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写人作文>妈妈的爱作文500字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

时间:2024-06-22 12:23:27 写人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精)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妈妈的爱作文5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精)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1

  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朱自清

  学生年代已然过去廿余年,再读朱自清先生《经典常谈》是在从事中学语文教育二十二年后的今天。不知不觉,忙到飞起的这个暑假,已悄然过了大半,也只有在静夜才得以独自沉浸于朱先生凝练简洁的文字中,感受先生80年前在浩繁艰晦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皓首穷经,青灯文字的良苦用心,领略先生的经纬之才。

  书中,朱先生开宗明义,本书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典籍,亦可称之为“国学入门书”。于我而言,既称得上“国学入门书”,其分量自不必赘述。何谓经典?先生言: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先生大才槃槃,在浩瀚典籍中觅沧海遗珠,所选经典囊括了经、史、子、集四部中最广为流传的经典著作,既沿袭传统顺序精选了经典书籍十三种,又以教育大家的高瞻远瞩,自《说文解字》始,五经四书、《春秋左传》《战国策》《史记》、诸子经典、辞赋、诗歌、散文,玉振金声,用夹叙夹议的行文,微言大义,以清隽沉郁的文风、洗练秀丽的文笔,从十三种书籍作者、产生原因、内容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等方面娓娓道来,简直是一部小而精的经典学史。在我看来,这本书既可看做散文集,亦可看做教科书,完全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绝好入门指南。

  撰写《经典常谈》,朱先生心中应该有一个宏大的信念,那就是启发一般人亲近经典的兴趣,将他们引到经典的大路上,使年轻一代了解整个传统文化,造就通才。朱先生言:“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隔着时空和岁月与先生求学,走进《经典常谈》如入宝山,在先生的引导下,在中华古代文化经典的瑰丽山水中,按图索骥,探索着文字的起源,知晓了《尚书》流传的曲折,感受着太史公的坎坷和坚守梦想的执着......朱先生以大教育家的深厚功力,高屋建瓴又极懂人心,这部《经典常谈》,以“指南”为主旨,却只是引导你想去探寻。从先生谈《史记》就可窥其一斑:不说流传千古的列传本纪,只讲太史公一生如何坎坷,如何发愤,如何终成一家之言,在史记的大背景中刻画出司马迁枯瘦却如铁的身影,直言他和《史记》一样伟大,如此这般,直让人不禁想去探一探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华彩。

  再读《经典常谈》,在这样一部厚重的学术著作中,先生以大智慧,在平和的'幽默中将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妙趣横生处是简练质朴的文笔。《战国策》里,苏秦连横失败,“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于是发奋努力,夜里读书“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后来合纵功成,“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世态人情,只在寥寥几笔;屈原著《离骚》,言说屈原“是个富于感情的人”,悲愤而发,“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就像人在疲倦或痛苦的时候,叫‘妈呀!’‘天哪!’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甚么组织的”,俏皮易懂的几句话语,让读者把《离骚》的韵律特点和屈原的感性形象一览无余......讲历史,讲古人,讲文化,是“常谈”而不是“长谈”,有趣而丰满,不啰嗦亦不说教,只是告诉你,那边放着一些书,它们很老,很旧,里面沉淀着许多东西,欢迎你去看。先生如此笔触既保留了原著的神秘,又从更立体和广泛的角度挖掘这些经典背后的故事,让孜孜的读者不仅能理出经典流变的基本脉络,更能学到做学问的一般方法,引导更多的读者去向往经典,去研读经典,足见其用心之良苦,笔力之精道。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好的语文教育?引导学生在汉语言文字世界中探索语文之美,让语文之美在孩子们心间生根发芽。再读《经典常谈》,忽然了悟,朱先生已先行久矣,我辈之幸,终能在《经典常谈》里体悟先生良苦用心和为师之道,终于明白这才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将经典之美种植在少年之心的正途大道。

  静夜掩卷,我仿佛看到朱先生伏案凝思,把那些宏伟而磅礴的羁绊,一笔一划地写到纸上,沧海觅遗珠,将中华文化经典深深刻画在历史的岁月与时空,让经典之美悄然勃发。朱先生单薄的身形于光里摇曳,仿佛是瑰丽山水中巨人的背影。

  经典之美,美在气势雄壮,字、词、句、段、章无不绽放出别样的华彩;经典之美,美在灵动秀丽,诗词歌赋中都在吟哦着悲欢离合的传奇;经典之美,美在它既见证了历史,又升华了历史;经典之美,还美在它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经典之美,美不胜收!而自古以来,经典就是人们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化。

  因此,作为语文人,我们更应该传承并弘扬中华传统经典之美,以之滋养身心和灵魂,涵养文化底蕴,坚定民族底气,让经典之美于在更多人的心灵盛放,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2

  阅读书目:《经典常谈》1~8页,序和《说文解字》书实在是好,即便多次重读仍有收获,先生娓娓道来,通俗易懂但学术性不减。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序》

  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做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

  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预备工夫,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

  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说文解字》)。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金”是铜器,铜器的铭文称为金文。铜器里钟鼎最是重器,所以也称为钟鼎文。这些铭文都是记事的。而宋以来发见的铜器大都是周代所作,所以金文多是两周的文字。

  甲骨文,金文,以及《说文》里所谓“古文”,还有籀文,现在统统算做古文字,这些大部分是文字统一以前的官书。甲骨文是“契”的;金文是“铸”的。铸是先在模子上刻字,再倒铜。古代书写文字的方法除“契”和“铸”外,还有“书”和“印”,因用的材料而异。“书”用笔,竹木简以及帛和纸上用“书”。“印”是在模子上刻字,印在陶器或封泥上。古代用竹木简最多,战国才有帛;纸是汉代才有的。笔出现于商代,却只用竹木削成。竹木简、帛、纸,都容易坏,汉以前的,已经荡然无存了。

  六书,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上)“”(下)两个字,短画和长画都是抽象的符号,各代表着一个物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氵”(水)形,“工”“可”是声。但声也有兼义的。形声最便,用处最大,所以我们的形声字最多。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做同义字。如“考”“老”等。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做那个意义用。又如“令”,本义是“发号”,借为县令的“令”;“长”本义是“久远”,借为县长的“长”。“县令”“县长”是“令”“长”的引申义。

  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当时公事忙,文书多,书记虽遵用小篆,有些下行文书,却不免写得草率些。日子长了,这样写的人多了,便自然而然成了一体,称为“隶书”;因为是给徒隶等下级办公人看的。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3

  这本书是由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撰写的,全书共。初闻书名,我心中倍感无趣————定是些介绍无聊古书的文章,但受好奇心的驱使,我翻开这本书,当然,若没有这次的“好奇心”,我也不会开启阅读中国传统经典名著的大门。书中介绍的古籍所运用的语言虽枯燥,但先生却结合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如在第一章《说文解字》中,先生介绍了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及使用,在叙述创造文字时,先生这样说:“人有了文字,会变记录了,会争着去作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在夜里嚎哭;文字原有巫术的作用。”

  短短几句话,先生用诙谐的故事,揭露了人性深处的黑暗。但,在幽默的故事和笔法中,先生又让文章不失文学性、学术性、严谨性。在写到《周易》时,先生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和古籍,在文章中提到的巫法、八卦等冷门知识都解释得十分到位。

  不过,当沉浸在先生的介绍以及古籍有趣的内容时,我又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为何会有这本书?答案早已经心知肚明。《经典常谈》的序言中曾言:“在中上等教育中,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在21世纪,很多新事物涌入我们的生活,不仅是青少年,还有许多成年人。有多少人会为了现代科技提供的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而静下心来读中国的古代经典?国学已经淡出生活。国学古籍中,有中华民族的根;国学古籍中包含了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他们应该被遗忘吗?不应该。

  合上书,心里暗暗发誓:我要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4

  这本书所说经典,不专指经籍;是用经典的二字的广义,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共十三篇。把目录抄在这儿: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前头十一篇都就书讲;末了“诗”“文”两篇却只叙述源流,不就书讲,“因为书太多了,没法子一一详论,而集部书的问题也不像经、史、子那样重要,在这儿也无需详论”(序文中语)。

  《经典常谈》是著名学者、语文教育家朱自清介绍中国古代经典的入门书。对于经典,朱自清认为,“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部集。”叶圣陶在《重印〈经典常谈〉序》中把经典概括为“我国文化遗产中用文字写记下来的东西”。

  翻阅我国悠久的历史,你会发现:历史长河里到处泛着经典的瑰丽浪花。《诗经》的朴素浪漫,《离骚》的奇谲飘渺让我们神往;先秦散文的恣肆与纵横捭阖让我们叹服;建安风骨的清俊慷慨,盛唐气象的新制迭出让我们啧舌;宋明小品的挥洒自如,明清小说的流光溢彩让我们称道。在经典的长河里,如若不能撷取一两朵灿烂的浪花,实乃人生一大憾事!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篇首即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究理之要,必先于读书。”经过历史积淀而流传下来的经典,是在波涛沉浮的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锤炼、整合而成。这些经典往往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蕴含着丰厚的思想哲理和人文内涵。阅读它们,可以陶冶情操、塑造品德、净化心灵、启迪人生。叶圣陶在《读〈经典常谈〉》中形象地比方经典阅读,“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眉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一窟寺历代的造像跟壁画。在专讲实用的人看来,他们干的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可是他们从金顶下来,打敦煌回转,胸襟推广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他们的事儿,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

  自古以来,我们就有阅读经典的优良传统。饱读诗书的古代先贤似乎都学富五车,满腹经伦。他们阅读经典或许是仕途的需要,但这也在无形中肩负着中华文化传承的使命。朝代的更迭不能阻断文化的传承,而文化的传承却推动着朝代的前进。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行让秦王朝很快宣告覆灭,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善举让汉朝逐步走向辉煌。数千年来,封建王朝频烦更迭,但中华文化的传承却在经典中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到了近代,文学经典也依然闪耀着她那应有的魅力。冰心在《忆读书》中能清晰地回忆起7岁读《三国演义》时的.喜怒哀乐。巴金在谈到散文创作时,也称受益于少时记在脑中的《古文观止》。鲁迅虽然曾旗帜鲜明地反对读文言书籍,但我们读他的杂文,仍然能感受到先秦散文的气势。他的文论《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都是用文言写就的巅峰之作。

  而《经典常谈》中的朱自清,不仅自己常读经典,而且还鼓励和争取让更多人常读经典。他在1942年撰写此书时,社会上反对读古代经典的呼声不绝入耳。但他却能敏锐地意识到经典阅读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他说,“在中等以后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而对于经典阅读,他认为,“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为了能让更多人亲近经典,他用自己深厚的古文学养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良苦用心编写了《经典常谈》。他通俗而严谨的话语,让我们对经典多了些亲近,少了份畏惧。叶圣陶在《重印〈经典常谈〉序》中形象地把朱自清称为向导。“假如把准备接触这些文化遗产的人比做参观岩洞的游客,他就是给他们当个向导,先在洞外讲说一番,让我们心中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湖。”而向导在我们接近古文经典中的作用确实不可小觑。

  近年来,从“百家讲坛”上刘心武讲《红楼梦》,易中天品《三国演义》,于丹谈《论语》 《庄子》心得等经典解读的受人欢迎程度来看,我们不是拒绝经典,而是渴望有一个好的向导把我们引向经典。就像《经典常谈》中的朱自清,“他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边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因而能够按真际讲说,决不说这儿是双龙戏珠,那儿是八仙过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好向导。”

  当然,要想走近经典,全靠向导是完全不够的。就像进岩洞观景,能看到什么样的美景,能收获什么样的心情,向导无法左右,只能靠游客自己去发现,去思索,去体悟。就如作者在序中所言,“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孤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反观我们现时的经典阅读,乱象丛生。反对阅读经典的认为这是开历史倒车,恨不能一棒打死,前不久网上要求删除经典课文的呼声此起彼伏;赞同阅读经典的又是全盘皆收,不顾优劣囫囵吞枣,各地遍地开花的读经班即为明证。而这都违背了经典阅读的初衷。拒绝经典阅读是对中华文化的漠视,而全盘接收则又是对经典的盲从。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明确指出,“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即前人经典不必全读,要有先择地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且,既然是学生,就不必如学者专家那般苦心孤诣。另外,就阅读经典的读本来说,“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如此这般,我们读经典就不必盲人摸象,枉耗精力。当然,随着学识的增长和学力的加深,到了大学,我们便可直接面对经典,与大师对话,涵养性灵,滋润生命。

  而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更有肩负起传承经典这一重任的必要。我们不仅自己要常读经典,善读经典,更要引导学生走进经典,享受经典。而且,对于经典的阅读不应该只是某时某处的坚持,而应当是一生不渝的自我修行。

  白日诗作茶,洗却骚人三千烦恼;晚间书当枕,唤起墨客一怀幽思。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5

  读完朱自清先生所撰写的《经典常谈》一书,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所谓的平常地谈谈经典,更是一本对于经典著作的导读。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括了诸子百家、辞和历代诗文的情况。朱自清先生在这部书的序章里也说了,他写这本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朱自清先生曾说:“国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经典常谈》讲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精髓,全书不故作高深,内容精辟通俗,读起来明快利落,朱自清先生时时留意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而且本书语言流畅,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这样一本看似简单的'小书,倾注了朱自清先生许多的心血和对后学的殷殷关爱,汪曾祺曾这样评价他:“渐归简淡,朴实无华,显示出阅历、学问都已成熟。用口语化的语言写学术文章,并世似无第二人。”

  纵观世界,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新的文化,传统文化逐渐没有人关注,在我国古代“百家争鸣”的时期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他们一直是我国历史长河上璀璨的明星,我们应该重新拾起经典,用心去感受他们。阅读经典不仅可以让我们走进我国上千年的文明中了解我国古代社会中的现实状况,汲取先贤的智慧,还可以提升个人的修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对我们百利无一害。经典不应该被遗忘,他应该在我国的历史中永垂不朽。

  读过《经典常谈》,感慨良多,愿你我都能在朱自清先生的带领下畅游经典之境,汲取先贤之智。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6

  今天在我家的书店买书,书的封面还是那么的醒目。我看过之后,真的很感动。我的妈妈告诉我,《经典常谈》读了两遍,其中一遍是一本《经典常谈》,一本是《论语》。

  《论语》一书是孔子的弟子、弟子和弟子共同成长的故事,它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述了孔子的仁爱和学习的基本原则。

  孔子的《论语》一书,是儒家学派中的经典之作,它有着许多的经典,它的内容十分的丰富多彩,包括论语、孟子、三国、天书等等,其中论语包括了孔子思想、学说、伦理、伦理和道德等五方面内容。论语的内容十分的丰富多彩,包括了孔子教学等方面的内容,包括了孔子治学思想、学说和教学思想的传播、道德理念的渗透、思想精髓的培养、思想理念的形成、教学方法的创新及教育的创新等内容。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思而后行。这些话,说的是孔子是非常有道理的。孔子在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就提出了学而不厌的学说。这个学说中,孔子的学说,不仅是孔子对学生的传授,而且包括自己的学识、能力、修养、性格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这是我们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在论语中孔子提出的“不求甚解,但求精于圣人”,就是说,孔子的论语中,孔子提出的“不求甚解,但求精于圣人”,并用他的'学说,提出了“知不足而改之,知困而奋,不患难而上学”等学的真理。这些学说中,孔子提出的“不患难而进取,知难而上进”,不仅是对孔子的学说提出的,更是对我们中国现代的经典之作出的最大的批判。

  读了《论语》的书,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学识、修养、性格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也要向孔子学习,不要再去做一些别的什么事情了。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7

  朱自清先生出了这样一本书,没想到现在才有缘读到,实在不该。这本书不是对中国经典著作的概论,也不是导读,按照朱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书非常薄,如果比作船,也像是一叶接引船,引导到更大的船只,驶向远方。

  书一共分为十三篇,前面九篇分别论述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后面的四篇分别从类别展开,诸子百家、辞赋、诗和文。真是难得的对经典的入门介绍,相比起一般的导读,朱先生的对考据的.史实更加重视,其中又不去过多的添加上自己的感慨,实属难得。

  所谓经典的入门,就是要从客观的角度介绍这本经典的行程,前因后果,中间所经历的一些变迁等等,如果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他进行现代化的阐述,那不叫导读,叫跟着我读。市面上多的是这样的读后感书籍,凭着自己的人生感悟,让字里行间按上个人的理想抱负,甚至加上哲学思考,乍一看很有学识和见解,其实抛开所依附的经典本身,也可以独立成书。这种作风和诸子百家为推行自己的学说强行拉古人来站台是一个道理。

  客观,是本书所呈现的一大主体。比如现在大力推崇的《论语》,在书中仅仅是《四书》一篇的几个段落而已,从时间来看,《论语》没有前面的《周易》、《尚书》等来的久远,从现在包容兼并的角度来看,孔子一家之言也没有强行推崇的必要,因此,在经典介绍中,朱先生秉承着尽量和其他著作平起平坐的态度对他进行了客观介绍。对于《论语》,朱先生的评价也是相当客观: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对于经典的入门书籍,最忌讳的就是加入自己的感情判断,如果在整本书中《论语》或者《周易》被扩大篇幅,不停地赘述他们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那势必会对读者产生一定的误导,既然入门,就让给出事实,让读者自己去推开经典的大门,让他们去取舍其中的奥秘。儒家未必周全,八卦也未必无用,做到能够让书籍回归书籍本来的位置,才是朱先生本书最大的用意所在。

  除开对于经典书籍的介绍,书中的后面几篇对诗、辞和文的历史演变也做了一次梳理,在详细得学习“举头望明月”之前实在是非常有必要,不然就只记得唐有诗、宋有词、元有曲,连来龙去脉都搞不清楚,就有点吃瓜吞核的糊涂了。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8

  从那一卷古老卷宗,到现如今城市繁华,几经时光长河漫长流转,中华文化并未在时光的冲刷下,淡泊褪色,反而经过浩瀚历史的历久弥新,愈经岁月的打磨下散发其光辉,而朱自清先生用了一本书——《经典常谈》更好的向大众诠释了这句话,他让我不禁感叹中华之伟大,历经千百年的文字仍是那么璀璨夺目。

  而其令我感触颇深的是,第四章《诗经》。提到这部诗集,无人不想到那句脍炙人口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么你知道其由来吗?原来啊,诗经的源头是歌谣,他可谓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他们拿着牛尾,踏着脚,这幅光景有趣极了。后来文字产生,乐工收集天下歌谣供贵族使用。贵族没落,乐工颠沛流离,流传下来的便是《诗经》。后来诗经本意逐渐模糊,人们便断章、断句取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朱自清先生的语言幽默,让那晦涩难懂的文字,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古时人们的.智慧,同时也不满人们对《诗经》的断章取义。“诗经”二字似乎并没有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诗经应是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朝夕思慕;是那“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春意盎然;也是那“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心之所向;更是那充满古人智慧与奇特想象的平平仄仄。时隔百年,文字的力量可以冲破时空的阻隔与他们对视,站在车辙交错的小巷间,身着一袭布衣,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唱着民曲,那便是他们的生活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认为“经典”二字生涩难懂,是可望不可及之物。其实并非是这样,“经典”的形成也如同《诗经》一样,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也常会出现“国学经典”的影子,我们也会欣赏到唐诗的洒脱浪漫、气势磅礴;欣赏到宋词的缱绻缠绵、出水芙蓉;欣赏到元曲的经久不衰、雅俗共赏,从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儒家文化中的修身养性、见贤思齐;我们是中国新时代传承文化经典的少年,必然要心有鸿鹄志,笔下才能惊鸿起,自可“承中华传统文化,绽华夏文明之花”。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是盛大的、也是绚烂的。我们更应该将它铭记、传承,以经典之薪,燃文化之火!以文化之薪,点亮时代之光!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9

  朱自清是民国时期的著名作家,这本《经典常谈》是朱自清专门写的一部关于国学经典文化的著作。读过他文章的人都知道,他的文章不像同一时期的作家那样苦涩难懂,但他的作品更贴近百姓。如果你想知道经典,你必须深入挖掘,但朱自清可以从浅到深引导读者。当我上中学的时候,我最喜欢的文本之一是背部,因为阅读他的文章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他想表达什么,他放弃了那些不重要的修改,只给读者留下干货,我觉得这是一个作家的负责任的表现。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告诉读者,我国的经典作品不能被遗忘。他试图推崇这些经典作品,如文解、周易、诗经等。这本书不仅分别讲述,还结合了历史背景,体现了一种连贯性。

  胡适说,近年来,古学大师逐渐死亡,新的学习从未表现出任何重大成就。这就像濒临灭绝的动物,但动物受到保护,而这些国学并没有得到太多的'热度。也许大家都觉得不需要,既然科技已经进行到现在,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但我认为人活着是为了进步,进步的基础是掌握历史前辈总结的道理。

  许多错误的想法不断传播,使人们认为他们加入了汉学的保护团队。事实上,这些人才是罪魁祸首。人们还没有弄清楚是什么让汉学被遗忘。有些人责怪西方学术,甚至认为孔教可以完全代表中国古代文化。其他人认为保护古代文学就是保护古代文学和诗歌。这些都是外行人的做法,是时候结束这些了。

  看这本《经典常谈》就像一个故事。它突破了时间的限制。虽然它很早就成熟了,但从思想和内容的角度来看,它看不到年龄感。朱自清告诉我们,书还是要看的,关键是要看好书,不要看杂书,这些看过会有质变的作品一定不能忽视。假如你觉得那些古老的作品看起来枯燥难懂,没关系,即使你没有古文基础还能读这本书,它也会引领你上道。

  只要我们理解汉学的重要性,开始捡起即将丢失的东西,我们的未来就会更美好。这种美是由内而外的,这也反映了我们广泛而深刻的中国文化。书中介绍了很多值得我们入手的方面,还有介绍,有办法,只有努力的人。我相信,为了使自己更加完美,使国家更加富强,中国人民不会放弃经典的汉学,祖国的未来也在等待着我们去创造。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10

  朱自清是民国时期的一位知名作家,这本《经典常谈》是一本朱自清专门写的一部讲述国学经典文化的著作。读过他文章的人都知道,他的文章不像同时期的那些作家苦涩难懂,他的作品反而更加亲民,经典这东西日积月累想要了解就一定要挖得很深,但是朱自清能够由浅及深地带领读者,引导读者。在我上中学的时候,最喜欢的课文之一就是《背影》,因为看他的文章能够很轻易地读懂他想要表达的东西,他舍去了那些无关紧要的修饰,只把干货留给读者,我感觉这才是一位作家的负责的表现。

  本书的主旨是告诉读者,我们国家的那些经典著作是不能被淡忘的,他努力推崇这些经典,比如说文解字,周易,诗经等等总共十三篇之多。书中不仅分别讲述,并且还结合了历史大脉络,体现出了一种连贯性。

  胡适说,近年来古学的大师渐渐死光了,新起的'学着还不曾有什么大功绩表现出来。这就像是濒临灭绝的动物一般,只不过动物被保护起来了,而这些国学却并没有得到太多热度。可能是大家都觉得不需要了,既然科技已经进行到如今这样,就没什么要担心的了。但是我觉得,人活着就是为了进步,而进步的基础就是掌握历史前辈所总结的道理。

  很多错误的思想不断传染,使人们还自以为加入了国学的保护队伍当中,其实这帮人才是罪魁祸首。人们还没搞清到底是什么使国学被人淡忘,有人怪罪于西洋学术,甚至认为孔教可以完全代表中国的古文化。还有人认为保护古学就是保存古文古诗,这都是外行人的做法,也是时候使这些得到一个终结了。

  看这本《经典常谈》就像是在故事一样,它突破了时间的限制,虽然它成熟的时间很早,但是单从思想和内容上来看,是看不出年代感的。朱自清告诉我们,书还是要看的,关键是要看好书,不要看杂书,这些看过会有质的改变的作品是千万不能被忽略的。如果你觉得那些古老的著作看起来枯燥难懂,没关系,就算你毫无古文基础依然可以看这本书,它会领你上道。

  只要我们了解了国学的重要,并且着手把即将被丢掉的东西捡起来,我们的将来会更美好,这种美好是由内而外的,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书中介绍了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入手,还有介绍,有方法,差的只是努力的人。我相信,为了使自己更完美,使国家更富强,中国人是不会放弃经典国学的,祖国的未来也正等着我们去创造。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11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10月份读完的第一本书。

  自9月份开始翻这本书,前后翻了两遍,今天终于看完了。这是一本古代文学的入门书。主要是朱自清对一些古代文献典籍的简介。它们串在一起刚好是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书中的内容更像是一个大学教授讲古代文学的讲义。

  读这本书相当于重温了一下大学讲台,把当年在课堂上没听懂的知识自己弄清楚。像这本书里后面讲的诗词赋文等文体,要是能举一些例子来具体讲解就更好了。

  这本书诚心推荐给中学语文老师读,三星推荐吧。

  因为它实在是太浅显,太概括。这样的内容一般的大学教授都能讲。这本书里没有任何自己的见解,也没有自己的.发挥。只是写作背景、书的作者、书内容的简介。点到为止,而又浅尝辄止。不解渴。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12

  朱自清先生著这本《经典常谈》,也许正是认识到了在他那个时代,我们过去的教育在某一个方向有所缺失,或者太超前,或者太落后——总之不在中间。朱先生在序里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这句话放在哪个时代都是受用的。不论是学生还是学者,平民还是教授,在求知的路上,人们总会错过一些,迷失一些。而这本《经典常谈》,正是引导那迷途之人,迷茫之人,去“见识经典一番”的指明灯。

  《经典常谈》可以算是一部“指南”,朱先生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精粹一一梳理成篇,仿佛列了一个书单。而他对这份指南的`度把握得也非常耐人寻味。论《尚书》,他不征引这部被称为“中国最古的记言历史”的古典中的人言,却不惜笔墨地叙述《尚书》流传的曲折,探究今古文之争的渊源,让人不禁好奇,是怎样的一部《尚书》,能在千百年里演绎出如此惊心动魄的史迹。谈《史记》,他也不拿那些流传千古的列传本纪说事,却讲太史公一生如何坎坷,如何发愤,如何终成一家之言,在史记的大身影下画出了司马迁的小身影——他和《史记》一样伟大。这也让读者不禁想去窥一窥那部“无韵之离骚”的华彩。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13

  近日读完了朱自清先生的这本《经典常谈》,该书主要是介绍讲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书的自序上也说这本书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典籍,也可以称作为“国学入门书”。既然能够称得上“国学入门书”,其分量可谓不言自喻。这本书的出现也为各个阶层的人群翻阅史籍做了一个很好的指引。

  朱先生这部书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的“四书五经”,“十三经”等著作。囊括了经,史,子,集四部的一些最广为流传,最为经典的著作。在朱先生的这本书的书目编排顺序上依次是: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第,文第。书中自序中说“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已经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所以这样一个比较循序渐进的次序也让读者能更好地来理解该书的宗旨。朱先生也说,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史,子,集就必须先从理解字义开始,所以他选择把《说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纵观通篇,朱先生不但对每一本著作都做了精辟的解释,并且在对某些著作的阐述上也加有了他自己的一些认识。比如在《礼》第五中,朱先生说道:“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但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个信仰还是很有力的,但大部分可以说是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有一些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在《尚书》中,朱先生对几千年来关于《尚书》的真伪也做了自己的考证,确定伏生的《尚书》为最原始的真本,但即便如此,朱先生还是建议我们对这29篇要分别看,因为中间也有一些文章是战国时人托古之作。所以,这样严谨的态度也恰恰可以为一些刚接触这些著作,或者即将接触这些著作的人提供了一个更为客观、更为辩证地来了解、认识这些著作的渠道。

  朱先生的这本书虽然称作为“经典常谈”,但在我看来其实这本书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经典常谈”,更深远地来看,其实还包含着“经典导读”这更深一层次的含义。众所周知,在国际化程度不断地深入每个人生活时,我们的生活也充斥着许多新生文化,以至于年轻一代对我们华夏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面对日益增多的“泊来”文化,已经很少在有家庭再给孩子接受“传统教育”了。所以能以这样的方式来为我们的古代文化做一个诠释、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让我们的华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传。毕竟,我们的华夏文化还是需要下一代来传

  最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62年,看了这本书,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怀不已,并为其短暂的生命而惋惜。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14

  “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一本好书犹如一壶上等佳酿,散发着迷人的芬芳。这个假期我被朱自清先生写的《经典常谈》散发出的芬芳所吸引,它的每一篇文章都让我回味无穷。

  刚开始读这本书时,心中颇为不屑:国学固然精彩,但它的晦涩难懂使不少人望而却步,而我读这本书意义何在呢?带着疑问,我翻开了扉页。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朱自清先生竟然把国学写活了,他的语言平实自然,浅明而切实,我情不自禁地一章一章地翻看下去。其中最触动我的当属《辞赋第十一》。

  《辞赋第十一》讲的是屈原与《离骚》。一句“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铭记的一个人。”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时空。屈原是个缠绵悱恻的忠臣啊,是一个浮游世外、清白不污的节士啊。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让我体会到了屈原对于楚怀王变心的埋怨。“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及信馋而怒。”体现了屈原的憋屈与无奈……也许屈原没有错,也许楚怀王也没有错,他们只是遵循自己的本心罢了。

  屈原也许感慨过自己生不逢时,若是生在中国强势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在,他也许会欣慰吧。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实力弱小到现在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军事实力走在世界前列,我们仅仅用了70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200年的道路。

  也许屈原在楚怀王听信谗言时候十分无奈吧,但当今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再也不是谁的一言堂了。

  可是……可是时光永远的留住了屈原,《离骚》也成为了他生命中最后盛放的烟花。

  恍惚了一下,却是释怀了。屈原的'爱国情浓厚之深令我汗颜,也令我敬佩。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学习屈原的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读完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我仿佛同古人来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就让我们一起品读经典,在历史的长河里遨游!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15

  读《经典常谈》谈国学经典斐名中外的西南联大中文系有三位著名的系主任,他们轮流坐庄,罗常培、朱自清和闻一多,其中对我个人而言最能叫上名字的就是朱自清,因为上学的时候学过他的三篇文章:《春》、《背影》和《荷塘月色》,其他两位大家知之甚少。即便对于朱自清先生也并不知道多少,不知道还有什么作品或者什么精妙。今日读了一本1942年其编写的《经典常谈》,一本大师编写的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才领略了大师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信手拈来。这是他写给中学生的一本书,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任何个人的观点的创新创造,却是“发扬、介绍、修正、推进我国传统文化”,对历史经典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白话文导言”。

  对于中国的文学经典,虽然每个中国人都度过第一点,但我想有宏观了解的却不多见。既没有人教,也没有人谈。朱自清先生写《经典常谈》就是要我们用“科学的选择和阅读方法”,“帮助人们以有效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效率,从浩繁的书海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以集成和发扬前人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这本书让我们“阅读经典”,了解经典。中华文字3000年,最早是出现于殷商晚期的甲骨文。而在此之前“结绳而治”,“后世圣人”刀笔刻字于牛骨龟甲,用于记录文化历史的开端“卜辞”。传说的“仓颉”或许是“商契”,商民族的祖宗的意思。到了周朝演化为“籀文”(大篆),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国的文字小篆成了国书。古代文字四种书写方式,契、铸、书、印,对应的不同的材料“骨、铜、简、泥”而异。这是来自于《说文解字》的知识。《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河出图,洛出书”,这是传说的出处。甲骨经火烧断吉凶是“卜”,蓍草数数目断吉凶是“筮”,“筮短鬼长”,古代判断小事吉凶用筮,大事吉凶采用卜。《易经》原来是一部切用的`筮书,包含三部分:连山、归藏和周易。需要注意的是儒家的《周易》是种哲学,民众的《周易》是种巫术。《尚书》大部分也是卜辞,是当时的“雅言”,包括“虞、夏、商、周”四个朝代的号令,这些号令多成为“誓”和“诰”。平时的号令叫“诰”,军事的叫“誓”,君告臣的叫“命”,臣告君的有时叫“谟”。是汉朝人编辑了历史档案,改称为《尚书》,“上古帝王的书”。值得注意的是王肃的《古文尚书》是伪书,伏生《尚书》才是真本。歌谣是《诗经》的源头。

  随口唱的是徒歌,随着乐器走的是乐歌。歌谣的词由乐工记录下来就成了《诗经》。“诗言志”,志不是抒情,而是关联着教化或政治。孔子对诗断章取义,诗被用来讨论做学问做人,是要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教化众人。天地君亲师,代表《礼》的三本:天地是生命本源、亲是祖先、君师是政教的本源,礼包罗万象,人情不能忘本。儒家教人和平、教人节制,建立社会秩序和政治制度,就要遵守“礼”,叫做“礼治”。“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传说孔子作《春秋》,“尊王攘夷”乃是《春秋》大义。史官记事两个目的:征实和劝惩。《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是《春秋》三传。左氏重叙事,公、谷重解经。《左传》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四书,要先读《大学》,再读《论语》《孟子》,最后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中庸》传授心法,是儒教道统的根本。韩魏赵三国分晋,田齐代姜齐,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春秋进入战国。六国亲秦抗秦,即是“合纵”“连横”,202年的历史,刘向编纂成了《战国策》,“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史记》《汉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纪传体”史书,是二十四史“正史”的源头。两书各有所胜,班、马并称。《史记》是通史,记录到汉武,《汉书》是断代,起于高祖终于王莽之诛。

  《史记》成于司马一人之手,“文直而事核”,《汉书》成于四人之手,“文赡而事详”,异曲同工,并称“良史”。诸子百家源于士农工商,源于诗礼乐崩,“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儒墨老阴,诸子争流;独尊儒术,多亏董仲舒!辞赋最有名一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最有名是屈原和宋玉。赋不算是诗,是我国特有的体制,虽有韵,但是接近于文。汉武立乐府,调子分为“楚声”和“新声”。楚声成了五言诗的源头。建安三曹用乐府旧题改作新诗。晋代阮籍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唐初仿作乐府,始有七言诗。李白杜甫提升了唐诗的高度。最早的问是商代的卜辞,就是一些简单的句子,最早用于记言、记事和诉讼。文的标准有梁照明太子《文选》中第一次提出。柳宗元、韩愈带领文走上平正通达之路。“顾问不宜说理”,应该“用现在的中国话做文学”。是为记。20xx年2月20日星期三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相关文章:

妈妈的爱作文06-20

[精选]妈妈的爱作文10-15

作文:妈妈的爱05-13

妈妈的爱的作文05-08

妈妈的爱作文(经典)01-06

(精选)妈妈的爱作文11-01

[经典]妈妈的爱作文10-30

妈妈的爱作文【经典】10-20

妈妈的爱作文[精选]10-15

妈妈的爱作文(精选)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