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学科考试>数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时间:2024-07-18 08:50:01 数学 我要投稿

[推荐]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15篇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是不是听到知识点,就立刻清醒了?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15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1

  1.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有3个角、3条边、3个顶点。

  3.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4.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角形可表示成三角形ABC。

  5.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6.三角形的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7.三角形按角分成:

  (1)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

  (3)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

  8.三角形按边分成:

  (1)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相等的两条边叫做三角形的腰;有两个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叫做底角。)

  (2)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三个内角相等都是60°)

  (3)一般三角形

  9.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钝角;

  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最多有三个锐角。

  10.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11.最少用2个相同直角三角形可以拼一个平行四边形。最少用3个相同等边三角形可以拼一个梯形。最少用2个相同等边三角形可以拼一个平行四边形。最少用2个相同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一个正方形。最少用2个相同直角三角形可以拼一个长方形。

  12.无论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没有重叠,没有空隙地铺在平面上,就是密铺。

  数学万级数的读法法则

  1、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2、万级的数要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3、每级末位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小学数学必背公式

  关系表达式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单位间进率

  1公里=1千米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1吨=1000千克1千克= 1000克= 1公斤= 1市斤

  1公顷=10000平方米1亩=666.666平方米

  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2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那么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除法,那么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那么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4.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算式,再算括号外面的算式。5.有关0的计算:

  (1)零加上任何数得原数。[0+5=5,8+0=8](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为0。[5-5=0,7-7=0](3)0与任何数相乘得0。[0×5=0,0×24=0]

  (4)0除于任何非0的数得0。[0÷18=0,0÷29=0](5)0不能做除数。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1.地图的三要素:图例、方向、比例尺。2.确定方向时:A、先确定观测点

  (1)从那里出发,那里就是观测点。例如:从渡口出发,到钟山。(渡口就是观测点)(2)“在”字后面的为观测点。例如:渡口在钟山的方向上。(钟山就是观测点)B站在观测点来看方向。(A偏B,A就是(“偏”字前面的)标角度的角靠近的方向{东、南、西、北}。

  例如:①东偏南25°(标25°的那个角就靠近东)②西偏北35°(标35°的那个角就靠近西)

  3.描述路线和绘路线图时:只有一条线,所作的线是首尾相连的。4.常用的八个方位: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观测点与被观测点对调,那么方向是原方向的相对方向,如: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5.小红家在学校的东偏南20°方向,距离120米处学校在小红家的西偏北20°方向,距离120米处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一、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如:23+34=57与34+23=57)

  2.加法结合律:(a+b)+c=a+(b+c)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3.乘法交换律:a×b=b×a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a×b)×c=a×(b×c)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a+b)×c=a×c+b×c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他们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二、简便计算

  1.连加的简便计算:

  ①使用加法结合律(把和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结合在一起)②个位:1与9,2与8,3与7,4与6,5与5,结合。③十位:0与9,1与8,2与7,3与6,4与5,结合。2.连减的简便计算:

  ①连续减去几个数就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和。如:106-26-74=106-(26+74)②减去几个数的.和就等于连续减去这几个数。如:106-(26+74)=106-26-743.加减混合的简便计算:

  第一个数的位置不变,其余的加数、减数可以交换位置(可以先加,也可以先减)例如:123+38-23=123-23+38146-78+54=146+54-784.连乘的简便计算:

  使用乘法结合律:把常见的数结合在一起25与4;125与8;125与80等看见25就去找4,看见125就去找8;5.连除的简便计算:

  ①连续除以几个数就等于除以这几个数的积。②除以几个数的积就等于连续除以这几个数。6.乘、除混合的简便计算:

  第一个数的位置不变,其余的因数、除数可以交换位置。(可以先乘,也可以先除)例如:27×13÷9=27÷9×137.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①类型一:(a+b)×c(a-b)×c

  =a×c+b×c=a×c-b×c

  ②类型二:a×c+b×ca×c-b×c=(a+b)×c=(a-b)×c③类型三:a×99+aa×b-a=a×(99+1)=a×(b-1)④类型四:a×99a×102=a×(100-1)=a×(100+2)=a×100-a×1=a×100+a×2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小数的产生: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2.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3.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4.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5.数位顺序表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数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十分百分千分万分位位位位计数个.十分百分千分万分单位千百十(一)之一之一之一之一例如(1)6.378的计数单位是0.001。

  (最低位的计数单位是整个数的计数单位)

  (2)6.378中有6个一,3个十分之一(0.1),7个百分之一(0.01),

  和8个千分之一(0.001)。

  (3)6.378中有(6378)个千分之一(0.001)。

  (4)9.426中的4表示4个十分之一(0.1)[4在十分位]

  6.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7.小数的大小比较:

  (1)统一单位。(统一成一样的单位)

  (2)把要比较的数写成一列(小数点必须对齐)

  (3)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相同,比较百分位;百分位相同,就比较千分位8.小数点的移动:

  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乘一位10倍×10两位100倍×100

  三位1000倍×1000

  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除以

  一位1÷10

  10两位1÷100

  100三位1÷1000

  10009.单位换算:

  (1)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动。(2)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左移动。10.求小数的近似数

  方法:“四舍五入”法

  (1)①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看十分位;

  ②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看百分位;③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看千分位;

  (2)改写成“万”作为单位的数:在万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

  在数的后面加上“万”字。(先划数级线)

  (3)改写成“亿”作为单位的数:在亿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

  在数的后面加上“亿”字。(先划数级线)(4)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11.进率: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第五单元三角形

  1.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2.三角形有3个角、3条边、3个顶点。

  3.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4.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角形可表示成三角形ABC。5.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6.三角形的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7.三角形按角分成:(1)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2)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3)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

  8.三角形按边分成:(1)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相等的两条边叫做三角形的腰;

  有两个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叫做底角。)

  (2)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三个内角相等都是60°)(3)一般三角形

  9.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钝角;

  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最多有三个锐角。10.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11.最少用2个相同直角三角形可以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最少用3个相同等边三角形可以拼一个梯形。

  最少用2个相同等边三角形可以拼一个平行四边形。最少用2个相同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一个正方形。最少用2个相同直角三角形可以拼一个长方形。

  12.无论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没有重叠,没有空隙地铺在平面上,就是密铺。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1.小数加法、减法:(1)把数位(小数点)对齐。(2)加减和整数的加减一样。2.小数加法、减法的简便计算:

  (1)可使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2)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3)加法、减法混合在一起时,可以先加,也可以先减,看先干什么更简单.例如:(1)5.6+2.7+4.4(2)9.14+1.43+4.57=(5.6+4.4)+2.7=9.14+(1.43+4.57)(3)51.27-8.66-1.34(4)4.02-3.5+0.98=51.27-(8.66+1.34)=4.02+0.98-3.5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1)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2)可以看出变化趋势.2.常用增加(上升)与减少(降低)来描述变化趋势.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一、1.两头(两端)要栽:棵数=间隔数+1

  2.一头(一端)要栽:棵数=间隔数3.两头(两端)不栽:棵数=间隔数-1

  二、棋盘棋子数目:

  1.棋盘最外层棋子数:每边棋子数×边数-边数2.棋盘总的棋子数:每行棋子数×每列棋子数3.方阵最外层人数:每边人数×4-4

  4.多边形上摆花盆:每边摆的花盆数×边数-边数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3

  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

  一、加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b)+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依据是什么?

  3、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a-b-c=a-(b+c)

  二、乘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a×b)×c=a×(b×c)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25×78×8的简算

  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c=a×c+b×c (a-b)×c=a×c-b×c

  数学概念知识点

  整数部分:

  十进制计数法;一(个)、十、百、千、万……都叫做计数单位.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10个1是10,10个10是100……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整数的读法:从高位一级一级读,读出级名(亿、万),每级末尾0都不读.其他数位一个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整数的写法:从高位一级一级写,哪一位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几,比5小就舍去,是5或大于5舍去尾数向前一位进1.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就叫做四舍五入法.

  整数大小的比较:位数多的数较大,数位相同最高位上数大的就大,最高位相同比看第二位较大就大,以此类推.

  小数部分: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些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如1/10记作0.1,7/100记作0.07.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叫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第二位叫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小数部分有几个数位,就叫做几位小数.如0.36是两位小数,3.066是三位小数

  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整数读,小数点读点,小数部分顺序读.

  小数的写法: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

  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添0去0大小不变.化简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大小变化:右移扩大左缩小,1十2百3千倍.

  小数大小比较:整数部分大就大;整数相同看十分位大就大;以此类推.

  小学数学几何公式汇总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a。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S=ah÷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

  8、直径=半径×2:d=2r;半径=直径÷2:r=d÷2。

  9、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c=πd=2πr。

  1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s=πr2。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4

  【知识框架】

  小数乘法的意义 小数乘法的意义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计算小数乘法 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及估算

  小数的混合运算(整数运算定律完全适合小数)

  【知识要点】

  文具店(小数乘法的意义)

  通过具体情境教学使学生了解小数与整数相乘就是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1、小数乘法的意义

  小数乘法的`意义比整数乘法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小数乘法的意义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即求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二是求一个数的xxx几,百分之几……是多少.

  2、小数的计算法则

  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示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小数计算乘法,用的是转化的思想方法.先把小数转化为整数算出积,再确定小数点的位置,还原成小数乘法的积.如×看作62×3相乘的积是186,因数中一共有两位小数,就从186的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还原成小数乘法的积.因此,小数乘法的关键是处理好小数点.在点小数点时注意,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如×,在8的前面补两个0,点上小数点后,整数部分也写一个0.

  小数点搬家(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明白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xxx一;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以此类推。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100倍……以此类推。

  街心广场(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法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小数乘法中各个因数中小数的位数和就是这道题中积的小数的位数。

  包装(小数乘法2)

  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倍数,进一步体会到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小数乘法3)

  进一步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即两个因数里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当其中的一个因数是整十数时,积中如果有一位小数,就在末尾画掉一个零……

  手拉手(小数的混合运算)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例如乘法的结合律,交换律,分配律。等等。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5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1、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3)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3、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4、乘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3)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5、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6、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7、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8、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

  (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9、有关0的计算

  ①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还得原数:

  a + 0 =a 0 + a = a

  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

  a - 0 = a

  ③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结果得零:

  a - a = 0

  ④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

  a × 0 = 0 ; 0 × a = 0

  ⑤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

  0 ÷ a = 0 ;

  ⑥ 0不能做除数:

  a÷0 = (无意义)

  10、租船问题

  解答租船问题的方法:先假设、再调整。

  先假设租价格便宜的船,并计算结果,如果船没有坐满,再进行调整。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二)

  1、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辨认从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先数看到几个面,再看它的排列法,画图形时要注意,只分上下画数量。

  2、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3、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4、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物体。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

  1、加法运算定律

  ①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②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a+b) +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2、连减的性质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

  a-b-c=a-(b+c)

  3、乘法运算定律

  ①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

  ②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

  (a×b) ×c=a×(b×c)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③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 ×c=a×c+b×c

  4、连除的.性质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a÷(b×c)

  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小数的意义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2、小数的组成

  小数点前面的数叫小数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的数叫小数的小数部分。

  3、小数的计数单位

  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是十分位,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又可以写作0.1;

  小数点后面第二位是百分位,百分位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又可以写作0.01;

  小数点后面第三位是千分位,千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又可以写作0.001……

  4、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5、小数的读法

  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一个数字。

  6、小数的写法

  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要依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7、小数的性质

  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8、小数大小的比较

  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那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百分位也相同,就比较千分位……

  9、小数点的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一百分之一;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一千分之一……

  10、不同数量单位的数据之间的改写

  低级单位数÷进率=高级单位数

  11、求近似数

  保留整数,就是精确到个位,看十分位上的数来四舍五入;

  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看百分位上的数来四舍五入;

  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看千分位上的数来四舍五入。

  (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12、非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改写时,只要在万位或亿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万”字或“亿”字。

  第五单元 三角形

  1、三角形

  由三条线段围成(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图形叫三角形。

  2、三角形的底和高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4、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5、三角形的分类

  (1)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三角形按边分类,可以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6、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

  7、两点间的距离

  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8、多边形的内角和

  多边形的内角和=(边数-2)×180°

  9、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相等的两个内角叫做底角。

  10、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三条边的长度相等,三个内角的大小相等(都是60°)。

  第六单元 小数的加减法

  1、笔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1)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2)从末位算起,算加法时,哪一位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退1。

  (3)得数末尾有 0,一般要把0去掉。

  (4)不要忘记了小数点。

  2、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1)没有括号,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2)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所以在小数四则运算中,恰当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及连减的运算性质会使计算更简便。

  4、 得数是小数时,(末尾)的0一般要去掉。

  第七单元 图形的运动(二)

  1、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相等。

  2、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对称轴是一条直线,所以在画对称轴时,要画到图形外面,且要用虚线。

  3、画对称轴

  先找到与相反方向距离对称轴相同的对应点,最后连线。

  4、图形平移的画法

  平移先找图形点,平移完点连起来。

  5、利用平移,可以求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第八单元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1、平均数的意义

  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平均数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标准。

  2、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法

  (2)公式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3、复式条形统计图

  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以后就得到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

  (1)复式条形统计图要有图例。

  (2)复式条形统计图有横向和纵向两种。

  (3)复式条形统计图是用两个单位长度表示一个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

  4、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画法

  (1)准备尺子,铅笔,橡皮等画图工具。

  (2)注意写单位,画中坐标和横坐标还有日期名字还有横坐标上的“0”。

  (3)假如位置有限,例如说0到10,到20,假如你写到200,位置绝对有限,你可以在0的上面画波浪线,然后写100(当然其他数也可以,但最标准的还是画闪电线)。

  (4)例如上图两者要有不同的颜色,假如没有色笔,第一个可以画斜线,第二个可以涂得严严实实。

  (5)在每个图的下方都要写标题。

  5、复式条形统计图

  (1)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

  (2)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多少。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1、鸡兔同笼属于假设问题,假设的和最后结果相反。

  2、“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

  (1)假设法

  ①假如都是兔

  ②假如都是鸡

  (2)古人“抬脚法”

  假如每只鸡、每只兔各抬起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脚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少了一半。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

  3、公式:

  鸡兔总脚数÷2-鸡兔总数 = 兔的只数;

  鸡兔总数-兔的只数 = 鸡的只数。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6

  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范围不同

  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形状不同

  节日礼物(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范围不同)

  1、随着观察位置的高低与远近变化,能判断出观察对象的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

  2、根据观察到的画面,判断出观察者所在的位置。

  天安门广场(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形状不同)

  1、通过观察、比较一些照片,能够识别和判断拍摄地点与照片的对应关系。

  2、通过观察连续拍摄到的一组照片,能够判断照片拍摄的前后顺序。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7

  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数

  (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3)加法和减法是互逆运算。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3)乘法和除法是互逆运算。

  3、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

  (7)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A-A=0被除数等于除数,商是1.A÷A=1(a不为0)

  4、四则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8

  一、加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b)+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依据是什么?

  3、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a-b-c=a-(b+c)

  二、乘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a×b)×c=a×(b×c)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25×78×8的简算

  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c=a×c+b×c (a-b)×c=a×c-b×c

  小学生数学法则知识归类

  (一)笔算两位数加法,要记三条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二)笔算两位数减法,要记三条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减起;

  3、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加10再减。

  (三)混合运算计算法则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小学数学0的性质

  1、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是介于-1和+1之间的整数。

  2、0的相反数是0,即-0=0。

  3、0的绝对值是其本身。

  4、0乘任何实数都等于0,除以任何非零实数都等于0,任何实数加上0等于其本身。

  5、0没有倒数和负倒数,一个非0的数除以0在实数范围内无意义。

  6、0的正数次方等于0,0的负数次方无意义,因为0没有倒数。

  7、除0外,任何数的的0次方等于1。

  8、0也不能做除数、分数的分母、比的后项。

  9、0的阶乘等于1。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9

  1、位置与方向

  (1)确定物体位置的两个条件:方向和距离。

  (2)在平面图上表明物体位置的方法:先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长度单位为基准来确定距离,最后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标出名称。确定方向时选择与物体所在反响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位;距离必须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3)如何描述物体的位置,与观测点有关,观测点不同,物体位置的描述就不同。

  (4)描述路线图的方法:按行驶路线,确定观测点及行走的方向和路程。例题:

  学校在小明家北偏xx的方向上,距离是xx米。

  书店在小明家x偏xx的方向上,距离是xx米。

  邮局在小明家x偏xx的方向上,距离是xx米。

  游泳馆在小明家x偏xx的方向上,距离是xx米。

  2、整数加法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在加法里,相加的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加数是部分数,和是总数。

  (3)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3、整数减法

  (1)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在减法里,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未知的加数叫做差。被减数是总数,减数和差分别是部分数。

  (3)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4、整数乘法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在乘法里,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都叫做因数。相同加数的和叫做积。

  (3)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4)1和任何数相乘都的任何数。

  (5)一个因数×一个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5、整数除法

  (1)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2)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

  (3)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4)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一个数除以0,均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

  (5)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6、整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整数加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整数减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7、整数乘、除法计算法则

  整数乘法计算法则: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对齐哪一位,然后把各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整数除法计算法则: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不够除,就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补“0”占位。每次除得的余数要小于除数。

  8、0的运算

  “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0

  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8、四则运算

  (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加法、减法称为第一级运算,乘法、除法称为第二级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是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3)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9、加法交换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字母公式:a+b+c=(b+a)+c

  10、加法结合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字母公式:a+b+c=a+(b+c)

  11、乘法交换律:

  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字母公式:a×b=b×a

  12、乘法结合律: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字母公式:a×b×c=a×(b×c)

  13、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字母公式:(a+b)×c=a×c+b×c

  14、拓展:

  (a-b)×c=a×c-b×c或a×(b-c)=a×b-a×c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10

  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3)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4)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就减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5)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6)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7)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3、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4、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

  (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5、有关0的计算

  ①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还得原数:

  a + 0 =a 0 + a = a

  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

  a - 0 = a

  ③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结果得零:

  a - a = 0

  ④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

  a × 0 = 0 ; 0 × a = 0

  ⑤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

  0 ÷ a = 0

  ⑥ 0不能做除数:

  a÷0 = (无意义)

  6、租船问题。

  解答租船问题的方法:先假设、再调整。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11

  一、单式折线统计图

  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既可以反映出数量的多少,又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2、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①画出横轴和纵轴(补画统计图时此步骤已给出);

  ②确定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多少(补画统计图时此步骤已给出);

  ③描点,描点时应注意先找准横轴上的点,再找准纵轴上相对应的点,过两点分别做横轴、纵轴的垂线,两条垂线的交点就是所要描的点,在交点处点上实心点;

  ④用线段顺次连接所有点,并标注数据;

  ⑤标注好日期和标题。(日期也可不标注)

  3、折线统计图的应用:可以根据折线统计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合理地推测。

  (知识巧记)统计图,类型多,条形、折线一一说。

  条形数量好比较,折线增减更明了。

  绘制折线较简单,描点连线来解决。

  完成绘图细分析,解决问题更容易。

  二、复式折线统计图

  1、复式折线统计图:如果在统计过程中存在两组(或多组)数据,且需要在一幅统计图中表示这两组(或多组)数据,就要用两种(或多种)不同颜色(或不同形式)的折线来表示不同数量的变化情况,这种统计图就是复式折线统计图。

  2、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出各组数据的多少,数据的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可以比较各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3、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基本相同,只是用不同的折线表示表示不同的量,需标明图例。

  4、运用横向、纵向、综合、对比等不同的观察方法,可以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能根据信息回答或提出相应的问题,同时进行简单地分析和合理地推测。

  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小数计算法则

  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位置,点上小数点。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12

  1、去0法: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同时去掉相同个数的0,商不变。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三位数。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

  求出每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3、商的.变化规律:

  被除数和商的变化相同。

  除数和商的变化相反。

  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除数× 商 + xxx = 被除数

  (被除数-xxx)÷ 商 = 除数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13

  一、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1.四则运算中不含括号时,先做乘除再做加减。

  二、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三、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1.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从一个顶点向对边可以作两种不同的高。

  底和高一定要对应。一个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

  2、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可以拼成一个平行

  四边形。

  3、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不稳定性)。生活中许

  多物体都利用了这样的特性。如:(电动伸缩门、铁拉门、

  伸降机)把平行四边形拉成一个长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了。平行四边形不是轴

  对称图形。

  二、认识梯形

  1、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平

  行的一组对边较短的叫做梯形的上底,较长的

  叫做梯形的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

  的腰,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

  (无数条)。

  2、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直角梯形有且只有两个直角。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正方形、长方形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六单元找规律

  1、搭配型规律:两种事物的个数相乘。(如帽子和衣服的搭配)

  2、排列:(1)爸爸、妈妈、我排列照相,有几种排法:2×3。

  即n×(n—1)×……×1

  (2)5个球队踢球,每两队踢一场,要踢多少场:4+3+2+1

  即(n—1)+(n—2)+……+1

  第七单元运算律

  1、乘法交换律:a×b=b×a

  2、乘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分配律:(a+b)×c=a×c+b×c(合起来乘等于分别乘)

  4、衍生:(a-b)×c=a×c-b×c

  5、简便运算典型例题:

  102×35=(100+2)×35 36×101-36=36×(101-1)

  35×98=35×(100-2)=35×100-35×2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14

  (一)、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

  没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除数=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3)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注意:0不能作除数。

  (4))整除: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整数,商是整数,没有余数,我们就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如6÷2=3,就是6能被2整除,或者说2能整除6。

  注:判断一个数能否被另一个数整除,首先看被除数、除数(除数不为0)、商是否是整数,再看是否有余数,任意一个为小数或分数都不是整除。如60÷2=30我们说60能被2整除或者说2能整除60。用字母表示为a÷b(b≠0)=c则a能被b整除,b能整除a。

  (二)、乘法运算律

  1,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字母公式:a×b=b×a

  2,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字母公式:(a×b)×c=a×(b×c)

  3,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公式:(a+b)×c=a×c+b×c或a×(b+c)=a×b+a×c

  乘法分配律的拓展:

  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个数分别去乘相减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减。用字母表示为:

  (a—b)×c=a×c—b×c a×c—b×c=(a—b)×c

  (三)、减法简便运算:

  1、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a—b—c=a—(b+c)

  2、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去前一个数。

  用字母表示:a—b—c=a—c—b

  (四)、除法简便运算:

  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用字母表示:a÷b÷c=a÷(b×c)

  2、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先除以后一个数再除以前一个数。

  用字母表示:a÷b÷c=a÷c÷b

  (五)、积的变化规律

  ①一个因数缩小(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②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随着缩小(或扩大)几倍。

  ③一个因数扩大m倍,另一个因数扩大n,积扩大m×n倍;

  一个因数缩小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n,积缩小m×n倍;

  一个因数扩大(缩小)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扩大)n倍,积扩大或缩小m÷n倍。

  (六)、商的变化规律

  被除数缩小(扩大)几倍,除数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被除数缩小(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不变,商也随着缩小(或扩大)几倍。

  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扩大)几倍,商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几倍。

  (七)、解决问题:

  1、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2、相距问题(同向而行)

  相距距离=速度差×相距时间

  相距时间=相距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相距距离÷相距时间

  3、工程问题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4、最多、最少问题

  人数最少要尽量多买贵的,人数最少要尽量多买便宜的。

  数学圆的周长知识点

  环绕有限面积的区域边缘的长度积分,叫做周长,也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多边形的周长的长度也相等于图形所有边的和,圆的周长=πd=2πr(d为直径,r为半径,π),扇形的周长=2R+nπR÷180?(n=圆心角角度)=2R+kR(k=弧度)。

  推导圆周长最简洁的办法是用积分。在平面直角坐标下圆的'方程是这可以写成参数方程:于是圆周长就是结果自然就是(注:三角函数一般的定义是依赖于圆的周长或面积的,为了避免逻辑上的循环论证,可以把三角函数按收敛的幂级数或积分来定义而不依赖于几何,此时圆周率就不是由圆定义的常数,而是由三角函数周期性得到的常数)。如果不需要更多的理论讨论,上面的做法就足够了。

  数学表内乘法知识点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更加简便。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加法和乘法的改写,如:5+5+5+5写成乘法算式:5×4或4×5;反之,乘法也可改写成加法。如:8×4=8+8+8+8(在忘记乘法口诀或口诀记不准时,可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来计算。)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3、2×7=14读作:2乘7等于14;3乘4等于12写作:3×4=12。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如:8×4=4×8

  5、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先算相同再加不同。乘减:先把每一份数都当作相同的数来算,写成乘法,再把多算进去的数减去。如:加法:5+5+5+5+3=23乘加:5×4+3=23乘减:5×5—3=23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15

  一、判断题

  1.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都是锐角,这个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 )

  2.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 )

  3.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4.在A、B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线段. ( )

  5.从一点出发只能画一条射线. ( )

  6.角的两边越长,这个角就越大. ( )

  7.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 )

  8.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9.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所以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 )

  二、单选题

  1.任意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几个锐角?正确的是( )

  A.1个B.2个C.3个

  2.等边三角形必定是( )

  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

  3.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两个三角形应是( )

  A.完全一样的三角形B.等底等高的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

  4.一个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锐角,这个三角形是( )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

  三、填空题

  1.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_________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______________三角形.

  2.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 ).

  3.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 ).

  4.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5.等边三角形三条边之和是15米,它的底边是米.

  6.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

  7.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

  8.两个底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三角形,又叫三角形.

  9.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之和是85°,这个三角形是.

  10.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度.

  11.线段有( )个端点,射线有( )个端点,直线( )端点.

  12.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个钝角,最多有个直角,最多有个锐角.

  13.( )角>( )角>( )角>( )角>( )角

  14.求出下图中各角的度数。

  已知∠1=70°

  ∠2=( )度∠3=( )度∠4=( )度

  四年级数学学习方法

  1.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本的内容要认真研究,提出疑问,追本穷源。对每一个概念、公式、定理都要弄清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内在联系,以及蕴含于推导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解决问题时,要尽量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要克服那种死守书本、机械呆板、不知变通的学习方法。

  2.学用结合,勤于实践

  在学习过程中,要准确地掌握抽象概念的本质含义,了解从实际模型中抽象为理论的演变过程;对所学理论知识,要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它的具体实例,使之具体化,尽量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应用于实践。

  3。博观约取,由博返约

  课本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但不是唯一的来源。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认真研究课本外,还要阅读有关的课外资料,来扩大知识领域。同时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研究。掌握其知识结构。

  4.既有模仿,又有创新

  模仿是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学习方法,但是决不能机械地模仿,应该在消化理解的基础上,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不拘泥于已有的框框,不囿于现成的模式。

  5.及时复习,增强记忆

  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必须当天消化,要先复习,后做练习。复习工作必须经常进行,每一单元结束后,应将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整理,使之系统化、深刻化。

  6.总结学习经验,评价学习效果

  学习中的总结和评价,是学习的继续和提高,它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立、解题规律的掌握、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调整和评判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总结听课、阅读和解题中的收获和体会。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相关文章:

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10-17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01-23

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03-07

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12-03

[精选]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05-03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05-15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实用)07-16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11-25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06-22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