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学科考试>数学>数学知识点

数学知识点

时间:2022-01-30 17:56:50 数学 我要投稿

数学知识点(合集15篇)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不管我们学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知识点(合集15篇)

数学知识点1

  一、重要概念

  分类:

  1、代数式与有理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2、整式和分式

  含有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有理式。

  没有除法运算或虽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整式。

  有除法运算并且除式中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分式。

  3、单项式与多项式

  没有加减运算的整式叫做单项式。数字与字母的积包括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说明:①根据除式中有否字母,将整式和分式区别开;根据整式中有否加减运算,把单项式、多项式区分开。②进行代数式分类时,是以所给的代数式为对象,而非以变形后的代数式为对象。划分代数式类别时,是从外形来看。如,=x,=│x│等。

  4、系数与指数

  区别与联系:①从位置上看;②从表示的意义上看。

  5、同类项及其合并

  条件:①字母相同;②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合并依据:乘法分配律

  6、根式

  表示方根的代数式叫做根式。

  含有关于字母开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无理式。

  注意:①从外形上判断;②区别:、是根式,但不是无理式是无理数。

  7。算术平方根

  ⑴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a与平方根的区别];

  ⑵算术平方根与绝对值

  ①联系:都是非负数,=│a│

  ②区别:│a│中,a为一切实数;中,a为非负数。

  8、同类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分母有理化

  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以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满足条件: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②被开方数中不含有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把分母中的根号划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9、指数

  ⑴幂,乘方运算

  ①a0时,②a0时,0n是偶数,0n是奇数

  ⑵零指数:=1a0

  负整指数:=1/a0,p是正整数

  二、运算定律、性质、法则

  1、分式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法则

  2、分式的性质

  ⑴基本性质:=m0

  ⑵符号法则:

  ⑶繁分式:①定义;②化简方法两种

  3、整式运算法则去括号、添括号法则

  4、幂的'运算性质:①②③=;④=;⑤

  技巧:

  5、乘法法则:⑴单⑵单⑶多多。

  6、乘法公式:正、逆用。

  a+ba—b=

  ab=

  7、除法法则:⑴单⑵多单。

  8、因式分解:⑴定义;⑵方法:A。提公因式法;B。公式法;C。十字相乘法;D。分组分解法;E。求根公式法。

  9、算术根的性质:=;;a0;a0正用、逆用。

  10、根式运算法则:⑴加法法则合并同类二次根式;⑵乘、除法法则;⑶分母有理化:A。;B。;C。。

  解题及时反思总结

  做题解题,我们不能做了就扔,一定要学会解题后反思。如做错的题,我们是卡住哪一个步骤,为什么答案中这道题这个步骤是这么写的,为什么会用这个公式,公式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好好反思总结。反思题意,出题人的意图,题目牵扯到哪些知识内容;反思总结可以让我们得到方法,深刻理解知识技能的运用,这样自然做题就会越做越好。

  学好数学的方法技巧整理

  预习的方法

  上课之前一定要抽时间进行预习,有时预习比做作业更重要,因为通过预习我们可以初步掌握课程的大致内容,听课就能够把握好重点,针对性比较强,还会带着问题去听课,听课效率就会比较高,上课听明白了,完成作业也会更好更快,最终会形成良性循环。

  听懂课的习惯

  注意听教师每节课强调的学习重点,注意听对定理、公式、法则的引入与推导的方法和过程,注意听对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方法,注意听对疑难问题的解释及一节课最后的小结,这样,抓住重、难点,沿着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听课,不仅能提高听课效率,而且能由“听会”转变为“会听”。

  不断练习

  不断练习是指多做数学练习题。希望学好数学,多做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做练习的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熟练和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二,引导同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点以及独立思考独立做题的水平;第三,融会贯通。通过做题将所学的所有知识点结合起来,加深同学对数学体系化的理解。

  及时小结,温故知新

  一要进行复习小结,及时再现当天或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二要积累资料进行整理。可将平时作业、小测验中技巧性强的、易错的题目及时收集成册——错题本,便于复习时参考。

数学知识点2

  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3.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检验方程的解)。

  4.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2)画图分析法: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1)行程问题:距离=速度·时间;

  (2)工程问题:工作量=工效·工时;

  (3)比率问题:部分=全体·比率;

  (4)顺逆流问题: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5)商品价格问题:售价=定价·折·,利润=售价—成本,;

  (6)周长、面积、体积问题:C圆=2πR,S圆=πR2,C长方形=2(a+b),S长方形=ab,C正方形=4a,

  S正方形=a2,S环形=π(R2—r2),V长方体=abc,V正方体=a3,V圆柱=πR2h,V圆锥= πR2h。

  本章内容是代数学的核心,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快乐很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乐趣,所以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研究起,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点3

  关键词一:平稳

  对知识点的要求略有降低。

  解析:对数学知识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掌握、灵活;综合运用。其中对第三层次的要求占比重相当小,仅出现以下几处:“掌握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且能熟练运用”、“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方程”、“熟记导数的基本公式”(但实际高考命题中,属第三层次的要求远不止这些)。

  关键词二:基础

  重点强调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及方法的考查。

  解析:在复习与冲刺时,不要忽略“三基”训练,但也不要盲目加大试题的难度。

  关键词三:综合

  强调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还“要求既全面又突出重点,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要占有较大的比例,构成数学试卷的主体。”

  解析:不难发现,函数、导数、不等式、三角函数、向量、概率与统计、数列、直线与平面、直线与圆锥曲线等是支撑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在复习中要以三角与向量,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概率统计,数列与极限,直线与圆及圆锥曲线,函数导数与不等式等六大部分为知识模块,在此开展专题复习,注意模块内与模块间的交汇综合。

  关键词四:创新

  强调“对新信息、情景、设问,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问题,并能灵活地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独立地解决问题”。

  解析:近几年数学辽宁试卷中,多次出现像新定义、新背景等方面的创新试题,今年高考是辽宁省课改前的最后一年,为实现现有高考向课改高考平稳过渡,估计今年在创新问题上要加大考查力度。

数学知识点4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说明:

  (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啊: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_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相反,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_-3>2的'解集是{_?R_-3>2}或{__-3>2}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__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5≥5,且5≤5,则5=5)

  实例:设A={__2-1=0}B={-1,1}“元素相同”

  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íA

  ②真子集:如果AíB,且A1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③如果AíB,BíC,那么AíC

  ④如果AíB同时BíA那么A=B

  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反比例函数

  形如y=k/_(k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自变量_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为双曲线。

  由于反比例函数属于奇函数,有f(-_)=-f(_),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另外,从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可以得出,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任取一点,向两个坐标轴作垂线,这点、两个垂足及原点所围成的矩形面积是定值,为∣k∣。

  如图,上面给出了k分别为正和负(2和-2)时的函数图像。

  当K>0时,反比例函数图像经过一,三象限,是减函数

  当K<0时,反比例函数图像经过二,四象限,是增函数

  反比例函数图像只能无限趋向于坐标轴,无法和坐标轴相交。

  知识点:

  1.过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意一点作两坐标轴的垂线段,这两条垂线段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为|k|。

  2.对于双曲线y=k/_,若在分母上加减任意一个实数(即y=k/(_±m)m为常数),就相当于将双曲线图象向左或右平移一个单位。(加一个数时向左平移,减一个数时向右平移)

  锐角三角函数公式

  sinα=∠α的对边/斜边

  cosα=∠α的邻边/斜边

  tanα=∠α的对边/∠α的邻边

  cotα=∠α的邻边/∠α的对边

  数学中什么叫棱

  物体上的条状突起,或不同方向的两个平面相连接的部分。棱柱是几何学中的一种常见的三维多面体,指上下底面平行且全等,侧棱平行且相等的封闭几何体。在正方体和长方体中,具有12个棱长,且棱长在不同的几何体中有不同的特点。

数学知识点5

  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作用: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达。

  注意事项:

  ⑴数轴的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要素,缺一不可。

  ⑵同一根数轴,单位长度不能改变。

  一般地,设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

数学知识点6

  1 分数加减法应用题:

  分数加减法的应用题与整数加减法的应用题的结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在已知数或未知数中含有分数。

  2分数乘法应用题:

  是指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特征:已知单位1的量和分率,求与分率所对应的实际数量。

  解题关键:准确判断单位1的量。找准要求问题所对应的分率,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正确列式。

  3 分数除法应用题: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

  特征:已知一个数和另一个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一个数是比较量,另一个数是标准量。求分率或百分率,也就是求他们的倍数关系。

  解题关键:从问题入手,搞清把谁看作标准的数也就是把谁看作了单位一,谁和单位一的量作比较,谁就作被除数。

  甲是乙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甲是比较量,乙是标准量,用甲除以乙。

  甲比乙多(或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甲减乙比乙多(或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关系式(甲数减乙数)/乙数或(甲数减乙数)/甲数 。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 ,求这个数。

  特征:已知一个实际数量和它相对应的分率,求单位1的量。

  解题关键:准确判断单位1的量把单位1的量看成x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方程,或者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列算式,但必须找准和分率相对应的已知实际

  数量。

  4 出勤率

  发芽率=发芽种子数/试验种子数100%

  小麦的出粉率= 面粉的重量/小麦的重量100%

  产品的合格率=合格的产品数/产品总数100%

  职工的出勤率=实际出勤人数/应出勤人数100%

  5 工程问题:

  是分数应用题的特例,它与整数的工作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探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个数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应用题。

  解题关键: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时间的倒数,然后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公式。

  数量关系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作时间

  6 纳税

  纳税就是把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缴纳的税款叫应纳税款。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销售额、营业额、应纳税所得额 )的比率叫做税率。

  * 利息

  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

  第二章 度量衡

  一 长度

  (一) 什么是长度

  长度是一维空间的度量。

  (二) 长度常用单位

  * 公里(km) * 米(m) * 分米(dm) * 厘米(cm) * 毫米(mm) * 微米(um)

  (三) 单位之间的换算

  * 1毫米 =1000微米 * 1厘米 =10 毫米 * 1分米 =10 厘米 * 1米 =1000 毫米 * 1千米 =1000 米

  二 面积

  (一)什么是面积

  面积,就是物体所占平面的大小。对立体物体的表面的多少的测量一般称表面积。

  (二)常用的面积单位

  * 平方毫米 * 平方厘米 * 平方分米 * 平方米 * 平方千米

  (三)面积单位的换算

  * 1平方厘米 =100 平方毫米 *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 1平方米 =100 平方分米

  * 1公倾 =10000 平方米 * 1平方公里 =100 公顷

  三 体积和容积

  (一)什么是体积、容积

  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

  (二)常用单位

  1 体积单位

  * 立方米 * 立方分米 * 立方厘米

  2 容积单位 * 升 * 毫升

  (三)单位换算

  1 体积单位

  *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 容积单位

  * 1升=1000毫升

  * 1升=1立方米

  * 1毫升=1立方厘米

  四 质量

  (一)什么是质量

  质量,就是表示表示物体有多重。

  (二)常用单位

  * 吨 t * 千克 kg * 克 g

  (三)常用换算

  * 一吨=1000千克

  * 1千克=1000克

  五 时间

  (一)什么是时间

  是指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

  (二)常用单位

  世纪、 年 、 月 、 日 、 时 、 分、 秒

  (三)单位换算

  * 1世纪=100年

  * 1年=365天 平年

  * 一年=366天 闰年

  *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是大月 大月有31 天

  * 四、六、九、十一是小月小月 小月有30天

  * 平年2月有28天 闰年2月有29天

  * 1天= 24小时

  * 1小时=60分

  * 一分=60秒

  六 货币

  (一)什么是货币

  货币是充当一切商品的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可以购买任何别的商品。

  (二)常用单位

  * 元 * 角 * 分

  (三)单位换算

  * 1元=10角

  * 1角=10分

  -

  第三章 代数初步知识

  一、用字母表示数

  1 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 用字母表示数,可以把数量关系简明的表达出来,同时也可以表示运算的结果。

  2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性质、几何形体的计算公式

  (1)常见的数量关系

  路程用s表示,速度v用表示,时间用t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

  s=vt

  v=s/t

  t=s/v

  总价用a表示,单价用b表示,数量用c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

  a=bc

  b=a/c

  c=a/b

  (2)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减法的性质:a-(b+c) =a-b-c

  (3)用字母表示几何形体的公式

  长方形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2(a+b)

  s=ab

  正方形的边长a用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4a

  s=a

  平行四边形的底a用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ah

  三角形的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ah/2

  梯形的上底用a表示,下底b用表示,高用h表示,中位线用m表示,面积用s表示。

  s=(a+b)h/2

  s=mh

  圆的半径用r表示,直径用d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d=2r

  s= r

  扇形的半径用r表示,n表示圆心角的度数,面积用s表示。

  s= nr/360

  长方体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高用h表示,表面积用s表示,体积用v表示。

  v=sh

  s=2(ab+ah+bh)

  v=abh

  正方体的棱长用a表示,底面周长c用表示,底面积用s表示, 体积用v表示.

  s=6a

  v=a

  圆柱的高用h表示,底面周长用c表示,底面积用s表示, 体积用v表示.

  s侧=ch

  s表=s侧+2s底

  v=sh

  圆锥的高用h表示,底面积用s表示, 体积用v表示.

  v=sh/3

  3 用字母表示数的写法

  数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记作.,或者省略不写,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当1与任何字母相乘时,1省略不写。

  在一个问题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量,不同的量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问题的答案时,除数一般写成分母,如果式子中有加号或者减号,要先用括号把含字母的式子括起来,再在括号后面写上单位的名称。

  4将数值代入式子求值

  * 把具体的数代入式子求值时,要注意书写格式:先写出字母等于几,然后写出原式,再把数代入式子求值。字母表示的是数,后面不写单位名称。

  * 同一个式子,式子中所含字母取不同的数值,那么所求出的式子的值也不相同。

  二、简易方程

  (一)方程和方程的解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注意方程是等式,又含有未知数,两者缺一不可。

  方程和算术式不同。算术式是一个式子,它由运算符号和已知数组成,它表示未知数。方程是一个等式,在方程里的未知数可以参加运算,并且只有当未知数为特定的数值时 ,方程才成立 。

  2 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三、解方程

  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四、列方程解应用题

  1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意义

  * 用方程式去解答应用题求得应用题的未知量的方法。

  2 列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 弄清题意,确定未知数并用x表示;

  * 找出题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 列方程,解方程;

  * 检查或验算,写出答案。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 综合法:先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再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部分到整体的一种 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已知到未知。

  * 分析法:先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具体建立等量关系的需要,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的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整体到部分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未知到已知。

  4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范围

  小学范围内常用方程解的应用题:

  a一般应用题;

  b和倍、差倍问题;

  c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

  d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e 比和比例应用题。

  五 比和比例

  1比的意义和性质

  (1) 比的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2)比的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 求比值和化简比

  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后项是互质的数。

  (4)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要求会求比例尺;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已知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图上距离。

  线段比例尺: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目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

  (5)按比例分配

  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方法:首先求出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求出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1) 比例的意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2)比例的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向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解比例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数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 正比例和反比例

  (1) 成正比例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y/x=k(一定)

  (2)成反比例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数学知识点7

  初中数学知识点回顾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L=(a+b)2 S=Lh

  (1)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b=c:d,那么ad=bc如果ad=bc,那么a:b=c:d

  (2)合比性质 如果a/b=c/d,那么(ab)/b=(cd)/d

  (3)等比性质 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数学知识点8

  1.对于函数f(x),如果对于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为奇函数;

  2.对于函数f(x),如果对于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为偶函数;

  3.一般地,对于函数y=f(x),定义域内每一个自变量x,都有f(a+x)=2b-f(a-x),则y=f(x)的图象关于点(a,b)成中心对称;

  4.一般地,对于函数y=f(x),定义域内每一个自变量x都有f(a+x)=f(a-x),则它的图象关于x=a成轴对称。

  5.函数是奇函数或是偶函数称为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

  6.由函数奇偶性定义可知,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则-x也一定是定义域内的一个自变量(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一、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当命题“若A则B”为真时,A称为B的充分条件,B称为A的必要条件。

  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常用判断法

  1.定义法:判断B是A的条件,实际上就是判断B=>A或者A=>B是否成立,只要把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按逻辑关系画出箭头示意图,再利用定义判断即可

  2.转换法:当所给命题的充要条件不易判断时,可对命题进行等价装换,例如改用其逆否命题进行判断。

  3.集合法

  在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间的关系判断有困难时,可从集合的角度考虑,记条件p、q对应的集合分别为A、B,则:

  三、知识扩展

  1.四种命题反映出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结合实际问题,理解其关系(尤其是两种等价关系)的产生过程,关于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也可以叙述为:

  (1)交换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新命题就是原来命题的逆命题;

  (2)同时否定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新命题就是原来的否命题;

  (3)交换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所得的新命题就是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2.由于“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四种命题的关系的深化,他们之间存在这密切的联系,故在判断命题的条件的充要性时,可考虑“正难则反”的原则,即在正面判断较难时,可转化为应用该命题的逆否命题进行判断。

  一个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可以不止一个,必要条件也可以不止一个。

  高考数学知识点

  第一、高考数学中有函数、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不等式、立体几何等九大章节。

  主要是考函数和导数,这是我们整个高中阶段里最核心的板块,在这个板块里,重点考察两个方面:第一个函数的性质,包括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第二是函数的解答题,重点考察的是二次函数和高次函数,分函数和它的一些分布问题,但是这个分布重点还包含两个分析就是二次方程的分布的问题,这是第一个板块。

  第二、平面向量和三角函数。

  重点考察三个方面:一个是划减与求值,第一,重点掌握公式,重点掌握五组基本公式。第二,是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里重点掌握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第三,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三角形。难度比较小。

  第三、数列。

  数列这个板块,重点考两个方面:一个通项;一个是求和。

  第四、空间向量和立体几何,在里面重点考察两个方面:一个是证明;一个是计算。

  第五、概率和统计。

  这一板块主要是属于数学应用问题的范畴,当然应该掌握下面几个方面,第一……等可能的概率,第二………事件,第三是独立事件,还有独立重复事件发生的概率。

  第六、解析几何。

  这是我们比较头疼的问题,是整个试卷里难度比较大,计算量的题,当然这一类题,我总结下面五类常考的题型,包括:

  第一类所讲的直线和曲线的位置关系,这是考试最多的内容。考生应该掌握它的通法;

  第二类我们所讲的动点问题;

  第三类是弦长问题;

  第四类是对称问题,这也是20xx年高考已经考过的一点;

  第五类重点问题,这类题时往往觉得有思路,但是没有答案,

  当然这里我相等的是,这道题尽管计算量很大,但是造成计算量大的原因,往往有这个原因,我们所选方法不是很恰当,因此,在这一章里我们要掌握比较好的算法,来提高我们做题的准确度,这是我们所讲的第六大板块。

  第七、押轴题。

  考生在备考复习时,应该重点不等式计算的方法,虽然说难度比较大,我建议考生,采取分部得分整个试卷不要留空白。这是高考所考的七大板块核心的考点。

  高考数学复习重点总结

  第一,高考数学中有函数、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不等式、立体几何等九大章节

  主要是考函数和导数,这是我们整个高中阶段里最核心的板块,在这个板块里,重点考察两个方面:第一个函数的性质,包括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第二是函数的解答题,重点考察的是二次函数和高次函数,分函数和它的一些分布问题,但是这个分布重点还包含两个分析就是二次方程的分布的问题,这是第一个板块。

  第二,平面向量和三角函数

  重点考察三个方面:一个是划减与求值,第一,重点掌握公式,重点掌握五组基本公式。第二,是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里重点掌握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第三,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三角形。难度比较小。

  第三,数列

  数列这个板块,重点考两个方面:一个通项;一个是求和。

  第四,空间向量和立体几何

  在里面重点考察两个方面:一个是证明;一个是计算。

  第五,概率和统计

  这一板块主要是属于数学应用问题的范畴,当然应该掌握下面几个方面,第一……等可能的概率,第二………事件,第三是独立事件,还有独立重复事件发生的概率。

  第六,解析几何

  这是我们比较头疼的问题,是整个试卷里难度比较大,计算量的题,当然这一类题,我总结下面五类常考的题型,包括第一类所讲的直线和曲线的位置关系,这是考试最多的内容。考生应该掌握它的通法,第二类我们所讲的动点问题,第三类是弦长问题,第四类是对称问题,这也是20xx年高考已经考过的一点,第五类重点问题,这类题时往往觉得有思路,但是没有答案,当然这里我相等的是,这道题尽管计算量很大,但是造成计算量大的原因,往往有这个原因,我们所选方法不是很恰当,因此,在这一章里我们要掌握比较好的算法,来提高我们做题的准确度,这是我们所讲的第六大板块。

  第七,押轴题

  考生在备考复习时,应该重点不等式计算的方法,虽然说难度比较大,我建议考生,采取分部得分整个试卷不要留空白。这是高考所考的七大板块核心的考点。

数学知识点9

  小升初数学知识总结:数量关系计算公式

  单价数量=总价 2、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速度时间=路程 4、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长度单位:

  1公里=1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面积单位: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1亩=666.666平方米。

  体积单位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重量单位

  1吨=1000千克 1千克= 1000克= 1公斤= 1市斤

  比

  什么叫比:两个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如:25或3:6或1/3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什么叫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3:6=9:18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

  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如3:=9:18

  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的比值(也就是商k)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如:y/x=k( k一定)或kx=y

  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xy = k( k一定)或k / x = y

数学知识点10

  高三年级数学必考知识点

  ①正棱锥各侧棱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相等(它叫做正棱锥的斜高).

  ②正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内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正棱锥的高、侧棱、侧棱在底面内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⑶特殊棱锥的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位置:

  ①棱锥的侧棱长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外心.

  ②棱锥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外心.

  ③棱锥的各侧面与底面所成角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内心.

  ④棱锥的顶点到底面各边距离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内心.

  ⑤三棱锥有两组对棱垂直,则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三角形垂心.

  ⑥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三角形的垂心.

  ⑦每个四面体都有外接球,球心0是各条棱的中垂面的交点,此点到各顶点的距离等于球半径;

  ⑧每个四面体都有内切球,球心

  是四面体各个二面角的平分面的交点,到各面的距离等于半径.

  [注]:i.各个侧面都是等腰三角形,且底面是正方形的棱锥是正四棱锥.(×)(各个侧面的等腰三角形不知是否全等)

  ii.若一个三角锥,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则第三对角线必然垂直.

  简证:AB⊥CD,AC⊥BD

  BC⊥AD.令得,已知则.

  iii.空间四边形OABC且四边长相等,则顺次连结各边的中点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

  iv.若是四边长与对角线分别相等,则顺次连结各边的中点的四边是一定是正方形.

  简证:取AC中点,则平面90°易知EFGH为平行四边形

  EFGH为长方形.若对角线等,则为正方形.

  高考数学概率事件

  基本事件的定义:

  一次试验连同其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结果称为一个基本事件。

  等可能基本事件:

  若在一次试验中,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都相同,则称这些基本事件为等可能基本事件。

  古典概型:

  如果一个随机试验满足:(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

  (2)每个基本事件的发生都是等可能的;

  那么,我们称这个随机试验的概率模型为古典概型.

  古典概型的概率:

  如果一次试验的等可能事件有n个,考试技巧,那么,每个等可能基本事件发生的概率都是;如果某个事件A包含了其中m个等可能基本事件,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古典概型解题步骤:

  (1)阅读题目,搜集信息;

  (2)判断是否是等可能事件,并用字母表示事件;

  (3)求出基本事件总数n和事件A所包含的结果数m;

  (4)用公式求出概率并下结论。

  求古典概型的概率的关键:

  求古典概型的概率的关键是如何确定基本事件总数及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

数学知识点11

  几何面积基本思路:

  在一些面积的计算上,不能直接运用公式的情况下,一般需要对图形进行割补,平移、旋转、翻折、分解、变形、重叠等,使不规则的图形变为规则的图形进行计算;另外需要掌握和记忆一些常规的面积规律。

  常用方法:

  1.连辅助线方法

  2.利用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3.大胆假设(有些点的设置题目中说的是任意点,解题时可把任意点设置在特殊位置上)。

  4.利用特殊规律

  ①等腰直角三角形,已知任意一条边都可求出面积。(斜边的平方除以4等于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②梯形对角线连线后,两腰部分面积相等。

  ③圆的面积占外接正方形面积的78。5%。

  立体图形基本思路

  名称图形特征表面积体积

  长方体8个顶点;6个面;相对的面相等;12条棱;相对的棱相等;S=2(ab+ah+bh)V=abh=Sh

  正方体8个顶点;6个面;所有面相等;12条棱;所有棱相等;S=6a2V=a3

  圆柱体上下两底是平行且相等的圆;侧面展开后是长方形;S=S侧+2S底

  S侧=ChV=Sh

  圆锥体下底是圆;只有一个顶点;l:母线,顶点到底圆周上任意一点的距离;S=S侧+S底

  S侧=rlV=Sh

  球体圆心到圆周上任意一点的距离是球的半径。S=4r2V=r3

数学知识点12

  由于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因此B=?时也满足B?A。解含有参数的集合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当参数在某个范围内取值时所给的集合可能是空集这种情况。

  忽视集合元素的三性致误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集合元素的三性中互异性对解题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带有字母参数的集合,实际上就隐含着对字母参数的一些要求。

  混淆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命题的“否定”与命题的“否命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命题p的否定是否定命题所作的判断,而“否命题”是对“若p,则q”形式的命题而言,既要否定条件也要否定结论。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颠倒致误

  对于两个条件A,B,如果A?B成立,则A是B的充分条件,B是A的必要条件;如果B?A成立,则A是B的必要条件,B是A的充分条件;如果A?B,则A,B互为充分必要条件。解题时最容易出错的就是颠倒了充分性与必要性,所以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作出准确的判断。

  “或”“且”“非”理解不准致误

  命题p∨q真?p真或q真,命题p∨q假?p假且q假(概括为一真即真);命题p∧q真?p真且q真,命题p∧q假?p假或q假(概括为一假即假);綈p真?p假,綈p假?p真(概括为一真一假)。求参数取值范围的题目,也可以把“或”“且”“非”与集合的“并”“交”“补”对应起来进行理解,通过集合的运算求解。

  函数的单调区间理解不准致误

  在研究函数问题时要时时刻刻想到“函数的图像”,学会从函数图像上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函数的几个不同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切忌使用并集,只要指明这几个区间是该函数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即可。

  判断函数奇偶性忽略定义域致误

  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要考虑函数的定义域,一个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是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函数一定是非奇非偶函数。

  函数零点定理使用不当致误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像是一条连续的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但f(a)f(b)>0时,不能否定函数y=f(x)在(a,b)内有零点。函数的零点有“变号零点”和“不变号零点”,对于“不变号零点”函数的零点定理是“无能为力”的,在解决函数的零点问题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判断致误

  对于函数y=Asin(ωx+φ)的单调性,当ω>0时,由于内层函数u=ωx+φ是单调递增的,所以该函数的单调性和y=sin x的单调性相同,故可完全按照函数y=sin x的单调区间解决;但当ω<0时,内层函数u=ωx+φ是单调递减的,此时该函数的单调性和函数y=sinx的单调性相反,就不能再按照函数y=sinx的单调性解决,一般是根据三角函数的奇偶性将内层函数的系数变为正数后再加以解决。对于带有绝对值的三角函数应该根据图像,从直观上进行判断。

  忽视零向量致误

  零向量是向量中最特殊的向量,规定零向量的长度为0,其方向是任意的,零向量与任意向量都共线。它在向量中的位置正如实数中0的位置一样,但有了它容易引起一些混淆,稍微考虑不到就会出错,考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向量夹角范围不清致误

  解题时要全面考虑问题。数学试题中往往隐含着一些容易被考生所忽视的因素,能不能在解题时把这些因素考虑到,是解题成功的关键,如当a·b<0时,a与b的夹角不一定为钝角,要注意θ=π的情况。

  an与Sn关系不清致误

  在数列问题中,数列的通项an与其前n项和Sn之间存在下列关系:an=S1,n=1,Sn-Sn-1,n≥2。这个关系对任意数列都是成立的,但要注意的是这个关系式是分段的,在n=1和n≥2时这个关系式具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也是解题中经常出错的一个地方,在使用这个关系式时要牢牢记住其“分段”的特点。

  对数列的定义、性质理解错误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在公差不为零时是关于n的常数项为零的二次函数;一般地,有结论“若数列{an}的前n项和Sn=an2+bn+c(a,b,c∈R),则数列{an}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c=0”;在等差数列中,Sm,S2m-Sm,S3m-S2m(m∈Nx)是等差数列。

  数列中的最值错误

  数列问题中其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都是关于正整数n的函数,要善于从函数的观点认识和理解数列问题。数列的通项an与前n项和Sn的关系是高考的命题重点,解题时要注意把n=1和n≥2分开讨论,再看能不能统一。在关于正整数n的二次函数中其取最值的点要根据正整数距离二次函数的对称轴的远近而定。

  错位相减求和项处理不当致误

  错位相减求和法的适用条件:数列是由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对应项的乘积所组成的,求其前n项和。基本方法是设这个和式为Sn,在这个和式两端同时乘以等比数列的公比得到另一个和式,这两个和式错一位相减,就把问题转化为以求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或前n-1项和为主的求和问题.这里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就是错位相减后对剩余项的处理。

  不等式性质应用不当致误

  在使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推理论证时一定要准确,特别是不等式两端同时乘以或同时除以一个数式、两个不等式相乘、一个不等式两端同时n次方时,一定要注意使其能够这样做的条件,如果忽视了不等式性质成立的前提条件就会出现错误。

  忽视基本不等式应用条件致误

  利用基本不等式a+b≥2ab以及变式ab≤a+b22等求函数的最值时,务必注意a,b为正数(或a,b非负),ab或a+b其中之一应是定值,特别要注意等号成立的条件。对形如y=ax+bx(a,b>0)的函数,在应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最值时,一定要注意ax,bx的'符号,必要时要进行分类讨论,另外要注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在此范围内等号能否取到。

数学知识点13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以直角梯形的垂直与底边的腰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

  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俯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侧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①原来与x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x平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y平行,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4、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几何体的表面积为几何体各个面的面积的和.

  (2)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为底面周长,h为高,为斜高,l为母线)

  (3)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2高中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时,;当时,;当时,不存在.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注意下面四点:(1)当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

  ①点斜式:直线斜率k,且过点

  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y1.

  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

  ②斜截式:,直线斜率为k,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b

  ③两点式:()直线两点,

  ④截矩式:

  其中直线与轴交于点,与轴交于点,即与轴、轴的截距分别为.

  ⑤一般式:(A,B不全为0)

  注意:各式的适用范围特殊的方程如:

  平行于x轴的直线:(b为常数);平行于y轴的直线:(a为常数);

  (5)直线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

  (一)平行直线系

  平行于已知直线(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C为常数)

  (二)垂直直线系

  垂直于已知直线(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C为常数)

  (三)过定点的直线系

  (ⅰ)斜率为k的直线系:,直线过定点;

  (ⅱ)过两条直线,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

  (为参数),其中直线不在直线系中.

  (6)两直线平行与垂直

  注意:利用斜率判断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时,要注意斜率的存在与否.

  (7)两条直线的交点

  相交

  交点坐标即方程组的一组解.

  方程组无解;方程组有无数解与重合

  (8)两点间距离公式:设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

  (9)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一点到直线的距离

  (10)两平行直线距离公式

  在任一直线上任取一点,再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进行求解.

  3高中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圆的方程

  1、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圆,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圆的半径.

  2、圆的方程

  (1)标准方程,圆心,半径为r;

  (2)一般方程

  当时,方程表示圆,此时圆心为,半径为

  当时,表示一个点;当时,方程不表示任何图形.

  (3)求圆方程的方法:

  一般都采用待定系数法:先设后求.确定一个圆需要三个独立条件,若利用圆的标准方程,

  需求出a,b,r;若利用一般方程,需要求出D,E,F;

  另外要注意多利用圆的几何性质:如弦的中垂线必经过原点,以此来确定圆心的位置.

  高中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相离,相切,相交三种情况:

  (1)设直线,圆,圆心到l的距离为,则有;;

  (2)过圆外一点的切线:①k不存在,验证是否成立②k存在,设点斜式方程,用圆心到该直线距离=半径,求解k,得到方程【一定两解】

  (3)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圆(x-a)2+(y-b)2=r2,圆上一点为(x0,y0),则过此点的切线方程为(x0-a)(x-a)+(y0-b)(y-b)=r2

  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两圆半径的和(差),与圆心距(d)之间的大小比较来确定.

  设圆,

  两圆的位置关系常通过两圆半径的和(差),与圆心距(d)之间的大小比较来确定.

  当时两圆外离,此时有公切线四条;

  当时两圆外切,连心线过切点,有外公切线两条,内公切线一条;

  当时两圆相交,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有两条外公切线;

  当时,两圆内切,连心线经过切点,只有一条公切线;

  当时,两圆内含;当时,为同心圆.

  注意:已知圆上两点,圆心必在中垂线上;已知两圆相切,两圆心与切点共线

  4、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是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应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用符号语言表示公理1:

  公理2: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平面α和β相交,交线是a,记作α∩β=a.

  符号语言:

  公理2的作用:

  ①它是判定两个平面相交的方法.

  ②它说明两个平面的交线与两个平面公共点之间的关系:交线必过公共点.

  ③它可以判断点在直线上,即证若干个点共线的重要依据.

  公理3: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一直线和直线外一点确定一平面;两相交直线确定一平面;两平行直线确定一平面.

  公理3及其推论作用:①它是空间内确定平面的依据②它是证明平面重合的依据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4高中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①异面直线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

  ②异面直线性质:既不平行,又不相交.

  ③异面直线判定: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与平面内不过该店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④异面直线所成角:作平行,令两线相交,所得锐角或直角,即所成角.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0°,90°],若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求异面直线所成角步骤:

  A、利用定义构造角,可固定一条,平移另一条,或两条同时平移到某个特殊的位置,顶点选在特殊的位置上.B、证明作出的角即为所求角C、利用三角形来求角

  (7)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角相等或互补.

  (8)空间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三种位置关系的符号表示:aαa∩α=Aa‖α

  (9)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平行——没有公共点;α‖β

  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α∩β=b

  5、空间中的平行问题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

  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线面平行线线平行

  (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1)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2)如果在两个平面内,各有两组相交直线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线线平行→面面平行),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1)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某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平行)

  (2)如果两个平行平面都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面面平行→线线平行)

  7、空间中的垂直问题

  (1)线线、面面、线面垂直的定义

  ①两条异面直线的垂直:如果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②线面垂直: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垂直,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③平面和平面垂直:如果两个平面相交,所成的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是直二面角(平面角是直角),就说这两个平面垂直.

  (2)垂直关系的判定和性质定理

  ①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这个平面.

  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他们的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9、空间角问题

  (1)直线与直线所成的角

  ①两平行直线所成的角:规定为.

  ②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两条直线相交其中不大于直角的角,叫这两条直线所成的角.

  ③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过空间任意一点O,分别作与两条异面直线a,b平行的直线,形成两条相交直线,这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不大于直角的角叫做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①平面的平行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规定为.②平面的垂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规定为.

  ③平面的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求斜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思路类似于求异面直线所成角:“一作,二证,三计算”.

  在“作角”时依定义关键作射影,由射影定义知关键在于斜线上一点到面的垂线,

  在解题时,注意挖掘题设中两个主要信息:(1)斜线上一点到面的垂线;(2)过斜线上的一点或过斜线的平面与已知面垂直,由面面垂直性质易得垂线.

  (3)二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

  ①二面角的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②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顶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二面角的平面角.

  ③直二面角: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直二面角.

  两相交平面如果所组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那么这两个平面垂直;反过来,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

  ④求二面角的方法

  定义法:在棱上选择有关点,过这个点分别在两个面内作垂直于棱的射线得到平面角

  垂面法:已知二面角内一点到两个面的垂线时,过两垂线作平面与两个面的交线所成的角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5高中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应用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6高中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数列

  (1)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法

  ①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象、通项公式).

  ②了解数列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一类函数.

  (2)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①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

  ②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

  ③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④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高中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不等式

  7高中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不等关系

  了解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2)一元二次不等式

  ①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

  ②通过函数图象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③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会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①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③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

  (4)基本不等式:

  ①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②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圆的辅助线一般为连圆心与切线或者连圆心与弦中点

数学知识点14

  1、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当直线l与x轴相交时,取x轴作为基准,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α=0°.

  2、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0°≤α<180°.

  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α=90°.

  3、直线的斜率:

  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α≠90°)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表示,也就是k=tanα

  ⑴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α=0°,k=tan0°=0;

  ⑵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α=90°,k不存在.

  由此可知,一条直线l的倾斜角α一定存在,但是斜率k不一定存在.

  4、直线的斜率公式:

  给定两点P1(x1,y1),P2(x2,y2),x1≠x2,用两点的坐标来表示直线P1P2的斜率:

  斜率公式:

  3.1.2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1、两条直线都有斜率而且不重合,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那么它们平行,即

  注意:上面的等价是在两条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缺少这个前提,结论并不成立.即如果k1=k2,那么一定有L1∥L2

  2、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如果它们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那么它们互相垂直,即

  3.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直线经过点且斜率为

  2、、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已知直线的斜率为

  3.2.2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1、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已知两点

  2、直线的截距式方程:已知直线

  3.2.3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1、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

  (A,B不同时为0)

  2、各种直线方程之间的互化。

  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3.3.1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1、给出例题:两直线交点坐标

  L1:3x+4y-2=0

  L1:2x+y+2=0

  解:解方程组

  得x=-2,y=2

  所以L1与L2的交点坐标为M(-2,2)

  3.3.2两点间距离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3.3.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1.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2、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

数学知识点15

  一、等式、方程与代数

  1.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2.方程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3.一元一次方程式: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并计算。

  4.代数: 代数就是用字母代替数。

  5.代数式:用字母表示的式子叫做代数式。

  如:3x =ab+c

  二、数量关系计算公式

  单价×数量=总价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速度×时间=路程

  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 - 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三、表面积和体积

  1.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 S= a×h÷2

  2.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公式 S= a2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公式 S= a×b

  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公式 S= a×h

  5.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 S=(a+b)h÷2

  6.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7.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 ) ×2 公式:S=(a×b+a×c+b×c)×2

  8.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公式: S=6a2

  9.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公式:V = abh

  10.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公式:V = abh

  11.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公式:V = a3

  12.圆的周长=直径×π 公式:L=πd=2πr

  13.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 公式:S=πr2

  14.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15.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

  16.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

  17.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四、常用单位换算

  1.长度单位换算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面积单位换算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3.体(容)积单位换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米=1000升

  4.重量单位换算

  1吨=1000 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5.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8 月

  小月(30天)的有:49月 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 1时=60分 1分=60秒 1时=3600秒

  五、数学常用公式

  1.平均数: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2.和差问题:(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3.和倍问题: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4.差倍问题: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5.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6.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7.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8.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9.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10、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 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1.圆周率常取数据

  3.14×1=3.14

  3.14×2=6.28

  3.14×3=9.42

  3.14×4=12.56

  3.14×5=15.7

  3.15×6=18.84

  3.14×7=21.98

  3.14×8=25.12

  3.14×9=28.26

  2.常用特殊数的乘积

  25×3=75

  25×4=100

  25×8=200

  125×3=375

  125×4=500

  125×8=1000

  625×16=10000

  37×3=111

  3.常用平方数

  112=121 122=144 132=169 142=196

  152=225 162=256 172=289 182=324

  192=361 102=100 202=400 302=900

  402=1600 502=2500 602=3600 7702=4900

  802=6400 152=225 252=625 352=1225

  452=20xx 552=3025 652=4225 752=5625

  852=7225

  4.关于常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2=0.5 4=0.25 3/4=0.75 1/5=0.2 2/5=0.4

  3/5=0.6 4/5=0.8 1/8=0.125 3/8=0.375 5/8=0.625

  7/8=0.875 1/20=0.05 3/20=0.15 7/20=0.35

  9/20=0.45 11/20=0.55 1/25=0.04 2/25=0.08

  3/25=0.12 4/25=0.16 6/25=0.24

  5.常用立方数

  13=1 23=8 33=27 43=64 53=125

  63=216 73=343 83=512 93=729

【数学知识点(合集15篇)】相关文章:

1.数学必修四知识点合集

2.九上数学知识点合集

3.数学必修四复数知识点合集

4.小学数学知识点合集15篇

5.数学向量知识点

6.数学必考知识点

7.数学知识点

8.高三数学必考知识点合集9篇

9.初中数学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