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学科考试>数学>高三数学知识点整理

高三数学知识点整理

时间:2024-05-01 15:51:48 数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三数学知识点整理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说起知识点,应该没有人不熟悉吧?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三数学知识点整理,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三数学知识点整理

高三数学知识点整理1

  必修一

  第一章:集合和函数的基本概念

  这一章的易错点,都集中在空集这一概念上,而每次考试基本都会在选填题上涉及这一概念,一个不小心就会丢分。次一级的知识点就是集合的韦恩图、会画图,掌握了这些,集合的“并、补、交、非”也就解决了。

  还有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的单调性、增减性的概念,这些都是函数的基础而且不难理解。在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反复去记这些概念,最好的方法是写在笔记本上,每天至少看上一遍。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

  ——指数、对数、幂函数三大函数的运算性质及图像

  函数的几大要素和相关考点基本都在函数图像上有所体现,单调性、增减性、极值、零点等等。关于这三大函数的运算公式,多记多用,多做一点练习,基本就没问题。

  函数图像是这一章的重难点,而且图像问题是不能靠记忆的,必须要理解,要会熟练的画出函数图像,定义域、值域、零点等等。对于幂函数还要搞清楚当指数幂大于一和小于一时图像的不同及函数值的大小关系,这也是常考点。另外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对立关系及其相互之间要怎样转化等问题,需要着重回看课本例题。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这一章主要考是函数与方程的结合,其实就是函数的零点,也就是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这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是这一章的重点,要学会在这三者之间灵活转化,以求能最简单的解决问题。关于证明零点的方法,直接计算加得必有零点,连续函数在x轴上方下方有定义则有零点等等,这些难点对应的证明方法都要记住,多练习。二次函数的零点的Δ判别法,这个需要你看懂定义,多画多做题。

  必修二

  第一章:空间几何

  三视图和直观图的`绘制不算难,但是从三视图复原出实物从而计算就需要比较强的空间感,要能从三张平面图中慢慢在脑海中画出实物,这就要求学生特别是空间感弱的学生多看书上的例图,把实物图和平面图结合起来看,先熟练地正推,再慢慢的逆推(建议用纸做一个立方体来找感觉)。

  在做题时结合草图是有必要的,不能单凭想象。后面的锥体、柱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把公式记牢问题就不大。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这一章除了面与面的相交外,对空间概念的要求不强,大部分都可以直接画图,这就要求学生多看图。自己画草图的时候要严格注意好实线虚线,这是个规范性问题。

  关于这一章的内容,牢记直线与直线、面与面、直线与面相交、垂直、平行的几大定理及几大性质,同时能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数学表达式表示出来。只要这些全部过关这一章就解决了一大半。这一章的难点在于二面角这个概念,大多同学即使知道有这个概念,也无法理解怎么在二面里面做出这个角。对这种情况只有从定义入手,先要把定义记牢,再多做多看,这个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这一章主要讲斜率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只要搞清楚直线平行、垂直的斜率表示问题就错不了。需要注意的是当直线垂直时斜率不存在的情况是考试中的常考点。另外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所涉及到的一般公式,会用就行,要求不高。点与点的距离、点与直线的距离、直线与直线的距离,只要直接套用公式就行,没什么难点。

  第四章:圆与方程

  能熟练地把一般式方程转化为标准方程,通常的考试形式是等式的一边含根号,另一边不含,这时就要注意开方后定义域或值域的限制。通过点到点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圆半径的大小关系来判断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另外注意圆的对称性引起的相切、相交等的多种情况,自己把几种对称的形式罗列出来,多思考就不难理解了。

  必修三

  总的来说这一本书难度不大,只是比较繁琐,需要有耐心的去画图去计算。

  程序框图与三种算法语句的结合,及框图的算法表示,不要用常规的语言来理解,否则你会在这样的题型中栽跟头。

  秦九韶算法是重点,要牢记算法的公式。

  统计就是对一堆数据的处理,考试也是以计算为主,会从条形图中计算出中位数等数字特征,对于回归问题,只要记住公式,也就是个计算问题。

  概率,主要就只几何概型、古典概型。几何概型只要会找表示所求事件的长度面积等,古典概型只要能表示出全部事件就可以。

  必修四

  第一章:三角函数

  考试必在这一块出题,且题量不小!诱导公式和基本三角函数图像的一些性质,没有太大难度,只要会画图就行。难度都在三角函数形函数的振幅、频率、周期、相位、初相上,及根据最值计算A、B的值和周期,及恒等变化时的图像及性质变化,这部分的知识点内容较多,需要多花时间,不要再定义上死扣,要从图像和例题入手。

  第二章:平面向量

  向量的运算性质及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的难度都不大,只要在计算的时候记住要“同起点的向量”这一条就OK了。向量共线和垂直的数学表达,是计算当中经常用到的公式。向量的共线定理、基本定理、数量积公式。分点坐标公式是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要花心思记忆。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

  这一章公式特别多,像差倍半角公式这类内容常会出现,所以必须要记牢。由于量比较大,记忆难度大,所以建议用纸写好后贴在桌子上,天天都要看。要提一点,就是三角恒等变换是有一定规律的,记忆的时候可以集合三角函数去记。

  必修五

  第一章:解三角形

  掌握正弦、余弦公式及其变式、推论、三角面积公式即可。

  第二章:数列

  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及一些性质常出现于填空、解答题中,这部分内容学起来比较简单,但考验对其推导、计算、活用的层面较深,因此要仔细。考试题中,通项公式、前n项和的内容出现频次较多,这类题看到后要带有目的的去推导就没问题了。

  第三章:不等式

  这一章一般用线性规划的形式来考察学生,这种题通常是和实际问题联系的,所以要会读题,从题中找不等式,画出线性规划图,然后再根据实际问题的限制要求来求最值。

高三数学知识点整理2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注意下面四点:

  (1)当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

  (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高三数学知识点整理3

  ①正棱锥各侧棱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相等(它叫做正棱锥的斜高)。

  ②正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内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正棱锥的高、侧棱、侧棱在底面内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⑶特殊棱锥的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位置:

  ①棱锥的侧棱长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外心。

  ②棱锥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外心。

  ③棱锥的各侧面与底面所成角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内心。

  ④棱锥的顶点到底面各边距离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内心。

  ⑤三棱锥有两组对棱垂直,则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三角形垂心。

  ⑥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三角形的垂心。

  ⑦每个四面体都有外接球,球心0是各条棱的中垂面的交点,此点到各顶点的距离等于球半径;

  ⑧每个四面体都有内切球,球心

  是四面体各个二面角的平分面的交点,到各面的距离等于半径。

  [注]:i。各个侧面都是等腰三角形,且底面是正方形的棱锥是正四棱锥。(×)(各个侧面的等腰三角形不知是否全等)

  ii。若一个三角锥,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则第三对角线必然垂直。

  简证:AB⊥CD,AC⊥BD

  BC⊥AD。令得,已知则。

  iii。空间四边形OABC且四边长相等,则顺次连结各边的中点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

  iv。若是四边长与对角线分别相等,则顺次连结各边的中点的四边是一定是正方形。

  简证:取AC中点,则平面90°易知EFGH为平行四边形

  EFGH为长方形。若对角线等,则为正方形。

高三数学知识点整理4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⒉写出点M的集合;

  ⒊列出方程=0;

  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⒌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高三数学知识点整理5

  函数奇偶性的常用结论:

  1、如果一个奇函数在x=0处有定义,则f(0)=0,如果一个函数y=f(x)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则f(x)=0(反之不成立)。

  2、两个奇(偶)函数之和(差)为奇(偶)函数;之积(商)为偶函数。

  3、一个奇函数与一个偶函数的积(商)为奇函数。

  4、两个函数y=f(u)和u=g(x)复合而成的函数,只要其中有一个是偶函数,那么该复合函数就是偶函数;当两个函数都是奇函数时,该复合函数是奇函数。

  5、若函数f(x)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则f(x)可以表示为f(x)=1/2[f(x)+f(-x)]+1/2[f(x)+f(-x)],该式的特点是:右端为一个奇函数和一个偶函数的和。

【高三数学知识点整理】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06-13

初三数学知识点整理07-17

初二数学知识点整理12-27

初三数学知识点整理07-16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9篇)11-05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9篇11-04

高三数学必考知识点05-06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通用9篇11-06

初一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03-11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合集9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