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学科考试>数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时间:2024-08-23 14:06:26 数学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它能使我们及时找出错误并改正,不如我们来制定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1

  复式统计表

  1、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单式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这个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

  2、观察、分析复式统计表要先看表头,弄清每一项的内容,再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回答问题。

  两位数乘以两位数

  口算乘法

  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用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与一位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在脑中列竖式计算。

  2、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先用整百数乘一位数,再用整十数乘一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先用整百整十数的前两位与一位数相乘,再在乘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3)在脑中列竖式计算。

  3、一个数与10相乘的口算方法:

  一位数与10相乘,就是把这个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

  4、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先用这个两位数与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O。

  小技巧: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如:30×500=15000可以这样想,3×5=15,两个因数一共有3个0,在所得结果15后面添上3个0就得到30×500=15000

  笔算乘法

  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积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

  注意事项

  估算:18×22,可以先把因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再去计算。

  →(可以把一个因数看成近似数,也可以把两个因数都同时看成近似数。)

  2、有大约字样的一般要估算。

  3、凡是问够不够,能不能等的题,都要三大步:

  ①计算、②比较、③答题。→别忘了比较这一步。

  几个特殊数:

  25×4=100,125×8=1000

  4、相关公式:

  因数×因数=积

  积÷因数=另一个因数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2

  小学三年级要重视和加强发展学生“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数和形是不可分开的。因此,学生掌握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也是小学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60分=1时1分=60秒60秒=1分

  半时=30分30分=半时

  3、(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2)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笔算加减法时:(1)相同数位要对齐;(2)从个位算起。(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2、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3、加法公式:加数+加数=和

  加法的验算: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②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4、减法公式:被减数-减数=差

  减法的验算:①被减数=差+减数②减数=被减数-差

  5、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最大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第三单元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长度单位从大到小: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2、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3、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4、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1分米=100毫米, 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 1公里=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 1公里

  5、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6、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000千克= 1吨

  1千克=1000克1000克=1千克

  7、单位换算:小到大除,大到小乘。

  第五单元倍的认识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是前”除以“是后”。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1、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3)哪一位上的数相乘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4)搬答案。

  2、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3、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

  (1)先算0前面的数(2)添0

  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总价=单价×数量

  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

  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 “估算”、 “估计一下”,一般都是求近似数,用估算。→(≈)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①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②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①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②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2、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3、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4、比较大小的方法:

  ①分子相同,看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分母越小,分数反而越大。

  ②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分子越小,分数越小。

  5、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在计算。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1份的数量是多少),再用商乘分子(求出其中几份是多少)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会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3

  一、填空题。

  1、看谁算的又快又准。

  05=

  354=

  3006=

  6307=

  0+7=

  165=

  323=

  777=

  2、计算25(6+3)时,先算法,再算()法。

  3、长方形的周长= ()

  正方形的周长= ()

  4、小丑表演节目时有2顶不同的帽子可戴,有3条不同的'裤子可穿,他共有()种搭配穿法。

  5、今年有()天,其中2月有()天,3月有()天,24个月是()年。

  6、小兔上午拔了15根萝卜,下午拔了20根萝卜。如果每筐装5根萝卜,装这些萝卜需要( )个筐。

  7、1角=()元,6角就是6个()元,是()元,1分米=()米,12个1分米就是12个()米,就是()米。

  8、通过学习,我们发现0乘任何数都得(),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减0都得()。

  9、下午5时是()时,14时20分是下午() 。

  10、一家服装店,早晨8时开始营业,一直到下午7时30分关门,这一天总共营业时间是() 。

  二、判断题。

  1、北京奥运会于8月8日在北京开幕,其中20是闰年。( )

  2、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它们的长和宽也一定相等。 ( )

  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 )

  4、长方形的周长=边长4。 ( )

  5、在50米赛跑中小明成绩是9.4秒,小亮是10.5秒,小亮快。 ( )

  三、选择题。

  1、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款是4厘米,周长是( )。

  A、12厘米

  B、24厘米

  C、20厘米

  D、10厘米

  2、站在一个立方体的边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 )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3、淘气下午17:50放学,16:10到餐厅吃晚饭,路上他走了多长时间?( )

  A、10分

  B、20分

  C、40分

  D、1时40分

  4、在一百米短跑比赛中,小新的成绩是17.4秒,小亮20.5秒,小军20.1秒,小海22.4秒。他们的成绩从快到慢依次是( )。

  A、小新、小亮、小军、小海

  B、小新、小军、小亮、小海

  C、小海、小军、小亮、小新

  D、小海、小亮、小军、小新

  5、小数30.50读作( )。

  A、三十点五零

  B、三零点五零

  C、三十点五十

  D、三零点五十

  四、计算题。

  1、竖式计算。

  618+269

  840-805

  344

  2036

  7.2+2.6

  6.5-4.6

  2、计算(注意:要有步骤)。

  74-(100-48)

  81(72-63)

  (23+25)6

  7208-56

  五、解决问题。

  1、三年级(1)班有男生和女生各18人参加队列和团体操表演,队列表演时每4人站一行,能站几行?

  2、亮亮有200元钱,奶奶有800元钱,亮亮和奶奶八月花了745元,八月节余了多少元?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4

第一单元 测量

  1、在生活中,测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 )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 米 )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 千米 )做单位,千米也叫( 公里 )。10个1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公里)=1000米。

  2、1厘米的长度里有( 10 )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 相等 ),都是( 1 )毫米。所以,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1厘米=10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10厘米的长度就是1分米,因此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5、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6、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① 进率是10

  1 米 = 10 分米 1 分米 = 10 厘米 1 厘米 = 10 毫米

  10 分米=1 米 10 厘米= 1 分米 10 毫米= 1 厘米

  ② 进率是100

  1 米 = 100 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00 厘米=1 米 100毫米=1分米

  ③ 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 = 1公里

  7、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 克 )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 )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 吨 )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如:3吨=3000千克 5000千克=5吨

  7、(相邻)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

  1 吨 = 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 = 1 吨 1000克=1千克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笔算加、减法要注意: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十再减。

  2、估算的方法:

  结合实际,把题目中的数分别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或整十的数,再通过口算确定它们的得数范围。

  3、加、减法验算的方法:

  (1)加法的验算:

  ①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看两次相加的和是不是相同;

  ②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2)减法的验算:

  ①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减数”;

  ②用“差”加“减数”,看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第三单元 四边形

  1、由4条直的边和4个角组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正方形的(边长)。

  9、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 = (长+宽)×2 长方形的长 = 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 = 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 = 周长÷4

  第四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结果中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公式。

  被除数 =商×除数+余数 除数 = (被除数-余数)÷商 商 = (被除数-余数)÷除数

  第五单元 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和(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 12 )个数字,( 12 )个大格,( 60 )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 1 )个大格,也就是( 5 )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 1 )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 5 )分钟,走1小格是( 1 )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 5 )秒钟,走1小格是( 1 )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 1 )圈,分针走1圈是( 60 )分,也就是( 1 )小时。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 1 )圈,秒针走1圈是( 60 )秒,也就是( 1 )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5秒 )。

  7、公式。

  1时= 60分 1分= 60秒 半时= 30 分 60分=1时 60秒=1分 30 分=半时

  8、时间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例如:2时=( )分

  因为1时=60分,2时有2个60分,2×60=120,所以2时=(120)分。

  例如:180秒=( )分

  因为60秒=1分,180秒里面有3个60秒,所以180秒=(3)分。

  例如:1分35秒=( )秒

  因为1分=60秒,60+35=95,所以1分35秒=(95)秒。

  9、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刻-开始的时刻。

  例如:小明晚上7:30开始写作业,8:40写完作业,小明完成作业用了多长时间?

  8:40-7:30=1小时10分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1、口算。

  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可以先把题目转化成一位数乘一位数,直接用乘法口诀来算,算出积后,再看因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都是把这个多位数的每个数位上的数依次乘一位数。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3、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4、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把因数中的两位数或三位数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的数来与一位数相乘。

  如:48×9≈ 可以这样想:因为48接近50,50×9=450,所以48×9≈450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数的初步认识:

  (1)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2)几分之几:有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

  (3)分数的表示方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2 ……分子(表示取了其中的几份)

  ……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5 ……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了几份)

  第八单元 可能性

  1、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

  (1)确定现象:事件发生的结果是确定的。(如:太阳不可能从西方升起;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

  (2)不确定现象:事件发生的结果无法确定。(如:下星期一会下雨。)

  2、事件发生与否有三种情况。

  (1)一定(如:正方体一定有6个面。)

  (2)可能(如:明天可能是晴天。)

  (3)不可能(如:地球不可能绕着月球转。)

  3、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例如:盒子里有10个红球,3个白球,红球与白球的数量不相等,那么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与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红球多,摸到红球的可能性较大;白球少,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小。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简单的排列与组合:

  在解决问题时,要弄清楚实际问题与事物的顺序有没有关系,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1、与顺序有关的是排列数。例如:用数字卡片组数、排队、站不同位置照相、扮演不同的角色等问题。

  2、与顺序无关的是组合数。例如:衣服和早餐的搭配、行走路线的选择、两两通话、两两握手、安排比赛场次等问题。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5

  位置:所在或所占的地方。

  方向:指东,西,南,北等方位。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若ab=c(b≠0),用积数c和因数b来求另一个因数a的运算就是除法,写作c/b,读作c除以b(或b除c)。

  其中,c叫做被除数,b叫做除数,运算的结果a叫做商。

  除法法则:除数是几位,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前几位不够除,多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哪位上面,不够商一,0占位。

  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商是小数,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数是小数,要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

  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非零自然数,商不变。

  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那几个数的乘积,就是除法的性质。有时可以根据除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如:300÷25÷4=300÷(25×4)。

  被除数、除数、商的关系:被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也相应的扩大(缩小)n倍;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相应的缩小(扩大)n倍)。

  笔算除法: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补“0”),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运算;两级运算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第一级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

  第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数据:数据也称观测值,是实验、测量、观察、调查等的结果,常以数量的形式给出。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组织有目的地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使之成为信息的过程。

  数据分析的步骤和应用:数据分析有极广泛的应用范围。典型的数据分析可能包含以下三个步:

  (1)探索性数据分析,当数据刚取得时,可能杂乱无章,看不出规律,通过作图、造表、用各种形式的方程拟合,计算某些特征量等手段探索规律性的可能形式,即往什么方向和用何种方式去寻找和揭示隐含在数据中的规律性。

  (2)模型选定分析,在探索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类或几类可能的模型,然后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从中挑选一定的模型。

  (3)推断分析,通常使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所定模型或估计的可靠程度和精确程度作出推断。

  平均数: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解答平均数应用题的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以及和总数量对应的总份数。

  在统计工作中,平均数(均值)和标准差是描述数据资料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两个最重要的测度值。

  二十四时计时法

  (1)分段计时法(十二时计时法):深夜12时是一日的开始,1天的24小时又分为两段,每段12小时。从深夜12时起到中午12时叫做上午,再从中午12时起到深夜12时叫做下午。生活中通常采用这种计时法。

  (2)二十四时计时法:这是是广播电台、车站、邮电局等部门采用的0到24时计时法,按照这种计时法,下午1时就是13:00,下午2时就是14:00……夜里12时就是24:00,又是第二天的0:

  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例:10(因数)×(乘号)200(因数)=(等于号)20xx(积)

  乘法的运算定律:

  整数的乘法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消去律。

  随着数学的发展,运算的对象从整数发展为更一般群。

  群中的乘法运算不再要求交换律。最有名的非交换例子,就是哈密尔顿发现的'四元数群。但是结合律仍然满足。

  (1)乘法交换律:a×b=b×a

  (2)乘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分配律:(a+b)×c=a×c+b×c

  面积:物体的表面—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1)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2)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一般测量较大的面积用到公顷和平方千米。

  (1)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2)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面积计算方法:

  长方形:S=ab{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S=a2{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平行四边形:S=ab{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三角形:S=ab÷2{三角形面积=底×高÷2}

  梯形:S=(a+b)×h÷2{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圆形(正圆):S=πr2{圆形(正圆)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面积计量单位及进率:

  1平方千米(k㎡)=100公顷(ha)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d㎡)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c㎡)。

  公顷:公顷的单位符号用“h㎡”表示,其中h表示百米,h㎡的含义就是百米的平方,也就是10000平方米,即1公顷。

  小数: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组成。

  当测量物体时往往会得到的不是整数的数,古人就发明了小数来补充整数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所有分数都可以表示成小数,小数中除无限不循环小数外都可以表示成分数。

  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计数单位变了。

  而且,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小数写法:整数部分写在小数点前,小数部分写在小数点后,中间用小数点隔开。

  小数的读法:

  (1)按照分数的读法来读.带小数的整数部分按整数读法读;小数部分按分数读法读。

  例:读作百分之三十八,读作十四又百分之五十六。

  (2)整数部分仍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若几个零重复,不可只读一个

  例:读作零点四五;读作五十六点零三二;读作一点零零零五。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6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1.相对的方向:南←→北,西←→东;西北←→东南,东北←→西南

  2.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实际方向:面北背南,左西右东。

  3.指南针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

  4.看简单路线图的方法:先要确定好自己所处的位置,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确定目的地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最后根据目的地的方向和路程确定所要行走的路线。

  5.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以出发点为基准,再看哪一条路通向目的地,最后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先向哪走,再向哪走),有时还要说明路程有多远。

  6.绘制简单示意图:先确定好观察点,把选好的观察点画在平面图中心位置,再确定好各物体相对于观察点的方向。在纸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用箭头“↑”标出北方。

  (描述是要注意是选取哪个物体作参照物的,选取的参照物不同,描述的结果也不一样。)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一)口算除法

  1.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用表内除法计算:先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再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添几个0。

  (2)用乘法来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等于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1)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2)想口诀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数的最高位或前两位,那么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二)笔算除法

  1.牢固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步骤与格式,尤其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算式的写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法则,除数是一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不够除,再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到被除数那一位的上面。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用“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会判断商是几位数。

  比较除数与被除数最高位的大小,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那么商一定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大或相等,那么商和被除数的位数相等。

  3.除法的验算方法:

  (1)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2)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关于0的一些规定:

  (1)0不能作除数。

  (2)相同的两个数相除商是1。(既然能相除这个数就不是0)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0乘任何数都得0。

  5.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493估成480(480是8的倍数,也最接进492),然后再口算480÷8得60。

  第三单元《统计》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及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完成的统计图上一定要标数据。

  2.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应用题)。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4.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给出一组数据会求它们的平均数。(若干数相加的和,除以这些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叫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求平均数分为两步,首先求出若干数的和,再用所求的和除以这些数的个数。)如:3个女生身高:135厘米、140厘米、132厘米,求平均身高。熟记平均数的格式,总数量除以总份数:(++……+)÷并脱式计算p42。会检查平均数的对错,平均数一定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5.会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6.给出平均数和几个数据,求另一个数据。如:小明三科成绩的平均分是85分,其中外语83分,数学80分,求语文多少分。

  第四单元《年月日》

  (一)年、月、日部分

  1.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4个季度(1、2、3月为第1季度;4、5、6月为第2季度,;7、8、9月为第3季度;10、11、12月为第4季度)。

  2.记大小月的方法:1、3、5、7、8、10、腊,31天永不差;4、6、9、冬,30整,只有2月二八九。7个大月,4个小月,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3.平年全年有365天,平年2月是28天,平年的上半年有181天,下半年有184天。平年全年有52个星期零1天。

  4.闰年全年有366天,闰年2月是29天,闰年的上半年有182天,下半年有184天。闰年全年有52个星期零2天。

  5.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2100等不是闰年,而1600、20xx、2400等是闰年。

  6.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12月和第二年的1月;

  一年中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

  7.一个人今年20岁,但只过了5个生日,他是2月29日出生的。

  8.计算周年的方法是用现在的年份减去原来的年份得的数就是周年。如:到20xx年10月1日,是中国成立(59)周年。用20xx—1949=59周年

  (二)24时计时法部分

  1.年月日、时分秒都是时间单位。

  2.在一日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所以,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3.1日(天)=24小时;1小时=60分;1分=60秒

  4.求经过的时间。如:一辆汽车上午8:20出发,到下午5:50到达终点,一共行使多长时间。第一步要先进行换算:把下午5:50变成24时计时法的形式5:50+12=17:50,第二步用17时50分-8时20分=9时30分,就求出了经过的时间。

  5.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如:火车11:00出发,21:30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10小时30分,注意不要写成10:30。正确的列式格式为:21时30分-11时=10时30分,不能用电子表的形式相减。

  再如:火车19时出发,第二天8时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13小时。像这种跨越两天的,可以先计算第一天行驶了多长时间:24-19=5(时),再加上第二天行驶的8个小时:5+8=13(时)。

  又如:一场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先换算,155分=2时35分,再计算。

  6.经过的天数的计算:

  公式:结束时间—开始时间+1=经过的天数

  例如:6月12到6月30日是多少天?(30—12+1=19天)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一)口算乘法:

  1.整十、整百、整千相乘的方法:先用0前边的数相乘,得到一个结果,然后再数一数被乘数和乘数中一共有多少个0,再在结果的后边添上多少0。

  2.估算:想被乘数和乘数最接近或等于哪个整十的两位数,那么所要估算的结果就是这两个整十数的乘积。

  (二)笔算乘法:注意竖式的格式。

  两位数乘两位数在笔算时,首先要相同数位对齐,用下面因数的个位数和十位数依次去乘上面因数的个位数和十位数,将所得的积相加。(遇到进位乘法时,那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1、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2、验算: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

  第六单元《面积》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cm2),平方分米(dm2)、平方米(m2)。

  4.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5.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6.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7.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10000平方米)。

  8.边长1千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9.测量土地的面积时,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0.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面积÷宽宽=面积÷长

  11.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1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宽=周长÷2-长长=周长÷2-宽

  13.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14.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15.相邻的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

  16.相邻的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17.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公顷、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注:面积和周长是不能相比较的;分清楚什么时候填长度单位,什么时候填面积单位,填土地面积单位时,比较小的土地面积(如:公园、体育场馆、超市、果园、广场)等一般情况下填公顷;(城市的占地、国家的面积、江河湖海的面积)等一般情况下填平方千米。

  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注意:

  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小数的意义

  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份数来表示,也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右面,用圆点隔开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小数的数位

  小数点的左边是它的整数部分,小数点的右边是它的小数部分。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1.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用米作单位是1/10米,也是0.1米。3份就是3分米、3/10米、0.3米。

  2.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用米作单位是1/100米,也是0.01米。7份就是7厘米、7/100米、0.07米。

  注:一位小数的形式实际上是分数十分之几的另外一种表示形式,4/10写成小数就是0.4。

  3.小数的基本性质: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如:10.05,在它的末尾添上0,就变成了10.050,10.05=10.050=10.0500=10.05000……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4.比较小数的大小:先看最高位,再看次高位,以此类推。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

  5.小数的加减法:列竖式相加减的时候,要把小数点对齐,然后再进行加减。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记住在得数中点上小数点。

  6.小数不一定比整数小

  八、解决问题

  在解答应用题时,首先要读准题目,分析题意,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解答。

  九、数学广角

  在进行等量交换时,首先要正确理解已知条件,掌握已知条件中的数量关系,在进行交换。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7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1、① (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西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② 清楚以谁为标准来判断位置。③ 理解位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做题时先标出北南西东。)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一定写清楚从哪儿向哪个方向走,走了多少米,到哪儿再向哪个方向走。同一个地点可以有不同的描述位置的方式。同一个地点有不同的行走路线。一般找比较近的路线走。

  4、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永远指向(北方)。

  5、生活中的方位知识:① 北极星永远在北方。② 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③ 早上太阳在东方,中午在南方,傍晚在西方。④ 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口算时要注意:(1)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2)0乘以任何数都得0;(3)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4)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

  2、没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商×除数=被除数,被除数÷商=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3、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4、基本规律:(1)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百位上够除,商就是三位数;百位上不够除,商就是两位数;(最高位不够除,就看两位上商。)(3)哪一位有余数,就和后面一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4)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5、课外知识拓展:2、3、5倍数的特点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0的数是2的倍数。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6、关于倍数问题:两数和÷倍数和=1倍的数,两数差÷倍数差=1倍的数

  7、和差问题(两数和-两数差)÷2=较小的数,(两数和 + 两数差)÷2=较大的数

  第三单元 复式统计表

  1、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单式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这个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

  2、观察、分析复式统计表要先看表头,弄清每一项的内容,再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回答问题。

  第四单元 两位数乘以两位数

  口算乘法

  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1)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用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与一位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2)在脑中列竖式计算。

  2、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1)先用整百数乘一位数,再用整十数乘一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2)先用整百整十数的前两位与一位数相乘,再在乘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3)在脑中列竖式计算。

  3、一个数与10相乘的口算方法:一位数与10相乘,就是把这个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

  4、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用这个两位数与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O。

  笔算乘法

  1、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积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

  2、凡是问“够不够,能不能”等的题,都要三大步:①计算、②比较、③答题。→ 别忘了比较这一步。

  3、相关公式:因数×因数 = 积,积÷因数 = 另一个因数。

  4、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 三 )位数,也可能是( 四 )位数。

  第五单元 面积

  面积和面积单位: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理解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的意义。

  面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3、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不同。长度单位测量线段的长短,面积单位测量面的大小。

  4、正确理解并熟记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① 进率100:1平方米 = 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 = 100平方厘米② 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 )。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 )。

  背熟公式1、周长公式:长方形的周长 = (长+宽)× 2,长 = 周长÷2-宽,或者:(周长-长×2)÷2= 宽,宽 = 周长÷2-长,或者:(周长-宽×2)÷2=长 ;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4,正方形的边长 = 周长÷4

  5、面积公式:长方形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长方形周长=(长+宽)×2,正方形周长=边长×4,已知面积求长:长=面积÷宽,已知面积求边长:边长=面积开平方,已知周长求长:长=周长÷2 - 宽。

  第六单元 年、月、日

  年、月、日

  1、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和(时、分、秒)。

  2、熟记每个月的天数:知道大月一个月有31天,小月一个月有30天。平年二月28天,闰年二月29天,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一年有12个月(7大4小1特殊)

  3、熟记全年天数: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平年365天,闰年366天。上半年多少天(平年181天,闰年182天),下半年多少天(所有年份都是184天)。

  4、经过的天数的计算:公式: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 1

  5、给出一个人出生的年份,会计算这个人多少周岁;给出一个人的年龄会计算他是哪一年出生的。

  6、通常每4年里有( 1 )个闰年, ( 3 )个平年。

  24计时法

  1、普通计时法又叫12时计时法,就是把一天分成两个12时表示,普通计时法一定要加上“上午”、“下午”等前缀。(如凌晨3时、早上8时、上午10时、下午2时、晚上8时)

  2、24时计时法:就是把一天分成24时表示,不加前缀

  3、普通计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时,超过下午1时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是把原来的`时刻加上12,去掉前缀。

  4、反过来要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表示成普通计时法的时刻,超过13时的时刻就减12,并加上下午,晚上等字在时刻前面。

  5、计算经过时间,就是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结束时刻-开始时刻=时间段(经过时间)★(计算经过时间时,一定把不同的计时法变成相同的计时法再计算)

  6、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时间是一段,时刻是一个点)

  7、时间单位进率:1世纪=100年,1年 =12个月,1天(日)=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钟,1周=7天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意义:像,,,,和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几百几十几)。小数部分每一位都要读,按读电话号码的方法读,有几个0就读几个零。

  3、小数与分数的关系、互换。小数不同表示的分数就不同。

  4、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十分之一,也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它的百分之一,也就是。

  5、分母是10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写成两位小数()。

  6、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从小数点后最高位比起。

  7、比大小的两种情况:跑步是数越少越好;跳远、跳高是数越大越好。

  8、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再相加、减。

  9、小数不一定比整数小。(如: >5 ; > 1等)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04-11

中考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04-03

初中数学圆的知识点归纳总结04-19

数学知识点归纳11-19

数学复习知识点归纳07-25

高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12-15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07-27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07-16

[荐]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06-05

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