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
有句话说,疯子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他们只是世界观与我们不同。事实的确是这样,对于那些所谓的“疯癫”的话语,人们也许不仅仅会得到许许多多不同角度的世界观的启迪与思考,甚至还可能会发现,天才与疯子真的只是一线之隔。
关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为作者耗时四年深入医院精神科、公安部等多种神秘机构,得与数百名“非常态人类”的直接接触产生的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全书以通篇的访谈笔录作为主体内容,形似报告文学,却又远远高于报告文学。作者成功地把闪光的思想隐藏在一般般的叙述中,引发读者余味无穷的深思。
此书中收录着各种形形色色的精神病人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有疯狂地想要颅骨穿孔获取反自然超能力偏执患者,而最终却被心理作用吓得死去活来;有存在被事实扭曲成为多重人格的杀人犯,尽管犯下罪行却也折射出社会许多引人深思的情仇纠纷;有每夜被恐惧的梦境折磨得辗转反侧的精神患者,扭曲的梦境展现出放大的社会阴暗面;有坚定着自己家族的宗教信仰与文明的'精神患者对自己的心理、宗教、预言等等匪夷所思的逻辑坚定不移……这个特殊的群体中,他们眼里的世界不同于道说的人间,佛说的六道之一,哲学说的无穷辩证迷雾,历史说的时间的累计,却同样妙趣横生,也引人深思。
我个人让我其中《飞禽走兽》一篇最吸引眼球。其内容大概讲的是一个年仅19岁的年轻女孩,由于传说中的第六感过于强大而导致她被诊断为精神病而送入精神病院。在她处于散瞳状态时,所有人的影像都会虚化成为不同的动物。她小心翼翼、为人精细的妈妈是“猫”,慢条斯理的爸爸是“鱼”,而活泼开朗、可爱淘气的她自己则是鼹鼠。而面对照片、电影、电视等虚幻影像,她却并没有任何怪异的视觉反应。如此匪夷所思的症状,作者最终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她眼中的动物都近乎完美地符合着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如此神奇的天才技能,不能不令人啧啧称奇。而由此却被诊断为神经异常的可怕异类,让人不能不为之叹息。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2
在班上同学介绍了这本书之后,我通过某种特殊的渠道得到了这本书。但是由于时间问题,没有读完。
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是作者和一位“病人”观察虫子的故事,同学也是介绍过的。不过我还是要再说一次:他每天蹲在那里看小花小草,不知道在观察什么,为了什么。直到作者去和他蹲了几天,让作者被他信任,这件事才大白于天下。原来,他认为像石头这样的“没有”生命的东西,其实是一个单独的生命体,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但这种可能性也不是没有,说不定就是这样呢?
我还记得的一位认为他一直都在写一篇小说,而他便是这篇“小说”的主角。我们全部是配角,他不知道这篇“小说”什么时候写完,什么时候收笔,他只知道这是一篇小说,一篇介绍他的自传体小说。当作者去采访他时,他在桌下刻出什么时候,开这家医院,也就是情节的转折。而最后他也做到了,日期也一样。和上篇一样,在我们其他人,也就是所谓的正常人想不到,不敢想,想都不敢想的东西,他想到了,而且还说出来,勇气和想象力都超过了正常人。可能他们与天才的唯一区别,可能只是想象有方向不同吧。
另一个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另一位。据他说述:“我杀了他,但是他没有死。”他每天都会去同一栋子杀一个人。而且在他的记忆中,用绳子杀了他之后,在他离开这栋房子之后,他还向被他杀的女友互相招手。作者甚至去体验了一下,但似乎完全不像他描述的一样。他只看到一些警用胶带还有他给被杀害的女友蒂的一本杂志。当作者离开那栋房屋,向那个窗口张望时,他想象出了一个女人,在那里向他招手。这听起来有点恐惧,有点让人毛骨悚然。但是这件事真实发生在他的世界里,真实的发生了。
总的来说,这些人被我们这些“正常人”称为疯子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与我们的'想法完全不同,世界在他们的眼中完全是另一个样,比如说我们通过光反射到苹果上,发现苹果是红的。可是他们用某种其他办法,却发现是绿色的。我们便对他指指点点,从此,一位天才就变成了疯子。他们与我们对世界的概念完全不同,能想到我们想不到的东西。这是一种好的精神,好的性格。可是他们为什么不被我们称为天才而被称为疯子呢?就像题目一样,只是他们想走的方向不对吧。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3
这本书太新奇了,这是我认识这本书的第一印象,立即两眼发亮,听完同学的介绍后,想买这本书的欲望更是蠢蠢欲动。
为什么我说新奇?因为我们生活中遇见过疯子,少的是去嘲笑他精神正常,多的则是躲他,惊恐他,生怕他手上的棍子重重的击打在自己头上,生怕他那犀利而猝狞的眼光盯上自己死死不放。但是我们从未走进他们的世界,后来我就思考了为什么我们害怕他们,因为他们理论上认为是两个星球的人,也许我们面对光明一面,他们面对黑暗,我们是阳,他们是阴。
认真阅读着这本书,间接地认为在那十几分钟内我是一个疯子吧。不可思议的.是,每阅读完一篇文章,会使自己在荒谬的语言中糊涂地迷失方向。从那精神病人口中所诉的点点滴滴寻找到一些人生的真理。从精神病人曾经的痛苦中发现一些我们也有过的事情,那些痕迹是在受控的大脑中永远无法抹去的。读完后我又再次的思考着,也许是我们不正常?还是普通人类的智商过于低下,走进他们的内心,像是两瓶不同颜色的墨水搅在一起的混乱。
有一篇名叫《双面人》的文章挺让我印象深刻,那是一位极其特殊的患者。表面上看上去与正常人没有什么不同,说起话来也同样堂堂正正、思维毫不混乱。医生一开始便劝他出院,但是,每当他睡着时,表情极为凶狞,并且那个程度是正常人无法做到的,书中说道:“两个眼角不可想象的往太阳穴的方向吊起来。露出大部份眼白,瞳孔缩得很小,眉毛几乎扣在一起,鼻子上的皱纹紧紧地拧成了一个疙瘩。上唇翻起来,甚至露出牙床,脸颊的肌肉几乎全部横过来的,嘴角上挂着一丝笑容——绝对不是善意的,应该说,是恶毒的。”看完后,我认为此患者可能是压力过大,而导致发生这样的现象,但是,他在后来不做任何医疗,包括不服任何药品时,自愈成效,并且以后再也没有复发。
这本书里的文章不像文学那样丰富我们的写作,也不像哲理书一样让我有自己的世界观。但是它能够让我们有机会站在“精神病人”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像刚刚那篇文章。表面上看上去没什么,但是那位精神病患者能靠自己的毅力来恢复自己,这大概是咱们难以想到的,因为我们并没有此经历,可我们也有因为压力与困难而导致焦燥不安,烦燥无比,我们是否也能像那位患者一样自愈,想想乐观的与快乐的事,让自己从生活的黑暗中走出来?那位患者的能力与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
这么说吧!这是一本特别的书,同样也是我人生阅读到的第一本精神病人精神访谈记,也许,天才和疯子真的只能一线之隔!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4
这是一本以访谈录形式的记录地球中人类的另一个群体——精神病患者,在作者的访谈中他发现一些精神病患者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那样的可怕,那样的疯狂。在精神病中其实有很安静的患者与疯狂的患者之分。
而在那些安静的患者中是作者主要访谈对象,他们不是一无所知,口中都是荒唐的思想,其实这些思路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就像其中一个精神病患者所说的:”不用很远,只倒退一百多年,你对当时顶尖的物理学家说你拿着一个没一本书大,没一本书厚的东西就可以跟远方的人通话,而这要靠围着地球转的卫星和你手机里那个跟指甲盖一样大小的卡片,你可以坐在一个小屏幕前跟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交谈,而且还不需要有任何连接线;你看地球另一边的球赛只需要你按下电视遥控器。他会怎么想?他会认为你一定是疯了,而且很白痴,因为那超出当时任何学科的范畴了,列在不可理喻的行列,对吗?“就是这么一段话就可让我们引发深思,那些病人所说出的那些”伪科学“”不可理喻的东西“也许在以后的时代便被发现、发明,也许这只是时间的问题,只是他们没有好的.表达,让我们理解,这当然也是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范围,也许这样的疯子就是比如今科学家更加激进的天才,只是不被大多数的正常人、非天才所理解、所接受而被埋没在黑暗的精神病院里。
当然在这个世界上也有着幸运的”疯子“。比如说,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他在证实自由落体的快慢时人们一直误以为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重的比轻的落下快,从而有人对他表以讽刺:认为他是精神病,但是他在众人面前做出实验,证明了他的猜想是正确的,从而使他”精神病“变成了”伟大的科学家“。
如今的科学已是如此的精密、高新,想必那些”疯子“所想出的认为无法理解的猜想,如果是正确的那么证实它的过程将是多么的复杂,而不像从前科学不发达的时候,证实那么简单。那些”疯子“的遭遇就好比一个学生在做一道几何难体,一眼就可以看出最后的答案,然而不知道证明过程一般痛苦、无奈。没有证明这道题就”错“?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可能超越人类的人类,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这本书中的故事不是看上去那么有意思,他在描述一个极悲惨的故事。他展现了一个个精神病患者的内心读白,就像一句流行语,现在又觉得颇有道理:永远不要歧视疯子,他们只是与我们的世界观不同罢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5
这本书是陶瑾同学推荐给班上同学们的,一听到这书名我便就对这本书有了兴趣,或许是因为它“天才”与“疯子”的强烈,对比更引我注意力,想去一览究竟:“天才”与“疯子”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当我在网上查找到这本书时知道了这本书是通过作者与一些“病人”的采访,以访谈录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通过这种独特的角度,我们能够了解这些“疯子”如“天才”一般的思想。
整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那个能够把街上的人当作动物看的女孩。起初,我与作者一样,有些怀疑这个女孩,她是否伪装成“病人”的样子。她只需故作惊讶,然后指着无辜的路人说:“看!那一只会用后腿走路的狮子!”即可,却不曾想女孩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
当初作者在、说明确实这个女孩的病是真的时候,我也吃了一惊,道:“天哪,如果我也是这样的就好了啊,不用那样小心翼翼的洞察人心,然后谨慎地交往,而不是只要像女孩一样简单地望一眼便知一二,觉得好笑的也不用掩藏地大声笑出来;觉得无趣得也不用怎样作为礼貌的回以微笑。
回过头想想,能够这样的女孩也正因为没有几个而被归于“精神病“范围。如果我也拥有了这样令人惊叹的“技能”,之后便可肆无忌惮地笑啊哭啊也好,也不会开心的吧,毕竟被人冷落,被人抛弃,便就成了那样胆怯、害怕的性格,没有任意的自由可言吧!就这点相比,我也的确是比她幸福了许多——我是“正常”的呀!
然而许多时候,我们却会迫不得已的'露出许多并不想要露出的微笑。久而久之,微笑便成了一种礼貌,那是“应该”露出的才对。甚至别人会问你:“你为什么不笑呢?”这时候又该露出尴尬的微笑了。
她作为一个患者,或许的确是“疯子”,但是如果侧重于看她的各种行为举止亦或思想来说,她却又的确是“天才”。所以,我们也不能只顾忌他人表面现象或者外表而不再去关心他人的内在。所以我们应把每个人都当作“患者”对待,把一切向最好的方面去想象。这样才不会把美好的事物扼杀在摇篮里。
我们应该将美好的一面面向他人,这才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一切才都能美好起来。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6
经同学介绍,我读了这本书。刚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作家高铭,书中以访谈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的思想和行为,也许在我们许多人看来他们是疯子,是精神病人,而在作者与这些人的对话中,我却发觉,这些人的思想深度远远超过常人。
我并不了解精神病,也无法想像,精神病人到底应该是什么样。而在这本书里写过的每一个精神病人似乎都没有传说中那么奇怪和令人恐惧,只是他们的思维方式比较独特:有的会预知未来;有的会探寻时间和宇宙的尽头;有的在尝试人体的极限。这些在常人看来可遇不可求的事情,这些疯子却往往可以用他们独特的思维理解,或者能用实际行动努力实现。也许这些奇特的事物的确是有独一无二的解答方式的,而我们正常人却至今也没明白。这大概是因为我们缺少疯子的那一份为目标努力而宁可放弃一切的执着精神吧!
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有一个神奇的`老头。他在一个独立的病房里,随时都有人跟着他,以防他和别的病人谈话。因为他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对方聊激动了,并对病人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致使有的人病愈出院,有的人病情加重。作者在和这个老头的谈话中,提到了时间的尽头和空间的扭曲,在他看来,时间是有尽头的,并且在中立扭曲造成的平衡中,将一个橘子放在薄膜上,薄膜会造成凹陷,而将一个小钢珠滚过那个凹陷,并和小钢珠移动向外甩出去的惯性达到平衡,小钢珠便会围着橘子不停地转动。这也让我们明白了,月球就像这颗钢珠一样,因为平衡,一直绕着太阳转,而在橘子和钢珠的重力下,薄膜会破一个洞,这便是黑洞,也是老头说的时间的尽头,我们留下的,也会永远拥有。
读过作者和病人的谈话,我不禁联想到爱因斯坦和日心说的维护者布鲁诺。爱因斯坦在成名前,一直被人看过是疯子,而布鲁诺为了坚决维护日心说被教会用大火烧死。历史证明,这两位所谓的疯子在科学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人是不被他人理解的。他们认定自己有超常的能力,亦或是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思想,这也是我们常人所认为的精神病人或疯子。我们应该用心与他们交流、沟通,去走近他们,理解他们,正如书里所说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也许有一天,这些超常的能力和奇怪的理论会成为让世人惊叹的宝贵财富!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7
这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说想,让读者可以了解到疯子或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其内容真实性我并不知道,但我宁愿相信是真的。
一个不同的世界,一个从未接触过的世界,这个世界里的人看见了都恨不得离的远一些,一个不被人所理解的世界,可又有谁知道这个世界里的奇妙。
一个精神病人与作者交谈,她告诉作者她所发现的“石头有生命”“蚂蚁是个细胞”,在常人眼里看来,这些都是可笑,可是哪一个科学家在提出论点时,是没被人质疑过的,“贝多芬”“爱因斯坦”在常人面前就像是一个疯子,可是,他们却被誉为天才,或许,疯子和天才之间只有一步之遥,天才和疯子的世界都是我们所不能理解的。
天才是为了一件事而疯狂,但疯子是因为一件事而疯掉,或许天才是早出生的人类,而疯子却是早出生的天才,就像这本书的第一篇《生命的尽头》,一个女精神病人天天蹲在石头或者花草前仔细研究,好几年没跟任何人说过一句话,作者试着与她交流,却被女病人的话惊得目瞪口呆。
所有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不要让任何一个事物的形象在你的脑海中定格,在我们的生活,或许有的'孩子不爱学习,尽做一些不是学生应该做的事,几乎是无恶不作,大家都对他摇头,可又有谁能预料到在不久的将来,他是否能有一番作为;而那些让大家都竖起大拇指的孩子,谁又能保证以后的他能像现在一样优秀,所以不要小看你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他总有一天会让你目瞪口呆。
当然,你也千万别看轻自己,遇到挫折,或是失败时,重新爬起来,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给予了我们每个人无限的潜能,就要看你是否能挖掘出来,或许不顾一切的拼一次,创一次,美好的未来就在向你招手,相信自己,别人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做到,将来成功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努力的你,当在失意时,不要轻言放弃,跨出这一步就将会是光明。
每一个人都将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或许离成功的你只有一步之遥,就像疯子和天才也只有一步之遥一样!千万别看轻你自己!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相关文章: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08-13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读后感06-11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02-25
爱在左感恩在右演讲稿06-08
天才张爱玲的读后感02-07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2-07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06-07
《天才基本法》读后感10-20
《天才少年维克多》读后感04-29
读《哈佛天才》有感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