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说明文>说明文的说课稿

说明文的说课稿

时间:2023-11-17 08:30:53 说明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说明文的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明文的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明文的说课稿

说明文的说课稿1

  一、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回顾说明文基本常识

  2、训练快速阅读,勾画圈点、抓住关键句和关键词的方法来筛选信息。

  3、提高学生阅读科技文章的兴趣,间接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1、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2、按照要求辨析、整合信息。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分类范例训练。

  ①利用多媒体回放典型题例,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整体感知内容,勾画圈点、抓住关键句和关键词的方法来筛选信息。明晰信息“筛选”的方法。

  ②分发提升题练习,强化学生“筛选”信息的训练,提升“辨析、整合”信息的能力

  2、方法指导

  强调本节课训练重点,系统归纳说明文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的判断步骤,进行答题技巧上的指导。

  学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讨论法、勾画圈点法、归纳总结。学生明晰说明文的.基本常识,教师范例引导,学生实践解题,并根据出示的材料,由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激发学生学会归纳知识点。在解题中了解说明文阅读及考点要求,通过同类例题,逐渐提升的训练方式,形成初步的说明文阅读敏感及技巧的掌握,提升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导入新课,用“我言你猜”游戏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入阅读浅显说明文,考察同学们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是考试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明确信息筛选和整合特点

  筛选:根据试题的要求,把符合考题要求的有关词句从文章中挑选出来。

  整合:根据考题的要求,将筛选的信息加以综合,使之符合答题要求。

  (三)回放典型题例:《人类只剩7年时间拯救地球》,指导题型分类及解题方法

  四、说本次课程的收获与不足

  学生的整体表现;教师主导的角色;实现面向全体与否。

  反思:课堂气氛和知识传授,是否整合了说明文知识点,学生是否获得了全面解答这种文体的能力,应对中考相应的题型。

说明文的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自然之道》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他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就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他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就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但要注意这就是一项长期训练的内容,不能要求过高,不能急于求成;在进行精读课文时,要交流学生的自己的阅读感受,从中受到启示: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然好事变成了坏事。

  二、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就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就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过程。

  1、引入“道”。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这篇课文的题目比较抽象,所以,新课伊始,我先出示一个故事,让同学们猜一猜这就是什么成语?同学们很快猜出这个成语就是拔苗助长。我随后又问:“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说出了拔苗助长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的道理。从这我引出课题“自然之道”。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就是讲述这个道理。

  为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我又让学生听课文范读。学生听范读后再进一步读,边读边思考文章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对四年级的要求就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此我设计了这一环节。)教师在学生概括完文章主要内容后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课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先了解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然后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感悟“道” 。

  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我运用了演中促读,演中理解的方式。可爱的小海龟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就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a.学习第三自然段。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找出描写幼龟动作的词“探”“欲出又止”“踌躇”,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价,相机指出“欲出又止”、“踌躇不前”的意思。比较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体会嘲鸫的心情。范写“啄”字。

  b.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我和同伴”及“向导”感情或表情的词语,“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想想两者对话时的心理活动:他们说这句话时心里就是怎么想的?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就是这样的”,这就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结果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了那只小龟,嘲鸫呢?并再次体会嘲鸫“颓丧”的心情。

  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我又设计了两个比较句子的题。

  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就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就是“愚不可及”。

  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自由读6-7自然段。

  数十只食肉鸟因为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 展开想象:食肉鸟就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而“我和同伴们”此时心情怎样?

  填空:理解我和同伴此时的心情:“天啊!”同伴_____地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也_____地说:“___________。”

  再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就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就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由冷淡到不情愿到补救到不得不发出悲叹,齐读最后一句。

  教师总结:只有人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保护小海龟,违背自然之道只能伤害小海龟。

  3、使“道”深入学生内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所以我让学生想像,当海滩上最后一只海龟艰难的爬进大海,看到那长长的沙滩足迹时,你最想说什么?同学们,如果你们就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根据学生发言,教师适当拓展延伸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使“道”深入学生内心。教师相机出示课件并总结:大自然有一定的规律,比如:候鸟迁徙不能挽留;山涧小鱼难以在鱼缸中生活,温室也难育参天大树,我们要尊重大自然,否则将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请看这就是一只被圈养的老虎,管理者让它和一只牛关在一起,居然能和牛和睦相处,可见这只牛已失去了野性。南京著名生物专家吴琦老先生在会上直言抨击了逐年兴盛的商业类“虎牛相争”、“虎鸡相斗”行为,建议政府部门尽快放虎归山。让我们共同遵循自然之道吧!

说明文的说课稿3

  说明文阅读指导

  设计意图:

  学情:学生通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对说明文的知识点已经有了初步的掌握,在此前提下进行系统性的,专题性的复习是相当必要的。

  考点分析:纵观中考说明文要点,它包括两个方面,即知识点的把握和提取关键句的能力。而每一篇说明文都有知识点和关键句的渗透,因此考虑设计说明文的专题复习,就要从说明文的知识点进行阐述,然后利用文章的关键句进行分析.

  从而对初三语文中考考点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整合,能让学生基本掌握说明文的脉络和纹理。

  知识结构:

  一、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二、什么是说明对象?

  三、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四、说明文的语言的特点

  五、说明顺序

  六、说明方法及作用

  七、.准确把握说明文中的关键词句,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课时处理:

  学生梳理说明文知识点等

  准确把握说明文中的关键词句,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以上共用一课时)

  说明文的考题类型及答题技巧分析归纳(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根据中考说明文考试内容和目标要求

  1 、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概括;

  2、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3.对说明结构及其顺序的理解与把握;

  4.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与分析;

  5.对重要词、句的理解及对说明语言的品味;

  6.根据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或经验进行联想、想象

  过程和方法目标:

  说明文的阅读、解题步骤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读标题,明确文章大致为哪一类型的说明文。

  2、读全文时,一定要逐段读懂。标出体现段落的重点信息的词、句。据此:

  ① 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文章要说明的主要内容;

  ② 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理清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文的结构层次。

  ③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3、把握说明文的中心。——整体感知说明文,就是从整体入手,大处着眼,把握说明文的重要信息、行文特点、主旨等,对文章能有一个基本的总体认识。

  二、认真审题,把握题干中的重点信息,迅速找准解题的方向。

  1、注意提干中修饰、限制性的词语2、明确括号中的要求3、理解题目意思和考点所在,避免盲目性

  三、带着问题,回读文章,在文中寻找解题的思路或答案。

  在第一遍通读全文时,我们对各段的所说明的主要内容就有了印象。这样,我们回答问题时候,再回读文章时,就能很快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以帮助我们快速解题,写出答案。

  要注意的是有些题目在题干中就明确了在哪一段中寻找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说明能力是每个人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工作和生活中普遍适用的基本能力。以具体事物为对象的说明文,内容稳定(不会发生后即消逝)、直观,可以带领学生反复观察,揣摩,进而研究,适合绝大部分中学生的心理及智力发展水平,教师容易控制,学生容易操作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句可从三个方面考虑:抓住中心句,分析过渡句,认清指代成分.

  1.中心句以首括居多.分析中心句,有利于把握文章(语段)的主要内容.

  2.过渡句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上下文内容衔接的标志.分析过渡句,有利于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和重点.

  为了突破这一重点:

  方法之一: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分析、理解;

  方法之二:让学生自己归纳和感悟

  教学难点:

  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简明

  典型试题:

  限制性词语可否删除及其作用。

  如:更、大约、估计、常常、估计、大约、也许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

  理清说明顺序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

  方法之一:设计一些适合难度的典型的带有说明文语言特点的题目。

  方法之二:通过举例进一步了解说明的顺序在文章中的具体使用.

  教学理念

  1、充分张扬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四性”——主体性、活动性、开放性、合作性,遵循正确价值观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课前关注学生的知识梳理,教学中随时关注学生的活动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者、积极的认知者。

  因此组织学生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的动手能力,又有利于他们的中考需要,培养其答题的能力和阅读的速度,在掌握一定技能之后对中考考点的把握.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既是一节课的导演,又是这节课的演员,要全身心地投入,对学生多多施以“真诚”的肯定和引导从而达到知、情、意的和谐统一.

  课的重点是说明文的阅读、解题步骤

  一、带领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二、使学生认真审题,把握题干中的重点信息,迅速找准解题的方向。

  三、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回读文章,在文中寻找解题的思路或答案。

  在第一遍通读全文时,对各段的所说明的主要内容就有了印象。这样,我们回答问题时候,再回读文章时,就能很快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以帮助我们快速解题,写出答案。

  要注意的是有些题目在题干中就明确了在哪一段中寻找答案。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整理、梳理说明文相关的知识点。

  2、课前学生将已做的说明文练习题进行整理,发现规律,熟悉考题形式,找到内在的相似点.

  3、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阅读讨论法

  2、情境教学法

  3、归纳教学法

  教学过程

  学习训练与评价

  例:《植物也有“喜怒哀乐” 》(《中考复习指导》P68)

  4、科学家认为植物有同情心的两个例子是什么?请概括叙述。

  第1个例子:小虾遇难,植物的“情感曲线”有变化。

  第2个例子:见到掐断植物的“罪犯”,植物的“情感曲线”有大的波动。

  【方法技巧】

  1、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

  2、结合段落中说明特征或几方面的说明内容进行概括。

  3、结合标点,尤其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句号,归纳层意,并进行综合概括。

  4、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摘要联合,并简明的表达。

  例《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指导》P64)

  1.阅读文本,说说我国古代北方和南方建筑色彩的风格有什么不同。

  ——北方的建筑色彩鲜明活泼,南方秀丽淡雅。

  【方法技巧】

  1、 对重要的信息筛选整合及运用“定义”的方法说明事物。

  2、 (1)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

  (2)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

  (3)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教学效果预测

  经过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参、备学生、备中考题型等等,再加上教师的全心投入,我相信这节课定会让学生和教者本人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哪怕只是学会对相应文体的知识结构的梳理。长期以往,师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方法都会得到相长,进而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说明文的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说“屏”》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一篇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式说明文。对于屏风,作者不是从专业者的角度,而是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作者的看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方面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期望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不能只把它当说明文来教,教学中应强调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优美的特点,根据本课教材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点,提升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4.学习引用说明法,感受语言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教学重点: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2通过本文学习,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

  二、说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自渎课文,应以学生自渎为主,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渎,如有疑难,教师作一些必要的点拨,采用自读,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对于屏,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增多直观性。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语设计:我们学习《故宫博物院》时,很多同学都被金銮殿上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雕龙宝座所深深吸引,有些细心的同学还注意到了宝座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它点缀着整个金銮殿,更增多了宝座的庄重肃穆,大家再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哪一篇课文中还提到屏?(《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我觉得这样的复习导入,不只是温故而知新,而是利用已有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屏风图片,并猜想它们的用途,辅以简单的介绍,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不错的自主学习情境。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这是训练学生搜集资料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接着老师展示一组屏风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屏”。

  3.作者简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辨字这环节是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目的是扫清阅读障碍,重在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2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这一环节是训练学生理清课文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也是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筛选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两个思考题: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再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并说说其作用。2概括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话给同学说说本文主要内容。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1.作者介绍了“屏”的哪些知识?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谈体会。

  本环节通过明确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合作来解决问题,学生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派代表表述本组观点,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介绍屏的分类时展示不同种类屏的图片,让学生再次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四)品味语言赏析阅读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利用培养学生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本环节主要探究文中古诗词的含义,感受浓浓的诗意,(重点指导句子通过多媒体展示)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品味语言,在探讨语言之后,总结本文的说明方法。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结束语的设计: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作用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其屏风所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能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课外搜集资料,写“屏”的古诗词及“屏”的图片,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在自习课上,组织一次“话说屏风”的交流会。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克服以往以书本为中心的学习倾向,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和教堂内外的交流。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功能是简要全面的概括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说明文的说课稿5

  一.说教材分析

  《赵州桥》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课文开头先交代赵州桥的所在地,设计人及建桥时间,然后重点介绍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最后讲作者由衷的赞美。全文层次清晰、重点突出,通过对赵州桥设计特点的说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二.说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的特点。

  ②技能目标: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③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赵州桥雄伟、坚固、 美观的建筑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四、说教法、学法

  A.教法

  1、 “以读代讲”法

  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本篇课文写赵州桥“美观”部分,语言生动优美,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2、 “直观教学”法

  通过图片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启发孩子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B.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问——读——说——画——议——说”的学习方法,在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五、说教学程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见过哪些桥呢?那些桥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出示图片。

  为什么课本不说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不介绍精钢做的桥、木头做的桥,而偏偏介绍一座石头桥呢?

  2.以读促悟,说说收获。

  教学开始,我引导孩子们大胆发言,说说自己想知道关于赵州桥的知识。然后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文。通过读,从课文中知道赵州桥在哪,有多久的历史,什么时候建造的和是谁建造的等等。

  3.集体探究,解决“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大胆放手,让孩子们在初步感知课文后用课文中的词来说说这是一座怎样的桥。通过学生的反馈板书关键词:世界闻明、雄伟、坚固、美观等等.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些词的相关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重点围绕赵州桥的设计展开深入的学习。

  4.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1、体会赵州桥的雄伟。

  2、理解赵州桥的设计特点

  (1)运用简笔画的方法,直观地表现赵州桥的设计特点。

  (2)理解赵州桥设计的优点

  (3)初步认识过渡句。

  5、总结全文,升华感情。用课文中的最后一段话来赞美赵州桥

  六、板书设计:

  长:五十多米

  雄伟

  宽:九米多

  没有桥墩

  赵州桥 坚固 一个大桥洞洞 古代劳动人民

  四个小桥洞 的智慧和才干

  美观 精美的图案(有的……有的……还有的……)

  此板书力求突出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说明文的说课稿6

  一、说教材:

  说明文阅读是中考阅读题型之一,能否掌握说明文阅读的方法,直接关系到语文成绩的高低。因此,进行此项专题复习非常必要。

  二、说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中考对说明文阅读的考察题型,设计以下复习目标:

  1.整理归纳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2.能准确快速判断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学会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掌握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答题模式。

  3.树立信心,积极迎考。

  三、说重、难点:

  根据本节课复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我将“学会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掌握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答题模式”做为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因此,我采用的教法是:引导法、点拨法、提问法;为了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采用竞赛法、总结归纳法。

  五、说课时安排:1课时

  六、说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一)明确本节复习内容及目标并出示:(学生齐读目标)

  1.整理归纳说明文的相关知识。2.通过典型例题,总结解题技巧,并能学以致用。

  3.树立信心,积极迎考。

  (二)整理归纳说明文的相关知识。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客观事物,阐明事理,给人以知识的一种文体。2、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3、说明顺序:时间顺序(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 逻辑顺序(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说明。①从现象到本质;②从原因到结果;③从整体到部分;④从概括到具体;⑤从主要到次要等。)

  4、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列图表、摹状貌、作

  诠释。5、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科学。

  设计意图: 整理归纳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完成目标一。

  (三)明确中考说明文的考点:(1)概括全文的说明的内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顺序。(3)辨析说明方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准确把握文中关键词句的意义和作用。

  (5)从探究角度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针对以上考点,重点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做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1、考点一: 判断说明顺序。(1)出示题目,学生思考。(2)采用抢答的方法进行检测,并按男女生分别计分。(3)结合学生的回答归纳方法:抓住显著语言标志,把握文章段落层次。

  2、考点二:(1)出示:判断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学生思考。(2)采用抢答的方法进行检测,并按男女生分别计分。(3)结合学生的回答归纳方法:抓住显著语言标志,并出示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的标志性词语。(4)出示例题,总结分析说明方法作用的答题模式::“这句话运用了(说明方法),(准确的/具体的/生动的/清楚)的说明了

  (说明对象)的 特点。”(5)出示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作用的关键词语:举例子:具体真切(具体形象) 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 分类别:条理清晰

  打比方:形象生动(通俗形象) 作比较:突出强调 下定义:科学准确简明

  列图表:直观形象

  3、考点三:说明文的语言

  (1)出示考察说明文语言的方式。①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②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③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为什么? ④某两个或多个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2)出示例题,让学生先做,然后总结方法。a、“加点词语能否去掉”这类题的答题要点:(1)表态:不能删;(2)定性:解释这个词或带词解释句子;(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b、“某词能否换为其它词”这类题的答题要点:(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的词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之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5)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各种题的方法,完成目标二。

  (五)当堂演练:(1)出示阅读文段,学生独立完成;(2)检查做的情况,并进行点拨。

  (3)学生根据出示的答案,自己客观公正地打分。

  (六)课堂小结:持之以恒,拼搏到底,追求成功,应是我们人生的选择。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不可能都是一路鲜花,一路掌声,而可能是荆棘,是坎坷,也可能是失败。只要我们努力、进取,一定会有美好的明天!

  设计意图:完成目标三。

  (七)布置作业:完成《河南中考》第131-133页第(二)—(五)题。

  八、说板书设计:

  说明顺序

  说明文 说明方法

  语言

  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板书出来,引领学生有条理地逐项学习。

说明文的说课稿7

  一、说教材的几个环节

  1、说明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2、说教材编排。

  3、说课程标准

  4、说教材编写意图与编写体例

  5、说中考要求

  6、说教材中说明文的内容和结构

  7、说建议

  二、说明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展过程或事理,给人以知识的一种文体。

  (地位)说明文与记叙文、议论文并称三大实用文体。

  (作用)说明文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应用,而且它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科学语言,领会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严密思维的习惯。

  三、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在7—9学段对于说明文阅读有这样的要求: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对于写作有这样的要求: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

  四、教材编排

  在七至九年级的教材中,说明文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方面:七年级上册中的《看云识天气》,八年级上册三、四单元的十篇课文,它们是第三单元的《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这五篇是事物说明文;第四单元的《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落日的幻觉》,这五篇和前面提到的《看云识天气》,都是事理说明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是为说明文的写作安排的。还有几篇说明性较强的文章,如《绿色蝈蝈》,但它属于散文范畴,所以我这里没有把它们列入说明文行列。教材安排这些内容是有梯度的,七年级的安排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说明文,了解有关知识,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在七年级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事物说明文,学习基本写法,第四单元是深入学习事理说明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准确语言、恰当的说明方法,合理的顺序,写清楚明白的说明文。

  五、教材编写意图和编写体例

  是选文的内容,还是单元提示、课文前的提示和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或者“综合性学习”,也都兼顾了这三个维度。

  例如《苏州园林》一文,既是典型的说明文范例,便于把握说明这种文体的知识,又可以使学生欣赏名胜景地,提高审美情趣。

  再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提示:“本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阅读这些课文,可以使我们接触到多种知识,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学习本单元,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很明显,这是从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方面进行的提示。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是综合性学习。教科书把综合性学习放在显要位置,与写作、口语交际整合在一起,全力突出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

  阅读部分也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张自主阅读,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突出“探究”“体验”“讨论”等练习方式,例如,《大自然的语言》课后第三题,结合文中的物候知识,体会下列诗歌。诗歌是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此题具有很强的拓展性。

  (3)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本学段教材的编写,把教科书分成“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个部分。就阅读来说,强调学生要“读”。在读的过程中,主张学生去体验、感悟、理解、评判,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教材的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后的“研讨与练习”,都力图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达到三个维度的目标。

  就写作、口语交际来说,与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可以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2、编写体例

  教材对说明文的体例是这样安排的:从类型上看:在内容角度上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在语言角度上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从专题内容看,有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科学世界、自然奥秘。

  从板块结构上看,有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有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

  从课文来自的区域看,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

  六、中考要求。

  说明文阅读是中考中的必要内容。从近年来的中考试卷看,说明文阅读主要有以下考点:

  (1)考查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的把握,也是考查概括要点、提取信息的能力;

  (2)考查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3)考查对说明顺序的掌握。

  (4)考查对说明语言的理解能力。

  (5)考查与选文相关的知识迁移能力。

  七、结合中考要求及教材特点。

  我们一起来看看教材中说明文的内容和结构,请看说明文的知识树。

  说明文总的特点是:知识性、科学性、解说性。

  学习说明文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及结构方式。请注意,说明文的结构方式和说明顺序不同,文章的结构是文章各部分的组合方式,说明顺序具体是对说明内容的先后次序安排,因此两者不是一回事。说明文的总体结构,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总分式、总分总、分总式。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看一看说明文的知识点。

  1、说明对象及特征。

  所谓说明的对象简言之就是需要说明的目标。因为它是事物或事理,所以通常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有时文章的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有时它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不管是何种类型的说明文,说明的核心总是被说明对象的特征,只有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事理。

  找出说明对象或特征,考查的是提炼信息的能力。

  2、说明顺序

  说明事物的特征需要有条理性,说明文的条理体现在清晰的说明顺序上。说明顺序有三种:

  时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

  空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

  逻辑顺序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本质等等。逻辑顺序又可分为“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六类。

  3、说明方法:

  如果把“过河”比作说明的目的,那么恰当的说明方法则好比一座理想的桥。它帮助人们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把事理阐述明白。主要的说明方法有这些:1—10,中考题时常要考说明方法的作用,那么这几种方法的作用可这样表述。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4、说明语言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主要指在说明事物、解说事理时能确切地反映被说明的对象的真实情况,便于人们认识和接受。其准确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有精确数据说明,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有概数说明,如“(卢沟桥)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三是使用限制性词语,如“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在准确的基础上有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两种,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分析语言的表达特点,也常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考点。此类问题,结合语境,通常用“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这样的句式来表述就可以了。

  八、最后说建议

  1、我们先来看教学建议

  首先,说明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说明的事物或事理。其教育价值在于: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能力。

  其次,说明文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即注重观察、讲究实证、求真务实、敢于创新。

  第三,说明文教学,还要注意体会自然与科技中的人文内涵。

  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具体地实施呢?新课改以来我们调兵山市一直在进行“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的课题研究,如今归纳出六环三步的教学模式,现在我将其主要环节及意图建议给大家:整体感知之后,师生进一步读文并提出问题,目的是进行个性阅读,激发思维;

  然后就共性问题,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教师再点拨,也就是先学后教,完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后,把所学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进行积累知识,总结方法,最后进行拓展应用,培养相应能力,达成本节目标。这样做的宗旨就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把握语文知识及语文规律。

  2、评价建议

  说明文教学的评价也要注意整体性,紧紧围绕识字写字、阅读、

  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在知识、过程、情感等三个维度领域里展开评价,既要对产生这一学习的结果进行描述和判断,又要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多种因素和动态过程进行描述和判断;既要看到学生智力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一面。在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上,尤其要注意学生对科学语言运用情况的评价,这是学生学习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评价方式也要注意灵活性与多样化。比如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等。

  3、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说明文教学的资源极为丰富,首先注意引导学生对其他课程的运用,例如生物、物理、化学,这些学科有助于学生去了解事物特征或一些原理。此外,结合本地区的区域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观赏名胜古迹、雄伟建筑,探究自然奥秘,学习用科学语言进行说明文的写作。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其课程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细心体会,恰当运用,说明文的教学定会异彩纷呈!

【说明文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明文12-06

笔的说明文07-17

苹果的说明文07-20

景物说明文02-08

火柴说明文01-11

筷子说明文01-12

西湖说明文01-13

茶叶说明文01-15

橄榄说明文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