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感

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感

时间:2024-02-06 07:15:4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感

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感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在京城长安,看到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思念家人提笔写下的佳作。其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这首诗的`绝唱。该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漂泊他乡,日夜思念故土和亲人的感受,特别是佳节来临时,思乡怀亲之情会更加强烈。

  这种感觉何止作者有,其实,我也有过同样的感受。

  记得有一次,妈妈有事出差去了,便把我送到外婆家。虽然,外婆特别疼爱我,可时间一长,我还是想念妈妈。就在春节临近时,我更加想念妈妈了。外婆发觉后,让我拨通电话和妈妈通说话。每次听到妈妈那熟悉的声音,我就特别高兴。这正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心情写照吧!

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感2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碰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长游子离人之心。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

  本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系人而作。诗人此时正在长安考取功名,对他来说,长安虽极具吸引力,但究竟是举月无亲的“异乡”茫茫人海中的游子怎么能不孤独寂寞?后两句,诗人没有写自己困未能与兄弟们团聚而心存遗憾,而是说“遍插茱萸少一人”,既远在家乡的兄弟们在登高那天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正在他乡求取功名的诗人。

  现在我才知道,游子的心情,正如这首诗一样,布满了乡愁。

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感3

  读书可以使我们陶冶情操、增长知识。书香四溢、书富五车,读书可以让我们的内心变得丰富,精神上拥有巨大而宝贵的财富。俗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相信在读书的旅途中,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黄金屋。

  最近,我读了古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写得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译文: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做陌生的客人, 常常想念家乡,而每逢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这是一首怀念亲人的诗。当时作者才十七岁,一个人客居在外,重阳佳节时更加思念家乡和亲人。再次拿起书本,重新品位诗歌时的感受更为深刻,字里行间中透露的深深的思乡之情让我深有感触。也许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也像王维一样,身在他乡。每到过节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思念家乡的亲人。我也亲身经历过这样的感觉。记得有一次,爸爸在端午节的前一天去出差了。端午节那天,我只能和妈妈孤零零地两个人在家过了。以前过端午,爸爸都带我们出去游玩,欣赏风景。可是今天,却只有我和妈妈在家吃着干巴巴的粽子。整个家里显得冷冷清清的`,心中不由得思念起在外地出差的爸爸。爸爸在干什么?爸爸一定也非常想我吧!

  如果爸爸在我身边那该多好啊!一个个问题不由自主地从我的小脑袋里嘣出来。真希望爸爸陪我们过端午啊!可妈妈却语重心长地教导我:爸爸正在外地出差,工作需要他,社会需要他,我们作为家属应该为他感到自豪!晚上,我和爸爸通了一则电话,告诉他节日快乐! 其实我觉得很多经典读物都值得我们去看看,里面有很多可学的知识和道理。活到老,学到老。学得越多,生活这本书也就明白的越透彻。

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感4

  又到了重阳节,每到这一天,我就不由想起诗人王维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独自离开家乡,到他乡做客,每到佳节到来之日就加倍思念亲人。遥想亲人们登高的情景,都插着茱萸却唯独少了他一人。是啊,一个人独自出远门,到外面去打拼实在不容易,而且每逢到了一家人团圆的时候,就更想家了!

  我的故乡在徐州,爸爸妈妈年轻时就在常州拼搏了。他们经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终于为以后的生活打下了基础,并在这儿买了房子,长期住下来。我可谓是身在常州心在徐州,做梦都见到自己的亲人,特别是在中秋重阳佳节来临的时候,我们一家便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这时,想必远方的亲人也在思念着我们吧!

  如果一封信能代表我的心声,寄给家乡的人们,我想说:爷爷,您的眼睛好了吗?可以看见了吗?要多休息。奶奶,您的风湿病有所好转了吗?有空的'时候,到医院去看看。外公外婆,你们虽有“良田万亩”,可你们都已年过七旬了,家里的粮食也够了,在家里好好过晚年,我有空会去看你们的……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鸟,带着兴奋激动的心情,飞回故乡亲人的身边……愿天下所有人的游子能和家人早日相聚,共享团圆!

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感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全诗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全诗所表达的意思是:王维是个大诗人,所以总是有人请他去作诗,在重阳节那个夜晚王维仿佛看见在他的兄弟里少一个插茱萸的人,原来这个人就是他自己。这就启发他写下了诗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全诗中我最喜欢的句子。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诗人离别家乡的.难过,还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关心、思念。一个“独”字让我体会到了一个人远在他乡是多么悲凉,难过啊!

  读了这首诗我想到了:这位诗人独自在外是多么的思念家人,重阳节那么多兄弟团聚只少了他一个人,这又让他很伤心。

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感6

  兔年新春的第三天,我和爸爸妈妈读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诗是唐朝王维十七岁时写的,这首诗的意思是王维独自远游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总揪起我对你们的无限思念,遥想你们今日登高望远,遍插茱萸,却少了远方的我,少了你们无限思念的兄弟。

  我们现在正在欢度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因为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在外找工的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他们不嫌车票贵和路上的辛苦,也要回家乡过年,和亲人团圆是他们最开心的.。

  我们小学生大多数都在亲人的身边,没有远离亲人的感觉,但是我也能时时感觉到亲人们对我的爱。我现在要努力学习知识和本领,长大以后孝顺他们,尽我的孝心!

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感7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独安闲异乡闯荡,每到过节时就会思念自己的家人,知道家人登上高处插上茱萸作重阳节纪念时,少了一人来参加。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我越发思念眷亲。遥想今日重阳,家人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我十分思念家人。

  重阳节我们一般到爷爷奶奶家过。但今年我没有回老家,重阳节虽然不是特殊大的节日,但是我此时身在他乡,现在我也逐渐明白了就是思念远方的亲人的感觉。这让我想起了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名句。九九重阳是个登高望远的节日,也是老年人的节日。周末,爸爸、妈妈和我一同去登山。次日清晨,我们一家就开始爬尖峰山但缺少二老。哎,好思念姥姥姥爷。刚到一半,我们就累得直喘气,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歇息。我是不安分的,听着耳畔松涛阵阵,看漫山红叶缤纷,还不忘在林中搜寻一闪而过的小松鼠。最吸引我的是路边的野花。话说“路边的野花你别采”,怎么能不采呢?山花烂漫,鲜艳夺目,点缀在绿草丛中,那么招人喜爱。

  我像鸟儿一样,追着蝴蝶雀跃,一不留神,就采了一大把。分了送给妈妈,她们都很兴奋,抱在怀里爱不释手。

  我们继承向上攀登,途中碰到不少登山的人。我忽然记起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些风俗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体现。

  “哇!好美的山哦!”我就回想起我小时候随家人爬了无数次的山,但每次爬山都是姥姥姥爷背我爬的。但我现在在他乡,我猜姥姥姥爷腿脚不利落了,不再是可以背着我上山的体魄了,妈妈爸爸的额头也爬上了皱纹。我的成长凝结着他们的.心血。在爱的氛围中成长,我好幸福。成长是个过程,我愿我的成长如爬山一样,有时可以停下脚步,陪伴家人歇息片刻,欣赏路边无限风景,采撷鲜花装点他们的容颜,他们的梦。

  山景无限,秋景旖旎,九月九日重阳节去登山真是个不错的选择。

  九九重阳是个登高望远的节日,也是老年人的节日。周末,我真希望和爸爸、妈妈一同回老家去陪姥姥姥爷。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锻炼身体。随着人们对重阳节的重视,已经博得了大多数老年人的亲睐。最后我祝老爷爷老奶奶们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感8

  很小的时候,记得背过一首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背的时候,不甚了了,前面就好理解,茱萸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

  今日随爸爸登白云山茱萸峰,一边吃着茱萸果,一边听导游讲这首诗的意境,才知道什么叫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你知道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写的吗,厉害吧!当时王维在长安考取功名,远离故乡,又逢当年重阳节,京城内外家家户户,呼朋唤友,成群结队登山祈福。作者却一个人呆在客栈里,想想故乡的朋友都去郊游爬山,兴高采烈的神情,此时自己想念朋友,相信故乡的父母朋友也会想念自己,真是无限伤感!

  从未远离家乡和父母的我,似乎很难理解乡愁,恰好又读到一首台湾的`小诗,成了最好的解析。“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感9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王维十七岁时所作。王维少年时就与胞弟王缙离开家乡蒲州到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客游。在诗歌创作方面的久负盛名,使他成为王公、驸马、达官贵人的座上清客,这使他有机会大量接触上层社会的生活,对世态炎凉和统治阶级的腐败生活有了深刻认识,并且产生了深深的厌倦。久而久之,思乡怀亲之感不断袭扰他。特别是在他十七岁那年的“九·九”重阳佳节之日,达官贵人们都以家宴自娱,胞弟王缙也回蒲州去了,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突然在举目无亲的诗人心中爆发,遂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首句写身在异乡的诗人每到佳节倍加思念故乡的兄弟亲人。

  起句一个“独”字,造境突兀,既刻划出了诗人举目无亲、孑然孤单的形象,又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寂寞凄凉的心境。两个“异”字迭用,更加强了诗人的孤独之感,为诗的画面增添了凄楚的色彩。第二句是全诗的诗眼和感情主线。这里的“每逢”二字,突破了“九月九日”这一特定时间的局限,使人体会到诗中之情酝酿日久,今年九月九日的爆发只不过是碰到了重阳佳节这一导火索罢了,一个“倍”字,既渲染了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了平日思亲之经常。这两句诗着重在写诗人节日的感受,由于诗题已经点明时值重阳佳节,埋下了热闹欢愉的节日场面的伏笔,因而就愈使人感到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的游子形象,更加鲜明。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自己思亲,想到亲人节日必然也在想念自己,从而更加深了诗人珍视兄弟手足之情、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思。古时有重阳节佩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可以消灾避邪之说。这里,诗人巧妙地通过兄弟重阳佳节佩茱萸囊登高这一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使兄弟思己之情具体化、形象化,用兄弟对登高行列缺了一人的遗憾心情来反射出诗人思亲的心曲,更使人感到诗情真挚:委婉动人。

  这首诗注重感受和细节的典型性,“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既是诗人日常感受的升华,又是长期客居异乡的游子节日感受的概括和总结,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登高插茱萸的细节,体现了节日兄弟聚首的欢悦,同时也具有浓厚的时代和地方色彩。正因为这首诗注重感受、细节、时间、环境诸方面的典型选择,因而就形象逼真地表达了诗人具有典型意义的感情。因此千百年来屡经传诵。

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感10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一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象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

  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感11

  读完了这首诗,我掩卷沉思;愿天下所有的游子能和家人早日相聚,共享团圆。此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李白独自在异乡闯荡,每到过节时就会思念自己的家人,知道家人登上高处插上茱萸作重阳节纪念时,少了一人来参加。(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现在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就越发思念眷亲。遥想今日重阳,家人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我十分思念家人。

  重阳节,我们一般到爷爷奶奶家过。但今年我没有回老家,重阳节虽然不是特别大的节日,但是我此时身在他乡,现在我也逐渐明白了就是思念远方的亲人的'感觉。这让我想起了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名句。

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感12

  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