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1
(一)、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
没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除数=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3)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注意:0不能作除数。
(4))整除: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整数,商是整数,没有余数,我们就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如6÷2=3,就是6能被2整除,或者说2能整除6。
注:判断一个数能否被另一个数整除,首先看被除数、除数(除数不为0)、商是否是整数,再看是否有余数,任意一个为小数或分数都不是整除。如60÷2=30我们说60能被2整除或者说2能整除60。用字母表示为a÷b(b≠0)=c则a能被b整除,b能整除a。
(二)、乘法运算律
1,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字母公式:a×b=b×a
2,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字母公式:(a×b)×c=a×(b×c)
3,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公式:(a+b)×c=a×c+b×c或a×(b+c)=a×b+a×c
乘法分配律的拓展:
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个数分别去乘相减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减。用字母表示为:
(a—b)×c=a×c—b×c a×c—b×c=(a—b)×c
(三)、减法简便运算:
1、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a—b—c=a—(b+c)
2、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去前一个数。
用字母表示:a—b—c=a—c—b
(四)、除法简便运算:
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用字母表示:a÷b÷c=a÷(b×c)
2、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先除以后一个数再除以前一个数。
用字母表示:a÷b÷c=a÷c÷b
(五)、积的变化规律
①一个因数缩小(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②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随着缩小(或扩大)几倍。
③一个因数扩大m倍,另一个因数扩大n,积扩大m×n倍;
一个因数缩小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n,积缩小m×n倍;
一个因数扩大(缩小)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扩大)n倍,积扩大或缩小m÷n倍。
(六)、商的变化规律
被除数缩小(扩大)几倍,除数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被除数缩小(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不变,商也随着缩小(或扩大)几倍。
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扩大)几倍,商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几倍。
(七)、解决问题:
1、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2、相距问题(同向而行)
相距距离=速度差×相距时间
相距时间=相距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相距距离÷相距时间
3、工程问题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4、最多、最少问题
人数最少要尽量多买贵的,人数最少要尽量多买便宜的。
数学圆的周长知识点
环绕有限面积的区域边缘的长度积分,叫做周长,也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多边形的周长的长度也相等于图形所有边的和,圆的周长=πd=2πr(d为直径,r为半径,π),扇形的周长=2R+nπR÷180?(n=圆心角角度)=2R+kR(k=弧度)。
推导圆周长最简洁的办法是用积分。在平面直角坐标下圆的方程是这可以写成参数方程:于是圆周长就是结果自然就是(注:三角函数一般的定义是依赖于圆的周长或面积的,为了避免逻辑上的循环论证,可以把三角函数按收敛的幂级数或积分来定义而不依赖于几何,此时圆周率就不是由圆定义的常数,而是由三角函数周期性得到的常数)。如果不需要更多的理论讨论,上面的做法就足够了。
数学表内乘法知识点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更加简便。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加法和乘法的改写,如:5+5+5+5写成乘法算式:5×4或4×5;反之,乘法也可改写成加法。如:8×4=8+8+8+8(在忘记乘法口诀或口诀记不准时,可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来计算。)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3、2×7=14读作:2乘7等于14;3乘4等于12写作:3×4=12。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如:8×4=4×8
5、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先算相同再加不同。乘减:先把每一份数都当作相同的数来算,写成乘法,再把多算进去的数减去。如:加法:5+5+5+5+3=23乘加:5×4+3=23乘减:5×5—3=23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2
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
一、加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b)+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依据是什么?
3、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a-b-c=a-(b+c)
二、乘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a×b)×c=a×(b×c)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25×78×8的简算
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c=a×c+b×c (a-b)×c=a×c-b×c
数学概念知识点
整数部分:
十进制计数法;一(个)、十、百、千、万……都叫做计数单位.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10个1是10,10个10是100……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整数的'读法:从高位一级一级读,读出级名(亿、万),每级末尾0都不读.其他数位一个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整数的写法:从高位一级一级写,哪一位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几,比5小就舍去,是5或大于5舍去尾数向前一位进1.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就叫做四舍五入法.
整数大小的比较:位数多的数较大,数位相同最高位上数大的就大,最高位相同比看第二位较大就大,以此类推.
小数部分: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些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如1/10记作0.1,7/100记作0.07.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叫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第二位叫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小数部分有几个数位,就叫做几位小数.如0.36是两位小数,3.066是三位小数
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整数读,小数点读点,小数部分顺序读.
小数的写法: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
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添0去0大小不变.化简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大小变化:右移扩大左缩小,1十2百3千倍.
小数大小比较:整数部分大就大;整数相同看十分位大就大;以此类推.
小学数学几何公式汇总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a。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S=ah÷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
8、直径=半径×2:d=2r;半径=直径÷2:r=d÷2。
9、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c=πd=2πr。
1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s=πr2。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3
一、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1.四则运算中不含括号时,先做乘除再做加减。
二、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三、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1.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从一个顶点向对边可以作两种不同的高。
底和高一定要对应。一个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
2、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可以拼成一个平行
四边形。
3、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不稳定性)。生活中许
多物体都利用了这样的特性。如:(电动伸缩门、铁拉门、
伸降机)把平行四边形拉成一个长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了。平行四边形不是轴
对称图形。
二、认识梯形
1、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平
行的一组对边较短的叫做梯形的上底,较长的
叫做梯形的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
的腰,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
(无数条)。
2、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直角梯形有且只有两个直角。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正方形、长方形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六单元找规律
1、搭配型规律:两种事物的个数相乘。(如帽子和衣服的搭配)
2、排列:(1)爸爸、妈妈、我排列照相,有几种排法:2×3。
即n×(n—1)×……×1
(2)5个球队踢球,每两队踢一场,要踢多少场:4+3+2+1
即(n—1)+(n—2)+……+1
第七单元运算律
1、乘法交换律:a×b=b×a
2、乘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分配律:(a+b)×c=a×c+b×c(合起来乘等于分别乘)
4、衍生:(a-b)×c=a×c-b×c
5、简便运算典型例题:
102×35=(100+2)×35 36×101-36=36×(101-1)
35×98=35×(100-2)=35×100-35×2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4
1、加法运算定律:
①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②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a+b)+c=a+(b+c)
③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
2、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
a—b—c=a—(b+c)
3、乘法运算定律:
①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
②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b) ×c=a×(b×c)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25×78×8的简算。
③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 ×c=a×c+b×c
4、连除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a÷(b×c)
5、有关简算的拓展:
102×38—38×2
125×25×32
37×96+37×3+37
125×88
3.25+1。98
10.32—1。98
易错的情况:
0.6+0.4—0.6+0.4
38×99+99
小学数学四大领域主要内容
数与代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
图形与几何:空间与平面的基本图形,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
统计与概率: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处理数据;
实践与综合应用: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数学整除的特征
1、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
2、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
3、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5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那么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除法,那么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那么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4.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算式,再算括号外面的算式。5.有关0的计算:
(1)零加上任何数得原数。[0+5=5,8+0=8](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为0。[5-5=0,7-7=0](3)0与任何数相乘得0。[0×5=0,0×24=0]
(4)0除于任何非0的数得0。[0÷18=0,0÷29=0](5)0不能做除数。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1.地图的三要素:图例、方向、比例尺。2.确定方向时:A、先确定观测点
(1)从那里出发,那里就是观测点。例如:从渡口出发,到钟山。(渡口就是观测点)(2)“在”字后面的为观测点。例如:渡口在钟山的方向上。(钟山就是观测点)B站在观测点来看方向。(A偏B,A就是(“偏”字前面的)标角度的角靠近的方向{东、南、西、北}。
例如:①东偏南25°(标25°的那个角就靠近东)②西偏北35°(标35°的那个角就靠近西)
3.描述路线和绘路线图时:只有一条线,所作的线是首尾相连的。4.常用的八个方位: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观测点与被观测点对调,那么方向是原方向的相对方向,如: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5.小红家在学校的东偏南20°方向,距离120米处学校在小红家的西偏北20°方向,距离120米处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一、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如:23+34=57与34+23=57)
2.加法结合律:(a+b)+c=a+(b+c)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3.乘法交换律:a×b=b×a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a×b)×c=a×(b×c)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a+b)×c=a×c+b×c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他们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二、简便计算
1.连加的简便计算:
①使用加法结合律(把和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结合在一起)②个位:1与9,2与8,3与7,4与6,5与5,结合。③十位:0与9,1与8,2与7,3与6,4与5,结合。2.连减的简便计算:
①连续减去几个数就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和。如:106-26-74=106-(26+74)②减去几个数的和就等于连续减去这几个数。如:106-(26+74)=106-26-743.加减混合的简便计算:
第一个数的位置不变,其余的加数、减数可以交换位置(可以先加,也可以先减)例如:123+38-23=123-23+38146-78+54=146+54-784.连乘的简便计算:
使用乘法结合律:把常见的数结合在一起25与4;125与8;125与80等看见25就去找4,看见125就去找8;5.连除的简便计算:
①连续除以几个数就等于除以这几个数的积。②除以几个数的积就等于连续除以这几个数。6.乘、除混合的简便计算:
第一个数的位置不变,其余的因数、除数可以交换位置。(可以先乘,也可以先除)例如:27×13÷9=27÷9×137.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①类型一:(a+b)×c(a-b)×c
=a×c+b×c=a×c-b×c
②类型二:a×c+b×ca×c-b×c=(a+b)×c=(a-b)×c③类型三:a×99+aa×b-a=a×(99+1)=a×(b-1)④类型四:a×99a×102=a×(100-1)=a×(100+2)=a×100-a×1=a×100+a×2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小数的产生: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2.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3.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4.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5.数位顺序表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数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十分百分千分万分位位位位计数个.十分百分千分万分单位千百十(一)之一之一之一之一例如(1)6.378的计数单位是0.001。
(最低位的计数单位是整个数的计数单位)
(2)6.378中有6个一,3个十分之一(0.1),7个百分之一(0.01),
和8个千分之一(0.001)。
(3)6.378中有(6378)个千分之一(0.001)。
(4)9.426中的4表示4个十分之一(0.1)[4在十分位]
6.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7.小数的大小比较:
(1)统一单位。(统一成一样的单位)
(2)把要比较的数写成一列(小数点必须对齐)
(3)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相同,比较百分位;百分位相同,就比较千分位8.小数点的移动:
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乘一位10倍×10两位100倍×100
三位1000倍×1000
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除以
一位1÷10
10两位1÷100
100三位1÷1000
10009.单位换算:
(1)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动。(2)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左移动。10.求小数的近似数
方法:“四舍五入”法
(1)①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看十分位;
②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看百分位;③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看千分位;
(2)改写成“万”作为单位的数:在万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
在数的后面加上“万”字。(先划数级线)
(3)改写成“亿”作为单位的数:在亿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
在数的后面加上“亿”字。(先划数级线)(4)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11.进率: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第五单元三角形
1.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2.三角形有3个角、3条边、3个顶点。
3.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4.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角形可表示成三角形ABC。5.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6.三角形的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7.三角形按角分成:(1)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2)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3)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
8.三角形按边分成:(1)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相等的两条边叫做三角形的腰;
有两个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叫做底角。)
(2)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三个内角相等都是60°)(3)一般三角形
9.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钝角;
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最多有三个锐角。10.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11.最少用2个相同直角三角形可以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最少用3个相同等边三角形可以拼一个梯形。
最少用2个相同等边三角形可以拼一个平行四边形。最少用2个相同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一个正方形。最少用2个相同直角三角形可以拼一个长方形。
12.无论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没有重叠,没有空隙地铺在平面上,就是密铺。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1.小数加法、减法:(1)把数位(小数点)对齐。(2)加减和整数的加减一样。2.小数加法、减法的简便计算:
(1)可使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2)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3)加法、减法混合在一起时,可以先加,也可以先减,看先干什么更简单.例如:(1)5.6+2.7+4.4(2)9.14+1.43+4.57=(5.6+4.4)+2.7=9.14+(1.43+4.57)(3)51.27-8.66-1.34(4)4.02-3.5+0.98=51.27-(8.66+1.34)=4.02+0.98-3.5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1)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2)可以看出变化趋势.2.常用增加(上升)与减少(降低)来描述变化趋势.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一、1.两头(两端)要栽:棵数=间隔数+1
2.一头(一端)要栽:棵数=间隔数3.两头(两端)不栽:棵数=间隔数-1
二、棋盘棋子数目:
1.棋盘最外层棋子数:每边棋子数×边数-边数2.棋盘总的棋子数:每行棋子数×每列棋子数3.方阵最外层人数:每边人数×4-4
4.多边形上摆花盆:每边摆的花盆数×边数-边数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6
1、去0法: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同时去掉相同个数的0,商不变。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三位数。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
求出每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3、商的.变化规律:
被除数和商的变化相同。
除数和商的变化相反。
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除数× 商 + xxx = 被除数
(被除数-xxx)÷ 商 = 除数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7
【知识框架】
小数乘法的意义 小数乘法的意义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计算小数乘法 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及估算
小数的混合运算(整数运算定律完全适合小数)
【知识要点】
文具店(小数乘法的意义)
通过具体情境教学使学生了解小数与整数相乘就是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1、小数乘法的意义
小数乘法的意义比整数乘法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小数乘法的意义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即求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二是求一个数的xxx几,百分之几……是多少.
2、小数的计算法则
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示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小数计算乘法,用的是转化的思想方法.先把小数转化为整数算出积,再确定小数点的位置,还原成小数乘法的积.如×看作62×3相乘的积是186,因数中一共有两位小数,就从186的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还原成小数乘法的积.因此,小数乘法的关键是处理好小数点.在点小数点时注意,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如×,在8的前面补两个0,点上小数点后,整数部分也写一个0.
小数点搬家(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明白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xxx一;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以此类推。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100倍……以此类推。
街心广场(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法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小数乘法中各个因数中小数的位数和就是这道题中积的小数的位数。
包装(小数乘法2)
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倍数,进一步体会到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小数乘法3)
进一步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即两个因数里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当其中的一个因数是整十数时,积中如果有一位小数,就在末尾画掉一个零……
手拉手(小数的混合运算)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例如乘法的结合律,交换律,分配律。等等。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8
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
一、加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b)+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依据是什么?
3、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a-b-c=a-b+c
二、乘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a×b)×c=a×b×c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25×78×8的简算
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c=a×c+b×c a-b×c=a×c-b×c
鸡兔问题公式
(1)已知总头数和总脚数,求鸡、兔各多少:
(总脚数-每只鸡的脚数×总头数)÷(每只兔的脚数-每只鸡的`脚数)=兔数;
总头数-兔数=鸡数。
或者是(每只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每只兔脚数-每只鸡脚数)=鸡数;
总头数-鸡数=兔数。
例如,“有鸡、兔共36只,它们共有脚100只,鸡、兔各是多少只?”
解一(100-2×36)÷(4-2)=14(只)………兔;
36-14=22(只)……………………………鸡。
解二(4×36-100)÷(4-2)=22(只)………鸡;
36-22=14(只)…………………………兔。
(答略)
(2)已知总头数和鸡兔脚数的差数,当鸡的总脚数比兔的总脚数多时,可用公式
(每只鸡脚数×总头数-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兔数;
总头数-兔数=鸡数
或(每只兔脚数×总头数+鸡兔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免的脚数)=鸡数;
总头数-鸡数=兔数。(例略)
(3)已知总数与鸡兔脚数的差数,当兔的总脚数比鸡的总脚数多时,可用公式。
(每只鸡的脚数×总头数+鸡兔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兔数;
总头数-兔数=鸡数。
或(每只兔的脚数×总头数-鸡兔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鸡数;
总头数-鸡数=兔数。(例略)
(4)得失问题(鸡兔问题的推广题)的解法,可以用下面的公式:
(1只合格品得分数×产品总数-实得总分数)÷(每只合格品得分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不合格品数。或者是总产品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总产品数+实得总分数)÷(每只合格品得分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不合格品数。
例如,“灯泡厂生产灯泡的工人,按得分的多少给工资。每生产一个合格品记4分,每生产一个不合格品不仅不记分,还要扣除15分。某工人生产了1000只灯泡,共得3525分,问其中有多少个灯泡不合格?”
解一(4×1000-3525)÷(4+15)
=475÷19=25(个)
解二1000-(15×1000+3525)÷(4+15)
=1000-18525÷19
=1000-975=25(个)(答略)
(“得失问题”也称“运玻璃器皿问题”,运到完好无损者每只给运费××元,破损者不仅不给运费,还需要赔成本××元……。它的解法显然可套用上述公式。)
(5)鸡兔互换问题(已知总脚数及鸡兔互换后总脚数,求鸡兔各多少的问题),可用下面的公式:
〔(两次总脚数之和)÷(每只鸡兔脚数和)+(两次总脚数之差)÷(每只鸡兔脚数之差)〕÷2=鸡数;
〔(两次总脚数之和)÷(每只鸡兔脚数之和)-(两次总脚数之差)÷(每只鸡兔脚数之差)〕÷2=兔数。
例如,“有一些鸡和兔,共有脚44只,若将鸡数与兔数互换,则共有脚52只。鸡兔各是多少只?”
解〔(52+44)÷(4+2)+(52-44)÷(4-2)〕÷2
=20÷2=10(只)……………………………鸡
〔(52+44)÷(4+2)-(52-44)÷(4-2)〕÷2
=12÷2=6(只)…………………………兔(答略)
鸡兔同笼
1、鸡兔同笼属于假设问题,假设的和最后结果相反。
2、“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
假设法:
①假如都是兔
②假如都是鸡
③古人“抬脚法”:
解答思路:
假如每只鸡、每只兔各抬起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脚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少了一半。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
3、公式:
鸡兔总脚数÷2-鸡兔总数=兔的只数;
鸡兔总数-兔的只数=鸡的只数。
四则运算
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4、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5、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提前算
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 字母表示:a÷0错误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字母表示:a+0=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字母表示:a-0=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字母表示:a-a=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字母表示:a×0=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 字母表示:0÷a(a≠0)=0
7、0÷0得不到固定的商; 5÷0得不到商.(无意义)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9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一、1.两头(两端)要栽:棵数=间隔数+1
2.一头(一端)要栽:棵数=间隔数
3.两头(两端)不栽:棵数=间隔数-1
二、棋盘棋子数目:
1.棋盘最外层棋子数:每边棋子数×边数-边数
2.棋盘总的棋子数:每行棋子数×每列棋子数
3.方阵最外层人数:每边人数×4-4
4.多边形上摆花盆:每边摆的花盆数×边数-边数
数学广角——鸽巢问题
一、鸽巢问题
1.把n+1(n是大于的自然数)个物体放进n个“鸽笼”中,总有一个“鸽笼”至少放进了2个物体。
2.把多于kn(k、n都是大于的自然数)个物体放进n个“鸽笼”中,总有一个“鸽笼”至少放进(k+1)个物体。
二、鸽巢问题的应用
1.如果有n(n是大于的自然数)个“鸽笼”,要保证有一个“鸽笼”至少放进了2个物品,那么至少需要有n+1个物品。
2.如果有n(n是大于的自然数)个“鸽笼”,要保证有一个“鸽笼”至少放进了(k+1)(k是大于的自然数)个物品,那么至少需要有(kn+1)个物品。
3.(分放的物体总数-1)÷(其中一个鸽笼里至少有的物体个数-1)=a……b(b),a就是所求的鸽笼数。
4.利用“鸽巢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构造“鸽巢”,建立“数学模型”;把物体放入“鸽巢”,进行比较分析;说明理由,得出结论。
例如:有4只鸽子飞进3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2只鸽子。
提示:解决“鸽巢问题”的关键是找准谁是“鸽笼”,谁是“鸽子”。
小学数学四大领域主要内容
数与代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
图形与几何:空间与平面的基本图形,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
统计与概率: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处理数据;
实践与综合应用: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10
(一)加法运算定律:
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字母公式:a+b=b+a
2、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字母公式:(a+b)+c=a+(b+c)
(二)乘法运算定律:
1、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字母公式:a×b=b×a
2、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字母公式:(a×b)×c=a×(b×c)
3、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公式:(a+b)×c=a×c+b×c或a×(b+c)=a×b+a×c
拓展:(a-b)×c=a×c-b×c或a×(b-c)=a×b-a×c
(三)减法简便运算:
1、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a-b-c=a-(b+c)
2、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去前一个数。
用字母表示:a-b-c=a—c-b
(四)除法简便运算:
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用字母表示:a÷b÷c=a÷(b×c)
2、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先除以后一个数再除以前一个数。
用字母表示:a÷b÷c=a÷c÷b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11
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数
(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3)加法和减法是互逆运算。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3)乘法和除法是互逆运算。
3、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
(7)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A-A=0被除数等于除数,商是1.A÷A=1(a不为0)
4、四则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12
一、加减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3、连减的性质: a-b-c=a-(b+c)。
二、乘除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a×b=b×a
2、乘法结合律:(a×b)× c = a× (b×c )
3、乘法分配律:
(1)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a+b)×c=a×c+b×c(a-b)×c=a×c-b×c
(2)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a-b)×c=a×c-b×c。
4、除法的性质:a÷b÷c=a÷(b×c)。
5、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①类型一:(a+b)×c= a×c+b×c (a-b)×c= a×c-b×c
②类型二:a×c+b×c=(a+b)×ca×c-b×c=(a-b)×c
③类型三:a×99+a = a×(99+1)a×b-a= a×(b-1)
④类型四:a×99 a×102
= a×(100-1)= a×(100+2)
= a×100-a×1 = a×100+a×2
6、商不变性质:a÷b=(a×c)÷(b×c),a÷b=(a÷c)÷(b÷c)。
三、简便计算
1.连减的简便计算:
①连续减去几个数就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和。如:106-26-74=106-(26+74)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13
1、平均数是通过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部分,使各部分都相等而得到的数,所以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2、平均数=总数÷总分数
3、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平均数,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1、复式条形统计图:用两种以上的长方形直条表示不同数量的条形统计图。
2、复式条形统计图要画两种以上的直条,为了区别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或者线条来表示。
3、与复式统计表相比,复式条形统计图更便于比较几组数据的大小,提供的信息更多,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4、复式条形统计图优点:可以直观的看出不同项目数据是多少,能形象的比较不同的数据。
5、复式条形统计图缺点:需要自己计算总数,不大方便。
6、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
①根据统计资料整理数据
②画出纵轴和横轴(纵轴高度的确定:要确定一个长度来表示一定的数量。横轴长度的确定:要根据纸的大小、字数的多少来确定)
③画直条或条形的宽度要一致,条形之间的'间隔要相等。
④不同的直条做不同的标记(如颜色不同或在其中一组画上条纹)
⑤写上总标题、数量单位和制图日期
小学数学梯形的面积怎么求
梯形面积与周长
梯形的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
用字母表示:(a+b)×h÷2
梯形的面积公式2:中位线×高
用字母表示:l·h (l表示中位线长度)
另外对角线互相垂直的梯形:对角线×对角线÷2
梯形的周长公式:上底+下底+腰+腰,用字母表示:L=a+b+c+d
等腰梯形的周长公式:上底+下底+2腰,用字母表示:a+c+2b。
数学学习方法分享
数学学习技巧
在学习过程中,要准确地掌握抽象概念的本质含义,了解从实际模型中抽象为理论的演变过程。对所学理论知识,要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它的具体实例,使之具体化,尽量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应用于实践。
学数学指导
1、上课认真听讲是打好数学基础的重要环节,也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根本途径。
2、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试着用不同的方法,如假设法,特殊值法,整体法。
3、深刻理解知识点,仔细阅读课本,认真听讲,理解联系实际。
3怎样学好数学
主要是指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思考的方法。独立思考是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
同学们在学习时,要边听(课)边想,边看(书)边想,边做(题)边想,通过自己积极思考,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归纳总结数学规律,灵活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才能把老师讲的、课本上写的变成自己的知识。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14
一、判断题
1.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都是锐角,这个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 )
2.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 )
3.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4.在A、B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线段. ( )
5.从一点出发只能画一条射线. ( )
6.角的两边越长,这个角就越大. ( )
7.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 )
8.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9.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所以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 )
二、单选题
1.任意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几个锐角?正确的是( )
A.1个B.2个C.3个
2.等边三角形必定是( )
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
3.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两个三角形应是( )
A.完全一样的三角形B.等底等高的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
4.一个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锐角,这个三角形是( )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
三、填空题
1.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_________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______________三角形.
2.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 ).
3.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 ).
4.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5.等边三角形三条边之和是15米,它的底边是米.
6.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
7.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
8.两个底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三角形,又叫三角形.
9.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之和是85°,这个三角形是.
10.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度.
11.线段有( )个端点,射线有( )个端点,直线( )端点.
12.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个钝角,最多有个直角,最多有个锐角.
13.( )角>( )角>( )角>( )角>( )角
14.求出下图中各角的度数。
已知∠1=70°
∠2=( )度∠3=( )度∠4=( )度
四年级数学学习方法
1.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本的内容要认真研究,提出疑问,追本穷源。对每一个概念、公式、定理都要弄清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内在联系,以及蕴含于推导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解决问题时,要尽量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要克服那种死守书本、机械呆板、不知变通的学习方法。
2.学用结合,勤于实践
在学习过程中,要准确地掌握抽象概念的本质含义,了解从实际模型中抽象为理论的演变过程;对所学理论知识,要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它的具体实例,使之具体化,尽量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应用于实践。
3。博观约取,由博返约
课本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但不是唯一的来源。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认真研究课本外,还要阅读有关的课外资料,来扩大知识领域。同时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研究。掌握其知识结构。
4.既有模仿,又有创新
模仿是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学习方法,但是决不能机械地模仿,应该在消化理解的基础上,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不拘泥于已有的框框,不囿于现成的模式。
5.及时复习,增强记忆
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必须当天消化,要先复习,后做练习。复习工作必须经常进行,每一单元结束后,应将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整理,使之系统化、深刻化。
6.总结学习经验,评价学习效果
学习中的总结和评价,是学习的继续和提高,它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立、解题规律的掌握、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调整和评判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总结听课、阅读和解题中的收获和体会。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15
1、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
含有个级、万级和亿级的数,必须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即从高位读起)亿级或万级的'数都按个级读数的方法,在后面要加上亿或万。在级末尾的零不读,在级中间的零必须读。中间不管连续有几个零,只读一个零。
2、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
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的顺序写,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比较数大小的方法。
多位数比较大小,如果位数不同,那么位数多的这个数就大,位数少的这个数就小。如果位数相同,从左起第一位开始比起,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开始比第二位……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相关文章:
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10-17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01-23
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03-07
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12-03
[精选]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05-03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05-15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实用)07-16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11-25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06-22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