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目送的读书心得

目送的读书心得

时间:2024-10-24 07:37:0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目送的读书心得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目送的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送的读书心得

目送的读书心得1

  亲情是可贵的,亲情是不可缺少的,人世间最宝贵的亲情,最珍惜的也是情亲。亲情会给你帮助很多,但是终有一时路将要自己走。

  “再见。”我看着妈妈逐渐远去的背影和逐渐远去的小汽车,不免有些担心,“今天所有事情都要靠自己,我能做得到吗?”我不免这样想着。过了一会,我肚子有些饿了,东翻翻,西翻翻,什么东西都没有找到,有了!出去买,但我看看外面的倾盆大雨打消了这个念头。“妈!我饿了。”

  “对了,妈出去了”我非常沮丧,平常都是妈妈做了这些。我东走走,西走走,冷静下来,默默的翻开一本书那本书便是《目送》,翻开之后一段话让我醒悟: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谓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是呀,有些事,只能一个人走,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有些关只能一个人闯。看我这段话后,我真的.懂了很多,我一个人穿上衣服,打着伞出去了,虽然被淋湿了一点,虽然是件很小的事情,但这不是已经迈出了一个人走的一步吗?

  我们慢慢的变得有力量,有力量力所能及,有力量去接受生命的洗礼,有力量去吃苦,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选择,也许很困难,但我们总要面对,总要向前。

  当风过境,你转身离去。时隔多年也未曾改变,身后有万千天光,眼前是滔天迷障,但我们终要向前,独自拨开眼前的迷雾,追寻自己梦想。光影夹缝掩藏未知的路,只要义无反顾的冲上前就好,坚信那一刻总会到来。

  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记住这句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我们不断进步,憧憬美好的未来。当自己有困难时,不要想着安于现状或者去请求他人的帮助,唯有这样,靠自己改变心情,改变态度,不断学习进步,不断超越自我,才能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才可能做好。

  自己走走这条路吧,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目送的读书心得2

  今年寒假作业繁杂,活动也许多,但是我总算腾出时间读完了龙应台的《目送》。这本书是作者献给她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的,表达对生命“无声的时光流逝”的探索,十分深遂。阅读这本书让我对真情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这本书不仅是作者对自身生活经历的回望与反思,更像映照出每个人成长的轨迹,揭示出大家日常生活中常常忽视的珍贵情绪。作者提及,“我渐渐明白,所谓的父女母子关联,只是意味着你和他们的.命运。在这人世间,你将持续目送他们的背影远去。”在作者看来,“针对我个人的旅程来讲,时至今日我相信,或者不相信,但在此刻,我依旧在寻找那份信念。然而,当面对时间时,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毫无价值。”对这番感叹,我深有同感,不管信不信,只有送别时的情绪最让人无奈。等到我们长大,有着年轻时渴望的一切时,才意识到父母已渐渐老去,爱人也繁忙于自己的生活。我们应该在年轻时就学会珍惜与父母间这份难得的真情。通过学习这本书,我还感受到了单独的必要性,父母不可太多干涉孩子,而孩子也无法过度依赖父母。如同作者所说,“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我觉得父母不出手相助是正确的,孩子要独自走上那条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道路。书里描绘了妈妈目送孩子远去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我。作者写到,“在告别时,妈妈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身影,站在那条斑驳的小道上,目送着身影在转角消退,眼里流露出的风霜是岁月的印记。她不舍得孩子去经历艰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妈妈深知这条路的艰难,她曾经憧憬过、无怨无悔地走过,然而也曾摔倒落泪,可她从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独自前行。”我认为,这本书不但我该读,我的父母也应当看看。愿我能像作者一样,珍惜亲情,在目送的挑战中不断进步!

目送的读书心得3

  在阅读读这本书时,从头到尾,我的手都是冰凉的。

  因为,我发现我和我的父母都是习惯于目送背影的人。

  我与书中的华安是多么相似!

  从小时候起,我便如同铁钉被磁铁吸引一般依恋着父母——装作不小心跌倒,引来母亲的抚慰与泪水;独自在家时哇哇大叫,换得父亲的关注与依靠。

  然而,渐渐地,我长大了。我一如水从竹篮中漏走一般躲避着父母。

  我开始强调独立,时常反锁房门,将他们满满的爱挡在沉重的木门之后。

  我开始厌恶与父母一同出行,寒风中颤颤发抖的我甚至拒绝母亲递来的.衣衫。

  当他们意识到“竹篮真的装不住水之后,他们头上的的白发似乎又多了几根。

  渐渐地,渐渐地,他们对我的爱越来越来暗晦。对我身上花花绿绿的衣服也不再过问,最多也井限于降温时的一句提醒。

  我的愿望似乎达成了,但总觉得心里好像缺了些什么,空空的……

  也许,人类就是患得患失的物种。

  上学时,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目送我上车,坐下,直到校车消失在视野中。

  现在,他们貌似漠然地将我送到车站,仔细的捕捉我那声低不可闻的再见,便带着略显落寞的身影,消逝在我的视野中……

  此时,目送的人,竟然成了我自己!

目送的读书心得4

  慢慢的,慢慢的,我明白了所谓的父母和孩子,只意味着你和他之间的缘分,就是这辈子一直看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头,看着他在小路的转弯处渐渐消失,他背着你默默的告诉你:别追了。—— 《目送》

  对于父母来说,他们总觉得那是他们的坚强后盾,是他们的避风港,从来没想过有一天,我们会成为他们的依靠。从初中开始住校,对家人的依恋逐渐减少。毕业后,我终于选择了在远离家乡的城市工作,一年住两三次。这种生活我不觉得难受,甚至觉得充满了自由。和家人的联系更多的是通过电话,但我妈打的也是电话。每次和妈妈打电话,总觉得妈妈很罗嗦,每一件小事都要汇报,大大小小。心情好的时候,或许可以静下心来听。但是,对此,我的母亲永远不会厌倦。有时候我妈打电话就会哭,是关于工作不顺心或者其他不开心的事情。或者说,我妈小心翼翼的给我打电话,问我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有时候甚至希望我能做出决定。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们的立场已经“互换”。

  我小的时候,每次放学回家吃饭,总是最后一个在饭桌上吃,因为饭桌上一直在说学校发生的事,家里只有我妈有耐心听我说。遇到委屈,哭着说着也是一样。今天的妈妈扮演着和自己一样的角色。原来父母并不总是很厉害。他们也有老去的一天,有需要找我们倾诉的一天,有需要依赖我们的一天。不知道能不能做好这么好的过渡,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但是,我希望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目送的读书心得5

  其实真的不想用星星数量来表达对书籍的感受的,因为觉得自己还不足以评价每个作者。《目送》是耗时好久总算拖拖拉拉的看完的'一本书,之所以这么久可能因为它不像小说那么吸引人,勾着人看下去。每次看这本书都觉得内心很安静,浮躁的时候是不适合阅读它的,只有内心平静才能很好地理解它其中的深意吧。当然我觉得自己做的远远还不够,很多地方都没有能理解深层的意思,只是字面看过后就结束了,总觉得它应该还有什么可自己就是读不出来。可能生活经验还不足,又或许是知识面还很浅薄吧。总之,好在读完它了,没有中途放弃也是一种进步了!期待不可知的某日当我重新阅读它的时候,能有别样的感受吧。

目送的读书心得6

  看了龙应台女士的《野火集》,当时我的心很沉重也很受震动。而且我以为这位作家和柏杨先生一样,是以揭露社会的黑暗面为写作任务的,是愤世嫉俗敢于针砭时弊而笔锋毫不留情犀利无比的。但是事隔将近二十年的今年暑假,拜读完她的《目送》,我却热泪盈眶,酸楚了整整一个暑假!想不到我一直敬重的这位作家也可以温婉如许!

  关于父亲,关于母亲,关于儿子,关于兄弟姐妹,关于朋友,关于自己;

  关于生,关于死;

  关于同存于这个世间的另一个国度人们的苦难,关于战争……

  怀揣满腹的柔情,龙应台用一枝饱含深情的笔,写满爱与沉思。喜欢这样的写作风格,像午后在斑驳竹影中品茗清茶,有微风拂面,有清香袭人,有苦甜交融,淡,却韵味悠长,令人深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这段文字基本上表现的.就是这本书的基调,也让我怵然一惊!年近四十,正是父母已年迈稚子尚绕膝,工作上也是挑重担的时候,蓦然回首,那个栀子花开时满山转悠摘花觅果的孩子呢?那个傲笑春风情窦初开的少女呢?那个大红棉袄做事利索红润润的母亲呢?那个朗笑声声英气勃勃充满干劲的父亲呢?

  渐行渐远,渐行渐远……

  人生如棋,世事难料!十五岁即只身去省城求学,每次背满母亲的叮咛,在沉甸甸的母亲的目送中离开家乡,远远地回首还见母亲身影。在长沙工作后却是心情复杂的看着母亲探望我离别时背影离我越来越远。就这样不断重逢不断分离,我由懵懂无知的少年渐入中年,成熟而冷静。父母的脸沟壑纵横满是沧桑,走路不再矫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大概就是这样吧,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只是淡淡如水,却绵延悠长,它就藏满在每次长久的目送中。

  而我的樱子,正在我身边酣睡的樱子。我又该如何面对这个上帝赐予我的最美的天使?

  “你的孩子并不属于你,他们是生命延续的代表。”“他们经你而来但非为你而生,你可以给他们爱却不能给予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心。”“你可以给孩子一个家,但这不是他心灵的住所,因为他们的心早已飞到他明天的家。”

  也就是说,我必须像我的父母所曾经经历的那样,接受孩子每一次短暂的离别,接受孩子将来也许长久的离开,接受孩子离开我们精心为他安排的这个家飞向自己的小窝。也就在我的注视中,在一次次的送别与重逢中接受孩子的——渐行渐远

  父母子女如此,兄弟姐妹如此,朋友亦如此,大至这个世界,何尝不如此!我愿我深情的目光,看着所有的亲人朋友,随意自然,开心忙活,平静到老。

目送的读书心得7

  时间是一直藏在黑暗中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题记

  当我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时,很容易便是我联想到了朱自清先生《背影》中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情,同样是以人间亲情为切入点,但龙应台的《目送》,带给我们的却不仅是一份血浓于水的感触与温暖,更核心的还是一份对生命轮回及其本质的深刻思考与深切关怀。文中的龙应台,是一位母亲,同样,她也是一个女儿,而她就是用自己两种角色的目光,牵连着生命由起至终的整个过程,而那一个个背影蕴积着得是那渐远渐浓的至深亲情。当然,对于这本散文式书来说,不可或缺的还有那作者的敏锐,以及她文字特有的深情,字里行间,溢出着的是与生命素面相对的真诚与理解。

  本文看似随性散漫,实则严谨缜密,构思精巧,形散神不散,文章开始叙写“我”对儿子成长的关注,目送儿子渐行渐远的背影,忽而笔锋一转,由母亲写到作为女儿的“我”眼中的父亲缓缓消失的背影,及后来目送父亲进入火葬场那一刻,前后的叙写从表面上看似乎并无多大关联,可实际上确有着内在的契合,作者在这里叙述得是生命轮回起止的过程,是一个生命的开始,是成长与自立,而对于作为女儿的“我”来说,目送着日益衰老的父亲,这是以父亲的经历连接着儿子的生命轨迹,走向那生命的衰老与终点,而这看似散乱的行文中写出的却是人一生的生命情感历程。在至亲的注目中,人完成了生命的一切程序,正如梁衔所说:“散文,是一种深湛而美妙的艺术,它最大的特点便是‘散’,散得让你无所适从,它是文学形式中的醉拳,看似醉,却路数不乱,绝招暗藏。”也正是如此,这篇文章也显得那般不同寻常。

  灵悟的言语

  貌似平淡的语言却透着另样的味道,发人深省,如文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结束,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这句话似写出了儿子从幼稚园毕业要上小学的过程,事实上又何尝不是一句生命的真谛,蕴含了生命必然的成长过程;生命就是这样,一个终点必然联系着另一个起点,另一个起点再走向终点,终点再走向起点,如此轮回,周而复始。作者就是把自己对生命的体验杂糅在叙述性的语言中,使平凡的语言也闪现出了灵性的光辉,具有内在的张力,这,也不正好实现了她对散文语言的主张。散文不应戴任何面具,主题,语言和个人心灵美感是散文非常主要的三要素,最好的散文是洗净所有的语言污染,找回语文本来的灵性,把真正的生活融入进去。

  深刻的'意蕴

  写实的手法——选取了我们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事,作者却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别有境界,如文中无论是”我”手牵手送儿子上学,在穿梭纷乱的的人群中,目送儿子的背影消失在门里,还是儿子长大后,我仍只能远远的看着他的背影,进入不了他的内心等等,这些生命实景写生,每日都会在我们身边或身上上演的情节,被作者以冷静的态度审查后,就有了自己的想法,体会到了另一种感悟,正如当代散文家刘亮程说:”作者都是通过自己接近人类的,但在此之前,他首先要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一个有价值的作者更要关注的恰恰是生活中那些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们构成了永恒。”的确,就是这些造就了《目送》。

  至此,我想起了前苏联文豪高尔基曾说过的一句话:”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位高尚的人在交流。”而在我看来,《目送》就是这样一本值得交流的书,因此,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与它交流交流,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感悟。

目送的读书心得8

  在这个暑假里我选择阅读了龙应台的《目送》。这本书之前已呆在家里的书架上了,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去读,终于在这个暑假,我拆开了本书的包装,翻开去阅读。

  初次见到这本书时是在一个书店。当时我被这本书的作者以及封面所吸引了

  龙应台,这个作者的名字我很少听说也很少触及。其次,这本书的配图是一个女人推着自行车,车上坐着一个孩子,给人一种年代的沧桑感。旁边有一行配字这样写道:跨三代人共读的人生之书。初次印象便是老少皆宜的读物。

  全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开篇——目送了。"目送"即是书名,也是开篇的名字。

  这一篇也大概描述了作者的儿子——华安,儿时、少年、青年时几个与作者离别的'场景。儿子开始松开母亲的手学会独立,这也是所有孩子普遍的成长轨迹,也许你看到这里会产生一些共鸣吧。每一次与儿子离别的场景都是历历在目,其中也凸显出来儿子成长的变化。从"他不断回头"到"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得音乐",儿子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开始减少了。好像越走越远时,作者也开始慢慢懂得了一些。之后作者与父亲之间的一些事也开始让我内心有很多触动。父亲曾经倒车的身影变成了坐在轮椅上残疾的身躯。最终,作者赴火葬场送了父亲最后一程,也是作者对父亲的最后一次目送。这时,作者也开始领悟了:"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秘密告诉你,不用追"

  在读这本书时,我曾多次想起朱自清的一篇文章——《背影》,但其中似乎有些不同,这需要我去慢慢地解读了。

  《目送》写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情等等,每一次的目送好似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要好好珍惜身边的人。

目送的读书心得9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目送》龙应台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不免在心里发出一个共鸣的.震颤,这让我想起现实中的自己,自我上高中以来,就独自离开父母去汕尾读书,父亲每年都会送我到车站,每次他都会看着我的背影远去才会离去。上大学以来,就更少回家了,父亲一节假日就会发微信叫我回家过节。从高中到大学,我不知道留给了父亲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离家,留给父母的只有背影!当车轮启动我目视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后父母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离家,父亲都会把我送到车上,帮我找好座位,而我却只留下淡淡的一句:“爸,你快回去吧”,但每次爸爸都会固执的等到车子启动,直到我完全脱离她的视线……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人生总有分岔口。在大道上父母与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选择最合适自己的那条路。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爱给他们,不要远远地望着他们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感谢龙应台的这篇散文,是她让我读懂了老一辈内心的凄凉与无奈!是她让我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应该怎样去对待我的亲人,爱人和孩子!怎样让我们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遗憾!

  可以说读一本她的书,就是读一遍人生。

目送的读书心得10

  这是一本奇妙的书。淡淡的文字,凭吊的语调,细腻的感受,完全没有华丽的影子,也没什么大悲大喜。但却能让人很认真地读下去,在无形间净化我们那被尘埃腐蚀的心灵。

  这是一本记录她生活点滴散文。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作为母亲在对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作为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是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作为采访者所熟悉付出的那份真切;记录了自己作为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翻开这一本《目送》,竟然让我从头到尾保持眼睛酸楚的那种感觉——仿佛一个饱满欲滴的石榴果。

  《目送》七十二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围世界的'植物、动物、风景。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出最动人的心弦的那种感觉。读起来,连呼吸都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们也成为那个望背影的人时,才会真切的体会到父母那份痛楚与沉默。小时候父母把我们当孩子,父母老了我们把它们当孩子。我们会懊悔,懊悔曾经的无知,但时间不留给我们一点机会,我们想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一切的感受,可被时间悄无声息的挡住了。时间让我们改变,让我们懂得了一切,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

  真的是这样,有些感受只能一个人体会,有些泪只能一个人掉,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个人走。明白了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成长了吧。

目送的读书心得11

  儿子长大了,母亲依然目送他离开,就像曾经她的母亲目送她走远。父亲老了,走了,女儿想要抱起他,再走一次尘世的路,就像她的儿子,总会有一天“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目送她的老去。这是一场轮回,一场目光和

  生命的轮回。儿子的疏离不可避免,父母的老去无法抵抗,他们的离开不能停,而你我不必追。

  “你怎么都不来看我,你什么时候来看我?”记忆衰退的母亲认不出自己的女儿,电话里一遍遍重复:“你是谁?你是我的女儿?”但她知道她“只有一个女儿”。

  女儿陪母亲买衣服、做按摩,给母亲涂指甲油玩。长长的夜,空荡荡的街,女儿牵着母亲散步。母亲已看不懂写着安慰话语的`便条,母亲衰老得手背只剩一层皮,母亲一遍又一遍回到四十年前的记忆。韶华逝去,时光不

  返,但她的女儿,还是那个谁也夺不走的女儿。

  “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母亲拨开女儿的手,恐惧溢满深陷的眼睛。她要回到她的旧时光。旧时光里,她的家在小溪尽头、群山深处,那儿有一座传下几代的房子,开着叫不出名字的野花。田里种着

  豆,杨梅和桃子挂在树上,晒辣椒的竹篾子靠在井边。

目送的读书心得12

  这周我读了一本叫做《目送》的书,是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写的。

  这本书是人生课堂中三本“作业”之一。我认为这本书的意义重大,它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向我们阐述了许多的人生真谛。在人生的道路上,父女母子一场,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看到这里让我十分感动,让我体会到了一个老母亲心中的'辛酸。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读到这也十分感动,这里让我联想到了一个画面:一个孩子,从小丧失父母,在他自己艰苦的人生当中,历经社会磨难,让他理解了生活的险恶。这也告诉我们,生活只有我们一个人走过去,父母不可能陪同我们一辈子。

  可是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这里我感受到:人生就是一个自我历练的过程,在此修炼中我们往往都是孤独的,我们只有在孤独中学会思考,具备面对孤独的勇气,才能获得真正的真理与勇气。

目送的读书心得13

  有人说,龙应台写的亲情散文远比她的政论文好的多。读完《目送》方知此言非虚。出生于台湾的她,远渡重洋,去美国负笈求学;也曾旅居于欧,在东南亚小憩,于香港、韩日逗留。流离不颠沛,其文不谈远大宏旨,唯念人生情长。

  于是乎,我们看到了硝烟弥散处,昔日战场荒芜,野草凄凄下有白骨;生离死别后,我们看到太阳照常升起,可骁勇的士兵被岁月侵蚀成羸弱的老人,泣血的伤口已风干,留存下难以磨灭的痛。“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愁难消,故土难回,夙愿难解,死难瞑目。现实中悲剧的重点不是生活中突遭变故,而是变故后日复一日的重复,身上疮疤的痛,回忆中的痛,游子的痛在月明星稀夜一一袭来,孤岛中的老兵,你可曾寻到安宁的梦境?

  于是乎,我们看到父母之爱,是从小心翼翼的呵护开始,到慢慢放手,到目送,到消失。记得去外地求学时,每次的归来与离去,都有巷口熟悉的身影,当你告诉父母你已长大不必再送时,他们还是提起你的书包,从家门到巷口,一路的叮咛嘱咐,直到你上车后,目送你离开才恋恋不舍的回去。那时候真正体会到了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父母在,何其幸哉!

  于是乎,我们看到人类的狭隘的.世界观并不准确,大自然自有圭臬。在那套理论里,白鸽不一定能够代表和平,狼也并不是凶残和狡黠的代名词,三生万物,共存共生,人类想凭借自己的小聪明为大自然立规,犹如蝼蚁绊大象,自不量力。

  于是乎,我们从普通人的善恶,看到了文明和野蛮的中隔线,薄弱,混沌,一扯即断。战争这台人类的绞肉机,从未歇息过。主义之争,政见之争,肤色种姓之争,资源之争,利益之争都可以是借口,一番屠戮厮杀,当胜利者踩在失败者的尸骨上志得意满时,那尸骨余温尚存。战后的伤痛更是难以愈合,正如作者所说: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碰触;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直视。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这就是这本书的意境,当某个黄昏,落日的余辉照亮窗前,你独自一人,品一杯香茗,在《目送》里,龙应台会与你细细诉说父母之爱,别离之苦,家国之殇。

目送的读书心得14

  弟弟,长大了。每次回家,他都自顾自地玩着玩具。或者是画画,亦是看书,看也不看我一眼。我心中好象缺了一块。莫名的痛楚从内心深处涌出,渐渐地荡漾开来。

  我一直不知道,那痛楚,是什么。在读了龙应台的《目送》后,我有些心酸,也有些无奈。

  看着熟睡的弟弟,我猛然发现,龙应台与安德烈之间,隔了个中洋文化。而我和弟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他在美国出生,最多算美籍华人。而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和他,相隔了九岁。

  而那份痛楚,大概我也有了眉目。

  弟弟在我9岁那年出生,我是看着他长大的'。我看着他从刚出生起那个“小怪兽”,长成现在3岁的“小帅哥”。我陪他玩、陪他闹,陪着他长大,却在不知不觉中,与他渐行渐远。

  还记得,他让我和他一起比“爬”,一起比谁吃得慢,把他扛在头上到处跑……曾几何时,他已长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妈妈告诉我,弟弟上幼儿园时和我小时候一样,不哭不闹。他就仿佛一颗闪光的星,照亮了我们全家。

  我仿佛又想起了他出生前,我们全家就在美国NewYork当地的图书馆里,坐在地板上,身边放了好几本英文名大全,一人一本的翻。那天,我们在图书馆呆了有至少2个小时,只为给他取个好的名字—“Sparky”。

  但他长大了,他有了自己的伙伴,有了自己的小世界,我却只能这样与他渐行渐远。

  改编一段话吧: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亲人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的读书心得15

  我们都会在路上走很久很久,让我们珍惜路上的时间,路上的感情,路上的故事吧。我们会回味,会想念,讲起来的时候,伤感很少,笑容就很多了。满眼的泪全在笑容里。

  ——题记

  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而我说,作为母亲,孩子的降临便是生命的起点;而凝望着父亲化作一片灰烬,永远地沉睡于地下,则是一个女儿生命的终点。

  龙应台,一个女儿,一个母亲。

  渐入中年的她,默默承受着父亲老去的痛苦,煎熬着父亲逝去的悲痛;却又要放手儿子,静静地拾起儿子6岁时对自己的依恋与不舍,再悄悄地把这份欣喜压入时光的枕下。失去了父亲,就失去了在长辈面前放肆的机会;失去了儿子,就失去了自己生命延续的希望。甚至,往深入想,就会发现自己已经和父亲隔着生与死这令人恐惧的漩涡,又与儿子隔着一堵用岁月的冷漠流逝砌造的无形的墙。

  是的,我们无法想象面临着与此种种的人,拥有怎样一颗心,去隐忍地接受和包容正活着的现实。站在人生的巷口,龙应台缓缓地目送着父亲和儿子,那是痛楚和深邃在蜿蜒着向前蠕动,灼灼的目光,该是深藏着幽微的泪光吧!但她一定是咬牙,让泪水惊慌失措地逃回眼眶。因为她知道迟早有这一天,这只不过是生命的成长和衰老,这一切都该是自然的法则。无非是我们殷切期盼这一刻不要到来罢了!要知道,成长的结果是与自己渐行渐远,亲爱的孩子将走上他自己的人生道路;而衰老的终点则是长眠于大地之下,我们只能用双脚的温度去感知来自大地某一角落的呼唤和祝福。但无论是作为一个女儿,还是一个母亲,对这早有预料的一切,仍潜藏着不甘心。

  其实,有哪个女儿,又有哪个母亲,会真正毫无怨言地接受呢?

  不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当别人谈论起自己的孩子似乎渐渐走出父母的世界,而是加快步伐走向自己的生活时,母亲都是高兴地说,我的女儿和我还亲着呢!面对别的父母的羡慕,母亲总是带着自豪。时光也纵然无情。有时母亲送我上学,她站在路口,而我静静地走向学校时,竟有一种离母亲越来越远的感觉。我感受得到母亲的目光紧紧地追随着我,但我却不曾回头——因为我的对面,我的同学也在向我招手。我竟在刹那间发现,牵着母亲的手,叽叽喳喳像只小麻雀一样,不停地问她各种各样稀奇古怪问题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甚至对母亲说一声“再见”也悄悄地隐逝在我儿时的某段时光。然而母亲也在变。每次出门,她总是慌慌张张地关这个关那个,而我只是倚在门口不耐烦地看着她忙忙碌碌;可在从前,她却是那么伶俐能干,总是她靠在门上等我欢欢喜喜地拥入她的怀抱……

  是啊,我也正在渐渐地离开她。

  可母亲呢?我的身影是从未离开过她视线的。

  而当同样为人子女的母亲,听说外公住院的消息时,只带着一颗焦灼的心,不顾一切地奔赴几小时的`路程来到老家。外公上了年纪,这一住院,一时半会儿更是出不来。母亲也想到了能陪着外公的日子该不多了吧,就每时每刻地陪着外公。母亲也累,但累得快活,所以她从不说一句,因为自己可是女儿啊!

  我忽然意识到,如果不是因为女儿这个身份,母亲还会这么迫切地赶到外公身旁吗?或若是外公真的不久于人世,母亲一定会慢慢地来,这大概像是目送着外公离开吧。

  所以,龙应台用她深沉的智慧把这一切总归为三个字:不必追。她说,放手是为了让孩子飞翔;而父母的逝去,是无论如何都追不回的。可是,真的不会去追吗?那该是多理性的人才能做到!龙应台既会目送他们离开,也是希望在目送的时候,谁可以回头望自己一眼,那即使是目送,也胜过千言万语了吧!而现在,谁也没有回头一瞥,只余下那份感伤、无奈、落寞是最好的见证吧。

  再想到几十年后的自己,也将面临像龙应台一样的人生困惑,看着这么年轻的自己,竟然有一种时光匆匆流逝的急促之感。想着,没来由地一颤,仿佛是被时光的鞭子狠狠地抽了一下。我只能扯着嘴角笑笑,因为这一切虽遥远,可终有一天会到来。

  我忽然明白了龙应台的心境。生命是短促的,与亲人共处、享受亲情的时光也十分短暂,这才弥足珍贵;而最亲爱的人也终会随着成长或衰老与自己渐行渐远。抓不住孩子的成长,也留不住父母的老去,那就无怨无悔地接受吧。而我更觉得,作为还是孩子的我们,和父母一起走在路上的时光还很长,在我们没有面临与父母道路的岔路口时,不如慢慢停下脚步,等一等,转个身——也许回头之间,那些成长路上一幕幕的往事就会在脑海里闪现,而你会发现,和父母同行也是一种快乐。

  站在人生的一个中点,前面是父母的衰老,后面是孩子的长大。尽管都是离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但如果我们用目光追随着他们,就像曾经他们也用目光凝望我们一样。纵使他们不回头一瞥,他们的背影,这也将是一种幸福的珍藏。

【目送的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目送》读书心得06-17

《目送》读书心得14篇07-02

读目送有感04-28

读《目送》有感01-01

目送读后感06-12

《目送》读后感06-14

目送读后感08-16

目送的读后感12-06

[优]读《目送》有感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