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时间:2023-11-08 07:43:0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哲学史》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1

  《中国哲学史》是著名文化大师冯友兰先生的代表作。 该书成书于20世纪50年代末,是中国现代学者的重要经典著作。 本书通过全面深入地剖析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变,探究中国文化和哲学的起源,呈现中国古代智慧的精髓。

  本书分三卷,共三十七章,从中医、易学入手,综合考察儒、道、墨、法、明等诸家思想。 时间跨度超过4000年,让人感受到中国思想的历史。 广阔而广阔。 冯友兰通过对各流派的仔细分析,详细阐释了中国哲学的要点和精髓,同时引起读者对这些理论讨论的关注。

  《中国哲学史》在探究中国哲学史及其思想方面具有突出的价值。 它的价值不仅是文化价值,更是实用价值。 冯友兰先生不仅批判地评价了各种理论的有效性和不足,而且对这些理论进行了评价,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论述了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 他认为,中国哲学的根源在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只有对思想的深刻理解,才能在当今世界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本书的新鲜与深度、思维的精彩与清晰,让很多人读后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读者,我也从《中国哲学史》中得到了很多启发。 中国哲学流派众多,其所表达的思想不仅承载着古代智慧,而且深受现代社会的追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哲学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哲学经典。 它呈现的内容非常丰富,融合了哲学史、宗教史、文化史等多重元素,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哲学史和思想内涵。 文字流畅,章节短小精悍,观点清晰,重点突出。 对中国哲学传承的历史变迁、哲学现象的阐释与总结、思想思潮的分析,都做出了十分深入的阐述。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的祖先经历了多少磨难。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2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就已经指出:“哲学本一西洋名词。”也就是说,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册上,是没有“哲学”二字的。既然要作“哲学史”,自然需要首先明确什么是“哲学”,然后才有“哲学史”。

  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回答说:“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冯先生亦曾言“今欲求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由此可以看出,冯友兰走的是以西释中的道路,即以西方哲学为框架——知识论,认识论和宇宙论——叙述中国哲学史。

  然而从全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冯友兰和撰写《中国哲学史》二册时的认知已有一定程度的不同。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对儒道释法等百家的阐叙更多的是从基于中国文化的氛围,亦即“中国哲学的精神”这一核心命题展开的,而放弃了在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中所沿用的“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的.强硬划分。

  出于这种以中国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为基础的哲学史观,冯友兰在对先秦道家的发展进行概括时比《中国哲学史》显得更进一步,明确的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隐者”阶段的杨朱,以“避”为其核心;以老子为代表的第二阶段,尝试揭示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再到以庄子为代表的第三阶段,“宇宙为我,我亦宇宙”。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乡土中国读后感01-31

《乡土中国》读后感04-04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1-24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1-25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02-10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03-21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07-13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09-14

《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11-05

《乡土中国》读后感[精华]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