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观《志愿军》有感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志愿军》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志愿军》有感1
在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之际,陈凯歌导演的《志愿兵:雄军出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电影讲述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事迹,歌颂了中国军人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电影中,志愿军士兵们面对着敌军的进攻,艰苦的环境和物质的匮乏。但是,正是这些困难锻造了士兵们强坚强的意志和永不退缩的精神,他们舍生忘死,奋勇杀敌,最终为中国存在赢得了尊严和荣誉。电影中的画面也非常的震撼,特别是在战斗时,仿佛自己就置身于战争现场,在结尾,士兵们的.欢呼声和爱国歌曲,让人倍感振奋和感动。
看了这部电影,我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电影中有许多年轻人也参加了战斗,我们现在的和平都是先辈们鲜血所换来的。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
观《志愿军》有感2
作为一部以志愿军为主题的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充分展现了志愿军的英勇无畏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本文将从影片的刻画人物形象、展示战争场面、描绘情感生活等方面进行阐述。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鲜明。从主角到配角,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特点。其中,主角李立群是一位极具领袖魅力的将军,他不仅有着过人的智慧和勇气,还有着坚定的信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而影片中的其他人物也各具特色,他们或勇猛善战,或机智过人,或忠诚可靠,或激情澎湃。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志愿军的英雄形象,也让观众更加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影片中的战争场面非常震撼人心。从战斗的策略到战斗的实施,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特别是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志愿军与敌人的激烈战斗让人热血沸腾,让人不禁为这些英雄壮烈的牺牲而感到悲痛和敬意。影片中的战争场面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更展现了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和决心。
影片中的情感生活也非常丰富多彩。从战士们之间的兄弟情谊到将军与战士之间的感情,每一个情感细节都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志愿军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在影片的结尾部分,将军与战士之间的感人场景,让观众不禁为这些英雄的牺牲而感到悲痛和敬意。影片中的`情感描绘不仅让观众更加了解志愿军战士的内心世界,更让观众感受到了人性的伟大和情感的力量。
《志愿军:雄兵出击》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志愿军的英勇无畏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更展现了人性的伟大和情感的力量。这部电影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志愿军的英雄形象,也让观众更加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希望这部电影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志愿军的历史和精神,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观《志愿军》有感3
“时代不同,情况变了,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走出影院,这句话依然萦绕在我的耳畔。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采用了蒙太奇手法,将同时间的不同场景串联,使镜头在朝鲜战场和外交舞台之间迂回穿插。尤其是外交舞台上的.几帧画面,我仿佛置身于73年前的联合国。73年前新中国外交代表团第一次进入联合国时,在场的所有国家都有统一定制的铭牌,只有我国的铭牌是临时赶制。联合国很大,却容不下一面五星红旗,看到这里,我不禁红了眼。英雄们虽然离开了我们,但通过此次观影活动,我能真切地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雄气概,深切地体会到国富民强的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和弘扬伟大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拼搏奋斗。
观《志愿军》有感4
在观看完《志愿军:存亡之战》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部电影以其震撼的画面、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历史内涵,将我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让我对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牺牲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敬意。
影片聚焦于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铁原阻击战,这是一场关乎志愿军生死存亡的战斗。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志愿军第63军的2.5万名将士们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与近5万的“联合国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前行,在炮火连天中坚守阵地,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铁长城”。
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朱一龙饰演的营教导员李想,他既是一位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战士,也是一位心怀家国的儿子和哥哥。他在战场上的坚定和勇敢,以及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辛柏青饰演的李默尹,他的大义和担当,让我看到了志愿军战士们的高尚品质。张子枫饰演的李晓,从一个天真无邪的女孩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战士,她的成长历程让我深受感动。还有朱亚文、欧豪、韩东君等演员们的.精彩演绎,都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残酷的战场,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们的热血和激情。
除了精彩的角色塑造,影片的战争场面也十分震撼。奋起冲锋、近战肉搏、猛烈轰炸、地道突袭等场景,让我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同时,影片也通过这些战争场面,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们的智慧和勇气。他们在困境中不断寻找突破的方法,利用地道战、游击战等战术,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这种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人在阵地在”,这是志愿军战士们的誓言,也是他们的信念。在铁原阻击战中,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这一誓言,为了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幸福,不惜牺牲一切。他们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观《志愿军》有感5
国庆遇上中秋,中华大地上到处都是节日的氛围,五星红旗到处飘扬,一片安乐祥和,这盛世,从何而来?
看完《志愿军·雄兵出击》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为何要打这场如此残酷的战争?那一幕幕战火纷飞的镜头,沉浸在这段用红色鲜血填充的历史中不能自拔,致敬中国人民志愿军!
战争,永远不是个人的英雄主义,那么多无名战士都是“最可爱的人”,每一位都值得雕刻!当他们跨过鸭绿江时,每往前一步,都是在和故土亲人告别,有股悲壮从屏幕中溢出来……
在松骨峰战斗中,当连长戴如义问还有人活着吗?还有人能打吗?一只只血肉模糊的手不断缓缓举起来……我想历史上的松骨峰之战比屏幕上残酷百倍,读读当年魏巍的战地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敌人为了逃命,用三十二架飞机,十多辆坦克和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整个山顶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但勇士们在这烟与火的山岗上,高喊着口号,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死在阵地前面……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烈的战斗——松骨峰战斗,或者叫书堂站战斗。假若需要立纪念碑的话,让我把带火扑敌及用刺刀和敌拼死在一起的烈士们的名字记下吧。他们的名字是:王金传、邢玉堂、胡传九、井玉琢、王文英、熊官全、王金侯、赵锡杰、隋金山、李玉安、丁振岱、张贵生、崔玉亮、李树国。还有一个战士已经不可能知道他的名字了。让我们的烈士们千载万世永垂不朽吧!”
今天电影里所重现的画面,就是这一场松骨峰战斗。用几乎全连牺牲的代价挡住上万的敌人疯狂进攻……他们用生命谱写战歌,令人泪目的一幕幕,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打出了希望和未来,他们踏过荆棘,让我们能走上坦途,人民志愿军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只愿我们不负华夏,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盛世!
观《志愿军》有感6
昨天带孩子们看了新上线的《志愿军》。虽然网上对这部电影的风评一般,但是只要有时间,主旋律电影一定会带孩子们看,这是孩子们成长的好机会,可以打开他们思想的格局,熏陶他们的爱国情怀。
影片开始用一定的篇幅描述了中国出战前的权衡斟酌,这是我个人比较欣赏的点,武器专家的出现,为战与不战的论证增添了严谨性,也铺垫了当时出战是一个多么悲壮又豪迈的`决定。没有胜算,但是要打。“他们今天轰炸东北,那明天呢?明天会不会轰炸到北京来?”“我知道这场战争要付出代价,但是我们不付,谁付?留给我们的儿子付?留给孙子付吗?”
看到部队过鸭绿江大桥的时候,不禁悲从中来,那都是老百姓的儿子、兄弟、父亲,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迎接他们的是比以往更为残酷的战争,英雄今夜出国门,是否还有归国日?
至于战争本身的描写,我觉得纯粹就是渲染激烈宏大的场面,当然也表现了志愿军的智慧、英勇和坚强不屈的斗志。但是,我还是觉得他没有呈现朝鲜战争真实的情况。松骨峰战役是志愿军的一个连阻击美军的几个师,也就是一百多个人阻击几万人。我不是军迷,但是我认为应该不是影片中描述的打法,影片所描述的那种宏大场面,在我看来是败笔。
观影结束后,李先生和儿子约好了一起读《谁是最可爱的人》,甚好。
还和大家分享一件事,看电影的时候,我的左手边坐着两个初中生,全程在以比较呱噪的音量在聊天。“哟,还狠有几个明星啊。”“高启强,我只想看高启强,怎么还不出来?”“那个毛主席是还有点像。”“陈飞宇,就是导演的儿子啦。”……而他们其中一个孩子的妈妈坐在前排,时不时的回头提醒他们说:“你们认真看啊,看了还要回去写观后感的。”
我开始听到俩孩子呱噪,觉得有些讨厌,几次都想制止他们,还是忍住了。听到他们家长多次提醒要写观后感之后,不禁同情起两个孩子来,这种作业式的看电影,还有什么看电影的乐趣呢?难怪他们的注意力不在影片里。
我曾经辅导过一个手机上瘾的孩子,问他有什么其他爱好时,他说原本喜欢看书,我问为什么是“原本”喜欢看?他说:“我每次看书,妈妈就要我写读后感,后来我就不看书了。”
我不明白父母们为什么要孩子写读后感,观后感,让孩子轻松的看个书,看个电影,然后和孩子一起聊聊感受不好吗?非得写个什么感,把孩子的兴趣都整没了,把阅读和观影的乐趣也整没了,把引导孩子的机会也整没了。如果说写读后感观后感是一项作业,那也是老师的事,家长做好家长的就行了。
观《志愿军》有感7
战火中的人性光辉
走出电影院,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国庆节持续台风天气,我便买了几场电影的票。第一场电影,便是和儿子一起观看的这部《志愿军:存亡之战》,一起穿越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充满热血与牺牲的岁月。
影片的场面很震撼。炮火声、呐喊声,还有从影片开头一直弥漫到结尾都未曾消散的硝烟,都深深地震撼了我们。其间,儿子悄声问了我些问题,关于当时战争条件的恶劣、铁原阻击战的历史地位、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志愿军英雄的无畏……我逐一作答,他说这些都刷新了他对那段历史的认知。我觉得,这部影片不仅震撼了我,也震撼我们的下一代,我希望我们的后辈都能铭记这段历史。
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们,他们有父母、有兄弟姐妹、有爱人、有孩子……然而,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毅然决然地放下所有牵挂,奔赴战场。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从志愿军战士身上,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
他们信仰着祖国的繁荣昌盛,信仰着和平的来之不易。他们的信仰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战场上,不惜一切代价去践行信仰。
影片中有许多情节让人动容,如严寒中的一朵梅,散发出浓浓的温情。
一颗糖里的铁骨柔情
那是一颗被花色糖纸精心包裹着的糖果,糖纸闪烁着淡淡的光泽。它来自国内一个年仅8岁的小朋友,被夹在寄给志愿军的信里。
严肃的彭首长脸上难得地带着一抹俏皮,他拿出这颗糖果郑重地递给李默尹,让他转交给李想。两位首长的目光同时落在那颗糖果上时,那眼里像是有什么东西在闪烁。
战场上,李默尹把糖果交给了儿子李想。
战场硝烟弥漫,战况惨烈。李想知道最后这场阻击战的残酷性,便想让妹妹李晓撤离到后方。可李晓却倔强地摇着头,坚决不同意。这时,这个在敌人面前如钢铁般狠劲十足、英勇无畏的战士,眼神瞬间变得无比温柔。他缓缓地从兜里拿出那颗糖果,那双手像是捧着无比珍贵的宝贝,也像无数兄长哄妹妹一样,用这颗糖果来哄她。这种在战场上的侠骨柔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我的鼻子不自觉一酸,眼泪当场就落了下来。
或许,李想心里清楚,这可能就是他和妹妹最后的告别了。他的眼神中满是温柔与不舍,那目光像是能把妹妹的模样深深印刻在心底。他的双手微微颤抖着,像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才慢慢剥开那颗糖果的糖纸,然后缓缓地送到妹妹李晓的嘴边。李晓的眼睛里早已噙满了泪水,那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她微微张开嘴,轻轻地含住了那颗满是哥哥关爱的糖果。
那一瞬间,残酷的战场多了一丝温情。
背水一战的战斗愈发激烈,炮火声震耳欲聋,喊杀声此起彼伏。李想和战友们就像猛虎一样奋勇杀敌,他们毫不畏惧,视死如归。
然而最终,他还是倒在了异国他乡的这片土地上。在牺牲前的那一刻,他的意识已经有些模糊,但他还是缓缓地从兜里拿出那枚糖纸,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回忆的光芒,他伸出舌头,轻轻地舔了舔糖纸,似乎是想要再回味一下那糖果的甜蜜,那甜蜜的味道是对妹妹的兄妹之爱,也是对祖国清澈的爱。随后,他又从怀里拿出妹妹送给他的那朵已经变成干花的小花,他把小花包在糖纸里,像在完成一个无比神圣的仪式。他的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把包裹着小花的糖纸轻轻放在水中,看着它顺水缓缓漂去。随后,毅然决然拉响炸弹……
一颗小小的糖果,承载着满满的爱,这爱如此深沉,如此甜蜜,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一朵干花里闻出好日子的味道
这朵花是李晓送给理想的。那时候兄妹第一次见面,刚一见面又要分离。李想奔赴战场前,李晓在哥哥的水壶上插了一朵红色花。
李想把花夹在笔记本里,成了一朵干花。
这朵已经干涸却带着淡淡香气的花,就这样,走入这幅冷峻而又充满希望的画卷。
当时,电影画面被硝烟和严寒包裹,战士们疲惫且严肃。为了缓解紧张的气氛,李想拿出那朵干花分享给战士们。
李想用沾满硝尘的手,缓缓地、轻轻地捧着那朵花,像是捧着世间最珍贵的宝物。他的眼神里,原本满是战争的疲惫,那一刻却有了一丝灵动的光,他把干花递给了其他战士。
一位战士说:“还是香的。”
其他战士纷纷要闻一下,花儿便传到一个又一个战士手上,其中一位战士说:“这是好日子的味道。”他的声音很轻,却把周围的战士们吸引了,大家都将目光投向那朵花,他们脸上的神情,有了一瞬间的松弛,仿佛从这朵花里看到了战争结束后的幸福生活。
“好日子的味道”,声音很轻,却像一把重锤,敲在我的心上。
一朵小花承载着每个战士萦绕心头的牵挂,而战士们将眷恋深藏心底,为了祖国的和平,为了后代不再遭受战争的苦难,他们在铁原阻击战打响之时毅然奔赴战场,他们在最残酷的战场上绽放了最灿烂的笑容,让鲜花在“铁长城”上盛开。他们一代人打了三代人的仗,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守护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让万家灯火得以延续,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我想说,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军长,我们回不来了
战场上,本应军令重如泰山。
军长(吴京饰)的.脸上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他目光坚定地下达命令:“不管一营还剩下多少人,一定要把一营带回来!”
李想满是尘土与硝烟的脸上,泪水混着血水无声淌下,他双眼通红却带着决然,嘴唇颤抖着,声音却无比坚定:“军长,我们回不来了……”他顿了顿,喉咙像是被什么哽住了,“一营已经全部倒下,你们继续前进。”说罢,他放下通讯设备,眼神中透着视死如归的决绝,那目光犹如燃烧的火焰,直直地盯着前方敌人的方向,没有丝毫的犹豫与退缩……
李想“违抗军令”,却以自己的生命奏响了一曲英雄的悲歌。
那是一场怎样惨烈的战役啊?枪林弹雨如同密集的幕布笼罩着整个战场,子弹呼啸着飞过,炮弹爆炸掀起的泥土四处飞溅。战士们却无畏不停朝着敌人奋勇前行。他们的兵力还不足敌人的一半,武器也不如敌人先进,仿制武器在敌人先进的装备面前显得那么单薄,他们更没有重型武器,而面对的敌人重甲部队,他们毫不畏缩,每个人的脸上看不到一丝惧怕,只有坚定与决然。
188师一营的战士们就宛如一把把寒光凛冽出鞘的利剑,带着破釜沉舟的气势直插敌人的心脏。每一次冲锋,他们都似咆哮的猛虎,怒吼着冲向敌人,脚步踏得大地都为之震颤;每一次反击,他们都巧妙地利用地形,互相配合,那是他们在无数次战斗中积累的智慧,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他们非凡的勇气。
我实在不知该如何描述那些壮烈的场景,只记得自始至终,热泪都在眼眶里打转。一股敬意从心底深处如汹涌澎湃的潮水般涌起,几乎要将我整个儿淹没。
这些英雄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赞歌。
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稳定环境,是我们不断发展的基石。我们理当铭记历史,并传承志愿军战士们的伟大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勇开拓、不断进取。
在回家的路上,我和儿子还在讨论着电影中的情节。他眼中闪烁着光芒,我知道,这部电影在他心中也种下了一颗种子,希望这颗种子会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生根发芽,激励他去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志愿军:存亡之战》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是对志愿军战士们的赞歌,是对那段血与火的岁月的缅怀。
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些英雄,传承他们的精神,向着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文/汐水)
观《志愿军》有感8
影片《志愿军:存亡之战》是一部深刻反映抗美援朝历史的影视巨作,它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通过导演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演员们深情的演绎,我仿佛被带回了那个硝烟弥漫、英雄辈出的年代。
影片中,志愿军战士们不畏强敌、英勇战斗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他们面对装备精良的美军,没有退缩,而是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钢铁长城,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每一个牺牲都重于泰山,每一场胜利都来之不易,这些画面让我深刻理解到和平的珍贵与来之不易。
影片还巧妙地穿插了人物的情感线索,使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交织在一起,更加触动人心。那些在战火中生离死别的场景,让人不禁泪目,同时也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影片中的英雄们,虽然身处绝境,但他们的乐观、坚韧以及对家国深沉的爱,让人为之动容。
《志愿军:存亡之战》不仅仅是一部战争片,它更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对英雄的崇高致敬。它提醒我们,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传承和发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观《志愿军》有感9
在观看《志愿军:雄兵出击》这部电影后,我深深被电影所展现的志愿军的英勇壮举和不屈精神所感动。电影中,志愿军官兵在敌我悬殊的情况下,不畏强敌,勇往直前,展现出了中国军人的顽强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无论是在大海里的搏斗,还是在雪山中的追击,他们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和不屈的斗志,用自己的.生命和血液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
电影中的每一场战斗都让我热血沸腾,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敬意。它教育了我们,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那个时代的艰难险阻和中国人民的苦难,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观《志愿军》有感10
网上曝光了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中张子枫吃土豆的一组镜头,引发了网友们热烈讨论。这些场景让观众们深切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艰难,同时也展现了志愿军艰苦生活的真实面貌。与此同时,张子枫的出色表演赢得了观众们的高度赞扬,被誉为演技精湛!
这一系列画面主要呈现了张子枫所塑造的女志愿军战士在战争中的生活场景。在那个时代,志愿军面对着极端艰苦的环境和条件,而这个镜头也使观众们能够深切感受到这种挑战。张子枫饰演的角色经历了无数困难和生死考验,然而她始终坚定地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观众除了对张子枫饰演的角色产生兴趣外,电影中还有其他细节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举例来说,在电影《快把我哥带走》中,彭昱畅的对话提及了张子枫饰演的妹妹的日常生活细节。这些细节展示了当时志愿军战士的生活状况,并让观众更加深入地认识了那个时代。
然而,这个镜头也引起了一些观众的'质疑。他们认为张子枫吃土豆的方式不像真正的志愿军战士在后勤不足时进食的样子。有人认为,如果土豆是冻的,那么张子枫不可能一口咬下如此大的一块。另外,还有观众认为,如果她饰演的是一个长时间未能得到充分饱食的孤儿,突然拿到了一颗土豆,张子枫应该直接将其塞进嘴里,而不是一口一口地吃。还有人认为,如果土豆被冻僵了才被吃掉,张子枫的身体应该会发抖,手上拿着土豆的手也会不稳。
针对这些质疑,我们可以从电影的视角进行分析。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通过艺术手段来展现历史事件和人物。尽管电影应该力求还原历史真实,但同时也需要进行艺术加工和创作。因此,电影中的一些场景和情节可能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然而这并不会削弱电影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通过展示当时的历史环境和人物形象,深入揭示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内涵,使观众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尽管有些场景可能与实际历史不完全一致,但这部电影依然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透过这部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领略那个时代的历史进程和人性的力量,从而更加珍惜当前的生活。
观《志愿军》有感11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看电影。电影刚刚开始,只见一个美丽的院子映入眼帘,李想和他的爸爸准备归队,前往抗美援朝战场。
在上一部《雄兵出击》中,志愿军与美韩军队在三所里发生遭遇战,还有松骨峰阻击战。这一部,在1950年12月31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发起了第三次战役,向南突破了“三八线”,“联合国军”仓皇后退,被歼灭万余人,我军解放汉城战役大获全胜。1951年1月25日开始的第四次战役,志愿军和人民均在西线汉江南岸坚守防御,在动线横城地区实施反击,取得重大胜利,歼敌7万余人,将战线始终控制在三八线以南,这就是著名的“西顶东反”。但是,好景不长,在对砥平里的攻势中,志愿军遭受挫折。2月16日拂晓前,志愿军进攻部队撤出战斗,砥平里战斗标志着志愿军战略进攻大规模、大纵深运动战结束,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战略相持阶段来临。
1951年4月,李奇微接任麦克阿瑟,成为“联合国军”总司令(马修·邦克·李奇微)。1951年4月,志愿军和人民军准备发起第五次战役,想要打错敌人以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的企图,便发生了抗美援朝以来大规模最惨烈的“铁原阻击战”。因为63军如果要撤退也会退到铁原,凶恶的敌人也想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不拿下铁原绝不善罢甘休。在临津江等战斗之后,南撤的敌人开始反扑。第15军在芝浦里、第20军在东线华川方向阻击敌人。接替了65军防御的63军,开始在铁原以南展开阻击。美军转守为攻,以快速特遣纵队进攻向我军纵深穿插。
63军189师开始了为期三天的阻击,战斗异常惨烈。6月5日,联合国军开始正面进攻187、188师的防御阵地。我军挖战壕、陷进、水沟等,正面防御很是吃力。几天后,狡猾的敌人开着像坦克又不是坦克的怪物,它们用安可改装的推土机,要把188师阵地的工事和掩体全部推平,惨烈的搏斗又开始啦,血肉之躯对抗钢铁洪流,尽管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阻击,但后方的铁原城里,物资和伤员的转移仍未完成。联合国军夺取铁原野心不死,重新组织兵力,再次展开对铁原防线的攻击,整连建制的志愿军士兵一次次的倒下。为了帮助188师,转移的189师残部根据地形和188师一个突击连,以几乎全部牺牲的代价打开阵地上部的曹川水库,阻遏了敌人的攻势,188师1营全体官兵壮烈牺牲,阵地上那抹鲜艳的`红旗是那样的鲜红。
1951年6月10日,经过12天的奋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顽强抗击美军4个师的轮番进攻,共毙伤美军万余人,胜利完成阻击任务,粉碎了美军快速占领铁原、摧毁志愿军后方基地和交通线的企图,为稳定朝鲜战场局势作出巨大贡献,同月,“联合国军”提出停战谈判的协议。
电影结束,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是他们打败了美军夺回了土地,使他们奋不顾身保家卫国,是他们让我们有了幸福的生活。爸爸对我说,如果不打败侵略者,那么被打败的就是我们。志愿军战士和我们都一样,血肉之躯的背后是家乡,是祖国,是民族,我们都会选择在民族危机、生死存亡的时刻向死而生,义无反顾。
用什么词能够准确地形容他们,他们的名字永远光彩熠熠——中国人民志愿军——那个时代、这个时代、未来时代“最可爱的人”!
观《志愿军》有感12
20xx年10月1日,励学党支部举办了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的观影活动。这不是我第一次观看抗美援朝背景的电影,但每次看依然大受震撼。相比于《长津湖》,这部电影对一些事件的前因后果描述的更加清楚,而且对联合国会议的场景和战争场景的'切换更加让人热血沸腾。剧情紧凑,过程紧张,但不乏一些有趣的情节,一些细节的人物描写,让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使整个志愿军战士的形象更加完整。总的来说,我认为这部电影还是值得观看的,能够警醒我们和平的来之不易,让我们珍惜和平,同时居安思危。
观《志愿军》有感13
今天我满怀期待地看了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在新中国创建初期,美军突然开始攻打朝鲜。为了保家卫国,中国志愿军冒着生命危险,不怕牺牲,最终打败美国坦克大军的故事。
当我看到战士们哪怕身受重伤,也依旧冲锋陷阵的时候,我被他们身上英勇无畏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心中不禁感慨:如今幸福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现在真是太幸福了!
长大以后我也要保家卫国。但在这之前,我要好好读书。周恩来总理以前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祖国正在不断地发展,我们只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才能给祖国尽一份力!
观《志愿军》有感14
走出电影院,我的心依旧久久不能平静,心里像压着一块巨大的石头,沉甸甸地令我喘不过气来。虽然外面阳光明媚、风和日丽,虽然车水马龙、人潮涌动的街面上热闹非凡,可我的心依旧沉浸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抗美援朝的战争之中,眼前依旧浮现出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英勇无畏鲜血淋漓血肉模糊的悲壮场面……我不再去想今天的电影院与我小时候的电影院相比有着天壤之别的奢华环境,不再去回忆当年简陋电影里座无虚席人山人海拥挤不堪的画面,更不会去想四十年前电影院的座位与今天电影院的座位相比是多么的简陋……我只想到那场战争的惨烈、牺牲了我们多少中国人民的好儿女、牺牲了多少年轻力壮青春焕发的年轻人。他们中间有的还是尚未长大的孩子,他们是那样一群朝气蓬勃热血沸腾的年轻人。当战争快要打到家门口的时候,他们忘记了自己还是没有长大孩子,忘记了自己是父母的希望,忘记了自己是妻子等待回家的丈夫,忘记了自己是还没有出生婴儿的父亲……多少父母在这场战争中永远地失去了他们的儿子,多少个妻子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她们心爱的丈夫,多少个孩子在这场战争中永远地失去了他们的'父亲……
我的泪伴随着心痛默默地流出眼眶,我的泪在一次次的呜咽中流向心里生生地咽了下去。我知道我笨拙的笔端无法描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无法让那些倒下去的生命在我的文字里让他们安详地回到新中国的怀抱,我抑不住内心对美帝国主义悍然出兵朝鲜挑起这场战争的阴谋与以此来侵略我中华领土的愤恨,任由涩涩的泪水一遍又一遍地流淌。我听见电影院里有微弱的声音在哭泣,我听见人们与我一样偷偷地用纸巾擦拭着眼角的泪水。
1949年,新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百业待兴”的局面,朝鲜内战爆发以来,美国军队屡屡在中朝边境上蓄意妄为地挑衅,民宅民居遭轰炸,贫民百姓无辜惨遭枪杀,尸首异处遍地硝烟,苦不堪言。为了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为了捍卫新中国长久的稳定,1950年10月,在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英明果断的决策下,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抗美援朝”战争拉开了序幕。这是一场举国之战,更是一场保家卫国之战。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950年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84号决议,派遣“联合国军”支援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致使朝鲜内战全面爆发。9月15日以美国军队为主的联合国军(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17个国家)在韩国仁川登陆,开始了大规模的反攻。9月30日北京怀仁堂,毛泽东主席在军事地图面前神情凝重地吸着烟,机要秘书一路小跑不断地向主席递交朝鲜方面的军事情报。10月19日彭德怀奉毛泽东主席令亲自率领并率先从与朝鲜有着一江之隔的辽宁安东(今丹东)跨过鸭绿江,大批志愿军也由此集合过江。
历史记载的松骨峰战役,是入朝志愿军打响的第二场战役中的战斗。在1950年11月寒冷的冬天,志愿军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奉命抢占松骨峰北侧的无名高地,其目的是拦截和击退南逃的美军,为主力部队围歼敌人、夺取第二次战役中的胜利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这场战斗,英勇无畏的志愿军战士面对冰天雪地的寒冷和美国天上的飞机、地上的大炮从不畏惧,他们面对美国先进的武器装备、优质的作战服装,以一当十百千的力量,在无险可守的情况下,像一群勇猛的雄狮,躲飞机的轰炸、滚坦克的碾压、刺刀见红的肉搏战……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啊,杀红了眼睛也要和美军同归于尽。我的心在猛烈地跳动,我在心里不停地叫喊:快跑、快躲,快疏散、快趴下……
当影片放映到最后,1950年11月28日,伍修权将军作为新中国派出的特派代表,走上联合国安理会坐在发言席上,用义正言辞的口气严厉地指出:“我现在带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命令,代表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人民,在这里控诉美国政府武装侵略中国领土台湾是非法的和犯罪的行为”时,我的泪水再一次溢出眼眶。
这是一部极其有教育意义的爱国主义影片。光是在这些数字上,我们就应该记住这段光荣的历史:1950年11月30日,3连以百人之力,击退了数千人美军的5次进攻,为第二次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松骨峰战役全连牺牲111人,仅7人幸存。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被作家魏巍写成了著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他们,也只有他们才配有这样殊荣。
“若有战,召必回。”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观《志愿军》有感15
一身血,两脚泥。谁是那最可爱的人?观看《志愿军》后,我才第一次感受到那种战火纷飞的世界。
1950年,本该是我新中国成立的大好日子。可是,那一架架战斗机,一辆辆坦克,竟出现在了我国国土上。一座座高山,一片片土地,几乎被夷为平地。
就在这时,我们中国志愿军喊起了中国的口号: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那一个个脚印,是那些先烈们冒着凛冽的寒风走来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灵魂!
是啊,谁都想停止战争,正如毛主席所说:“我们中国是最不希望打仗的那一个”。但是,面对敌国的'挑衅,我们能坐以待毙吗?
不,不,绝不!
当志愿军到达松骨峰时,我军的伏击给了美军重重的一棒,可他们却仗着飞机大炮和坦克向我军发起五次进攻。我军伤亡惨重,尸横遍野的土地上,伸出了一只只血迹斑斑的手,告诉了全世界:中国还没有倒下,中国还没有投降!
与此同时,伍修权也正告诉着全世界的代表,中国要反抗美国的侵略!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该站起来了!中国第一次在全世界中抬起了头。
而在那挺拔的松骨峰上,终于传来了胜利的消息!那些被褫夺的土地和尊严终于还给中国了!在这儿,到处都氤氲着鲜血的气味,那是这些战士们的血啊!戴如义独臂架机枪,遗为一座不倒的雕像;一位年轻的志愿军把炸药抓在手上,消灭了敌人,同时也光荣牺牲......
美国啊,不要小看了我们中国,一把枪,一把刀,就能让我们守好边疆,保卫祖国,不受外来者的侵略!
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鲜艳的中国红!
【观《志愿军》有感】相关文章:
观《志愿军》有感05-15
观《志愿军》有感08-26
观《志愿军:存亡之战》有感07-11
《志愿军》观后感01-21
《志愿军》电影观后感10-19
《志愿军:存亡之战》观后感09-28
志愿军:雄兵出击观后感07-17
志愿军雄兵出击观后感04-17
《志愿军:雄兵出击》观后感07-03
观看志愿军雄兵出击观后感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