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读《呼兰河传》有感

读《呼兰河传》有感

时间:2025-09-19 07:10:2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呼兰河传》有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呼兰河传》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呼兰河传》有感1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它就是《呼兰河传》,作者简介:萧红,原名张乃盈,另有笔名悄吟、玲玲.田娣,黑龙江哈尔滨市呼兰人。中国现代杰出女作家。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著名作家茅盾称《呼兰河传》是:一篇动人的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情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的作者在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揭示他们的贫苦、无望、愚昧、麻木的时候,讽刺幽默则使人感到悲凉、凄苦。读者既同情他们的不幸,又原谅他们的麻木。这也是作者的讽刺幽默所产生的由于的美感效应。

  读完这本书,我真想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翻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多的精彩内容在等着你们呢!

读《呼兰河传》有感2

  对于《呼兰河传》,矛盾先生这样说:“如果又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压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

  灰色的比较平静的叙述,暗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生活,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空中,见不得半点阳光。

  在那里到处可见由于人的无知、愚昧、麻木而引起的一场场灾难。那里的人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在当时那个年代,他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十分平常的,是自作自受的,更是无法挽救的。

  在萧红的.笔下,“我”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我”用一双澄澈的眼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在“我”的眼里,这县城里有着心智未开的居民和乡村应有的纯净生活,虽然不如大城市的繁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我”的活动大多是在后院的那个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我”的童年当中加入了灰色元素。

  小说当中,作者极力想表现孩童眼中未至而灿烂的世界。文中的字里行间,随处可见作者流露出的刻骨的忧伤,笔下人物和风景不带有一种忧郁的美。在作者笔下,里面的人物和命运都带着悲剧的色彩。小团圆媳妇被婆家狠心的折磨至死,而围观的人只有猎奇的心态,没人有过同情和怜悯;有二伯孤独的活着,害怕死后没人给他送行;冯歪嘴子好不容易成了家,儿媳妇却早死,剩下自己拉扯两个孩子……

  萧红静静地叙述着这些故事,这种平静带给人不安和绝望。故意去压抑,故意去冷漠,反倒给人无尽的伤感。

  其实令人伤心的不仅仅是那些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更是周围人的冷漠无情……

读《呼兰河传》有感3

  近期,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本书叫做《呼兰河传》篇幅也不算太长,我其实对这本书没有多大的兴趣,但在我浏览了第一遍之后,我喜欢上了这本书。这本书说要以描绘为主,没有进行人物分析。

  篇幅也挺短的,共七章,再加上一个尾声。作者萧红是当代的文学作家,她的写作方法和特征和其他的`作品都不一样。写作方法独特,吸引着读者的眼球,我慌忙地扫了一眼,却对其中的一个情节记忆犹新。也让我感触很深,也让我非常非常的感动,我特别喜欢第五章的情节。人物主要是团圆媳妇和婆婆。

  在十岁的时候,团圆媳妇儿跟着到了呼兰河。婆婆和其他人都看不惯团圆媳妇,当时团圆媳妇仅仅2岁。过程很残酷,把团圆媳妇打的伤痕累累,他们闲团圆媳妇儿走的快,就在她的脚上按放了一个什么东西。从媳妇儿的多角度描写是有多么想回到家。

  婆婆让媳妇儿脱了衣服在众人面前,媳妇儿不愿脱。婆婆就抱着她让其他人把她的衣服扒了,把它放在滚烫的热水中,还拿着热水往头上浇。小媳妇最终还是活活的被烫死了,婆婆的心狠手辣,加上外人的指指点点。后来婆婆拿着衣服披在她身上说,女孩子脱了衣服在众人面前,不注意形象。

  明明是婆婆把女孩衣服扒了,最后还被反过来有错。封建旧时代,这章节让我感受很深,萧红的写作方法也是绝版了!

读《呼兰河传》有感4

  萧红笔下的《呼兰河传》通过不同的人物故事,勾勒出来自己的童年生活回忆。文章中我看到了祖父对作者的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爱护;也看到了那个时代人性的扭曲与麻木不仁,如文章中的小团圆媳妇的遭遇,一个12岁的妙龄少女,在婆婆打骂中精神变得萎靡,而后不是经过正规的医治,而是听从了邻居们的“灵丹妙药”方法后,不幸离开了人世,一个本是朝气蓬勃的少年,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短暂一生;冯歪嘴子的不幸,人们不是同情,而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心理。文中的这些描写,让我看到了个体的生命竟是如此的渺小,被集体的愚昧轻易吞噬,合上书本,我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心中不免打下一个问号,小团圆媳妇的遭遇不就是那个时代社会下层女性的真实写照吗?!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崭新的时代,它提醒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自由与平等,不要被陈旧的观念束缚;要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与思考,不要变得麻木不仁。每当我想起呼兰河小城,就仿佛看到萧红站在时光的另一端,用她的文字,向我们诉说着那段尘封的历史,也诉说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读《呼兰河传》有感5

  寒假期间,我读了一本名为《呼兰河传》的书,这本书是作家萧红阿姨在香港生命末期完成的小说。

  小说在童年会议上描述了北方人民无知和不幸的生活,在琐碎的小事中描绘了中华民国沉默的灵魂。这本书有七章和一个结尾。

  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第二章——主要写《呼兰河传奇》的精神“盛举”,反映了生活在呼兰河传奇小镇的人们的精神风貌,主要介绍东北小镇。

  也许,只有这么多琐碎的.事情才能让呼兰河的风格——泥泞的道路和水坑,我真的不知道有多少牲畜被闷死了;疯狂的王寡妇被认为是不幸的,呼兰河所有不幸的人都被认为是花;染缸房、豆腐房和纸车间的生命,这些新闻似乎也被呼兰河的死气沉沉逐渐“埋没”;扎彩店里最美的阴宅和人们面对生死时冷漠麻木的态度。我还记得这些内容,就像我亲身经历过的一样。

  结局是我最不想看到的,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流泪。就像第四章从各个方面描述了“我”家的荒凉一样,第五章是小团圆儿媳的死,会让人感到悲伤。过去一个活泼的小镇,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寒冷的“死城”,谁会认为最终的结局会是这样的呢?

读《呼兰河传》有感6

  暑假里,我读了被誉为“文学洛神”的民国传奇女作者萧红在生命最后时刻完成的、也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呼兰河传》。在萧红这部自传体小说里,作者细腻传神刻画了当时东北农村的一些景物、人物和事件,读来令人触目惊心。

  在书中,我看到了美丽的呼兰河,也看到了童年时期的萧红跟在祖父后面在园子里愉快的'玩耍;看到了跳大神的人在那里瞎摆弄,也看到了云游真人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骗取钱财的诡计;还看到了胡家无缘无故殴打小团圆的媳妇,小团圆的媳妇最终在滚烫的热水中被烫死-------但与其说她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她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

  书中有一个大坑让我十分难忘。作者在书中写到:不管是在晴天还是雨天,人和家蓄都会因为这个大坑遭殃,这个大坑淹死过猫、狗、鸡鸭,也淹死过猪、淹死过马,甚至有人掉进去也很难出来。但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人们的想法却五花八门-------什么拆墙让路啦,什么种树爬墙啦等等。但唯独没有人想到,用土石把这个大坑填上。遇到这种情况,大家的第一个想法难道不是把这个大坑填上吗?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没有人想过把这个大坑填上呢?难道仅仅就是为了不失去茶余饭后的谈资吗?

  《呼兰河传》虽然具有色彩浓烈的东北风情,但却是当时旧中国乡村的一个缩影,这部作品用写实的手法写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无奈、凄凉以及悲欢离合。它有一定的讽刺意义,在作者的笔下,人性的残酷与美好都展露无遗。

读《呼兰河传》有感7

  这充斥着北风雪雨的东北小城,仿佛麻木了扎根在这片土地的人们。春来秋去、日出日落,是那么无关紧要,没有希望,没有未来。时光马不停蹄地掠过小城里千篇一律的节奏。前两章,萧红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描述了一座小城里,人们流水线般的日常。那平静如死海的生活,把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赤裸裸地展现在阳光下,没有一丝波澜。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因为空虚,所以热切地等待他人的糗事来旁观。因为麻木,所以肆意嘲弄着比自己窘迫的不幸人。因为可悲,所以从未想过对命运掀起一丝挣扎。“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一百年前有人如是说,一百年后的今天,是否还会有这个声音?第三章,萧红开始叙述她童年的世界,属于她的后园,属于她和祖父的`象牙塔。说实话,我是惊讶的。

  小娃有小圆,偷睡蒿草里。我没想到,那一幕幕可爱调皮的形象原来是萧红的童年剪影。曾经读过萧红的生平,那充斥着沉郁、漂泊、固执又传奇的人,原来小时候也如所有的孩童一般,有着天生的小恶趣和发现世界每一处美丽的明朗。

  忘记了,萧红也曾天真烂漫。可能旁人总是喜欢偷偷给传奇的人生蒙上一份悲情。

  我从萧红的笔下,真切地感受到了她对儿时无忧无虑新鲜自由生活的迷恋,祖父对她百般疼爱的渴求。只有相思无尽处,越长大,离故乡的根便越远,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接下来,团圆媳妇的凄惨离世、其婆婆的愚弄可恨、有二爷的可悲无知,都未能真正将我的心击垮,虽然那众众压抑的人生已经让我的心感到黑压压的伤痛。

  可直到,直到...直到,冯歪嘴子的坚强和乐观,平凡和善良,隐忍又自声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这个暑假,我读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作者把无意识记忆中的串串童年生活符合像串红辣椒一样地把它挂在我们的眼前,书写着她温暖的回忆,慰籍着自己孤独的心灵。

  呼兰城并不繁华,而且十分落后,在那里,由于人们的迷信和愚昧无知,发生了一个个悲剧,另我印象最深的是命运凄惨的小团圆媳妇。她年仅12岁,本是应该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可却被卖到了老胡家做团圆媳妇,还尽受虐待。当她生病,高烧不退时,婆婆不仅不带她去看病,还迷信的跳大神、请法师。最后她竟然被丢到滚烫的开水里洗澡!结果不但病没有治好,还让她命归黄泉……那里的人们宁可顺从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实,明知道可悲也不愿意反抗,我看着看着也增添了很多怜悯和痛恨。作者在悲怜小团圆媳妇遭遇的同时是否也在暗示着自己生命的消逝也将孤独无助,她平静地几乎是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作者还描写了很多童年的趣事,屋顶采蘑菇、顶着缸走路、念一首首诗……最有趣的还是往祖父帽子上插玫瑰花,祖父不仅没发现,还笑着说“今年花儿真香,隔着几十米都能问道香味儿”多有趣呀!还有一次,作者上屋顶采蘑菇,不料,弄的鞋子掉进了锅子里,弄了一锅的泥浆汤。此时,我又想起了冰心的一句话: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是啊,童年一去不复返,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

  童年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的欢快音符的乐章。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童年,不让它在不留意间悄然而逝……

读《呼兰河传》有感8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谈。”最近,我爱上了作家茅盾高度评价的萧红的《呼兰河传》。因为它,我慢慢地走进了萧红小时候眼中的家乡,一个位于黑龙江省的偏远小镇呼兰河。

  女作家萧红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河畔。她流浪了半辈子,命运多舛,31岁就去世了。但她写了很多后人称赞的作品。小说《呼兰河传》写于1940年12月,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

  在这本书中,萧红介绍了家乡呼兰河的风景、习俗和童年生活。呼兰河风景优美,习俗多样,如跳神、唱秧歌、放河灯等。,这让人觉得很奇怪。

  萧红的童年,虽然苦多乐少,但也和童心的祖父度过了很多快乐的时光,比如后花园和储藏室,都是萧红的“天堂”。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萧红活泼、调皮、快乐,也可以感受到善良祖父对她的爱。在她不幸的童年里,这种温暖是非常有价值的。

  但丁说:“生活在没有希望的愿望中,是人生最大的悲惨衰落。”我体会到了萧红心中叫“呼兰河传”的悲哀:冰冷深入骨髓,笼罩着作家的后半生,然后她滑入黑暗和无尽。

  萧红以家乡小镇的经历写作,这与童年深刻独特的.记忆有关。萧红有着真实的乡村体验,作品充满了原始的气息。这种原始的血气构成了另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美。

  她的话是生活的体验,粗糙的生活体验渗透到她的作品中,充满了痛苦。她的话很少被文学修辞和粉饰。这种作品风格在五四以来的启蒙和小资产阶级作品中是找不到的。

  《呼兰河传》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呼兰河地区的风土人情,也让我了解了偏远地区人们的迷信和各种坏习惯的可怕之处。

  我喜欢《呼兰河传》这本书。

读《呼兰河传》有感9

  寒假里,一本《呼兰河传》给我很多感觉!

  作品描述了简单的“我”,经过几次重大变化,回忆起童年的过去:伴随着“我”成长的泥坑,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我”的大后花园,留下了快乐的童年标志;迷信鬼神的人,为重病儿媳举办各种驱鬼活动,最后忙碌;古怪的个性是二叔忠诚勤奋,从不怀念主人;冯爱他的妻子,爱他的孩子,虽然被嘲笑嘲笑,但乐观积极...

  书中的`故事情节生动感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在众多生动的人物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小团圆媳妇。

读《呼兰河传》有感10

  小团圆媳妇是《呼兰河传》中的人物,她是以“黑忽忽”“笑呵呵”的形象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小团圆媳妇只有十二岁,那正是孩童时代最美好的时光,可在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她的命运却是悲惨的。

  因为她“坐得笔直”“走得风快”“不怕羞”“不规范”“太大方了”,老胡家人便对她“一天打八顿,骂三场”。婆婆是那样的虚伪,在外人面前,总是要树立起自己威严的形象,说“不打不行”,说那是给她一个“下马威”。“打了一个月”,“吊在大梁上,用皮鞭子抽”,抽昏过去了。可是婆婆却轻描淡写的说:“只昏了一袋烟的功夫,就用冷水把她浇过来了。是打狠了一点,全身也都打青了,也还出了点血,可是立刻就打了鸡蛋清子给她擦上了。也没有肿得怎样高,也就是十天半月的`就好了”。这得是多狠的心肠,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怎能下得如此狠手?就为了让小团圆媳妇不再“走得风快”,竟然用烧红的烙铁把小团圆媳妇的脚心给烫了。小团圆媳妇就是婆婆的巴掌垫、出气筒,婆婆打了一只碗,抓过来吧小团圆媳妇打一顿;丢了一根针,把小团圆媳妇抓过来打一顿;跌了一个跟头,把单裤膝盖的地方跌了一个洞,也把小团圆媳妇打一顿。这是怎样蛮横无理的人呀!呼兰河这地方的迷信方法数不胜数,明明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却在村民们东一个偏方、西一个香火的摧残下,命不久矣了。人们是那样的无知,用热水为小团圆媳妇洗澡,那是人能受得了的吗?烫晕了就用冷水再浇过来。这对于坚强的革命战士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摧残,何况是一个只有十二岁的孩子?可见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及封建传统道德对人们灵魂的荼毒有多深?在为小团圆媳妇治病的过程中,嫂子连“救命”的半斤猪肉,都要偷偷切下一块看起来比较好一点的;婆婆更是浮想联翩,想到了买小鸡,想到了鸡生蛋蛋生鸡,想到了买小猪,想到了买豆腐……在旧中国,贫苦人民的生活是怎样的水深火热?如果是现在,哪个母亲能狠得下心来把自己的孩子如此摧残?哪个母亲会在给孩子看病的时候想到一些无关紧要的?现在的孩子,每天吃得好穿得暖,甚至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可仍然不满足,每天挑三拣四,想一想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我们是何等的幸福?在新中国的阳光下、花园里,我们是不是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呢?请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请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请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读《呼兰河传》有感11

  今年暑假,我的班主任沈老师给我推荐了一本书,著名作家茅盾曾称它为“它是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歌谣”,它就是萧红所写的《呼兰河传》。五年级下册,我们便学到了这本书中的一个片段,在学它的时候我,就很想看看这本书,我想了解萧红的童年故事。

  萧红本名字张迺莹,1911年至1942年,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本书记载了,萧红那使她一生难忘的童年故事,也是她再也回不去的童年故事!

  萧红的同年之所以快乐,她的祖父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原因“生我‘我’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他的眼睛总是笑盈盈的,身体很健康,他教‘我念诗’,给‘我’烧小猪、烧鸭子吃。而‘我’在祖父的呵护下,无忧无虑,活泼任性”咋。祖父在萧红成年后任然像天空中的太阳——温暖人心!

  对于这本书,我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描写小团圆媳妇的这一章了吧!

  “她的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普通姑娘的辫子都是到腰间那么长,而她的辫子竟快到了息膝间。她脸黑乎乎的,笑呵呵的。”萧红是这样描写小团圆媳妇的,看到这里我就知道小团圆媳妇一定很好相处,同时我也知道了,萧红很喜欢她。可是一个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竟会遭到婆婆的虐待:因为受不了婆婆的打骂,小团圆媳妇要回家,而婆婆竟为了不让她回家,所以她就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小团圆媳妇的脚心!

  最后,小团圆媳妇因为“不怕羞被”婆婆打出了毛病,被庸医“云游真人”、跳大神等人的不断折磨,使她从一个笑呵呵的十二岁小姑娘,变成了一个黄瘦的病人,最终她死了。

  作者她从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的角度去写这篇文章,让所有的读者感到纯洁天真,也让人们知道当时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人们的愚昧。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社会的残酷,让我知道了只有面对现实,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融入社会,踏进社会!

读《呼兰河传》有感12

  那诗意般的描写语言、打破传统小说结构的文笔、有象征性的写作手法与独特的第一人称童年视角,是《呼兰河传》的点睛之笔。也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旧中国的人性扭曲与人们的愚昧。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部分是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观摩了团圆媳妇悲惨的一生。团圆媳妇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却已经嫁给了老胡家,天天晚上被她婆婆打,她婆婆还说团圆媳妇得了病不能着凉,于是用棉袄把她的头蒙起来,明明是想憋死她,表面上还很关心她,简直太虚伪了!

  更可气的是,她婆婆还逼她“洗澡”,这可不是普通的洗澡,这是把一个活生生的人按进60多度的`沸水里煮三次!最终团圆媳妇晕倒了,而老胡家却都很开心:她晕倒四、五天,就庆祝四、五天;晕倒七、八天,就庆祝七、八天。真的是太没有人性了!如果我在场,一定会把老胡家全都暴打两遍!

  在老胡家的迷信这、迷信那的折腾下,团圆媳妇被活活得累死了,但最令我感到愤愤不平的是:埋葬团圆媳妇时,老胡家把它举办得像过年一样!太没良心了!

  这让我想起作者在这本书最后写得那句话,“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是呀!如此扭曲的人性和封建的愚昧,是多么难以忘却!

读《呼兰河传》有感13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部自传式的长篇小说,描述她幼年记忆中故乡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故事。小说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环境和小镇概貌,像画卷式的展开镇上主要的大街、胡同、店铺,以及人们相应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承载人们精神寄托的民间风俗,比如跳大神、常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第三、四章写作者小时候家里的后院景象以及与祖父的短暂生活;第五章一向到结尾分别写了老胡家的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几个人物的故事。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细细的描绘了小城呼兰河的风俗人情,在她的眼里,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有着心智未开的居民和乡村应有的纯净生活,虽然不如大城市的繁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开篇严冬笼罩下的北方自然景象,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卖馒头的老头在冰雪天叫卖,不留意跌倒,馒头从箱子里滚了出来,有人趁此机会捡馒头离开,老头爬起来见馒头不对数,只是看着那人的背影哀叹:“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人们总是埋怨天气,不埋怨人。

  作者极力想表现孩童眼中未知而灿烂的世界,她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却是刻骨的忧伤,笔下的人物和风景无不带着一种忧郁的美.她这样写请神的鼓声:"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的难舍."而她眼里秋天的后园是这样一番景象:"每到秋天,在蒿草的当中,也往往开了蓼花,所以引来了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

  作者笔下的人物有着凄哀的命运,原本天真活拨的小团圆媳妇被婆家狠心的折磨致死,而围观的人都抱着猎奇的心态,从未有人对她抱以同情和拯救的念头;有二伯一个人孤独的生活着,害怕死后没有人为他送行,成为孤魂野鬼;冯歪嘴好不容易成了家,而媳妇却早早的离去,剩下他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

读《呼兰河传》有感14

  呼兰河传说是一部回忆小说。它充满了童心、诗意和灵感。 这个问题讲述了作者萧红小时候在呼兰河时发生的事情。首先是老胡家上演的家庭毁灭、鬼神和人生童话。 第一个女性角色是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经历了四个阶段:挨打、跳神、热水驱鬼到奄奄一息,却无人关心。人们以为小团圆媳妇会好起来,但迎接她的却是命入黄泉的悲哀事实。他的死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的一幕,她成了封建社会的受害者。 第二个女性角色是老胡家的大孙子媳妇。她是人们心中典型的能干、聪明、温顺的好媳妇。小团员的媳妇死后,他失踪了。他为什么要去?原来她在寻找自己的幸福。 第三个女性角色是老胡家的婆婆,后来变成了半疯子。 第四个角色是作者家的二叔。虽然他也偷东西,但他很善良。 文章中的最后一个角色是冯三歪字。他爱他的`妻子。他的妻子生完孩子后太虚弱了,所以他试图让他的妻子少工作,多吃鸡蛋。然而,她的妻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就去世了。人们认为他会自杀,但尽管他很难过,但他坚强地活了下来,独自带着两个孩子长大。

读《呼兰河传》有感15

  每个人都会有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或一本书,而有一篇文章让我念念不忘,它就是《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出自于《呼兰河传》。

  读《祖父的园子》,我的眼前总是浮现出一个调皮的小女孩,她是那么天真烂漫。不管小女孩怎么瞎闹,她的祖父总是很宽容,富有耐心。这篇文章描写了作者对祖父园子和童年生活的热爱怀念。园子里的花草、虫子、鸟儿,它们多么任性自由啊!

  每次读到这篇文章,我就会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小女孩,我最喜欢的情节就是小女孩拿着水瓢大喊:"下雨啰,下雨啰!"为了感受那份快乐,我还专门在小区空地上试验了一次,当细密的'水滴洒到我的头上时,我的心仿佛要飞起来了。

  后来,我了解萧红的身世时,才知道萧红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她的祖父已经去世了。我不知道萧红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她的内心世界是怎么样的,但是我相信这些画面已成为了她永恒的记忆。再读这些文字,我就有了新的理解,从她的语句中,我体会到了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真情,感受到了萧红对祖父的热爱和怀念。

【读《呼兰河传》有感】相关文章:

读《呼兰河传》有感07-18

读《呼兰河传》有感11-09

读呼兰河传有感02-04

读《呼兰河传》有感[经典]01-20

《呼兰河传》说课稿+教学反思10-07

【热门】读《呼兰河传》有感11-22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11-07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01-17

读《呼兰河传》有感20篇09-14

读《呼兰河传》有感精品【15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