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读《诗经》有感

读《诗经》有感

时间:2025-10-02 10:11:2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诗经》有感【必备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诗经》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诗经》有感【必备15篇】

读《诗经》有感1

  五千多年前,富饶的黄河流域孕育出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和华夏文化。它如黄河中的浪花,拍打着文明的礁石,碰撞出了阵阵火花。而《诗经》,正是这火花中最为耀眼的一束。

  初读《诗经》,我并不了解其中的含义,只是觉得它很有趣。“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子之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子之于归,宜其家人。”看着《桃夭》,我情不自禁地大声读了起来。诗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虽然当时并不知道其中真正内涵,但却无端地感到它十分具有美感,诗意盎然。

  再读《诗经》,已是初中。此时的我,已经对诗歌有了一定了解,大体知道诗歌的'内涵。我再次翻开《诗经》,读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我的眼前立刻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正是暮秋时节,岸边的芦苇郁郁葱葱,像一大片绿色的云,交织着美好的梦。清晨的白露静悄悄地趴在芦苇上,像一块透明的水晶。河水萦迂,挡住了去路,一位女子在水的那一边,与芦苇交相辉映,可望而不可及,只能远远地看见她在芦苇丛中的笑靥······古诗的意境竟如此美妙!

  读《式微》,同样让我感慨万千。天色将晚,可劳动者却依然为了君主劳累奔波,字里行间都可看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切与对君主的愤懑,令人动容。一连串的疑问、质问,更是彰显出了作者对君主劳役人民的不满,通过这一篇作品,我们更是看到了一双怜悯而愤怒的目光,体悟到了他声嘶力竭的呐喊······

  读《硕鼠》,我体会到了君主阶级对劳动阶级无情的剥削,知道了世间冷暖;读《扬之水》,我领略到了百姓对明君的渴望,明白了庶民之心;读《考》我体会到了归隐的乐趣,体会了人生百态······

  《诗经》给我以启迪,陪伴我成长。倘若岁月静好,闲暇无事,我定会手捧一本《诗经》,让它伴我,度过一个寂寞的黄昏。

读《诗经》有感2

  这是一首女子思念丈夫的诗。

  伯,是哥哥的意思,实际上指的是自己的丈夫。这跟后世有时女子称丈夫为阿哥,以及今天有些女孩给另一半叫“欧巴”、“小哥哥”是一个道理......

  首章是女子夸赞丈夫勇猛无比,因此成为王的`护卫。从她的言语中我们很明显地能够感受到,她对阿哥的喜爱、崇拜之情。

  第二章就进入了主旨了,丈夫出征在外,女子对他无比思念和担忧,因此无心梳洗打扮。女为悦己者容,没有心上之人的欣赏,打扮得再美又能给谁看呢?

  第三、四章就进一步表现女子内心的情感。盼望下雨却出了太阳,人生就是这样常常事与愿违。她多么盼望与丈夫日夜厮守,但是他却偏偏不能在自己身边。不能见到他的日子里,她是那样地痛苦,如果世上真的有一株忘忧草,能不能帮她忘掉苦恼而快乐起来呢?

  从这首诗里,我们不仅能形象地体会到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依恋之情是多么的深切,也能侧面地感受到,在那个战乱的时代,频繁的战争给万千的人们和他们的家人带来了多大的痛苦。所以诗家普遍认为这是一首讽刺时代的诗,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读《诗经》有感3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在初二我学习了关雎与蒹葭。准确的来说只是自己粗略的了解了一番,却也有一番有趣的滋味。

  关睢写的是男子追求女子。属于民歌,重章叠唱是典型的《诗经》艺术特点。它同样具备,它们朗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民谣又是古诗。孔子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只因它其中内容的品质。男子追求女子,喜悦而不低俗。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却又想象得之的美好情景。这便是孔子所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算的真正含义。其次,因为孔子的一句评价,我偶然发现孔子总结十分到位,简短但又十分精辟,让我对孔子又多了几分想深入了解的兴趣。

  如果说关雎是一首优美的恋歌,那蒹葭就略显文雅。蒹葭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副萧瑟凄凉的晚秋画面,同时他还展现了对爱人的追求,向往与相思之苦。虽然全文只有短短的三章。但从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具有强烈的渲染力,主人公的感情也随之逐层加深,一直渲染和烘托着气氛。全诗的旋律优美,强大的感染力,让每个人都足以感受到主人公所思慕的人的'情感,已对一人求之不得的焦虑惆怅。让人深陷其中。两首诗歌同样运用了重章叠唱,使文章节奏感变强,形成了一种圆环的美,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可能因为这两首诗歌勾起了我对《诗经》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发现……《诗经》分为三部分,分别是风,雅,颂,诗经还是国风,它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时代的社会生活,开创了古代诗歌的光辉传统,是民族文学万中的幽兰,香溢后世。它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语言。影响中国的文学,还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中还有许多名人名言,比如毛泽东引用过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其意思是“没有人不肯善始,但是很少人可以做到善始善终。”或许只有做到每件事都善始善终,这样才是最好的结果。当然我们现在用的成语也还有许多来源于《诗经》。比如:孔武有力(威武有力量),投桃报李(别人给我送来桃子,我给别人李子做回礼)投桃报李更是告诉我们应该友好相处,礼尚往来。后来,《诗经》甚至用于人名来寄予美好的希望,比如孔明就选于《诗经.小雅.楚茨》中的“祝祭于祊,祀事孔明。”还有拿过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呦呦两字出自于《诗经.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高。”寄托了父母对未来美好期望,似乎也注定的她的一生与一株小草连在一起。曾经,她用一根草改变了世界,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是中国至今获得过最高的奖项。她的一生难道不够辉煌?

  其实人本无能,只因知识丰富人生。哪怕是劳动人民口头的创作,也最具价值的,它们同样开创古代诗歌光辉传统,对后世产生长久的影响。而这就是《诗经》。

读《诗经》有感4

  所有的植物自有一种光华,人类无能执掌它的内心,只好用自己的心情去阐释,这是一种诡秘的一厢情愿。

  《诗经》里的植物,可以使人们更容易想象我们远古文明生成的场所:心里的一爱一恨、容颜里的.一颦一笑、山风里的一呼一吸、雪雨中的一飘一落,虽然已经相隔差不多两千五百年,但似乎因着这层阅读的心路历程,使我对生活于其中的家乡土地、山川河流,突然间觉得比之眼前所看的,要更为厚重,更为缥缈,更为神秘。

  艾蒿、飞蓬、荠菜、旱柳、桑陌、白杨、芍药、郁李、桃花、腊梅、古柏……这些在《诗经》里面或清明或朦胧的植物,将很多曾经熟悉的美丽推到我们面前,原来我们已经忘记了它们很久,原来我们的童年曾经十分富有。

读《诗经》有感5

  每天读诗经两篇已经一个多月了,《诗经》较大程度上滋养了心灵。一个人在杭州,漂泊无依的感觉时常有,繁琐的工作也会有离职的冲动。今天跟朋友谈这股冲动,他说一份工作应该是做的很好时候离开的。这句话挺让我醍醐灌顶,明明可以提升的还有这么多,明明可以学习的地方还有这么多,怎么可以放弃这提升自我的绝佳机会呢?

  每天阅读《诗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内心的真挚情感。工作一年半,在社会中浸染,经历过一些挫折,开始重新为自身的人生奋斗。有时候觉得挺残忍的,在生存面前,在人性面前,美好的东西总是被压在心底或消失掉。

  每次遇到或看到这些事情,内心都是悲伤的。古人说:“嗜欲深者天机浅”,《诗经》陪伴了我走过很多难受的'时光,有些路是必经之路,人的成长,总是要经历过很多,得失之间总是要有的。其实自身心底还是跟宝玉一样,非常抗拒成人世界的复杂和圆滑。自身虽然对外在的人和事比较迟钝,也是能感受到。总不希望把别人想得太坏,总有些时候不愿去面对现实,是孤独的。《诗经》给了我较大的安慰,他告诉我,保护好自身的真心,走自身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一个成年人,想要保护自身的真诚,是要付出很多努力和代价的。感谢父母给我很多爱和真心,也有时候会感谢自身的迟钝吧~,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希望自身能守护自身的真心。时光易逝,真心难得。

  《诗经》教会我作为一个女孩子,该有的端庄和秀气。《诗经》中有很多描写女孩子的真性情,《诗经》中描绘的女孩子都是仪态大方,品性优良。“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实彼周行”“匪女之美,美人之贻”每每读到这些句子,我内心都会有一股暖流。心中有火花,期待成为这样的人。

  《诗经》净化了我很多负面情绪。身在职场,工作一天下来,心里早已“阴云密布”,而我也耐得住折腾:工作之余,不停学习,做项目。阅读《诗经》给我生活添了较大乐趣。每一次阅读,每一次画视觉化,内心总是愉乐,如梁音不绝不耳,乐哉乐哉。

  每个人在成年的时候,都应该学会从外界拿回属于自身的那份力量。这个时候,你可能不会从属于你的宗族,你的血亲,而是从内心生出一个新我,就像叶子从石头中蜷缩着张开,人也一样,共同完成生长的姿态。

读《诗经》有感6

  “于嗟如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每读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古人对阶级社会婚姻生活的经典概括!看到这样的无奈使我陷入了沉思。于是我的思想不自觉地在历史长河里流淌,采摘那一个个不同遭遇的生活片段:

  看着无边的桑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场面。我看到《氓》里面的女主人公是多么辛勤的妇女,但她这样付出的结局却是其黄而陨,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于是为这位可怜而又坚强的女人感动着。她在面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却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她的心也许看透了阶级社会丑恶的面孔,也许她的心理面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

  白娘子为了报答许仙,她付出了很多很多,本来那么完美的婚姻却让法海来了搅和。白娘子爱许仙如此的深,于是有了水漫金山的传说,于是有了白娘子被关在雷峰塔的传言。看着平静的西湖水,一切都已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是可歌可泣的反抗压迫的传说。这个传说在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妇女反对阶级压迫的.精神,她们在向历史宣誓:女之耽兮,犹可脱也!

  也许是为了爱,也许是憎恶封建礼教的毒害,《诗经》超越了时代的界限,它所描述的一个个爱情故事似乎都在后代不断地发生着。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看到的是刘兰芝婀娜的身影,她努力地做好她的本分工作,换回的结果却是那深潭的一道道圆晕。她的命是苦的,但她以死的方式在向世人警告:她也有爱,也有恨,也有强烈的反抗精神。难道不是吗?她死后化为鸳鸯都在不日不夜地鸣叫着,那不是在控诉着对阶级社会的不满嘛,那不是一种强烈的反抗精神嘛!

  历史中的妇女们似乎都在重复《氓》中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我心中的琴弦断了一根,但是不得不佩服中华民族妇女们不畏压迫、不畏朱颜瘦的精神。我时常在想,即使她们的爱情化作冰冷的白雪结晶破碎,也会对生活充满着热烈的爱与追求。

  因此有了秋瑾的《提芝龛记》:

  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峨眉。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英雄。

  这是秋瑾反对封建余毒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妇女们反对阶级压迫的漫长历史过程。

  《诗经》让我想起了很多不幸的女人,它的出现似乎暗示妇女的不幸在不断地延续着,但很幸运的是现代的女权运动在不断的发展着,我想这是《氓》的作者的心愿吧,这是妇女们的愿望吧,但我更相信这是坚强的妇女们用泪、用血、乃至生命换来的!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让我第一次认识《诗经》。阅读之后,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恋爱中人的典型心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一位厌战思妻士兵的内心独白。“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是征人对父母深深的思念;“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是身在卫国的宋国人的思乡之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某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读《诗经》有感7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课本上,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诗经》,就被《诗经》表达的那种和谐、那种执着、那份淳朴、那份圣洁所吸引了。于是带着好奇,又一次翻开了这本经典著作,细细品味。

  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像一条深沉的河流,随着时间不断向前奔涌,而其中流淌着的,是她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质朴和安然。在这条河流中,蔓延着的不是桃花红、杏花白、香风玉露、姹紫嫣红,而是一片清新的草色。

  曾有痴情的男子一边唱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边思念着自己心爱的.人。我想,在那个秋日的清晨、在那河畔摇曳着的蒹葭,一定盈满着男子温柔而又细腻的思念。逆流而上、顺流而下,只要心中还保留着那份强烈的感情,道路漫长难行又怎样?崎岖难攀又怎样?坎坷回旋又有何妨?这就是草色的爱情。诗中的蒹葭定然不如热情似火的玫瑰来的娇艳,但它所包含着的情感,却更加质朴和真实。

  曾有戍边征战的士兵,在回家的途中低吟着“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将士在归途中,看见一片衰败的薇菜,不由想起自己离家时,家中庭院前那充满生机之景,这就是草色的思念。在岁月的流逝中,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却只能在心中默默描摹着家中的境况,是哀,是大哀!每当读到此处,总感到一丝草色的忧伤在心上流淌,像是一片濡湿的泪迹。

  曾有忧愁的诗人,吟诵着“冽彼下泉,浸彼苞稂,恺我寤叹,念彼周京”追忆着旧时周朝的繁华。诗人在寒冷的水边行走,忽见水中难以生长的野草,不由想到周王室的衰败,再不复往昔盛景,不禁伤感不已,这就是草色的怀念。怀念着昔日的盛世繁华,怀念着周王室当时的四夷宾服……

  草色在《诗经》的纸间弥漫,有忧愁、有欢乐、有离别……这是千年前的人们最质朴无华的情感。阅读《诗经》,总能感受到一种超脱于世俗的安然惬意。而这,正是《诗经》的魅力之所在!

读《诗经》有感8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古装电视剧里常有的场面:一群小孩子在学校里摇头晃脑地跟着夫子读着书。我经常指着电视问:“妈妈,他们为什么总在读这一句?”妈妈回答:“这是古代所有小孩读的第一本书——《诗经》”。到了暑假,妈妈给我买来一本厚厚的《诗经》,说要和我一起读。

  一开始,我跟着妈妈读《诗经》,只觉得读起来非常别扭,很不通顺,勉强跟妈妈读了几遍之后,觉得好难啊!一点点兴趣都没有了。到后来,等我完全明白这些诗歌的意思之后,就觉得它们是那么的优美,文字虽然简洁精炼,却能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当我读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时,我仿佛看到一朵朵美丽的桃花灿烂地盛开着。当我读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时,我仿佛看到了河边的芦苇青苍一片,深秋的露水变成了白霜。每一首诗歌都精美绝伦。

  后来,我能自己读《诗经》了,慢慢地,我能理解这些诗歌的意思了,慢慢地,也知道了什么是“风、雅、颂”,什么是“赋、比、兴”。《诗经》大量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从诗歌中,我了解到了古代人们关于爱情、劳动、战争等等故事,如《关雎》描写了一个男子追求一个摘荇菜的少女,《桃夭》描写了一个女子出嫁时的情景,《无衣》描写了战士准备出征的'场景。每一首诗歌都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现在,我能背诵《诗经》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风雨凄凄,鸡鸣喈喈”,这些朗朗上口的诗句读起来非常有意思。我渐渐理解了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如《木瓜》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通过描述相互赠送礼物表达尊重友情;《芣苢》中,“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通过描写妇女采车前草的场景,表达了人们热爱劳动。我终于知道《诗经》为什么能流传那么久,是因为它教会了人们很多很多的道理,宣扬了真善美的情感。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又坐在窗前吟诵着《关雎》,仿佛也回到了古代的学堂,摇头晃脑地听夫子讲授《诗经》!

读《诗经》有感9

  《采薇》是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他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多么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而返故乡!四、五二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兵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末章写解甲归里。虽能生还,然昔日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人黯然伤神?

  此诗选自“小雅”,却有“国风”民歌的特点,颇为讲究句式重叠与比兴手法的运用。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第四章以常棣盛开象征军容之壮、军威之严,新警奇特。末章以从征前与来归时的景致,寄托不尽的感伤,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的妙言佳句。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读《诗经》有感10

  她依旧难以忘记他那镶着玉的衣带,那青绿色的衣领,他的一举一动无不在扣动着她的心弦,她是多么期待与她再度相遇啊!

  可此时此刻,她却一人伫立于城楼之上,双眼含泪,脑海中一遍遍地勾勒着他那离别时的身影,于那斜阳相伴相依。

  又是一天,她弹了弹衣服上的'灰尘,抬起那玉手轻抚被吹乱的鬓角,高兴而急切地向那城外望去。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哦,路上出现了几个赶路之人。可认真看看,却迟迟不见恋人的身影。随着时间的流逝,手中篮子装的点心也在渐渐变凉,她抿了抿嘴,心中油然升起几分惆怅,可依旧没有收回那目光。

  恍然之间,她似乎看见了恋人那青绿色的衣带,腰间的玉佩在风中“叮叮”作响,她欢喜的再度望去,可太阳却已经落至半山腰,目光也被城墙所拦,她不甘心地跑到城下,却发现没有任何人。

  她失落地回到城上,心中生气道:他若是有什么急事来不了了,也不曾托人给我捎个口信吗?早知如此,我也不来了……不对,他定不是故意的……

  “哎,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她轻叹着,拎着早已凉透的点心,一步三回头的下了城楼在。

读《诗经》有感11

  “于嗟如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每读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古人对阶级社会婚姻生活经典概括!看到这样无奈使我陷入了沉思。于是我思想不自觉地在历史长河里流淌,采摘那一个个不同遭遇生活片段:

  看着无边桑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场面。我看到《氓》里面女主人公是多么辛勤妇女,但她这样付出结局却是其黄而陨,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于是为这位可怜而又坚强女人感动着。她在面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却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她心也许看透了阶级社会丑恶面孔,也许她心理面有着强烈反抗精神!

  白娘子为了报答许仙,她付出了很多很多,本来那么完美婚姻却让法海来了搅和。白娘子爱许仙如此深,于是有了水漫金山传说,于是有了白娘子被关在雷峰塔传言。看着平静西湖水,一切都已灰飞烟灭,留下只是可歌可泣反抗压迫传说。这个传说在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妇女反对阶级压迫精神,她们在向历史宣誓:女之耽兮,犹可脱也!

  也许是为了爱,也许是憎恶封建礼教毒害,《诗经》超越了时代界限,它所描述一个个爱情故事似乎都在后代不断地发生着。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看到是刘兰芝婀娜身影,她努力地做好她本分工作,换回结果却是那深潭一道道圆晕。她命是苦,但她以死方式在向世人警告:她也有爱,也有恨,也有强烈反抗精神。难道不是吗?她死后化为鸳鸯都在不日不夜地鸣叫着,那不是在控诉着对阶级社会不满嘛,那不是一种强烈反抗精神嘛!

  历史中妇女们似乎都在重复《氓》中女主人公不幸遭遇。我心中琴弦断了一根,但是不得不佩服中华民族妇女们不畏压迫、不畏朱颜瘦精神。我时常在想,即使她们爱情化作冰冷白雪结晶破碎,也会对生活充满着热烈爱与追求。

  因此有了秋瑾《提芝龛记》:

  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峨眉。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英雄。

  这是秋瑾反对封建余毒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妇女们反对阶级压迫漫长历史过程。

  《诗经》让我想起了很多不幸女人,它出现似乎暗示妇女不幸在不断地延续着,但很幸运是现代女权运动在不断发展着,我想这是《氓》作者心愿吧,这是妇女们愿望吧,但我更相信这是坚强妇女们用泪、用血、乃至生命换来!

读《诗经》有感12

  第一次接触《诗经》,应该和大多数人一样,从“我的淑女,绅士”开始,这首熟悉的诗甚至几岁的孩子也能背诵,但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它的内涵。事实上,除了专家学者,有多少人能真正像安一样从书架上随意摘下《诗经》,平静地阅读,然后平静地与他人交流他们的收入?这也是我欣赏和钦佩她的原因。正如她自己所说:知道如何接近,可以想象它的艺术理念,看到的不仅是文本本身,而且是一种真正的触摸,仿佛鼻尖轻轻触摸。如此聪明的话语,非亲身经历无法表达。

  文字就像一个独立的世界。当你站在门前,你可以看到喜怒哀乐就像季节一样清晰。在此期间,爱与欲望像花海一样蔓延,自然而无拘无束地呈现在天地之间。

  我真的注意到了《诗经》,欣赏她是从《芦苇》开始的。这是一个多么高的境界?“芦苇苍苍,白露为霜,所谓的伊拉克人,在水边。”这句话写爱,达到了一定的极端,比如看着另一边的莲花——渴望接近和不可得的绝望。这个在水边的伊拉克人,无论男女,她(他)的孤独,都是罕见的`。

  这本书一直反映了安的独特见解。精辟的评论、精彩华丽的文字和句子都把我们带到了她的世界,和她一起漫步在300首诗的海洋中,和她一起欣赏诗中英雄的羞怯、悲伤、痛苦和幸福。毫无疑问,《思无邪》超越了普通读诗者的共同范畴,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不同的感受,让我们逐渐享受到300首诗带来的美。细细品味,安所写的精彩之处就是这么多,仿佛一段也是经典。不管诗有多难,在她的作品中似乎都是生动的,分析是如此的到位,如此的准确,如此的赞不绝口。只有真正读完之后,才能有所体会。

  淡淡的书香,朴素的气质,随着手中页数的缓慢增加,我仿佛看到了下午温暖的阳光,轻轻拂过的柳叶,还听到了山坡上低低的歌声。诗经,没有波澜壮阔;也不是很弱。在我眼里,有的是下午的清澈,有的是风的抚摸。虽然枪林弹雨中有烟花,但没有尖锐。虽然有桥流水般的思想,却淡去了娇嫩。

读《诗经》有感13

  《诗经》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集。以前叫《诗》,被读的人奉为经典,才叫《诗经》,也叫《诗三百》。《诗经》的内容是诗词,后来成了贵族的'教材。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因此古人对他非常熟悉。秦始皇时期曾烧毁过《诗经》,但《诗经》是容易背诵的,所以又得以流传。

  我觉得:诗经是一部好书,是古代小学教材,我想起了我们的教材人教版语文,里面无论是内容还是插画都是非常好的。人教版语文里面有许多好文章,《翠鸟》让人们保护动物;《路旁的橡树》让人们爱护环境;《七色花》让我们关爱他人,想必,《诗经》里面肯定会有想人教版语文里面那样的好文章。

  《诗经》在秦始皇时期被烧毁,但为什么又流传下来呢?一定是因为它容易记住,二是因为它的名气。我们写文章也要学习《诗经》,写那样特别容易记住的文章,只有这样才容易被别人记住。

读《诗经》有感14

  《诗经》是民歌,之所以现在这样高高在上,让人觉得高不可攀,除了语言和社会变迁之外,还有诗歌本身发展的因素。每每想读诗经,但每每我又止步于它枯涩难懂的文字。这个国庆节,我开始阅读《诗经》。人与书的邂逅,大抵总是这样,凉爽的天气,泡一杯清茶,轻轻念出书中的句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于是这枯涩的文字和着杯中迷蒙的水雾,莫名便叫人心安。这卷叫做《诗经》的古书,其实却不是诗,而是歌。千年前那些人们,哼过吟过唱过的民歌,犹如带着晨露的桃花,无比质朴却又凄美高雅。一伸手,便一束在手,衬着你明艳的脸庞,盈盈地笑。孔子亦被这句子打动过吧——“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也许是古代社会没有当今世界纷乱复杂,也许是古人心中有一丝的纯美,仿佛什么也无须遮掩,没有粉饰,没有忸怩,没有故作姿态……那些四字的句子,是一颗颗袒荡于天地之间的赤子之心,可以帮助你寻回那个还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和伤害的最初的自己,在自然中纯洁、甜美地微笑着。

  读着这些深涩难懂的文字,可以自由自在地听从自己的心灵随着那些句子浮想联翩。恍惚间,我觉得自己连这身体,都被这清新之风浸润得轻灵起来,或许连《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听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般清雅温润的`言语,也会步出闺阁羞怯张望,看看那园子里的妩媚春光。

  这样的一卷书,念着念着,仿佛回到儿时心境,内心有如头顶湛蓝的天空,广阔辽远,深邃不可触摸。此时人不再徘徊纠缠于俗事之中,时光可以这样从纸页间流过,就很幸福。

  遇见《诗经》,是这秋天里最美的邂逅。因为无论是唐诗的华丽,还是宋词的精致,在我看来都抵不过《关睢》《蒹葭》《子衿》给我的震撼。那种质朴,那种清新,那种深沉,直抵心间,无可比拟。

  遇见《诗经》,是这十月天里,最美的邂逅。诗是对生活的歌唱、吟咏,在创作与歌咏间享受了美感,升华了人性,使人得到了自由。在《诗经》里我亲见了《桃夭》的繁华,《出车》的深沉,似乎是真的回到遥远的古代。

  成语浮想联翩:浮想:飘浮不定的想象;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如:晋·陆机《文赋》:“浮藻联翩。”又如: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序》

  成语窈窕淑女:窈窕:美好的样子。美好的女子。如:《诗经·周南·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又如:因为在前边领路的那位窈窕淑女明明很从容地就走过去了。——萧乾《海外行踪》

读《诗经》有感15

  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不到一丝欢愉,只感到一片悲凉。长久的戍边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他是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走向故乡的。他忧伤地想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家乡的时候,正是春天,柳丝低拂;而今天呢?“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今天我重返故乡,却是雪花漫天飞舞的冬天了。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大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远,味之无尽。

  这四句是诗经中情景交融的名句。“依依”、“霏霏”这两组叠词,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态、大雪的飞舞飘扬描绘得十分具体生动,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这个戍卒的内心世界。

  “杨柳依依”表现他春天出征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雨雪霏霏”使我们联想到他在征程中经受的许多磨难,并衬托出他在返家时满怀哀伤悲愤心情。

  读了《采薇》,想到诗歌中士兵们有家不能归,战争让多少人流离失所,让多少家庭家破人亡。我很庆幸,庆幸自己能生活在和平年代。可以专心学习,可以享受家庭带给我的温暖。我希望世界上从此没有战争,永远充满着和平。

【读《诗经》有感】相关文章:

读《诗经》有感02-11

读《诗经》有感08-09

读诗经有感04-06

读《诗经》有感实用[15篇]08-09

诗经的读书心得11-06

《诗经》读后感08-05

《诗经》读后感03-01

诗经读后感07-17

诗经的读后感08-29

诗经读后感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