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范例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读后感1
《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仔细揣摩此句哲言的含义,不难得出,对于古典文化经典的弘扬与传播者而言,不仅要对古典文化经典有深入研读,更要经过深度的思考与探究才能得出经典的性质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奥秘。我们在深入了解古代经典文化的'同时,应当积极调动身边的人去了解中华文化,让更多的人对古典文化产生兴趣,从而实现全民知古论古的良好社会氛围。让中国古代经典继续延续传承,不断发展。让崇洋媚外成为过去,让爱古通今成为风尚。将这承载着我国五千年文化精华的经典哲学带到普罗大众的生活中去,是各位大学生应有的责任,应尽的义务,因为我们是中华儿女,我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孕育的。
我们应当将这优秀传统传承下去,不能让如此辉煌神圣的中华文化毁在我们这一代手里。互联网技术如此先进的当今社会,人们已很难放下手机去拿起纸质书本重拾那古代文化经典。当今大学生应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灵巧地运用网络技术让国人对中华古代文化经典重拾兴趣,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为弘扬中华传统服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接轨,以崭新的面孔出现在国人眼前。
论语读后感2
孔子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他被称为圣人,不仅是古代读书人顶礼膜拜的人物,也是老百姓遵崇的类似神人般的存在。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学思想的创始人。为我国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一生致力于传道、授业、解惑,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宋代的程颐说过这样一句话:“今人不会读书,如读《 论语》 ,未读时是此的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我跟许多人都一样,都没有仔细读过《论语》。可是把《论语》仔仔细细的`读一遍,就会发现里面的奥秘,里面的乐趣。
这是一本言行录,记录孔子思想的内容很多,记录他的形象、外贸的内容比较少,但是读着读着一个平易近人的形象突然跃然纸上了。他是一个谦恭有礼,又循循善诱的师长。他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厄也不退缩。同时,他跟普通人一样,也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会为时光的流失而感慨,也偶尔跟学生们开玩笑。能重新认识孔子,也是我读《论语》一大意外收获。
论语读后感3
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到来,各种西方学说陆续传入中国,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甚至连长期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幸免。在学习了半个学期的《中华元典导读》课和阅读了《论语》这部书后,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儒学的根,即孔子的《论语》说起。《论语》大概包括的以下几种思想,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别加以介绍。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论语读后感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仅是说一个人的学习态度要怎样,同时他也突出了学习之乐。这句话既能给全书奠定基础,也正可作为我们学习的助力,通过学而时习,就可以使自己的德业并进,日臻佳境,这自然是让一个读书人而高兴的事情。老子曾经说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大笑不足以闻道。”以老子的话来证明论语的观点,真是恰到好处,好上加好!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就是说能从温习旧知识中发现新知识,找到新问题,就可以做老师了。由此可见孔子对“温习”一词的看重。知识是具有传承性的,创新并不是凭空虚造,必须通过“温习”的途径才能达到“知新”的`目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推陈出新。其实有些事物表面上五花八门、欺世骇俗、竟奇斗异的新,只是一种时髦,并不是真的新!可见《论语》对后世也是有很大的影响力。
通过学习《论语》,使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学习、生活的更深刻的道理,这真是一部对任何人都有用的好书!
论语读后感5
一提到《论语》,我们第一反应想到的肯定是大圣人孔子,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很多,比如,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了私学。他还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进行不同的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此外,他还提倡启发式教学,主张老师应该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而不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将所有知识灌输给学生。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论语》的教育思想可谓是人类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如今的教学方式也是这些教育思想的体现。在教育活动中只有遵循这些理念与原则,才能促使教学的高效。
论语读后感6
《论语》是集合了孔子生平讲学和门下弟子言行的一本智慧语录,其中所体现的先贤圣人的思想,贴近普通人的现实生活,点明了人生的真谛。千年时光并没有改变人生的本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生命的绚烂最终将归于平淡,充实而自在的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说学了能按时温习,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得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吗?;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你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自立,四十岁遇事不疑惑,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听到什么都能理解,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越出应有的规矩。人的'一生不要虚度,要立志做大事。
从《论语》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人生道理:待人要真诚,不要花言巧语;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是一种美德;学习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等等的人生大道理。
《论语》这本书是一本好书,它可以帮你悟到人生中的许多大道理。
论语读后感7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有哲理,闪烁着古人智慧的光芒。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成为了中华儿女的“精神食粮”。《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不仅谈到了做人、学习、教育,还谈到了为政、塑造君子人格、治国与安邦等重要问题。
有人说读《论语》的过程是一种享受,仿佛静心独坐于清泉碧水畔细细品茗。享受我倒没感受到,主要还是自己资历太浅,没能完全领悟,就谈不上享受。不过我倒觉得读《论语》的过程就好比一次旅行--漫长却不苦闷。游走在字里行间,感受着儒学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踏实与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为人”的`仁爱与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愠”的包容与豁达,是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明达与诚恳。当然也是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在品读间,学习为人处事之道,在“仁”的思维熏陶下,感悟人心之伟岸,让“自爱”与“爱人”这两朵人性最美好的花,盛开在每一位的心中。自我感觉更是一场洗礼,让原本枯燥的心灵得到儒学的甘霖滋养,让原本疲乏的思维得精妙的哲语以启迪。那一则则平实却韵味深远的文字仿佛敲醒了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养的心。在读《论语》时,于我的心灵间,会荡漾起一片纯净。感受到的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是精神的点滴精华。
论语读后感8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选自《论语》里面的《为政》,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句。是说:“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就是智慧。”这句话虽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对现代人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谦虚诚实,切不可不懂装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报以谦虚诚实的态度去对待,有不懂的问题,应当及时向别人求教,甚至是“不耻下问”,如果不懂装懂,敷衍塞责,最后只会害了自己。
比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这时候应当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师同学请教,而有些同学总是偷懒,想凑凑合合混过去,给自己找各种各样做错了的理由,总认为自己的错误仅仅是个失误,这样时间一长,就必然会漏洞百出。
让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一个于人于己都诚实的人吧!
论语读后感9
《论语》强调的学习包含仁、孝、信等道德范畴,绝不仅仅是学术性的知识那么简单。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年轻人需要在家孝敬父母,离开家尊敬兄长,做事谨慎,说话诚实,广泛地亲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完这些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各类著作。我十分认可孔子将孝、悌、言、处世放在学文之前,正如现代一个词汇斯文败类指读书人中道德败坏的人,斯文败类的学识再高,没有好的孝、悌、言、处世作为基础,也不过是败类。日本悬疑小说家东野圭吾大多数小说中的犯罪人物都是高智商,虽说小说是虚构的,但是小说又是现实的一定反映。正如一句俗话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倘若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许多如东野圭吾小说中高智商的'犯罪人物,那社会就乱套了,而出现高智商的犯罪人物则是因为没有好的孝、悌、言、处世作为基础,因而我十分认同孔子强调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论语》带来的新奇绝不仅仅我上面所言的一小部分,更是需要我们每个人一遍又一遍的细细咀嚼。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看到了一代大师孔子。这一切都带给我无限的遐想,更是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论语读后感10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孔子,一个20xx多年前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切。读完《论语》,才知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些平时我们常说的语句竟然出自《论语》。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螃蟹,有人爱鲈鱼,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只要不越于原则,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这一次穿越。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天地,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论语读后感11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思想、哲学思想、论语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全书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后所记,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资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想起来之前学习后就是不会用,再一次次去学习还是不会,“时习之”原来需要大量的实操、练习。知道要练习但就是不行动,这里的“说乎”是学习后需要嘴巴说出来,说出的都是记住学习到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需要朋友的共同陪伴,学习后得说出来找到可以共学习得,互相分享输出,就会学到的更快吸收的更多。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他人不理解自己,自己被冤枉的'时候,惊怒地想要去辩解,到头来却发现徒劳无功,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兜兜转转,还是这句点出要点—我们做的不是忍耐退让,而是恪守节操,不予计较。
至今我们都学习孔子老师的智慧,好像哪里都可以用,顺便还会蹦出几句文言文出来,孔子老师的才华更是一流。他的一生都在教育这方面有很大的潜能,能和弟子们打成一片,原来他是有幽默的一面,只能站在那个时代去进入孔子老师的生活,值得我们几千年的研究。
论语读后感12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今年暑假,我就读了一部经典:《论语》。《论语》是儒家文学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影响了从古至今的一代又一代人。
为政篇第二里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是读书,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没有收获;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认真读书,就会越来越疑惑。在我们学习中,光读书而不思考,就会错误的理解文章的含义;光思考而不读书,疑惑越来越多,却又找不到正确答案。只有既会读书,又会思考的学生,在学习中才会。
八佾篇第四里说: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要出远门。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要告诉他们确切的去处。无论我们在哪儿,爸爸妈妈总是最牵挂我们的人,自己出去玩了,必须要跟父母说一声,让他们放心。如果耽误了时间不能准时回家,也要跟他们说一声,不让他们担心。
述而篇第七里说: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奢侈了就会不谦逊,不懂礼节,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不懂礼节,宁可寒酸。我们在生活中必须要节俭,空调能不开就不开,洗菜的水能够用来浇花或冲厕所,用过的.纸反面能够用来打草稿。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学习前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读一读《论语》,使自己学的更多,成长的更快。
论语读后感13
《论语》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集而成,是记载着孔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经典。
书中既有对社会、人生的美好描绘,又有做人的.知识和道德,这些对我们有极大的启发。书中还有释文和故事,就像在读现代的故事书,内容丰富多彩,绘画美丽动人。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适合它内容的主题,只要你看完了这篇内容你就一定能懂得这个主题的意思。故事中还有一些好用的好词好句,还有许多古代著名的人物,比如:孟子、老子、庄子、周处等许多人物。
在这本书中,我仿佛看见了孔子拜师学习,最后成为一位古代远近闻名的老师的情景。顿时,之前我怀疑孔子不是一位老师的念头在心里打消了。
读完《论语》这本书,我知道人要善于观察周围事物,去探索它其中的奥秘,不要因为小时候的贪玩而耽误了学习。就像书里面说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书其实并不难,只要你用心去读,认真去看,仔细写好,就能把书读好。
这本书丰富了我的知识和提升了我的写作能力,使我终生受益。
论语读后感14
有这样一位圣人,他的语言从古传今,有的还转变成了成语,从一代又一代的人口中传下来,他就是——孔子。
今天,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里面的每一句话都让人回味无穷,每一句话都让我们思在其中,我的感悟加上老师的讲述,让我终于知道孔圣人真是伟大。
打开语文书第50页,开头的第一句话就让我们知道了学习复习的重要,从老师的话中,我听到了孔子曾经七昼夜衣食无着却还能讲学、弹琴,真实弦歌不绝。继续听课,我终于更深刻的知道了我从小背到大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真正含义,让我明白要学思结合,而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
它让我知道时间就似流水一般一去不复返,我要珍惜时间,很多人都说时间的重要,我也如此,可我没有真正的做到利用时间,而是浪费了它。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限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起来,用有限的`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时间换不来也买不来,孩子的欢笑换不走他的脚步,老人的叹息也无法使他留步。它是大自然的雕刻者,记录下,也流逝着每一个人的青春年华。我们要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去学习,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是没有终点的,它伴随着我的成长,我们终身都需要学习,始终都需要学习,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今天的语文课,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也让我开始了自己对时间的规划与重视,但这都是因为那一个人的一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读后感15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开创人。《论语》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的言论,论述了做人、治学、为政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是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经典。宋朝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天我们学习《论语》这部著作,对我们成人、成才有着很好的教益和帮助。
在做人方面,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就是说,我们在家要孝敬父母,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出门在外要言行谨慎、诚实可信,对人要有爱心,要亲近有道德的'人,向有道德的人学习,这样,我们才会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爱心、守信用的人。
在治学方面,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说,我们的学习态度要端正,要谦虚谨慎、勤学好问。“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我们在学习上要讲究方法,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温习、思考,这样,我们的学习效果就会不断提高。
《论语》这部著作内容丰富,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我们经常阅读,受圣贤智慧的启迪,将会终身受益。大家都来读一读《论语》吧!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经典]《论语》读后感07-24
《论语》读后感【经典】11-08
《论语》的读后感04-28
论语读后感08-09
《论语》读后感07-17
《论语》读后感[精选]11-09
《论语》读后感经典06-04
《论语》读后感09-01
《论语》读后感(精选)07-21
(精选)论语读后感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