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天宫课堂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天宫课堂观后感1
八年前,航天员王亚平老师在聂海胜、张晓光老师的协助下开展了首次太空授课,在无数孩子心里种下了航天和科学的种子。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在今天为我们带来了难忘的“天宫课堂”第一课。
在“天宫课堂”里,王亚平、翟志刚、叶光富老师在空间站为我们展示了太空转身、浮力消失、水膜张力、水球光学、泡腾片等实验,让人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与奥秘。在这么多有趣的实验中,我最喜欢的是水球光学实验,当王亚平老师站在水球面前时,我们看见她的模样是反过来的,这是因为水球相当于凸透镜,王亚平老师通过水球呈现的是倒立。
空中的小实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制作一个大水球。
先是用一个放大镜放到水里面制作一个水膜,然后是用水袋往上挤水,把大水球变得很圆很圆,这样就像一个凹凸镜一样,人在它的前面就是倒过来的。然后再往里面挤一点空气就变成了一正一反的两个宇航员,非常神奇。再往里面放一个泡腾片,泡腾片的.泡沫不会出来,而是在大水球里面沸腾,再来一些颜料就变成了五彩斑斓的大水球。
然后又是乒乓球实验,同学们先是在地球上把乒乓球给放在水面上,乒乓球会浮起来。宇航员们在太空舱里面把乒乓球放在水面上也可以浮起来,可是他们把乒乓球一往水里按,乒乓球就浮在了水里,这充分说明了地球与太空的差别,地球有重力,而太空中却没有重力。
看完这次直播我体会到了,一定要好好学习,做祖国的栋梁之材以后会创造出更多神奇的实验。
天宫课堂观后感2
今天下午,在老师的组织下,我们观看了太空授课,叫“天宫课堂”。
通过太空授课的内容,真让我大饱眼福。我知道了宇航员们在飞船是怎样生活的`?太空的厨房功能很全,能吃到又鲜有甜的苹果。他们在飞船上给大家做了实验演示,用一种带吸管的水袋,只要把水挤出来,水就会飘在天空,再用嘴接住,喝下去。王亚平阿姨又把水挤出来,再在水球里加入蓝色的颜料,一颗圆圆的蓝色水球就形成了。接着阿姨再把泡腾片放进水球,泡腾片慢慢地被吸进去,没一会,泡腾片在水球里不断的泡腾,产生了很多小气泡,水球慢慢变成了一个充满欢乐小气泡的气泡球,五颜六色,像极了我们生活的地方。
阿姨又给大家做了“水膜实验”,在圆圆的水膜上放进一朵粉红色的花朵,花朵绽放后颜色更丰富,更美丽了。阿姨又拿来一杯水,把乒乓球放进去,但乒乓球并没有漂浮在水面上,而是沉下去,这就是“乒乓球实验”啦,阿姨说要是在地球上,乒乓球是浮在水面上的,而在太空,因为没有浮力,小球沉了下去。
今天的太空授课让我受益匪浅,太空真奇妙。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科学,将来成为一名科学家。
天宫课堂观后感3
今天,大家一起观看了航天员们在太空所做的实验以及日常的生活是如何进行的,激发了我许多的感想。
在太空,有许多奇妙的画面是陆地上看不到的,就像在太空中,人可以漂浮在空中一样,一切都脱离了地心引力。也有很多实验是陆地上所不能完成的,我都在这一次的直播中看到了,觉得十分的新奇。
我也很敬佩航天员们的无畏,他们经过了重重巨大的考验,日复一日的训练,才能有朝一日,乘坐火箭,登上太空,就好像我们普通人,坐个过山车都会觉得头晕目眩,有极强的失重感,但对航天员来说,游乐园里刺激的项目对他们都是小菜一碟。他们身上的`这种精神非常令我敬佩。
我们也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坚持自己的梦想,也祝愿祖国的航天事业越来越伟大!
天宫课堂观后感4
今天,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天宫课堂”,我觉得祖国的航天技术越来越强大了,我真为祖国感到自豪。现在神舟十三号宇宙飞船上的航天员,要在天上工作、生活六个月,简直太厉害了!而且宇宙飞船上也有很多高科技,比如太空跑步机,能在太空储存食物的冰箱,还有一台电子显微镜……那里还有一台神奇的饮水器,它把水挤出来之后航天员就能“吃水”了。大家都觉得在太空的一切都是失重的,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乒乓球放进水里就不会失重,我觉得太空太奇妙了!
一堂生动的“太空课”,足以让一中明发的“大爱少年”立起“仰望星空”的精神坐标,清晰“脚踏实地”的方法结论,从而让他们发生从“知”到“行”的积极转变。
当“星辰大海”越发成为一句流行的热词,我们更要读懂这其中所承载的.奋斗历程、所激发的壮志豪情。在“天宫课堂”上,让我们一起心怀宇宙的浪漫秘密、珍惜成就的来之不易、逐梦未来的星辰大海。
天宫课堂观后感5
“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在广阔无边的宇宙中,存藏着无数的奥秘……
20xx年3月23日下午,天空三人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带领着我们探索宇宙,在这次“天空课堂”中,我们跟随着航天员参观了他们的航舱。空间十分低矮,四周摆放了许多的器材,就连床铺也没有太大的空间,王亚平的.床头还贴满了一张张与女儿站在一起的照片。看着他们一个个绘声绘色地为我们讲述着知识,我不禁鼻子一酸,这几位航天员一定都非常想念家人,但是他们为了能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舍小家为大家,飞向宇宙,去攀登航天科技的高峰!
而在航天员做的实验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冰雪实验,只见王亚平老师拿出了过饱和醋酸钠溶液滴在空中,立刻变成了一个顽皮的小球,接着王亚平老师又拿出乐沾满结晶核的毛根轻轻碰了碰水球,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只见小水球慢慢变成了晶球,这让我惊叹不已,原来这是因为乙酸钠溶液在温度高的水中溶解度非常高,很容易形成过饱和溶液,在这种溶液中,只要有一点结晶核颗粒,就能放出热量,变成“热球”。
这几年来,我国的科技正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汽车导航、扫码支付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不少方便,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的生活,努力克服困难,掌握科学知识,将来为祖国出一份力。
天宫课堂观后感6
太空应该是最神秘的了,它和地球真是天壤之别。今天我居家观看了一个特别有趣的节目——《太空授课》。
“同学们,你们好!”进入直播,一个响亮的声音正和我们打招呼。今天是由天宫教师王亚平、翟志刚、叶光富在神舟号给大家授课。
王亚平老师让我们拿出乒乓球放进水水中,在地球上的乒乓球有一定的浮力,所以会在水中漂浮起来。可在太空呢?你们看,王亚平老师将乒乓球放入水杯里,乒乓球像在地球上一样浮在水面上,不急,接着看,王老师拿出一个橘红色的吸管,轻轻把乒乓球往下压。和在地球上不同的是,乒乓球缓缓下沉,竟在水中漂浮着。哇!浮力消失了,好神奇呀!这个实验让我大吃一惊,宇宙中还有这么多我们未探索到的事情呢?
接着王亚平老师用舱里的再生水做了一个水膜,怎么做的呢?只见她拿出一个像放大镜框一样的物品,伸进水袋里,再拿出时,圆圈框里就被带出了一个水膜!她把水膜放在桌子上,一点一点的滴水,更为奇特的是,水膜竟变成了一个大大的水球,还一滴不漏。这个水球像一个水晶球一样,人透过它看另一面的人,看到的是一个倒立的人。这让我又大吃了一惊!这时王亚平老师让叶老师用针管吸出了水球里的气泡,然后又在中心注入了一个气泡水,水泡越来越大,晶莹剔透的非常可爱。王老师精彩的实验引来同学们的阵阵掌声,王老师再次来到水球前,这次球中形成了一正一反两个人像。这种效果在地球上是很难做到的.。太空的一切真是太奇妙了!
奇妙的实验继续中,泡腾片是一个常见的冲水喝的维生素,放入水中会产生许多气泡。王亚平老师想将半个泡腾片放入水球中,但是一个普通的水球可不好看,她便往水球里注入了蓝色素。再放入泡腾片,果然产生了许多美丽的水泡,水球呈现了一些蓝色、黄色,就像地球一样美丽。
一个小时很快过去了,这次的太空之旅也在我们的意犹未尽中结束了。长大后,我也要当一名宇航员,去探索更多的太空奥秘!
天宫课堂观后感7
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的太空授课活动“天宫课堂”第一课于12月9日下午15时40分开课了,我校17个班的同学们满怀期待地早早等候在教室里、家里准时通过直播参与“天宫课堂”的学习,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下午。
神舟十三号乘组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在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向同学们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
通过“天宫一号”授课,让同学们第一次直观地看到宇航员们工作、生活的场景。通过3名航天员的讲解,大家知道了为什么水滴在太空与在地面会呈现不一样的`状态、失重条件下如何测量物体质量、陀螺的旋转有何奥秘……这些都大大激发了同学们感知宇宙奥秘、参与科学知识体验探索的兴趣和决心。
将近1个小时的太空课到了尾声,王亚平为同学们送上了和8年前首次太空授课同样的祝福:“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同学们,期待下次再见!”观看结束,同学们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纷纷将今天学习的收获和感悟用绘画、手抄报和观后感的形式记录下来。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我们探索太空的脚步永不停歇。仰望星空,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后继。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个民族才有希望。本次“天宫课堂”的学习,在孩子们心中播下航天梦的种子,我们要学习航天员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精神,努力学习,踏实上进,向伟大的航天事业工作者们致敬,为成为下一代中国航天事业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天宫课堂观后感8
3月23日下午,我收看了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并直播的“天宫课堂”第二课。这是中国空间站的第二次太空授课。
本次的太空授课活动中主讲老师依然是女航天员王亚平,指令长翟志刚担任摄像,叶光富从旁协助。在轨演示的四个实验分别是: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和太空抛物实验。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太空“冰雪”实验。王亚平老师将袋子里的过饱和乙酸钠溶液挤出来,在空中形成一个液体球,接着用一根沾有结晶核的棉棒触碰了这个小球,液体球迅速结晶,结晶后的小球看起来就像冬天的冰球。但这个”冰球“竟然是个热球!
结合之前学过的有关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化学知识我知道:只有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才会出现结晶沉淀。所以在过饱和乙酸钠溶液里只要有一丁点的结晶和颗粒,就能迅速打破它的稳定状,析出大量晶体,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热量。
王亚平老师的进一步解释道:“在地面上,我们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要用到容器,所以结晶的形状很容易受到容器外形的影响。但是在太空中,我们可以把它悬浮在空中。失重环境下,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挤出的'液体形成了一个饱满均匀的液体小球,所以当它结晶之后,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通过本次的直播课我的内心被太空的浩瀚、科学的神奇和祖国先进的的航天技术深深震撼着。
天宫课堂观后感9
今天期盼已久的《天宫课堂》又开课啦!当航天员王亚平阿姨在空间站抛出冰墩墩时,我简直惊呆了!它怎么不会掉下去,而是保持向前滑行呢?如果我在空间站里立定跳远会发生什么事呢?我要去书里找找答案,探究一番啦!
天宫课堂观后感10
老师说神舟十三号要在太空上与我们直播,我们集体开心的欢呼起来。
在直播中,宇航员王亚平阿姨向我们介绍了睡眠舱和他们的运行设备,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制作一个大水球。
先是用一个放大镜放到桌子上,用水在住上挤水,使它变成又圆又大的一个球,王亚平老师用一根针扎入那个水球中,令我惊讶的是,那个水球竟然没有破,老师把空气灌入水球内,水球中间竟然出现了一个小球,仿佛就是水中的'一个泡泡,泡泡外层照着的人是倒立的,内层却是正着的。所以说老师又把球内的泡泡给吸了出来。老师先把颜色倒入这个泡泡的体内,然后他把泡腾片给放了进去,球内立刻产生了许多泡泡,就像是视觉盛宴,一堆堆泡泡往外挤了出来。
这次直播让我理解到了很多东西,科学无处不在,比如太空上的细胞的神奇变化,还告诉我们,我们要好好学习,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天宫课堂观后感11
今天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的一天,因为老师和我们一起观看了天宫课堂。
通过观看天宫课堂我知道了,为什么三位航天员的脸看上去胖胖的,因为失重环境会导致他(她)们的血液分布和地面不同,下肢的血液会上涌,所以他(她)们的脸看起来胖胖的。
王亚平老师做了好几个小实验,其中我特别感兴趣的一项实验就是“泡腾片实验”,王亚平老师将泡腾片放入蓝色水球里面,泡腾片在水球里面不断的`冒泡,产生了许多欢乐的小气泡。水球逐渐变成了一个充满欢乐气泡的气泡球,而且伴随着气泡的产生还有阵阵的香气。哇!真是太神奇了。这个实验把同学们看的目瞪口呆,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我不禁在心里产生了一个念头,我也特别想去天宫亲自做一下这个实验。
转身,可是转着转着他就飘起来了。然后他深呼吸一口气,他选择了深呼吸这个转身,结果他只是跳了起来,没有转身。他给我们展示了如何在太空中转身。第1种就是借助工具转身。第2种就是把双手伸开。等转身完后再把双手伸回来。第3种是将右手旋转就可以转身了。
这个实验太神奇了,向所有宇航员致敬。这是多少人的梦想,希望祖国越来越强大。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即为信仰。
天宫课堂观后感12
今天我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我很好奇:为什么空间舱不会被地球甩出去。主持人通过一项模拟解答了我们的.疑惑。只见他把杯子套上绳子在那里甩,我发现杯子里的水一滴都没有洒,它就跟空间站一样。原来是做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不断改变它的运动方向。这样杯子里的水就不会洒了。我觉得这实在太神奇了!以后我要认真学习,争取机会为国发力,让中国的航空能力更上一层楼!
天宫课堂观后感13
“我们不是诗人,我们只是万千浪漫而隽永的名字。神舟是我的名字;嫦娥,是我的名字;北斗天宫,祝融羲和,都是我的名字。”
天上星河转
今天观看了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太空授课,我们换了一间新教室——问天实验舱。问天实验舱有六层楼那么高,陈冬老师和刘洋老师带我们参观了问天实验舱,蔡旭哲老师则作为摄影师跟拍。首先看到了睡眠区,让我关注到的是舱壁上的`三张家庭合照。我突然想起了一句话“正是因为你爱的人住在这里,宇宙才有了意义。”之后我们参观了生活区、太空厨房、太空自行车……直播的每一分钟都让我觉得他们在把以前的传说故事变成现实。
星河欲转千帆舞
到了科学实验部分,我感受到了地面与太空不同。毛细效应实验,相同的实验仪器却有不同的现象。地面的细管水面上升慢,但太空中上升的非常之快。原因是太空无重力束缚,表面张力作用驱动才会这样之快。毛细作用在太空中的应用也有很多,例如:高空热管等。“水球变懒实验”也非常的有趣。我明白了如何减少震动带来的影响,微重力环境中,将空心钢球加入水球中,使流体震动发生一定变化,震动就减小了很多。太空趣味饮水,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实验。在地面上,液体灌越高,吮吸越费力。但在微重力环境下,两米长的饮水管也很轻松就喝到了,非常神奇。还有会翻跟头和掉头的扳手,陈冬老师说这是贾尼别科夫效应,在地球中不容易看到,与质量分布有关,但在太空中是小菜一碟。
让种子在太空发芽
陈冬老师用神奇的MR眼镜带我们用第一视角观看了拟南芥的提取,还拍了实验的照片发送到地面。用一个动画直观地展现了水稻七十多天的生长,从种子变成了植株。实验箱里有高杆和矮杆两种水稻,我还了解到了实验箱上方的水泡泡,其实是水稻的吐水现象,在微重力环境下很好观察到。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属于中国航天的浪漫,便是把古老的神话变成了现实。在我看不到的星空里,你实现着我的梦想。期待凯旋!期待中国航天!
天宫课堂观后感14
今天,罗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天宫课堂的直播,授课老师分别是:景海鹏,桂海潮以及朱杨柱老师,他们三个都是很优秀的宇航员!
三位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太空知识以及有趣的实验,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乒乓球实验和球形火焰。
首先要先准备好要用的材料:一个饮水袋、一个球拍和一个带有吸汗巾的球拍,就可以了。然后用饮水袋挤出一个小水球,挤落下来的小水球不但没有掉到地上,反而还在空中“翩翩起舞”,用球拍,去拍打乒乓球,小水球还是完好无损,一点都没有破碎,真的`是太神奇了!老师们还能打乒乓球”呢!
做球形火焰这个实验要先准备好:打火机、蜡烛、一个黑色的板子,就好了。先用打火机把蜡烛点着,然后再用一个黑色的板子挡在蜡烛的后面,接下来就见证奇迹的时刻,蜡烛的火焰变成了一个半圆形,那一瞬间,就像是“孔雀开屏”,真的太神奇了。
通过这三位叔叔的讲解,我知道了更多的太空知识!让我对太空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幻想,我长大了也要当一名宇航员,上神奇的太空看一看!
天宫课堂观后感15
今天的《天宫课堂》给了我极大的震撼:球形火焰、奇妙乒乓球实验、动量守恒实验、又见陀螺实验,还有梦天实验舱介绍和天地互动环节等,真可谓样样俱全。
其中我最喜欢独特神秘的球形火焰,他展示了微重力环境下蜡烛燃烧产生的球形火焰现象、重力的重要影响和燃烧研究的重要意义。瞧!航天员点燃蜡烛了,一团黄色的火焰像得到靠山了一样放肆地燃烧着,形状和微缩的鸟巢没有什么区别。这时,明亮的.黄里出现了若隐若现的蓝,形状也变得规整起来,好似一个小球。紧接着,蓝火吞没了大半个黄色的火焰,又把剩下的也吞并了,好不神奇!
听完桂海潮的解释后,我恍然大悟,在地球上,因为重力影响,所以火焰下半部分宽大,上半部分细小。而在太空中,由于没有重力的影响,每个方向力度均匀,所以火焰呈球形。
看完这次直播,我不禁对浩瀚宇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黑洞是怎么产生的?空间站是用什么材质打造而成?宇宙中有其他生命存在吗?宇宙中有哪些射线呢?真希望我也能成为一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一探究竟。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靠的是人民的力量,靠的是科技的力量。我们身负重任,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未来而读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天宫课堂观后感】相关文章:
天宫课堂观后感01-27
天宫课堂观后感(经典)07-11
天宫课堂观后感06-14
天宫课堂观后感01-14
天宫课堂的观后感11-11
《天宫课堂》观后感11-02
天宫课堂观后感【精】12-29
天宫课堂观后感【荐】10-22
天宫课堂观后感【热门】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