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时间:2025-07-04 07:18:1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

  小说以一位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自述缓缓展开,像一首散文诗一样小说,犹如一副长长的画卷缓慢像读者展开。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这是一个苍凉自述的开头。

  起初看小说,我分不清是小说还是真实的自传,分不清现实还是梦幻。仿佛逃离了现代生活,来到大兴安岭的大山深处,来到一片世外桃源,接近天籁的生活。

  在那遥远的地方,鄂温克族人神秘、自由、深情、浪漫、安之若素。他们接近自然、尊重自然、尊重神灵。他们围着篝火吃肉喝酒唱歌,睡在可以看到星星的'希楞柱,听着流水一样的鹿铃声,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

  五代人的生活,充斥很多生死,这是我看到死亡人最多一部小说,每一个都让人心疼揪心。有时候一个生命非常脆弱,猝然离世;有时候他们与自然顽强抗争。他们生活重心是驯鹿,以狩猎为生。世界上没有哪一道伤口是永远不能愈合,虽然愈合后在阴雨的日子还会感觉到痛。

  作者写了太多驯鹿,它们夏天走路时踩着露珠,吃东西时身边有花朵和蝴蝶伴着,喝水时能看着水里游鱼。冬天呢,它们扒开积雪吃苔藓时候还能看到埋藏在雪下红豆,听到小鸟叫声。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鄂温克族人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表面生活平静却又充满磨难,瘟疫、暴雪、暴雨、严寒、野兽袭击等,都是他们面临生存考验的艰难时刻,甚至在特定年代下遭遇了家园破碎,森林砍伐、禁止捕猎。

  苦难又如何,鄂温克族顽强平静的面对。书本尽管阅读结束,那些热爱长留我心间,督促我,去热爱去生活去拥抱困难。

  静看清风流水,日月星辰。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2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今年五一假期的时候读完的,如同史诗般宏大叙事中,是一个个鲜活又沉重的生命。而这些生命的爱恨情仇似乎又融化在辽阔的森林中,消逝在清风明月中。读完之后我内心久久翻腾,又似乎透过森林的迷雾,看到了蜿蜒广阔的`额尔古纳河。

  死亡在书中是那么的自然,困倦在雪地冻死、被河流冲走了、被雷电击中了、被狼袭击了、从树上掉起来了,被蜘蛛吓死,被蜜蜂蛰死,围绕篝火跳舞倒下了。几乎所有的死亡都与严酷的自然环境有关,但鄂温克族的人们并没有因为这些而痛恨自然。他们在自然中失去,在自然中获得。尼皓成为萨满之后,每救活其他一个人,就要以牺牲自己的一个孩子为代价。“把别人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别人的。”这是使命,更是信仰。

  希楞柱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无法言说的痛苦,是尼都萨满对达玛拉无法安放的爱,姑姑伊芙琳爱而不得的憎恨,是老达西对饿狼复仇的执念、是维克特误杀弟弟后的内疚自责、是拉吉米对女儿马伊堪的控制。每个阴郁、刻薄、愤怒、沉沦的背后都有个人无法消解的愁苦。这些暗流涌动,但却最终归为沉寂。

  鄂温克人和驯鹿亲吻着这片森林,他们搬迁会把垃圾带走,捕猎会顾及灰鼠的数量。他们的驯鹿夏天走路时踩着露珠,吃东西时身边有花朵和蝴蝶,喝水时能看到这水里的鱼。冬天扒开积雪吃苔藓时,还能看到埋藏在雪下的红豆。而讲述者“我“这一生能健康地活到九十岁,证明“我“没有选错医生,“我“的医生就是清风流水,日月星辰。这是对自然的敬畏和臣服啊。

  生命是脆弱的,但自然在四季轮转。时间会消逝,但是记忆却在文字中永恒。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3

  近期利用一周的时间读了两遍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深深的被其诗意的语言和深沉的人文关怀所打动。这部作品以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部落在额尔古纳河流域的生活变迁,以及他们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又不得不面对现代文明冲击的独特历史。他们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都如此独特,让我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之中。

  首先,小说展现了鄂温克族人对自然的敬畏与依赖,他们在森林中游牧狩猎,遵从自然的节奏生活,这种原始而淳朴的.生活方式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那种密不可分的关系。迟子建通过对季节变化、动物生态的细腻描绘,赋予了故事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他们与大自然和谐共生,逐驯鹿喜爱食物而搬迁,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他们的信仰——萨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萨满作为他们的精神世界的核心,不仅给予他们力量,也给予了他们面对生活的勇气和智慧。

  其次,小说通过描述鄂温克族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起伏,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时的矛盾与困惑。鄂温克人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消失,作者对此表现出深深的惋惜,同时也寄寓着对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的深度思考。

  再者,对人物塑造鲜活生动,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暗淡,尤其是主人公面对生活的坚韧不屈与对族群的深深眷恋,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总的来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历史反思的作品,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对于保护和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4

  借读了一本叫《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书,大概是由于迟子建女士在我们的心中的地位不够或是其他什么原因,那几本崭新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仍然保持着它的青春,我曾经问过我的朋友和同学,他们有没有读过这本书,知道不知道迟子建这个人,他们一致的回答是不知道,没读过。果不其然,幸好我读了。它的.内容、它的形制、它的文化、它的内涵、它的现实性,深深地打动了我。自那以后,我开始爱上了她的作品。所以,在我看来并不一定是那些一直在我们口口相传的人的作品才是不朽的作品,或是某些年代某些事件中的才是珍品,而这些当代人的作品也一样,只要它反映着一个社会的现实、或是有着深刻的令人反思的、或是让你喜爱的作品并在你的传播下得到大家认可的,因此,不论是什么时代,是什么人的作品,即使是现在无名无姓的人的,都应成为“经典”。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的,但是有多少人了解这些民族的文化,试问一下,少数民族的同胞们,你们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了解多少,如果你们都不知道,或是仅仅是一点点皮毛,那更何况是我们这些汉人呢。在试问一下,咱们汉人又对自己的文化了解多少。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了解、不珍重自己的文化,它就已经相当于从世界上消失了,它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甚至是人民以及他们的思想。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5

  在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的北缘,有一条美丽的额尔古纳河将中俄两国分隔开来。一般来说,国界要么是高耸入云的高山,要么是山谷河流。他们大多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人烟稀少。但是额尔古纳河就不一样了。河流蜿蜒在绿色草原湿地中,两岸风光无限,尤其是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中国一侧。

  中俄边境最美的是额尔古纳河。我们从边城满洲里出发,沿着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公路向东行驶,因为这条公路靠近界河,有几百公里的路程,而且路上有木桩和铁丝网路边。河水,水鸟飞上飞下。但是看不到人,即使有时候有好几个蒙古包,也只能看到羊群,看不到人。这里仿佛是另一个世界,一个寂静的世界。

  “这条路下面的铁丝网是不能越过的',这是边境警戒线,羊可以进去吃草,人不能进去。”导游说。这里没有山脉或峡谷。数百公里的额尔古纳河骤然绕过草原,时而进入森林,时而沉入湿地。景色是那样的静谧,是那样的迷人。我们的车轻飘飘的飞着,无人区,天高云淡,像音乐。行走在这样的世界里,人太渺小了,我被波澜所感动,不知为何。

  爬上一座小山丘往下看,下面是湿地和森林,只是河水曲折蜿蜒,湿地和森林已经分不清了。清澈碧绿的河水折迭流向远方,近处的河水环绕着一座马蹄岛,是额尔古纳湿地的标志性建筑。我们顺着白桦林中的木栈道而下,与河水平行了一会儿,又回到了河岸。一直穿行在白桦林中,望着林间缝隙中的小河,别有一番风景。关键是只有一半的湿地和河流是我们国家的。额尔古纳河左岸是俄罗斯的,那里没有人。

  似乎所有激动人心的事情都发生在额尔古纳河右岸,道路、森林、旅游设施,还有离岸边不远的额尔古纳小镇,五彩缤纷的建筑。但这一切都不影响额尔古纳河的宁静。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6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所著的长篇小说,它以历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故事,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变迁和民族命运。在阅读这部小说时,我深受感动。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具特色。他们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纠葛,让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例如,主人公瓦霞是一个独立、坚强的女性形象,她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自由的精神;而依芙林则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性形象,她对待感情真挚而执着,但最终却被命运所摧残。这些人物的形象深入人心,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小说中的历史背景也让我深感震撼。作者通过对额尔古纳河畔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苦难和挑战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无奈,但他们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例如,小说中的瓦家虽然历经沧桑,但始终保持着对家族传统的尊重和维护;而依芙林则在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之后,仍然选择了坚强地活下去。这些情节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和历史的残酷。

  最后,小说中的语言表达也非常优美动人。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诗意和韵律感。同时,小说中还融入了许多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元素,让人感受到了浓郁的地方气息和文化魅力。

  总之,读完《额尔古纳河右岸》,我深深地被其情节所吸引、被其人物所感动、被其语言所感染。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人生经验和精神财富。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7

  迟子建先生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我于懵懂中看完了这本茅盾文学奖第七届获奖作品。其实在翻完后,我甚至不知道我以什么心态看待这段弥足珍贵的历史,那就简单归于最原始的情感——对鄂温克族人跌宕经历的叹息。

  在大兴安岭茫茫林海的深处,有一群鄂温克人,他们祖祖辈辈和驯鹿一起生活。作为“最后一支游猎民族”,鄂温克族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驯鹿、族人、神灵,甚至是一草一木,似乎都蕴藏着勃勃生机,吸引着我们去探寻。

  在鄂温克人居住的“希楞柱”内,人们的欲望和悲欢离合交织在一起,织成了一张顽强的.情网。无论是尼都萨满,还是妮浩萨满,抑或是“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看老了”的90岁的“我”,在这里孕育生命,经历生命,从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死亡和一次次无可奈何的失去中,他们得以窥见生命的坚韧而又易逝。我愿意相信,一个个生命的陨落,都化作了大兴安岭夜空中的星光。“希楞柱”外,充斥的是人类无休止的欲望,这些贪婪,在深林中释放,而广袤的大地和浪漫的生态,就成了殉葬品。在砍伐声中,树木应声倒下,驯鹿们呜咽着,含泪的眼眸流转着,可无人分神来看它们。时代变了,变成了族人们看不懂的形状,他们被逼迫着来到了陌生的城里……

  “我这一生能健康地活到九十岁,证明我没有选错医生,我的医生就是清风流水,日月星辰。”这是文末那位垂垂老矣的老媪说的话,她的原型是中国最后的女酋长,于20xx年逝世,灵魂最终回归了自然,与山川河流长存了。

  我在看完了这部悲凉凄美的小说后,真正意识到了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应该是多么可喜。命运莫测,生死无常,与其被恐惧不安消磨生命,不如珍视琐碎而又闪着微光的日常。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8

  一见钟情,爱神的幸福之箭。

  林克和达玛拉是书中“我”的父亲和母亲。达玛拉从小是个爱跳舞的姑娘,林克在一次随族人搬迁的途中与她相遇,被她甜美的长相和跳舞时欢蹦乱跳的样子深深吸引,同时被吸引的还有林克的亲哥哥。

  两兄弟同时喜欢上了达玛拉,达玛拉当时活泼可爱,美丽单纯,觉得两个小伙都不错,一个看上去温和、忠厚,一个看上去精明、开朗,一时无法选择。最后由“我”的祖父决定让两个儿子比试箭术,用自己的箭来说话。

  林克和哥哥开始比射箭,他们等距离地射击长在两棵柞树上的猴头蘑,结果哥哥的箭偏了,扎在了树身上,林克赢得了达玛拉。

  林克和达玛拉举行了婚礼,从此过上了甜蜜恩爱,生儿育女的幸福生活。

  林克的哥哥,也就是我的额格都阿玛终身未娶,做了我们氏族的萨满,也就是尼都萨满。

  可惜的是,林可为了给氏族换取健壮的驯鹿,在一个雨季,在松林中被雷电击中而亡。

  林克走了,从此爱笑的、爱穿裙子的达玛拉大变样子,不仅笑声和裙子从此从她身上消失,她还经常呆呆地掉眼泪,连林克送给她的'鹿骨簪子也不喜欢戴了,一下苍老了许多。

  每逢雷雨天气,达玛拉总是跑到树林中,她想让雷电带走自己,可是雷电并不想做勒住她脖子的绳索。

  当她披散着头发,浑身被雨淋湿,打着寒战回到营地时,尼都萨满就会唱起十分哀愁的歌谣来……

  达玛拉像一株植物一样,越来越枯萎,最后在他儿子成婚的当晚,一个人在月下的篝火旁彻夜旋转、舞蹈而亡。

  不得不说,感情深厚的伴侣是彼此生存的强大支柱,在生活中对彼此有深深的依恋,一旦另一半离去,对活着的人像是抽筋断骨一样疼痛和煎熬。

  因为这种浓烈美好的感情,会像常青树一样,永远留在对方的心间。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9

  读完小说的第一感觉就是:无知真的很可怕。

  鄂温克族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兴安岭广袤的森林中,树木、河流、驯鹿、青苔、月亮和清风。他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森林中宁静快活地生活着,而这份宁静与和谐被打乱,正是由于现代文明的野蛮侵扰。

  我们不禁反思:现代文明真的就好吗?人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就快乐吗?我们对大自然是不是索取太多了?现代人懂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吗?鄂温克族半游猎半游牧的生活方式是落后的吗?土著的生活方式就注定要被现代的生活方式所取代吗?现代文明为什么要野蛮的去侵扰土著人的生活,而不是文明的去包容和接纳它?等等。

  野蛮中有文明,文明中有野蛮。野蛮人的文明基于人性的善良,文明人的'野蛮出于无知。

  我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看到了鄂温克族人在森林中那份自由自在的快活,也在自己身处钢筋水泥的城市中感受到了生活的压抑!

  现代人也好,土著人也罢!你开你的汽车,我骑我的驯鹿。开汽车的未必比骑驯鹿的高级,各自有各自的生产生活方式。各自安好,不必自以为是的以救世主的身份去侵扰对方的生活,这才是文明与否的边界,而现实中往往越界的却是披着文明外衣的现代人,野蛮的侵扰土著人的生活,野蛮的破坏自然生态,野蛮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由鄂温克人让我想到了澳洲土著莫西干人,让我们聆听澳洲土著的音乐《最后的莫西干人》,去感受那份悲怆与无奈!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0

  额尔古纳河,我查看了一下地图,是中俄边境线,右岸是我们的祖国,左岸便是俄国。

  书中的鄂温克族的人们,随着驯鹿群沿着河流迁徙,他们喝着山间的泉水,吃着熊肉、灰鼠肉,穿着鹿皮衣,带着狍皮手套,他们的火种保存在桦皮筒中。他们繁衍着后代,热情而又离奇的生存着。

  读书的时候,我拥有了另一双眼睛,以及另一个感受世界的大脑,将这个鄂温克族女人的生活重新活过。

  我仿佛看见了他们希楞柱缝隙里的星空,看到了山间的百合和结婚时他们佩戴的野花。我仿佛听见冬季林间呼呼的风声以及他们在深夜制造的风声。

  我仿佛和女主并肩站在一起在下了两天两夜的大雪中等着拉吉达回家。我仿佛看到瓦罗加的长发,和他读诗时的迷人模样。也仿佛看到伊万抗日的英勇。

  我好像看到了达玛拉穿着尼都萨满做的惊艳羽毛裙,跳了一天的舞。我好像看到马伊堪迷人的眼眸及绝世的容颜。

  我感受到了另一个新奇的世界,我想去摸一摸驯鹿的皮毛,喂它们吃盐。我想骑在驯鹿的背上,走遍额尔古纳河的山涧。我想晒着肉干,吃着柳蒿,我想像着自己变成了一个鄂温克族的女人,勇敢、健壮、美丽又善良。

  但他们的`民族终究还是走向了现代文明,历史的河流没有放过任何一个人,裹挟着河流中的砾石及金石汹涌的前进。

  当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上,出现使鹿民族鄂温克族的时候,当鄂伦春小伙转赠狍皮帽的时候,当达斡尔族重新训鹰的时候,当爱吃鱼的赫哲族穿着鱼皮衣的时候,这些英勇的民族带着他们的民族特色惊艳了世人!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1

  自从去年从董宇辉老师的直播间买回这本书,一年了,我才徐徐翻开,这一翻,我竟沉入其中,久久不能离开,泪水不自觉溢满了双眼,它带给我的震撼,带给我的惊叹和感动,我无法用自己匮乏的语言去形容,去描述。整部小说分成四个时段,清晨,正午,黄昏,尾声。以一个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的自述阐述了这个游牧家族百年来的兴衰故事。故事充满了情节,文笔优美细腻到我每一句都想记下来!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看老了它们”。开篇第一句话我就感受到了沧桑,是一种醇厚的沉稳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了强烈的画面感。我相信在这之后她说讲述的故事一定让人内心充满力量和感动。事实告诉我,在我读完这本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作者在书中的语言感染力很强,在她的笔下山林,驯鹿,河流,石头仿佛都有了灵性,但却没有丝毫刻意的修辞。每一句话读起来都是那么自然且舒服。能沟通过“我”明澈的双眼和纯净的心灵去和自然对话,去感受生命的力量,对大自然有些满满的敬畏。

  这个鄂温克氏族深爱着那片他们赖以生存的山林,他们相信万物有灵,林间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是神赐予他们的礼物。

  在“我”漫长的一生中,迎来了许多人,也送走了许多人。许多人来时欢欢喜喜,走时悄无声息,甚至于那样突然,突然到我们没有预感也来不及道别。

  在这里我认识了我不曾见过的驯鹿和堪那翰,我知道了鄂温克人生活的希楞柱,以及不被人所知的萨满……我感叹生命的无奈,人情的温暖与薄凉,惋惜生命的脆弱,痛惜命运的不公……一个家族四代人,近百年的故事在我合上书的一刻“我落泪了,因为我已分不清天上人间。”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相关文章: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2-16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01-21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1-07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06-07

(实用)《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1-01

【荐】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0-22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精选【2篇】05-28

【精选】《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5篇06-01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必备15篇)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