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学科考试>数学>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时间:2025-01-25 15:25:02 数学 我要投稿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不管我们学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你知道哪些知识点是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1

  1、“三线八角”① 如何由线找角:一看线,二看型。 同位角是“F”型; 内错角是“Z”型; 同旁内角是“U”型。② 如何由角找线:组成角的三条线中的公共直线就是截线。

  2、平行公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简述: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补充定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简述: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3、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条件 结论 条件 结论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4、图形平移的性质: 图形经过平移,连接各组对应点所得的线段互相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相等。

  5、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

  6、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注意:①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都是线段。 ②高、角平分线、中线的应用。

  7、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

  8、多边形的内角和: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2

  1.有序数对:用含有两个数的词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其中a表示横轴,b表示纵轴。

  2.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同一个平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平位置与垂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3.横轴、纵轴、原点: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4.坐标:对于平面内任一点P,过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在x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分别叫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5.象限: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四个部分,右上部分叫第一象限,按逆时针方向一次叫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内。

  6.特殊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点

  (1)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零;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零。

  (2)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相等;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3)在任意的两点中,如果两点的横坐标相同,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纵轴;如果两点的纵坐标相同,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横轴。

  (4)点到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到x轴的距离为|y|;点到y轴的距离为|x|;点到原点的距离为x的平方加y的平方再开根号;

  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称点的特点

  (1)关于x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横同纵反)

  (2)关于y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横反纵同)

  (3)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的点的坐标,横坐标与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横纵皆反)

  数学q是什么意思

  Q是有理数集,但Q并不表示有理数,有理数集与有理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理数集是元素为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而有理数则为有理数集中的所有元素。有理数是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的统称,是整数和分数的集合。

  学数学的方法有哪些

  抓好预习环节预习

  这是上课前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过程。有些学生由于没有预习习惯,对老师一堂课要讲的内容一无所知,坐等教师讲课,显得呆板被动。有些学生虽能预习,但看起书来却似走马观花,,这种预习一点也达不到效果。

  认真做题

  课堂练习是最及时最直接的反馈,一定不能错过。不要急于完成作业,要先看看你的笔记本,回顾学习内容,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及时纠错

  课堂练习、作业、检测,反馈后要及时查阅,分析错题的原因,必要时强化相关计算的训练。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向同学和老师请教了,不能将问题处于悬而未解的状态,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

  总结那些相似的数学题目

  当我们养成了总结归纳的习惯,那么的学生就会知道自己在解决数学题目的时候哪些是自己比较擅长的,哪些是自己还不足的。

  同时善于总结也会明白自己掌握哪些数学的解题方法,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掌握了数学的解题技巧。其实,做到总结和归纳是学会数学的关键,如果学生不会做到这一点那么久而久之,不会的数学题目还是不会。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3

  ①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在a的.n次方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负奇负,负偶正)。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

  ②偶次方等于一个正数的值有两个(两个互为相反数)如:a2=4,a=2或a=-2

  注意:|a|+b2=0 得:a=0 且 b=0

  强记:a0=1(a≠0);(-1)2=1 ;-12=-1;(-1)3=-1;

  -13=-1; (-2)2 =4;-22=-4;(-2)3 =-8;-23=-8

  ③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

  大括号依次进行。注意:12-4×5=12-20(不能把-变+)

  ④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的n次方的形式,使用的就是科学计数法,注意a的范围为1≤a n比原整数位减1。(注意科学计数法与原数的互划。

  ⑤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是精确到哪一位,四舍五入时望后多看一位采用四舍五入。比如:3.5449精确到0.01就是3.54而不是3.55. (再如: 2.40万:精确到百位;6.5×104精确到千位,有数量级和科学计数法的要还原成原数,看数量级和科学计数法的最后一个数)。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4

  一、同底数幂的乘法

  (m,n都是整数)是幂的运算中最基本的法则,在应用法则运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幂的底数相同而且是相乘时,底数a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式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项或多项式;

  b)指数是1时,不要误以为没有指数;

  c)不要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整式的加法相混淆,对乘法,只要底数相同指数就可以相加;而对于加法,不仅底数相同,还要求指数相同才能相加;

  二、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三、同底数幂的除法

  (1)运用法则的前提是底数相同,只有底数相同,才能用此法则

  (2)底数可以是具体的数,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3)指数相减指的是被除式的指数减去除式的指数,要求差不为负

  四、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的概念:由数与字母的乘积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所有字母指数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如:bca22-的系数为2-,次数为4,单独的一个非零数的次数是0。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次数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五、平方差公式

  表达式:(a+b)(a-b)=a^2-b^2,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这个公式就叫做乘法的平方差公式

  公式运用

  可用于某些分母含有根号的分式:

  1/(3-4倍根号2)化简:

  六、完全平方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中常见错误有:

  ①漏下了一次项

  ②混淆公式

  ③运算结果中符号错误

  ④变式应用难于掌握。

  七、整式的除法

  1、单项式的除法法则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注意:首先确定结果的系数(即系数相除),然后同底数幂相除,如果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5

  射线:

  1、射线的定义:直线上一点和它们的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

  2、射线的特征:“向一方无限延伸,它有一个端点。”

  线段:

  1、线段的'定义:直线上两点和它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点叫做线段的端点。

  2、线段的性质(公理):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6

  1.三角形的定义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2.三角形的表示

  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为△ABC,三角形ABC的边AB可用边AB所对的角C的小写字母c表示,AC可用b表示,BC可用a表示.三个顶点用大写字母A,B,C来表示。

  注意:

  (1)三条线段要不在同一直线上,且首尾顺次相接;

  (2)三角形是一个封闭的图形;

  (3)△ABC是三角形ABC的符号标记,单独的△没有意义。

  3.三角形的主要线段的定义

  (1)三角形的中线(在中文中,中有中间的意思而在这里就是边上的中线)

  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

  表示法:①AD是△ABC的BC上的中线.

  ②BD=DC=1/2 BC

  注意:①三角形的中线是线段;

  ②三角形三条中线全在三角形的内部且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注:这点叫重心:当我们用一条线穿过重心的时候,三角形不会乱晃)

  ③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

  表示法:①AD是△ABC的∠BAC的平分线.

  ②∠1=∠2=∠BAC.

  注意: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线段;

  ②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全在三角形的内部且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注:这一点角三角形的内心。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③用量角器画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3)三角形的高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表示法:①AD是△ABC的BC上的高线

  ②AD⊥BC于D

  ③∠ADB=∠ADC=90°.

  注意:①三角形的高是线段;

  ②锐角三角形三条高全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有两条高是边,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形外;(三角形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这点叫垂心)

  ③由于三角形有三条高线,所以求三角形的面积的'时候就有三种(因为高底不一样)

  4.三角形的角与角之间的关系

  (1)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数学加法心算技巧

  1、分裂再凑整数加法;

  比如;8+5=13,先把“5”分裂成“2”和“3”;那么就是8+2+3=10;

  2、比如;77+8=85,先把“8”分裂成“3”和“5”;那么就是77+3+5=85;

  3、变整数再减去

  比如,26+18=44,把“18”变成“20-2”,那么就是26+20-2=44;

  4、比如;387+983=1370,把“983”变成“1000-17”,那么就是387+1000-17=1370;

  5、错位数相加

  比如,个位加十位得数是个位的;

  51+15=66;这样算:5+1得6;1+5得6;两6合拼

  72+27=99;这样算:7+2得9;2+7得9;两9合拼

  63+36=99;这样算:6+3得9;3+6得9;两9合拼

  52+25=77;这样算:5+2得7;2+5得7;两7合拼

  6、比如,个位加十位得数是十位的;

  78+87=165;这样算:7+8=15,再把“15”两个数字“1”和“5”相加得6,把这个“6”放在“15”的中间,得出“165”;

  67+76=143,这样算:6+7=13,再把“13”两个数字“1”和“3”相加得4,把这个“4”放在“13”的中间,得出“143”;

  如何学好初中数学

  学好初中数学的方法有重视课本的内容、通过联系对比进行辨析、多做练习题、课后总结和反思等等。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7

  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8

  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项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注意:一般说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

  2.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联立在一起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注意:一般说二元一次方程组只有解(即公共解).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代入消元法;

  (2)加减消元法;

  (3)注意:判断如何解简单是关键.

  ※5.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1)对于一个应用题设出的未知数越多,列方程组可能容易一些,但解方程组可能比较麻烦,反之则难列易解

  (2)对于方程组,若方程个数与未知数个数相等时,一般可求出未知数的值;

  (3)对于方程组,若方程个数比未知数个数少一个时,一般求不出未知数的值,但总可以求出任何两个未知数的关系.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不等式:用不等号,把两个代数式连接起来的式子叫不等式.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

  3.不等式的解集: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不等式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4.一元一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零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它的标准形式是ax+b0或ax+b0,(a0).

  5.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类似,但一定要注意不等式性质3的应用;注意: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注意空圈和实点.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9

  知识点1:正、负数的概念:我们把像3、2、+0。5、0.03%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它们都是比0大的数;像—3、—2、—0.5、 —0.03%这样数叫做负数。它们都是比0小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我们可以用正数与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知识点2:有理数的概念和分类: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有理数的分类主要有两种:

  注: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看作分数。

  知识点3:数轴的概念:像下面这样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知识点4:绝对值的概念:

  (1)几何意义:数轴上表示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2)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

  注: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均大于或等于0(即非负数).

  知识点5:相反数的概念:

  (1)几何意义:在数轴上分别位于原点的两旁,到原点的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2)代数意义:符号不同但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知识点6: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有理数大小比较的基本法则: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数轴上有理数大小的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大。

  用绝对值进行有理数大小的比较:两个正数,绝对值大的正数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知识点7: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知识点8:有理数加法运算律: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知识点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知识点10: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根据有理数减法的法则,一切加法和减法的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然后省略括号和加号,并运用加法法则、加法运算律进行计算。

  知识点11:乘法与除法

  1.乘法法则

  2.除法法则

  3.多个非零的数相乘除最后结果符号如何确定

  知识点12:倒数

  1.倒数概念

  2.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注意与相反数的区别)

  知识点13:乘方

  1.乘方的概念,乘方的结果叫什么?

  2.认识底数,指数

  知识点14:混合计算

  注意:运算顺序是关键,计算时要严格按照顺序运算。考试经常考带乘方的计算。

  知识点15:科学记数法

  科学记数法的概念?注意a的范围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10

  相反数知识点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a-b+c的相反数是-a+b-c;a-b的相反数是b-a;a+b的相反数是-a-b;

  (3)相反数的和为0?a+b=0?a、b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绝对值可表示为:或;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3);;

  (4)|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注意:|a|·|b|=|a·b|.

  整式的加减知识

  一、代数式

  1、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2、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里的运算关系计算得出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二、整式

  1、单项式:

  (1)由数和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3)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2、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3、升幂排列与降幂排列

  (1)把多项式按x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叫做降幂排列。

  (2)把多项式按x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叫做升幂排列。

  三、整式的加减

  1、整式加减的理论根据是: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乘法分配率。

  去括号法则:如果括号前是“十”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如果括号前是“一”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一”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2、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

  (1)合并同类项的概念: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2)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合并同类项步骤:

  a.准确的找出同类项。

  b.逆用分配律,把同类项的系数加在一起(用小括号),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c.写出合并后的结果。

  (4)在掌握合并同类项时注意:

  a.如果两个同类项的系数互为相反数,合并同类项后,结果为0.

  b.不要漏掉不能合并的项。

  c.只要不再有同类项,就是结果(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说明:合并同类项的关键是正确判断同类项。

  3、几个整式相加减的一般步骤:

  (1)列出代数式:用括号把每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2)按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3)合并同类项。

  4、代数式求值的一般步骤:

  (1)代数式化简

  (2)代入计算

  (3)对于某些特殊的代数式,可采用“整体代入”进行计算。

  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点

  1.等式与等量:用“=”号连接而成的式子叫等式.注意:“等量就能代入”!

  2.等式的性质: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3.方程:含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4.方程的解: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注意:“方程的解就能代入”!

  5.移项:改变符号后,把方程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叫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性质1.

  6.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7.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8.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ax=b(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9.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检验方程的解).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2)画图分析法:…………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01-05

数学知识点归纳09-28

数学复习知识点归纳07-25

数学高考知识点归纳02-12

高考数学的知识点归纳10-19

关于初中数学的知识点归纳04-16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11-05

数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0-15

初中数学圆的知识点归纳02-15

初中数学知识点的归纳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