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作文范例10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的作文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后感的作文 篇1
《爱的教育》——这真是一本无与伦比的、能够感动任何人包括作家的书!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能够感动任何人。而且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意大利的一名作家——亚米契斯。
当你看完这本书后,你就会反省自己原来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是否造成过不好的影响,给他人带来不好的习惯;是否破坏了与他人珍贵的友谊。
即使已经过去了四十四年,安利柯的父亲也不忘他的小学老师,还专程来看望他,并像小时候那样尊敬他。这是多么好的一位父亲!我顿时觉得安利柯很幸福,它拥有如此博学多识、如此好的父亲!我也希望有这样的父亲。
安利柯的同学们也很团结!正直的卡罗内,勤劳的克莱蒂,用功的斯塔尔迪,勇敢的罗贝蒂,可爱的小泥瓦匠,品学兼优的德罗西。这是一群多么友善的伙伴啊!
我现在想把这本书珍藏起来,希望在多年之后,我还能把它找出来,重新阅读这本无与比伦、能够感动任何人的书,从这本书中流出的对朋友、对亲人、对国家、对任何人的`爱!这本书讲的是老师的爱、同学的爱、朋友的爱、父母的爱,希望大家读了这本书,有深刻的感悟和反省。
读后感的作文 篇2
我读起鲁迅的文章来,还有些困难,理解并不十分透彻。可读了《阿Q正传》,我颇有感触。
阿Q的一生是悲惨的。他永远是被人欺负的对象,可是让人忍俊不禁的是他总是“胜利”。阿Q是给别人做短工的,地位不高,而且总是惹到那些闲人,自然就少不了一顿打。那些人揪住他的'衣领,在墙上磕上几个响头,不到十秒,阿Q自己反倒这样想:“现在的世道,还有儿子打老子的……”然后便乐呵呵地走了。这就是阿Q所谓的“精神胜利法”。他穷得娶不上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这无疑是狂妄自大、自欺欺人。阿Q的得意之态、愚蠢愚昧在“精神胜利法”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然而阿Q更可笑,也更可悲的是他竟然和王胡比丑,比不过了还生气,这充分说明了阿Q的生活无聊到了极点。从被人欺负后的反抗到怒目而视到自轻自贱,阿Q已经麻木了,这无不使人感到可悲与可怜。
在那个病态的中国,鲁迅正是为了通过描写阿Q,唤醒民众们,使那些像阿Q那样受压迫的劳动人民改变命运,也正是为了拯救那时病态的中国。
读后感的作文 篇3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我们永远不分开》,这本书是辫子姐姐主题公园系列中的一本。我读了以后很感动,又觉得很有趣,可以说我是“悲喜交加”呀。
这本书主要讲了有个小女孩名叫苏婷宝,她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自己的外婆没有了房子,没办法,外婆只好寄宿在阿姨家和自己的家中。我的`妈妈目中无长辈,不仅不称外婆为妈妈,还处处为难外婆。而且,她还给外婆起了一个外号:老姜茶。
有一天,老姜茶帮苏婷宝缝了一个带有蕾丝花边的布娃娃,还告诉我说这个布娃娃住在一个名叫“快乐老家”的蕾丝宫殿里。在宫殿里住着许许多多奇怪的老人们,他们都拥有一颗童心,而且他们都多才多艺,会做菜的七厘伯伯、音色华丽的配音爷爷、还有神秘的通讯爷爷······他们都在那里过着快乐的生活。外婆很羡慕,于是她也搬进了宫殿里去住。暑假来临,婷宝去快乐老家玩了一段时间。在那里,她看了外婆给的“姜茶语录”,明白了许多的道理,原来每个人都是要说再见的。在那个夏天,老姜茶,苏婷宝的外婆,跟她说了最后一声再见。婷宝伤心极了,但她后来知道了一个秘密,外婆之前得了重病,她为了不让家人们担心,于是便住在“快乐老家”里,独立面对死亡。所以,外婆是伟大的!
读完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你平时最亲的人,也就是你最不愿意离开的人,感情一旦深了,谁也无法将他们分开。我最不想分开的人是我的爸爸妈妈,因为是他们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是他们保护我、教育我,希望我们永远不分开。
读后感的作文 篇4
今天,我看了法国作家让·克劳德·穆莱瓦写的《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书中的主人公叫罗伯特,他是一位教了37年书的退休小学老师,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他一直被顽皮的孩子们折磨着。所以,他一退休就开始了他的三次报复行动;一是去勒康的餐厅捣乱;二是去吉约姐妹的派对上空投垃圾;三是在毛毛小姐的音乐会上恶作剧。
我觉得最精彩的是罗伯特第二次报复行动。当年罗伯特教吉约姐妹时,她们是超级调皮鬼。她们趁老师洗澡时,把他的衣服偷走了。害得老师只穿一条内裤在公告栏后呆了一整晚,读后感《《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的读后感作文500字》。为了报复吉约姐妹,罗伯特收集了上千袋垃圾并租了一架吊车,在吉约姐妹举行派对的草坪上空空投垃圾,让所有来参加这个美容院派对上的.所有人都臭气熏天、狼狈不堪。这个故事让我捧腹大笑,印象深刻。
在我们外校,我们是不可能这样折磨老师,老师也很关心我们。但是,我们同学之间会恶作剧,会出现可怕的后果。看来,我还是要提醒他们少这样做吧!当心你们被报复哦!
点评:读是基础,感是重点。小作者重点感受了罗伯特的第二次报复行动——在吉约姐妹举行派对的草坪上空空投垃圾,让所有来参加这个美容院派对上的所有人都臭气熏天、狼狈不堪。而实施这一恶作剧的却是昔日的老师,强烈的反差让人忍俊不禁,印象深刻。
读后感的作文 篇5
书语幽香
要我怎么说,我不知道,太多的语言,消失在胸口,头顶蓝天,沉默高远。有你在身边,让我觉得安详。
——题记
翻开《一世珍藏的散文130篇》,幽幽的书香沁入人心,作者华丽的笔触勾勒出丰富的情感,我为他们高歌,嗟叹,感伤……
“尽情享乐吧,我们只此一生。明天你只留下余灰,化作幽灵,一切归于乌有。”这是蒙田对生活的态度,让我们学会《尽情享受生活之乐趣》。“其他一切快乐都抵不了它的痛苦。”这是爱默生对爱的感悟,参透了爱情的三味,让我们领悟了《爱》的真谛。“只有幸运的人才被送到这条带上行走,才被指定为建筑那座联结上帝与人间的桥梁的、没有薪水的总工程师。”这是爱徒生面对困难的坦然,一条《光荣的荆棘路》……
是约翰·济慈对芳妮·布劳恩的无私而伟大的爱情感动了我?是夏多布里昂Againtosea的宣言感动了我?是马克·吐温登勃朗峰的意志感动了我?又或是我被这一篇篇饱含情感的散文感动了。
但,在那么多篇散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却还是《书》。就像在《恺撒大帝和克雷奥帕特拉》中一样,萧伯纳曾说亚历山大图书馆是人类记忆的中心。我想书便是记忆,是想象力。什么是对往事的追忆?还不是一系列梦幻的总和么?追忆梦幻和回忆往事之间究竟有些什么差异呢?博尔赫斯为我们解答了,这便是书的职能。我想说,这,也是书的魅力。
博尔赫斯在文中写道“人们取来一本书,打开它,这本身就是有美学的含义。让词语躺卧在书中,让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僵卧着又有什么意义呢?毫无意义。倘若我们不打开它,书又有什么用呢,它仅仅是一卷纸或一卷皮而已。”是啊,每本书都满载着已逝的时光的含义,我们总能从中找到幸福,获得智慧。郁闷时,书是敞开的窗户;阴霾时,书是灿烂的阳光;意冷时,书是熊熊的火焰。如果我们不打开它,那真的就毫无意义了。
读后感的作文 篇6
今天我读了伊索寓言这本书,我看了其中的一个故事,叫《挤奶的姑娘》。
从前露丝家养了一头奶牛,每天露丝都要为奶牛挤奶送到农场卖掉。这一天她又挤了满满的一桶牛奶,她把牛奶顶在头上,向农庄走去,路上的景色真美啊!到处都是花,还有几只小鸡在吃虫子。看到这些小鸡,露丝心动了。心想“可以买300个鸡蛋,等过了一些时间孵出小鸡,把这些小鸡都卖掉一定可以得到一大笔钱。这些钱足够我买一条裙子和几件首饰,等到了圣诞节我穿上迷人的裙子和戴上漂亮的.首饰,那些年轻的小伙子一定会争先恐后地向我求婚,到了时候我再摇头拒绝!”想到这她真的摇起头来,这下子她头顶的牛奶全洒落在地上了,这下子她什么没有了。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非常生气,因为就算你想买裙子和首饰那也要钱,你一定要将现在的事情做好,以后的事等到以后再考虑,如果你现在就痴心妄想,洋洋得意,那事情到了最后就一定会失败。
这个故事还教育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脚踏实地,不能有一点点成就就骄傲起来,我们学习也是这样,现在要一步一个脚印的把知识学好,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读后感的作文 篇7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认为人只有两种境界:一种是做人,另一种是做神。
从小长辈就为我们灌输一种思想:想要学会做事,先要学会做人。而到底具体怎样做人,没有谁可以为我们解释清楚。长大一点后才了解,并不是先做的人,后做的事,而是我们在做事中学会了怎样做人。
我想童年时代大概就是冯友兰说的第一种境界――自然境界。那个时候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没有任何限定,不知从何而来要到哪儿去,当然我们也不会考虑这些东西,只是“按计划行事。”这是做人之前的阶段。因为每个人童年的境遇不同,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慢慢产生了。城市里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在上学之前无忧无虑,上学之后感到了约束,渐渐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或许是四十分钟背手坐在座位上,或许是放学回家后令人烦恼的家庭作业……于是高年级的小学生开始了一连串的为什么,直到大人告诉他们是为了将来,他们才去俯首思考将来是什么,才去为约束的童年找个继续的理由。山区贫穷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恰恰羡慕的就是教室里坐在座位上听讲的四十分钟,回家后还有可以做的作业。有了他们与“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孩子们的对比,才有了自然境界的升华,才开启了做人的第一步。
一个人在自然境界所做的事是对于他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的,由此看来,我们小时候被送去上学早已超越了自然境界了。
至于功利境界,那便是很容易达到的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人性的本来面目。利己的事不一定是损人的,而多数损人的事都是利己的,这使我们在学做人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衡量自己与他人的利益或损失,而当我们实在不能明确谁是谁非时,当然会私心一点,做出利己的举动。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批判篡位夺权的人,那是人性的一种真实的体现。除非他的私心膨胀得不可收拾,那便自然会被时代所淘汰。
做人的重要环节就是道德境界了,从自身修养开始,从一句“你好”“谢谢”开始,一直到毛主席所说的“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道德是一根标杆,走得端,行得正的人,是不会绕着标杆走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多,即使我们已经够讲道德了,却也避免不了一时的.过失。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看上去是最讲“礼”的了,而人们往往不能把讲“礼”与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联系起来,如果我们可以把道德看成是一种责任和义务,那么上升为道德境界就不是件难事了。
做人或许只能做到这种程度了吧,我不认为最后一种境界属于做人的范畴。所谓的圣人也是不存在的。天地境界是完全超脱于人性的,能达到这种境界,我想那已近乎于神了。从古至今,总有被压迫或不得志的人想要超凡脱俗,而这仅仅存在于幻想之中。即使我们已经从细胞研究到了宇宙,却还是不能为所欲为,从人成为神。这种境界只能成为人们一个永恒的美好向往。
人类是高级动物,大脑的潜力、思维的深邃不可预料。长大成人已然是一件难事,而要学会做人就更是难上加难,想要从人跨入到神的境界,那就是极其难了。所以既然是人就不要奢求去做神,我并不认为和尚或隐士的境界有多么崇高,就算把一切都视为“空”,他还是不能把饭看“空”,把衣看“空”,还是不能超脱出做人的范围。
做神只是个幻想,做人才是值得我们一辈子去学习的,所以归根结底,人生只有一大境界,就是做人。
读后感的作文 篇8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有一篇美作,名为《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这篇文章深深的感动了我。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绎出一段美丽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一个小小的“心灵”,为了心中那个美好的愿望,竟是如此的执著和坚韧。它,的确不是一株野草。
偏僻遥远的山谷、高数千尺的断崖,预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愿望的道路必然艰难曲折。恶劣的生长环境,并没有消磨它作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虽然它刚诞生时长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样。但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开花,我要以花作证。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与自然环境顽强地抗争。
如果说与生长环境的抗争,只是野百合为实现美好心愿迈出的第一步的话,那么,野草的讥讽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面对的更严酷的考验。野百合是执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对野草的嘲讽讥笑、蜂蝶的鄙夷劝导,野百合坚定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不事张扬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抗争,独行其道,终成“正果”:“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花是信念的结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正因为这美丽来之不易,所以当百合谷成为人们的“圣地”之时,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谨记第一朵百合的教导:“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文章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层层衬托,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实就是一个充满世事艰辛的大社会的缩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尝不具有人生奋斗的典型意义: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以花来证明”。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坛,林清玄这个土生土长的作家,以其乡土气息、传统情怀、民族意识以及他独树一帜的禅佛文化,成为最为多产而且作品畅销的作家之一。林清玄多次提到影响他性格和写作风格的母亲。他说,小时候母亲曾告诫他,写东西要“有趣味的你要多写一点,与别人分享;辛酸的少写一点,留着自己晚上回房间里哭就行了。因为人生已经够艰辛了,人家来读你的文章,应该从你的作品里得到安慰,得到启发,得到提升”。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则巧妙地将趣味与辛酸结合起来,以趣味抒写辛酸,使人从中“得到安慰,得到启发,得到提升”。他认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灵中某些高贵物质的展现。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富人”的形象。林清玄就是企图用文学的语言,表达一些开启时空智慧的概念,表达一个人应该如何舍弃和实践,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在林清玄看来,人生的美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欲望、物质带来的美;第二个层次是文化、艺术、文明带来的美的满足。第三个层次是灵性、精神的美,这是最高境界的美。他信奉“尽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这样一个因“尽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实现了“灵性、精神的美”。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所展现的正是林清玄追求的做人最高境界: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大其愿,坚其志,细其心,柔其气”的人生准则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读后感的作文 篇9
二十一岁的时候,我在本城念大学。一个星期回家一次,带回换洗衣服若干,再拎走苹果牙膏卷纸。每天思虑的不过是中午吃什么晚上再吃什么,在大多数的时间里发呆和看电子书。偶尔也会忧虑看不清前方的未来,整夜整夜地睁着眼睛。一大早跑去江边吹风,然后在课堂上昏昏睡去。也曾经一个人旅行,在陌生的城市里拿着一张地图不断地迷路。在荒凉的小镇边搭陌生人的顺风车回市区,紧张得一颗心都要跳出腔子来,并以为这是经历过的最大的传奇。周围的同学开始埋首工作和考研的事情,写大把的简历或者报大把的培训班,抱怨永远冲突着的复习和实习。而我却有点微妙地游离在这种气氛之外,如同把头使劲埋进沙堆的鸵鸟,宁肯把大把的时间洒在追新番跟读轻小说里,心却早已空虚和畏惧得丧失思考的能力。
真治对自己说,不能逃避。世界就要毁灭了,勇敢的少年快去创造奇迹。然而终究是逃不掉的。十四岁的真治还可以塞上耳机呆在电车上不回去,而我早就已经过了二十一岁了。
二十一岁。二十一岁的张爱玲已经写完《倾城之恋》,用文字吞没了整个上海;二十一岁的吴清源在和秀哉名人的对局里首次以三三、星、天元开局,后来被称为“中国流”新布局从此写入历史;二十一岁的贝克汉姆在世界杯预选赛中首次代表国家队出场,以0:3击败摩尔多瓦;二十一岁的比尔.盖茨正式从哈佛退学,和艾伦一起创办了日后的微软帝国。而二十一岁的安德烈也已经在思考生活的意义,如果生命的败坏本身就是一个残酷而漫长的过程,该在什么时候伸手才能抓住自己的未来。
那么,二十一岁的我又在想些什么。
小的时候,总以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局限和渺小一天比一天显得愈发清晰。直到终于在某一天接受了我很平庸这个事实。而以上那些在二十一岁就有着卓越成就的人们都是天才。即使再怎么不情愿,我们都得承认天才毕竟是少数人头上才有的光环。这样的比照都只是无稽的,除了让平庸的我们自惭形秽之外体现不出任何意义。 然而即便是不奢求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人生,却仍是有那么一丁点的不甘心泯然众人。站在学校和社会十字路口上的二十一岁,是再一次认真审视自己人生的契机。如此,便免不了迷惘了,按部就班得如同流水线的生活突然出现了一个岔口,需要用自己的脚来决定方向,而前方亦是迷雾。我该如何选择前进的方向,而自己想要的又是怎样的人生。
已经习惯了父母的荫蔽,被教育只要乖乖念好书就可以了。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永远跟试卷上的分数成正比。高中毕业了考大学,大学没考好就要考好大学的研究生。能出去就出去,不能出去最好念个博士攒着,然后好工作和好收入就呼啦呼啦都涌到你面前来了,嘿,世界多轻易。
做梦。
安德烈在给MM的信中写到:我的亚洲同学,在我眼里看起来是如此的稚嫩,难道他们的父母亲对他们管得更多、更“保护”有加?我无法想象,但是我看到的是结果。我可以跟你讲一千个例子,但是一两个就够了。有一天约翰和我到学生宿舍去,一推门,看见约翰的香港同学,一对男女朋友,正坐在床沿玩,怎么玩呢?她手上抓着一只小毛熊,他抓一只小毛狗,两人做出“超可爱”的喔喔呜呜声音,推来推去,叽叽咕咕笑个不停,玩了很久,像两个八岁的小孩。但是他们俩都是二十三岁。
龙应台的回信里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列举了已经成年了的亚洲孩子们对母亲的依赖,和自己对这种依赖嫉妒却理智的态度。除了东西方教育的文化差异之外,孩子们自身思想的'成熟程度,占据了决定性的方面。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心灵上,二十一岁毫无疑问都已经完全属于成年人。而“成年人”这三个字所承载的除了能光明正大地看毛片之外,还有更为成熟的,能承受压力的独立自主的态度。在这个年纪能做到经济上独立自主的不在少数,可是这个年纪经济上完全依赖家庭的也绝不在少数。作为它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在思想上独立显得尤为重要。
可是什么才是真正的独立,如何才能做到独立?斩断后路,圆滑思考?想要真正从家庭里毕业,一定还是得离开。叛逆无非是小孩子的把戏,是对想独立却因缺乏经济基础而无能为力的自己的不满。作为成年人,需要直面更多现实性强烈的问题。在大多数课业都已经完结却尚未离开校园的过渡时期,未来这两个字瞬间变得异常地赤裸和尖锐起来。即将到来的角色转换很容易让人陷入迷茫期,更多则抱着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心态试图逃避。可是该来的总会来,与其到时候睁着惶恐的眼尖叫不出声,不如直面到底。
从小到大曾经无数次的被问:“你将来想做什么?”不像小时候或许荒谬但是明确的答复,越年长,离未来越近,回答起来反而闪烁其词。因为即将步入社会的自己,已经清晰地感受到了现实的压力。做一行怨一行,人们对自己的工作总是不满大过愉悦的。过低的薪酬,过少的休假,激烈的竞争,繁杂的人际,总觉得付出的和得到的画不上等号。那么换一个喜欢的工作吧。可是即使质问自己“我到底想做什么?”会有明确答案的,并不会太多。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们都在碌碌地活着,做着自己不喜欢却有不得不做的事情,怨念得按部就班。
有时候干脆自暴自弃:兴趣是兴趣,饭碗是饭碗。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在闲暇的时间再来实现自己的爱好。可是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工作八个,睡觉六个。吃饭洗漱上厕所三个,上下班的路上两个,做饭洗衣打扫清洁两个。还不算上抽烟发呆跟充电的时间,剩下来留给自己的寥寥无几。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覆盖和左右了私人情绪的空间,正因为此,才会为之痛苦。
没有什么是不得不做的,那些不过是自己给自己设的一个圈套,乖乖往里面跳是对生活的妥协。在被逼着做这样的妥协之前,是不是应该考虑如何在工作和兴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而此刻,需为获得这种选择的权力而努力。
所以现下不能迷惘。
夏笳说,女人到二十一岁就老了,但是我希望永远有一种年轻的心态,去从事任何事情,包括写作。我还是没能成为那样的二十一岁,便任由这一段青春年华像整个周围的空气一样,变成羽毛掉落了。即使上帝会发笑,此时再试着去思考,或许也不是一件坏事。
读后感的作文 篇10
皇后生了一个白雪公主又美丽又可爱。国王又娶新皇后了她也很漂亮。但是她嫉妒心很强希望自己都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她有一枚魔境,每次都问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白雪公主渐渐长大了己成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皇后派猎人去杀白雪公主,也没成功。白雪公主被七个小矮人收留了。后来她亲自出马去杀白雪公主,用了三个办法都没成功。最后白雪公主嫁给了王子。皇后被气死了。
这篇文章使我懂得做人不能嫉妒心太强,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
【读后感的作文】相关文章:
读后感的作文[经典]09-28
读后感的作文【精选】10-28
[精选]读后感的作文07-14
[经典]读后感的作文03-21
读后感的作文[精选]09-05
读后感的作文(经典)09-06
读后感的作文09-23
读后感的作文【经典】10-05
读后感的作文(精选)01-04
(经典)读后感的作文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