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荐)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1
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首要的一点是“读”。
“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所以,要写读后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其次要认真思考。
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第三,要抓住重点。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因此,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等弊病。
呼兰河传读后感2
读完《呼兰河传》这本书后,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书中的两种感情:一种是忧伤,一种是欢乐。
忧伤,大概是因为那个时候国家动乱,作者萧红被迫背井离乡,只能在飘渺的回忆中感受家乡。忧伤,作者的回忆里并不是美好的。
比如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十二岁的她,嫁入胡家,本可以成为作者很好的玩伴,却因为她的.大方,而被胡家嫌弃,之后被她的婆婆百般地虐待,最终一病不起,离开了人世。而引发这一悲剧的,不仅仅是胡家自己,还有那些看似热心,实则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的围观者。小团圆媳妇的悲惨经历在围观者的眼中,只是一种获得乐趣、打发时间的闹剧。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小团圆媳妇不幸离开人世。
还有作者和祖母之间的感情,作者从小就不喜欢祖母,因为小时候她用手指弄破了窗上的纸片,而祖母却心狠手辣地将作者的手指用细针扎。这件事在作者长大后也还记忆犹新。
随着童年的种种忧伤,唯有祖父带来的包容和欢乐,能与之抗衡。
正因为如此,每当作者回忆起祖父时,色彩一下子就亮了起来,好像太阳从沉沉的乌云中露出了半边脸,整个世界明亮了起来,也变得温暖了。小孙女给祖父戴玫瑰花,祖父教小孙女念诗,给她烤鸭子吃……这些情节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也唤起了我对我的祖父母的思念。
人生就像一艘小船,需要爱去推动它。如果这个世界充满爱,那这个世界将是永远和平自由。
呼兰河传读后感3
你知道萧红童年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吗?如果你读过《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相信你一定会知道。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也正是这本书的作者。她出生于黑龙江省,1933年发布第一部作品《弃儿》,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
《呼兰河传》写的是一个名为呼兰河的地方,在那里,我看到了嘲笑、冷酷、无情、迷信、虚假的人。
最大的悲剧就要数小团圆媳妇,年仅12岁的她被卖到了胡家当童养媳,单单因为她不害羞,婆婆就要来给她下马威,用嘴骂,用手掐,用鞭子抽接着团圆媳妇就被婆婆给虐待病了,更糟糕的是,婆婆为了治好病,听了那些愚昧的人话,竟然让团圆媳妇当众洗澡,洗澡水更是烫的让人无法想象,围观的人到处都是,可是就没人一个人上前阻拦,最后小团圆媳妇被无辜的折磨死了。凶手是那些迷信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善意害死了团圆媳妇,每个人都是要她命的`刽子手。不过现在的社会基本不会有这种行为了,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打拼来获得幸福。
到了第七章,主角是一个穷苦的男人,叫冯歪嘴子。他有一个媳妇,两个儿子。因为生二儿子,他的媳妇死了。作者没有告诉我们他的结局如何。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可能结局十分悲惨,可能结局十分美好,也有可能结局平淡无奇。总之只要想象,他的故事就有一百个,一千个,无限个可能。
《呼兰河传》这本书没有华丽的点缀,没有美丽的装饰,它靠着与众不同的平凡,深入读者的心坎。
呼兰河传读后感4
《呼兰河传》是民国才女萧红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描写的是在松花江和呼兰河边一座叫做呼兰的小城里发生的故事。作者描写了很多当地的社会社会风貌和人文风俗,有欢乐也有苦痛,既有对封建社会里的恶习和体制的控诉,也有对国家和人民未来的出路和希望的思考,用自己的笔大家了封建统治者。很明显,她是一位爱国的作家,因此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鼓励和支持!
书中的呼兰河小城,人们对生活已经没有抱任何希望,他们没有理想,对生活也没有热情,似乎在封建统治阶层的压迫和剥削下,已经变得麻木不仁,对遭受苦难的劳动人民也变得冷漠不关心,这种心态和精神状态对于我们的`国家来说简直是灾难。而即便是生活在苦难中,他们对封建迷信却十分笃信,他们对这一世的生活的失望,而将自己的精神信仰和期望都放到来世,我们可以说他们非常无知,但设身处地的思考,也反应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和无奈!
萧红在书中也描写了一些传统风俗给童年生活带来的快乐,例如跳大绳、唱秧歌、放河灯等等,而这些优秀的民俗其实是对精神的寄托和美好的祝愿,却并没有被我们后人好好的继承,也是非常可惜的。
读了这本书,我被萧红的才情打动了,她的文字虽然写得看似平淡,描写了呼兰河小城里普普通通天的人和他们的生活,但桩桩件件都是对封建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控诉和痛斥,对于人们的思想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也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我们要珍惜今天的明主社会,享受着前人无法获得的幸福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5
童年是欢乐的,然而对这个人而言,童年是寂寞的;世界是美好的,然而对她而言,一切都是荒谬的……她就是萧红,在那时被世人扭曲了的三观下,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写出了带着淡淡苦涩的《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讲述了呼兰河这座小城里,呼兰河人的生活日常以及那个年代落后的思想。我觉得这本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热闹的呼兰河。庙会、街上的药铺、扎彩铺、放河灯、跳大绳、野台子戏等,以及那北方的独特风景,都给人留下了热闹非凡的印象。二、萧红和她的祖父在园子里、在家里的美好时光。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人民的真实生活以及迷信、落后的封建思想。估计很多人读着小团圆媳妇那一段时是愤愤不平的',读到二爷那一段是一边笑一边揉发酸的鼻子,看到冯歪嘴子的故事则是完全哭了。确实,哪一篇文章不能打动你的心呢?
萧红不只一次在书中说过:“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刚读时很奇怪,这么大一个院子,又有那么多房客,哪儿荒凉?后来,继续往下读时,从书中看到一句挺揪心的话:磨房里那打梆子的,夜里常常是越打越响,他越打得激烈,人们越说那声音凄凉。因为他单单的响音,没有同调。我想萧红对我们的答复就是这个,她就是一个寂寞的旅者,她看着美丽的风景——祖父、萧军、鲁迅、端木蕻良一个个消失不见,只剩下她一个独自在灰暗中徘徊。第一个风景(祖父)的消失导致了她寂寞的童年。风景逐渐消失则是她对世界慢慢冷陌的原因之一。
寂寞的童年,是因为第一个风景的消失。世界的荒谬,是因为没有足够了解自己,为自己把握良机。世界很美好,却很荒谬。
坚强起来吧,最美的风景只有自己。
呼兰河传读后感6
"一篇叙述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著名作家茅盾为《呼兰河传》这本书写的总结。
《呼兰河传》是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实它更是萧红的代表作。全书概括地写明了萧红灰白的童年,既有寂寞和伤感,但还充满了幽默。
真的,当我读完最后的尾声之后,竟情不自禁地抹了抹眼角上挂着的泪,全书中有数不胜数的情节令我回味,但是,唯独这么一句话,写在尾声的那句话,却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它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合上书本,我轻轻地闭上了眼睛,想象着,叫卖麻花馒头凉粉的',也许还天天扯着嗓子挨家挨户地推销,也许早就没有了;萧红祖父园子里的花鸟蝶虫,也许还年年地长着,飞着,也许现在更本没有了。又有鸭子或小猪掉井了?小团圆媳妇化作的那只兔子是否还在东大桥下哭着?整座呼兰河城也许依旧那么热闹,也许这劲儿早就化为乌有了……
萧红将它童年的回忆,全都记录在了这里,《呼兰河传》的传奇是三天也说不完的。那一行行跳动着的文字,为我们谱写了那动荡不安的年代,在呼兰河这座小城里的故事。
一切都会渐渐地变老,童年总会离我们远去。《呼兰河传》我现在读完了,可我的思想还停留在那灰白色的境界里……
呼兰河传读后感7
《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作者萧红以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抒情的散文风格,描述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的否定。
整部小说以呼兰河城为中心,细致地描绘了小城的`自然风光、风俗习惯、人物故事等,展现了呼兰河城琐碎而又平凡的生活。那里有很多令人怀念的地方,如绚烂耀眼的火烧云、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后花园、让“我”可以冒险的储藏室等,这些都使“我”的童年、生活多了一丝温暖和色彩,让“我”对那时的生活满怀眷恋。
《呼兰河传》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一章,第一章是对呼兰河城镇的描绘,作者以对严寒环境的描写起笔,以十字街为中心,描写了东二街到西二街道甚至小胡同的人情风貌。那些赶车的、卖馒头的、卖豆腐的、卖麻花的,形成呼兰河城人民的琐碎而又平凡的实际生活,在这些平凡的生活中,呼兰河人民的愚昧无知、自私、冷漠展现得淋漓尽致。
故事常常是与美好、温暖等词语联系在一起的。而作家萧红笔下,故乡不仅仅是美好与温暖的,还有压抑和愤满,充满了凄婉与哀伤,然而,在这些凄惨和哀伤的背后,我却看到了作者萧红对纯真的执着追求和向往。
《呼兰河传》读完了,听着萧红讲述着呼兰河的故事,尽管忧郁,但依然美丽动人!
呼兰河传读后感8
小说开篇介绍了呼兰河的人文风貌,介绍了东北地区独有的气候,从裂了大口子,这些词语中,让人身临其境,深有所感,让人一下子进入书中,接着介绍了呼兰河的习俗,以及各种人们自认为的“盛举”,在中国三四十年代,封建思想迫害着人们,封建迷信压制着人们。
小团圆媳妇刚刚十二岁出头,正值花季,性格开朗,就因为长得比同龄人高,非要说自己是十四岁,而她不像别的.女人一样低声下气,走路抬着头,被胡家认为是应该要管教管教她,对她又打又骂,小团圆媳妇被打得生了病,胡家又听信了假道士的谗言,白白花了一千多吊钱,没有起色,又说让她出马,又让她在光天化日之下当着众人的面用滚烫的开水洗澡,经过三次折磨,小团圆媳妇闭上了眼睛……有二伯,因为家世特殊被人差别对待,导致他的性情极为古怪,而冯嘴歪子,会拉磨做豆腐,会做年糕,与王大姐有了一双儿女,因为两人皆是二婚,因此各种流言蜚语,谣言层出不穷……小栓,一个苦命的孩子,出生身体就不好,本该早早去世,但是他的父亲不愿意,听信谗言,跟人交换了人血馒头给小栓吃,小栓吃了并没有用,殊不知……那是革命者的鲜血!
在呼兰河这个地方,人性和人心交织在一起,少女和老人交织在一起,愚昧和无知迫害着人们,呼兰河传,是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首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9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中国三时年代的文学洛神”“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被鲁迅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笔名萧红。萧红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事之间的边缘文体——“萧红体”。
《呼兰河传》讲述了一个灰暗的色彩,平静的叙述,的一个故事。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大模大样的,两个眼睛骨碌骨碌地转”。……这一切都表明了这个女孩并不像谨小慎微的团圆媳妇。于是,婆婆开始“好心”的教导才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了,没想到出事了,小团圆媳妇“病”了。然后热心的各位邻居带来了各种偏方,请胡仙、跳大神、闹甚闹鬼、画符、用开水烫……一一试过后,小团圆媳妇终于不再反抗,不再天天笑呵呵的了。她死了,终于“回”家了……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品通过追忆上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以更加成熟的艺术笔触,写出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和美丽、人品的善良和愚昧。小说的风俗画面并不仅仅是为了增添一点地方色彩,他本身还有着巨大的文化内涵与深刻的生命体验。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今天我读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是由中国著名作家萧红写的。我请大家买这本书时,请认准“人民文学出版社”,因为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统编语文教科书主编温儒敏评价说:“我这些年是提倡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套书品种齐全、版本可靠、质量上乘,非常适合学生阅读。”还有许多教授等大名鼎鼎的人物评价。
受语文课本《火烧云》这篇课文的'影响,本以为是很温馨的,没想到却很悲伤。
那里的人很迷信、无情、麻木无知。因为小团圆媳妇的死,与其是病死的,不如说是被逼死的。一开始婆婆把她打病了,然后给她跳大神,大神让她当大众洗三次澡,先是大神让小团圆媳妇脱衣服,小团圆媳妇不愿意脱,她的婆婆命令四个人把她衣服撕了,然后把她抬进大缸,大缸里全是滚烫滚烫的水,一开始她挣扎,然后大神要往她头上倒热水,小团圆媳妇昏了过去。人们都以为她死了,便没了兴趣,大部分要回家,大神为了提升大家的兴趣,便拿一根针在她手指上刺一下,她就醒了。后来每倒一次就昏迷一次。跳完了大神,病还没好,就给她抽贴,又为价钱啰嗦了一大堆,后来又想让她活着,又啰嗦了一大堆,说什么七八岁就用两三两银子给订下来,如果死……最后才付了钱。
磨房里还住了冯歪嘴子,他后来成了家,有两个儿子,最后他媳妇死了,冯二成命运也一样。
我觉得那婆婆太可恶了,我甚至有点同情小团圆媳妇,我觉得我们应该远离迷信,相信科学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大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这部书是著名作家萧红的重要作品,也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年轻女作家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小团圆媳妇那一章,那样的经历让人透不过气来。一个和当时萧红年龄相仿,一样是12岁的女孩。12岁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本该陪在父母身边,但她却千里迢迢到这儿来当童养媳。因为她活泼爱笑,不像媳妇,所以经常受到婆婆的打骂。一打就打骂了一个冬天,不分昼夜,她这样做是为了让她听话。“一天打八顿,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狠狠地抽。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她婆婆炫耀地说。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出了病,他们没有给她看医生,而是听信了跳大神的话,请人用滚烫的热水给她洗澡,昏过去了,就用冷水浇醒后再洗……就这样最终把她折磨死了!我真的很同情她!
想想这太愚昧了,迷信害死人啊!而自己呢?
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我的爸爸和妈妈从单位赶到家,心急如焚,他们火速拦下一辆的士,火速赶往医院。今后,他们每天按时给我吃药,烧饭……想想自己,比小团圆媳妇幸福多了!
我们要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不美好的事物包含,留下美好的记忆,拥有一个充实的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著名作家茅盾读了《呼兰河传》之后发出的感慨。
《呼兰河传》是一本充满无奈的“回忆式”长篇小说,是萧红一生的写照,它是一篇叙事诗;萧红用不平凡的.文字,描写了呼兰河这个小镇几个主要的地方以及重要的风俗,它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萧红虽是一代才女,可生活并不如意,芳年早逝,它是一串凄婉的歌谣。
我读《呼兰河传》,羡慕小时候无拘无束的萧红,又为成年后的萧红默默垂泪……要说印象最深的,还是祖父家的园子,那里留下了萧红快乐的童年印记。
那个“祖父的园子”是一个自由快乐的人间乐园。那里的玉米,想长多高,就长多高;那里的小鸟,爱怎么飞,就怎么飞,无忧无虑;想铲地,就铲地,想浇水,就浇水。在这儿,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也曾有这样的一个园子。那时,爸爸妈妈在江都工作,我和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我的老家有一个大院子,院子里有一口大井,门前是一片松林,再前面是一条小河。夏天的夜晚,奶奶常常坐在院子里,一只手轻轻地搂着我,一只手拿着扇子,对着天空指指点点,奶奶看着,我也跟着看着,看那漫天的繁星对我眨眼,对我笑,我也对它们眨眼,对它们笑。流汗了,泼泼井水……
后来,我被爸爸妈妈接到江都上幼儿园、上小学,坐着旋转木马,玩着蹦蹦床……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我也开始了艺术熏陶,学芭蕾,学钢琴……自由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不知不觉中,那个“祖父的园子”也离我越来越远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我读过很多书,其中我非常地爱《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这本书描写了她的童年生活,以及以前的呼兰河边人们的生活。萧红的小时候是自由的、快乐的。她可以“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上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这不禁让我想起我才八岁的时候,也将水泼向天空,闭上眼在地上转圈,那感觉太美妙了,我的心中,绽放了一朵自由的花儿。和萧红的父母一样,我的爸爸妈妈也只是在一旁宠溺地笑着。
《火烧云》这一章,我的`爸爸妈妈在课本上也学过。爸爸告诉我,他的故乡也在黑龙江。那里的冬天很冷,但在夕阳西下时,爸爸和他的小伙伴还是会不顾严寒、不顾父母的批评,爬上青砖的房顶,静静地坐在那儿,看红色的天空、金色的夕阳、多变的火烧云,夕阳给所有的东西都蒙上了一层纱。那情景光想着也会觉得太美丽了,所以我的爸爸,他学到那一课时特别的激动,特别的有感触。
有时,我在某一片不知名的草地上躺着,半睁着眼,望向天空。“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阳光静静地照着,我把四肢展开,浑身暖洋洋的;过了不一会儿,我就困了,再一会儿就在草地上睡着了。阳光就像被子一样,草比床单还要软,我就这么着感受到了萧红的快乐。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虽然书中有许多地方充满忧伤,但是生死难料,我们只能把带着逝去的人的回忆记在心中,永远的怀念,就像是他还活着。
每个人都有忧伤的时候,有时候哭一场就好了。但是不论多难过,在我的心中,我仍会向往自由和快乐!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回忆式”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女作家——萧红。
著名作家茅盾称《呼兰河传》是“一篇叙述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还真不假,瞧——文中的“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把一个淘气小姑娘的样貌活灵活现地展此刻了我的眼前。而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这儿淹死过小猪,闷死过狗,闷死过猫,也常常有鸡鸭死在这大泥坑里。按我们此刻的观点,应当把大泥坑填平,而那时候的人民却认为应当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意的。真令我为他们的愚昧而悲哀!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既欢乐,又寂寞。说她欢乐是因为她有一个那么疼爱她的祖父。她的.祖父教她背诗背词,教她识别庄稼,陪她嬉戏玩耍,和她聊天对话。说她寂寞是因为她活动的地方就仅有那个大花园,一般情景下和她玩耍的人就仅有她的祖父。
她的祖父博学多才,和蔼可亲。像她的祖父那么好的祖父我也有。记得我一二年级的时候,我的数学成绩不太好,经常考个九十多分。有一次,我被一道题目难住了,爷爷见了十分耐心地教我做题。我一开始还并不明白,但爷爷没有着急,仍然耐心地教我做题。在我和爷爷的努力下,我最终会了。
《呼兰河传》读完了很久很久,我的心境依旧沉浸在那一片灰暗的画面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暑假中,我读了《呼兰河传》,全篇介绍了女作家萧红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让我感受到了多彩的风土画,比如火烧云。
了解了萧红的背景后,我挺同情她的,她的家人都不疼爱她,她感受不到任何亲情。只有祖父疼爱着她,给予她关爱,就像萧红自己所说:"从祖父哪里,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外,还有温暖和爱。"
我很喜欢萧红对小花园的描写以及和祖父生活场景的叙述。萧红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去观察小花园,各种动物、各种植物,一切对她来说都是新奇的`,都是十分有趣的事物。她在花园里的生活状态是多么自由,就像她所写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把谷穗当作狗尾草扔掉,祖父只是大笑,然后耐心地教她辨认谷穗。和祖父劳动时,她时而去追蜻蜓,时而去捉蚂蚱。这些生动的画面,都是因为有祖父的疼爱,所以一切是那么的美好。
这也让我想到了我的外婆,她也这样疼爱我。她十分喜欢织毛衣、做针线。从小到大,我的毛衣都是外婆给我织的。外婆还给我做布鞋,穿在脚上十分舒服,而且还透气。每次都会在鞋面上绣各种小花,有荷花、梅花、小雏菊……可漂亮了,无论谁看见了都要忍不住夸赞一番。
我觉得我比萧红幸运很多,我不仅有外婆疼爱,还有爸爸妈妈和哥哥,而她就只有祖父给予她温暖和爱。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关爱,需要快乐的童年,在爱的滋润下健康、幸福地成长。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11-29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08-16
(精选)呼兰河传读后感08-03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11-15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0-20
《呼兰河传》读后感08-17
[精选]呼兰河传读后感09-02
(精选)呼兰河传读后感07-13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09-09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