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后感的作文9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后感的作文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后感的作文 篇1
很喜欢看书。一天妈妈给我买来了一本厚厚的《西游记》,我一看,高兴极了,就立刻坐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没过几天,这本700多页的书就被我看完了。
《西游记》中描写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有一心想修得正果的唐僧,有能降妖除魔、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有老实忠诚、默默无闻的沙僧,还有贪生怕死又好吃贪睡的猪八戒。在这些人物当中,我最羡慕孙悟空了。
因为他有一条神奇的金箍棒,这条金箍棒能变得像碗口那么粗,也能变得像绣花针那么细。孙悟空还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翻一个跟头就能飞出十万八千里。可是最让我佩服的,还不是这些呢!孙悟空对唐僧忠心耿耿,在陪同唐僧取经的路上,他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消灭了许许多多的妖魔鬼怪。
读了《西游记》之后,我想,如果我也能像孙悟空那样神通广大的话,我要让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没有垃圾,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
我要把世界上所有的坏人都抓起来,让这个世界没有小偷和强盗,没有战争,让所有的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读后感的作文 篇2
我读了〈〈聪明的阿凡提〉〉这个故之后,我觉得阿凡提很聪明。他用自己的聪明,帮助小女孩要回了被巴依老爷抢去的毛驴,并且狠狠地教训了巴依老爷一顿。阿凡提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以后,我也一定要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在与坏人较量时,更要学会用自己的智慧去打败他。
读后感的作文 篇3
读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冲动了,以为这的确是一个关于友谊、责任和爱的感人故事。书中的绿山墙农舍兄妹马修和玛莉拉决议领养一个男孩,不料鬼使神差,孤儿院送来了一个爱理想、喋喋不休的红发女孩——安妮。她奇特的个性使她反复闯祸又令人忍俊不由,转变了兄妹俩,牵动着俩人的爱心。安妮聪明、勤劳,凭着自己的高兴考取了大学,但为了照顾玛莉拉,她又保持了学业。
最近,老师保举给我们一本书——《绿山墙的安妮》,听老师说,这是一本冲动上万个善本心灵的经典小说。于是,我一拿得手就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喜好上了这个爱理想的有个性的女孩。她整天沉浸在自己美丽的理想中。在她的想象中,樱花是她的白雪皇后,苹果是她的红衣姑娘;淘气的小溪在冰雪覆盖下欢笑;她还把自己的`影子和应声想象成两个知心朋友,向她们诉说心事……读着安妮这些灵活而浪漫的理想,我以为自己被安妮带进了一个奥妙的天下,在那边,我感觉到了另一种神奇和快乐。其实,我也是个爱理想的女孩,每每有许多奥妙而甜蜜的空想。我喜好仰望天上的白云,不知不觉自己就是白云了;我喜好小动物,每每密切地与它们语言,惹得妈妈笑我是小傻瓜……如今,我找到了一个比我还爱理想的女孩安妮,我要与她交朋友。
读后感的作文 篇4
海伦·凯勒是个盲人,她希望能有三天光明,想看到一个美好的世界和亲爱的朋友。
假如让我失去三天光明,我会变成什么样呢?
我会看不见妈妈的笑脸,无法正常生活,不能去上学、听老师讲课,不能和同学们一起玩耍,感到孤独和害怕……
我不想永远生活在黑暗中,就像海伦·凯勒说的`那样:“善用你的眼睛吧!”
小朋友们,要爱护自己的眼睛,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这美好的世界,去感受光明,感受爱。
读后感的作文 篇5
今天,我学了一篇课文《钓鱼的启示》,主要讲了:“我”和父亲在鲈鱼捕捞开放的前一天晚上,“我”钓到一条很大的鲈鱼,但离允许钓鱼的时间还差两小时,父亲让“我”把钓到的鱼放回湖里,“我”只好很不情愿地把鲈鱼放了。从此,“我”为了遵守规矩而感到骄傲。
这篇课文让我受益匪浅,在人生道路上,有许多形形式式的路让我们选择,只有选择正确,才使我们走上一条正直的道路。
其实,我也有过类似道德抉择的经历。有一次,妈妈看到了我的文具盒多了一支不属于我的笔,就问我这支笔在哪里来的。我说在课室捡到的。妈妈批评了我,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明天记得还给同学。第二天回到学校,我立即把捡到的笔还给同学,她还微笑地向我道谢。这件事虽然很小,但却让我在道德面前做出了抉择。
记得培根的一名名言:“如果没有德行,人类就是一种忙碌、有害和可怜的生物,不会比任何一种渺小的害虫更优越。”是啊,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面对生活中的诱惑,我们也要拿出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实践道德,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最终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读后感的作文 篇6
“寒对暑,日对年。蹴踘对秋千。丹山对碧水,淡雨对覃烟。……”瞧,四年级的同学们都在认真在背诵着,那么的朗朗上口,大家还摇头晃脑的,又是那么的陶醉。
记得我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开始读《12岁以前的语文》里收录的《笠翁对韵》的。乍一看,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好长啊,一共有46页呢!不会很难读吧,更不要说会背了。带着疑惑,我进入了《笠翁对韵》。
《笠翁对韵》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戏曲和小说家李渔所著。书名中的“笠翁”二字是他的别号;由于它主要是通过精彩的例句来介绍诗歌的对仗技巧和声韵知识,所以又叫“对韵”。
于是,我每天早晨都会诵读《笠翁对韵》,从《上平声篇》开始,一句一句慢慢地读、一段一段细细地品,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以至十一字对,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真的`就像唱歌一样,渐渐地,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后来,我更了解到,这一本《12岁以前的语文》是孙双金校长主编的。细心的他把每一字都标上了拼音,让我们在读的同时还掌握了不少生字;细心的他配编了与《笠翁对韵》相关的一个个历史典故,让我们在读的同时还增加了一些历史知识;细心的他还对原文进行了注释,让我们在读的同时更易懂其意;细心的他甚至配上了精美的插图,让我们在读的同时还能享受图文并茂的乐趣……
总之,我越来越喜欢“唱”这首《笠翁对韵》,更感谢孙校长为我们编的这本好书。《12岁以前的语文》不仅让我们的小学学习生活充满情趣,而且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也一定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读后感的作文 篇7
层层雾气弥漫在繁华都市,散在房屋之间,树枝之上,小巷尽头。从光亮繁华的城区,飘散到昏暗脏乱的角落。它见过繁华掩盖之下的罪恶滋生,也嗅过污浊无法淹没的花开幽香,在最黑暗的地方,也有美的诞生,这个美就是人性之美——善良。
《 雾都孤儿》讲述了失去双亲的男孩奥利弗如何在伦敦挣扎生活,陷入犯罪偷窃团伙,最后被拯救的故事。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不是小奥利弗,不是慈祥的老绅士布朗洛,而是犯罪团伙中的南希。
南希是赛克斯的情妇,是小团伙中的一个良心未泯的女子,她看见与自己的命运相似,都痛失双亲的小奥列弗时,便下定决心要拯救他。南希很爱赛克斯,但善良依旧占了上风。她冒死给老绅士传递信息、打探同伴的.密谋,竭力守护年幼的奥利弗。奥利弗最终拥有幸福的家,她功不可没。但她的命运却如此不幸,在她传信被发现后,死在了她深爱的男人手下。
老绅士布朗洛厉声喝道:“连那个女子,也因为善良诞生了一种近乎美德的品质!”要知道一个地位高贵、名望极高的老绅士,会如此评价一个情妇女子,不论阶层差别,可见南希是多么值得敬佩与尊敬。
她虽从小生活在那个堆满污垢。染着黑暗的角落,但依旧保存着那颗善良的心!她不枉活这一生,她为奥利弗的勇敢付出为她自己洗去了一切污渍与黑暗,将自己带到了明亮的阳光下。
伦敦逸散的雾见证了一切,看见了在世界抛弃的角落,那一朵野百合的绽放,人性之美的幽香飘在雾蒙蒙的城市,即使遍地的污浊,也掩不去那抹幽香,南希如那朵百合,身处污浊之中,却向往光明,选择光明。正如<<哈利·波特>>中的女食死徒纳西莎,她为了光明冒死对黑魔王及一群凶恶的伙伴撒了谎,救下了正义最后的希望。最终,依靠这个,哈利·波特打败了黑魔王,使巫师界脱离了最黑暗的一段时期。
她们都身处黑暗,她们挣扎着爬出了沼泽,她们为的是一个信念,一个善念,它像一只巨手将她们推出沼泽,推至温暖的阳光下,她们选择了善良选择了正义,渡过个个沼泽,她们拨开重重迷雾,踏过层层荆棘,她们循着淡淡幽香,离开了黑暗,终于站在了阳光下。
所以,她们坚守的善良,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也许我们有时也会陷入层层人性矛盾的迷雾之中,但只要坚持人性之善,循着淡淡幽香,总能冲出沉重的迷雾,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下。
读后感的作文 篇8
《肖申克的救赎》这本书主要讲述了银行家安迪的“自我救赎”和为了重见光明而追求自由的故事。它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当时美国司法制度和狱政制度,主角安迪在不健全的法律制度下被陷害进入了—肖申克的监狱。在黑暗的监狱中,安迪遭受到了许多不公,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存的渴望和对希望的热诚期盼,正是靠着这份信念,安迪最终越狱成功并获得了自由。与主人公安迪不同,这部书的另一关键人物瑞德,虽看清了监狱的本质,但他从没想过要抗争,他只是顺应监狱的规则以求自保。直到安迪出现,改变了他,并引导他最终走向自由的彼岸。
我认为一本好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更在于它能给读者带来深远持久的影响,而《肖申克的救赎》正是一本值得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书,它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去感受其中的人生百态。监狱的一堵高墙将自由挡在外面,长久地困于高墙内,囚徒们已经习惯了没有自由,没有希望以及存在在监狱中的一切,所以就算他们出狱了,也最终因无法适应自由的社会而不得不选择逃离。拯救安迪的不是监狱,不是圣经,而是希望,希望拯救了自由,一种心灵的救赎。无论陷入什么样的绝境,思想永远是自由的。当躯体被禁锢,如果灵魂能够继续追求希望和自由,那么,你也是自由的。
拥有自由是美好而幸福的,不仅仅是指身体上的'自由,更是指精神上的自由。当身处绝望的谷底,我们仍需满怀希望,为自己的自由而活着。希望是关不住的,锁不住的,是有翅膀的鸟儿,是流动的空气,是息息尚存的呼吸,是永远无法遏制的,是任何黑暗都无法染指的。有了希望就有了一切,有了希望就一切皆有可能。
读后感的作文 篇9
《理想国》是柏拉图在思想成熟的中年所写的,也是因为慕着《理想国》响当当的名号,我才认真了解了柏拉图: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出生于雅典的一个名门望族的奴隶主家庭,死于公元前347年。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
是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70--公元前399)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曾三次去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活动,企图实现理想的奴隶主贵族政治,但以失败告终。而后由于恢复了民主制度,导致了他的老师和朋友苏格拉底被。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这样的一个学说可以从属于伦理学、政治学和神学。柏拉图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使自然规律服从于神圣原理的权威。
柏拉图还认为,天文学和几何学一样,可以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他也认为宇宙开头是一片混沌,但他又认为是一个超自然的神通过一个理性方案,来实现对混沌的开辟,而使宇宙变得井然有序。柏拉图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观。他认为,数学并不是研究自然界的工具,而是使灵魂从暂存过渡到永恒的捷径,是人进入“理念世界”的“跳板”。
在数学的刺激下,人的知识可以远离“虚幻的”感性世界,走向真理的理性世界。他继承和发展了毕达哥拉斯的宇宙和谐的思想,为地心说打下了基础。 柏拉图认为,在所有动物中,人最先出现。因为头是灵魂的器官,而且非常接近球形。别的动物都是人退化而成的,是人的灵魂投入低等身体的形状。
四足动物是对哲学一窍不通的人变的。柏拉图假定有一个恶的世界精神,这个魔鬼代表的就是他的最大敌手原子论者的见解。 柏拉图的教育观点是,教育应当由国家来组织,其目的主要是培养统治者。柏拉图非常重视数学,他自己阐明了负数的概念,可以称为一个数学家。在柏拉图学园的门口上就有“不懂数学者免进”的警句。
都说要了解一部作品的内容和核心思想,必须了解它的作者的生平及他的思想观念。同样的,在通过对柏拉图的了解和阅读《理想国》后,我再一次深深感叹这句话的正确性----《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
柏拉图“理想国”的宗旨就是要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他认为国家就是放大了的个人,个人就是缩小了的国家,如同人的灵魂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三个部分一样,最理想的国家也应由相应的三个等级组成。柏拉图把分工看作国家的构成原则,他在《理想国》中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用于欺骗城邦中的所有人,那就是神创造三种人的说法:第一个等级是有智慧之德的统治者,这些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具有智慧的品德,通晓“善”的理念及治国的哲学,是国家当然的统治者;二是有勇敢之德的卫国者,他们是神用银子做成的,具有勇敢的品德,是国家的保卫者;三是有节制之德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这些人是神用铜铁做成的,具有节制的品德。前两个等级拥有权力但不可拥有私产,第三等级有私产但不可有权力。
孩子们通常都属于他们父母的那一级别,有天赋的才能。即通常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孩子会打洞。”虽然他也认为有时孩子不属于父母的级别可升降级别,但这显然是一种伪装矫饰过的唯心主义的天赋论。这三个等级具有不同的德行,在国家中执行不同的职责。至于奴隶,在柏拉图看来,根本就不算人,在《理想国》中毫无地位可言。
他认为这三个等级就如同人体中的上中下三个部分,协调一致而无矛盾,只有各就其位,各谋其事,在上者治国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乱,就达到了正义,就犹如在一首完美的乐曲中达到了高度和谐,只有这样,整个国家才算是取得“和谐一致”,实现了正义的原则,否则就违反了“正义”的原则,国家就要灭亡。
处于大规模怀旧时期之中的伯拉图,企图描述出重新连接起分裂城邦的思想纽带,他选择物体的哲学本质为切入点——寻找所有同类物体中本质的唯一性,这唯一性就是物体的本质——是概念而非形象:比如说我们所看见的苹果只是苹果这个概念中一个实体呈现。他追求的是所有物体的理性归纳,纯粹的理性,天呐,这跟康德如此相似:发现物体中唯一的本质,意味着找到了所有物体的一致性,并将这种一致性应用到政治之中,应用到社会生活中。
但是我个人认为, 要实现这个应用,无疑是一件巨大得可怕的工程:要消除人们头脑中对于日常生活中物体的所有感性感受,告诉他们;所看到的联想的感受的,都是唯一概念——本质下的表象;告诉他们所有的差别都是表象,告诉他们在北京被砍一刀,和在纽约被砍一刀,都感受到同样的疼痛,无差别的。使人们完全生活于理性之中,生活于哲学的极致追求中,然后人类就统一而毫无差别了,就仁慈和善了,大同世界。而这个过程永远无法完成。
这就是《理想国》,令人难以忍受的拒绝生活的常态,拒绝物体呈现的多样性,把人性丑恶的一面视为人类这个概念的表象,所以宽容这黑暗的一面,一个完美的世界。因此,“理想国”的基础建立于哲学空想上,并且由此推理出了疯狂的城邦制度——哲学家统治的世界,哲学家的公民,哲学家的一切。
另外,读《理想国》,我还产生了几个感慨,既然是写读后感,今天就把它们也说出来:
第一, 苏格拉底真是好辩才。他的那套主导式的提问辩论法,加上他神速的反应与通俗的比喻,让所有的对手都无意间落入了他的圈套,稀里糊涂地就被他打败了。用他的一个对手阿德曼托斯的话说就是:“由于你巧用了以你为主导问与答的技巧,他们在辩论中刚接触到关键问题时就被你引进歧途,这些歧途尽管都是小的,但积少成多,直到最后辩论结束时,他们才发现自己原来的观点在不知不觉中被颠倒了。”不过话说回来,当苏格拉底不再饶弯子,真正去下定义时,那可是言简意赅、明白易懂、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让人十分信服。哪怕是他批判和鄙视艺术家时,也是有依有据,理直气壮。若不是读过尼采反驳的言语,真要偏信于他了。
第二,柏拉图真是好尊师。始终以苏格拉底与其他人的对话录的形式著文,让我读到最后都有些分不清楚到底是柏拉图还是苏格拉底构建了这本理想国了。柏拉图把自己的荣耀都归功于老师,而他的高徒亚里士多德却没有学习这种把金子贴到老师脸上的优良传统,柏拉图估计也怪郁闷的。那我也只能感叹每个人的思想行事总是有所差异的!
第三,理想国真是好超前。从最基本的国家构建开始,提出了大量“前卫”的理念,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两点:一是妇女和儿童共有化,在国家的调控下最优化生育与教育,比如说,允许勇敢的卫国者可以多找几个妻子,好多为国家留一些优秀的后代,连近代最先进的共产主义理论都做不到如此无私;二是按照男女各自的特性来分配合适的工作,给女性受教育和训练的机会,使她们有能力为国效力,甚至参军,近代以来妇女争取解放了那么多个世纪,才践行了2300多年前理想国里提出的男女教育与就业机会的相对平等。
《理想国》的语言可以说再好懂不过了。但其思维方式却是精妙的不可言说。而且,由于它所属的古希腊哲学是所谓西方思想和文明的源头,正如《老子》、孔孟哲学对中国文化的意义一样,都是精髓中的精髓,因此,能够好好读一读,收获不可谓不大。
以上的这些种种,就是我个人首次阅读《理想国》以后的感想。各人关注和研究的点不同,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我以为,以后再定时重读《理想国》,随着年月的过去,人生经历的丰富,必定会另有一番感想。
【读后感的作文】相关文章:
读后感的作文09-23
读后感的作文【精选】10-28
读后感的作文[经典]09-28
[经典]读后感的作文03-21
读后感的作文(精选)01-04
(经典)读后感的作文01-23
读后感的作文【经典】10-05
读后感的作文【热】09-25
实用的读后感的作文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