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3-07-16 14:30:4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读后感[集合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读后感[集合1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

  每读一本书,多多少少,总会有一些收获。已经六年级的我,读了几十本书了。其中给我启发最大的,则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是我的好朋友——毕尊借给我的。刚刚借到这本书时,我兴奋得不得了!好多人都排着队在找毕尊借阅呢!因为我俩关系太好,还“插”了个“队”。我打开《三国演义》,一股书香迎面袭来,我深深地吸了一口,然后很认真地品读着其中的每一个章节。

  我一口气读完了前两回。其中,张飞的丈八蛇矛和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初战,让我的心都揪紧了,我生怕他们之中谁伤了谁,因为我对他俩都十分敬佩。

  第六回中,刘备对陶恭祖三让徐州而婉言谢绝,因此而得到了陶恭祖的敬重。因为关心群众,所以才会出现“宁死跟着刘皇叔”的情景。刘备的仁慈不仅使人民深深拥护,同时也让我无比感动!

  在第十二回和十三回中,我领略到了诸葛亮的智慧;在赵云冒死救阿斗时,我领略到了赵云的忠诚和英勇无畏;在第八回中,我被关羽的义气感动得热泪盈眶……

  但有一点,我始终想不明白——刘备、赵云、张飞、关羽、诸葛亮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为什么到后来都会死亡得那么快呢?!这个问题一直纠结我好久好久,最后,我在一次看书时也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他们都不识大局,他们都想要重建汉朝,然而,此时,汉朝的皇帝已经失去了民心,让人十分厌恶。汉朝灭亡的命运已经不可能改变,因此,刘备他们也只能走向失败。

  识大局很重要。我们中国现在正在遭受周边国家的挑衅,我国应立即回击,同时也要加快发展,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三国演义》读后感2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是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巨著,他描写的人物无不各具情态,给我很深的`映像。给我留下影响最深的人物之一是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终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文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国家的统治需要一个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的忠臣,他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他就是诸葛亮。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3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电视播了《新三国》,我每天都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三国。

  义---三国的标签,《三国》义吗?看了电视剧《三国》以后,我不敢苟同这个观点。

  每一次逃跑的时候,刘备总跑在第一个,不顾两个结拜兄弟,自己先逃。这就是义?吕布乃武艺高超之豪杰,却为了美女貂蝉,让父亲死在自己的刀下。这就是义?司马懿抢走了曹操打下的一片江山,如此奸诈。这就是义?

  很显然,我的认为是肤浅的。于是我又打开了书本《三国演义》,细细品读。

  说到义,不得不提到蜀五虎中的红脸关羽关云长,他武艺过人,人生最重一个“义”字。当年曹操在俘虏云长时,不忍心杀这位当代名将,还送了他一匹宝马---赤兔。而赤壁打败曹操后,曹操被关云长抓住,曹操已无力回天,但重义气的关羽却没有杀他,因为曹操也对他有不杀之恩,所以关羽华容道放走了曹操。这就是义。

  蜀五虎中另外两元忠将赵云及黄忠,誓为保护祖国。每当冲锋时,赵云总是做先锋;每当回营时,赵云总是断后杀敌。而单骑杀千军救阿斗更是令人惊叹。黄忠就更不用说了,为了杀敌,这位忠臣为了蜀国,他拖着70多岁的身子骨征战,为国家献出了生命。这就是义。

  而蜀军师诸葛孔明,不仅才华出众,学富五车,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三顾茅庐,令他感激不尽,誓为蜀国效劳一生。他的才华,展现在他的功绩上:空城计、草船借箭、赤壁借东风……当他已无力回天时,他还让士兵用木头做成他的`样子,放在马车里,让人们以为诸葛亮身体还好,让敌人胆寒,放弃攻打蜀国。他一次又一次地将蜀国从灭亡的边缘拉上来。这就是义。

  《三国》中英雄无数,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演绎、展示“义”。作为一名现代小学生,我们要努力学习,热爱生活,团结互助,活出自我,以现代人的方式诠释“义”。

《三国演义》读后感4

  “哎呀,终于写完作业啦!”我拿起身旁的《三国演义》趴在床上看了起来。慢慢地眼前的宇迹模糊起来,我的眼也合上……

  恍惚间,一座简陋的草庐出现在我面前,这是哪?正当我疑感之时,几声交谈吸引了我的注意。走进草庐,看到一人身长八尺,面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髦。他对另三人说:吾受三顾之恩,不容不出。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他竟是绪葛亮!他看向我,说:“收拾东西,明天去刘备营中拜会。”我不知怎么的.,收拾着东西,身前的场景又变了。

  “哗,哗”滚滚的长江在我眼前奔腾。我急向边看去,只见诸葛亮正在一船上向我招手。我急忙跑过去,诸葛亮开船,徐盛追赶。诸葛亮说“我已经约定赵云迎接,不要追了!”回船而坐,徐盛已退。他大笑着:“吾舌战群儒,联合刘孙;草船借箭,巧授连环;借东风,火烧赤壁。纵曹操百万大军,又有何用?"我听后不禁问一句“您如此有才华,为何在刘备下伏侍呢?”他看着我“吾受三顾之恩,岂能枉其一片真心!”说罢,下了船。正当我想追上时,场景又变。

  在白帝城永安官,诸葛亮正跪在刘备床前。听闻道“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在刘备出去后,我不禁跑来问道:先生,您知道刘备将死,为何不取而代之?”他转过头,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我说:“受人之恩,就要以涌泉相报!吾受三顾之恩,岂取代之?“我看到诸葛亮眼中的决然,心里莫名触动。回想到自己,在别人来寻求帮助时,置之不理,受人帮助,自己就感觉这是理所应当的。

  场景再换,诸葛亮数谏后主,出师北伐,写下出师表,望后主采取。我看到诸葛亮如此坚持,不禁问道:“是什么让您如此坚持呢?”诸葛亮说:“先帝有恩于我,我就要一直效尽于他,报答知遇之思。”我正想说些什么,我妈妈的话传到耳边,“起床了!"我悠悠地醒来,原来是一场梦啊!

  我要学习诸葛亮,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

《三国演义》读后感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中的每个角色刻画的都栩栩如生,一场场动魄的战争,让我手不释卷。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也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故事描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再现了以刘备、曹操、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三国群雄逐鹿,三分天下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许多英雄人物让我敬佩不已,刘备为了成就大业三顾茅庐,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重情重义,侠肝义胆:诸葛亮巧用“空城计”足智多谋。"桃园结义"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经典故事一直让我回味。

  《三国演义》也让我变得更加勇敢坚强,那是一个暑假,妈妈爸爸带我们去爬山,爬到一个景区的时候,我弟弟提议去走吊桥,我满脸“写”着不想去。可是走过了吊桥就到下一个景点了,所以不得不去,工作人员帮我们弄好安全绳后,我就走上了桥,刚开始走的时候并不害怕,但是走到桥中间时桥开始晃动了,我就不敢向前走了,看着妈妈爸爸和弟弟都顺利地过了桥,我的心里就开始忐忑不安了,但我想起《三国演义》里勇敢的英雄后,我就想我不能败在一座桥下,于是我一鼓作气走到了桥对面。这对我来说,是成长中又一次成功的挑战。

  书好像一盏指路的明灯,读《三国演义》我领略到了古典名著的精华,开阔了眼界和胸襟,变得更博学,更智慧、更自信、更勇取,我们要像英雄们那样,敢于战胜困难挑战自我,做自己生命的强者。

《三国演义》读后感6

  忠义之士关羽、智慧的化身孔明、阴险狡诈的曹操……在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认识了一个个群雄之首、巨谋勇将。

  罗贯中的作品《三国演义》,从刘备、张飞、关羽三人桃园结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为统治而相互斗争为主要内容,描写了从东汉到晋朝统一之间的许多的战争故事。而在《三国演义》中,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物更是让我难以忘怀。

  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而且鞠躬尽瘁;赵子龙忠得义薄云天……而我更加敬佩的是武力群超、忠于刘备的关羽。他面对曹操的的百般诱降毫不动心;为了送刘备的家人平安回到家,不惜自己的生命,过五关斩六将。关羽的忠厚诚实让我想到了那天下午,那件事……

  那天下午,弟弟来我家玩,碰巧妈妈出去了。我俩一块儿看起了电视《少林寺》。少林武僧的精彩武打镜头,使弟弟看呆了。他也打来打去,用“醉拳”在客厅里倒来倒去。过了一会儿,弟弟在厨房里磨蹭了老半天还不出来。好奇心占据了我全身,便跑过去想看一看究竟――原来,弟弟正津津有味地喝着冰箱里刚刚那出来的雪碧。

  我看到这一切,就幸灾乐祸地指了指弟弟。弟弟见状,吃了一惊。愣了一愣,就跑到我身边,撒起了娇:“好姐姐,求

  求你不要告诉我爸爸妈妈。对了,我给你吃‘德芙’!”我心动了,我天生就爱吃“德芙”巧克力,就接受了“贿赂”。

  于是,我们将空瓶子里装满水,忐忑不安地等待妈妈回来后的大火。可是,妈妈以为是商店买的假货,也没说什么。

  《三国演义》里有许许多多英雄。而在现在,只要踏踏实实做人做事的,我认为就是英雄。我们都要做新时代的小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7

  放不下的三国——读《三国演义》有感

  在一个烽火连天,狼烟四起的年代,英雄辈出,逐鹿中原,连年征伐,最终形成了三股强大的势力。这不就是罗贯中先生笔下的《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内容吗?

  记得小时候,爸爸给我买了儿童版的《三国演义》。自从我看了那本书后,便喜欢上了三国的历史,喜欢上了那个群雄争霸的年代。之后的一个暑假,我经常打开电视,看着1994年版的《三国演义》。那么多集的电视剧很快就被我看完了。

  如今,我终于可以开始阅读原版的《三国演义》了。跟儿童版比起来,文字古朴洗练,情节更加丰富。它总是让我忍不住想继续看下去,不忍释卷。每当我拿起它看的时候,就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年代。观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看刘玄德白帝城托孤。

  我特别喜欢书中的诸葛亮。更钦佩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为最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火烧新野,草船借箭都是靠他的谋略才得以成功。可惜他在第六次北伐中不幸病死于五丈原。后人曾用一对对联来慨括他一生功绩: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我还喜欢勇武忠诚的赵云。他单骑救主,计取桂阳,年过七旬还能力斩五将。最后他在诸葛亮初出祁山时失利,退回汉中,不久病逝,不禁让人扼腕叹惜。

  合上了这本《三国演义》,闭上眼,可里面的情景还在我的脑海里浮现着,让我难以忘怀……

《三国演义》读后感8

  人人都晓四名著,今日我来说一个。朋友们,今天我与大家一起来说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这部小说写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书中塑造的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等人物形象,家喻户晓。

  这部小说讲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人甘拜下风。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甚至还能算风算雨算天气,并对敌人了如指掌,考虑十分齐全。而大家都比较知晓的人曹操却是随随便便,防备不够严,而且头脑没有诸葛亮厉害,并经常上当,常常整个军队惨败,自己军队里的大军病的病,伤的伤,死的死,不能作战的人不可胜数,曹操也想不出办法,只明白要慢慢的等待,让军士快速恢复的办法却一点儿都没有。至于周瑜,他可以算得上是妒忌心较强的人,但最后还是对诸葛亮敬佩的很……

  读完这本名著,我就不由想起我听说过的一件是:诸葛亮并不是天生就神机妙算的,可既然不是天生的聪慧,那诸葛亮为什么会如此聪慧呢?我想我不说,你就已经猜到了。其实,诸葛亮靠的`就是平时多看一些有用的书籍,并把知识积累起来,这样日积月累,他就自然分外聪慧喽!

  《三国演义》中,乃聪慧之人——诸葛亮,乃更妙之人——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他的著作,是他写的如此精彩,让我们看了都绝口称赞,是他写的如此精彩,让我们体会到诸葛亮是多么聪明,是他写的如此精彩,让我们又多了一好看的书。如果没有罗贯中写的这本《三国演义》,我们这些后代就不会了解到那时的事情。我们最应该感谢这位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是他让我们知道了三国时期的事件。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宝贵的书,让我明白了:从小就应该多看书,多了解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这样我们就也能像诸葛亮一样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希望你们也能看一看。

《三国演义》读后感9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明清的文化结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三国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具体事件也不想多说,主要感悟的还是三国这段历史和如何成就不平凡的命运。

  中原地区可谓是人才辈出,时逢乱世开始便是群雄争霸,跨州连郡都不在少数,掌握朝政大权进而统一中原的只有曹操,他的成功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做人就要有鸿鹄之志。对汉末朝政掌握曹操并非第一人,前有大将军何进外戚当政,却无平天下之志,怀妇人之仁,终为宦官所杀。后有董卓起兵入京,杀少帝、欺君主、兴劳役、征重赋,最终为义子吕布所杀。再到 李鹤、郭汜,一个大司马,一个宰相,一点实事不干,一个劫皇帝,一个抓百官公卿,自相残杀。而到了曹操,先是发兖州、青州之兵击溃乱军接驾,再逐渐掌握朝政,对外安抚,对内重新建立朝纲,结党营私,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逐渐架空皇帝,再挟天子以令诸候,这些无不都体现了他的鸿鹄之志,从一个宦门遗丑变为乱世之枭雄。

  做人就要有清醒的头脑。当曹操灭了袁氏兄弟在中原的.势力时,胸怀大志头脑清醒的他,早有一番鸿图伟业藏于心中。随即他斩了吕布,再把刘备赶到荆州,尽管还有东吴的孙权,汉中的张鲁和刘璋、刘表等对手,但大势已成,再加上百万雄兵下荆州,刘琮束手,得荆州水军陆军数十万,他感觉离统一天下 改朝换代的日子近了,被喜悦冲昏大脑的曹操,以为东吴可以轻易拿下,刘备、孙权五万之众,蝼蚁之力难撼泰山;诸葛亮、周瑜不足虑也;庞统、黄盖投降理所当然。不料赤壁一战险些丧命,最后狼狈而逃,可谓是他人生中最大遗憾了。吃一堑长一智,经历众多战事,曹操对形势有了清醒的认识,虽然权倾朝野,但始终不称帝。

  以今人之眼光来看,曹操似乎是个奸臣,是奸诈虚伪的象征,通过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更增添了我对他的了解,其实与其说是曹操生逢其时,不如说是三国选择了曹操,动乱时期,统一中原是历史的大趋势,时代需要这样的一个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放寒假了,我又把妈妈给我买的《三国演义》看了一遍,书中有许多英雄人物是我喜欢的。

  诸葛亮,字孔明,干过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舌战群儒,巧借东风,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真是足智多谋,他用过好多计策,比如:空城计,疑兵计,火攻之计,激将法……

  关羽,字云长,武功绝顶,义气深重,也深有谋略。有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辉煌事迹。

  刘备,字玄德,他用人有方,使天下许多英雄都投到他的旗下。他三顾茅庐,使诸葛亮出山,定三分天下之计。

  这真是一本好书啊!

  读三国演义有感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的确,关羽自始至终都不失一个英雄的本色。

  关云长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伤,……都将关羽的忠义之举,智勇之能,一展无遗,其虎牢关的英勇,白门楼上的恩义,令赤兔马都为之殉命,何况人乎?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麦城之战失利,关羽面临着心与血的生死抉择,以他的才能,一旦受降,富贵权力会一涌而至,“玉可碎不可损其白,竹可破不可毁其节”他背负着忠君的沧桑与巍峨,透着不尽的壮烈与苍凉,留给世人一个从容赴死的背影,赤诚,隽永……

  其实在当时,见风使舵已成气候,哪国强大就降哪国的'亦不少见,像马超,姜维,张松……或许在当时会威名远扬,但当历史沉淀到今日,他们也就暗淡无光了。一臣侍二主可以长安乐,但关羽宁死不降,蜀国的耻辱就是关羽的耻辱,这时,体面的义无反顾是唯一的。因为,中国人不仅活在生命的百年里,还注重活在千年的历史中。

  余秋雨说过:“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关羽的悲剧,又蕴含着多少沧桑的感伤和无尽的苍凉!都说胜者为王,我却一直在心里称他为“失败了的英雄”,不管定语为何,他依然盈满炎黄脉搏的英雄本色。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

  忠义永存,英雄无愧!

《三国演义》读后感11

  我从小爱看《三国演义》,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就常捧着厚厚的《三国演义》啃,似懂非懂地沉入惊心动魄的大战之中。

  《三国演义》真不愧是我国最著名、最杰出的历史小说,他向我们展示了精彩壮阔的'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无论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还是阴险狡诈的曹操,还是心胸狭窄的周瑜、英勇善战的关羽、赵云……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都已深深印在我心中。

  诸葛亮是我在《三国演义》中最欣赏的一个人物,他的一生鞠躬尽,死而后已,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他火烧博望坡,借东风,草船借箭,巧摆八阵图,空城退敌、以木偶智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

  一个个故事打动人心,.使人难以忘怀。就拿“草船借箭”来说吧,虽然他知道周瑜妒忌他,想用造十万支箭陷害他,可他顾全大局,豁达大度,不愿意在大敌当前时与周瑜闹翻,而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他预测三天内必有大雾,了解鲁肃的忠厚,知道他不会泄露借船机密,更深知曹操多疑,料定他不敢轻易出兵。

  诸葛亮安排草船,精心伪装,利用大雾,“一字儿摆开”,是为了受箭的面积大、数量多;让军士“擂鼓呐喊”,是为了虚张声势,提示曹军射箭方向;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既能增加受箭面积,使船身保持平衡,又能使回程顺风顺水,巧妙地利用草船“借”来十万多支箭,粉碎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怎能不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呢?

  《三国演义》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好书,每阅读一次,我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让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读后感12

  相信大家对《三国演义》真本书很熟悉吧,因为它是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被称为“中国章回小说鼻祖的”明代作家罗贯中。暑假里我再次阅读了这本名著。

  这本书主要写了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中间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故事。从家喻户晓的蜀烈帝刘备到统一三国的晋武帝司马炎;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到三国统一归西晋;从幽州之战到讨伐东吴;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历史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阴险狡诈的曹操;雄才大略而又心胸狭窄的周瑜;英勇神武的赵云......至于那些次要人物也毫不逊色,比如巾帼不让须眉的貂蝉;憨厚老实的鲁肃;自作聪明的蒋干;忠心耿耿的老将黄忠,犹如一条长长、充满生命力的英雄人物画廊。但是在诸多的人物当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鬼才司马懿。司马懿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在魏国他的.主要功劳就是多次抵御了诸葛亮的北伐,还是晋国的奠基人,晋国能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定基下来,司马懿功不可没。在赫赫有名的空城计当中,蜀军在马稷指挥下节节败退,失了战略要地街亭和列柳城,虽然诸葛亮知己知彼,运用心理战术,大开城门,旁若无人独自抚琴,将一场危机化险为夷,保住了西城,表面上是赢了,但要不是司马懿深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也许诸葛亮就被活捉了。由此可以看出司马懿的大智慧。

  《三国演义》里的故事精彩纷呈,环环相扣,人物富有传奇色彩,性格各异,不仅在国内流传很广,影响很大,还被翻译成各国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不愧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三国演义》读后感13

  这样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我已经看过N次了。

  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刻画了几百个人物形象,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刘备,曹操等人。

  《三国演义》开头以天下大势,“魏蜀吴”三国展开的斗争进行描写,随着时光的流逝,三国也是人才辈出,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绝代智谋的'诸葛亮,又在公孙瓒帐下得到了忠勇双全的赵云;曹操凭借着自己的名声找来了英勇大将夏侯惇;孙权认识了周瑜,见他很有才华,请他做了军师。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他草船借箭的妙招是我赞不绝口的:周瑜和诸葛亮一样有才华,可是周瑜心胸狭窄,在江东处处为难诸葛亮。有一次,周瑜展示了军队的箭法,每一支箭都百发百中。但是箭很少,便让诸葛亮造10万支箭,还让诸葛亮下了军令状,诸葛亮夜观天象,趁着雾天,胸有成竹地把绑好稻草人的小船开到了曹营,曹操听到声音,便派士兵放箭,万箭齐发,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那竟是稻草人,箭已经无缝可入,诸葛亮调头就返,箭已经达到了十万余,让周瑜大吃一惊。诸葛亮既巧妙地避开了周瑜的无端加害,又顺利的完成了任务。

  书中的曹操和刘备带给我一些启示,曹操是一个奸诈狡猾的人,与他截然相反的刘备却以仁义为先,他经常帮助百姓,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为了百姓安全,士兵们也是大减。但是奸诈的曹操和仁义的刘备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爱惜人才。曹操的大将典韦死了,他在祭奠时,不哭曹家的祖先,只哭典韦。而刘备呢?他的第一个军师——徐庶,因为自己被曹操所骗,所以不得已告别刘备。虽然刘备舍不得,但是也为徐庶砍下所有挡路的竹子送别,他用仁义换来了“卧龙凤雏”。我学到了为人处世之道。

  做人要心胸开阔,做事要顾全大局,不断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让自己成为博学多才与品学兼优的人。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三国演义》讲的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期间的故事。书里的人物众多,比如:刘备,张飞,赵云,关羽,吕布,王允,曹操,诸葛亮,周瑜,阿斗,孙权,黄盖,等等。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最喜欢的有三个故事;关羽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和诸葛亮草船借箭。刮骨疗毒让我见识了关羽的坚强,过五关斩六将让我懂得了忠义和英勇,而草船借箭让我明白了智谋的重要。

  读了三国,让我有这样一个感想;如果一个人,他象刘备一样谦逊,象诸葛亮一样好谋,象周公谨一样英武,象关云长一样忠勇,那这个人就太完美了。

  三国演义第八回读后感300字4

  读了三国演义后,我知道三国演义里有很多英雄侠士,做了很多事。有的事让我悲伤,有的事让我欢喜……所以,我把各个英雄的外貌、性格做了以下分析。

  我觉得刘备长得很丑。双耳过肩,双手过膝。而且他还很自私自利,我们老师还常说刘备是长跑加短跑健将呢。

  我觉得张飞五大三粗、大手大脚的。长得满脸横肉,说话粗声粗气,对手下很暴躁。胡子长得满脸都是,满脸都是,像一个长毛怪。

  我觉得诸葛亮是一个头脑聪明,四肢部发达的人,诸葛亮还是一个有良心的人,比如在渡泸水的时候孟获要杀人头祭河神,河水才会退下来,诸葛亮不要杀人,于是就把揉的面里包肉,在外刻上人头的样子。

  我觉得生活在战争时期的人命很苦,我太同情他们了,当然打仗的人更苦。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三国演义》这本书虽然我读了很多遍,但每一遍我都有不同的感受。

  《三国演义》主要讲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起义,民不聊生的悲惨时代出现了许多的英雄人物,其中有原来默默无闻的三个人:曹操,刘备,孙权:;凭着自己的信念占下了大量的地盘,积累的强大的实力,创下了三国时代。再一直到三国统一,这一百多年的传奇故事!我读过《三国演义》之后有许多的感受:《三国演义》里的'人物的特点和品质十分吸引我,比如:曹操,他在人们口中一直是一反派人物,我以前也是如此,但我读过三国演义之后就改变的以前对曹操的看法,我觉得曹操有时候却是很坏,但是,他有时候也是很正义的,比如在关羽要离开曹营的时候,曹操并没有强留,而是为他送行,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之后,曹操还给他“通行证”。还有关羽,他平时虽然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但他义薄云天,“身在曹营心在汉”自己在曹操的地盘,还一心想着他的大哥,而且还知道报恩,不管敌人还是朋友只要对他有恩的必须报,就像华容道时义放曹操的那样。诸葛亮也十分让我佩服,在任何时候他都那么沉着冷静,在空城的时候他毫不惧怕,在城头上安然自得弹琴,吓得司马懿十五万大军落荒而逃。在《三国演义》中最令我佩服的要数赵云了,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了忠肝义胆,只为了就主公的妻儿在曹军的重围中来回冲杀。《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中带忠,关羽的义薄云天,诸葛亮的沉着冷静,赵云的忠肝义胆……

  都是值得我们学习,但现实中有些人就做了例子,比如有些人表面上说要遵纪守法,但背后就做一些违法的事;还有一些人和别人称兄道弟,有福同享,但自己有麻烦时就把自己的哥们来下水,当朋友有麻烦时,他不但不帮忙,甚至火上浇油……他们难道不能学学三国中的人物的好品质吗?大家也来读读《三国演义》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7-09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09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08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2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3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05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3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3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4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