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念书的孩子》观后感2篇
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会观看欣赏许多优秀的作品,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每个观看完影片的人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与想法。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念书的孩子》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念书的孩子》观后感1
“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这是现在社会上留守在家的孩子心中最真切的想法。
说实在的对于这部片子我深有感触,从小我爸妈就和剧中小开开的父母一样迫不得已离开家外出打工,只剩下孤苦的爷爷和几个姐妹在家读书,对于爸妈的想念,对于自己性格上的缺漏,对于想要把对某一种东西说说心里话也害怕被泄露出去的没安全感的种种表现,都和剧中一模一样。而我只是那片天空底下的千万分之一。
影片将父母进城打工,病重的爷爷在家照顾年仅九岁的开开,并且与一条流浪狗相依为命的故事被搬上银幕。影片朴实无华,虽然并没有发生什么引人深思的重大事件,但都是生动真实的事例。事实上,该片反映的不仅仅是中国留守儿童的问题,它的价值正如一位美国博士所说,已经扩展到了“洋留守”的儿童及家长群体,能给所有相关群体以心灵的抚慰。这的确是一部很有公益性的电影。
初看《念书的孩子》时,就感觉这部影片和其他关于留守儿童的影片不一样。看多了那样的电影就会觉得虽然那些留守儿童也会很孤独,会很凄惨,但是却是把事实夸大了些,显得不是那么的真实,进而想要达到的效果就不是那么明显了。然而,这部片则不一样,虽然主人公小开开偶尔也会为和邻家女孩抢遥控板而被欺负,但是片中更
多的是表现出开开对于父母的想念,对于弱小自尊心的维护,对于想发泄内心沉积已久的感情时,身旁却没有一个可以说话的好朋友时的'无奈与苦痛,以及病重的爷爷身心上的孤独与寂寞。
相比之下,这部片子则更注重与现实接轨和真情实感的流露,不会刻意的凸显小主人公在父母进城打工过后所遭遇到的悲惨的经历,影片就显得格外的真实、感人,即使观众们都知道这只是编剧编造出来的情况下,也会在真与假之间,不自觉地就感动得稀里糊涂,就好比自己亲身经历一样。使影片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瞬间提升了该片的质量。
看过这部片子的人也许会知道,这部片子的泪点很多,无论你当初抱着怎样的心态来看这部电影,到最后你都会觉得从头到尾无不抨击到你的心。
其次,说说本片对电影语言的处理,特别是当一个九岁的孩子说出那一段成熟的话语时。观众就会不自觉的想起“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这句千古流传的话,从而打造了这个穷人家懂事的孩子。
“你不想交钱,光想吃药。”说实话这的确不是泪点,更是一个笑点,但是一个九岁的小孩子口中说出来,就不言而喻了,看起来这个孩子很天真,很不懂事。但是仔细一琢磨,这句台词也不是毫无意义的,紧接着在后面的剧情之中,开开见爷爷咳嗽不停还在做饭,心疼爷爷便开始学做饭,学着帮爷爷做事情,后面爷爷说不生炉子了把这钱用来交电视费时,开开把原先爷爷对他说的“看电视影响学习”的话搬了出来,表示自己不看电视了。这是一个成长蜕变的过程,俗话说: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若不是环境所迫,穷人家的孩子就能改变他还是一个孩子的事实吗?
然而,剧中开开对着流浪狗“小胆儿”倾诉着自己对爸爸妈妈的思念:“傻瓜,你想你的爸爸妈妈吗?比方说:夜里做梦,梦见了爸爸妈妈,· , 突然发现,爸爸妈妈丢了,刚才还在,怎么就丢了呢?” 如果换一个稍微大点的孩子来说这一段话,其中的泪点也许会减少许多,但是,在这里是一个十岁都不到的孩子,才上三年级,试想你三年级的时候你都在干什么?无非就是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嬉戏、一起玩耍,哪里会一个人在没人的地方对着一只流浪狗说那么动情、那么知心的话。
不得不说编剧写的台词真的很好,每一句都别出心裁,用得恰到好处,再配合着主人公童真的声音,一语中的,直戳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破旧的土木房子里,一台始终没有交费的电视机,一座不敢轻易拨打的电话,每天放学后唯一的乐趣就是和小胆儿玩耍,晚上念书给爷爷听,但是整天重复的生活再无新意,唯一的惊喜就是爸爸打来的电话,可是从接到电话的那刻起,连三分钟都没到就匆匆挂掉,从期待到惊喜,再从惊喜跌入失望的谷底,本来想要说的话都被卡在喉咙,说也说不出,咽也咽不下,最后憋死在嘴巴里、在心里。剧情不断上演,人们已经深深地记住了这个天真懂事的孩子,然而,爷爷的去世使得人们对这个孩子的同情更进一步,紧接着父母回来又悄然离去后,主人公开始一个人的生活。故事发展到这里,收到的眼泪也是更多,影片想要达到的效果也已经达到了。
再来说本片对叙事结构的处理。众所周知,这是电影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的最为关键性因素之一,倘若再美的一部影没有严谨合理的叙事结构,再美的故事也会显现出先天发育不足的缺憾。诚然,《念书的孩子》表现的虽然没有那么明显,但本片在这方面的处理的确或多或少的想到了这一点。
可以说,本片是一部“小投资,小场景,小人物”的小电影,正是因为“小”的束缚,所以显得不是那么真实。首先不说演员本身的演技问题,就拿爷爷去世过后,开开和父母葬爷爷的部分来说,虽说冷清的环境更能凸显悲伤的气氛,但是如果就只有他们家三个人参加爷爷的葬礼的话是不是说不过去呢?制作人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吗?这样的片段和前面努力塑造他们家庭亲和的形象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这样会令观众从他们家的为人处世方面找原因,这就使得观众心中会产生“环境造人”的想法。设想小开开从出生就生活在一个与邻居格格不入的环境中,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种结局。这不得不说是本片对孩子成长环境的塑造的一个极大的失误。
之所以《念书的孩子》“小”,是相对它的先天来说,除了投资少,还因为它的场景,相对的封闭在了他们家院子、教室等窄小的空间里;它讲述的故事,也都是些生活琐事··然而,在陆陆续续的几次小范围放映过后,该片却依旧催人落泪,以它独有的姿色赢得观众的掌声和喜爱。
这的确是一部情感表达很丰富的电影,除了爷孙俩每夜里打发无
聊时的对话外,更多的是电影中开开和流浪狗“小胆儿”的对话时的性情流露,带出的均是一种尖锐的有刺痛感的美。而在面对爷爷不在空屋子时一味倔强而坚强的开开正是现在社会上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最真实的写照。而那样刺痛的坚强却可以让人参照想一想电影中“开开”身上所发生的一切,是不是也正发生在你的身上?
后来导演原雅轩说:“小胆儿被丢弃的同时,开开哭了,观众也跟着哭了。因为小胆儿此时在观众心目中已经不仅仅是一条狗,他是另一个开开,更弱小、更无助,更需要理解和关爱。他的弱小唤醒了人们心中的同情和良知。有了同情和良知,人们便有了理解,是强者对弱者的理解,是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理解。”这就是《念书的孩子》最真挚的主题。
是啊,在看电影时,我也会不自觉地想到剧中的“小胆儿”何不是另一个开开呢,套句话来说,大道三千殊途同归,现实生活中我又何尝不是剧中那一个“开开”呢,只是我比较幸运没有其他留守儿童那样偏离轨道的心理活动,使我还能感觉到幸福的感觉。
《念书的孩子》观后感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耕文化正一步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空心村”。摊开地图,那么多被我们骄傲地称之为精神家园的故乡,它们或者正在大地的某处苟延残喘,或者正在落日的余晖里端详着自己的断壁残垣。我们再也听不到“醉里吴音相媚好”,再也看不到诗人笔下“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温馨小景。我们眼里所见的每一个村子,只要你静心倾听,它们夜里都会发出一声声哀叹和沉吟,似乎是在回忆往昔人丁鼎盛,六畜兴旺的辉煌,又似乎在捂住胸口,把正在经历的凋零和离殇一次次深深地吐纳。
曾几何时,“留守”一词渐渐在我们的心头抹上了一层阴影。只要说到“留守”,我们的眼前便会泛起老人和孩子孤独落寞的眼神,会在心底蒙起一层怎么也拨不开的灰色和凉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千年前所示的文明礼仪,就是我们现在所泛起的道德共通感。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和孩子,虽然我们与他们无任何的血缘关系,他们散落在大地的低处,孱弱而缄默,但当镜头的焦点对准他们时,我们的心会疼,如自己的老人,自己的孩子。
我看《念书的孩子》就是这样的。如果我说在看的过程里,还多次流泪,请不要笑我矫情,多愁善感,因为我多年亲历着“留守”这个词的疼痛,亲历着它怎样剥夺人与人之间正常呼应的天伦欢爱。爷爷和开开是当下中国千千万万个留守老人和孩子的缩影,他们有着农村人所特有的朴实,勤劳,节俭,甚至早熟和不该应有的担当。“空心村”的出现,使得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不得不承担抚养孙子的责任,本该无忧无虑上学玩耍的孩子却不得不担当起照顾老人和自己的责任。
一个九岁的孩子,一个七旬老人,外带一条小胆的狗构成了新型却典型的农村家庭特点。以老带小,在生理与心理的教育上都是缺失的,虽然那份爱是那么深沉,但心灵的陪伴却显得无力和不及。夜晚,开开觉得自己长大了,想独自一个人睡觉,卷着铺盖到隔壁的房间,第二天早晨却出现了爷爷煤气中毒的事件,他的朦胧意识里已经有了男孩子成长的羞涩,有自我独立的冲动,如果父母在,正是培养他独立,自信,且坚强意志品格的时候,这些,隔代的爷爷是无法做到的,他只能用无微不至的生活照顾试图去弥补孩子爱的缺失,孩子的心灵他可以洞悉,却无法触及。电影里的爷爷算是一个有素质的农村老人,他懂得鼓励开开,看得到孩子的孤独,他常常无力地叹息,就如村前那株银杏树,掉着一地金黄的落叶,美却接近凋零……那无奈,那近乎生命止息时还放不下的心结。
看到开开与狗对话,我的眼泪禁不住留下来。过早地接受生活里的不易,让他变得早慧,早熟,然而这些被我们经常夸赞的优点,此时却像针一样扎在心窝。他没有享受父母的陪伴,父母的爱,只能把感情寄托于一条狗,这条狗就是他自己,是心灵上的依托。作为老师,我能理解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甚至我在做老师的时候能原谅他们内心的偏激所犯的错误。爱是一切最伟大的教育。我们在始终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做一个有爱的.人,而他们,却连最基本的父母之爱都未享有,怎么能让他们学会如何关爱他人?
电影里的开开温良善解人意,这个例子是正面的。留守儿童里,他是问题最少的,他的内心没有那么多冷漠,他懂得自律,爱学习,懂得关爱他人,对事物始终保持着积极的一面。爷爷的死对他的打击很大,那份陪伴和依托没有了,更确切的说,漫漫的孤独将更深不见底。父亲从外地回来,看着他与狗同食,同寝,内心是愧疚和自责的。现实生活让我们几千年的礼仪孝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人在风烛残年自死去,他的临别赠言里,只有沉痛的牵挂,解不开的心结,这些结盘亘交错在各个村落,改变了农村的现貌,也改变了传统观念里责任替接的顺序,他们的死直接沉甸甸地压在更小的肩膀上,让他们过早地体验了生离死别的残酷。
影片里有个细节,就是开开的妈妈想留下来陪开开,他的爸爸说那城里那个孩子就没人照看了,我们要讲信用。为了生活,更多的农村人投身到大城市里务工,他们可以亏欠自己的双亲,自己的孩子,却一定要遵守着做人的诚信。这当中既有生活不易的无奈,又有很多农村父母对家庭责任感,对孩子教育重要性的忽略。
电影的结尾是父亲在城里找到学校让开开得以转学,但那条狗却硬生生地被搁置在山村。开开沙哑地喊叫,因为那就是他自己,他知道孤独寂寞冷清的寒楚,知道被遗弃后无人陪伴的失落。电影以开开追着绝尘而去的客车喊爸爸妈妈开始,以近乎狂暴地抵抗,撕心裂肺地喊小胆结束。两种分离,都是他内心无法割舍的痛,他甚至愿意为了一只狗继续留守在,因为在内心最无助的时候,是狗陪伴着他;在缺失爱的时候,是狗给了他心灵上的慰藉;在长夜胆怯的时候,是狗为他壮了胆,他们已经融合在一起,这样的分离将成为孩子一生的阴影。
看完后,内心很沉重,犹如反复听见开开爷爷那粗重的咳喘,反复看见开开坐在城里的一次次出神地想着小胆。他的牵挂不会比任何一个成年人少。这部电影地再现了“留守”的悲哀,它将成为一个时代的哮喘,只要人一深呼吸就有着胸闷的感觉。电影从人性最渴望的“爱”出发,一点点深入和揭示断层的爱就像连环,中间一环松动了,爱就松动,心就薄凉。
难道不是吗?更多的留守问题曝光以后,我们都为之震惊,恶性暴力事件,荒村老人尸首风干,我们在震惊之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念书的孩子》在呼唤“爱”,父母的爱,老师的爱,邻里的爱,动物的爱……如果身为父母,身为子女的人们能够多从“爱”的角度出发,多一份关心和陪伴,我们定能看见老村新貌,“空村”将不“空心”,“留守”也不再是一个时代的后遗症与象征词。
【《念书的孩子》观后感】相关文章:
《念书的孩子》观后感,念书的孩子观后感05-08
念书的孩子观后感11-07
《念书的孩子》观后感04-25
《念书孩子》观后感11-19
念书的孩子的观后感12-21
《念书的孩子》观后感11-08
《念书的孩子》观后感【荐】03-31
【热】念书的孩子观后感01-02
【精】《念书的孩子》观后感03-01
【推荐】《念书的孩子》观后感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