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蒙台梭利的教育》读后感

《蒙台梭利的教育》读后感

时间:2024-01-11 07:53:0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蒙台梭利的教育》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蒙台梭利的教育》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蒙台梭利的教育》读后感

  《蒙台梭利的教育》读后感 篇1

  粗略的阅读了《蒙台梭利的教育》,内心很受震撼,原来我们成人总是那么的自以为是的正确,粗暴的打断儿童的成长发展,美其名曰帮助其长大。本质只是为了让儿童毫无反抗的服从,不论成人的命令是否正确,在真理与父母面前,更爱父母,而抛弃真理,耽误儿童的发展。

  虽然至今人类还没有一套完全符合所有人的早教模式和方法,但是基本认定,0-6岁(0-3,3-6岁),6-12岁(6-9,9到12岁),13-18岁(13-15,15-18岁)三个成长发展阶段。

  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儿童中心理论。特别关注儿童0-6岁的成长,认为第一阶段的成长发展为6到12的第二阶段,13到18的第三阶段奠定基础。

  蒙台梭利博士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包括儿童的精神胚胎、敏感期、吸收性心智、儿童成长的自然定律和自由与纪律等,揭开了儿童成长的秘密,为我们科学育儿指明了方向,震惊了整个世界。蒙台梭利教育法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为近代教育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是以儿童为中心。儿童是宇宙万物之一,其身心的发展进程遵从自然规律,所以对儿童的'教育必须尊重并依据这一理念。蒙台梭利博士指出,每一个儿童都具有精神胚胎,或者说,儿童在出生前就具有一个心理发展模式,精神胚胎想要按照大自然规划的模式发展,就必须具备两个和谐统一的条件——环境与自由。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儿童依靠其内在的巨大潜能,亦即吸收性心智,向着自身的目标而发展,由此展现出来的现象就是儿童的敏感期。儿童逐步创建了其自身的心理结构,这是生命不断完善的一个“正常化”的过程,目的是让儿童达到正常化的状态。

  蒙台梭利发现并提出了“儿童正常化”,它的重要性就像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一样。正常化是大自然对人类发展做出的一种限制,它能为儿童一生福利的最大化提供保障,最终目的是确保社会的和谐发展。这就是儿童成长的秘密,也是大自然的神奇之作。其实,我们中国道家文化的精髓与此相通,宇宙万物依自然规律而演化,只是蒙台梭利博士把它应用于儿童的成长之上。

  蒙台梭利博士明确告诉我们,所有人都是大自然的孩子,是大自然赋予儿童“创造自我,创造和谐”的双重使命。儿童作为大自然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大自然作为智慧的“父母”也一定有养子的初心,其初心就是让儿童“一生福利最大化”。为此,大自然精心规划,并赋予儿童本领,为他们指明了方向。儿童出生后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且他们的这种意愿表现得非常坚定。正如蒙台梭利博士所言,儿童为了实现自我构建,其工作遵循“最大化努力”法则。

  大自然的初心包含目标与规则。蒙台梭利发现,大自然为儿童制定的规则就是:做任何事情都应“不伤害自己、不打扰他人、不破坏环境”。这是大自然给人类划定的界限,不得违反,这是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唯一规则。否则,必遭回报,更无从谈起实现目标了。正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蒙台梭利教育方法是基于正确的教育理念,并以儿童为中心而发展出来的科学的方法,它拥有一套系统而完整的教育体系,是儿童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其教育思想的唯一途径。蒙台梭利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儿童,让儿童实现正常化的发展。因为只有这样的儿童才能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自己一生实现福利最大化。

  蒙台梭利把她的教育体系分成三大主要的部分:儿童、成人和环境。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蒙台梭利博士指出,“儿童身边所需要的就是一个适宜的环境、一位谦卑的教师和一些满足儿童需求的教具材料。”儿童是从环境中吸取知识,获得大自然的经验,来塑造自己的个性,从而实现自我构建的。因此,实施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所有论述都是围绕这3个部分展开的。

  虽然蒙台梭利教育已经经过百余年的成功实践,但是对于每一位蒙台梭利教育工作者而言,想要正确地实施蒙台梭利教育,并实现儿童教育的目标,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这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为儿童设计一套科学而可行的课程,并营造一个适宜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环境,以满足0~6岁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需求,协助儿童实现自主教育的最大化,使儿童“一生福利最大化”变成可能。

  阅读最大的感受就是父母要尽力为孩子创造成长的环境,搭建发展的舞台,孩子能够自我完成的任务放手让孩子完成,不能独立完成的寻找合适的介入方式,引导方法,指导孩子掌握技能,发展潜力,完成成长。特别是0到3岁这一阶段,父母就是孩子成长最有力最关键的家庭教育因素,3到6岁比较选择专业过硬的幼儿园,家校联合育人,为6到12岁孩子的发展奠基,然后小学阶段继续努力,坚持不懈,意志坚定培养孩子到13到18岁的初中,高中阶段,会同孩子一起成长,接受社会,环境,人群等教育,促进孩子形成自我发展能力,为孩子的终身学习负责,让孩子按照自我成长发展模式层层递进,逐步提升!当然,父母家庭教育占60%,学校教育占30%,社会教育占10%。

  孩子进入社会工作后,就是100%的社会教育了,只有打好基础,才能迎接社会的吊打,促进孩子成长,成才,成人,培养孩子成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现代意义上的人。“人”这个字是需要写一辈子的,其中细节,做人原则,做事方式,思维总领,核心确立,细分任务,认真落实,达成目标等等,智商,情商,财商等等,成功属于认定目标并意志坚定的人。

  《蒙台梭利的教育》读后感 篇2

  在这里首先感谢蒙台梭利的这一套书,从《童年的秘密》开始,我生日的那一天姐姐送我六本相关的书,她帮我想明白了诸多的问题。

  我也如获珍宝般,反复去读,啰啰嗦嗦记了很多笔记,写在小笔记本上随身携带。她的理念倾向于对孩子心灵的呵护,为孩子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创建友好合作文明的氛围,让孩子自己愿意主动的去学习探索,同时明确指出教育孩子不是为了考试做准备,而是为孩子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非常荣幸成为了一名践行者,当然也不是信心满满的能引导好每个孩子,大部分还是有信心,只是相信孩子心灵的力量,尽我所能以一个相对平等的姿态提供帮助。

  我和她的缘分说来话长,从小喜欢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家庭也相对传统,做事讲究个责任对错奖罚分明,但是成长环境略微压抑,却导致我不寻常的叛逆。看不惯的东西很多,尤其是学校的社会的体制,写了很多废话去批判,立志去用自己的方式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对看不惯的事物尽自己的努力去改变,我知道暂时是天荒夜谭,但仍然需要有人做出努力。这就是我成长的部分,与其去骂不如努力去创造美好。受教育的风风雨雨十六载,我受尽了心灵的摧残,可能我的存在也摧残了别人,在学校我知道自己不擅长什么,从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表扬不可能有,有时还会有特殊“照顾”,能奋起反抗的都反抗了,但是整个受教育过程都是受挫过程,感受不到任何学习知识的快乐。用乐嘉的性格色彩分析我是典型的红色性格,不快乐死也不乐意去做,对于那些背书做大量的题,实在是没兴趣,可能也是天生的记忆能力有限,反正我吃了太多有关记忆的苦头。高三最后一年实在无聊,同时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孬子,努力了一把,完全按照自己的复习节奏,拼命刷数理化,结果平时看得闲书起了作用,凭借语文和英语的良好输出走进了大学。开始了混吃等死的大学生活,不到一年就过够了,下定决心出去做做小生意哪怕到街头卖煎饼也要离开学校,话到嘴边没有说出口。大一的随波逐流,大二起始,我仿若重生,追逐我最初的梦想,开始大量的去读些圣贤书,去投入心理学的学习。看得多了就去写,有关情感的家庭教育的都在写,运营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在今日头条号签约写文章,苦口婆心长篇大论并不被待见,最多的阅读量不过几万,简短的问答多的不过几百万,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自娱自乐罢了。

  也就是从那刻起,我开始寻找自己擅长什么,写作是不太靠谱,每天都是几千字的练习文章的质量依旧一般。那几个月的练习,虽然没取得什么成绩,但是在搭建属于我的一个成熟的知识体系很有帮助,主要我乐在其中。由于我对心理学的喜爱,倾向收集这方面的理论和故事,刚开始定义是情感“专家”,在现实生活中去处理感情问题,在网上开“解忧杂货店”,受东野圭吾的那本书启发。事实证明我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不能说很强但从实践得到的真知,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对无病呻吟没任何办法。我深知感情受挫的痛苦,最终明确了一点,别人只能是辅助,最关键的还是要看当事人,是否很快走出阴霾。

  我放弃了这件事,一方面原因实在是大三太忙,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阅读和写作同时健身。

  忘了具体哪本书,聊到原生态家庭问题,回首自己的过往,还有找我咨询烦恼的事例,好多不开心的事的发生都和童年经历有关。他们的童年有着共同点,没有幸福可言,缺少父母的有效陪伴,家庭情况一般比较复杂,尤其在偏远落后的农村,求学的过程也稀里糊涂。人不幸原来可以一辈子,这不叫输在起跑线,而是跑了几步停了下来。

  聊到这里有个严肃的话题,为何如今寒门再难出贵子,我观察了幼儿小学教育,他们完全就是在扼杀学习兴趣,把学习变成死记硬背,做很多练习题的苦恼过程,他们可谓优秀的考试机器,但毫无创造力,也少有创造价值的潜力,他们讨厌学习更不会自主学习,这样的教育使孩子的成长提前停滞,使孩子的无限可能的未来只有一种可能,刻苦学习有个好文凭找份挣钱的工作。

  教育是国之重器,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包括现在的名校若都为找份高薪工作为人生目标,这难道不是中华民族的悲剧,难道只有国难当头才有人喊出中华崛起而读书。说这个有点危言耸听,但我看到了太多成天抱着电视,玩着手机游戏的没童年的孩子,不禁有些担忧。

  我希望更多的`人真正结合孔儒传统教育和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去实践,培养出自主快乐学习的孩子,一个清楚了解自己又文明礼貌团结合作有远大理想抱负的社会人才。政府大力去扶贫,心不富有起来,怎么也不会富起来,也很难幸福,一个幸福的人一定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并为之付出努力。身为农村人,以一个读书人的名义,我对今天农村的教育深表担忧,欠缺师德的老师不在少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少有影响孩子一生的师者和家长,大都是孩子学习退步两分就紧张要死的家长,根本不利于孩子长期的发展。

  我开始了真正的学习和实践,去呵护幼小心灵的成长,期望更多的人加入这个教育改革的阵营,骂了将近十年也该为它做些努力。感谢这本书助我找到更好的自己,和一件我认为很值得去做的事,不再把因材施教当玩笑。我不敢高估自己的智慧,都是借鉴前人之路,结合实际情况去实践,请那些早就放弃学习的人也别早早就否定,虽然我生于你后,并不代表你就代表着智慧和权威,我能保证的是不断的去学习,更好的去实践对于偏远城市还是全新的教育理念。

【《蒙台梭利的教育》读后感】相关文章:

蒙氏教学反思11-23

蒙氏教学计划11-24

蒙数教学计划01-18

蒙氏教育班下学期班务工作计划08-29

蒙氏数学教学计划12-22

幼儿园蒙氏班工作总结07-28

电视台实习报告05-25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04-28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04-28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