来的月饼,不管是蒸的`还是测试的。只要上桌,就会有一股清香可口的味道,让人垂涎三尺。
我喜欢庆祝中秋节。院子里,一家人围坐在主桌前,吃着月饼,喝着桂花茶,赏着天上的圆月。有时,远在他乡的亲人不来,我们一边赏月一边想念他们。看到天上的月亮,我们就想见见自己的亲人。
虽然现在市面上的月饼种类繁多,但我还是喜欢吃自制的月饼,因为吃自制的月饼感觉又香又甜。
我喜欢节日,但我更喜欢家乡的中秋节。因为中秋节代表着团圆,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多好啊!
家乡的风俗作文3
今天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又称腊八,即腊八节。
家乡腊八节的习俗一:煮腊八粥。
腊八节大多数家庭都要煮上一大锅腊八粥,这一天如有邻居谁家没煮腊八粥,准会有人了解后盛上一大碗送过去,据说还有祈求丰收和吉祥的'含意呢!乡亲煮腊八粥不可少的原料有:大米、糯米、干洋角(豇豆)、红赤(角)豆、萝卜块、山芋块、萝卜菜(或青菜)。
家乡的风俗作文4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形形色色的特色习俗形成了五彩斑斓的中国。每一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宛如一缕缕情思牵动着不同地区游子的心,在我美丽的家乡——罗定,也有着几种充满特色的'风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曾在《元日》一诗当中描写春节。在春节里,家家张灯结彩,处处都弥漫着热闹的气氛。不知是什么时候,那一个又一个灯笼悬挂在高楼和树上,它们在微风中调皮地摆动着那福气满满的身躯,还有那些闪着亮光的对联,也在比拼着谁更有才华。在这一天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扬起了灿烂的笑容。
在除夕这一天,家家都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我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看着这一桌子上的佳肴,简直就是一场盛宴。大家看着这一桌子的佳肴都咽起了唾沫。随着爷爷的一声“开饭了!”大家都立刻坐下,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大家都吃得油光满面!
吃过年夜饭,人们不是燃放鞭炮,就是赏烟花。明月当空,一时间鞭炮声响成一片,空中璀璨的星星不再寂寞,烟花如一朵朵五光十色的花朵在绽放,过后又化作无数颗发光的流星从天而降,划破夜空,逐渐消失……又如同仙女散花一般,壮丽无比……紧接着我们打开电视看春晚,守岁。当12点的钟声敲响,全国人民都沸腾了起来,烟花也再一次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不知不觉,春节已经过去了,但那时的快乐令我久久不能平静,伴随着旧年的渐渐远去,我又憧憬着新的希望!
在中国,数不胜数的特色风俗各有千秋,中国人民用智慧和团结组成了一个文明的大家庭。让我们一起好好传承、保护、尊重传统文化的结晶,呵护中国这个温暖、智慧、有根的大家庭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5
家乡的年景是热闹的,隆重的,这是一年中我们必不可少的欢乐时光。在一声声鞭炮声中,春节拉开了序幕,分外喜庆、隆重。
每年除夕,我们一家定会赶在天黑前到达千里之外的荆门家乡吃一顿团年饭。
家乡的新年其实在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那天要清扫家中里外的灰尘,俗称“堂腊灰”,又叫“打堂渣”。腊月二十六要将腌制的腊肉提前浸泡,清洗,让每个远道而来的亲戚尝新鲜的“年味”。以前,除夕那天,家乡还有一个习俗叫“挑三水”,要保证三天有水喝,这叫“福水长流,子孙富足”。
吃团圆饭也是过年一等一的大事,它预示着新的一年中一家人团团圆圆,饭菜的香味中夹杂的是每一位团圆儿快乐的心跳,在外工作的人必赶回家来与家人的团聚。
家中的团年饭是热闹隆重的,屋里挤满了人,架起那张巨大的圆桌,饭菜仿佛无止尽地往桌上堆。最引人注目的是中间那盘雷打不动的家乡特产,热气腾腾,黄皮白肉的美味鱼糕,配上一碟洒着葱花,淋着辣油的喷香陈醋,色味双美,令人馋虫蠕动,垂涎欲滴。饭菜美味的异香早已飘满了整个屋子。大家围坐在桌边,随着一声“开饭”,数十双筷子伸向热腾的饭菜,满桌的咀嚼与聊天的声音,这热闹的氛围,这喜庆的'模样,果真是过年了。
窗外天空正昏暗,忽听得一阵阵鞭炮爆裂声,出门,抬头,烟花照得天地间如同白昼,不知哪家先吃完了年夜饭,已开始放鞭炮了。
在这辞旧迎新、驱秽辟邪的爆竹声中,旧年最后一夜平安喜庆地结束了。
大年初一在万物昏睡之时来临了,天色尚刚刚发白,我们便循着家乡的习俗,备好了鞭炮与各种祭祀用品出发祭祖了。
来到了家中的祖坟,坟前散落着各色的花捧,黄土地上留着乌黑的痕迹。被亲人们点燃的鞭炮,在坟前噼哩啪啦地响,大红的屑洒了一地。大家将祭品摆放在祖坟前,挨个儿上香。我们小孩并不喜跪拜的习俗,被催促着拜完,即逃也似地跑开,自个儿在田野上撒欢地跑,玩鞭炮去了。长一辈的大伯、叔叔们每一个动作却都透着十分的认真与崇敬,眼里似乎还渗出一丝伤痛与怀念
大年初二到了,我们开始挨家挨户地拜年。大家在节日的喜庆中欢聚一堂。
每家的主人都十分热情。
到了饭点,就更是热闹,大大小小十几菜,不论早、中、晚餐,不下一会,都被吃个精光。孩子们给长辈鞠躬、磕头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不停道着祝福的话语,大家都其乐融融地相处着。饭后大人们围坐沙发上聊着一年在外的生活,孩子们凑到一起满堂疯跑,释放天性。
夜幕又一次次悄悄降临,美丽的烟花,欢快的笑声。春节,带来了团圆与美好,留下一家人的幸福与平安,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
家乡的风俗作文6
铜陵的春节和别的地方基本相同,虽然时间较短,但热闹、有趣,一点儿都不比别的地方差。我们这边有一句话说得好,“初一不出门,初二回娘家,初三上下,七不出八不归。”
铜陵的春节从大年三十开始,这一天也叫除夕,在这一天里,我们要贴对联,穿新衣,做年夜饭,祭祖等等。到了晚上,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放鞭炮,可开心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我们老家会舞板龙,整个小区的人都围在广场上。每一节龙身下都会有三四个人举着,时不时地还会有人突然加入,出一份力。人们唱啊、跳啊,节日气氛一下子就出来了。龙头上有长长的胡须,拔一根下来绑在小孩子的手腕上,以示平安。龙头前也有一个好大的绣球,绣球往哪儿摆,龙头就往哪儿摆,可好玩啦,我看着眼馋,缠着我妈试了一下,没想到看着轻飘飘的`绣球竟然也有些份量,我当时才五岁,我努力地抬起脚,让举龙头的人能看到我,可是一抬脚,重心就不稳了,于是我像不倒翁一样,左摆摆右摆摆,龙也在我的“控制”下,像喝醉酒一样,左摆摆右摆摆,夜晚就在大家的欢笑中,悄然无息地溜走了。
一眨眼,春节就结束了,“炮竹声中一岁除。”新的一年,新的气象,让我们一起迎接新的一年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7
夜,来了。幕布般的天空被轻纱似的薄云笼罩,一轮白玉嵌在空中,清清冷冷。这景象不免被月下的那一片耀眼的光辉比下去,那一片别有洞天的光辉便是——南泉灯会。
漫步至灯会正门,不免为之震撼。这扇大门是一个空心弧形,两端皆有一个以赤色为主,以宝蓝色点缀的花瓶相衬,中央一朵浅绛的牡丹招展着,颇有国色天香之姿。大门顶端,五彩花卉徐徐展开,两只蝴蝶伴其侧,霎亮人眼。
进入灯会,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棵身着荧光衣的翠树,右方是一条长河,被光芒映得莹莹的,水波荡漾,光芒被拉长,随即又如初。河上又别有一番景致,继续向前,原只有零星光芒的河面被填满了,是荷灯!那些精灵落在河上,几片翠若玉盘的荷叶,将其衬得越发灵动。细看,那花瓣还在“起舞”,轻轻展开、渐渐合上,着实有趣。看着看着,一阵薄雾飘来,荷灯便似美人蒙上面纱,娇羞动人。
莲灯后,一条巨龙穿透云雾,尽情地展示自己威武的身姿。它的身子像山脉般弯曲,身上的鳞片被灯光照得金光闪闪,巨龙大张着口,口中似乎含着一颗金珠。继续移步向前,再次路过一扇大门,这扇门也煞似有趣,两位仙人反手奏着琵琶,轻轻摇晃,好似被身下的祥云托在空中。
南泉灯会的景致真是数不胜数,迈步向前,又有一处引人驻足,一座座泛着异彩的山峰连绵不断,如五彩霞光,整个场景宛若一幅画卷。画中,一位诗人泛舟湖心,举杯邀月,对酒当歌,一手扶在身后,抬头仰望,似在向明月吐心中思绪,将人拉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境中。
沿着道路观赏,半晌便到了一个广场。那儿有一处壮观的景致——“九龙壁”瓷器灯组,它不是绘画,也不是彩色幕布,而是瓷器餐具一个个组合成的。九条飞龙腾云驾雾,形态各异,一只张牙舞爪、一只仰天长啸、一只跃跃欲试......巨龙的鳞片和身体皆用瓷器组成,太有创意了,在灯光的照耀下,九条龙似活了一般,眼睛闪着光,鳞片熠熠生辉,颇有王者气势。流光溢彩的仙女洞、生动有趣的梦幻森林、气势磅礴的峭壁飞泉、五光十色的孔雀开屏......一一映入眼帘,印入脑海。
寒意渐浓、夜已深。在这冷意浸入的冬日,这温暖人心的“明珠”,将人的疲惫驱散,让人心生喜悦!
家乡的风俗作文8
冬至这天,按照习俗吃饺子。小的时候我很好奇地问过妈妈,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妈妈告诉我,因为冬至这天是全年最冷的一天,传说吃饺子能够防止冻耳朵。
开始包饺子了喽!奶奶把材料都准备好了,妈妈叫我:“妮妮,快来和我们学着一齐包饺子吧!”我拿起一个妈妈擀好的饺子皮,学着奶奶的的样貌放在手上,然后用小勺挖一小点肉馅放在饺子皮的中间,把皮捏拢,这样一个饺子就包好了。尽管它看上去有些皱皱巴巴的`,像个满脸布满皱纹的小老头。可我的心里却甜滋滋的,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包的饺子。渐渐地,我包的饺子越来越有模有样了,就像小老头变成了小公主,我得意极了!我高兴地举起它向妈妈和奶奶炫耀说:“好看吗”妈妈看到我包的饺子,笑着说:“十分可爱。”
包完饺子后,妈妈问我:“妮妮,想不想吃”我连忙回答:“想啊!我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于是,妈妈立刻打开煤气灶开始煮饺子。不一会儿,锅里的水沸腾了,饺子们一个个浮了上来,它们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就像一群小白鹅悠闲地在河里游着。饺子出锅了,我连忙用筷子夹一个往嘴里送,一股香气从我的嘴里飘向深处。我觉得自我包的饺子和外面卖的饺子味道截然不一样,它更美味。
我喜欢吃饺子,更喜欢吃自我亲手包的饺子。我津津有味地吃着自我包的饺子,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啦!
家乡的风俗作文9
一年中也就数春节最热闹吧,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
临近春节,家家户户都热火朝天的忙碌着。大人们打理家中的卫生,小大人们也得帮着大人们干活,但不必像大人们那样累,娱乐的时间总该是有的,与同龄的孩子们聊聊天,或是忙一些自己的事。小孩子们当然是玩了,东跑西窜,或是再叫两三个一块疯去。一玩就是大半天,回家一般都很晚,自觉的孩子当然是早些回家,不用父母费心。那些不自觉的,自然是要吃饭时或是天色已晚被父母喊回家去,怕是走时也还会有些念念不舍的吧。若是父母不来,脸皮厚些,恐是要在别人家吃住了。
前头说了那么多序曲,接下来也该是重点了。
先从除夕夜说起吧,明天就是新的一天了,家中必然是要打扫干净的,晚饭桌上还要多摆上几个碗筷。我问过妈妈为什么要多摆上几个呢?妈妈告诉我,这是寓意着未来家里多子多孙的.。我从不信这些,认为只是用来烘托气氛罢了。在晚饭前,家中公柜上还要燃香,门外还要放爆竹,爆竹放完后既可吃年夜饭。
吃完饭后,就是包饺子了,按我们家乡的习俗,饺子中还要包上硬币,多少都随意,只可放一个五角,若是在吃饺子时吃到五角的代表你今好运连连、财源滚滚。
于是,在盛饺子前,总会,用筷子弄破几个,看看里面有没有硬币。若有,就盛去。没有,就放那儿,谁爱要谁要去。
我本人并不喜欢守岁,所以吃完饭没一会儿就睡下了,那些守岁的就不停在放鞭炮,扰的人不能安宁。
正月初一,早晨起来吃完饺子后就要去祭祖,这祭祖只能男人去,女人们就要待在家接待要来的客人,这祭祖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三四岁的小孩,都可以去。持有族谱的人家放炮,听到炮声后一个庄子的人都要去祭祖。人齐后再次放炮,然后就是烧纸,公柜上放着一个观音像,前面再摆着香。老辈人头发都掉了光的,手中拿着木鱼,隔一会敲一下,木鱼一响,同辈的人两两结伴跪下磕头,我第一次见到这个情形还以为是哪家要结婚呢。
祭完祖就是拜年,所有祭祖的人结伴而去,女人们就站在门口,手中拿着香烟,递给来的客人。说白了就是组团到别人家站一会,顺便拿两根烟罢了。
这就是我家乡过春节时的习俗,也没太多不同的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家乡的冬天来的挺早,转眼就已经进入深冬时分了。家乡的深冬寒意很重,但是丝毫不减少它的美,我始终觉得深冬时分是家乡最美的时刻。
家乡的深冬,有着晶莹的洁白。雪,当然是冬的主角,冬姑娘昨天还穿着金色的盛装,今天,又换成了一片粉妆玉砌的景象。你看:漫天的雪花,像无数洁白可爱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天空中飞落下来。他们天空中翩翩起舞,是多么的洁白,多么的轻柔,似玉、像雾,不一会儿,地上就铺上了一层银色的地毯。正如诗中所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地一片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不由令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
这是一片热闹的景象:年轻人在雪中漫步、嬉戏,严冬掩盖不住他们身上迸发出的活力和热情,他们尽情享受着冬特有的魅力。小孩子们在雪中堆雪人,打雪仗,享受着冬为他们带来的欢乐,爽朗的笑声伴着纷飞的雪花飘到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告诉人们:冬来了!
我也走出家门,漫步在宁静的雪中,看到这晶莹洁白的世界,听到雪从树梢上落下的声音,闻到一股梦幻般的清新,一片雪花飞入口中,透心的清凉、甘甜,令我心旷神怡。我张开双臂贪婪地享受着,享受着这圣洁、静谧的气氛。
家乡的深冬,没有刺骨的寒冷,有的是凉爽而又梦幻的`气息,家乡的冬天,没有凛冽的寒风,有的是清凉而又柔和的清新。
我爱家乡的深冬时节,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很多美丽的画面,还有很多很多的欢乐,让人怎么能不喜欢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富裕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们灵台也不例外,比如说我们灵台的一些人或物:灵台宫灯、灵台香包、灵台剪纸、灵台根雕、灵台泥塑、灵台刺绣、灵台碑林、灵台民间社火等等,现在就让我为您讲讲吧!
先说说我们的灵台宫灯吧,灵台宫灯起源于明代,宫灯又称宫廷花灯,是中国彩灯中富有特色的汉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宫灯起初流传在富贵人家,通常在美好而欢乐的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将宫灯挂在房檐角上点燃。明清后,民间艺人不断探索改进,随着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由木材到竹子再到铁丝为主要制作材料,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还有些民间艺人突发奇想,用宫灯代表各种小动物,样式繁多,造型美观,新颖别致,又栩栩如生的动物灯,有富有时代气息的广告灯,有色彩鲜艳的孔雀灯。因此,灵台宫灯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工艺,在周边地区开始流传。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我们的灵台香包,古称香囊,其意蕴是祝福老人长命百岁、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小孩戴上可以保佑平安,父母还在香囊里面放入中药,为小孩来年不生病。在端午节的前几天你会看到,耗子们的脖子上,大街小巷里,在老奶奶的.手推车上,在偏远的小乡村到处都可以看到香包那鲜艳美丽,栩栩如生的造型,香包以他那特有的风韵活跃的人们的生活中。他不仅表达了思想、敬仰、也揭示人性欲望的民俗。
再要说的就是我们灵台的著名人物皇甫谧。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灵台县)人,后徒居新安(今河南新安县)一王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东汉将皇甫嵩曾孙。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后得风痹疾,犹手不释卷。提起皇甫谧人们就会想到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其实,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等书。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其实他还改过各种医学著作,是中国历史上特别有名的医学家。
最后要说的就是我们灵台的民间社火了,社火是一种大型的民间文化活动,是家乡人庆祝春节的活动之一,更是一种传承已久的家乡风俗。若要说春节是一年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那么社火更是给春节增添了一抹浓重的古韵和红火。社火一般在初一到正月十五之间举行。当大街小巷想起锣鼓铜钹声,人们就知道社火来了,他们脸上画着各种不同的脸谱,和京剧的脸谱十分相似,身着华丽的戏服,手拿棍剑刀叉等道具,踏着戏文的诵唱节奏,围着场地走圈。他们脚踩两米高的木棍(也叫高跷),如履平地,真是让人佩服啊!如果你仔细聆听戏文,就会发现戏文和他们的服装道具是相配的。
在中国,数不胜数的特色风俗,各有千秋,让我们一起好好传承、保护、尊重传统文化的结晶,呵护这个温暖、智慧、有根的大家庭灵台。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春节是我们每家每户的重要节日,风俗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了!“噼噼啪啪……”这个声音把正在做美梦的我惊醒了。我听这声音就知道春节来啦!在春节里,年夜饭是必不可少的风俗啦!晚上我在门外,只见妈妈在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汗水淋漓;所谓年夜饭,就是家里所有人都聚在一起吃自己爱吃的`菜;我像一只小馋猫一样,闻着味儿走了进去,走近一看,哇,妈妈真在做听名字就很美味的“红烧猪腿!”首先妈妈先用烫水把它煮一遍,放进盆里后抹上甜甜的蜂蜜,哇!现在就已经开始流口水啦!
然后放进油锅里炸一炸,这一下白嫩嫩的猪蹄变成了金灿灿的黄色,现在味道变得更香了!等下做好了还用说吗?最后妈妈把八角,麻椒,酱油,草果,姜等食材和猪腿一起熬制。过了一会儿,猪腿变了一个好看美味的颜色:棕色让人看了想吃,肯定吃了之后还想吃口水一直流个不停!盼呀盼呀……都已经等好久了,怎么还不吃年夜饭呢?忽然一阵香味飘来,对我这个吃货来说两眼都放光了!原来妈妈已经开始上菜了,那猪腿儿出锅后变得太诱人啦!我们一家人围着桌子,每个人都互相对家人说着祝福溶,年味十足!当然在春节里不止有年夜饭,这个风俗还有很多,比如:猜灯谜,贴对联等等有很多你最喜欢哪一个风俗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灯节。古时候一到过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多是为了增添节日气氛,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很多民俗活动是和灯连在一起的,这一天人们不光吃元宵,还观灯,赏灯也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民俗。
灯节是赏元宵灯,那几天是极寒冷的,但寒冷也挡不住人们观花灯的热情。那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弟弟。还有叔叔一家子去的。我到了观灯的地方我不禁的惊叹到:“哇塞”,好看死了吧!弟弟妹妹也跟着惊叹道。那是有各种各样的灯,有小马。小猪。小猴。小兔等等,是十二生肖的灯里的动物全部包括。更有骰子灯,常规的圆灯,关刀灯。走马灯是在灯上画上马你追我赶,十分好看。我最喜欢的是兔子的形式。它还有一种象征是多子多孙的,俗称“兔婆”。还有许多灯就不一一说了,还有灯谜,一个灯笼下面有着一个纸条,上面有条谜语,如两个月亮天上挂,是“朋”字。
好啦!有一个特别棒!我们特别喜欢的,一个习俗,就是吃元宵,南方人称汤圆,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又称“元宵”。因为元宵表示团团圆圆。每一次吃元宵我就特别激动,有好多口味的.元宵,汤圆,有我最喜欢的草莓味蓝莓味的也有黑芝麻,豆沙的等等,我每次都吃很多,妈妈会说不能吃太多,吃多了不消化,但是太好吃了,会让人一个接一个的吃,别太着急,会烫嘴的!
从正月“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真热闹,到“十八落灯”,整个春节过了,元宵节就算落下序幕。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的元宵节是这样过的,你们家乡的元宵节是怎么过的,快和我讲讲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我家在幸福美丽的乐清市,每到春节、元宵、清明、重阳等重要的传统节日,总是充斥着浓厚的传统色彩。其中,尤数端午节,最让我印象深刻。
一提到端午节,我便想起那甜而不腻清爽可口的粽子。我最喜欢吃蛋黄馅的`,咸咸的,不比那红枣糯米的好吃吗?在乐清,各种大小的粽子都有。我真想一个一个粽子全塞到我的嘴里,一想到能把这些美味吃到嘴里,立时一种满足感便涌上心头。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这个问题一直藏在我的心间。问了妈妈,妈妈告诉我是为了纪念屈原。传说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当地百姓为了不让鱼虾啃噬屈原的身体,纷纷将米团丢进江中,这才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不仅有吃粽子的习俗,还有赛龙舟呢!每逢端午划龙舟,比赛现场,总是人山人海。还没开始的时候一片安静,随着指挥人员的一声枪响,人们便有节奏地划动浆,鼓声震耳欲聋。随着竞争愈发激烈,岸上更是人声鼎沸。水中倒影着浆手们斗志昂扬的姿态,水面上各色龙舟争先恐后朝着终点进发,一时间热闹非凡!
每逢端午,总也少不了吃粽子的满足,也少不了划龙舟的激动,我想它应该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吧!
图片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爸爸妈妈带我去爷爷家玩。一进门,就看到桌角上挂着粽子。看着爷爷认真地包粽子,我忍不住问爷爷:爷爷,我可以包粽子吗?爷爷笑着说:当然可以!
洗完手,我兴冲冲地跑到爷爷身边,学着他的模样,拿起两片浸湿的粽叶,绕着手指转了几圈,粽叶就变成了一个三角筒。那个形状,爷爷用勺子放了一些糯米,然后用手压了一下。我也跟着爷爷的方法。可我装不下糯米,急忙问爷爷:“爷爷,您怎么装的那么容易呢?我为什么装不上呢?”我不解地看着爷爷。爷爷对我说:“傻孙女,你的粽叶下面有个洞,一放米进去就漏出来,当然填不进去了。”我低头一看,吃了一惊。真的有一个洞!爷爷又教我怎么把粽叶包紧,放一勺米在里面,然后把多余的粽叶盖上,让粽子的两边有两个三角形的尖角,把两个尖角往下压,最后用线把封面和粽叶的尖角扎起来。这样一个粽子就完成了。我按照爷爷教我的方法做了几个粽子。虽然我包的.粽子形状奇特,但我觉得自己是个宝,我很开心,因为我学会了包好吃的粽子。
包好粽子,爷爷把粽子放进锅里煮,我耐心地等着,很快粽子就熟了,我迫不及待地查看自己包好的粽子,发现它们已经煮好了,但我还是高兴地把它们捞起来出去。粽子的香味扑鼻而来,让人垂涎三尺。我今天吃了很多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家乡众多习俗之一。我家乡还有很多习俗,比如中秋节吃糯米糕,元旦吃汤圆,清明节上坟祭祖等等。我爱我的家乡!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风俗作文05-13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07-28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14
家乡风俗作文06-29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7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05-20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6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07-30
家乡的风俗02-21
家乡的风俗节日作文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