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马嵬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嵬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马嵬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
一、介绍咏史类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1、疏通文意;
2、弄清诗中的历史事件;
3、作者对这件事的看法;
4、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5、知人论世,弄清主旨。
即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正音断句,朗诵全诗。
马嵬(wéi)(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gēng)/九州,他生/未卜(bǔ)/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tuò),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疏通文意。
首联:传说海外还有九个同样的“九州”,但不管来生如何,今生的夫妇缘分已经断绝了。
颔联:只听到禁卫军中传来夜间巡逻的梆子声,再也不能听到宫中鸡人打鸣报时的声音了。
颈联:事变发生那天军队停滞不前,当年七夕节时嘲笑牛郎织女一年只能见一次面。
尾联: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还不如普通老百姓那样可以夫妻恩爱,长相厮守。
三、细读全诗,理清作者态度。
1、这一事件的主要人物唐玄宗当时内心是什么感受?你怎么看得出来?
悲凉、无奈、痛苦
2、对于此时痛心无奈的皇帝的遭遇你怎么看?
咎由自取、自作自受、活该、……
对身为皇帝的唐玄宗,因贪图美色、不理朝政、造成国家动乱而感到悲哀。
……
3、诗人对唐玄宗之悲有何态度?
讽刺批判的态度
四、分析诗歌表达技巧。
1、前人对这首诗评论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你能从叙事的委婉方面说说“用笔至细”,从对比反衬的角度说说“讽意至深”吗?
“用笔至细”:
1、倒叙的叙事手法;
2、措辞的委婉,如“空闻”“如何”等;
3、立意含蓄。(最后在对比中点明主旨)
“讽意至深”:
1、否认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
2、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
3、结尾通过问句深化主题。
五、知人论世,探究主旨。
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淫误国,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抒发了诗人渴望贤君、忧国忧民之思。
借抒兴亡之感慨,暗含壮志难酬之悲凉
六、背诵全诗
……徒闻……,他生……。
空闻……,无复……。
此日……,当时……。
如何……,不及……。
以上是本次课的教学思路。
对于本次课,结合自身上课的情况和听课老师的点评,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课堂内容不够“活”,丰富。主要体现在这几个环节,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并没有把诗中没有写到的内容补充完整,只是把文意罗列出来了,而没有把诗歌最重要的部分——神,讲出来,不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全诗,比如在分析第一联中,没有将杨贵妃与唐玄宗的故事交代清楚,所谓的“他生未卜此生休”,这里的夫妻缘分应该更加详细点出;第二、三联中今昔的对比具体的内容也应该交代清楚;最后一联中,学生多数只看到了唐玄宗昏庸的一面,而看不出他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这里应该具体交代一下唐玄宗的.功绩,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要表达的讽刺批判意味,明白人的成败也许就在稍微不注意之间这个道理。
第二个不活的地方在赏析诗歌表达技巧这个环节,引导学生“用笔至细,讽意至深”过程中过于表层,“用笔至细”应该从全诗选择的具体事例入手,切入点很小,但是每件是都能起到表达主旨的作用,使得全诗一波三折,寓意深远;“讽意至深”今昔的对比突显唐玄宗的个人遭遇之悲,暗含讽刺意味,结尾一句对比中使得主旨鲜明,立意更显含蓄。
2、没有抓住正确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这主要体现在辨析态度这个环节,在提问学生对唐玄宗的遭遇你怎么看时,有学生回答道:“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是因为唐玄宗贪图色情”,这里学生用了“色情”这个词语来形容,这是不恰当的,但是教师并没有指出不对之处,这里应该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辨析“色情”跟“情色”的区别,进一步体会语文用语的准确性。
总而言之,对于这节课,个人以为自己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对文本的解读不够深入,没有更深入地吃透文本,以致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也只能流于表层。引导学生的能力有待提高,语言的表述和逻辑有待提高。
一言蔽之:多读书,多思考,多积累,多提高。
马嵬教学反思2
我讲李商隐《马嵬》这一课时,我以李杨的爱情做了一个精彩的导入,引起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然后在让他们细细品味,慢慢鉴赏。
先是李商隐和本诗的背景简介,接着我让学生齐读并反复吟咏了这首诗。并提出最能体现本诗感情基调的词是什么以及诗中几个关键字词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整体感知整首诗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叙述。主体部分放在赏析本首诗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和主旨的分析。最后,指导怀古咏史诗的特点和常常出现的主题,让学生了解并学习如何鉴赏怀古咏史诗,并举出具体实例来训练,现学现用,当堂练习,巩固提高。
对讲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引起我的关注。一让学生回答问题,课堂上就很不安静,许多同学都在说话,站着的同学生怕怕回答错了,而坐着的.就一直抓着李杨的爱情,聊个不停,或者就一句话都不说,把头埋得很低。为解决他们的这一问题,我需要经常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表扬,让他们积极发言。
学生主动发言,能促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同时勇气得以锻炼,这些为了自身发展的机会学生自己就这样轻易的舍弃掉了。是什么原因?是不知怎么回答?还是不愿意回答?或者是怕答错了?以前和学生谈心,得知以上情况都有。
课后反思得知课堂上要体现“以学生为主”,活动再丰富些。令我困惑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让他们进行讨论,所花费的时间与在讨论中所获得的价值是成正比的吗?
但如不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我们的教育可能事倍功半;如果我们能探索出一条能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途径,我们的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我们应该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不应该增加他们的精神负担,整个课堂应该是轻松活跃的,不应该拘束,但是也不能没有纪律可言,要学会欲擒故纵。
马嵬教学反思3
这个课例的创意之一,在于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之美。
说、读、品、写四个教学环节,起承转合,环环相扣,清晰勾勒出了阅读活动的基本过程;铺垫、感悟、赏析、拓展四个教学步骤,层层推波,步步助澜,使学生亲身经历了一次有声有色、精彩纷呈的语文实践活动。
这个课例的创意之二,在于“无提问”的教学设计之美。
全节课没有“提问”,但有“问题”。“问题”的表述很有艺术性,从形式上看是让学生寻读、对读、品读、选写等,而从设计的目的上看,则是暗示了课文的学习重点、难点、关键点,暗示了课文的写作技巧,而且结合示例,还巧妙暗示了诗歌鉴赏的方式和方法。
这个课例的创意之三,在于落英缤纷的教学细节之美。
如“读星星”这个教学环节,教者采取听读、齐读、寻读、对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读出了诗歌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也读出了诗歌的情韵之流、意境之美。其中特别是“寻读”部分,教者借助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读出了诗人笔下的“一颗炽热的心”、“二种黑暗的现实”(一种写满苦难的现实,一种像冬天般冰冷的.现实)、“三个美好的世界”(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的世界)。落英缤纷的教学细节,既有力推动了学生对诗歌文本的深层解读,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
马嵬教学反思4
今天提前给孩子们上了李商隐先生的《马嵬》,为什么说提前呢?因为珠海市新教师培训需要上交老师的讲课视频,我本来上学期在新教师汇报课上已经录过视频了,可是昨晚接到“噩耗”,说上次给我录的视频没声音,要重录,于是从昨天下午第八节和整个晚自习都用来准备今天的视频录制内容。
当然,首先是选讲课内容,纵观还没有讲到的课文,只有《李商隐诗二首》中的诗歌可以一节课讲完一节,但是《锦瑟》主旨历来都有争论,况且意境很难捉摸,用来做录制可能在课堂上会出现问题,于是只剩下《马嵬》了。《马嵬》其实还是挺适合的,因为“马嵬之变”这个故事讲得乃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而且学生应该比较熟悉、比较好奇此段故事,所以,我想《马嵬》应该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然后此诗的主题比较明确,但也可以作其他方面的探索。基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学懂这首诗,我选择课它。
经过参看《唐诗鉴赏词典》中霍松林老先生(他可是我们陕西师范大学宝贝级的教授了,在全国古典文学这一块可以说名声在外了)对《马嵬》一诗的鉴赏及其他名家对这首诗的鉴赏,我设计了对本诗歌的讲解思路,制作了自认为还是比较精美的课件,于是就准备登台了。课程开始的时候,气氛比较闷一些,远没有平时课堂的活跃,主要出现背诵此诗的时候,过了有近30多秒没人敢试一试,最后终于有学生能够背诵全诗了,气氛应该是在这里开始好转的'吧?随着课程的进展,诗歌的故事内容越来越清晰了,孩子们也越踊跃了。当说到玄宗诗歌什么样的人的时候,其中不乏学生大喊“玄宗是个大色狼”,我一听无语了,虽然玄宗因为贵妃而误国,可是玄宗后半生最爱的或者说唯一爱的也只有贵妃吧,只有花心的人才能称之为色狼吧?玄宗可不花心,反而很痴情。课文中还有很多模仿情节,这些情节不是提前预设的,而是上课看到学生表情激动才临时想出来得,比如,假如诗人和玄宗见面了,用指责的语气模仿一下诗人对唐玄宗的说的话,另外,想想一下假如当时玄宗没有赐死贵妃的话,结局又会怎么样呢?用这些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诗歌的内涵。课堂进行的还算如人意,可是存在的问题不少:
1、板书没有设计好,在汇报课上课前也是板书经过师傅的指导,才改好的,这次板书过少原因在于,平时讲课板书的内容少,多半在课件上,自己没有再往黑板上写了,以后要准备教学设计的时候就需要设计板书了,这还是在于平时注重细节。
2、上课讲的内容比较多,学生思考时间不多,上课时讲到了兴头,就一不小心自己代劳了,这在以后要注意,我不是在演讲,而是给学生讲解课文,重要的是学生能够从中获取些许收获。
至于优点嘛,“课堂灵活一些了”,这是师傅的评价!师傅一语中的,语文嘛,就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马嵬教学反思5
《程门立雪》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成语故事,情节生动、感情真挚,易引起学生共鸣。本课通过描述宋朝著名学者杨时和同学去向程颐老师请教问题时,不愿意打扰老 师午睡,宁愿在风雪中等待这一故事,体会他尊敬老师的情感和爱学习的好品质,同时知道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培养尊敬师长的'情感,是一篇民族精神 教育的好文章。本案例遵循培养学生欣赏、认同并实践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通 过诵读《弟子规》了解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为学习课文作铺垫;从学生熟知的祖国优秀文化《三字经》引入课文,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第一小节入手,既 让学生对杨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又能融识字于语言环境之中。通过寻找"杨"的形近字、"著名"的近义词、不同句式的说话训练来体会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精 妙。
学生在边听边记、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形成中,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初步了解"程门立雪"这个成语的意思,在潜移默化中感悟成语的特点,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马嵬教学反思6
我讲李商隐《马嵬》这一课时,正巧赶上教育局领导到校推门听课。我很荣幸的中标了。面对那几个教育专家,尽管头天晚上备课备到十二点才休息,但内心还是充满了忐忑、激动,情不自禁的紧张感突然袭击,我有点慌乱。上课铃声响起前,我深吸几口气,稳定一下激动的情绪。第一排做到李进与和月光依然在喧闹,等我要求做好上课准备时二人才安静下来。调整理顺了思绪,开始上课。我满怀激情的做了一个精彩的导入,学生们也许是看到教师后排坐的有听课的老师,每个人坐姿都很端正,个个精神抖擞,情绪饱满,比以前上课的听课状态好的多。
先是李商隐和本诗的背景简介,接着我让学生齐读并反复吟咏了这首诗。并提出最能体现本诗感情基调的词是什么以及诗中几个关键字词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整体感知整首诗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叙述。主体部分放在赏析本首诗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和主旨的分析。最后,指导怀古咏史诗的特点和常常出现的主题,让学生了解并学习如何鉴赏怀古咏史诗,并举出具体实例来训练,现学现用,当堂练习,巩固提高。
对讲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引起我的关注。一让学生回答问题,课堂上就很安静,许多同学都保持沉默,生怕一发言就会丢掉人格似的。我本知道他们也有拘束感,怕回答错了还不如不回答。为解决他们的思想包袱,我先前也没少强调让他们放松大胆的发言,言者精神可佳,并时常进行鼓励和表扬那些发言积极的同学。可是,哪一个老师不希望在上课时看到学生踊跃发言的'精彩表现,尤其是在有听课专家的情况下。我心知这是急不得的,于是使出浑身解数,启发、点拨学生沿着我引导的思路顺藤摸瓜,终于,我的激发使得几个学生陆续举起手来了。看到有学生主动发言,我内心充满了一丝喜悦。
学生主动发言,能促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同时勇气得以锻炼,这些为了自身发展的机会学生自己就这样轻易的舍弃掉了。是什么原因?是不知怎么回答?还是不愿意回答?或者是怕答错了?以前和学生谈心,得知以上情况都有。
课后我找听课的专家交流并请他们提出批评和指正。张老师说,课堂上要体现“以学生为主”,活动再丰富些。令我困惑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让他们进行讨论,所花费的时间与在讨论中所获得的价值是成正比的吗?
但如不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我们的教育可能事倍功半;如果我们能探索出一条能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途径,我们的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马嵬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对“教学反思”的反思07-29
教学的反思10-12
教学反思12-31
教学反思05-17
教学技能教学反思01-08
《旋转》的教学反思04-20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04-21
《雾凇》教学反思04-22
zcs教学反思04-22
bpmf教学反思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