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应用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5-02 09:00:3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模板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必备】说课稿模板8篇

说课稿 篇1

  一、活动目的

  加深同学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解决一些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困扰,帮助同学们树立健康心理意识,学会自我调节心理状态,培养健康、健全人格。

  二、活动主题:关注心理健康构建典范校园

  三、活动对象:全体学生

  四、活动时间:_____

  五、活动内容:

  (一)心理健康月活动启动仪式

  活动时间:20__.5.3下午活动时间

  活动对象:高一、高二心理委员、班长

  活动形式:召开动员大会——宣布心理健康月活动启动及相关系列活动具体安排。

  (二)心理健康手抄报比赛

  参赛年级:高二年级

  时间:5月3日——5月20日

  要求:围绕高中生学习生活主题选择相关心理知识、案例等,内容积极健康。其中手抄报版面编排合理;文字信息量占整版面的75﹪或以上;绘画小报和征文围绕主题不要走题。

  每班于5月16日前上交2份作品予以参评。

  5月17日——5月20日进行优秀心理手抄报评选。

  5月23日——5月30日进行优秀心理手抄报展览。

  (三)心理剧大赛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使更多学生学习和了解心理调节方法,掌握心理健康知识,通过互动情境有所体验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展现学生的青春风采。特举办“青春舞台我来展示”学生校园心理剧表演大赛。

  1、校园心理剧简介

  校园心理剧就是把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心理冲突、烦恼、困惑等,以通过心里话诉说、对话、情境表演等方式由学生表演发生在他们身边熟悉的,甚至是亲身经历的事,从中体验心理的细微变化,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学生心理自助与互助能力,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对身边生活的体验,关注自我心灵的健康,进而达到宣泄、释压和领悟的目的。

  2、活动主题

  按照“青春舞台我来展示”主题范围的要求,科学确定心理剧要解决的问题。要选择典型的、有一定深度的和易于通过舞台展示的心理问题,同时要做到主题鲜明。

  3、设计参赛剧本

  各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编自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剧情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具备真实性、代表性;要最终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克服不良的心理行为,引导学生模仿一种正确的行为方式。

  4、评分标准

  4.1剧情曲折,富有戏剧性。(25分)

  (1)能准确解读人物心理,心理学术语使用恰当。

  (2)人物刻画特点鲜明,富有个性。

  (3)语言精练优美,富有感染力,能给人启迪意。

  (4)对校园一些心理问题有一定预见性,并能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5)有一种或多种心理剧手法的运用,如独白,角色互换,镜观,空椅子等。

  4.2表演流畅自然,注重细节表现。(25分)

  演出富有感染力,表达感情准确,能带动观者的情绪,形象逼真,配合默契,应变灵活,言行能很好地展现心理活动

  4.3剧本圆满,剧情围绕主题;(10分)

  4.4道具精良,服务剧情,使用恰到好处(20分)

  (1)道具使用能准确表现剧情场景,道具切换快速安静。

  (2)服装要能准确表现人物身份。

  4.5总体印象。

  包括精神面貌、态度认真,着装整洁,举止大方等。(20分)

  5、具体要求

  5.1每班一个心理剧,时长5—8分钟。

  5.2剧本均要求打印成电子稿。

  6、时间安排

  5月3日——5月6日各班准备并提交剧本电子稿

  5月9日——5月10日教育处审核剧本

  5月10日——5月20日各班排练

  5月23日进行心理剧表演大赛

  5月底推荐优秀心理剧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闭幕式演出。

  7、奖项设置

  优秀剧本奖二名;表演奖二名;优秀组织奖二名

  (四)心理减压团体辅导

  1、活动背景及意义:

  随着高考的临近,高三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变得紧张,为给即将迎战高考的高三学子们科学调试心理,提高学习效率,最终决胜高考,开展心理减压团体辅导活动,让他们轻松减压,宣泄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2、活动主题:释放压力,从容冲刺——高三年级心理减压团体辅导

  3、活动目的:通过短时间的气球游戏活动,达到放松心情、减压助考、凝聚意志、调适心态的目的。

  4、活动时间:5月9日—5月13日下午

  5、活动地点:同心楼五层心理团体辅导室

  6、活动方式:学生自愿报名

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班综合活动《有趣的萝卜》,这是我园园本课程——农村综合主题教育“蔬菜营养好”主题活动中的一个活动。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此活动选材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萝卜是幼儿比较熟悉的蔬菜之一,在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萝卜在农村菜场等地随处可见,且取材方便。它的品种非常丰富,有白萝卜、胡萝卜、卞萝卜等,其中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它营养丰富,吃法繁多,可煮汤、可凉拌、可红烧、可腌着吃,有的还可生吃呢!民间还有“十月萝卜小人参”的美称。然而幼儿虽然知道萝卜,但对萝卜的种类、用途、营养价值等还不太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现幼儿不爱吃萝卜的现象。因此,有必要使幼儿形成对萝卜正确的认识,加深对萝卜的特征、用途等的理解,激发幼儿爱萝卜的情感。我们认为,选择此教材有一定的季节性、必要性,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

  目标为:(1)幼儿在感知萝卜的基础上,能表达萝卜的特征及用途,并能按萝卜的特征进行分类。

  (2)在游戏中了解萝卜的生长过程,体验萝卜生长的快乐。

  (3)幼儿乐于探索,能大胆表述,在活动中感受萝卜的有趣,产生爱萝卜的情感。

  根据目标,我们把活动重点定位于:感知萝卜的有趣,主要是萝卜的特征、用途及生长过程。通过探索发现、多媒体课件、歌曲引路、游戏体验及品尝萝卜制品,使活动得到深化。

  活动的难点是:根据萝卜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主要通过小组商量自主操作,在动手的过程中意识到分类标准及分类结果,提高幼儿的分类能力。通过集体评价,使幼儿的分类经验得到整理。

  总之,我们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标运作程式。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

  为此,我们作了如下活动准备:1、空间准备:操作台6张呈半圆形摆布在前面和侧面,便于操作评价。

  2、物质准备:兔子绒玩具、各种萝卜、篮子每桌一套、创编歌曲、多媒体课件、萝卜食品、轻音乐。

  3、经验准备:幼儿对蔬菜有一定的经验(吃过或看过)全方位的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可能。

  二、说教法。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除了以可爱、推拙的形象、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以自己的形态感染幼儿外,还挖掘此综合活动价值,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的教法有:1、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探索萝卜的趣味性、多样性,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中获得感知。第二次操作是对萝卜进行分类。幼儿分类是指幼儿把具有一个或几个共同特征的物体聚集在一起的活动,分类活动是观察活动的延伸和应用。

  2、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本次活动的第三环节中,我就引导幼儿扮演萝卜籽,共同体验萝卜生长的快乐。由于我利用了节奏快的旋律巧填歌词,编成了一首《萝卜歌》,这给游戏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孩子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萝卜的生长过程,更是创造了一个个可爱的萝卜形象。教师的适时赏识,把幼儿的创造之花点燃,显示了无穷的力量。

  3、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陈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是通过制作多媒体动画“萝卜的生长过程”,让幼儿对萝卜生长有全新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4、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为主体的生动活动提供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孩子一定的态度体验,使孩子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本次活动的全过程,我就引入了幼儿喜欢的兔子形象,结合秋收,引发幼儿融入到看萝卜、分萝卜、品尝萝卜的情境中,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维,达到科学素质的提高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此外,我们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赏识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获得对萝卜多样性的理解和体验,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

  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分一分、尝一尝、学一学、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萝卜发生了兴趣。

  2、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二次操作活动中我们就鼓励幼儿分萝卜,引导幼儿按萝卜的特征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商量、合作、尝试着不同的分法。当然,幼儿不一定一次就能分成功,他们不断以动作调节自己的分类标准。伴随着动作,幼儿的思维就会灵动起来,因而就有了更丰富、多样化的分法。通过介绍性评价,又把大家的经验作一汇合,深化了各自的认识,拓展了分类面。

  3、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萝卜的生长过程有更深的印象,我们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在唱唱演演中引导幼儿体验萝卜生长的快乐。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表达着各自的丰富、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自由探索——操作分类——游戏体验——品尝交流——审美延伸(一)激发兴趣(情境:小兔的萝卜丰收了)“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幼儿熟悉的小兔形象,为幼儿创设了“小兔萝卜丰收”的语言情境和物质(萝卜)情境,引发幼儿观察萝卜的兴趣。在以下的环节中,我都是以小兔作为情节发展主线,从形式上,内容实质上深深吸引孩子。

  (二)自由探索(看小兔的萝卜)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第二环节我就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我们为每组提供了充足的萝卜,供幼儿观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在轻音乐播放的轻松氛围中,幼儿比比、摸摸、说说各自看到的萝卜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孩子获得经验是零碎的,那怎样进行加工整理呢?为此,在自由探索后我们就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评的方式,对幼儿获取萝卜的经验进行整理。由于材料的投放在孩子的视线前面,故讲评时可结合实物进行,避免了空洞性。为了拓宽幼儿对萝卜的认识,教师还结合收集到的图片和实物萝卜作了一个概括,点到了课题中萝卜有趣的含义。

  (三)操作分类(情节:帮小兔分萝卜)分类活动是前一次观察探索活动的应用,而幼儿分类往往根据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进行,分类标准(依据)也在不断改变。因此,我们要求幼儿通过说一说、分一分、在尝试和自我纠正中完善各组的分类。这里主要是按萝卜的自然属性——形状、大小、颜色等进行分类。由于中班幼儿还不具备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故分类要求不是十分严格标准。我们允许产生错误和争论,引导幼儿在多次操作、反复尝试中积极思考,自己修正,学习到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因此,只要幼儿分得有理,他们就完成了帮小兔整理萝卜的任务,就可以把分好的萝卜送到小兔家,这样幼儿就有了成功的体验。在第二、第三个环节中,就完成了感知特征和操作分类的目标(目标1),同时目标三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主要是探索态度和乐于表达方面。

  (四)游戏体验(体验萝卜的生长过程)幼儿感受知萝卜的特征后,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其生长过程。因此,及时设问“你们知道萝卜是怎么长大的吗?幼儿通过联系实际经验的交流,结合多媒体课件,幼儿真切地理解萝卜怎样由一粒萝卜籽慢慢长大的过程,其动感使孩子感知生命的力量,替代了图片死扳不动的传统方法。为了使幼儿的兴奋点上升,全体幼儿又在一曲《粉刷匠》旋律中自编自演了《萝卜歌》,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了成长过程的快乐。教师适时赏识又给每个孩子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此环节较好地将艺术融入了科学,达到比较完美的统一。这一环节落实了目标2。

  (五)品尝交流(情节:小兔请大家品尝萝卜食品)在讨论交流萝卜的用途后,大家一定很想品尝了,为了满足孩子嘴馋、控制能力弱等特点,我就及时安排了小兔请大家品尝萝卜的情节,,很自然地引导幼儿进行品尝交流萝卜的吃法,我们在每组提供的食品有:(生吃的、腌制的、红烧的、炒的、凉拌的)。大家吃吃讲讲,在兴奋的状态之中,幼儿也逐步意识到多吃萝卜(蔬菜)营养好的道理,从而自觉地做到不挑食,让身体吸收更多营养,使身体长得更捧。在这一过程中萝卜的吃法也全面体会,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活动。到这环节,目标3就自然完成了。

  (六)审美延伸(萝卜小制作展示)活动结束,我们不能马上告一段落,关键是引导幼儿持续不断地对萝卜产生兴趣。小朋友知道了萝卜不仅有趣,它还有很多吃法,接着以加工制作玩具,使幼儿在审美心理、创作欲望上得到满足。教师通过几件小制作,引发幼儿对萝卜的创作欲望,使审美心理得到愉悦,进而为孩子有意愿投入下一个非正规性的自主活动奠定基础。同时,请幼儿把小兔和萝卜带走,既是为兔子帮忙的表现,又是为可能进行的制作创造条件,相信孩子会对萝卜产生持续的兴趣,或许还可以从中生成更有价值的活动。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今天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是《爱之链》的第一课时。《爱之链 》是一首爱的赞歌。通过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乔依这两件事情,说明爱是可以延续,可以传递的。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会更美好。

  二、教学目标的拟定:

  根据高年级学龄段的特点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以下三点:

  1读准生字词的读音,理解重点词语。

  2读通、读畅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其中第二点是重点为第二课时更好学习打下铺垫,第三点是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关心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再结合第一课时的内容特点,我设计了以下环节:1设置情境,谈话导入2初读课文,做到正确流畅3再读课文,梳理文脉4指导书写

  (一)、设置情境,谈话导入

  课前播放《爱的奉献》营造浓烈的爱的氛围,初步感受爱的伟大,从再从爱字引入说话,激起对爱的感性认识,从而对爱意更浓,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做到正确流畅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读三遍全篇课文。首先激励自由读一遍,接着穿插一个字词认读的基础训练,旨在完成第一目标,并为读通课文打好基础。在这里通过带着感情色彩读词来指导孩子理解词语。

  再读第二遍:抓重点段落指导朗读,在读文中识字、理解词语。“语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识字理解这一环节中我教给孩子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并当堂学以致用。

  读好课文是本课时的重点,也是这一环节重点。因此我采取抓重点段指导。比如第一节环境的描写以及衬托出的心情变化,指导孩子读出冷的感受;第三节人物说话的神态,安慰的语气与神情;最后一节“喃喃的说”,让孩子知道朗读到底应该怎样读。

  另外小说具有自己独特的写作特点,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这种体裁是孩子初步接触的一种文学体裁,应该让他们了解相关知识,因此我在孩子第二遍读完全文时,提及文章结尾引导孩子说出当时的感受,从而初步让孩子认识到这就是小说的魅力所在:作者精于构思,环环相扣,最后点出事情的真相,这就是巧妙!以及小说另一特点“人物不知道,读者知道”,让孩子总体感知课文,从而再回到课题“爱之链”,这样使课堂首尾呼应。

  (三)、再读课文,梳理文脉:

  再读课文(第三遍)之后让孩子进行课文内容的概括,在此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白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梳理文脉。通过指导抓主要人物,概括主要事情,让孩子学到概括能力,以及梳理脉络的能力。

  (四)指导书写

  书写是学生语文素养主要之一。在这里抓住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字进行指导,做到以点带面。由于汉字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我在这里又加了一个3个撇的规律。从而指导孩子今后的写字,服务一生。

  当然以上的设计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欠缺,而且在上课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情况,我会灵活驾驭课堂并充分利用课堂临时生成资源。

说课稿 篇4

  一、设计理念

  本节课主要设计理念是要创设出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营造出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环境,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认定上,打破平铺直叙的认定方法,将它们穿插到教学过程中,隐含在语言讲授里,逐步随堂完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体验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不但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在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心理健康方面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教学分析

  管家通常掼的是别人家务的管理人或监督人,而课目中所提到的"小管家"却是用来储蓄的存钱罐.本课用纸材料制作规则的几何立体形,以立体模型为基本形,在此基础上进行想像设计,添加制作成造型各异的存钱罐

  通过存钱罐的制作,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认识不同立体形的名称,了解一同立体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有关立体空间方面的知识.同时参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让零花钱"涓涓细流汇成河".

  除了用立体几何形制作存钱罐外,还可以利用其他废弃材料的外形特征制作存钱罐.这样做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制作形式,开拓了学生视野.

  三、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存钱罐已是他们十分熟悉的一件饰品,选择他们生活中最熟悉的东西,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最好的方法,在欣赏过程中,学生充分的抓住了存钱罐材质、外形等多方面的条件,因为学生的层次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创作,这样学生在自己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考虑到个人的想法,同时也增强了学生集体活动的意识.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去设计,去构思,自己动手设计一款存钱罐.

  四、教学内容

  五、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的"既重知识与技能,又重过程与方法,更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主张合作与探究学习相结合"等方面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学会识别和绘制立体几何形的平面图,并进行立体造型存钱罐的制作

  2.使学生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体会立体图形的特征,提高空间想像的能力

  3.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培养学生储蓄、合理用钱、计划用钱的良好习惯.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六、重点难点

  教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因此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量确定重、难点

  重点:认识和绘制立体几何形的平面图

  难点:正确的理财观念

  七、教学准备:

  多媒件课件、几何平面图形、矿泉水瓶、彩纸、剪刀、双面胶、彩带等等

  八、教学流程

  一) 欣赏体会

  导入是整节课的开端,恰当的导入直接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帮助有困难的人解决难题,从而引起新课既培养了学生们友爱互助的健康情感,又点燃了他们急切的求知欲望.

  观看课件和实物,欣赏各种造型有趣的储钱罐

  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小管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二) 引导探索,尝试发现

  新知识的传授是一节课的主体,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首先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经过师生之间的问与答,学生很自然的把直观的图形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中,提高了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1. 每组分发一个不同立体造型的自制存钱罐,共同去观察研究:

  2. 这个存钱罐主要由什么立体几何形组成?试猜想若将其各个面分别展开会是什么图形?

  3. 展开的各个面必须是连在一起的一个平面图形

  4.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试画立体几何形的平面图.

  5. 说一说这些不同的平面图形,可以组成什么样的立体几何图形.

  6. 你认为可以利用这些几何图形制作什么样式的存钱罐.

  三 ) 制作练习 转化提高

  制作练习是检验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发挥学生才华、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所以要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练习.

  1. 制作立体几何形

  2. 根据自己做的立体形展开想象,并说说准备用什么样的方法把它装饰成有趣的存钱罐

  3.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4. 除了用立体几何形制作存钱罐外,还可以巧妙利用空纸盒塑料瓶等废弃材料的外形特征制作存钱罐

  5. 小组合作完成一个装饰性强,样式独特的存钱罐

  七 ) 展评互赠 扩展延伸

  通过自评,互评的方法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观察能力,让他们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并用"节省一角钱"存钱活动.很自然的将本课拓展延伸出去了.

说课稿 篇5

  课题:《自救与逃生》学习阶段:水平一人数:32人

  灾难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都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体育课是一门互动非常强的课程。基于这种想法,我把安全教育与体育课相结合,设计了这节火灾中自救与逃生的课程。让学生在这节课中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学到安全防火知识与发生火灾时自救逃生的能力。

  本课共有五个教学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使学生参与到火灾自救的活动中来并学到安全防火知识。

  运动技能目标:掌握遇到火灾发生时正确的逃生方法。

  身体健康目标:发展上、下肢的协调性,灵敏性。

  心里健康目标:克服恐惧心理,培养学生遇事要沉着冷静思考的能力。

  社会适应目标:培养团结友爱相互协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安全防火知识与火灾中自救逃生能力。

  教学难点:发生火灾时如何自救与逃生。

  准备活动——模仿操(4分钟)

  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他们模仿能力极强,所以我设计了机器人模仿操,放上欢快的音乐,同学们跟随老师做模仿操,还可以根据自己对机器人的理解认识,自己创编模仿操。

  本节课主要是以情景教学的方式进行的,分成四个环节,参观消防博物馆环节——自救逃生演练环节——智力答题环节——小小消防员环节

  主课环节——情景教学(32分钟)

  在参观消防博物馆环节中,教师要用语言把学生引入情景中(比如说:“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参观,“消防博物馆”在这里你们会学到许多关于消防方面的知识,还可以亲身体验火灾中如何自救与逃生。”)

  然后带领学生观看大屏幕,同学们可以在大屏幕上直观的看到如何预防火灾发生和当发生火灾时,怎样正确的自救与逃生。如何报警。让学生对安全消防有了一定的认识。

  然后进入自救逃生环节——进行实践活动,把凳子连成弯曲的安全通道,再用皮筋把每个凳子之间连上,假设皮筋上面是滚滚的浓烟,要穿过浓烟逃生就必须要尽量使身体贴进地面,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练习,当学生通过安全通道后,让学生谈一谈体会,并总结出经验。吸收好的作法,让学生模仿再进行一遍。对于表现出色的同学老师要奖励一个“笑脸”。此环节主要锻炼学生正确的逃生方法与手脚并用的能力。

  智力答题环节——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前面都有一条安全通道。通道后面是答题板,每位同学要先通过安全通道,再到答板前答一道关于安全消防方面的题。先完成的加上5个“笑脸”,答对一题再加上1个“笑脸”,这一环节主要考验学生对消防知识的认识程度。

  小小消防员——这一环节也是分小组进行,讲就同学间相互合作。假设学生“身上着火”时,要就地打滚,采用左右直体滚动的方式,在体操垫上滚动,然后另一名同学用衣物压灭“火苗”,火苗可用红纸前成火形贴在上。哪一小组完成的出色,同学间配合密切,给哪一小组贴上一个“笑脸”,这项活动主要锻炼学生的滚动能力并培养同学间的协作精神,同时左右直体滚动也是我们教材水平一中的内容。

  最后是放松活动(3分钟)——在紧张的逃生自救演练后,同学们的身心需要放松,这时候让学生自由的坐在体操垫上,跟随老师一起来做瑜伽放松,主要放松颈部、手臂、腰、大腿。再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都有哪些收获,并告诉学生不要玩火,发生火灾时不要慌乱,一定要冷静思考该怎样自救逃生。

  本节课所采用的器械有体操垫、凳子、皮筋、题板。

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五册第六课《红色的画》,本课与下一课《黄色和蓝色的画》同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是学生系统学习色彩知识的开始。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认识三原色,感受三原色中的红颜色使画面产生的特有美感,使学生开始从盲目的,随意的涂抹颜色,到有意识的`运用色彩,培养学生色彩美感,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画色彩画的积极性。

  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的造型能力、涂色方法和线条组合已基本掌握,大部分学生可以有意识的使用渐变色,但有少数学生还处于无意识的涂抹颜色。通过这本课的学习,认识三原色,感受红黄蓝三种颜色使画面产生的特有美感,培养学生色彩美感,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画色彩画的积极性。

  说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本课我设定的三维目标有:

  1.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红色是三原色的一种,感受红色的特有美感,学会运用红色系绘制一幅以红色为主的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开展探究式合作学习活动,学生能够用平涂或渐变的方法表现一幅红色的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色彩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三原色,感知红色特有的美感,及其在画面上的运用。

  难点: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用红色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说教法: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接受能力,针对和利用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做游戏、创设情景、观察欣赏、思考讨论、延伸比较等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枯燥的讲解变为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说学法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形象是切入点,是关键,这节课我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找出问题,通过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重点、难点师生一起研究解决。从而让学生逐步走进作品,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

  说教具、学具:本课教师用具有彩色水、照片视频、多媒体课件、教师范画, 学生准备用具有油画棒、画纸。

  说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本节课上课前我安排好学习小组,整理好学习用具, 引导学生观看红色照片视频,让学生会回忆对身边自然生活的生活经验,感受红色的美感。

  这样既调动情绪,激发学习兴趣,也启发了学生注意观察生活。

  二、导入活动

  原色是这节课的知识点,用变色游戏形式学生不用机械记忆就能理解三原色。然后连续提出问题“那种颜色可以代表你们此刻的心情?”

  “为什么?红色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这样导入课题的同时也完成了学生对于红色喜庆的理解。

  三、讲述新课

  1、寻找红色

  引导学生回忆课前观看的视频中哪个红色物品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或者你还知道什么红色物品? 用水彩笔画出印象深刻的红色。充分调动学生的记忆,激发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初步对“红色的画”进行描绘,教师初步指导学生作画构图问题。

  2、红色用途

  结合我国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了解红色在中国的独特审美意义对学生也是一种很恰当的爱国教育。学生欣赏图片(欢快的节日、在喜庆背景色、胜利庆祝色)共讨红色会用到什么场合来了解红色在中国人心中的特殊含义——吉祥如意的祝福!热情向上奋发的中国!

  3、研究红色

  我在学生感知红色的基础上出示自己范画,让学生寻找老师画面中丰富的红色。学生通过对比自己与老师的画感受丰富的红色带给画面的特有美感。进而引出红色系列颜色,认识与红色相关的其它偏红颜色。学生通过和同桌互相介绍、老师来考察的形式熟记5-6中红色。

  4、认识“红色的画”

  此环节,学生通过欣赏画家的画《剥玉米》来判断:什么样的画才是红色的画!对比学生作品,启发红色的画表现了哪些题材;采用什么不同的表现手法?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解决教学中的难点。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究问题的学习习惯。

  四、学生实践

  在学生作画前,我出示自己的两幅画的不同做画步骤图,指导学生对比分析老师的这两幅画分别如何完成的?学生快速掌握两种画法,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教师再及时提出作业要求,引发学生发散思考,激励学生以合作形式大胆创新,提高合作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五、展示、评价

  学生完成作业后,一起创办“红色画展”,将自己的画展示、介绍给同学,其他同学指出其作品的优缺点,教师做以补充评价。这样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解决绘画中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深化理解教学的重点。

  六、小结、拓展

  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用其它原色也能画一幅画吗?学生回家预习《黄色和蓝色的画》,感受知识延伸带来的学习乐趣,为下一课学习做铺垫。

  说板书

  这节课我设计的是一种较为均衡式的板书。注重体现板书设计的直观、系统、简明、美观的特点。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营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氛围方面,在重视审美和的过程方面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本课学习后,学生既能够用平涂或渐变的方法表现一幅红色的画,也表达自己的情感。增强学生对色彩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学生虽然也比较认可这次教学活动,但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我在调整原有的教学实施,在强调色彩观念演变的的基础上,削减了色彩基本知识的讲解,加强了色彩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链接,点到为止,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适当加强原有教学实施中艺术体验部分的闪光点,使学生认识到写实已经不是评价美术作品唯一的标准绘画创作可以修改、反复和推翻,过程是美丽的,降低具象的造型要求,提高学生绘画表现的自信心。

说课稿 篇7

  一 、 首先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陈述。

  1.教材分析

  《凤阳花鼓 》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音乐第四单元的第一节唱歌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八音之乐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关东地区音乐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继续学习华夏音乐打下基础,所以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凤阳花鼓》是一首安徽民歌,旋律优美流畅,节奏鲜明生动,曲调抒情,富有浓郁的安徽花鼓的地方风格。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七年级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凤阳花鼓》

  过程与方法:运用聆听、模唱学习歌曲运用小组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歌曲创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歌曲,热爱祖国,珍惜现在,把握未来。

  基于音乐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歌曲《凤阳花鼓》中衬词的演唱及运用

  难点:打击乐器和节奏为歌曲伴奏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第二方面说教法和第三方面说学法上面谈谈。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运用创设情境、合作探究、创新实践等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优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听、多唱、多想、多讨论、多创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真正体验快乐音乐的宗旨。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音乐课应重视对学生的音乐实践,所以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我在选择学法指导时,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音乐能力,让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动静结合,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达到教学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主要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

  律动表演 导入音乐课堂——自主学唱歌曲——歌曲处理——创编活动——拓展延伸 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几个环节:

  (一)律动表演,导入音乐课堂(2分钟)

  欣赏民歌《编花篮》,介绍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每个民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

  民歌。凤阳是安徽省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却有样东西很出名,那就是"凤阳花鼓",通过这样的一个设计引起学生对"凤阳”及"凤阳花鼓"的兴趣,为下面学习歌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学唱歌曲(占时15分钟)

  本环节,我采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听唱、教唱、设疑、讨论等方法,练习6/8拍节奏,准确的换气点和弱起的整齐,在引导学生的同时,放手让同学们自主探究学习,改变以前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固定模式,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作品的风格,感知歌曲的特点,并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这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这个环节我将运用听唱法、教师示范和学生分句模唱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新歌。

  1、借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凤阳花鼓》先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在听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这首歌是什么情绪?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作答:

  2、教师完整地范唱歌曲,指导学生听辨出歌曲中(切分节奏、休止符)的位置,感受歌曲(天真活泼)的情绪。

  3、学生交流,初步熟悉歌曲

  4、跟钢琴演唱2-3遍,教师弹奏歌曲学生跟琴演唱。要求:(1)速度不宜过快,学生用中速跟琴演唱(2)声音自然统一气息通畅,避免让学生用喊叫的声音演唱,注意保护嗓音。

  5、难点的解决:(1)歌曲中的附点节奏、小切分节奏型的把握。

  解决方案:通过用手击拍以及画强弱箭头图的方法,解决附点节奏和小切分节奏音型。

  (三)歌曲处理(占时15分钟)

  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内交流探讨,小组间交流互动,老师深入到各个小组中指导。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会唱歌曲了,但是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还不够,所以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通过设疑,讨论,让同学们再次欣赏歌曲,真正理解歌曲的风格和演唱情绪,最后老师伴奏,学生有感情的进行演唱,以达到教学效果。

  有感情的歌声,永远是音乐教学工作者追求的最美境界。

  a.请学生根据歌曲的情绪,试着将已经学过的切分节奏、连音线标注在合适的地方,尝一尝说说感觉如何。指导学生从力度、速度等方面,分组讨论对歌曲的处理意见。

  b. 采用领唱与齐唱的演唱形式,有感情、完整的演唱歌曲。

  (四)创编活动(5分钟)

  在同学们能够有感情、完整演唱歌曲的前提下,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表演组,一个是合唱组一个是舞蹈组,每个组推荐一名组长。大家在组长的带领下能够很好的合作表演,在合作中培养同学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 (3-5分钟)

  在这个环节,我通过播放各地特色的民歌视频资料,让学生拓展和积累课外的音乐知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最后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五、说教学效果评价

  本节课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 篇8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它所处的单元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下面我将就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加以具体的说明。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者竺可桢,本文是一篇阐释自然现象的科学小品。

  本单元主题是“事理说明”是一组内容丰富的说明文,语言风格和文章的基本结构与其他单元有较大不同。课文在把事理说清楚的同时重在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文的目标确定为:

  1、概括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2、学习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揣摩准确生动的语言。

  3、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明白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说明的道理。学会用科学道理来解释简单日常生活现象。

  其中1、2是本文的重点,3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孟子说:“教亦多术矣。”“术”即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教法,不拘一格,凡是能达到目的的方法,便是好方法。

  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和本课的实际情况,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本课主要采取板块教学法:目标恰当,使学生方向明确;精彩导入,使学生兴趣盎然;整体感知,使学生把握全局;创设情境,使学生建构意义;局部解剖,使学生学会品味;动态生成,使学生个性张扬;迁移探究,使学生举一反三。

  在组织板块教学时,适时渗透圈点勾划法(训练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获取能力)、探究指导法(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思考和探究,体会文本用语的精妙和文中的科学精神)、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激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教的谜底就是为了学生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见效率。

  因此,我在教学本文时,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1、阅读思考法——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由不熟悉到熟悉,思考由肤浅到深入。

  2、自主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自主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法和学法,我把本课设计成一个具体的教学流程,这个流程包括8个环节。

  (一)设置情境 导入新课

  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往日随风乱飞流,骆驼当做一小舟,海市蜃楼多奇景。”(打一自然物体)让学生猜谜底,并说说理由。

  古代文人根据自己对沙漠的感受也写过许多关于沙漠的诗,我们熟悉的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相信同学们在电视和杂志上见到过沙漠,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沙漠给你的印象。学生各自说印象后再请一位学生将这些答案进行整合。

  在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眼里,沙漠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这个导语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课文的兴趣。)

  (这个环节大约用3分钟)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并思考以下问题:

  1、古代到过沙漠的人对沙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

  2、课文写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这些奇怪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本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加学生字词的积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这个环节大约用9分钟)

  (三)再读课文 揣摩构思

  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的?

  (这个环节是要学生了解本文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

  (这个环节大约用10分钟)

  (四)三读课文 品味语言

  我们对沙漠里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文章又是如何说清楚的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那么如果对文中的一些词加以修改,能达到这种效果吗?

  出示示例:“据说,每逢农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句中的“据说”能否删掉?为什么?

  请你再找一些类似的例子,并加以分析。

  (通过品味语言,学生可以体会本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

  (这个环节大约用10分钟)

  (五)视频欣赏 反思文本

  我们已经了解了沙漠里光怪陆离的现象,你们想不想到沙漠亲身感受一下呢?下面我们就跟随导游到响沙湾感受鸣沙现象。(放视频)(视频放到一半暂停)看到这我们知道书上的说法还不足以清楚地解释响沙的原因,那我们来想想还有什么原因能使沙发出轰隆的巨响(学生回答)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看片子(放视频)

  (这一部分的视频既与文中内容相吻合,又对文中的知识进行了补充,让学生知道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提出的问题可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这个环节大约用5分钟)

  (六)运用知识 解释现象

  我们不仅要了解科学道理,还要能用科学解释生活中的奇怪现象。下面我们就尝试用文中的知识解释以下现象。(出示蒲松龄的《山市》译文)

  (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科学道理来解释生活现象,明白一切怪异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说明的。)

  (这一环节大约用3分钟)

  (七)联系生活 出谋划策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人类认识沙漠,研究沙漠,进而改造沙漠,请你为改造沙漠拟一条公益广告。

  (这个环节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公德心。)

  (这一环节大约用5分钟)

  (八)布置作业 巩固知识

  假如你是一个导游,领着你的旅游团正走在青岛夏天的海滩上,这时远处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海市蜃楼,请你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和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这神奇的幻景。

【【必备】说课稿模板8篇】相关文章:

1.【必备】说课稿模板6篇

2.【必备】说课稿模板集锦九篇

3.【必备】说课稿模板汇编8篇

4.【必备】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

5.【必备】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

6.【必备】说课稿模板汇编十篇

7.【必备】说课稿模板合集七篇

8.【必备】说课稿模板集锦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