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学科考试>数学>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

时间:2024-05-18 08:55:10 数学 我要投稿

【热门】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15篇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15篇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1

  (一)、概念梳理

  ⑴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审题,特别注意关键的字和词的意义,弄清相关数量关系,注意单位统一,注意设未知数;

  ①解:设出未知数(注意单位),

  ②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③解这个方程,

  ④答(包括单位名称,最好检验)。

  ⑵一些固定模型中的等量关系:

  ①数字问题:表示一个三位数,则有=100a+10b+c(数位上的数字×位数)

  ②行程问题:基本公式:路程=时间×速度

  甲乙同时相向行走相遇时: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总路程

  甲走的时间=乙走的时间;

  甲乙同时同向行走追及时: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甲乙之间距离

  ③工程问题(整体1):基本公式: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各部分工作量之和=总工作量;

  ④储蓄问题:本息和=本金+利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⑤商品销售问题:商品利润=售价-进价(成本价)

  商品利润率=(售价-进价)/进价

  ⑥等积变形问题:面积或体积不变

  ⑦和、差、倍、分问题:多、少、几倍、几分之几

  ⑧按比例分配问题:一般设每份为x如:2:3:4为2x、3x、4x

  ⑨资源调配问题:资源、人员的调配(有时要间接设未知数)

  (二)、思想方法(本单元常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小结)

  ⑴模型思想:通过对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分析,抽象成数学模型,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思想.

  ⑵方程思想: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如:按比例分配、线段的长、角的大小等)就是方程思想.

  ⑶转化(归纳)思想: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利用去

  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等各种同解变形,不断地用新的更简单的方程来代替原来的方程,最后逐步把方程转化为x=a的形式.体现了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⑷数形结合思想:如:数轴问题、在列方程解决行程问题时,借助

  于线段示意图和图表等来分析数量关系,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很直

  观地展示出来,体现了数形结合的优越性.

  ⑸分类(整体)思想:如:绝对值、偶次方、点在线段上(延长线

  上、线段外)、角在角内(外)在解含字母系数的方程和含绝对值符

  号的方程过程中往往需要分类讨论,在解有关方案设计的实际问题

  的过程中往往也要注意分类思想在过程中的运用.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2

  一、目标与要求

  1.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中,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懂得判断三条线段可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4.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能用平行线的性质推出这一定理。

  5.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重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对三角形有关概念的了解,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条形。

  三、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理的过程;

  在具体的图形中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

  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

  四、知识框架

  五、知识点、概念总结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分类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4.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5.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6.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7.高线、中线、角平分线的意义和做法

  8.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9.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一半。

  10.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条边与另一条边延长线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11.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1)顶点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一边是三角形的一边,另一边是三角形的一边的延长线;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一内角;

  (4)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

  12.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13.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14.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15.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6.多边形的分类:分为凸多边形及凹多边形,凸多边形又可称为平面多边形,凹多边形又称空间多边形。多边形还可以分为正多边形和非正多边形。正多边形各边相等且各内角相等。

  17.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18.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3

  1.1正数和负数

  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书叫做负数。

  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

  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

  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

  1.2有理数

  1.2.1有理数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1.2.2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作用: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达。

  注意事项:⑴数轴的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要素,缺一不可。

  ⑵同一根数轴,单位长度不能改变。

  一般地,设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

  1.2.3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

  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

  1.2.4绝对值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比较有理数的大小:⑴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⑵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1.3.1有理数的加法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⑴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⑵绝对值不相等的饿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⑶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交换律:a+b=b+a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a+b)+c=a+(b+c)

  1.3.2有理数的减法

  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来进行。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a-b=a+(-b)

  1.4有理数的乘除法

  1.4.1有理数的乘法

  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ab=ba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ab)c=a(bc)

  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c)=ab+ac

  数字与字母相乘的书写规范:

  ⑴数字与字母相乘,乘号要省略,或用“”

  ⑵数字与字母相乘,当系数是1或-1时,1要省略不写。

  ⑶带分数与字母相乘,带分数应当化成假分数。

  用字母x表示任意一个有理数,2与x的乘积记为2x,3与x的乘积记为3x,则式子2x+3x是2x与3x的和,2x与3x叫做这个式子的项,2和3分别是着两项的系数。

  一般地,合并含有相同字母因数的式子时,只需将它们的系数合并,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再乘字母因数,即

  ax+bx=(a+b)x

  上式中x是字母因数,a与b分别是ax与bx这两项的系数。

  去括号法则:

  括号前是“+”,把括号和括号前的“+”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改变符号。

  括号前是“-”,把括号和括号前的“-”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式子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式子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同;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式子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式子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反。

  1.4.2有理数的除法

  有理数除法法则: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a÷b=a·(b≠0)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因为有理数的除法可以化为乘法,所以可以利用乘法的运算性质简化运算。乘除混合运算往往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

  1.5有理数的乘方

  1.5.1乘方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n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以读作a的.n次幂。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⑴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⑵同极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⑶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1.5.2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使用的是科学记数法。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n位整数,其中10的指数是n-1。

  1.5.3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接近实际数目,但与实际数目还有差别的数叫做近似数。

  精确度: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精确到哪一位。

  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0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对于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a×10n,规定它的有效数字就是a中的有效数字。

  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

  2.1从算式到方程

  2.1.1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2.1.2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2.2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⑴

  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2.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⑵

  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去括号的方法与有理数运算中括号类似。

  解方程就是要求出其中的未知数(例如x),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系数化为1等步骤,就可以使一元一次方程逐步向着x=a的形式转化,这个过程主要依据等式的性质和运算律等。

  去分母:

  ⑴具体做法:方程两边都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⑵依据:等式性质2

  ⑶注意事项:①分子打上括号

  ②不含分母的项也要乘

  2.4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三章图形认识初步

  3.1多姿多彩的图形

  现实生活中的物体我们只管它的形状、大小、位置而得到的图形,叫做几何图形。

  3.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此外棱柱、棱锥也是常见的立体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平面图形。

  许多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适当地剪开,就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

  3.1.2点、线、面、体

  几何体也简称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

  包围着体的是面。面有平的面和曲的面两种。

  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

  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

  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3.2直线、射线、线段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点C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MB,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类似的还有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

  直线桑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

  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3角的度量

  角也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

  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

  把一个周角360等分,每一份就是一度的角,记作1;把1度的角60等分,每份叫做1分的角,记作1;把1分的角60等分,每份叫做1秒的角,记作1。

  3.4角的比较与运算

  3.4.1角的比较

  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类似的,还有叫的三等分线。

  3.4.2余角和补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等角的补角相等。

  等角的余角相等。

  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是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

  4.1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例

  用划记法记录数据,“正”字的每一划(笔画)代表一个数据。

  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属于全面调查。

  4.2调查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抽样调查举例

  抽样调查是从总体中抽取样本进行调查,根据样本来估计总体的一种调查。

  统计调查是收集数据常用的方法,一般有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两种,实际中常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时,可用不同的方法获得数据。除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外,查阅文献资料和实验也是获得数据的有效方法。

  利用表格整理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数据的分布规律。利用统计图表示经过整理的数据,能更直观地反映数据规律。

  4.3课题学习调查“你怎样处理废电池?”

  调查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五项步骤:

  一、设计调查问卷

  ⑴设计调查问卷的步骤

  ①确定调查目的;

  ②选择调查对象;

  ③设计调查问题

  ⑵设计调查问卷时要注意:

  ①提问不能涉及提问者的个人观点;

  ②不要提问人们不愿意回答的问题;

  ③提供的选择答案要尽可能全面;

  ④问题应简明;

  ⑤问卷应简短。

  二、实施调查

  将调查问卷复制足够的份数,发给被调查对象。

  实施调查时要注意:

  ⑴向被调查者讲明哪些人是被调查的对象,以及他为什么成为被调查者;

  ⑵告诉被调查者你收集数据的目的。

  三、处理数据

  根据收回的调查问卷,整理、描述和分析收集到的数据。

  四、交流

  根据调查结果,讨论你们小组有哪些发现和建议?

  五、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4

  整式的乘法:

  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5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p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①整数②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0和正整数;a>0a是正数;a<0a是负数;

  a≥0a是正数或0a是非负数;a≤0?a是负数或0a是非正数.

  有理数比大小:

  (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

  (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

  (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6

  1、单项式对数字和若干个字母施行有限次乘法运算,所得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2、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3、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4、升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5、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6、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7、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8、去括号法则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例:a+(b-2c)-(e-2d)=a+b-2c-e+2d14、添括号法则添括号后,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添括号后,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例:m+2x-y+z-5=m+(2x-y)-(-z+5)

  9、整式的加减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1.如果遇到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先去括号;2.合并同类项.

  10、代数式的恒等变形一个代数式用另一个与它恒等的表达式去代换,叫做恒等变形.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7

  同类项的概念: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叫同类项。

  判断几个单项式或项,是否是同类项的两个标准:

  ①所含字母相同。

  ②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

  判断同类项时与系数无关,与字母排列的顺序也无关。

  合并同类项的概念: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合并同类项步骤:

  (1)准确的找出同类项。

  (2)逆用分配律,把同类项的系数加在一起(用小括号),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写出合并后的结果。

  合并同类项时注意:

  (1)如果两个同类项的系数互为相反数,合并同类项后,结果为0

  (2)不要漏掉不能合并的项。

  (3)只要不再有同类项,就是结果(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4)不是同类项千万不能进行合并。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8

  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连接数及表示数的字母的式子称为代数式。

  注意:用字母表示数有一定的限制,首先字母所取得数应保证它所在的式子有意义,其次字母所取得数还应使实际生活或生产有意义;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2.列代数式的几个注意事项:

  13(1)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要把带分数改成假分数形式,如a×1应写成a;

  223(2)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用分数线将被除式和除式联系,如3÷a写成的形式;

  a3.几个重要的代数式:(m、n表示整数)

  (1)a与b的平方差是:a2-b2;a与b差的平方是:(a-b)2;

  (2)若a、b、c是正整数,则两位整数是:10a+b,则三位整数是:100a+10b+c;

  (3)若m、n是整数,则被5除商m余n的数是:5m+n;偶数是:2n,奇数是:2n+1;三个连续整数是:n-1、n、n+1;4.有理数:(1)凡能写成

  q(p,q为整数且p0)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不是有理数。p正整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整数零正分数(2)有理数的分类:①有理数零②有理数负整数

  负整数正分数负有理数分数负分数负分数(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4)自然数包括:0和正整数。5.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a(a0)a(a0)(2)绝对值可表示为:a0(a0)或a;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aa1a0;

  aa1a0;

  aba。b(4)|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注意:|a||b|=|ab|,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3)a2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2≥0;若a2+|b|=0a=0,b=0;

  0.120.012底数的小数点移动一位,平方数的小数点移动二位。(4)据规律112101006.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

  7.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

  8.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9.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10.等式的性质: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1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①.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②.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ax=b(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③.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检验方程的解)。

  ④.移项:改变符号后,把方程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叫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性质1。1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1)行程问题:距离=速度时间速度距离距离时间;时间速度(2)工程问题:工作量=工效工时工效工作量工作量工时;工时工效(3)比率问题:部分=全体比率比率部分部分全体;全体比率(4)顺逆流问题: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5)商品价格问题:售价=定价折

  售价成本1,利润=售价-成本,利润率100%;

  成本10(6)周长、面积、体积问题:C圆=2πR,S圆=πR2,C长方形=2(a+b),S长方形=ab,C正方形=4a,

  1S正方形=a2,S环形=π(R2-r2),V长方体=abc,V正方体=a3,V圆柱=πR2h,V圆锥=πR2h。

  3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初一下册知识点总结

  1.同底数幂的乘法:aman=am+n,底数不变,指数相加。2.同底数幂的除法:am÷an=am-n,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3.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am)n=amn,底数不变,指数相乘;(ab)n=anbn,积的乘方等于各因式乘方的积。4.零指数与负指数公式:(1)a0=1(a≠0);a-n=

  1an,(a≠0)。注意:00,0-2无意义。

  (2)有了负指数,可用科学记数法记录小于1的数,例如:0.0000201=2.01×10-5。

  5.(1)平方差公式:(a+b)(a-b)=a2-b2,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2)完全平方公式:

  ①(a+b)2=a2+2ab+b2,两个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它们的积的2倍;②(a-b)2=a2-2ab+b2,两个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③(a+b-c)2=a2+b2+c2+2ab-2ac-2bc6.配方:

  p(1)若二次三项式x+px+q是完全平方式,则有关系式:q;

  22

  2※(2)二次三项式ax2+bx+c经过配方,总可以变为a(x-h)2+k的形式。注意:当x=h时,可求出ax2+bx+c的最大(或最小)值k。1※(3)注意:x2x2。

  xx2127.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

  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8.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注意:(若a、b、c、p、q是常数)ax2+bx+c和x2+px+q是常见的两个二次三项式。9.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是同类项。10.合并同类项法则: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11.去(添)括号法则:去(添)括号时,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注意:多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一般应该进行升幂(或降幂)排列。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平面几何部分

  1、补角重要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余角重要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2、①直线公理: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②有关垂线的定理:(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比例尺:比例尺1:m中,1表示图上距离,m表示实际距离,若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m厘米.3、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4、n边形的对角线公式:

  n(n-3)2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5、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180(n-2);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6、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①a+b>c(ab为最短的两条线段)②a-b

  扩展阅读: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提分数学

  提分数学七年级上知识清单

  第一章有理数

  一.正数和负数

  ⒈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负数:比0小的数正数:比0大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注意:①字母a可以表示任意数,当a表示正数时,-a是负数;当a表示负数时,-a是正数;当a表示0时,-a仍是0。(如果出判断题为: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例如+a,-a就不能做出简单判断)

  ②正数有时也可以在前面加“+”,有时“+”省略不写。所以省略“+”的正数的符号是正号。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若正数表示某种意义的量,则负数可以表示具有与该正数相反意义的量,比如:零上8℃表示为:+8℃;零下8℃表示为:-8℃

  支出与收入;增加与减少;盈利与亏损;北与南;东与西;涨与跌;增长与降低等等是相对相反量,它们计数:比原先多了的数,增加增长了的数一般记为正数;相反,比原先少了的数,减少降低了的数一般记为负数。3.0表示的意义

  ⑴0表示“没有”,如教室里有0个人,就是说教室里没有人;⑵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二.有理数

  1.有理数的概念

  ⑴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0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⑵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⑶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理解:只有能化成分数的数才是有理数。①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写成分数形式,不是有理数。②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化成分数,都是有理数。

  注意:引入负数以后,奇数和偶数的范围也扩大了,像-2,-4,-6,-8也是偶数,-1,-3,-5也是奇数。2.(1)凡能写成

  q(p,q为整数且p0)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p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不是有理数;

  提分数学

  正整数正有理数正分数(2)有理数的分类:①按正、负分类:有理数零

  负整数负有理数负分数正整数整数零②按有理数的意义来分:有理数负整数正分数分数负分数总结:①正整数、0统称为非负整数(也叫自然数)②负整数、0统称为非正整数③正有理数、0统称为非负有理数④负有理数、0统称为非正有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0和正整数;a>0a是正数;a<0a是负数;

  a≥0a是正数或0a是非负数;a≤0a是负数或0a是非正数.

  三.数轴

  ⒈数轴的概念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注意:⑴数轴是一条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直线;⑵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⑶同一数轴上的单位长度要统一;⑷数轴的三要素都是根据实际需要规定的。2.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关系

  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0用原点表示。

  ⑵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也就是说,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如,数轴上的点π不是有理数)3.利用数轴表示两数大小

  ⑴在数轴上数的大小比较,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⑵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⑶两个负数比较,距离原点远的数比距离原点近的数小。

  提分数学

  4.数轴上特殊的最大(小)数

  ⑴最小的自然数是0,无最大的自然数;⑵最小的正整数是1,无最大的正整数;⑶最大的负整数是-1,无最小的负整数5.a可以表示什么数

  ⑴a>0表示a是正数;反之,a是正数,则a>0;⑵a提分数学

  ⑴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是-a,其中a是任意有理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0。当a>0时,-a0,那么|a|=a;②如果a0),则x=±a;

  ⑸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或若a+b=0,则|a|=|b|;|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

  提分数学

  |a|≥0;注意:|a||b|=|ab|,

  abab⑹绝对值相等的两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即:|a|=|b|,则a=b或a=-b;

  ⑺若几个数的绝对值的和等于0,则这几个数就同时为0。即|a|+|b|=0,则a=0且b=0。(非负数的常用性质:若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有且只有这几个非负数同时为0)4.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⑴利用数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数轴上的两个数相比较,左边的数总比右边的数小,或者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⑵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异号两数比较大小,正数大于负数。

  (3)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4)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5)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5.绝对值的化简

  ①当a≥0时,|a|=a;②当a≤0时,|a|=-a6.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求这个数

  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一般地,绝对值为同一个正数的有理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绝对值为0的数是0,没有绝对值为负数的数。

  六.有理数的加减法.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⑴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⑵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⑶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和为零;⑷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⑴加法交换律:a+b=b+a⑵加法结合律:(a+b)+c=a+(b+c)

  在运用运算律时,一定要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化简的目的,通常有下列规律: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先相加“相反数结合法”;

  提分数学

  ②符号相同的两个数先相加“同号结合法”;③分母相同的数先相加“同分母结合法”;④几个数相加得到整数,先相加“凑整法”;⑤整数与整数、小数与小数相加“同形结合法”。3.加法性质

  一个数加正数后的和比原数大;加负数后的和比原数小;加0后的和等于原数。即:⑴当b>0时,a+b>a⑵当b提分数学

  Ⅲ.把分母相同或便于通分的加数相结合(同分母结合法)--

  313217+-+-524528321137)+(-+)+(+-)55224818原式=(--

  =-1+0-

  =-1

  Ⅳ.既有小数又有分数的运算要统一后再结合(先统一后结合)(+0.125)-(-3

  18312)+(-3)-(-10)-(+1.25)4833121)+(-3)+(+10)+(-1)4834原式=(+)+(+3

  18=+3

  183121-3+10-14834=(3

  31112-1)+(-3)+1044883=2

  12-3+102316=-3+13

  =10

  16617-12+41122151761)+(-)

  5151122Ⅴ.把带分数拆分后再结合(先拆分后结合)-3+10

  15原式=(-3+10-12+4)+(-+

  =-1+

  411+1522提分数学

  =-1+

  815+3030=-

  730Ⅵ.分组结合

  2-3-4+5+6-7-8+9+66-67-68+69

  原式=(2-3-4+5)+(6-7-8+9)++(66-67-68+69)

  =0

  Ⅶ.先拆项后结合

  (1+3+5+7+99)-(2+4+6+8+100)

  七.有理数的乘除法

  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法则一: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专指“两数相乘”的情况,如果因数超过两个,就必须运用法则三)法则二: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法则三: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法则四: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则积等于0.2.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其中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倒数,用式子表示为a

  1=1(a≠0),就是说aa和

  111互为倒数,即a是的倒数,是a的倒数。aaa1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a≠0,那么a的倒数是;倒数是本身的数

  a是±1;若ab=1a、b互为倒数;若ab=-1a、b互为负倒数.注意:①0没有倒数;

  ②求假分数或真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点颠倒位置即可;求带分数的倒数时,先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

  ③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是负数。(求一个数的倒数,不改变这个数的性质);④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1或-1,不包括0。3.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提分数学

  ⑴乘法交换律: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即ab=ba⑵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即(ab)c=a(bc).⑶乘法分配律: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在把积相加。即a(b+c)=ab+ac4.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1)除以一个不等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即无意义(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5.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

  (1)乘除混合运算往往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

  (2)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如无括号指出先做什么运算,则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

  a0八.有理数的乘方

  1.乘方的概念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1)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若a+|b|=0a=0,b=0;

  0.120.01211(2)据规律2底数的小数点移动一位,平方数的小数点移动二位

  101002

  22

  n2.乘方的性质

  (1)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的正数;注意:当n为正奇数时:(-a)=-a或(a-b)=-(b-a),当

  n为正偶数时:(-a)=a或(a-b)=(b-a).

  (2)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nnnnnnnn

  九.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做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以下运算顺序: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十.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法是科学记数法

  -9-

  n提分数学

  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

  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注意:怎样算简单,怎样算准确,是数学计算的最重要的原

  则.

  特殊值法:是用符合题目要求的数代入,并验证题设成立而进行猜想的一种方法,但不能用于证明.

  等于本身的数汇总:相反数等于本身的数:0倒数等于本身的数:1,-1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正数和0平方等于本身的数:0,1立方等于本身的数:0,1,-1.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一.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初步知识)

  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连接数及表示数的字母的式子称为代数式.注意:用字母表示数有一定的限制,首先字母所取得数应保证它所在的式子有意义,其次字母所取得数还应使实际生活或生产有意义;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用基本运算符号把数和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如n,-1,2n+500,abc。2.代数式书写规范:

  (1)数与字母相乘,或字母与字母相乘中通常使用“”乘,或省略不写;(2)数与数相乘,仍应使用“”乘,不用“”乘,也不能省略乘号;(3)数与字母相乘时,一般在结果中把数写在字母前面,如a5应写成5a;13(4)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要把带分数改成假分数形式,如a1应写成a;

  223(5)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用分数线将被除式和除式联系,如3÷a写成的形式;

  a

  提分数学

  (6)a与b的差写作a-b,要注意字母顺序;若只说两数的差,当分别设两数为a、b时,则应分类,写做

  a-b和b-a.

  出现除式时,用分数表示;

  (7)若运算结果为加减的式子,当后面有单位时,要用括号把整个式子括起来。3.几个重要的代数式:(m、n表示整数)

  (1)a与b的平方差是:a-b;a与b差的平方是:(a-b);

  (2)若a、b、c是正整数,则两位整数是:10a+b,则三位整数是:100a+10b+c;

  (3)若m、n是整数,则被5除商m余n的数是:5m+n;偶数是:2n,奇数是:2n+1;三个连续整数

  是:n-1、n、n+1;

  (4)若b>0,则正数是:a+b,负数是:-a-b,非负数是:a,非正数是:-a.

  2222222

  二.整式

  1.单项式:表示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

  4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常数项的次数为0。注意:(若a、b、c、p、q是常数)ax+bx+c和x+px+q是常见的两个二次三项式.

  5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即凡不含有除法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代数式叫整式.整式分类为:整式2

  2

  单项式多项式.

  注意:分母上含有字母的不是整式。

  6.多项式的升幂和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起来,

  叫做按这个字母的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注意:多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一般应该进行升幂(或降幂)排列.

  提分数学

  三.整式的加减

  1.合并同类项

  2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3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合并同类项的步骤:(1)准确的找出同类项;(2)运用加法交换律,把同类项交换位置后结合在一起;(3)利用法则,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4)写出合并后的结果。5去括号去括号的法则:

  (1)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变;(2)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

  6添括号法则:添括号时,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

  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7整式的加减: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整式的加减,实际上是在去括号的基础上,把多项式的同类项合并.

  8整式加减的步骤:(1)列出代数式;(2)去括号;(3)添括号(4)合并同类项。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等式与等量:用“=”号连接而成的式子叫等式.注意:“等量就能代入”!2等式的性质: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3方程:含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4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一般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最简形式:ax=b(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1注意:未知数在分母中时,它的次数不能看成是1次。如3x,它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x5解一元一次方程

  提分数学

  方程的解: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注意:“方程的解就能代入”验算!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6移项

  移项: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可以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

  移项的依据:(1)移项实际上就是对方程两边进行同时加减,根据是等式的性质1;(2)系数化为1实际上就是对方程两边同时乘除,根据是等式的性质2。

  移项的作用:移项时一般把含未知数的项向左移,常数项往右移,使左边对含未知数的项合并,右边对常数项合并。

  注意:移项时要跨越“=”号,移过的项一定要变号。

  7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检验方程的解)。

  注意:去分母时不可漏乘不含分母的项。分数线有括号的作用,去掉分母后,若分子是多项式,要加括号。解下列方程:(1)4x342x;(2)4x3(20x)6x7(9x);(3)0.1x0.2x130.020.5x15xx1;(4)32638用方程解决问题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审清题意、设未知数(元)、列出方程、解方程、写出答案。关键在于抓住问题中的有关数量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表格和示意图帮助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9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2)画图分析法: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

  提分数学

  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10实际问题的常见类型:

  (1)行程问题:路程=时间速度,时间=

  路程路程,速度=速度时间(单位:路程米、千米;时间秒、分、时;速度米/秒、米/分、千米/小时)

  (2)工程问题: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各部分工作量的和;

  工作效率利润,售价=标价(1-折扣);进价工作总量;

  工作时间(3)利润问题:利润=售价-进价,利润率=

  (4)商品价格问题:售价=定价折

  售价成本1100%;,利润=售价-成本,利润率成本10(5)利息问题:本息和=本金+利息;利息=本金利率(6)比率问题:部分=全体比率比率部分部分全体;全体比率(7)顺逆流问题: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8)等积变形问题: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锻造前的体积=锻造后的体积

  (9)周长、面积、体积问题:C圆=2πR,S圆=πR,C长方形=2(a+b),S长方形=ab,C正方形=4a,

  2

  1222322

  S正方形=a,S环形=π(R-r),V长方体=abc,V正方体=a,V圆柱=πRh,V圆锥=πRh.

  310.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提分数学

  (2)画图分析法: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第四章走进图形世界

  1、几何图形:

  现实生活中的物体我们只管它的形状、大小、位置而得到的图形,叫做几何图形

  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此外棱柱、棱锥也是常见的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等都是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许多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适当地剪开,就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

  2、点、线、面、体(1)几何图形的组成

  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面和曲面。

  体:几何体也简称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

  包围着体的是面。面有平的面和曲的面两种。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圆柱柱体

  棱柱:三棱柱、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五棱柱、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球体

  (按名称分)圆锥

  椎体

  提分数学

  棱锥

  4、棱柱及其有关概念:

  棱:在棱柱中,任何相邻两个面的交线,都叫做棱。侧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

  n棱柱有两个底面,n个侧面,共(n+2)个面;3n条棱,n条侧棱;2n个顶点。

  棱柱的所有侧棱长都相等,棱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相同的多边形,直棱柱的侧面是长方形。棱柱的侧面有可能是长方形,也有可能是平行四边形。

  5、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11种

  6、截一个正方体: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7、三视图

  物体的三视图指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主视图:从正面看到的图,叫做主视图。左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俯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

  平面图形的认识

  线段,射线,直线名称线段射线直线

  -16-

  不同点延伸性不能延伸只能向一方延伸可向两方无限延伸端点数21无联系线段向一方延长就成射线,向两方延长就成直线共同点都是直的线提分数学

  点、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表示在几何里,我们常用字母表示图形。一个点可以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如点A

  一条直线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或用直线上两个点的大写字母表示,如直线l,或者直线AB

  一条射线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或用端点和射线上另一点来表示(端点字母写在前面),如射线l,射线AB一条线段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或用它的端点的两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如线段l,线段AB

  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

  ①点在直线上,或者说直线经过这个点。②点在直线外,或者说直线不经过这个点。

  线段的性质

  (1)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3)线段的中点到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4)线段的大小关系和它们的长度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5)线段的比较:1.目测法2.叠合法3.度量法线段的中点:

  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相等的线段AM与BM,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

  M是线段AB的中点

  A

  直线的性质

  MB

  AM=BM=

  1AB(或者AB=2AM=2BM)2(1)直线公理:经过两个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过一点的直线有无数条。

  (3)直线是是向两方面无限延伸的,无端点,不可度量,不能比较大小。(4)直线上有无穷多个点。

  (5)两条不同的直线至多有一个公共点。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点C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MB,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类似的还有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

  提分数学

  直线桑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角: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叫做这个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边。或:角也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平角和周角: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平角。终边继续旋转,当它又和始边重合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角的表示:

  ①用数字表示单独的角,如∠1,∠2,∠3等。

  ②用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单独的一个角,如∠α,∠β,∠γ,∠θ等。

  ③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一个独立(在一个顶点处只有一个角)的角,如∠B,∠C等。④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任一个角,如∠BAD,∠BAE,∠CAE等。

  注意: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角时,一定要把顶点字母写在中间,边上的字母写在两侧。

  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15°,30°,45°,60°,75°,90°,105°,120°,135°,150°,165°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有如下规定:把一个平角180等分,每一份就是1度的角,单位是度,用“°”表示,1度记作“1°”,n度记作“n°”;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

  把一个周角360等分,每一份就是一度的角,记作1°;

  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分的角,1分记作“1’”;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秒的角,1秒记作“1””;角的性质

  (1)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构成角的两条射线的幅度大小有关。(2)角的大小可以度量,可以比较(3)角可以参与运算。角的平分线

  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类似的,

  1°=60’,1’=60”

  还有叫的三等分线。

  AOB平分∠AOC∠AOB=∠BOC=

  1∠AOC(或者∠AOC=2∠AOB=2∠2OBBOC)

  -18-

  C提分数学

  余角和补角

  ①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等于90°,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简称互余,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

  余角。用数学语言表示为如果∠α+∠β=90°,那么∠α与∠β互余;反过来,如果∠α与∠β互余,那么∠α+∠β=90°

  ②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等于180°,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简称互补,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用数学语言表示为如果∠α+∠β=180°,那么∠α与∠β互补;反过来如果∠α与∠β互补,那么∠α+∠β=180°

  ③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

  ①一对角,如果它们的顶点重合,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我们把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其中一

  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对顶角。

  注意: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有公共的顶点;只有两条直线相交时才能形成对顶角。

  ②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如图,∠1和∠4是对顶角,∠2和∠3是对顶角

  2431

  ∠1=∠4,∠2=∠3

  平行线:

  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平行用符号“∥”表示,如“AB∥CD”,读作“AB平行于CD”。

  注意:(1)平行线是无限延伸的,无论怎样延伸也不相交。

  (2)当遇到线段、射线平行时,指的是线段、射线所在的直线平行。平行线公理及其推论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补充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提分数学

  (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2)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3)平行线的定义。垂直: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AB⊥CD”(或“CD⊥AB”),读作“AB垂直于CD”(或“CD垂直于AB”)。

  垂线的性质:

  性质1: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称:垂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距离:过A点作l的垂线,垂足为B点,线段AB的长度叫做点A到直线l的距离。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或平行。

  图形知识结构图:

  提分数学

  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

  立体图形展开立体图形

  几何图形平面图形角的度量角角的大小比较余角和补角角的平分线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

  直线、射线、线段

  平面图形平面图形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9

  一、方程的有关概念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做方程.

  2. 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例如: 1700+50x=1800, 2(x+1.5x)=5等都是一元一次方程.

  3.方程的解: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注:⑴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是不同的概念,方程的`解实质上是求得的结果,它是一个数值(或几个数值),而解方程的含义是指求出方程的解或判断方程无解的过程. ⑵ 方程的解的检验方法,首先把未知数的值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计算它们的值,其次比较两边的值是否相等从而得出结论.

  二、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的性质(1)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等式的性质(2)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如果a=b(c≠0),那么ca=cb

  三、移项法则: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四、去括号法则

  1. 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同.

  2. 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改变.

  五、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1. 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 去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和分配律)

  3. 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4. 合并(把方程化成ax = b (a≠0)形式)

  5. 系数化为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x=a(b).

  六、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 审:审题,分析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明确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2. 设:设未知数(可分直接设法,间接设法)

  3. 列:根据题意列方程.

  4. 解:解出所列方程.

  5. 检:检验所求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6. 答:写出答案(有单位要注明答案)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10

  知识要点:

  1.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1)在小学我们学过,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数的范围扩大到有理数后,有理数的加法所表示的意义仍然是这种运算.

  (2)两个有理数相加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两个正数相加;②两个负数相加;③异号两数相加;④正数或负数或零与零相加.

  (3)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注意:①有理数的加法和小学学过的加法有很大的.区别,小学学习的加法都是非负数,不考虑符号,而有理数的加法涉及运算结果的符号;②有理数的加法在进行运算时,首先要判断两个加数的符号,是同号还是异号?是否有零?接下来确定用法则中的哪一条;③法则中,都是先强调符号,后计算绝对值,在应用法则的过程中一定要“先算符号”,“再算绝对值”.

  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根据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时,可以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的几个数加起来,利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可使运算简便.

  3.有理数减法的意义

  (1)有理数的减法的意义与小学学过的减法的意义相同.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4.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对于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将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然后可以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运算。

  三、重点难点:

  重点: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和减法法则;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难点:①异号两个有理数的加法法则;②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要同时改变两个符号:一个是运算符号由“-”变为“+”;另一个是减数的性质符号,变为原来的相反数)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11

  第一章 有理数

  1.正数和负数

  2.有理数

  3.有理数的加减

  4.有理数的乘除

  5.有理数的乘方

  重点: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计算、科学计数法、有效数字

  难点:绝对值

  易错点:绝对值、有理数计算

  中考必考:科学计数法、相反数(选择题)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1.整式

  2.整式的加减

  重点:单项式与多项式的概念及系数和次数的确定、同类项、整式加减

  难点:单项式与多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确定、合并同类项

  易错点:合并同类项、计算失误、整数次数的确定

  中考必考:同类项、整数系数次数的确定、整式加减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1.从算式到方程

  2.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3.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去分母

  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重点:一元一次方程(定义、解法、应用)

  难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

  易错点:去分母时,不含有分母项易漏乘、解应用题时,不知道如何找等量关系

  第四章 图形认识实步

  1.多姿多彩的图形

  2.直线、射线、线段

  3.角

  4.课题实习----设计制作长方形形状的包装纸盒

  重点:直线、射线、线段、角的认识、中点和角平分线的相关计算、余角和补角,方位角等

  难点:中点和角平分线的相关计算、余角和补角的应用

  易错点:等量关系不会转化、审题不清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12

  一、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代数初步知识。

  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连接数及表示数的字母的式子称为代数式(字母所取得数应保证它所在的式子有意义,其次字母所取得数还应使实际生活或生产有意义;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列代数式的几个注意事项:

  (1)数与字母相乘,或字母与字母相乘通常使用“〃”乘,或省略不写;

  (2)数与数相乘,仍应使用“×”乘,不用“〃”乘,也不能省略乘号;

  (3)数与字母相乘时,一般在结果中把数写在字母前面,如a×5应写成5a;

  (4)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要把带分数改成假分数形式,如a×应写成a;

  (5)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用分数线将被除式和除式联系,如3÷a写成的形式;(6)a与b的差写作a-b,要注意字母顺序;若只说两数的差,当分别设两数为a、b时,则应分类,写做a-b和b-a.

  二、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几个重要的代数式(m、n表示整数)。

  (1)a与b的平方差是:a2-b2;a与b差的平方是:(a-b)2;

  (2)若a、b、c是正整数,则两位整数是:10a+b,则三位整数是:100a+10b+c;

  (3)若m、n是整数,则被5除商m余n的数是:5m+n;偶数是:2n,奇数是:2n+1;三个连续整数是:n-1、n、n+1;

  (4)若b>0,则正数是:a2+b,负数是:-a2-b,非负数是:a2,非正数是:-a2.

  三、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有理数。1.有理数:(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注意:|a|〃|b|=|a〃b|,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4)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3.相反数:

  (4)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2)注意:a-b+c的相反数是-a+b-c;a-b的相反数是b-a;a+b的相反数是-a-b;(3)4.绝对值: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1)加法的交换律:a+b=b+a;(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3.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4.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5.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6.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7.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五、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乘方的定义。(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3)(4)据规律底数的小数点移动一位,平方数的小数点移动二位.2.

  3.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

  4.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5.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注意:怎样算简单,怎样算准确,是数学计算的最重要的原则.6.特殊值法:是用符合题目要求的数代入,并验证题设成立而进行猜想的一种方法,但不能用于证明.六、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整式的加减。

  1.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2.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注意:(若a、b、c、p、q是常数)是常见的两个二次三项式.

  5.整式:凡不含有除法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代数式叫整式.

  七、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整式分类为。

  1.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是同类项.

  2.合并同类项法则: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3.去(添)括号法则:去(添)括号时,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4.整式的加减:整式的加减,实际上是在去括号的基础上,把多项式的同类项合并.

  5.多项式的升幂和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起来,叫做按这个字母的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注意:多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一般应该进行升幂(或降幂)排列.

  八、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1.等式与等量:用“=”号连接而成的式子叫等式.注意:“等量就能代入”!

  2.等式的性质: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3.方程:含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4.方程的解: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注意:“方程的解就能代入”!5.移项:改变符号后,把方程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叫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性质1.

  6.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7.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8.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ax=b(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9.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检验方程的解).

  九、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1)读题分析法:…………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2)画图分析法:…………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十、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十一、结语。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13

  有理数的乘方

  (1)求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运算的结果叫幂.

  一般地,记作,读作:a的.n次方,表示n个a相乘;其中,a是底数,n是指数,称为幂。

  (2)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

  负数的偶数次幂是正数.

  (3)一个数的平方为它本身,这个数是0和1;

  一个数的立方为它本身,这个数是0、1和-1。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14

  一、多姿多彩的图形

  1.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

  2.点、线、面、体

  A.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

  B.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线可分为直线、射线、线段

  C.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简称体。

  D.面:包围着体的是面,面可分为平的面、曲的面。

  二、直线、射线、线段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当两条不同的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我们就称这两条直线相交,这个公共点叫做它们的交点。

  3.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4.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三、角

  1.有且只有一个角

  2.把一个周角360等分,每一份就是一度的角,记做1°﹔把1度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分的角,记作1′﹔把1分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秒的角,记作1″。

  3.角的运算:1周角=360°,1平角=180°,1°=60′,1′=60″

  4.角的平分线:A.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

  B.角平分线上的'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四、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线段、射线、直线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线段向一方无限延长形成了射线,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得到了直线.直线上的两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组成线段,直线上的一点及其一旁的部分是射线,射线反向延长得直线.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15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从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对物体的形状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抽象的几何图形。通过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和展开立体图形,初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和角。

  一、目标与要求

  1.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几何图形,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能把一些立体图形的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进行研究和处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经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形成自觉、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敢于面对学习困难的精神,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感;倡导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从小组交流中获益,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正确评价,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二、知识框架

  三、重点

  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是重点;

  正确判定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重点;

  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是一个重点,在现实情境中,了解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另一个重点。

  四、难点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是难点;

  探索点、线、面、体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是难点;

  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尺规作图方法,正确比较两条线段长短是难点。

  五、知识点、概念总结

  1.几何图形:点、线、面、体这些可帮助人们有效的刻画错综复杂的世界,它们都称为几何图形。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在同一平面内,叫做立体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叫做平面图形。虽然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是两类不同的几何图形,但它们是互相联系的。

  2.几何图形的分类:几何图形一般分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3.直线:几何学基本概念,是点在空间内沿相同或相反方向运动的轨迹。从平面解析几何的角度来看,平面上的直线就是由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所表示的`图形。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只需把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联立求解,当这个联立方程组无解时,二直线平行;有无穷多解时,二直线重合;只有一解时,二直线相交于一点。常用直线与X轴正向的夹角(叫直线的倾斜角)或该角的正切(称直线的斜率)来表示平面上直线(对于X轴)的倾斜程度。

  4.射线: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所组成的图形称为射线或半直线。

  5.线段:指一个或一个以上不同线素组成一段连续的或不连续的图线,如实线的线段或由“长划、短间隔、点、短间隔、点、短间隔”组成的双点长划线的线段。

  线段有如下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6.两点间的距离:连接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7.端点: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个点叫做线段的端点。

  线段用表示它两个端点的字母或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有时这些字母也表示线段长度,记作线段AB或线段BA,线段a。其中AB表示直线上的任意两点。

  8.直线、射线、线段区别:直线没有距离。射线也没有距离。因为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无限延长。

  9.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所旋转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开始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终止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终边。

  10.角的静态定义: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11.角的动态定义: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所旋转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开始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终止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终边

  12.角的符号:角的符号:∠

  13.角的种类: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决定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相反,张开的越小,角则越小。在动态定义中,取决于旋转的方向与角度。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负角、正角、优角、劣角、0角这10种。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称为角度制。此外,还有密位制、弧度制等。

  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平角:等于180°的角叫做平角。

  优角:大于180°小于360°叫优角。

  劣角:大于0°小于180°叫做劣角,锐角、直角、钝角都是劣角。

  周角:等于360°的角叫做周角。

  负角: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做负角。

  正角:逆时针旋转的角为正角。

  0角:等于零度的角。

  余角和补角:两角之和为90°则两角互为余角,两角之和为180°则两角互为补角。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后所得的只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构成两对对顶角。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相等。

  还有许多种角的关系,如内错角,同位角,同旁内角(三线八角中,主要用来判断平行)!

  14.几何图形分类

  (1)立体几何图形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柱体;

  包括:圆柱和棱柱,棱柱又可分为直棱柱和斜棱柱,棱柱体按底面边数的多少又可分为三棱柱、四棱柱、N棱柱;

  棱柱体积统一等于底面面积乘以高,即V=SH,

  第二类:锥体;

  包括:圆锥体和棱锥体,棱锥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以及N棱锥;

  棱锥体积统一为V=SH/3,

  第三类:球体;

  此分类只包含球一种几何体,

  体积公式V=4πR3/3,

  其他不常用分类:圆台、棱台、球冠等很少接触到。

  大多几何体都由这些几何体组成。

  (2)平面几何图形如何分类

  a.圆形

  b.多边形:三角形(分为一般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四边形(分为不规则四边形,体形,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又分:矩形,菱形,正方形)、五边形、六……

  注:正方形既是矩形也是菱形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相关文章: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07-14

初一数学知识点上册07-16

初一上册知识点总结数学11-20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07-15

初一数学知识点上册07-16

[精选]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07-21

[经典]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05-17

初一数学知识点上册(推荐)07-29

【推荐】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07-27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集合)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