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呼兰河传读后感1
风哇嘴子让我想起了骆驼祥子,祥子是目前对我个人心灵触碰最大的一个人,他悲惨的结局让我有点难以接受,甚至我希望可以重新改写结局,如假设冯歪嘴子的结局安插到祥子身上,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我内心是希望祥子坚强,有希望的活下去的,不是那么日复一日的颓废的。
可是反观那个年代,我知道这是历史的必然,封建愚昧的思想统治了中国民众尤其是百姓那么长的时间,其毒害远非一部小说可以道尽,除了反思,我更多的主张是接受知识的熏陶,不再做一个愚昧的人,就如同你不了解抗战,你也只能人与亦云地说话,只有自己有一定的知识,才能很好的区分愚昧,那个年代的人性冷漠、无情。
看着都会令人心痛。我才发现知识不仅是知识,更是认识自我,了解世界,全面宏观把握世界的'钥匙,只有自己不腐朽了才不会重演呼兰河城那一幕悲剧的。小团圆媳妇死的更是让人揪心,但愿中国大地上这种愚昧思想的毒害越来越少,封建的势力早日逝去。
呼兰河传读后感2
呼兰河这座小城,平平凡凡,并没有如同万里长城的气派,也没有钱塘江大湖的气吞万里,有的不过是几条街道、几条小河而已。
作者萧红就住在这平凡的小城。
童年的萧红,没受过多少爱,唯一只有大花园和祖父才是他童年时的避风港。
作者以自己的经历为线索,简述了自己童年生活,但整本书读起来你丝毫读不出童年生活那种活泼乐趣,读出来的只有淡淡的忧伤,有时候,你还可能被某个情节触动,流下眼泪。
但就是在这平凡的小城,却会让我感受到了大城市里没有的感受。
像自由。
作者萧红在它和祖文共同的大花园里,过得轻松自由,而花草树木全都活了。
也只有这时候,气氛才欢悦了一点。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无比自由的。”
在这种轻松的家围里,让作者像只小鸟一样活蹦乱跳,尽情地释放小孩的天性。
可在大城市里,并没有过多的家卡能让小孩自由自在,而是像一个计算机一样计算出孩子该干啥,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玩,不能玩物表志;劳,也不能劳累过度,只有劳逸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像迷言。
迷信现在虽不存在了,但在几十年却是风靡全中国。
雨是龙王爷下的.,一但有人惹了龙王爷,就有可能被水淹。
雷是天神打的,因为天神不高兴。
······
但迷信,有时真会害了人,像团圆媳妇一样,就是被迷言给害的。
她的婆婆是一位极其迷信的人,有一次团圆媳妇发了烧,结果她婆婆又是跳大神”(一种能治好万病的方法),又是用开水浇团圆媳妇。
换做是个正常人,都会被折腾个几天几夜都踏在鬼门关上,何况团圆媳妇还未成年。
团圆媳妇就成了迷信的牺牲品。
现在科学发达了,迷信也逐渐破解,有时候真的不是因为迷信,而是因为人心里有鬼,毕竟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呼兰河传读后感3
它是一篇叙事诗,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是一串凄婉的歌谣。著名的文学家矛盾这样评价过《呼兰河传》这本书。最近,我也认真读了这本书,不由得啧啧赞叹。
《呼兰河传》是作者萧红的回忆录。她用孩子的角度记叙了她自由的童年,但是,都能看出作者对祖父和菜园子的喜爱及对当时封建社会的愤愤不平。
本文讲的最多的就要数萧红和她的祖父了;
“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黄瓜还没有吃完,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追蜻蜓了。蜻蜓飞得那么快跑,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也没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着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采一朵倭瓜花,捉一个绿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蚂蚱不见了。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但是,可怕的封建社会,很少有像萧红那样拥有幸福的生活,更多的是可怕与凄凉。《呼兰河传》中也写了不少可怕的生活及对封建时代的痛恨,主要写了:“有一家人娶了小团圆媳妇,然后把她折磨死了。”我看后,一下子觉得可怕,毕竟,一个人被活生生地折磨而死,是多么的可悲啊!我想,封建社会中,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吧。
看完这本书我的感想是封建社会因为落后贫穷导致人们没有机会学习,所以无知的听天由命,漠视人的生命,如今生活在民主自由的新社会的.我们是多么幸福啊,一定要珍惜美好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7
这个星期,在老师的推荐下,我看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它教了我们应该珍惜生活。
萧红的爸爸对她很冷淡,妈妈对她也不好,祖母总是用针线刺她,可是,她有祖父,她有后花园,在那儿,是很自由快乐的,相比之下,那位小团圆媳妇就没有那么好了,小小年纪就长那么高,嫁了出去,就天天被婆婆打,她总是说“我要回家”,可后来,婆婆知道她病了,又掏钱给她治病,可是,已经来不及了,还不到20岁,就“回家”了。
这本书写得很淡、很淡,很寂寞,很寂寞。萧红从小就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只有祖父和后花园是她能够得到安慰的地方,可她却很知足了。再说那位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整天打人,小团圆媳妇天天受打,却没有一点怨言,有那么好的媳妇,婆婆也不知足,不懂得珍惜。搞到最后,掏出很多很多的钱来治病,果报啊!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好啊!有爸爸妈妈陪着,外公外婆宠着,老师教导着,同学帮助着……比起萧红来,我们好多了!可是,上个星期,我们班发生了一件不和谐的事情:在英语课上,老师让我们四个组竞争,看谁赢,结果是我们组赢了,这本来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可是输的那一组的一位同学,和我们组的同学吵架了,说我们组的同学不懂得谦让,不会让让他们,让他们赢,我听了,觉得好笑:这次输了,下次还有机会嘛!大家有缘在这个班里,你都不懂得好好珍惜,若是像萧红那样,你还不离家出走?而且,竞争就是竞争嘛,总是会有赢和输的,怕啥呢?何必生气呢?
《呼兰河传》这本书,大家一定要好好去看,因为它教给了我们要懂得珍惜生活,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东西,珍惜自己的亲人,珍惜自己的家庭环境,珍惜自己的一切东西!
呼兰河传读后感4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在字里行间总是弥漫着一种愁绪,挥之不去,尽管作者选择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出发,却可以看作是用童声演唱的一曲生无可恋的挽歌,更加悲凉萧索,仿佛一曲古老悠远的唢呐幽幽萦绕在耳畔。
当年香港的一张病榻,承载着萧红无尽的思绪,她回顾自己从故乡一路逃亡的坎坷经历,真是“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啊!故乡的一幕幕,人世的一桩桩,犹如电影画面一帧帧在眼前重现,化为萧红笔下流淌的情愫,铺就一部为故乡书写的大书——《呼兰河传》。墨黑的文字氤氲出故乡人那些干瘦的脸颊,那些卑琐的身影。
大泥坑唱响挽歌的基调
全书开篇就是一句:“严冬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裂开的不仅是大地,也有水缸和人心。
不怎么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大泥坑,围着它神奇的故事一幕幕上演,为全书奠定了挽歌的基调。
看一匹匹马掉进泥坑,一旁参观的绅士就“噢噢”地喝彩。虽然那些过路的百姓全力把马抬出来,可是一起哄第二天就传出了“又淹死一匹马”的新闻段子。马掉下去可以仅仅当做笑话看,而孩子掉下去之后可就要追究是谁冲撞了龙王的责任了。七嘴八舌,怪这怪那,全成闹剧。萧红实在看不下去了,自己从文字中站出来:“一年之中抬车抬马,在这泥坑子上不知抬了多少次,可没有一个人说把泥坑子用土填起来不就好了吗?没有一个。”这话斩钉截铁,怒火中烧,故乡这些人太不争气了,麻木而又愚钝。作者无可奈何,就只能调侃说这泥坑子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两条“福利”,一是可以作为消遣,二是可以理所当然地吃瘟猪肉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笔调跃然纸上,一声长叹化为平静的戏谑,读来心中隐隐生疼。但萧红就有这样的本事,明明一腔怒火到了极致却又控制得一脸风轻云淡,只是不断用细小的.针扎着读者的心。
在第一章结尾萧红写道:“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太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好似看透了人间的一切,却又怀着深深的同情,故作豁达,却又放不开深爱的乡人,看似冷眼旁观,实则内心起伏澎湃,平静的水流下暗流涌动。
民俗传送挽歌的旋律
跳神、唱秧歌、野台子戏……无一不让人听了升起悲凉的情绪。因为生活无着,生存无力,所以要寻找寄托和安慰,无法挣脱命运的枷锁只能寄希望于热闹的表演。萧红问道:“漫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似,为什么这么悲凉。”谁能解答,黑夜不会回答,跳神人不会回答,鼓声也没有答案,病的人依旧病着,戏台自然也默然不语。
“这些盛举,都是为鬼神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至于人去看戏、逛庙,也不过是揩油借光的意思。”在萧红看来,这一切家乡的风俗尽管为乡人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但其根本是借鬼神之事为活着的人在如此艰难的岁月缝隙里喘一口气,但这气也喘得粗拙而滑稽,让人看着心酸。
这些文字里总有一种热闹过后的虚无感,冷清而又寂寥。“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的悲歌处处传送在故乡的一年四季里。
小团圆媳妇诠释挽歌的大意
小说描绘了一大批在生活边缘挣扎的小人物,性情古怪的有二伯沦落为小偷,心高气傲的冯歪嘴子在苦难中苦苦支撑,最让人气愤到拍案而起的当属被活活折磨而死的小团圆媳妇。
萧红从女性的视角给予小团圆媳妇更多的关注更深切的同情,也用了最多的文字来写她。
这个小媳妇刚进胡家门的时候,头发又黑又长,辫子快到膝间了,总是“笑呵呵”的,多么健康又开朗,可是禁不住锁链锁、针尖刺、皮鞭抽、烙铁烙。一个小姑娘更禁不起胡乱的药方,被众人围观裸体用滚烫的热水烫,一连三次,任你是有七十二般变化的孙猴子也难逃厄运啊!祖父说:“好好的孩子快让他们捉弄死了。”等小媳妇死后,有二伯轻描淡写地说:“人死还不如一只鸡……一伸腿就算完事……”读来不由人不掩面流涕,这是怎样的世道,这是怎样的人间!生无可恋,生如纸薄,命就是风中一片枯叶,随时掉落,随处飘零。
难怪作者一再强调“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因为真正荒凉的是人心,是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冰凉,彻骨,无法呼吸。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萧红一定是边写边流泪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5
而这些回忆我是愿意忘却的;不过,在忘却之前,我又极愿意再温习一遍。——萧红
读完这本书后,除了感叹内容的淳朴真实感人之外,更多地是对一代才女萧红悲惨命运的感叹。从小因为出生的日子不好,就遭受父亲的白眼,继母对她不好,也就只有祖父对她是极其疼爱的。后来,为了逃婚离家出走,一生与两个男人纠缠不休,被深爱的男人家暴,刚出生的孩子夭折,年仅31岁,便死于重病。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她极力想表现孩童眼中未知而灿烂的世界,她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却是刻骨的忧伤,笔下的人物和风景无不带着一种忧郁的美。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故事中两个人物的凄哀命运,原本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被婆家狠心的折磨致死,而围观的人都抱着猎奇的心态,从未有人对她抱以同情和拯救的念头;冯歪嘴好不容易成了家,而媳妇却早早的离去,剩下他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
萧红静静的`叙述着这些人物的故事,正是这种平静带给人不安和绝望的心态,故意去压抑,故意去冷漠,反倒给人无尽的伤感。其实令人伤心的不仅仅是这些社会最底层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更让人苦闷的是他们周围那些人的冷酷无情,在这些人的举动中我们看不到怜悯的存在。小团圆媳妇被热水浇头,浇一次昏一次,却没有人去阻止这种暴行,而是围在旁边看热闹。这场景让我不自觉的想起那让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一幕:一群中国人在木然的观看自己同胞被处死的电影。可怕的不是暴力,而是暴力下的臣服和麻木。呼兰河城里的人早已见惯了贫苦百姓们颠沛流离的命运,于是他们的同情心也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殆尽了。关于冯歪嘴子的故事就更令人伤心,大家得知他成家之后,不但不关心他如何养活一家人,反而热衷于寻觅他自杀的蛛丝马迹,在他床上发现一根绳头,便有人传言他要上吊,他新买了一把菜刀,很快他要自刎的消息就传开了。看到这里我非常怀念沈从文笔下温暖的湘西风情,那里的人们似乎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而不像萧红笔下的人们如此的冷漠和残忍。
茅盾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萧红的这部作品:也许有人会觉得呼兰河传不是一本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也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从茅盾先生的评价当中,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本具有独特思想风格和艺术风格的作品。其实我觉得与其说它是一本自传,倒不如说,那是萧红经历了半生坎坷和苦难后写的一本童年回忆录。
1942年1月22日,受尽颠沛流离之苦的萧红香港病逝。她逝世的当晚就被火化了。在她的墓碑之前没有花圈,没有送葬的人群,一代才女归于沉寂、归于黄土。回顾她短暂的一生,如同风雨中的铿锵玫瑰,她一直在黑暗中勇敢的寻找光明。即使遭受了生活千百次的虐待,依然逆风前行......
呼兰河传读后感6
偶然间一次书店闲逛,看到《呼兰河传》,一种思乡之感油然而生。虽然家乡并不是呼兰,但漂泊多年,家的概念不断扩大化,甚至到达整个东北三省。我想这就是一种“乡愁”吧。对于作者萧红我也不是很了解,只明白在哈尔滨有一个叫做萧红中学的学校。其余,一无所知。带着乡愁,我用一段空余的时间去阅读它,我想对于小说或是乡愁都是一种敬畏吧。
初读此书感触最深的是书中的语言,极具地方特色,对于家乡人来说这是最好的乡愁回应。书中“你多咱来的”、“怪好的”、“两个眼睛骨碌骨碌地转”等词汇是这个地区的人惯用的,亲切感让你很快融入小说中,好似你也在呼兰河畔,忘却了真实的年龄,忘却了身在异方,正以第三视角观看这一部活生生的生活剧。语言是沟通的灵魂,地方语言是维系地方群体的有力纽带。不仅仅是语言,更多的是点滴“小事”。让你感动,让你思念儿时家乡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严冬的小镇是冷清的,是枯燥的,街道的冷清与大地的干裂,都在静静的孕育春天的美丽。小镇并不繁华,却在作者心中构建的错综复杂,人际关系,街道布局,精神生活等等,但这些都没有“火烧云”来的那么美丽。说起火烧云,我们都会有一种亲切感,因为这是我们小学课文,还记得插图中那匹丢了尾巴的马吗还记得有一对像娘娘庙门前的大石头狮子吗人们往往在熟知的文章中,会产生强烈的带入感。仿佛这时的我,又置身其中在村中看着变幻的火烧云,和村中其他事物的变化。美丽从不缺乏关注者,共鸣是最好的写作技巧,这便是作者写作的独特风格。
关于风格来说,萧红的作品更像鲁迅先生,事实也是这样。鲁迅先生有自己的百草园,而萧红也有自己的大花园,从园里的昆虫到园中蔬菜都是仔细的,仔细的生长,仔细的快乐,好似万物都被作者富有了神奇的生命,自由的、快乐的生长着,我个性喜欢这样一段话“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样样,就怎样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人问它。”在她眼中,一切静物都有了自由的生命,这不就是鲁迅先生的百草园的故事吗我想萧红是深受鲁迅先生的影响的,但又不同,一种自由的精神贯穿她的始终。
关于精神,我想萧红是痛苦的,在家里面没有人会过多的关注她,爱护她,只有她的祖父。疼爱她、关心她、维护她。祖父与她的情感是她的精神寄托,祖父去世了,她离开了家乡,远走他方,去追寻真理与自由。她是悲惨的,也是幸运的,更是不朽的。
《呼兰河传》是我看过的最显真情,最思念家乡,最朴实无华的,最让人难忘的。也许我们都有一种带入感极强的乡愁,一句话,一个故事,或是一句乡音,都会让你勾起家乡回忆。回忆是纯净的,毫无杂质,干净的像清泉,捧在手里,喝在嘴里,甜在心里。《呼兰河传》给予的正是这些。愿完美常驻心间。
呼兰河传读后感7
今天,我读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非常兴奋地写下了这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我这才明白什么叫“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呢!萧红写的全是生活,她的人物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活灵活现的。不管是高兴还是悲伤都好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都能产生共鸣似的,好像她说的都是我们所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她是凭她个人的天赋与对生活的.观察在创作,使我们感到特别真实。
她的言语时而朴素平淡,时而风趣幽默,她的书使我们对读书有了更大的兴趣,写出了她对呼兰河城的观察遇到她对一些人或事独特的见解与看法。
她以一个孩子的身份,写出了一个孩子对自己家乡的回忆,对童年生活、人的记忆,不是编出来的故事,“我手写我心”表现得非常突出,我们也应该这样。
快来一起享受读书的快乐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那个人叫团圆媳妇,是一位心地善良的人,但是有一天,她得了重病,躺在床上。起初她的病没有那么重,只是有些感冒。可是她一直被老太婆折磨,她给团圆媳妇吃已经变质的猪肉,可见当时人们的心理是无比丑陋的。导致其病情加重,最后连医生也回天无术了。终于,上帝召见了她,给了她一个美好的,没有仇恨的国度。
如果当时她周围的人心地是善良的,或许这个世界就会多一个生命。
每当我们看到有人有困难,也许,你的一句鼓励的话语,你伸出的一只援手,就是给了他希望之光。这本书给了我许多启迪,教会了我应该以热心肠待人。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更美好。
呼兰河传读后感8
《呼兰河传》是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的作品,在她的笔下,生动地刻画出了呼兰河人民的悲惨遭遇和苦难生活。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都有着不同的命运,其中给我最多启示的人物就是王寡妇。
王寡妇是一名普通的底层妇女,与她的独子相依为命,以卖豆芽维持生计,虽然日子清贫但也相当安适。可是有一天她生命的全部——她最爱的独子,在河中游泳玩耍时不幸溺水身亡,王寡妇得知此噩耗后,整个人就变得疯疯癫癫,不正常了。但她还是该卖豆芽卖豆芽,该吃吃,该睡睡。但有时她也会去庙台上大哭一场,仿佛在请求庙中的菩萨让她珍爱的独子超生,有时,一两个淘气的孩子偷了她的豆芽儿,她也会嚎啕大哭。但一切过去了,也会照常过着日子。
王寡妇所遭遇的'一切其实是旧社会的一个缩影。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但是偏偏有些人就是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不爱护自己的身体,非要去自残,自杀。可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的亲人,儿女会怎么样。当这个人死后,大部分亲朋好友会来哀悼他,会流下不舍的泪水,但是过后,日子还是会照常进行。
所以,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大好年华,奋发向上,有所作为。比起王寡妇我们实在是幸福太多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爱惜生命呢?人生会有很多喜怒哀乐,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真诚对待身边的每个人,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或许还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呼兰河传读后感9
高中的时候读过萧红的传记,对其悲惨的身世有所了解,知道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一个。
然而真当自己翻开这本书细细品读时,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无限寂寞凄凉、悲愁无奈,还是着实令我震惊。在小说里,追忆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融进了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绪记忆;用一种率直的真实、凄婉细腻的笔触,真实、感人地再现了呼兰河的乡土人情、风俗习惯;并通过年幼时代的`生活和感受,反映出呼兰河畔人民的生活、思想和精神状态。
那些林林总总的回忆,在纸上铺展开来,带给我们的,并非童年美好怀想,而是一种时隐时现的寂寞感,以及掩藏在这寂寞之下的沉重的悲哀。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读完《呼兰河传》是在一个绵绵的雨夜,雨湿润而又凄凉,淋湿着每一个还醒着的灵魂。静静的,似有剪烛西窗的宁静,实则围绕着你的是铺天盖地的悲伤。
因着大家的口耳相传,我对《呼兰河传》产生了极大的好奇,生出了对此书作者了解的欲望,这就是所谓的由屋及屋吧!
对于已逝的作者,有人评价为一代文学洛神,对于《呼兰河传》人们评价为她的巅峰之作。没有读过她的全部作品,未曾深入了解她的人生,这种评价我只能持以敬佩和仰慕。在所读到的关于作者的言论中,作者自己曾说:我的作品将来不会有多少人看,但我的绯闻会流传很久。事实的确如此。所以有时候你不知道是令人厌恶的绯闻成就了你的名声,还是你的名声成就着你的作品。甚至有时候是某些人的那种逐臭的天性成就了某人的红极一时吧,虽然这种红并不是被每个人所喜、所乐见的。当然,在这里我并不指萧红。
关于萧红有许多的传言,我是说传言,而非传奇或者传说;当用辩证的、体察的心来感受。细细品读着她的作品,她的“洛神”的光环就被慢慢地褪去,让你觉得她是以一个人的身份去写另外一些人,是写人的感受和体验。书的封面上说《呼兰河传》是一幅生与死、欢乐与悲伤的风俗画卷,大概的确是这样的吧!
她以童年时可爱、调皮、聪慧的孩子的形象藏匿于小说之中,时常让我想到我可爱的侄女,她跳跃着自己快活的脚步参看着别人的人生,让人感受那么深,那么真实!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生与死并非是多么地悲壮与轰轰烈烈,好像是在轻声软语,却透着一股不可自制的悲哀。让我忍不住湿了眼眶而又哭不出来的悲伤,至今说来仍觉得堵在心口的是“团圆媳妇之死”——描写一个健康活泼的女孩子如何被逼得发疯。感悟中说,“一群对自己的生老病死都提不起劲的人,还会被别人的生死触动灵魂吗?”惊得人眼眶生疼。而其实真正的.最厉害的杀人武器是那蒙昧与无知!
十二岁的童养媳是如何被发疯的呢?婆婆的话里藏着玄机——“她来到我们家,我没给她气受,那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骂三场。可是我也打过她,那是我要给她一个下马威。我只打了她一个多月,虽然说我打得狠了点,可是不狠哪能够规矩出一个好人来。我也是不愿意狠打她的,打得连喊带叫的,我是为她着想,不打得狠一点,她是不能够中用的。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让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打得是着狠了,打昏过去了。可是只昏了一袋烟的工夫,就用冷水把她浇过来了。是打狠了一点,全身也都打青了,也还出了点血。可是立刻就打了鸡蛋清子给她擦上了。也没有肿得怎样高,也就是十天半月地就好了。这孩子,嘴也是特别硬,我一打她,她就说她要回家。我就问她‘那儿是你的家?这儿不就是你的家吗?’她可就偏不这样说。她说回她的家。我一听就更生气。人在气头上还管得了这个那个,因此我也用烧红的烙铁烙过她的脚心。谁知道来,也许是我把她打掉了魂啦,也许是我把她吓掉了魂了,她一说她要回家,我不用打她,我就说看你回家,我用锁链子把你锁起来。她就吓得直叫。”大概此时是疯了吧!因为坐得直,走得快、说话声音大,便要规矩,直到规矩疯了,如果在现时,应该以虐待罪可判刑了吧?可是人们并没有住手,而是用他们的善良、热情、无知继续绑架着这孩子的人生,摧残着这孩子的生命。
十二岁的童养媳是如何被爱死的呢?
夜夜跳起大神来、扎纸人、找偏方、一个疯子胡诌乱语开的一个偏方也硬是给吃了、又找了个云游真人,真败得个家财不剩,其中以给童养媳洗澡部分最为惊悚。
大缸里满是热水,是滚热的水。她在大缸里叫着、跳着,像逃命似的狂喊,旁边三四个人从缸里搅起热水来往她的头上浇。再也不能够挣扎了,从大缸里抬出来,浇上冷水,当晚又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
这个场景让我想到了杀鸡,其实人不如鸡,鸡是死后受灼烫之苦,而这孩子在这群好心人的眼睛底下经受着地狱里的炮烙之刑,想想那场景,岂是一个“可怜”就了得的?
这种为了彰显自己的好的爱令人窒息,暗无天日,终致一个生命就这样逝去。这份愚昧的经验传承,造就着多少封建思想的,当事人无能为力,读者亦觉毛骨悚然。没有高举旗帜高呼新思想的出现,却处处是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封建传统道德的深恶痛绝和无情的鞭鞑,难怪此书一出,被誉为是革命思想的觉醒!
她用清澈的眸子观察着生活的周围,她用清醒的头脑回忆着生活中的悲情,她用平实的笔调表达着天惊般的苦闷,她用倔强的身姿支撑着贫弱的生命,她是苦的,所以她能感受到别人的苦,能刺透着生活的本质。比如作品中她说:
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
他们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积极地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地平板地,无怨无尤地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作者是萧红,她以她的童年,以一个孩子的角度,写出了她对家乡——呼兰河城市的喜爱,和她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书中呈现了许多她的童年趣事,例如,她在祖父的院子里自由自在,看见
一个黄瓜,摘下来就啃。啃了一会儿,看见一只蜻蜓,丢下黄瓜,就去追蜻蜓了。她的自由,就好像鱼儿游到了大海里想游到哪,就游到哪;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后来,她在她家院子里发现了一个小黑屋,她找出了一个小锯子吃饭用她锯馒头。睡觉,她还说:“锯子,我的小锯子呢?”从这以后,小黑屋成了她探险的地方了。
有一次,一只鸭子掉井里了,祖父要来,包上黄泥,给“我”烧着吃。过了一阵,“我”又想吃鸭子了,跑到井边等着鸭子掉井里,等了一会见没有鸭子掉进去,干脆拿着竹竿,把鸭子往井里赶。祖父看见了,说:“想吃直接抓来吃。”但“我”非说掉井的好吃。
现在的孩子不像萧红小时候那么自由。萧红的'《呼兰河传》这本书充分体现了童真的幻想。现在想想,我们那段最美好,最天真的童年时光已经过去,不禁有些伤感。所以,童年是美好的,好好珍惜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那深深文字,让我细细投入;那淡淡的文述,让我终有感触,那就是萧红用一特别手法写出的名著—《呼兰河传》。
这本《呼兰河传》是一本充满童趣、诗趣、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它里面的事物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它讲说了萧红小时候一件件真实的故事。我最爱看第三章,它里面讲的是萧红五岁时,和祖父度过的快乐时光,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和祖父去后院时,萧红把韭菜当野草挖了,把狗尾巴草当谷穗留在田里,那时她是多么傻呀,可是祖父还是笑嘻嘻的,还耐性地给萧红细细讲说: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说明,萧红儿时过的还是非常开心的快乐的,因为她觉得有了祖父就行了。
萧红写的这些故事表达了许多感情,如:她觉得呼兰河这边的人都很可怜;她很怀念读着这部小说,仿佛看到萧红就站在我的面前不曾离去,如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娓娓道来她童年的趣事:呼兰河的人民是那样的善良,知足,过着一成不变、与世无争的生活……随着笔调一转,萧红变得忧郁起来,我们看到的是她单调寂寞的童年,尽管祖父给了她很多慈祥的爱和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对于一个得不到家庭温暖和父母爱的孩子来说,她的内心是孤独的,也许这也是导致她日后在三次婚姻中屡遭失败的原因吧。
呼兰河发生着一个个普通而残忍的故事,日复一日,萧红痛斥这人吃人的.旧社会,痛斥日本人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她对家乡人民愚昧、麻木、任其宰割的命运报以深深的同情,同时也对家乡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觉醒感到欣慰。
萧红的命运是不幸的,虽然她的一生都在反抗旧的封建礼教,但她最终没有逃脱悲惨的命运。
我认为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是消极的,如同翠姨,她生活在新旧社会交织变迁的时代,对于现实的不满只作内心默默的反抗,呼兰河转又是积极地,在大革命时期总有一些像萧红这样具有先知先觉的进步人士,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唤醒民众愚昧的良知,揭开他们被蒙蔽了双眼的面纱,也许萧红没有像赵一曼、秋瑾、石评梅那样对未来充满热情,投身革命,也许她更多的是沉浸在自己的个人情感悲痛中,但是在那样恶劣的生活条件下,那样寂寥悲痛的心境下,依然执笔完成这不朽的巨作,这就足以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读完这本小说,也深深感受到活在当下的我们是多么幸福,对一些落后的农村依然被贫困愚昧困扰的现象,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他们。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我”和祖父有趣的故事,如果想知道就往下看吧。
我记得有一段特别有趣,讲了“我”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爱我。
小说最让我心情低沉的是小团圆媳妇之死,作者虽没有具体写她挨打的过程,可是那“不分昼夜,一直哭很久……”可见她禁受了怎样的摧残和毒打。到后来不哭了,愚昧而又迷信的婆家人左次右番地请胡仙,跳大神,闹神闹鬼,周围的人也说长道短,说死说活的,只到把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整死。小说中另一个让我佩服的人物就是冯歪嘴子,他是个敢于追求又敢于抗争的勇敢者,当不幸降临,他失去了最爱的妻子还要抚养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左邻右舍都说他这回可非完不可时,他却照常地活在世界上,照常地负起他那份责任。他就像是注入呼兰河小城的一股新鲜血液,让人振奋,让人改变,让人不向命运低头。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普普通通的小城,却承载了作者数不尽的回忆,平淡朴实的语言,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那份美好与淡淡的悲伤。
原本我对《呼兰河传》的内容并不感兴趣,甚至在观看时,日常无趣的剧情让我有昏昏欲睡的感觉。但随着越来越深入地阅读,书中所描写的奇妙的世界让我深陷其中,反复品味。本书共分为七章节,每个章节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个整体,而我要重点描述的便是第五章。
第五章讲述了小团圆媳妇被众人的封建思想所毒害,最后被折磨致死的故事。这个短短的故事,却让我看完后,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为当时愚昧无知的社会感到悲哀。小团圆媳妇仅仅只有十二岁,却因自己对遭到婆家的毒打反抗,被认为是“鬼上身”。为了驱鬼,她的婆家用尽各种方法:跳大神、抽帖子,用热水烫等等,无所不用,但这些做法却大大加速了她的死亡。原本我想要谴责小团圆媳妇婆家的种种行为,可仔细一想,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给新媳妇下马威是寻常事,是为了教出好媳妇。后来,她的婆家也是花了重金去帮小团圆媳妇驱鬼。虽说这些人的本意都是好的,但又有谁来为小团圆媳妇的性命负责呢?她还只是个孩子,拥有着大好的未来啊!
小团圆媳妇无疑是当时社会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千千万万妇女的一个缩影。即使其中的少部分人不甘命运,奋力与众人对抗也只是徒劳,她们成为了社会的`异类,最终落得不幸的下场。更多的人还是被迫选择了顺从。那些封建迷信的思想,以帮助人的名义,最后却让多少无辜的生命受到伤害。这是时代的悲哀。所幸,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越来越进步,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的人站了起来,呐喊出他们不同的声音。
现在,人们的思想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顽固迂腐,但曾经的血淋淋的悲剧,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不要重蹈覆辙。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人们常说童年是人生长河中最美的一朵浪花,是最令人难忘的日子,我想在萧红眼里也是这样的。在呼河兰传中,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她天真,可爱。
祖父给了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她很好,是她儿时的玩伴和启蒙老师,在那个小院里,她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种菜,一起读书。在那个小院里她是快乐的,自由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样就怎样。这真是一个美好快乐,令人难忘的.童年。尤其是在那样一个封建的,愚昧的时代,这样的快乐真是太难得了。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真的很复杂,心里像压了一块石头,喘不上气。小团圆媳妇的遭遇让我很震惊,好好的一个姑娘,12岁正是豆蔻年华,被人众脱衣服,在滚烫的开水里烫了三次,多么的惨无人道啊就这样小团圆媳妇被人活活折磨死了。更可气的是死亡也并不能让那里的人有所表示,人们麻木不仁犹如行尸走肉,我读到这里,真是又心痛,又不甘,不是说人之初性本善吗那里的人是怎么了这大概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吧!
我的心慢慢平静下来,我想萧红还是喜欢那时的呼河兰的,尽管那是个充满苦难的地方,但那里有她慈爱的祖父,快乐的小院,自由的童年。那是她的家乡。痛并快乐着。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11-29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2-13
呼兰河传读后感06-13
读后感《呼兰河传》05-08
(经典)呼兰河传读后感07-20
呼兰河传读后感[经典]08-04
《呼兰河传》读后感07-30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07-10
[精选]呼兰河传读后感07-11
【经典】呼兰河传读后感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