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读《爱莲说》有感

读《爱莲说》有感

时间:2024-01-25 08:49:1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爱莲说》有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爱莲说》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爱莲说》有感

读《爱莲说》有感1

  自濂溪先生写下著名的《爱莲说》后,莲花一夜间名声大振,成为了端庄高雅,廉洁自爱的代名词。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纷纷争先恐后地买莲,种莲,赏莲。北宋掀起了一股“爱莲热”。

  再说牡丹,已被遗弃在一角。在没有人喜爱牡丹。没有人愿意被人称作“富而不贵,哗众取宠”。牡丹,不得不承受着世俗的骂名与人们的唾弃,在阴暗的角落独嚼苦寂。

  莲花的风光可谓高绝一时。朝臣权贵争着拥有它。一边借它以表自己“洁身自好,不慕荣利”,一边暗地里,玩弄权术;迁客骚人争着吟颂它,按照《爱莲说》如法炮制,依葫芦画瓢,写下了大量诸如《爱荷说》、《莲花铭》等等堪称“一绝”的诗篇;一般商贾搞不懂《爱莲说》,更不会写诗,但他们竞相高价购莲,在家中开凿数亩池塘种莲,邀请各界名人到家中炫耀财力;就连街头巷尾的食肆客栈,也争着借莲的名义大开什么“莲花阁”、“爱莲楼”、“赏荷馆”,天天门庭若市,顾客盈门,老板挣钱挣得笑不拢嘴……莲花,已成为了走红的“明星”,风扉大江南北。它不再是当年濂溪先生笔下默默无闻的花之君子了。

  几年后,一文人路过一片荒原,吃惊地发现了在繁盛绽放的'牡丹。花团锦簇,鲜艳夺目,雍容华贵。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在花云香气缭绕中,挥笔立就《牡丹赋》,把牡丹比作高贵的象征,却把莲比作伪君子。不久,《牡丹赋》成为了人们的新宠儿……

读《爱莲说》有感2

  莲,花之君子者也。从古至今,不知多少文人雅士皆以莲自居,就像“诗仙”李白一样,号称“青莲居士”。北宋周敦颐也在《爱莲说》中写下“出淤泥而不染”这等流芳千古的名句,以表自己要像莲花一样不受尘世间的“沾染”的高尚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不染”的究竟是什么?

  几世难为人,所以每个人都想要过得更好。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怎奈世间常有诱惑,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拒绝这些诱惑。有些人并非本性顽劣,只是经不起诱惑,被其“沾染”了而已。所以才会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等说法。以哲学角度来讲,凡事皆有内外因之分。在一个大环境中,如果不是出于内因——主观上接受了诱惑,那你便不会被“污染”。这样看来,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被“熏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永远是那些意志力不够坚强的人。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百花之中也只有莲才可以“独善其身”。既然真的`无法抵制“侵染”,何不心甘情愿地被“陶染”?

  主动加入一个适合自己的积极向上的环境,耳目濡染之下,说不定就会对某一话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和一群喜爱读书的人整天待在一起,天天听他们讨论各种各样的书籍,日久天长,你也会对那些书籍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去阅读它们,既满足了自己的兴趣,又丰富了知识。这何尝不是一种对自己大有益处的“染化”呢?

  但我们并不是永远处在被动,我们也可以去“染化”别人。

  参加各种讨论,可以把一些自己的观点叙述给他人。如果你的观点是正确的、中肯的,那么别人也会采纳你的观点并传播下去。这样一来,许多人都会染上一些你的观点。看着大家都采纳你的观点,这种满足感会使你心旷神怡,促使你进行下去。

  染这个字,可以拆成一个水、一个九、一个木。可以理解为一潭水决定九棵树的品质。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就像一个大染缸。人之初,性本善,纯洁得就跟白纸一样,进了染缸,就得染上几种颜色。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那就努力改变自己染上的颜色吧。毕竟,我们都逃不出这个大染缸。

读《爱莲说》有感3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爱莲说》?这是宋代的哲学家周敦颐的作品,他的这个作品可以说是赞美的莲花中的佼佼者了。里面更是有着千古绝句,予唯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话,仔细看上去只是有些古风韵味,可细细读来,思绪万千,深意更是颇多。

  在没读过《爱莲说》之前,我不是一个不怎么爱花赏花的人。可以说吧,我也算是一个没有情趣的人吧,可是自从读过爱莲说之后,我对于莲花的喜爱达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以前的我,真的不怎么喜欢花,我以为花都是那种娇娇弱弱的,一不小心就会把它们玩坏的那种,可后来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之后,看过他巧妙富有韵味的'句子之后,我就深深爱上了莲花不可自拔。更爱上了他所描述的,莲花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连话,她不一定是最美丽的花,但一定是最纯净优雅的花。是了,她从淤泥里面长出来,身上却没有一点淤泥,这就好比,她没有与世俗同流合污,鹤立鸡群却又高洁淡雅。让人不得不侧目,深深为莲花身上的气质所感叹。这也就是为什么古往今来,赞美莲花的句子诗篇如此之多了,因为接触到她的人, 都会被她身上的气质所深深折服。她自洁自爱,洁身自好,从不阿谀奉承权贵,正直又表里如一,不拉拢勾结,努力做好一个简单的自己,哪怕自己就身在淤泥污水之中,可却能半点不沾染世俗之气,淡泊名利,端正严肃。她的模样就像一朵高高在上的天山雪莲,美则美矣,可也正是应对了那句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让人可以好好的观赏,却不能把它摘下来在手中把玩。

  不过为什么从古至今写莲花的人那么多,唯独爱莲说却一下子成为了千古绝章呢?是了,那就是因为周敦颐描述的莲花,短短一百一十个字,却已经把莲花的美丽,高尚的品质,优雅的姿态全都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他描述的莲花十分优雅动人。爱莲说里面其实还提到了两种花朵,一个是菊花,一个是牡丹。以前的我对牡丹也是有点好感的,可是看过爱莲说之后,更是觉得牡丹俗不可耐,就好像融入了世俗之中,与世俗之人无奈,身上皆是追逐名利,渴望富贵的姿态。如今在这个社会上,恍若牡丹的人也不在少数吧?是了,这个世界上能像菊花一样的淡泊名利,远离世俗,可以无视这个世界上富贵的诱惑。可是如今这个社会上像莲花一样能够反抗这个世俗的社会的人更是不在少数。菊花多表示了一种妥协,逃避的态度,虽然没有与世俗为伍,可却也没有反抗这歌社会的世俗不堪,只是逃避了而已。可像莲花这样的又能有多少人呢?

  学了《爱莲说》之后,我心里当真也是感慨颇多,思绪万千,对于莲花的喜爱突然就达到了一个最高峰,与其说我喜欢莲花,还不如说我爱极了莲花身上的一种品质,高洁高贵不可侵犯从不与世俗为伍,默默绽放它自己的独自的美丽,表里如一,不像这个社会上的人还有一些人表里不一啊。希望,这个社会上能多一些如同莲花一般的人……

读《爱莲说》有感4

  首先,从文章来说作者是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文章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来表现莲的品质的。

  君子精神中的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在孔子看来,君子的反面,即是小人。《论语》中君子、小人对举者甚多。孔子将君子、小人对举,是为了通过对照,彰显君子的品质。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也没有达到他心目中君子的地位,孔子对他称赞最多,虽然称赞他“好学”,但只以“仁人”相许。他甚至觉得自己也达不到这个标准。孔子说过:“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就这么九个要求,却十分的难以达到。九思总结起来无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古人把乾当作马,坤当作牛,君子在常人眼中就是龙象,就像刘老师说的欲为龙象,先做马牛。莲在淤泥中已经做过马牛,出来后才被认为是龙象,人在成为君子前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是君子,肚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天坚强劲健,君子应该像他一样坚强。所谓地势坤,就是君子要学大地一样宽厚,仁爱,有包容万物之胸怀,厚德载物,大地的`千姿百态,五颜六色,高山峡谷,平原江湖,都是天的运行下,形成的,也就是说大地的形成源于天。那么君子就像大地,学会包容理解。一个有深厚品德的人,才能成为君子;一个自强的人,才能成为君子,并像天和地一样,学会坚强与包容。

  这么看来,莲,为什么能成为君子呢,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可是四君子里为什么偏偏没有莲,花中四君子并非浪得虚名,确实各有它的特色。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莲既已得人心就不须有排名了,君子不为身外之物所动,即使没有排名,莲作为君子人们也不会有意见。

  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正是君子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则是君子方正质朴的优雅风度,“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君子庄重的仪表。莲可以接住水却不沾染,正是有包容万物之胸怀。莲在风雨里屹立不倒就是有天的坚强、劲健。

  莲和君子像天和地一样,都学会坚强与包容,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标准中走向成功。

读《爱莲说》有感5

  今天,我认真的阅读周敦颐写的《爱莲说》这篇古文,不既使我心潮起伏,而且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大家都见过莲花。开放的莲花朵朵清香,打着骨朵的莲花含苞欲放,楚楚动人。早上的莲花精神抖擞,朝气蓬勃;晚上的莲花若隐若现,朵朵幽芳。近看莲花,像一个宁静素雅的.少女;远看莲花,好像很多身穿纱裙的女孩在翩翩起舞······

  周敦颐的《爱莲说》,通过对莲花与牡丹、菊花的对比,表现莲花的高洁,表达了周敦颐独特的审美情操,以及对人云赤云之流俗的厌恶。周敦颐将自己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这不正是作者的孤芳自赏吗?一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就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见作者是多么爱慕莲花啊!

  文中说“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的主人公海伦·凯勒。她19个月大时,由于急性脑充血而丧失了听力和视力,但她不畏困难,勇往直前,最终战胜了命运。她不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吗?虽然她生活在一个全无光明的世界里,没有自由和力量,但她一直坚持着,永远没有放弃的念头,不被那些“淤泥”而污染。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品格吗?

  社会很复杂,我们要先做好一个学生,长大后进入社会才能做好一个社会公民做一个像莲一样的人,高风亮节,清雅脱俗,花中君子。她的美好形象,是“美” 的化身,相信莲教给我们的品质,一定能让我们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人格。莲的品质是我一生的箴言,我要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社会多做贡献,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让我们贡献出自己小小的力量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吧!

读《爱莲说》有感6

  但是,随着后来越来越多的阅读,让我对此文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

  “莲之出於泥而不染”这千古名句,一直以来被世人所传颂,莲花也因此而受到比牡丹、玫瑰等更高的评价。而对于这句话,我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固然不错,当所有的人都在关注着莲花的高洁的时候,是否有人注意到莲之脚下的淤泥呢?如果没有塘中淤泥的培育,莲是否还会有如此华丽的外表?更何况“莲中通外直”,世人也只是看到它正直的`品格,是否想到它仅仅只是虚有其表,而腹中空虚呢?由此观之,周敦颐写的这篇文章只是从单方面道出了莲的美,而忽略了它的丑!

  联系到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发展都需要全面的人才,《爱莲说》这篇文章的思想无疑不是抑制着人们的创新精神,社会因此得不到更好的发展,人才不拔尖,一个民族可能会因此而失去新的崭新的局面。综上所述,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全面,不能人云亦云,而放弃本来的创新能力。

  通过这篇文章,我个人受益匪浅。它告诫了我看问题不应该只是看其美好的一面,而要抓住错误,并且要及时改正。在成功之时也不能忘本,就比如莲之所以如此美丽,那是因为有淤泥的栽培。如果不是在淤泥的培育下生长出来的,莲花绝不会如此高洁。做人也决不可虚有其表,外表在某些时候时候只是一张通行证,当进入某个领域之后,还是少不了真正的才华和学问,虚有其表,就如绣花枕头一般,再漂亮也逃不过智者的眼睛。

读《爱莲说》有感7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得意者甚众”。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得意,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非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比照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单独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展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者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比照,将自已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慨“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如今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洁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傲慢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洁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慨,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锒锒上口,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品。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假设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正确所得吧。

读《爱莲说》有感8

  我喜欢的经典作品数不胜数,有大教育家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有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还有舍生取议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其中,当然少不了我最喜欢的经典散文——《爱莲说》。

  《爱莲说》是一篇仅一百多字的散文。它是北宋著名的大哲学家,周颐敦的笔下之作。文章首先写“水陆草木之花”各有癖好,接着尽情赞美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借它歌颂洁身自好的君子品质。然后将莲花、菊花和牡丹比照,以菊花隐寓隐士,莲花隐寓君子,牡丹隐寓富贵人。作者对赏菊爱莲者表示敬意,对追求富贵利禄的人厌恶。文章把人的品格寓于花卉之中,赞颂了莲花的不同于世俗,表达了作者对崇高理想和美妙事物的追求。

  说到这,我想到双休日发生的一件事,那天,正是我们灵城的街日,批发市场自然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我和姥姥在这一天准备到丰江批发市场买一些日用品。我们走着我走着,突然看见一个人正在偷东西,我想:光天化日、朗朗乾坤,竟然有人敢偷东西。我正想喊出来,可姥姥把我的嘴捂住,把我拉到另一个地方,训诉道:“这种事情大人都不管,你一个小孩子管什么?”“可是,假设这样的话,不就相当于包庇罪犯,与他们同流合污吗?”我毫不示弱。姥姥又换了种语调,说:“你懂什么,那些年轻力壮的都是畏首畏尾,像我们这种老弱病残就不要管了。”“可是……”我还想据理力争。“别说了走吧!”姥姥还没等我说完,就边说边拉我走了。事后,我向公安局门卫叔叔反映这件事情,警察叔叔对我说:“只有大家行动起来,敢于和坏人坏事做斗争,社会才会安定。小朋友,你做的对!我会向指导们反映这种情况。”听了这些话,我才松了一口气。

  我多么希望社会是一个文明和谐的大家庭。假设我周围的人都有莲花那种“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何愁社会不文明?《爱莲说》是我最喜欢的经典作品。

读《爱莲说》有感9

  世间花卉品种繁多,特点各异。牡丹冠绝群芳,海棠娇艳超凡,水仙雅洁清馨,可宋朝的周敦颐却独钟情于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

  起初,我百思不得其解,可读了周敦颐的《爱莲说》后我才恍然大悟。莲花的外观、精神、修养无一不让我为之动容,无一不让我陷入无尽的感染中。

  作者用《爱莲说》这篇文章中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了正直高尚的气节,鄙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借以表现出作者自身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对莲花的描写正是作者对文章中心的最好的诠释。试问,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呢?

  封建统治时期,那鸣冤的鼓声不绝于耳,可那些所遇的青天大老爷们却在后堂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数着做案人送来的“白花花”的银子。当今现代,家长掀着大包小包的礼品乐滋滋地叩响老师家门的人也不在少数。

  莲花尚且能够做到不愿意隐退,不贪图荣华富贵,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而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

  当然,所谓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并非是指像刘禹锡那样隐居山林,从此不问世事,这是断然不可取的`。如果不问世事,只关心自己,确实也可称为“洁身自好”,可是换一种方式,这就成了自私只在乎自己,而不管他人死活。

  “濯清涟而不妖”也并不是指整天穿着麻衣、布鞋这就叫做“不妖”,社会总在进步,人的思想也不能停滞不前,而是指莲花在清澈的水中不断洗濯、涤荡,唯恐蒙受些微不洁的心态,这便很容易使人想起莲花素净雅致,仪态庄重的本质,而并非思想的止步不前。

  《爱莲说》这篇文章教会我们要有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鄙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垫的恶浊世风,要做到真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这篇文章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读《爱莲说》有感10

  在上个星期,我们班学习了《爱莲说》一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如同君子般的品格,作者借物抒情,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尚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文中“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一节则是作者对君子品格的描述,体现了君子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同流合污的崇高品格,而这种高尚的君子品格,在当今社会中,我们称之为“廉洁”。

  我曾一直以为,“廉洁”离我们很遥远,在我们学子的日常生活中,既扯不上权贵,必不贪取钱财,更不贿赂他人。实则不然,“廉洁”却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在当今对“廉洁”一词的解释中:廉是清廉,就是不贪取不应得的钱财;洁是洁白,就是指人生光明磊落的态度,清白做人的精神。

  记得那一次,老师在周末布置了一篇作文。我上了一天的学,拖着疲惫身躯,回到家中,只管把作文丢在一旁,视而不理。然而悠悠而过,转眼就到交作文的时间了,再也不能置之不理,可我握着笔努力冥想了许久仍找不到丝毫灵感。

  这时,我并没有勇敢的面对他,没有再坚持,而是将我本应该用在正道上的聪明机智用在了邪门歪道上,我选择了逃避,我选择了抄袭,去抄袭网上的段落来“完善”我的作文。虽有一丝犹豫,有一丝不安,有一丝后悔,因为作为好学生的我从未做过这样的事情......

  第二天,老师捧着一大沓作文上来课室。平时和蔼可亲的他今天总觉得有点异样。看着他的眼睛,我的心不安分地跳个不停,差一点从喉咙里飞出来了。我不敢直视老师的眼睛,可老师总朝我这边扫视……

  昨日不踏实的感觉再次不合时宜地浮现出来了。或我以明悟老师知晓了我抄袭作文的事情,却不愿承认,为自己找着最后一丝借口......

  来到办公室,老师正在一遍又一遍地翻阅我的作文,我低着头,看着水泥地。

  “楠,你可以写得比“它”更好。”老师一字一顿地说。

  “老师,我......我......”我支支吾吾,心中的不安变成了现实。

  老师挥挥手,打断了我:“我们可以在网络的世界学到很多东西,但唯有自己的才是有用的。作为我们班的小君子,你应该行为端正,光明磊落,要学会正视自己的不足,这才是君子品行啊!”老师虽是打笑,但神情之严肃,丝毫看不出是在开玩笑。

  看着自己的“杰作”,瞥见老师的眼神,可我却……

  这一瞬,我觉得自己手上的作品是如此的`陌生。

  老师的话仿佛是一石投湖,我猛然一怔,我明白了,或者说我早已明白,只是我却对自己的行为“视而不见”,君子一生清廉......

  伴随着老师的微笑,我走出办公室。

  天是那样的湛蓝,白云仿佛朝我招手。清风徐来,我感觉从来未有的踏实……

  “廉洁”亦作"廉絜"。谓做事清明,立身清白、廉是清廉,就是不贪取不应得的钱财;洁是洁白,就是指人生光明磊落的态度;清楚一点的说,廉洁就是说我们做人要有清清白白的行为,光明磊落的态度。勿忘本心,廉洁做人,这才是君子之道,这才是我们应去学习的高尚之道!

读《爱莲说》有感11

  今天,我读了《爱莲说》,它让我看到了莲是多么的纯洁,是多么高雅。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莲多么纯洁呀!读到这,我不由得掩卷沉思。

  莲生在污泥中,但不污染它的身体,它在清水中,又不妖艳,枝干中间是空的,但很直,在很远的地方仿佛就可以闻见它的香味。远看很美,近看也很美,但不能用手玩。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比如:学校有的同学成绩好,但又不显著自己,不炫耀自己。在生活中,如雷锋,他做了好事不留名,这样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也应该做这样的人,做一个君子,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读《爱莲说》有感12

  漫步荷田之畔,但见荷花各式各样,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似娇似羞,惹人遐思;盛开的花儿,似笑似舞,让人驻足;还有的迫不及待蜕去外边的几瓣,中间的莲蓬,让人想起母亲,想起孕育,想起希望。微风吹来,荷花左右摇摆,翩翩起舞。荷叶托着荷花,有节奏地跳舞。荷叶衬着荷花,美丽极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莲花别样红。”看着眼前的荷花,我不由地想起杨万里的诗。荷花的颜色是淡淡的粉红,花瓣上略带点白,给人一种纯洁的感觉。

  荷花没有牡丹高贵,也没有竹子的坚毅,但它却有着一种清纯超俗的美。虽然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很纯洁,并不显得妖媚。亭亭玉立的荷田中是那么引人注目。淡淡的清香在空气中飘荡着,在闷热的空气中添加了新的滋味,能让人心旷神怡。立于荷田之侧,世俗之心淡了,你会拥有一种旷达的境界,一种超然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与荷相比,人只能算是一棵更高大的树,但那棵树的叶子上多少粘上了飞扬的尘土,他的枝干上难免有伤痕累累。一棵孤独的大树可以撑出一片孤独苍凉的'景色,但是田田的莲花荷叶,给人的是恬静、旷远、雍容,虽贵而不华,虽傲而不形单影只。她有一颗 悲苦的心,已经过千疮百孔的沧桑,却用生命的绿叶,擎起朵朵如火的花朵,脱下衣裳,把最美的肉身奉献给人类——这是一种怎样让人敬仰的品格!

  爱莲,还源于对故乡的记忆。

  很小的时候,家乡很穷。茅檐青苔,牛耕人种,鸡犬之声相闻;青柳碧水,袅袅炊烟,农人荷锄而归。如今想起,那是诗歌的意境。

  但是这穷,并非那时的感觉,更多是现在对比之后的心情。那时候,吃什么,穿什么,似乎并不重要,那种感觉已经淡忘了,遥远了。但是,每一次在荷田边等待三叔隔半天才会抛来的老莲蓬,那种心情是多么的富贵。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为穷,哪怕是老莲蓬也是舍不得吃的。也许是我的羸弱多病而最让三叔疼爱罢,他总是能够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满足一下我满口清香的需要。他经常调皮憨厚的朝我眨眼睛,我便会灿烂一笑。

  那时候采来莲蓬之后,把莲子从莲蓬中剥出来是我们这些孩子的任务,我们也乐此不疲,经常进行剥莲子比赛,谁剥得多,或许就会得到老人的奖励。那时候,一颗莲子,都值得大家珍惜,都会让别人羡慕半天。

  剥出莲子之后,大人就会拿出莲刀,以一种熟练得让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开始割开莲子的壳。我们这些毛孩子便在一边帮着把白白的莲子从割破的莲子壳中捡出来。经过烘干后,莲子的制作就算完成了。当年,很多农户就是靠这样的莲子置办了家庭用具,凑齐了孩子上学的学费,购买一年之中的油盐酱醋……小小的莲子,为老家那些憨厚勤劳的父老乡亲带来了踏实和依靠。我无法猜测他们的心情,但我终于理解了乡亲们那种近乎苛刻的“吝啬”:因为这莲子是全家的经济活水,因此不是孩子们嘴巴里的零食。

  每年过冬时,那田里只剩下残荷寂寥着。可那荷田确是农家不尽的菜篮子。有客人来了,主人家拿不出菜来招待,男主人便会挽起裤管子,走进荷田,用脚在荷田里面踩着。当忽然不动时,两只大手往下用力挖,一会儿一根粗壮雪白的莲藕就出田了。要是哪家没有荷田,忽然来客,那家主人也会和邻居吆喝一声,走进田里,挖上几节藕回家,一顿香喷喷的饭菜就成了。

  现在想起那些贫穷年代和莲子有关的故事,很感人,也难忘。那种纯朴的让人感动的农村特有的片断,就像五味的橄榄,不管你如何咀嚼,总是兴味绵长而让人遐思的。如今回到故乡,带着孩子在荷田边漫步的时候,孩子总会提出很多在我看来很无理的要求,诸如摘一朵荷花玩,诸如摘一个嫩莲蓬吃。路过的乡亲总会毫不犹豫的满足孩子的要求,我还是大声地喝斥制止,总会惹来乡亲大惊小怪的埋怨:一朵花一个莲蓬有什么关系?又不是当年了!

  呵,是呀,不是当年了。如今故乡“志棠太空白莲”已经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莲子已经过太空育种,故乡人民已经把莲子作为发家致富的工具,已经不是那种靠它过过小日子的时候了

读《爱莲说》有感13

  予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夏日的午后,阳光像一只顽皮而可爱的小猫咪,在窗台留下了一串串小巧而精致的脚印。燥热的天气连吹来的一小阵风都是热的。太阳也早已不是二月的那位甜美的小公主,而是变成了一个小巫婆,仿佛要把全世界都变成火的王国。鸣蝉也躲在树叶后,躁动不安,仿佛下一刻自己就要被一片火海包裹,发出一阵阵哀鸣,听得人心烦意乱。

  唉,这该死的天气!打开身旁的小风扇,期盼得到一片清凉。然而她却像一阵阵热浪,扑面而来,如火一般让人透不过气来。关掉风扇,漫不经心的翻开语文书的首页,映入我眼帘的是开学时心血来潮写的诺言:努力学习!现在想起来,我实现这个诺言了吗?苦笑。翻开第二页,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幅名为《清风荷影》。心顿时平静下来,燥热感也不见了。看着这幅彩页:淡白的荷花体现出她的朴素与美丽,浅绿的荷叶映衬这洁白的花朵,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翻开课本《爱莲说》,眼前立刻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荷塘中,到处都是盛开的荷花,水润的荷叶,走在荷塘边,便会被满池田田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荷茎和风姿绰约的荷花所吸引。不经想起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望着满池的荷花,不经感慨万千。荷花,他就像一位正直君子,出淤泥而不染;像一位素美的女子,濯清涟而不妖;像一位声名远播的名人,香远益清;又像一位洁身自好的少女,亭亭净植......哦!荷花你是如此的高洁,让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你与那些娇艳的花儿比起来,显得更加朴素与美丽,你用你的高洁征服了所有人。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荷花却能“进墨而不黑”,世上还有什么花能做到这一点呢?现今世上,有许多人在恶劣的环境下生长,最终变得一无是处,还为国家,为集体带来许多不良影响,他们应该像荷花学习!

  荷花还有一种君子情怀,他们不会趋炎附势,追名逐利,是多么正直高尚的气节。现今很多人为了升官发财,做一些违背人性道德的肮脏龌龊的事,让人们对之恨之入骨,而他们却能理所当然的,他们应该深刻反省!

  荷花,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随波逐流;不因为环境顺利,而张扬炫耀;他通达公正,没用歪的斜的:

  她越远越香,有一种禀然不可侵犯的人格力量;哦,荷花你是如此的高尚纯洁!

  合上语文书再次看到首页上的那句话。对!我一定要努力,荷花都有如此品质;我也应该向他学习!

  荷花,是你让我得到清凉,学会努力!你所散发出的人性魅力,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我爱你,荷花!

读《爱莲说》有感14

  宋朝著名的的哲学家周敦颐,又称濂溪先生。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古代散文中的脍炙人口的名作。表现了作者坚贞的气节和洁身自好的志向。其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更是有口皆碑,广为传颂。黄庭坚还称周敦颐“人品甚高,兴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提到了“晋陶渊明独爱菊”,下文进一步提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陶渊明是

  我们所熟悉的东晋大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文辞赋中,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他优秀的作品中隐喻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他当官还不足三月就辞官归隐。他渴望人人有个丰衣足食

  ,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菊花不与百花争春,却在百花凋谢的寒秋悄然独放,真可谓是隐逸者了。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陶渊明为什么只喜欢菊花,意思是不愿意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他那追逐名利的人比起来,确实应该大加赞扬。在哪社会环境下,真可谓是“出淤泥而不染”

  然而,在今天,仍然有一些人因为受到了失败挫折,被一时的黑暗笼罩着,就丧失进取斗志,幻想着有一个能避开这一切的世外桃源,把自己与世界隔绝,这是消极的做法,被动的也不现实,那五一会把自己包围在一个小圈子里,自行其乐,不参与外界活动,一个人如果这样活着,纵然饱食终日

  ,可还有什么意义呢?隐居也许能办到,但避世是不可能的,何况现在的社会,根本不同与那时的环境中。在改革的今天,怎么能遇到问题就退缩,遇到恶势力就隐而退之呢?从这个意义上讲隐居是自私的.

  也许有人说,隐居使自己不会与邪恶斗争人,很难想象会不会被邪恶玷污,征服。

  洁身胜于隐身。我们身处在一个激烈变革的时代,时代要求我们要有顽强的进取精神,要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过去和今天时代不一样,时代允许也需要我们只是邪恶,做勇敢于斗争,不怕污身,勇于洁身,有所作为的“弄潮儿”

读《爱莲说》有感15

  初读《爱莲说》是在风轻云淡的午后,此文文字简练而意味深长,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令我深深着迷。

  《爱莲说》一文,先用笔写前人“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独爱牡丹”,再细腻文笔转入“予独爱莲”,对比性地突出了周敦颐的独特视觉,因此以突出莲的高洁可爱,婉曲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俗风气。文章以借花喻人的方式,借物咏志,表现周元公的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设法秉性,讽刺和抒情一气呵成。

  本篇文章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莲梗中空,贯通无隔,表现了莲的正直,豁达与大度,“香远益清,亭亭静植”,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莲端庄的仪态,读者隐约闻到清淡的雅香,表现莲的静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更是酣畅淋漓地写出了莲的庄重,表现让人敬重而不轻侮,滚滚世俗,驰骋官场多年的周元公衷肠诉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由此可见周元公高洁傲岸的节操。

  回看历史的长河,有着和周元公廉洁奉公,高洁傲岸的人,开封府包拯执政为民,铁面无私,一弯明月照青天,百姓皆称“包青天”;滁州官员欧阳修与民同乐,奉公守法,不随官场顺遂艰难,执着信念,苏州吴县范仲淹,超越个人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有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情怀,尽管功名利禄多如麻,尽管富贵荣华转如沙,不管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即使沧海桑田,昨日辛酸拼搏化为历史尘埃,清正廉明,廉洁奉公,依然是我们二十一世纪政治与生活永不褪色的真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领导人员需要有着和莲一样的品格,以事实为依据,以利民为目的,做到刚正不阿,彼此的合作关系才能得到好的维持,作为领导者,处于浑浊环境不应同流合污,逃避现实,不然也只是“隐逸者”,作为领导者,面对名利世俗不应随波逐流,追求荣华,不然也是“富贵者”,作为领导者,应对贪慕虚荣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这才是令人敬重如莲的“君子者”。“牺牲玉帛,弗敢如矣,必以信。”领导者的.行为廉洁透明是取信于民的先决条件,领导者的防微杜渐,自省自律提高抗腐的警觉,对廉洁建设系统起着关键性作用。

  莲,可谓真君子,莲的静洁,雅致,可见为不随俗浮沉的君子品质;莲的庄重,质朴,可见为不哗众取宠的君子秉性,莲的豁达大度,可见为刚正不苟的君子姿质。莲,乃廉洁楷模,作为一名合格的领导者不应成为名利的傀儡,被利禄锁上枷锁。做一名如莲的真君子,成为清正真实的写照,作为廉明浓缩的倩影,更是人生品质的升华。

  尘世滚滚如淤泥,一缕廉洁的清风送过,历史经卷中的清莲,此时全盛。

【读《爱莲说》有感】相关文章:

爱莲说的说课稿12-09

《爱莲说》教学反思01-14

爱莲说教学反思10-30

《爱莲说》教学反思(荐)07-05

《爱莲说》教学反思(优选)07-10

《爱莲说》教学反思【精选15篇】07-05

八年级《爱莲说》说课稿12-12

读《窃读记》有感06-17

读国学经典有感04-04

读《战马》有感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