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写景作文>家乡的风俗作文

家乡的风俗作文

时间:2024-07-31 13:40:30 写景作文 我要投稿

家乡的风俗作文[常用15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乡的风俗作文[常用15篇]

家乡的风俗作文1

  我的老家在广东肇庆,那里的过年是非常隆重和有气氛的,只是现在不可以放鞭炮了,现在的人也不包角仔和裹蒸粽了,这些东西满街都有得卖,这个真是完全没有了过年的气氛.

  首先,快过年了,还离春节一个月呢,家家就开始了办年货,全家人都买新衣服,买糖果、桔仔、水仙头等,还有买好面粉、花生、绿豆等.最好玩的就是家家都包角仔和包裹蒸粽(这个是肇庆特产),提前预约人手,一般都有十几个人一起包.就讲我吧,一个月都排满了期,白天和晚上都约好了去哪家哪家包,我也好乐意去,因为有得吃嘛,自己亲手包的',做个记号,一会就可以找回自己的作品吃,因为一班人在包,屋主就会一边在油窝里炸,哈~~.试食嘛.裹蒸粽就要放在自己用砖头在路边搞起一个大灶,用一个或二个大窝或大水缸煮裹蒸粽,要煮12个小时才行,不能断火,好多人都要守到天亮呢.在以后的日子里每隔一星期就要回煮一次,不然就会发莓.

  街上的行人多起来了,热闹起来了,特别是阴历二、五、八是墟日,那种景象真是让人开心,街上的彩灯、彩花、灯笼、红旗全都挂出来,小孩子开始叫爸妈买好鞭炮烟花等着过年,有些小孩子已等不及,晚上出来放鞭炮烟花啦……..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团年饭,吃完饭后就把长鞭炮挂起来,一到零点,家家户户都准时放长鞭炮,代表开始过年,那时候的夜晚真的象打仗一样,”辟辟啪啪”声,感觉整个城市都震耳欲聋.过年日子是不准扫地和不准说不吉利的话,大人也不准骂小孩子,这个要到开了年才行,开年每家都不同,日子可以在年初二、四、六都行.放完长鞭炮家家户户都出去走大运,就是围着城里走一圈子,不准走回头路,呵呵…..那时候的人多得不得了,鞭炮烟花满街都是,还有一些人就拿鞭炮烟花你扔我,我扔你,全都笑哈哈的,好开心.走完大运就回家或者跟朋友去玩,小孩子更是放鞭炮烟花一直到天亮,大多数人都不会睡觉的.大年初一早上,家里就要煮粉丝和汤圆吃,吃完就去街上玩,到公园玩,初二以后都是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小孩子看到大人就要利是,那边收到利是那边就跑去买鞭炮烟花玩.

  在过年一个月里,每天都有鞭炮声,开心的景象到处可见,天天都还在过年一样,让我想起都回味无穷,那时的好玩和开心,现在已感受不到了,今年北京已开始限期开放放鞭炮烟花了,不知什么时候全中国都可以放呢?我想为了挽回往日的中国过年气氛,可以放鞭炮烟花的日子不长啦

家乡的风俗作文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一提到它,谁不对它热切向往,不对它极其喜爱?

  每年春节的开始,应该就是家家户户贴春联了。除夕一早,四处都是手上、胳膊上拿满春联的人们。这时,总有几个小孩子围在大人身旁帮忙,嘻嘻哈哈地把旧春联撕掉,换上新的,这举动好像是代表辞旧迎新,把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憧憬,寄托在大门上的春联。

  从早晨起,屋前房后都充满饭菜香味,而大部分家庭的饭菜中必定少不了鱼,我家也这样。老爸常说:“吃鱼就会年年有余。”所以过年前人们就会带回家几条鱼。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算重头戏。在外工作、学习的家人会回家团圆,吃团圆饭。这时大街上几乎所有商铺都关了门,宛如平常凌晨十一二点一样安静。

  饭后就是一年一度地看《春节联欢晚会》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围在桌前,拿出提前和好的面和拌好的肉馅,在包饺子时,往往会挑一两只饺子,在里面放枚硬币,第二天谁吃到了,就意味着谁一年的运气就会好。

  第二天就是小孩子们最期盼的大年初一了。家长们总是会早早叫孩子起床,还会用“今天起不来,一年都起不来”或“起晚了就没有红包”这些话吓唬孩子。

  吃完早饭,到街坊邻居家串门是最受孩子欢迎的活动了,长辈们对孩子说些祝福的话,然后孩子再跪地磕头,有些家庭甚至还会用个铁盆,最后就是孩子笑逐颜开地收下红包。

  在除夕与大年初一中间的傍晚,天空上会飘有许多孔明灯,它们寄托着主人新年的美好愿望,随风飘向远方。

  春节,它不仅仅是人们情感得以释放,亲人们得以团聚的好日子,更是中华民族象征团圆与兴旺的永远的精神支柱。我爱这4000多年的传统节日,更爱我们独特的家乡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3

  有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答案是否定的。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人的家乡风俗虽然都不一样,但对家乡的热爱却是相同的,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中秋节的风俗吧!

  中秋节,又称拜月节。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在中国的传统民俗节日中,中秋有着独特的品位和文化蕴含,它代表着团圆、和谐、吉祥、平安。在这个日子,除了合家团聚同吃月饼,更应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浓浓底蕴。

  俗话说的好:“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每年八月十五人们中秋节之夜,家人们经常在中秋节时吃团圆饭,吃美味的月饼和喝,色呈琥珀,酒质香醇的桂花酒;中秋节赏月,意味着家家户户都盼望全家团团圆圆过一个好的中秋节,有的人为了重要的事业在外面奔波,想和家人团团圆圆吃个团圆饭都很难。

  月亮它是美好的,因为她可以牵引着无数人的美好遐想;月亮它是美味的,因为它让孩子们吃到了令人垂涎三尺,垂涎欲滴,香甜美味的月饼;月亮它是团圆的,因为她总是在中秋之夜把自己最圆的一面若隐若现;月亮它是洁白无瑕的,因为它让在异地他乡,不能回家乡的人们有了唯一的慰藉和安抚。

家乡的风俗作文4

  河南的民俗风情可谓是多姿多彩、丰富多彩、别具一格。

  三门峡市的“百佛顶灯”以高、难、险着称。主要靠眼力和颈力。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气度足以让人感慨“佛光无边”;规模宏大的淮阳太昊陵庙会文化现象蕴含着许多原始文化色彩;盘古庙会;龙抬头拜龙,驱虫。民间认为这一天是龙欲升天之日,故称“龙头节”或“青龙节”;”这是开封盘古的特色,却更让人觉得

  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来了。还有救灾防疫的端午节。热闹非凡的中岳庙会、英雄云集的马街书会、濮阳杂技、南阳烙画……

  从这些具有浓郁民间色彩的民俗风情中,我们可以看到多姿多彩、生动活泼的河南文化。正是他们,丰富了一代又一代河南人的精神世界,也是河南文化的具体体现。

  河南文化,有着博大精深的历史底蕴;丰富多彩、丰富生动的.艺术内涵;古村落的古韵和经久不衰的文学价值,为华夏大地创造了最美的风景。

  让我们把这美好的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家乡的风俗作文5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区,也自然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习惯,不同的地方风俗。我的家乡霞浦,也有一套独特的风俗习惯。当然,其中我最感兴趣的,还是过小年了。

  小年,顾名思义,就是春节前的预备节。而在我的家乡,过小年有着“官三民四”的传统。做官的人家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平民百姓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因为这个习俗,所以我们过小年就是在腊月二十三。在过小年的前一天,妈妈每次都会带上我,到市场买过小年要用的用品。小年的前一天,市场总是熙熙攘攘的。路边的小摊上摆着祭灶王的灶糖、年糕、甘蔗、豆腐这些食品,丰富多样,灶糖也各式各样。有的呈长条状,有的如方糖,还有的是长方体状各有不同。在看路旁的甘蔗摊,一群人围在摊边,向摊主购买甘蔗。市场上充斥着人们的叫价声,一片杂声。我也被市场上这种热闹的.气氛感染了,总是感到十分兴奋,虽然妈妈带我来过不知道多少次,但过小年的气氛和其他时候都不一样,分外热闹。我们准备好了一切东西,便将他们准备好,静静的等待小年的到来。

  第二天一早,我们早早的起了床,开始了过小年的准备。过小年前是需要“洗尘”的,简单来说就是大扫除。我们拎着水桶与抹布,沾着水,将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擦过去,使家里的每一处都一尘不染。特别是擦玻璃这一项,要非常细心。先得用抹布沾上清水,细细的将玻璃擦上两遍。因为一年没有清洗,玻璃是会很脏的,因此水桶里干净的清水此时也会变得浑浊不堪。擦完玻璃了,但是其实并没有结束,我们还需要等玻璃上的水不干不湿的时候,再用报纸擦上几遍。因为擦玻璃的时候用的是抹布擦的,所以会留下一些小毛,需要用报纸将这些毛擦干净。而且用报纸的时候还要多擦几下,否则就擦不干净了,这可就不比用抹布擦的豪爽了。不过,当我们擦好后,看着那一尘不染的玻璃,心中的成就感也越来越高了。这也是除旧迎新的一个好兆头。我们还拖了地,擦桌子、门、椅子、阳台不放过任何一处,我们就这样干到了下午。

  时至夜晚,我们都已经填饱了肚子,接下来,便是一天内最大的活动:祭灶。

  妈妈和我在十个盘子里分别摆上了糖、豆腐、甘蔗、年糕、苹果、橘子、白果等,并将盘子放在灶台前,再放上十杯酒,十双筷子。不过酒杯的酒可不能装满了,要分成三次倒。每隔几分钟,就向杯子里倒一些酒。此时,我占在灶王像前,双手相握,默默向灶王爷献上我的美好祝愿。这时,差不多要烧纸钱了。我拿着一摞纸钱,看着眼前刚刚被点燃的火苗,很小,很微弱。但是过了几秒钟,火焰借助流动的风和周围的纸片,燃起来了,越来越大,它缓缓地,慢慢的升起,轻飘飘的,随着空气的流动,跳跃着,吟唱着。周围的火星子也在“噼里啪啦”的燃烧着,跳跃着,像一个个轻快的小精灵,活泼极了。我拿了几张纸钱,放了下去,在火焰接触纸钱的那一瞬间,小小的火苗席卷而上,将那张纸钱烧得发黑了,但是,残留的小纸片却飘飘悠悠的落下了,在火焰的旁边,如同一只只黄色的,正在飞舞的蝴蝶一般,最终,掉在了地上,变成了灰烬,无影无踪了。就这样,一只一只的“蝴蝶”,在火焰一旁飞舞着,那火焰似乎也更加活跃了,上蹿下跳,一会儿大一会儿小,飘忽不定。虽然火,它是无形的,但是我认为,并不是只有有形的才会好看,有时,无形的火焰会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我静静地将纸钱放进去,默默地听着它燃烧的声音,怀着心中美好的愿望,又将火焰燃烧得更旺了些。

  这,就是霞浦过小年的方式,它虽然质朴,但它独特,有自己的特点,而且它寄托的,是人们对于它的美好祝愿。这,就是我的家乡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6

  我们延边朝鲜族有个传统的节日,那就是“老人节”。

  1982年以来在朝鲜族聚居的延边地区,各地成立了老人协会,1984年,将8月15日定为“老人节”。这一天,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们都会佩戴大红花,接受儿孙们的祝福。有老人的家庭还会给老人备制“麻克烈”、打糕条、冷面等。图们市委市政府还会在图们江广场,为老人节准备了歌舞表演、传统娱乐活动。

  俗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民族把尊老敬老当做传统美德。现在的图们市人口老龄化非常严重,很多年轻人都是在外打工。很多家庭都是留下一位年轻人,上要照顾老人,下要关心孩子。今年的老人节,妈妈带着姥姥和我,到图们江广场观看老人节活动。在广场上,我见到很多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风风雨雨的老人。他们身着传统服装,依偎在子女身边,观看传统活动,沧桑的脸颊带着幸福的笑容。老人们见到相识的老伙记时,都会向对方炫耀自家子女是如何安排自己幸福的晚年,展示子女们为其添置的新衣服;他们也不忘回忆起年轻时曾经一起走过的峥嵘岁月。

  “老人节”是一个值得向全国推广的`节日。因为是现在的老人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赶走了日本鬼子;是现在的老人们用血汗建设起祖国的富强;是现在的老人们还在老家为子女带孩子。

  我想对全国的老人说一句:“您们辛苦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7

  明亮的月光透过窗户,撒下一片洁白。远处的草地上,隐隐飘来虫鸣。

  中秋节当然要吃月饼啦,我们一家在圆桌上吃着月饼,月饼甜甜的,有各种各样的口味,虽然月饼很美味,但我更想去看看外面。

  在家吃饱喝足了,我便趁着大人们聊天溜走,独自一人散步、赏月。行走在小路边,四周的墙、地在灯光的照耀下,披上了一层淡淡的银辉。

  我能够听见我脚步的回音以及灯火辉煌处传来的嘈杂。遥望着月亮,仿佛是我在向它倾诉心事。伴着轻微的步伐,许多幅画面浮现在我心中。

  每年这天夜晚,妈妈便会在家中摆好一桌的好菜,宴请亲人。

  小时候的我,有时会经受不起一桌佳肴的诱惑爬上桌子用手抓菜吃,这么做的下场,自然是往往正当我吃的'津津有味时,便会被揪着耳朵,硬是从桌上提溜下来一顿数落,引得客人哈哈大笑……

  当我从回忆中醒来,小路已走一半,清风拂过,月光照映出摇曳的树影,四周荡起沙沙的树叶声。伴着清幽的月光,我停下了脚步,天气晴朗,明月在天上挂着,令人心旷神怡,慢慢闭上眼睛,淋浴着月光,呼吸着新鲜空气。

  我该回去了,我悄悄走了,生怕惊醒这沉睡的画卷。

家乡的风俗作文8

  我们国家有着许许多多的节日,比如:重阳节,清明节,端午节,春节……这些节日在每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风俗。

  春节,在我们这里的习俗可有着一大筐!大年三十的时候,我们家的亲朋好友都会纷纷来到我们家吃上一顿上好的年夜饭。吃完了年夜饭以后,我们小孩子便会拿着鞭炮自由自在的玩,大人冷着在家聊天,大牌,或者看电视节目,爱做什么就做什么,直到很晚我们才睡觉,临走时还依依不舍的告别呢!

  大年初一,我们一家人早早的便起了床,然后便喝上一碗我最喜欢的鸡蛋枣子汤,再搭配一碗香喷喷的水蒸蛋,一个早餐就这样被我们吃光了,在一声声的爆竹声中,新的一年便随之开始了。我和爸爸就去亲戚家拜年了,拜年是我最喜欢的一件事,因为可以收到大人们的压岁钱,用来买我最喜欢的东西,这也是我最喜欢的环节,你想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的腰包也会随时变得鼓鼓囊囊的,哈哈,相信你已经猜到了。因为大人们都给我压岁钱,每人给两百元,腰包就鼓鼓的吧!到了傍晚时分,夕阳随着天空中那一朵朵五彩缤纷的烟花,慢慢的下垂下落,那一刻真是太美丽,太开心了!

  我们家一般是腊月二十四开始打扫屋子,然后给灶王爷上好香,保佑我们一家人一年平平安安的,被上香的时候,要非常的'严肃,要诚心诚意,这样灶爷就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保佑我们家平平安安。二十五开始做腊肉,奶奶做的可香了,我们狼吞虎咽地吃,才五分钟,一排五斤的腊肉就被我们吃光了,我们战斗力可是很惊人的!腊月二十七开始贴对联,妈妈说贴福字要倒着贴,这样就代表福到家了。大年初一下午,一人托个盘子,盘子上再放一个“平安”——苹果,寓意着平平安安。大年初一走一走最亲的家人家里,初二开始走亲戚家,一直走到元宵节才能结束。

  这就是我家乡过春节的风俗,你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9

  家乡的年景是热闹的,隆重的,这是一年中我们必不可少的欢乐时光。在一声声鞭炮声中,春节拉开了序幕,分外喜庆、隆重。

  每年除夕,我们一家定会赶在天黑前到达千里之外的荆门家乡吃一顿团年饭。

  家乡的新年其实在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那天要清扫家中里外的灰尘,俗称“堂腊灰”,又叫“打堂渣”。腊月二十六要将腌制的腊肉提前浸泡,清洗,让每个远道而来的亲戚尝新鲜的“年味”。以前,除夕那天,家乡还有一个习俗叫“挑三水”,要保证三天有水喝,这叫“福水长流,子孙富足”。

  吃团圆饭也是过年一等一的大事,它预示着新的一年中一家人团团圆圆,饭菜的香味中夹杂的是每一位团圆儿快乐的心跳,在外工作的人必赶回家来与家人的团聚。

  家中的团年饭是热闹隆重的,屋里挤满了人,架起那张巨大的圆桌,饭菜仿佛无止尽地往桌上堆。最引人注目的是中间那盘雷打不动的家乡特产,热气腾腾,黄皮白肉的美味鱼糕,配上一碟洒着葱花,淋着辣油的喷香陈醋,色味双美,令人馋虫蠕动,垂涎欲滴。饭菜美味的异香早已飘满了整个屋子。大家围坐在桌边,随着一声“开饭”,数十双筷子伸向热腾的饭菜,满桌的咀嚼与聊天的声音,这热闹的氛围,这喜庆的模样,果真是过年了。

  窗外天空正昏暗,忽听得一阵阵鞭炮爆裂声,出门,抬头,烟花照得天地间如同白昼,不知哪家先吃完了年夜饭,已开始放鞭炮了。

  在这辞旧迎新、驱秽辟邪的爆竹声中,旧年最后一夜平安喜庆地结束了。

  大年初一在万物昏睡之时来临了,天色尚刚刚发白,我们便循着家乡的习俗,备好了鞭炮与各种祭祀用品出发祭祖了。

  来到了家中的祖坟,坟前散落着各色的花捧,黄土地上留着乌黑的痕迹。被亲人们点燃的`鞭炮,在坟前噼哩啪啦地响,大红的屑洒了一地。大家将祭品摆放在祖坟前,挨个儿上香。我们小孩并不喜跪拜的习俗,被催促着拜完,即逃也似地跑开,自个儿在田野上撒欢地跑,玩鞭炮去了。长一辈的大伯、叔叔们每一个动作却都透着十分的认真与崇敬,眼里似乎还渗出一丝伤痛与怀念

  大年初二到了,我们开始挨家挨户地拜年。大家在节日的喜庆中欢聚一堂。

  每家的主人都十分热情。

  到了饭点,就更是热闹,大大小小十几菜,不论早、中、晚餐,不下一会,都被吃个精光。孩子们给长辈鞠躬、磕头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不停道着祝福的话语,大家都其乐融融地相处着。饭后大人们围坐沙发上聊着一年在外的生活,孩子们凑到一起满堂疯跑,释放天性。

  夜幕又一次次悄悄降临,美丽的烟花,欢快的笑声。春节,带来了团圆与美好,留下一家人的幸福与平安,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中国有许多美好的传统节日,每个又各不相同,每个都丰富多彩,但在这其中,我最喜欢元宵节。

  过元宵节必须吃元宵,必须赏花灯,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挂满了各事各样的花灯,大街上人山人海,人们摩肩接踵挤在大街上看灯,我们看了这家,又去那家,无暇顾及别的,灯的样式有很多有老年间的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沙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赏玩花灯,妈妈就带着我去买元宵,元宵的种类很多:有水果的,还有我最爱的黑芝麻味的。元宵圆圆的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到了家我就急着让妈妈煮元宵,想到元宵的美味我就直流口水。不一会元宵就好了,妈妈端着热气腾腾的元宵,我急忙拿出勺子往嘴里送,“啊,好烫。”我大叫一声,把元宵吐了出来,妈妈看到我这副样子就说,吃那么快干什么,又没人跟我抢……

  到了晚上,才是赏灯的最佳时候,晚上,街上的灯都亮了起来,观看的人更多了,每家都独出心裁,为了把顾客招来,人们想尽办法,有的在店前挂出一两条碧绿的'长龙,赏玩花灯我们就去猜字谜去了,我一连猜中好几个,周围的人都夸我厉害。

  元宵节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我多么希望天天都是元宵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故乡的山,是故乡的水,故乡就像一坛埋藏在地底的酒,每每闻到酒酿的香气,我就不由得想起一砖一瓦都藏满历史的故乡——湖南益阳,想起故乡的甜酒酿。

  过年吃甜酒酿在我老家是一种传统与风俗,是辞旧迎新的最好打开方式。每逢过年,奶奶拿出一大盆烧好的,凉透了的`糯米饭,然后分装到二十几个瓷碗里,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块酒曲,两个手指来回搓动,酒曲粉均匀地落在了饭粒上。接着用筷子把最上面的一层饭拨开,再洒一次,这样来来回回好几次后,倒入一个大缸里,压紧。奶奶告诉我,要让每一粒米饭上都有酒曲粉,这样才能充分发酵,做成酒酿。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来回搓动,好奶在做好的酒酿中间,钻了一个洞,是为了酒曲呼吸,最后把盖子盖上。

  “出酒了,出酒了!”三天后,我们打开盖子,一股沁人的酒香立刻涌了出来,奶奶把酒酿舀进锅里,我的目光也跟随着被舀进了锅里;不一会儿,水烧透了,香甜的米粒在锅中翻腾,我的心也跟随一起热舞。奶奶为我盛了一碗酒酿,我接过来吹了吹,仰起脖子就喝。“小心烫!…”不等奶奶说完,一小碗甜酒酿早就无影无踪,我已经自己去添一碗了。奶奶看着我一口气吃了很多,表情和我一样满足,其实她一口都还没吃呢!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啊!隔壁的小妹妹也赶来凑热闹了。

  “吃了甜酒酿,万事都吉祥。”乡民们,过节都爱吃甜酒酿,尤其春节、祭祀和庆典活动更是如此,除夕是要守岁的,即通宵不眠,大年初一吃甜酒酿,还有驱魔避邪平安长寿的寓意。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奶奶的那一碗甜酒酿就是亲情,节日的盛宴,包裹着平淡凡人心。家乡的风俗牵引着叫嚣的馋虫,来一碗甜酒酿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一样的月光,不一样的中秋;一样的中秋夜,不一样的月饼文化。我从书上了解到:博饼——是福建闽南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闽南人对历史的一种传承。

  “博饼”的由来有许多传说。但听得最多的,传说是我国古代很有名的郑成功将军,在屯兵时,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为激励、鼓舞士兵的士气,而发明的一种娱乐活动。因“博饼”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便成了如今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中秋博饼,讲究的是一个趣味、开心,博的是一个好兆头。可能是因为大多数人都相信,博中状元的人,来年运气总是会特别好。我想:是因为博饼活动里,倾注了人们多种的感情寄托吧!所以,厦门人对中秋节格外重视,厦门的中秋节当然也格外热闹。民间甚至有“小春节,大中秋”的说法呢!

  当一粒粒骰子在大瓷碗里旋转、落下,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响声时;当欢声笑语从人们的心底飘出,各个眼底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时,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总是特别温馨、特别美妙。

  很多外乡人来厦门,都会被这种浓浓的节日风情所打动。不仅因为博饼趣味性大、参与性强,更多的是对中秋节阖家团圆的深深期盼之心。

  今年我总算弄明白了,一套会饼有:状元一个,对堂二个,三红四个,四进八个,二举十六个,一秀三十二个。原来数量是成倍数地递减啊!妈妈说:“简单理解,会饼——是根据中国古代科考名次来设计的,考得最好的就是‘状元’,依次是‘榜眼和进士’……”

  我惊呼:“怪不得状元那么难博到,原来是第一名啊!我要是能博到状元,能考个状元那该多美呢!”妈妈又说了:“博饼博状元完全是运气,而考状元凭的是孜孜不倦、刻苦认真学习所积累的实力噢!”

  我听了若有所思……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蹒跚学步的小孩子,劳碌奔波的大孩子,白发苍苍的老孩子,提到拗九粥,谁不是嘴里就立即生出那香甜软糯的滋味呢?相传,有一位孝顺的孩子名叫目连。担心为牢中母亲送的吃食全被看阴牢狱卒吃掉,于是用数种食材煮成甜粥,再在表面上洒上黑芝麻让狱卒误以为是乌垢不敢吃,粥才得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因为目连浓厚的孝心感动了百姓,而这天正好是正月二十九,所以拗九粥从此成了我们家乡特有的风俗。

  以前,总看到外婆一人坐在矮凳上,一碗杂米一个盆,半天时间筛选,半天时间淘米。在煤炉子上煮一夜,第二天一睁眼,用勺子轻搅两下,晶莹剔透的糯米散发着软玉似的亮光,乌黑铮亮的黑米流露着古铜的色泽,红枣已有三四倍大,桂圆、马蹄、花生也悄无声息地融进了浓香中。高捧一碗,大口灌下。让杂米的'轻糯,红糖的甜腻,马蹄的清爽顺喉而下,一口气喝上几碗才算过瘾。

  就这么喝着拗九粥长大的我,看到外婆的满头青丝不知不觉已成了苍苍白发。今年拗九节就让我来为你熬粥吧!说干就干,我买回了食材,回忆着外婆旧日的样子,有模有样地淘洗起来,熬煮正式开始了!大火烧开,小火慢炖。“咕噜咕噜”“吱滋吱滋”这不是熬粥,这是一场小型家庭音乐会。数分钟后,一股烧焦的糊味扑鼻而来。我方才慌忙地打开锅盖,往锅里探了探头,不禁吓了一跳。这锅中水是水,豆是豆,“伤痕累累”……“唉,做拗九粥怎么这么难啊?我努力了这么久还做成这样……要不,算了?”我在心中默默打起了退堂鼓,正当我准备收拾“战场”,猛一回头,妈妈神不知鬼不觉地站在我身后。“外婆喝得不是区区一碗拗九粥,还是你一片赤诚的孝心啊!”妈妈语重心长道,“别气馁,我们重头来过。”揣着对外婆的感恩之心,在妈妈的指导下,我终于成功了!外婆默默无言地品着粥,两粒珍珠般晶莹剔透的东西滑过她历经沧桑的脸,“嘀嗒”落进了粥里,但她笑了。

  浓浓拗九粥,深深感恩情。不仅是拗九粥,各地的特色民俗各有千秋。让我们一起好好传承、保护、尊重传统文化。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家乡,是一个人永远的避风港!家乡,是殊途同归的美好地方!家乡,是一个人排除万难也一定要回的地方!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习惯,这习惯根据个人喜好,过着过着,就成了约定俗成的“风俗”了,这风俗形态各异,细节有所差异,但大体上,还真是一回事儿。不过,虽然大体上差不多,但给人的感觉却一定不一样,就是这么神奇。

  我的家乡是东北黑龙江省大庆市的“温泉之乡”林甸,一年中,我主观觉得的第一个节日,是过年,不是指元旦,似乎元旦在1月1日就成了理所应当的.第一个节日了,但我觉得,元旦只不过是一个假期罢了,而除夕开始,就是年三十,才是“节日”,饺子为代表的各色食品被人们端上餐桌,人人熬夜守岁,这天开始,直到初七,家家团圆,哦,除夕还要大扫除一次,寓意除旧迎新。

  春节之后,就是元宵节了,虽说到初七为止家家团圆,但这一天元宵圆,月亮圆,所以元宵节,人们有的还要再团圆一次。这一天,可是为数不多的满月。

  二月二,龙抬头,这有一个典故,人打翻了玉皇大帝的酒壶,所以玉皇大帝为了惩罚人类,不给人们下雨,青龙看到了人类叫苦连天,不忍心不给人们下雨,于是偷偷地给人们下了一场雨,被玉皇大帝锁在一块大石头下面,并说要青龙出来,除非人有本事让金豆开花,善良的人们不忍心看到青龙被锁在大石头下面,朝思夜想帮助青龙,有一天,一个老头发现自己家里的黄豆开花发芽了,一想:“呵,这不就是金豆吗?”之后这位老者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全村人。一天玉皇大帝下来视察的时候,看到一个地方全都供着发芽的金豆,玉帝如约放了青龙,所以流传下了“二月二,龙抬头”的典故,在我们这里,这一天出门既不能跑,也不能跳要不然就是“踩了龙头”一年交不上好运。

  我们家乡的风俗大体上和其他地区的风俗差不多呢,但是啊,这过起来可是别有一番风趣,和别的地方的风俗相比可是一点也不输给人家,林甸地方虽小,但过年的时候可是和整个中国一起过,并过得格外热闹。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我的家乡在苏州常熟,按照老人们的说法,廿四夜要送灶。所谓送灶就是送灶家老爷,他每年的廿四夜都要回天上,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善恶诸事。所以每家每户都要向灶王爷好生供奉,顶礼膜拜,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不过年少不知愁滋味的我哪里懂大人们的心思?光瞧着他们那副虔诚的样子心里就发笑。其实我最巴望的,还是去“炱茅草”!

  去年的春节,我们一家人到乡下老太太家过节。一路上听着爷爷的介绍,我激动得全身如同筛糠似的。到了乡下,全家大扫除,这叫“掸檐尘”。吃晚饭时,我们要围在一起吃团子、馄饨。晚饭后,要先进行送灶,将纸马、纸锭和事先搭好的香架一道焚烧。然后放爆竹,表示灶家老爷,已经上天庭过年。最后便是“廿四夜点点财”,“点点财”就是炱茅草——将田间屋后的枯茅朽草放火烧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预示来年的兴旺。

  总算是熬到了晚上,到了炱茅草的时候,我们男孩子们人手一盒火柴,将稻柴把做引火物……今个儿咱可是欢喜的要命,平时小孩子是绝不准玩火的!

  像约好了似的,我和几个小伙伴高举着火把,奔出门去,兴高采烈地向不远的田野进军了。不多一会儿,空旷的田野里便出现了一条条舞动着的长火龙,到处火光闪闪,无数火龙在田野中狂飞乱舞,长长的火龙一边进发一边发出“呲呲”的声儿。

  我迈开腿,疯狂地蹬着地面,双眼紧盯前方,看着那一片片的黑暗被火光照亮,从中间“撕”开。我手中牢牢地握住火把,听着烈火燃烧的'声音,感到一阵阵的火热在手心中蔓延开来,扩散到全身上下……

  这一刻,田野不再宁静,黑夜不再深沉,寒风不再刺骨,我们的活力得以毫无阻碍地宣泄。这一刻,吸引了无数老人们驻足观赏,他们在我们这些后生身上看到了他们自己年轻之时的身影——这无疑是乡村一年中最为壮观迷人的黑夜,比什么都要壮观!

  我们这些孩子发觉田埂上的稻草烧完以后,便将目光转向了屋前屋后的茅草垛。自家的稻草不敢拿,便相互商量着偷别人家的。大人们找不着“窃火贼”,有火无处发,再想想自己家的孩子八成也偷了别人家的柴草,心里也就平衡了。后来我们越来越起劲,胃口也更大了,偷柴的数量不断上升,终于逼得大人们看柴垛子——我们便也偷不着了……

  腊月廿四夜,炱茅草。野地里,田埂上,光成带,火成堆,烟成柱,烤热了冬日的田地,点亮了来年的心愿。因这廿四夜,孩子们有了玩的借口,大人们有了祈祷方式,我们吴地的年俗文化也变得丰富多彩!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6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14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05-20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7

家乡风俗作文06-29

家乡风俗作文05-13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07-28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07-30

家乡的风俗02-21

家乡风俗的小学作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