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应用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3-05 09:30:2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合集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说课稿合集9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我设计的一本书》是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下册的内容,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类型课。把书封设计的学习与装饰学生自己喜爱的书结合,通过设计自己喜爱书籍的封面,掌握书籍封面设计的基本技巧,培养其设计意识。

  2、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是通过借助文字图形这个相对抽象的设计元素进行书籍封面设计的思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封面设计的规律性知识。提高学生对书籍封面设计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封面审美价值的本质认识、美术基础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在调查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对书籍封面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

  能够初步掌握书籍封面版式设计的要求与方法。

  (3)发展目标:

  能够把文字图形作为一种独立的设计元素,设计自己喜爱书籍的封面。

  (4)情感目标:

  A.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B.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观察事物,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

  (2)难点

  如何构思立意,运用文字图形的主次关系,以及考虑文字的大小、颜色、位置等因素去进行封面设计,攻破这一难点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讲解:一、运用手工绘画表现;二、运用多媒体手段对封面多层次的展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我准备用下列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

  1、说教法

  教是为了学服务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使本课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实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一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动画小朋友先用线条画出一本打开的书,在封面上适当位置添上书名,变换多种字体及大小,选择适当的确定。按同样的方法添上作者、出版社名等文字以及封面画,设计好封面后,接着设计书脊、封底、及内业。

  (2)、观察比较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师生共同欣赏装帧、设计精美的书籍,交流分析美在哪,妙在何处,谈谈你喜欢那种风格的设计。从而总结、寻找规律及方法。封面、插图可以绘画,也可以剪贴。

  让学生在比较、讨论、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3)、范例教学法

  根据心里学原理再造想像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图样、图解、符号纪录等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的形象的过程。因此,我真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展示教学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精彩感性书籍设计图片和范例欣赏启发学生灵感,丰富和完善学生构思与创作。

  (4)、直观演示练习法

  直观演示书籍设计步骤,激发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书籍设计作品。六人一组自由组合或随机组合,讨论设计方案,具体分工。

  三、说学法

  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利用文字图形元素进行封面设计,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文字在此不再只是作为一种进行识别与交流的语言符号而存在,更多被看成一种可以进行造型变化与设

  计的抽象图形。强调文字的主次,考虑其大小、颜色、位置等因素的整体设计。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学生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

  四、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将采用以下步骤:激情引趣,导入新课――分析、讲解、演示――学生自主创作――评价、总结。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首先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谈谈课前到市场调查,到书店观摩各具特色的书籍封面的情况,建议学生把喜爱的书籍封面记录下来,以学生作市场调查的图片导入,在交流不同表现形式的书封设计资料的同时,用多媒体展示封面设计的相关图例,使学生讨论时根据类别有所对照。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树立学习信心,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愉悦的享受,为学好本课搭好基架。

  2、分析讲解课文范画,感知课文

  通过教材供的书籍封面的展开图片,使学生了解到完整的书籍封面设计是封面、书脊、封底的统一设计,在设计时要认真综合考虑。文字的主次、疏密、虚实关系,以及文字的其他各种设计处理都直接关系到整个设计的效果,分析时,加以强调。重点关注两个部分,其一是采用对称或均衡的布局形式设计书籍封面,其二是利用非均衡的布局形式设计具有个性的书籍封面,并提示可设计系列书封,对设计制作时运用的材料、手法给予一定提示使学生获得更多信息,用作学生练习时参考。

  3、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美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它要求学生在敏锐视、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独特的想象,而且还要把这些独特的意念通过具体的方法表达出来。据此,我采取让学生发挥个性思维,择优选用,协同创作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具体创作设计。每人都可设计方案,多人一组交流,选择可行的、较好的方案分工设计绘画。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设计过程中的合作精神,调动少数基础差的学生积极投入集体,做好自己分内的事。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合作时动手、动脑,同时让他们得到精神上的美好享受。

  学生创作中放轻声的、轻松的音乐。因为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发达,美术和音乐是促进右脑进一步发展的最好选择。

  及时辅导学生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小组评价、总结。

  学生设计装订好书后,相互欣赏作品,尝试分析、评价自己或他人作品,促使审美能力提高。

  五、说板书设计:

  美术课的板书应融画与一体,因此,在教学中,应将作画过程与板书相结合,将范画、多媒体相对应,做到直观清楚,突出主题,照顾全面。

说课稿 篇2

  课题: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乙酸。

  一、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Ⅱ为教材,乙酸是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二课时的内容。

  乙酸的俗名是醋酸,是学生常见常用的生活用品,九年级化学已经简单介绍了乙酸的用途,本节课在此基础之上,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进一步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乙酸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烃的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可以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烃基与官能团位置的立体结构模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合物打下方法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的编排意图,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方面,要知道乙酸的分子结构,掌握乙酸得主要性质;了解酯化反应及其历程;了解乙酸的用途;初步学习制备乙酸乙酯的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设计实验探究乙酸的酸性强弱,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制备乙酸乙酯,进一步学习观察、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设计实验、实验操作,体验成功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自主、探究、合作的优良品质。通过生活现象的解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教学重难点

  综合以上教学目标,我把乙酸的化学性质定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乙酸与乙醇的分子间脱水形式有两种可能,在酯化反应中究竟按哪种方式脱水,是无法在本节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的,只能通过“示踪原子法”的讲解和模拟反应历程来说明。所以酯化反应的历程是本节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

  就学情而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积累了一些关于醋酸的认识,并且已经知道了酸的一些通性,为本节课探究乙酸的性质奠定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而且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说教法和学法

  基于以上对学情的分析,根据有机物知识的教学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实验探究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设计实验探究乙酸的酸性强弱;亲手实验制备乙酸乙酯,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突出本节的重点;通过多媒体模拟反应历程,突破难点;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拥有成功感,体验化学学科的实用性。

  五、说教学程序

  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本节安排以下六个部分。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那么大家知道醋的来历吗?然后我讲述醋的来历的小故事,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并指出醋中含有3%—5%的乙酸,乙酸的俗称就是醋酸。我从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入手,自然引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乙酸的物理性质

  在化学上我们研究一个物质的性质,一般都要研究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乙酸物理

  性质的学习我采用由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调动五官,去看、去闻,然后总结出乙酸的主要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三)实验探究乙酸的酸性强弱

  初中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习过乙酸是一种有机酸,具有酸的通性,那么酸具有哪些通性呢?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入手,可以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降低学生的心理难度。通过回忆,学生可以归纳出酸可以使指示剂变色,能和活泼金属反应,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等等。这时,我乘胜追击,乙酸与我们常见的酸,例如亚硫酸、碳酸相比,酸性强弱如何呢?讨论是创造的催化剂!这时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用多媒体展示实验仪器及药品,分组讨论实验方案,讨论之后,学生可能得出不同种实验方案,如使用紫色石蕊试纸,与金属、碱等反应,与碳酸钠、亚硫酸钠混合等。得出方案后,我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最终得出乙酸的酸性是小于亚硫酸和大于碳酸的,充分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

  知道是什么就会想问为什么,乙酸具有酸性,那么乙酸为什么具有酸性呢?物质的性质是由其结构决定的,那么使乙酸表现酸性的官能团是什么呢?这时我展示乙酸分子的结构模型,并指出羧基。由性质追踪物质的结构,由物质的结构解释物质的性质,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树立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念。

  (四)进一步探究乙酸的化学性质——酯化反应

  俗话说,“酒是陈的香”,在酒储藏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生成了有香味的化学物质呢?此时,我让学生思考乙醇氧化可以变成什么物质?是不是乙酸和乙醇之间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从而引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乙酸性质的欲望。接着我让学生利用所提供的试剂和仪器亲手制作出这种具有香味的物质。在实验之前,我将展示实验用品和装置,展示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在我的指导下通过实验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上层得到无色油状的液体,并有诱人的香味。这时我指出这种具有诱人香味的液体就是乙酸乙酯。此时引出酯化反应的定义可谓水到渠成。酯化反应生成了水,组成水的一个氢原子和一个羟基是从何而来呢?这时学生能想到两种反应的途径,我通过同位素示踪法的介绍,多媒体模拟反应历程,帮助同学建立起在酯化反应中是酸脱羟基,醇脱氢的认识,从而突破了难点。再提供乙酸、乙醇及乙酸乙酯的沸点、密度、溶解性等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在反应中饱和碳酸钠起着什么作用呢?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在此环节中,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技能,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整理归纳,强化方法

  在课的结尾师生共同回顾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乙酸的性质以及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方法,并将乙酸的性质和上节课所学的乙醇的性质作比较,形成整节内容的知识网络。

  (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习知识并不是将知识束之高阁,而是要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时我用多媒体列出生活中乙酸的一些用途,要求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去解释,既检验了新知识的学习,又体现了课标的`要求——教学要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六、教学特色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由生活走进化学,通过探究实验来突出重点,利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难点,最后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化学新课程由“生活走进化学,由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七、板书设计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1. 酸性:HCl>CH3COOH > H2CO3

  2. 酯化反应:

  CH3COOH+CH3CH2OH

  (三)结构

  化学式:C2H4O2

  结构式:

  结构简式:CH3COOH

  CH3COOCH2CH3 + H2O

说课稿 篇3

  一、 教学内容

  歌曲《数鸭子》是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的歌曲。

  二、 教材分析

  《数鸭子》是一首颇具说唱风格、形象生动、活泼有趣的童谣歌曲。歌词描述了小朋友看到鸭群游过大桥、兴奋地数鸭子的情景。歌曲前后皆有说唱结合,表现出儿童活泼可爱的天性,童趣盎然。歌曲第一段描述小朋友们在门前大桥下数鸭的情景,第二段以老爷爷风趣幽默的口吻教育孩子平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别贪玩忘了上学,还形象地告诉孩子们考试时千万别抱回“鸭蛋”,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1.完整而有表情地演唱《数鸭子》,数板与歌声能很好地衔接,把握节奏能跟着伴奏音乐背唱《数鸭子》。2.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进一步感受四四拍歌曲的特点。教学重点完整而有表情地演唱《数鸭子》并能跟着伴奏音乐背唱歌曲。教学难点用不同的节奏型、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感受音乐的美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创造为目的”的原则,发展学生的能力,这也是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创设情景、激趣导入音乐欣赏运用故事导入法,同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引出歌曲:《数鸭子》。歌曲教学之前,设置二个声部的节奏练习,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得到锻炼,培养节奏感和合作能力。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念数板内容,一组模仿鸭子的叫声。甲:门 前 大桥 下│游过 一群 鸭 0│快来 快来数一数│二四 六七 八 0‖乙:嘎嘎第二步:学习歌曲《数鸭子》

  (1)播放《数鸭子》,学生整体感知歌曲的旋律。

  (2)谁听过这首歌?你能为大家唱一唱吗?

  (一部分同学肯定比较熟悉)

  (3)让学生找找歌谱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4)请会唱的学生跟琴小声演唱歌曲。

  (5)教师给予点评,并指导学生演唱歌曲中的难点。如休止符、一字多音的地方等等。

  (6)通过各种形式演唱歌曲:接龙唱,男生、女生唱等等。只是会唱还不行,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演唱过程中,极容易拖拍子,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清晰的咬字、吐字和正确的演唱速度来表现歌曲的生动活泼和趣味性。

  (7)小组表演唱:①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节奏同时为歌曲伴奏。②分小组练习后表演。(唱、跳、打击乐伴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平等、尊重、理解、关心、赏识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留下了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师生互动,共同学习。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会歌曲,突破重难点。

  最后,教师总结本节课,学生在《数鸭子》的音乐声中有序走出教室。五、说教学预想这节课的设计,我本着推行教学民主的理念,从主宰变为主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整个教学始终在愉快合作、多彩、友爱、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出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对立变为和谐。在教学方法上变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做到既能促进学生智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又不加重学生负担,特别是在情感上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让每个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爬山》的第二课时,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大方面进行展示。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课文重在说理,都是把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寓于具体事例之中。本课主要讲的是一对父子一同爬山时,父亲教育儿子要努力征服自己,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还启发儿子怎样欣赏大自然的景物。这篇课文具体体现了本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不仅要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要让他们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

  针对学生及课文特点,我确定了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

  1、我能讲出父亲说的话的含义,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重点)

  2、我能初步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体会“青山的沉静”和“父亲的智慧”指什么。(此条预设不呈现在学案的目标一栏中)

  二、说教法、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这节课,我利用导学案的“渔场”功能,在每个环节中充分挖掘适合学生尝试的学习方法,尽最大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合作、交流和反馈能力。借助导学案采用了“三大导学方式”,即:目标导学、学法导学和问题导学,再加上穿插学习过程中教师的适时点拨,它们构成了我本节课的教学方法,统称为“导学法”。那么,新课改主张的“独学、对学、群学”就必然成为了本节课的主要学法。

  在本节课的重点问题处理上,为了改进阅读教学结构,我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体裁和写作思路,准备尝试运用列表助阅读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对比中预习、讲练和小结。

  三、说教学过程

  在“高效课堂”背景下,我将教学流程设计为:定向——导学——合作——点拨——检测——评析六个环节。具体如下:

  第一步:定向(时间大约为5分钟)

  课堂开始,我设计了“复习铺垫”这个环节,主要有两道习题。第一道是复习题“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回忆法来统领全篇。第二道是填空题,考查的是课文第一句话“父亲爱,爱,也爱,——尤其是。”用来引出下文,顺势设问“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引入新课,来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之所以这样设计,主要考虑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论述阅读教学时有这么一句话:“讲读课文要处理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的说,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这篇课文的结构形式恰巧就是“总——分——总”,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如此设计,既符合大纲要求,又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接下来,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齐读学习目标的设计,主要对应的是第二、三项学习内容的达成目标,也是接下来学生合作学习和展示提升要完成的主要任务。通过齐读,做到“目标导学”。

  第二步:导学(时间大约为1分钟)

  您可能要问:1分钟,可能完成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学案的设计上,每个环节我都考虑到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需求,所以明确提示了各种阅读的方法,比如圈、画、批、注等,还做了些典型示范,在学案的第二项“品读课文”中尤为凸显。

  这项,之所以会运用到列表法来引导分析,是因为课文的重点我定为理解父亲的话,而理解父亲那些有哲理的话必须要引导学生结合一系列的相关问题来感悟,也就是“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情况下”、“说话目的”、“我懂了吗”等。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文中的每部分里都有,但是又都不一样,有很强的类比性,我觉得运用列表法比按顺序一段一段追问来的简捷。表格的横纵向对比,更利于学生自己理清文章脉络。乍一看,表格里面的内容很丰满,但实际上它没有一个空格需要学生课上动笔填充,都是提示批书方法的,所以您也不用担心解决它的时间问题。

  我的学案设计是属于课前下发的那种,学生事先按照提示做了独立预习,完成了至少20%的学习任务。所以

  课堂上的这步,我只需要说两句话即可:第一句“请认真对照学案上的提示和要求,看看哪里还没有完成好,作为小组交流的重点。”第二句“各组交流后,组长组织做好展示安排。”这样,你还认为我课堂上的导学时间1分钟不够吗?

  第三步:合作(时间大约为7分钟)

  这里所谓的合作,其实就是先将自己课前没有完成好的项目在组内提出来,寻求大家都比较认可的答案,同时留存组内尚未解决的问题。然后,由组长组织,大家共同商量班级大展示的分工内容。期间,老师需要做的就是深入到各组,了解学生完成任务情况,适当做些简单指导和帮助即可。

  这步的设计,是使学生通过“兵教兵、兵练兵”的方式,促进学生完成大约70%的学习任务。

  第四步:点拨(时间大约为20分钟)

  班级大展示开始后,学生首先要按照项目的提示有秩序的交流学习成果,质疑留存的问题。在“兵强兵”的对抗质疑、互助点拨过后,难免还会有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师教兵”的直接点拨了。

  比如,本课中父亲说的三句含有哲理的话和课文结束时的那些抒情的话,其实以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水平来看,是很难达到彻底领悟其含义的。所以,在班级大展示环节中,教师必须要在学生似懂非懂之间做个恰到好处的点拨。

  根据学案的提示,我估计学生会对上山途中父亲那句“别人爬山是为了征服山,我们爬山是为了征服自己”理解的不那么透彻,所以我准备了三个引导发散思维的追问:1、爬山会遇到什么困难?2、遇到这些困难,人自然会产生什么不良情绪呢?3、“征服自己”是说自己在困难面前应该怎样做?

  而课文结束时的那些抒情的话中,最难理解的就是“青山的沉静”和“父亲的智慧”这两个关键词。在学案上,我已经将其设计为填空题,因为它们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更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尤其“青山的沉静”这个词指什么,我估计学生理解上也会遇到瓶颈。此处,我准备这样引发学生思考:1、“沉静”是什么意思?2、作者说“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难道是说以后他要少说话吗?3、结合全文父子间的对话想一想:青山的沉静到底指什么?

  除此外,学生在抓住关键词彻底感悟句意后,教师还要随机点拨关键句子的读法,做到当堂就能比较有感情地读出课文,实现第二项学习目标。

  第五步:检测(时间大约为4分钟)

  此环节,我设计了三道分层检测题,学生可在规定的时间内自选感兴趣的问题解答。

  尤其是第三题,属于句子的仿写习题。语文教学一直提倡“一课一练”,这个“练”指的就是仿写练习。所以,此项练习意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语言。通过迁移练习,使学生真正将课文中的规范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达到学以致用。

  第六步:评析(时间大约为3分钟)

  内容主要是对正和交流“检测”的答案,最后做个简短的小结。

  此环节重在分享第三题的思考成果,促进学生开拓思路,提高写作水平。

  四、说板书设计

  此项,被我设计成了全课总结的内容,在第四步“点拨”之后,由教师引导概括:读了课文,你明白爸爸要告诉儿子什么了吗?在全班同学的总结中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21、爬山

  上山——尽力

  下山——留心

  自然——用眼、用心、用脑

  总之,整节课我力求做好“第四者”:促进者、学习者、决定者和幸福者。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

  《鸿门宴》是人教版新教材高一年级《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

  第6课,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如何通过本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课件展示)板书一二三

  (1)知识和能力目标:一个巨匠,一部巨著: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

  (2)过程和方法目标:两个英雄,两种性格:利用人物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斗争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和价值目标:三种认知态度:

  ①学以致用的态度,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②领悟态度:分析项羽悲剧的原因,到底“败”在哪里?领悟良好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

  ③分析态度: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个性化的分析人物,如何认知项羽与刘邦?(开放性问题)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汉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汉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②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二、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一种技术。根据该课的教材特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展示课件)

  1、学生诵读,老师范读,整体感知,筑好文言基础墙。

  2、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打造学习共同体

  3、拓展延伸,启迪心智,创设课堂训练营。

  三、说学法

  1、纸上得来终觉浅,圈点、勾画、批注法,学好文言基本功。

  2、自主合作加探究,眼耳口脑手并用,破疑解难在其中。

  四、说课时安排

  《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五课时教学本文。

  第一课时: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初读)

  第二课时: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熟读)

  第三课时:进一步梳理文言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精读)

  第四课时:通过对人物、事件的赏析,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由学生自主认识到人物的性格,悲剧的原因等问题。(赏读)

  第五课时:补充课本教学内容:同学生一起阅读古今关于刘邦项羽的一些篇章:让学生投入进来,把握自己眼中的项羽。(展读)

  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采取五步学习法:初读-熟读-精读-赏读-展读(板书)

  五、接下来针对第四课时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流程:

  一、说教学过

  程

  1、疑问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课堂气氛,我的开场白是这样安排的:

  提起项羽刘邦,提起楚汉相争,人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项羽:少年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扬名天下。刘邦:登高一呼,天下云集而景从,发兵沛县。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同样的两个英雄人物,为什么一个被围垓下,枭雄末路,悲歌别姬,最后自刎乌江。而另一个却能成就千秋霸业,建立大汉王朝呢?由此激起学生的探求兴趣。

  2、发散思维析人物

  因为本单元的探究性学习任务是:走进小说人物,所以分析人物部分,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层层设疑,步步引入环节)(课件展示)

  (一):鉴赏人物作品

  (1)、鉴赏刘邦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请男同学齐读,读出其雄奇壮美的王者之气,分析在大气磅礴之中含有怎样的可贵的思想:

  求贤如渴,居安思危。

  (2)、朗读项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针对这首诗设计三个小问题:

  A、项羽乌江自刎时说“天亡我也,非战之过也”他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B、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C、那么他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鸿门宴》

  这两个大的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从人物本身的作品之中来体会人物的性格,分析人物的形象,增强学生的为下文刘项形势改变的原因作铺垫

  (二)走进鸿门宴

  在这里设计了两个问题

  1、鸿门宴上,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鸿门宴是改变天下的契机吗?(三人一组讨论)

  在这里请同学们注意关键情节----项羽失去了几次杀刘邦的机会?

  总结:不设鸿门宴,可直接杀---樊哙闯帐---范增意杀---项庄舞剑杀---刘邦不辞而别借口杀----逃走,追杀---刚到鸿门杀(共七个理由杀)

  2、项羽为什么坐失良机?刘邦为什么会脱身逃走?提示:找一个角度来分析,谋士角度、年龄角度(有人说项羽因青年人的血气输给了刘邦中年人的城府,是年龄的悲剧吗?)重点从项羽、刘邦的性格角度分析?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环环相扣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既可以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也可以从根植于人们心中“成者王侯败者寇”的传统观念入手。项羽因为最终失败,人们才把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贬得一钱不值;设想一下,假如楚汉战争的最终胜利者是项羽,人们又将作何感想呢?也许鸿门释刘成了项羽的一则美谈。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展现出环环相扣的特点(课件展示)

  (三)纵观人物(课件展示)

  赏析: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赏析不同人物

  对项羽的评价,在这里设置两个问题

  1、引导学生对于项羽这个人物进行探究,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

  2、我们能从项羽的悲剧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如何完善人格?这个问题主要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生活价值观。

  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四)作业设计

  以新课标的要求为出发点站在历史长河的最前端,(xxxx年)你怎样看刘邦,项羽,鸿门宴。

  (五)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设计的一般原则;理解设计的一般原则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初步学会用设计的一般原则来评价某个产品。

  2.能力目标:培养运用一般原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提高产品质量意识、审美情趣和技术素养,培养面对技术世界发展的信心以及对个人、社会、环境的责任心。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设计的一般原则是重点;用设计的一般原则来评价某个产品是难点。

  教 具:多媒体、各种款式的手表、进口三相插座等(实物)。

  复习:技术具有两面性:正面给人们带来福音,负面给人们带来危害,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充分考虑与人、社会、环境的关系。

  案例分析:P63 给瓜子“美容”

  列举日常生活中所知道的不遵循道德原则的产品和技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呢?

  (1)如何遵循道德原则:

  (2)道德原则对于产品设计有何意义?

  讨论:设计中的创新原则与道德原则有什么联系?

  强 调:不道德的产品设计将被一票否决!

  6、技术规范原则

  为什么要遵循技术规范原则?

  提问:

  A、为什么手机可以在世界各国畅通无阻地使用?

  B、你知道火车为什么能安全地运行在铁轨上吗?

  (1)什么是技术规范?

  (2)不执行技术规范标准会产生什么影响?

  案例分析:P64 “飞机上的圆形窗户” ;进口手机充电器的三相插头太大插不进国产的插座(实物演示)等。

  (3)执行技术规范标准有何意义?

  (4)技术规范的表达形式:

  上网查阅:P64—65 按P65页提供的网址,上网查阅产品质量认证标志等有关技术规范的资料。不规范的产品将难以在国际市场上竞争。

  7、可持续发展原则

  案例分析:P65“月饼的包装”;P25“环保餐具的设计”

  (6)有一种红外线烤火炉,使用时放置不平或被碰倒,就会自动断电,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四)、作业布置:

  P65 寻找生活中应用技术规范较典型的案例,并对技术规范的内容加以说明。

  P67练习1、2

  (五)、教学反思(略)

说课稿 篇7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0 个生字。

  2 .比较礻、衤、宀、穴两组容易混淆的偏旁。

  3 .看图熟读词语,借助插图理解词语,正确流利地熟读词串构成的韵文。

  教学重难点

  ⒈认识本课生字,正确书写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美观。

  ⒉能够区别形近偏旁。

  教学准备

  ⒈生字卡片、礻、衤、宀、穴偏旁的演变过程的多媒体课件及文中插图。

  ⒉指导学生课前搜集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和有关祖先的知识。设计思路 《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课前后两部分的结构相似,因此,在学习、总结前半部分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讨论后半部分的内容,在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汉字规律,加深对字、词、韵文的理解与积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⒈小朋友,这儿有两组字,你们认识吗?出示江、河、海、柳、杨、松,指名认读。这两组字为什么用这样的偏旁?

  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以形近偏旁带生字形式出现的看图识字课文,认识一些新朋友。

  ⒊板书课题,齐读。

  二、借助图画,初读韵文

  ⒈(出示图和第一、二竖行)学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

  ⒉图上画的是什么?不认识的可以请教组内其他小伙伴。 借助拼音读词语,读准字音。会读了的读给其他小朋友听,不会读的互相帮助。 小组长带领小伙伴合作读,互相正音。

  ⒊不带拼音,自由练读,然后开火车读。

  三、探究规律,区别礻、衤

  ⒈了解礻的演变过程。 出示神话、祝福、祖先,读一读,找一找,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多媒体显示礻的演变过程,观察礻的古文字像什么? 看看图,读读词,想想这些字为什么都有礻这个偏旁?(与神仙、祖宗等有关)

  ⒉了解衤的演变过程。 ⑴出示裙子、裤子、衬衫,读一读,找一找,你们发现了什么? (多媒体显示衤。)认识袜。 ⑵同桌合作:看多媒体演示衤的演变过程,讨论衤的古文字像什么。这些字为什么有衤这个偏旁?(大都与衣服有关。) ⑶全班交流。 ⑷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字也有礻或衤这个偏旁。

  四、诵读韵文,理解拓展

  ⑴出示神话、祝福、祖先。指名读。

  ⑵出示图。小朋友,这些都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请你们拿出自己搜集的神话故事和有关祖先的知识交流交流。(教师积极地参与其中。)

  ⑶说话训练:对你的好朋友说一句祝福的话。

  ⑷齐读这组词。

  ⑸出示裙子、裤子、衬衫。

  ⑹小朋友,裙子、裤子、衬衫都是衣服中的一种,你还知道哪些衣服名称?⑺指名读,齐读这组词。

  ⑻连起来诵读每一二两行。

  五、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⒈出示生字,指名组词读。

  ⒉同桌交流:怎样记住这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⒊集体交流:礻和衤要区别开。

  ⒋教师指导书写: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⒌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练写,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纠正写字姿势。 这一环节,从复习旧知入手,为学习新内容做铺垫,并以儿童化的语言引导学生认识新朋友,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进入学习状态。 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复现词语,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愉快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认识词语。

  通过多媒体揭示汉字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充分利用课前预习,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好习惯,使学生对词的理解不局限在课本上。同时,发挥小组在学习中的互相作用,让每个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个性化的言语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火花,很快地掌握新知。教师参与各组的交流讨论,进行精要点拨,更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伙伴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不进行繁琐的字形分析,将字形相近的字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并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汉字,达到让学生自主识字的目的。

  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一、复习检查,激趣导入

  ⒈开火车抽读学过的生字词。

  ⒉指名说说礻和衤的用法。

  ⒊过渡激趣: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带有礻这个偏旁的字大都与神仙、祖先有关,带有衤这个偏旁的字大都与衣服有关,只要我们根据意义来识记,就不会把偏旁写错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识字7,比一比谁最爱动脑筋,谁能最快最准地在今天学习的词语中发现规律。

  二、探究规律,培养能力

  ⒈自学:看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再自由读第三、四行,注意读准字音,词语连读。

  ⒉检查自学情况:开火车读词语,教师相机正音。练读中认识想对应的事物。

  ⒊小组讨论学习:找一找这些词语中的规律,想想实物、古文字、偏旁的联系。

  ⒋全班交流: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室、宅、家三个字都有宀这个偏旁,窝、窗、窟、窿四个字都有穴这个偏旁。)(多媒体分别显示宀和穴。) 多媒体演示宀和穴的演变过程。

  ⒌引导学生小结:宀表示房屋,带有宀的字大都与房屋有关;穴表示在土坡或山坡上挖的洞,带有穴的字大都与洞穴有关。

  ⒍齐读第三、四行。

  ⒎你们还知道哪些字也带有宀和穴偏旁?

  三、诵读全文,总结拓展

  ⒈将本课12个词语卡片分发给学生,分成四组上去贴在黑板上,并由贴的学生做小老师领读。

  ⒉集体诵读整篇韵文。

  ⒊总结:我们中国的汉字真奇妙,有些字只要根据字的偏旁就可以理解意义。课后,大家可以找找平时容易写错的字,用上今天学到的本领,想想有什么好方法来分清、记住这些字。

  四、识写生字,培养习惯

  ⒈练读生字并组词。

  ⒉看笔顺图,在课本上按笔顺描红,并想一想怎样记住它们。

  ⒊交流:你学会了哪个字?做小老师教教大家。教师点评。

  ⒋学生在《习字册》上认真书写,注意写字姿势。 这一环节的教学,以小组合作、探究了现为手段,变教师讲为教师引导下的自读自悟。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理解和积累语言,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鼓励学生课后去大胆实践,增强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做小老师教生字,学生自学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如此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学习的热情高涨。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学理念

  我将在本节的教学中持续保持“创设情境,重现知识的形成进程;增强互动,调动学生的探知热忱”的教学理念,通过多给学生发明参与课堂的机遇来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位置,将知识与技巧真正的内化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二、说教材

  (一)胶体这节课在教材中的位置及作用

  通过研讨教材发明,胶体的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讨的不是某种物资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的变更表示出的特有性质,所以知识方面与第一、二册教材接洽不大,是对初中教材中“溶液、浊液”知识的深刻与延长。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察看、研讨物质的新视角,是较为生疏的范畴。本节课将通过摸索出胶体、分散系的概念、特征、根本性质,为第2节课“胶体的性质及应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的请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联合本节课的特色,及本着在学习进程中施展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学会学习,获得有效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为动身点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懂得胶体及疏散系的概念,明白胶体与其它疏散系的区别;初步学会利用丁达尔效应来辨别胶体和溶液。

  (2)通过演示培育学生的察看才能、动手才能,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2、进程与方式

  全部授课过程主要通过由已知知识对照剖析,引出未知知识;通过创设问题、探究性试验来突破重点、难点,将知识解构,帮助学生了解。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设问、探究过程,不但要培育学生合作、进取、求实的精良品德,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式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要在探究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新精力。锤炼学生利用有关知识方式,剖析解决一些实际化学问题的技能。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依据教学大纲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作用,我把重点设定为:胶体的定义和分散系的概念。 而胶体的实质及相干特性如“渗析”“丁达尔现象”则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

  我通过展现实物,创设问题和对照试验将重点分散,紧扣“微粒半径大小”来理解两个重要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类比迁移的办法将难点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以有利于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情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着“以人为本”的方针,联合任课班学生的特色,如:学生对化学科目充斥兴致,一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较好,擅长把握课堂重点,肯学习。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毛 系的概念,明白胶体与其它疏散系的区别;初步学会利用丁达尔效应来辨别胶体和溶液。 (2)通过演示培育学生的察看才能、动手才能,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2、进程与方式

  全部授课过程主要通过由已知知识对照剖析,引出未知知识;通过创设问题、探究性试验来突破重点、难点,将知识解构,赞助学生懂得。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设问、探究过程,不但要培育学生合作、进取、求实的精良品德,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式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要在探究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新精力。锤炼学生利用有关知识方式,剖析解决一些实际化学问题的技能。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依据教学大纲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作用,我把重点设定为:胶体的定义和分散系的概念。 而胶体的实质及相干特性如“渗析”“丁达尔现象”则是学生懂得上的难点。

  我通过展现实物,创设问题和对照试验将重点分散,紧扣“微粒半径大小”来理解两个重要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类比迁移的办法将难点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以有利于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利用图片、实物引课,联合课件演示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微观世界直观化;借助创设问题、探究实验的情势来增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手脑齐动,知识、能力、感情三方面都得到良好的教导。所以,我设定的教法主要有:

  1. 情境激学法2.探究实验促学法 3.CAI辅助教学法 4.归纳、演绎法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

  1.实验探究法2.归纳演绎法 两种化学科重要的学习办法来获得新知,锤炼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结合以上我对胶体这节课的认识和针对学生状况制订的学习目标、办法,我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的部署教学环节。

  通过展现硫酸铜溶液,沙子与水震动后的悬浊液,色拉油与水震荡后的乳浊液,提出第一个问题:三种液体的区别是什么?直观的引诱学生温习初中化学中“溶液、浊液”的相干知识,赞助学生回想、归纳溶液、浊液的特色;再进一步提问:三种液体的雷同点,从“混杂物”角度切入本节课第一个重点概念—分散系,并展开学习;然后再通过问题:溶液与浊液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范畴相区别,也为下面对胶体的学习埋下伏笔。

  接下来,立即紧扣“分散质粒子的半径范畴”提出问题:“有没有微粒半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呢?”来展开分组实验,让学生来制备Fe(OH)3胶体和Fe(OH)3沉淀, AgI胶体和AgI沉淀,通过对照两者的差异让学生真实感受胶体的特点,非常自然的导出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问题:胶体的概念,并从本质上,即微粒半径范畴回扣前提,让学生对溶液、胶体、浊液的认识形成系统,归纳理解。

  由于胶体知识与前面知识的相对独立性,造成了胶体性质理解上的难点。在这里,我又设置了一些问题,来总硬朗验,分散难点,先让学生依据实验现象比较胶体与沉淀的区别,让学生领会胶体的“较均一性、较稳固性”的特点;再对胶体、溶液进行光照实验来比较,启示学生用物理原理解释丁达尔现象,让学生理解这一检验胶体的简易方法;接下来类比生涯中的“张网捕鱼”问题,借助“网眼与鱼的大小关系”的宏观问题引导学生剖析“分别各种不同半径的微粒”问题,这样,就将学生思维自然地率领到胶体这节课的第四个重点知识,即胶体的渗析实验上。

  在这个实验中,要充足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锤炼学生的探究能力,所以,我将实验设置成老师给出实验药品、仪器(淀粉胶体,氯化钠溶液,碘水,硝酸银溶液,滤纸,半透膜),创设问题设置实验目的(如何验证溶液中的离子与胶体微粒的半径差别?),通过学生分组研究,自行设计实验计划并亲手实验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锻炼了用化学知识结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再通过设问:如何分别、提纯胶体,从理论上对渗析原理给以高度总结,帮助学生明白重点。

  在剩下的时光里,与学生一起归纳胶体的相关知识,收拾板书,并通过板书来对本节课的重点、

  要点加以强调、体现。侧重在分散系、分散系类型,胶体概念,丁达尔现象,渗析原理上总结、进步,造就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晋升能力。然后,总结胶体的分类,举例阐明液溶胶、固溶胶和睦溶胶,再让学生列举身边的胶体,接洽实际,让知识走近学生的身边。最后,回扣引课内容,UFO事件,实际上就是太阳光照耀到云这种气溶胶上形成的丁达耳现象,培养学生用科学的视角看世界,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谛的准确的世界观。

  同时,在本环节中再搭配恰当的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将知识巩固、夯实。 以上就是我对胶体这节课的理解与想法。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程导入:

  情景Ⅰ:展示CuSO4溶液、FeCl3饱和溶液、NaOH溶液,并现场制备Fe(OH)3悬浊液,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比较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新课感知:

  在创设教学情景中师生互动,从情景Ⅰ中引出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三个概念及溶液与浊液的初步比较。 一、分散系

  分散系: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 分散剂: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433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它们的外观特征没有明显的区别,均为有色、透明的液体。

  实验演示:这时请一位学生用手电筒分别照射装有CuSO4溶液、FeCl3饱和溶液、Fe(OH)3胶体的烧杯的侧面,结果发现在装有Fe(OH)3胶体的烧杯中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而CuSO4溶液、FeCl3饱和溶液却没有,这时老师及时总结,能形成光亮的“通路”的Fe(OH)3实为胶体。从而引出胶体的概念。

  设问:溶液能透过滤纸,浊液不能,胶体是否能透过滤纸? 补充上述表格。

  设问:溶液和胶体都能通过滤纸,那么这两者又如何分离?

  师生共同观看渗析实验的动画,并根据实验结果,请学生及时小结完善上述表格。

  情景Ⅲ:展示Fe(OH)3胶体、Fe(OH)3悬浊液、AgI胶体、AgI悬浊液

  设问:Fe(OH)3胶体与Fe(OH)3悬浊液、AgI胶体与AgI悬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实际只相差一点,胶体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00nm,悬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0nm,如何来制取胶体,而不能使它们变成沉淀?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实验设计的初步方案。在教师的提示下,不断修正和完善实验方案,并请学生操作实验来验证实验方案的正确性。

  △

  三、胶体的制备

  1、 水解法制备Fe(OH)3胶体:FeCl3 +3H2O === Fe(OH)3(胶体)+3HCl 2、 复分解反应制备AgI胶体:AgNO3 + KI == AgI(胶体)+KNO3

  (教师强调书写制备胶体化学方程式注意的事项,再补充其它制备胶体的方法。) 3、物理法:直接分散-----制淀粉胶体、制蛋白质胶体

  研磨-----制豆浆

  总结并投影:

  气溶胶:云、烟、雾等 溶液

  液溶胶(常见胶体):Fe(OH)3胶体、

  按分散剂形态 AgI胶体、硅酸胶体等

  分散质混合 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等 胶体 分散系

  组成

  分散剂分子胶体: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等

  按分散质

  集合粒子胶体:Fe(OH)3胶体、硅酸胶体等

  浊液

  课堂练习:

  1、FeCl3溶液与Fe(OH)3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

  A.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1~100nm之间 B.能透过半透膜 C.加热蒸干,灼烧后都有Fe2O3生成 D.呈红褐色 2、下列属分散系,而且是胶体的是( ) A.在KI溶液中加入过量的AgNO3溶液,边滴边振荡 B.在KI溶液中加入少量的AgNO3稀溶液,边滴边振荡

  C.将蔗糖放入水中并振荡 D.将花生油放入水中并振荡

  3、下列物质分离的方法中,依据粒子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的是( ) A.分馏 B.过滤 C.升华 D.渗析

  4、将淀粉溶液和淀粉酶的混合物放入玻璃纸袋中,扎好袋口,浸入流动的温水中,经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取袋内液体分别与碘水、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浓硝酸(微热)作用,其现象依次是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说课稿 篇9

  活动目标:

  1、在打电话的游戏情境中感受歌曲的旋律,愉快的学唱歌曲“谁找我呀”。

  2、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电话铃声产生好奇。

  活动准备:

  1、有主题“好听的铃声”经验背景。

  2、幼儿和家长一起制作的各种有趣的手机。

  3、多媒体课件:打电话flash动画。

  活动过程:

  一、演唱歌曲“打电话”

  ——多媒体播放美丽的森林背景图片

  “森林真美呀!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玩打电话的游戏好吗?”

  (播放音乐,歌表演打电话。用问答的形式赋予游戏情景“喂,喂,喂,请问你找谁?”“我要找xxx”“找我干吗呀?”“和我一起做游戏……”)

  二、在给小动物打电话情景中感受、学唱歌曲“谁找我呀”

  1、给小狗打电话

  欣赏flash动画(多媒体出现手机图案和动物电话本,拨打电话。)

  “你们想给谁打电话?”(给小狗打电话。)

  “小狗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小朋友看媒体读电话号码,电话连接中,铃声响起,播放歌曲。)

  “咦?小狗的电话铃声和我们的电话铃声有什么不同?”(音乐铃声,会唱歌的铃声……)

  2、给小兔打电话

  “你们听到小兔的电话在唱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用相应的歌曲重复)

  师扮演小兔接电话:“你好呀,我是小兔,找我干吗呀?”(小兔我想请你去公园玩……)

  (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打电话的想法)

  3、给小鸭打电话

  “刚才你们打给了自己的好朋友,我也想打给我的动物朋友,猜猜我的电话打给谁?”(把谜语作为歌词演唱歌曲)

  “我有圆脑袋,穿着黄黄衣,走路摇摇摆,猜猜我是谁?”

  “唱歌呷呷呷,爱吃鱼和虾,我是小鸭子,你们猜对了!”

  (师生共同拨打电话。教师范唱歌曲《谁找我》)

  “小鸭子在忙什么?怎么还不接电话呢?”(在河里游泳。)(幼儿再唱歌曲)

  4、给大象打电话

  说说大象的电话铃声和小兔的铃声有什么不同?(辨别声音粗细快慢的不同)学唱大象的歌曲铃声。

  三、变出歌曲铃声

  “小动物们的电话铃声会唱歌,真好听,我们也来给自己的电话设计一个音乐铃声?”(师演唱一首幼儿学过的歌曲,作为自己的手机铃声,启发幼儿运用学过的歌曲为自己的手机设计铃声。)

  1、戴上自己制作的手机。

  2、“让我们的电话也会唱歌。”说说、唱唱幼儿自己设计的歌曲铃声。(复习熟悉的歌曲)

  四、活动的延伸:

  在我们的身边除了好听的电话铃声,还有许多好听的声音,我们一起再去找找好吗?

  歌曲:谁找我

  你打我电话,找我有事吗,我正忙着呢,请你多等一下。马上就来了,马上就来了,你别挂!

  说课:好听的电话铃声

  听觉是幼儿感知世界、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在主题活动“好听的声音”中,我创设了以声音为主题脉络的游戏情境,开展了“声音在哪里”“厨房里的声音”“铃儿响叮当”等活动,在听一听、找一找中,孩子们发觉自己的身体会发出奇妙的声音,发觉妈妈炒菜会发出“兹啦”声,发觉娃娃家里地小电话会发出叮铃铃的声音……由于小班孩子的依恋情结,我班的孩子十分喜欢在娃娃家中玩打电话的游戏,“喂,爸爸,早点来接我,带我出去玩……”,玩的不亦乐乎。因此,我就选择了“打电话”这个游戏情景,作为这次预设的集体活动内容,旨在让幼儿欣赏、学唱歌曲《谁找我》,同时进一步丰富幼儿对各种铃声的探索经验。

  二期课改倡导:

  幼儿园音乐活动的目的不在于让幼儿学会唱多少歌曲,能够把乐器演奏的多么好,而在于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艺术体验,大胆地进行表达表现。喜欢音乐是幼儿的天性,音乐能使他们拥有一双灵敏的耳朵,快乐的心灵,创意表达、表现的头脑。当前,在主题活动背景下,音乐元素越来越多的作为一种手段和媒介整合在幼儿的集体活动中,然而,运用有效的教育机制,创设丰富有趣的音乐故事情境,激活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快乐地唱唱、跳跳,是我在实践中的追求。

  每一位老师在开展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时,都会在关注了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选择幼儿喜闻乐见的音乐素材作为预设活动内容,但在短短的几十分钟的集体活动中,怎样运用各种教学机制,让幼儿真正的运用各种感官,去体验和感受音乐的美,激活他们表达、表现的欲望,是我们教师要面对的挑战,这时我们要关注的是:使幼儿习得音乐技能的过程变得整合、自然、快乐、有趣。本次活动中我着重体现的是激趣、提升、表达这三个过程。

  (一)激趣

  在经验准备阶段,我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和认识了各种有趣的电话,开展了制作小手机的亲子活动,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孩子们学会了玩宝宝打电话的音乐游戏,因此,本次活动的开始就是在孩子们日前最喜欢的音乐游戏中进入的,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同时在游戏的对话中每一个幼儿都有表现自己的愿望和机会。

  (二)提升

  借助给动物朋友打电话的媒体情境,幼儿由此进入了有趣的媒体互动环节,首先,我通过动物电话本让幼儿查找自己动物朋友的电话号码,由于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把动物的电话号码都设置为5以内的数字,并且电话号码也只有4位数,这样更容易让幼儿辨认。其次,幼儿每拨通一个动物朋友的电话都有不同的感知重点,从而提升幼儿的经验循序渐进的学唱歌曲。拨打第一个动物朋友小狗的电话,铃声响起,重点是让幼儿初步感知歌曲《谁找我》的甜美有趣的旋律;拨打第二个动物朋友小兔的电话,重点是让幼儿仔细倾听歌曲,说说听到的歌曲内容,并且能尝试看看、说说媒体画面;在幼儿充分感知了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之后,我们又想拨打第三个动物朋友的电话,这时我是通过谜语编唱的形式,让幼儿听听,猜猜动物朋友,给游戏增加了小小的挑战,同时又让幼儿再次感受了歌曲的旋律,给接下来的跟唱打下了伏笔。给小鸭拨打电话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弹唱示范、媒体情境与幼儿的互动,鼓励幼儿跟着音乐的旋律唱歌曲《谁找我》。

  (三)表达

  《指南》中强调:激发幼儿用各种感官探索周围事物和环境中的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和体验。活动中,我运用迁移的方法引导幼儿运用已经学会的、自己喜欢的歌曲,为自己的手机设置一个自己喜欢的音乐铃声,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表现。

【【精选】说课稿合集9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合集10篇

2.精选说课稿合集5篇

3.精选说课稿合集9篇

4.【精选】说课稿范文合集8篇

5.【精选】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

6.【精选】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

7.精选说课稿范文合集9篇

8.精选说课稿范文合集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