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集合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瓦尔登湖读后感1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并纯粹地因深陷梭罗的世界而沉迷:他,始终聆听着自然的声音。始终穿梭于行行亲身耕作的豆田,耐心地松土、施肥;始终光着脚投入地细数瓦尔登湖畔第一片落叶的脉络;始终戴着草帽爬到树上去找老鹰或松鼠的窝;时常夹着旧乐谱来采集植物标本而乐此不疲;时常顶着最灿烂的星空,静静观察、深深呼吸、沉沉思考…
世人往往缺少冒险精神和信仰,所以他们忙于买卖经营,过着奴隶般的日子。” 我常常惊异于梭罗描绘自然的能力,语言精妙绝伦,却毫无矫揉造作的嫌疑,字字句句都让人被他对自然发出的由衷赞叹吸引,并有种立刻不带分文,不携行囊地向自然狂奔的冲动。一抹晨光可以让他倾情讴歌欧若拉女神,一滴露珠可以让他看到青草的真情,他可以煞有介事地拿着放大镜匍匐在草地上当一场蚁群搏斗的热忱的看客,为其中受伤的败将扼腕,并致像悼念英雄一样致以敬意。
有些书适合无聊的时候读,有些书适合睡觉前读,有些书适合每个感兴趣的人读,但《瓦尔登湖》却并非如此,坏的书各有各的不好,而好书却大致相同。当你怀着功利的目的想从书中找对你有帮助的东西,当你只是为打发无聊时光而漫不经心的'翻阅,当你把它们当作难题一样刻苦钻研,你既得不到乐趣,也无法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精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的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 ,再简单。”我们的生活本该就这么简单。
每一本好书都是圣经,值得我们以最虔诚的姿态去阅读。
瓦尔登湖读后感2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代表作,这部著作也让瓦尔登湖成为世界著名景点。打开书本,迎面而来的是一股简单而又真实的舒适和宁静,让人暂时脱离市井回归自然,于无声处徜徉于山水竹木之间。
这部作品记录的是作者梭罗一个人在瓦尔登湖生活两年中的所做所想。1845年春天,风华正茂的梭罗放弃了城市浮华的一切,独自一人走进瓦尔登湖畔的森林深处,建造一座木屋,几乎不借助任何现代文明的帮助,完全依靠自力更生和原始交换生活了2年9个月。书中大部分内容是作者生活中的琐事,他是怎么在瓦尔登湖畔用木头建造小屋的,怎么靠一点点微薄的收入来维持着简单的生活,怎么和来访的过客交流并倾听穷人们的心声,怎么测量湖底深度绘制地图,怎么去观察蚂蚁大战、鱼儿游泳。此外还有瓦尔登湖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小镇的生活。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作者心中对瓦尔登湖的爱,对自然万物的爱,更是超越了浮躁的安静。
书中总会时不时出现一两句耐人寻味的话语,应该是作者深思熟虑良久才想明白的话。这样的话虽然不多,却总能在内心深处引起震撼和共鸣。一场柔雨,青草更青。我们的'展望也这样,当更好的思想注入其中,它便光明起来。、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品格,像果实上的霜粉一样,是只能轻手轻脚,才得以保存的、一个人如果能坚定自信地朝着他梦想的方向前进,努力追求他所向往的生活,最终他是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的。、无论你的生活有多么低劣平庸,都要面对它好好地过,不要躲避它咒骂它。这些饱含深意的话语总能引发内心深处的思考,带给我们平静和力量。他们有着一种启迪的作用,告诉我们要珍爱这世间的一切,要热爱生活,要尊重任何生命,包括我们身边的一片树叶或是一棵草。
现在的生活中很多人可能已经不再有耐心去读这些伟大的作品,在这样一个快节凑的繁华世界,读书好像已经没有了意义。然而,有时停下匆忙的脚步去读一些书,总是一种幸福,一种享受,一种收获。
瓦尔登湖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所向,是我们心中一份脱俗的宁静,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3
本书描述了梭罗在瓦尔登湖居住期间所经历的一切,与周围农夫、邻里相处,去亲身经历周围的一切,与周围动物互动,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感受不同世界的对自由的渴望。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很从容,不必为了那物质财富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禽兽为邻”,在“豆田”耕作,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结尾,给我们奏响了新的生活乐章,并且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看!这是一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自然主义者,多么令人羡慕。
《瓦尔登湖》代表了一种完美的生活方式,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或许在不知不觉间梭罗已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然而,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亲近自然呢?
在纷扰的城市里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看风景不需要在户外,只要有网络就行,随便一搜索心中所想的.就呈现在眼前了。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每天上学都要早起,放假了自然会睡到很晚才起床,就算是出去玩也不会在意路边的风景。大多数时候我们出去都成了“有目的”的,我们总觉得大自然离我们很近就在窗户外面,但慢慢地我们却与大自然渐行渐远。
在看《瓦尔登湖》时,我在羡慕的同时也很佩服梭罗。他喜爱自然,他一直留在瓦尔登湖做着他喜欢的事。他追寻着自己的内心,与山林为友。要是在以前,如果让我一个人待在那里,就算有再美的风景我也无心欣赏,因为我觉得一个人太孤单了,再美好的风景也会变得单调。我更不会想着与动物植物做朋友了。但现在看过此书后,或许我也会像梭罗那样了——把自己的心带到大自然里,体验一回没有任何困扰的生活。
我们是时候回归自然了,让我们带着一颗最纯净的心走进自然,去发现曾经遗失的美好。
瓦尔登湖读后感4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当梭罗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相信在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瓦尔登湖的爱,对于小屋的爱,对于山林的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爱,以及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爱,然而我更看到了梭罗心中孤寂,一种超越了浮躁,超越了个人荣辱,超越了一切物质的孤寂,其实与其说是孤寂,我到更倾向说是安静。在安静中梭罗看穿了生死,明白了自己需要的,然后静静的写下他的思想,静静的在瓦尔登湖旁度过了三年。所以每次我看到他的文字时,我都能产生一种震撼,然后静静的思考,思考我的人生,我的理想,我的.未来。然后一步一步的实现,在那时我才感觉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
其实什么是安静,可能我的理解会和很多的人不同,很多人都认为我是一个话很多的人,其实不然。我认为在有些场合必要的活跃是应该的,可是对于自己的未来我总是可以安静的思考,我总是在脑海里描绘未来的样子,我希望某天的午后自己坐在阳台上什么都不想只是静静的去看一本书,也许那样舒服又惬意的生活才是我真正想要的。
有时候想想时间其实是最残忍的东西,它缓缓的没有一点声音的流走,带走了我最快乐的童年。那些在青春岁月中留下的泪水不管是开心还是悲伤,现在想想都是值得珍藏的美丽回忆。有些事情在经历的时候总是那么的想不通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曾经耿耿于怀的早就放下了,时间总是那么温柔的对每一个人,让你安静的成长,慢慢的懂得。
其实什么是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就像很上口的一句话那样说:"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而我觉得幸福就是在你想爱的时候他们都还在你身边,我只愿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安静生活。
瓦尔登湖读后感5
梭罗的《瓦尔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串联起他在瓦尔登湖畔进行经济实验的始末,留给我无尽的想象与羡慕。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很从容,不必为了那物质财富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禽兽为邻”,在“豆田”耕作,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结尾,给我们奏响了新的生活乐章,并且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看!这是一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自然主义者,多么令人羡慕。
梭罗生活的地方是瓦尔登湖及其周围地区,但他细腻精致的笔调,却把我们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谈“瓦尔登湖周围的鸟、树、草、虫子”,更谈“更高的规律”。他认为,从一种特殊的意义上说,渔夫、猎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从个人的劳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类法则,令我们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在《瓦尔登湖》中,许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让人陶醉。他在描写“倍克田庄”时,这样写到:便是德罗依德也要放弃他的橡树林而跑到它们下面来顶礼膜拜了。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多么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尔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为席,以苍穹为盖。梭罗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耕种、收获,他很高兴,他说:古老的诗歌和神话至少表明,农事是一门神圣的艺术。在从事农耕的过程中,他也不忘“阅读”。即使在19世纪梭罗也感慨道:他们深信一本《圣经》的智慧就足够了,余生便在简易读物里荒废天赋单调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的心灵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质的.丰裕,精神的贫穷。我们的身体一再扩充,而精神的领地却时时荒芜着。听听梭罗的忠告: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灵魂的必需品,金钱一样也买不到。这样的忠告如梵音,对于我们无异于醍醐灌顶。
徐迟说:“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让我们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那物质所带来的烦闷苦恼,感受那恬静美,聆听大师的哲音。
瓦尔登湖读后感6
你或许见过许多人终日追求浮夸而碌碌无为,或许见过许多人恐被其他人孤立而随波逐流,我们生活在这个喧闹繁杂的世界中,就难保内心不被世俗的杂音侵扰。可有那么一个人,他像逆流而上的鱼,他渴望纯净的内心,他与世俗相背离,他不甘于在喧闹中失去自我。于是,在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中,他留下了在寂静之中寻得的永恒。
梭罗,美国半个世纪以前的诗人、哲学家,他向往一种诗意的生活,在瓦尔登湖畔的木屋中隐居两年,细致地记录所见所感。
每一次读梭罗的《瓦尔登湖》,我都有不同的感觉,散文中零碎而深邃的思想,在一次次理解之中变幻莫测,而归根结底,我体会到的是他在以平静的心境,领悟一种在自然中最简单的生活态度。
梭罗在书中曾说:“多余的财富只能够买多余的东西,人的灵魂必需的东西,是不需要用金钱购买的。”这仿佛映射了如今的`社会现状,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总是被动地接受各种爆炸性的快速传播的消息,当新闻娱乐八卦挤掉了我们静静阅读的时间,当手机夺取了人们面对面交心的机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隐藏了思想的火花,我们是否应静下心来思考,放慢脚步,透过时代的镜面审视本质,从虚浮中回归,享受慢生活带来的内心的宁静。
这不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这更是一种世界观与人生观。这个世界并非总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更多时候我们无法去选择生活,我们或许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或是适应竞争,弱肉强食是自上古就存在的。这或多或少会影响我们对生活的看法,可是要知道生活并不仅仅是活着,每一个个体的千差万别的体验与感悟赋予每一个人生活的意义——要活得有思想,不为追求物质生活而急功近利,超乎物外,不被凡世所困,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豁达。
这个时代需要这种回归宁静的哲学,它能使狂热的头脑冷静下来,能使人们在迷惘时找到自我,在本我与超我的对立斗争中找到平衡点。
瓦尔登湖读后感7
每次读这本书,我都会有新的发现。这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好书。和梭罗所说的一样:“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着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我想说的是,读这本书,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丈量自己的生活。
记得曾经有人对我说:当我身在顾虑和追逐过多的东西而感到不堪重负、不知所措的情境,去感受梭罗便是能让我解脱并接受心灵洗礼的最佳方式。在读完《瓦尔登湖》后,我的心仿佛也成为了一潭宁静而深邃的湖,耳畔有海德格尔在说“人,当诗意地栖居”。并纯粹地因深陷梭罗的世界而沉迷:他,始终聆听着自然的声音。始终穿梭于行行亲身耕作的豆田,耐心地松土、施肥;始终光着脚投入地细数瓦尔登湖畔第一片落叶的脉络;始终戴着草帽爬到树上去找老鹰或松鼠的窝;时常夹着旧乐谱来采集植物标本而乐此不疲;时常顶着最灿烂的星空,静静观察、深深呼吸、沉沉思考……
而他从来没有受过职业培训,从未婚配,孤独一生,他不去教堂,不参加选举,不吃肉,不喝酒,不知晓香烟的作用。他改良的铅笔完全有希望申请专利,朋友们盛赞他已打开了财富之门,他却说以后再也不做铅笔了;作为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和爱默生的得意弟子,他本可以成为美国工程师的领袖,而他却更愿意做一位不顾一切与天合一的草民,一位大自然的艺术家。这也正如爱默生所说:“他不肯为了任何狭窄的手艺或者职业放弃他在学问和行动上的'抱负,他寻求的是一种更广阔的行业,一种生活的艺术。”
不去讨论如果他是个积极的入世者是否能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物质财富,因为他只是选择了他喜欢的生活方式,选择了成全作为一个人的完整性,并在这过程中将永远宁静的瓦尔登湖化作了最纯净的眸子,带领我们去探索和发现生命与生活全新的可能。
瓦尔登湖读后感8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终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每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被深深吸引了。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
我们仿佛看见一个叫梭罗的28岁的年轻人,孤身一人来到距离康德镇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在最短的时间里,花了不到28美元,用自我的双手在湖畔盖起了一座实用的小木屋,并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等农作物,用收获的`果实来填饱自我的肚子和补贴家用买生活必需品,完全靠自我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隐居生活。
无论是晴天丽日,还是风雨雷电,都能够看见梭罗独自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大自然中,就一个人,十分简单,十分安静地应对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生活犹如春水般的不凉不热,又有如夏日中的黎明时分,充满神秘和阳光的气息。
文中,梭罗描述了一百个爱尔兰人在冬天从剑桥来瓦尔登挖冰的故事,他们带来各种工具,把湖上的冰切成方块,然后装车拉到市场上出售。挖冰人的行为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深深刺痛着梭罗,他尖锐地批评道:他们“剥去了瓦尔登湖的唯一的外衣,不,剥去了它的皮,并且是在这样的严寒的冬天里!”在梭罗看来,这些冰决不是商品,而是灵性与美的大自然的化身。它会给你启示,净化你的心灵,使你在大自然中找到永恒。
梭罗以自我的实践向读者展示着,鼓励人们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经过自我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
作者经过细腻描述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山色,展现了他对大自然不一样寻常的。丰富感受和与大自然亲近的天性,表达了他皈依大自然的心愿和对破坏大自然行为的斥责。
现实生活的压力与紧张,使我们每个人都套上了沉重的枷锁。梭罗的世外桃源和简约生活,可能也是多年以后你我的期盼,至少是内心深处的。
瓦尔登湖读后感9
梭罗说:“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基本上十个个手指就能数得过来,顶多再加上十个脚趾,其他的都是可以丢弃的”。
这本《瓦尔登湖》全面展示了梭罗独自生活在湖边的点点滴滴。他过着极简的生活,自己盖房子,自己种地,在湖上钓鱼,所求甚少。
不追求物质的他,在本书中记录瓦尔登湖的四季变换,记录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一些思考。
他在冬天听到瓦尔登湖冰面冻裂的声音,那像是低沉的闷雷声。
他观看工人在湖面凿冰,以备夏天使用。
他在湖边的密林里散步游荡,观察蚂蚁打架,聆听鸟儿歌唱。
他能详细准确说出那些动物及植物的名字,是一个博学多知热爱自然的人。
他甚至测量出了瓦尔登湖的`准确深度。
他追求着人性的进步,认为物质条件只是服务于这个目标,谁要是把改善物质条件当成人生最终目标,那才是本末倒置。
但是他也不反对改善物质条件,他反对的是那些被物质所困陷入欲望陷阱的人们。这一点,对现在的人们是一种启发。如果想活得更快乐一点,就要更清楚的了解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有太多的人,为了一日三餐或者三房两厅奔波劳累。也有些人,天天旅游,买得起上万元的包包依然觉得空虚。
梭罗用他在湖边生活告诉大家,不需要很多钱,不需要多么豪华的住宅,也能够快快乐乐的生活下去。
他不是推崇让大家和他一样隐居生活,他是想告诉人们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现在的社会如此的焦虑,大家被生活推着走,着急的想要得到一切,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在书中的那个世界,安静祥和,没有争吵,有的是大自然刚醒的声音和悠然淡定的生活态度。那真的是一种让人羡慕的生活,不过又有谁能完全超脱社会去过这样的生活呢。
我们能做到的大概就是更清醒的活着,追随自己内心的声音,明白自己的真正需要,努力在这样的社会下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人,而不是被欲望的世界迷花了双眼,忘记了自己是谁。
瓦尔登湖读后感10
很早就听说过梭罗写的这本书《瓦尔登湖》,阅读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总是让人精神愉悦,特别是作者所写内容皆是亲身所为,在这喧闹的城市中,在这样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阅读这样的名著会使人的心灵像夜晚的天空一样宁静,工作一天的疲倦感也减轻许多。这样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时,细细品味的好书是难能可贵的。
文中作者用细腻优美的语言,详尽记述了两年多的湖畔生活,从中可以感受到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才促使作者静静地在湖边度过了两年多的日子,写出了如此经典的著作来。这使我不禁想起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与陶渊明不同的是,梭罗主动将自身置于近乎原始状态的湖畔,拥有的只是一座小木屋和简陋的生活器具,却靠着强大的内心世界,在湖边孤独的生活着、创作着,写出了这部不朽的文学作品,让人着实感到敬佩。
现代社会发达的`生产力,创造了先进的文明社会,但是伴随而来的还有人们无限膨胀的欲望,很多物品的发展甚至脱离了其本身的功能,为了换更大的房子,更高档的汽车而拼命的工作,忽略了身边许多美好的事物。更有甚者成为了金钱的奴隶,放弃了道德良知,突破了法律底线,被社会所抛弃。作者在文中展示了另外一种价值观,抛弃名利,做回真实的自己,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很值得现代人们学习和借鉴。
读过本书后,我也一直在思考自己的生活,从学校毕业后一直努力的工作着,生活也从学校那种简单规律变得复杂起来,失去了思考的时间。梭罗书中所提倡的那种简化的生活,不被外界纷繁复杂的事物所迷惑,直面生活本质很值得我去深思。梭罗最后提到"不管你的生活多么卑微,那也要面对它过下去;不要躲避它,也不要贬损它,生活毕竟不像你那么要不得吧。"因为,在梭罗看来,生命永远没有想象中的恶劣。这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给予我莫大的鼓励和信心,是我从文中汲取的最大收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送给正在奋斗中的我和朋友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不懈的追求。
瓦尔登湖读后感11
这是一个好地方,去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它。再次翻读《瓦尔登湖》时窗外的绿叶已经淡淡泛出一点秋意,近段时间突然疯狂地喜欢上了大卫.梭罗,那距离康科德两公里的瓦尔登湖畔,那独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的简朴生活。从1845年到1847年,大卫.梭罗-瓦尔登湖畔一个孤单的灵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将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细心品味的好书是难得的,《瓦尔登湖》这样的经典更是不会例外,当我在舒缓而纯净的文字中慢慢行走,总会有一些花朵般绚烂的灵光突现迫使我停下来,如果说一篇优美的文字是我们风沙苍茫的旅程上一处小小的绿洲,那么《瓦尔登湖》赐予我们的是一片辽阔的草原,我们既可以让自然和人的心灵探索野马般狂野地奔腾,又能让个人体会到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那些经验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闪动着露珠的光芒。当然,一个经历足够丰富的读者,还会从这本宁静的`经典中品读出对现代生活的揶揄和讽刺。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本简明的书,因为她不晦涩,文字和文字间串联成水晶珠链一样的风铃,使得思想不得不化为清晨刮起的阵阵微风,她时刻在直面我们的经历,我们的阅读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幻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欧鸟和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其实它们不仅属于作家,在我们看似沉闷平淡的生活里,何尝不是处处可以一窥它们的背影,而前提是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正拥有一个比晨起时更早,更神圣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个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绝,因为选择和放弃从来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歌德巴赫猜想。当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讨了这个命题,其实他没有给出我们答案;然而大卫.梭罗却在他描述瓦尔登湖的美丽文字中,宁静又雄辩地给出了自己的一种回答。
瓦尔登湖读后感12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每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被深深吸引了。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
我们仿佛看见一个叫梭罗的28岁的年轻人,孤身一人来到距离康德镇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在最短的时间里,花了不到28美元,用自己的双手在湖畔盖起了一座实用的小木屋,并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等农作物,用收获的果实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和补贴家用买生活必需品,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隐居生活。
无论是晴天丽日,还是风雨雷电,都可以看见梭罗独自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大自然中,就一个人,十分简单,十分安静地面对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生活犹如春水般的不凉不热,又有如夏日中的黎明时分,充满神秘和阳光的气息。
文中,梭罗描述了一百个爱尔兰人在冬天从剑桥来瓦尔登挖冰的故事,他们带来各种工具,把湖上的冰切成方块,然后装车拉到市场上出售。挖冰人的行为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深深刺痛着梭罗,他尖锐地批评道:他们“剥去了瓦尔登湖的唯一的外衣,不,剥去了它的皮,而且是在这样的严寒的冬天里!” 在梭罗看来,这些冰决不是商品,而是灵性与美的大自然的化身。它会给你启示,净化你的心灵,使你在大自然中找到永恒。
梭罗以自己的实践向读者展示着,鼓励人们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
作者通过细腻描写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山色,展现了他对大自然不同寻常的丰富感受和与大自然亲近的天性,表达了他皈依大自然的心愿和对破坏大自然行为的斥责。
现实生活的压力与紧张,使我们每个人都套上了沉重的枷锁。梭罗的世外桃源和简约生活,可能也是多年以后你我的期盼,至少是内心深处的。
瓦尔登湖读后感13
最近一周读的最新的文献对我来说太难了,我还得再消化消化,这周在读梭罗的瓦尔登湖,想写一点东西,感受一下梭罗笔下的孤独。
经常有人对我说:“我想,你住在那儿一定很孤独,总想和人挨的近一些吧,特别是下雨下雪或者晚上的时候。”我总忍不住在想:我们居住在这个地球上,只不过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小点,那边的一颗星星多大?为什么我会感到寂寞?难道我们这个地球不在银河系中嘛?到底人与人群之间隔着什么样的距离。他才会感到孤独?我们也许无论怎么奔跑也没法让两颗心更贴进一些,我们最希望跟谁做邻居呢?车站、邮局、酒吧、会议厅、学校、杂货店,这些人群拥挤的地方不可能每个人都会喜欢……
在如今的时代,好像脱离群体独立思考已成了一种稀缺,周末休息,你会和我一样待在住房一步不出嘛?那你会做些什么呢?追剧、看书、刷抖音吗?会不会在睡一觉起来后,发现手机信息空空如也,没有一个人找你,没有一个人想起你,你会感到孤独吗?我想会吧,梭罗当时面临的是我们这种孤独的环境吗?他为什么有这种宠辱不惊的心境呢?我想是大自然给他的财富,是知识给他的满足。
一个人在思考或者工作的时候,总是孤独的,孤独跟一个人和同伴之间相隔多远没有关系,在剑桥学院里,真正勤奋好学的学生,即使坐在最拥挤的教室里,他也会像沙漠里的云游僧人一样孤独。
我不比一朵毛蕊花或者牧场上的一朵蒲公英更加孤独,也不比一片豆叶、一根酢浆草、一只马蝇,或者一只大黄蜂更加寂寞。那密尔溪,或者一只风向标上的铁公鸡,或者北极星,或者南风,与我相比,它们更加孤独;那四月的雨,正月的融雪,或者新房子里的第一只蜘蛛,与我相比,它们更加寂寞。
在冬日的漫漫长夜,雪花狂舞,寒风在森林中呜呜的`嚎叫着……
梭罗的孤独比我们的美,孤独并不是一个人呆在空荡荡的房子里,也不是一个人去公园去自然界观赏美景。真正的孤独是你独自一人眼睛所看到的,心中所想到的,脑内里所思考的,内心所感悟的,这份孤独是美好的,是健康的,是梭罗不会像我们一样感到迷茫的孤独。
瓦尔登湖读后感14
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隔阂了文明与原始的距离,横亘了喧嚣与平静的对话;亨利.梭罗以沉思者的身份,独自隐居在他双手搭建的木屋里,在康桥德城的瓦尔登湖上,过着与世隔绝的清贫生活。建房、开阡陌、种豆,“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瓦尔登湖很美,梭罗乐此不疲重复着单一的事情,钓鱼、烘焙蛋糕、接受访客。一天虔诚劳动休憩、阅读。瓦尔登湖很美,晨昏下变幻的树林,四季迥异的湖面,沼泽上低飞的鹰隼。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经过的伊甸园,即使经历凛冽、炎热,仍不变春天漫溯的蹁跹。“若至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在纤尘不染的美中,我们开始“省察”文明人需要铅色冰冷的物质世界。
“文明人走过的足迹,只留下一片荒凉。”原始与文明,隔了时间,隔了人本质的.迁途。在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人们敬畏它,爱护它;但在这个日日笙歌的年代,人类挑衅它、剥削它!这是一张在私欲中暴露的人类狰狞的面孔!“你侮辱着大地,居然还敢议论天堂。”梭罗愤懑地说,但尽管如此。瓦尔登湖仍在生长着,如同大自然宽恕了我们无节制的打击,以强者的姿态,漠视了我们可笑的癫狂。
大自然的美是一种本返璞归真后的自由。李太白懂这个道理,仕途失意流连祖国山河,一壶酒饮尽蜀道庐山白帝城;陶潜懂这个道理,傲骨不为三斗米折腰,隐居“中无杂树,芳草鲜美”的桃花源;周庄懂这个道理,论鱼梦蝶逍遥游,不争世俗与天共生与物为一。
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家中的长者说“靠山吃山,吃山养山。”自然的馈赠,是古人珍惜的,乃我们践踏的,我们视如草芥的,将来人们视如珍宝。
大自然是贫匮而风雅的智者,安之若素走过颠沛流离的岁月,被战火、硝烟泯灭了模样,却依旧笑傲人间。而我们,要做仁者,仁慈宽厚对待环境,才能永存。
瓦尔登湖读后感15
在徐迟的序里说到“这本《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即这是一本寂寞的书,它将告诉我们怎样面对寂寞。确实,看这本书让我感觉到寂静,感觉到身处社会、文化和心灵的荒野,感觉身在一个中间世界,这个世界纯净、安宁、却充满趣味。
梭罗发现了,无论两条腿怎样努力也不能使两颗心灵更形接近。因为解除寂寞的方法根本就不在空间的距离、周围人数的多少,而在于心灵。
可是梭罗不寂寞,一个人生活在山林,他的最愉快的时光甚至是被暴风雨禁闭在室内的日子。他的伙伴就是他自己,孔子说得好,“德不孤,必有邻。”事实上,梭罗对自己也是这样,“不论我有如何强烈的经验,我总能意识到我的一部分在从旁批评我,好像它不是我的一部分,只是一个旁观者,并不分担我的经验,而是注意到它:正如他并不是你,他也不能是我。”这种他所谓的双重人格必然使这种人在人群里是寂寞的。
我想象梭罗独自在温暖的小屋里听雨声,感受自然的洗涤.因为虽然他生活在远离人群的湖畔,但却是最不寂寞的人,他对于世界是真正的热爱。他的伙伴,不仅是人,还有动物,甚至草木,他可以几小时饶有趣味地看蚂蚁打架,可以在雷电交加的屋里静静地思考。他将自己放在宇宙中而不是平凡的社会中思考,他想到“我们居住的整个地球,在宇宙之中不过是一个小点。那边一颗星星,我们的.天文仪器还无法测量出它有多么大呢,你想想它上面的两个相距最远的居民又能有多远的距离呢?我怎会觉得寂寞?”
他以他的眼睛给周遭的事物一个存在理由,所有的一切都是有活力的,他对这个世界一点也不漠然。梭罗对于身边的自然界有一种格外的热情。一只风信鸡,一只蜘蛛,一张豆叶,一个湖,甚或北极星都是他的伙伴。你可以把这些看作他的白日梦,看作是诗人式的自得其乐。这样的白日梦使我们想起童年,梭罗是一个孩子,单纯地在大自然里玩耍不倦的孩子。
梭罗的寂寞值得我们分享。
【瓦尔登湖读后感】相关文章:
瓦尔登湖读后感09-11
《瓦尔登湖》读后感11-19
《瓦尔登湖》读后感09-06
瓦尔登湖读后感【经典】08-08
瓦尔登湖读后感[经典]10-13
瓦尔登湖读后感09-22
【推荐】《瓦尔登湖》读后感03-30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04-01
【热】《瓦尔登湖》读后感04-01
《瓦尔登湖》读后感【荐】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