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锦集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家乡的风俗作文1
我的家乡是九江,在过年的时候,可有很多特别的习俗呢!
过年前夕,家家户户挂满了腊肉、腊鱼和腊肠,像是在为人们提前宣告了新年的来临,又像是在争斗谁更有喜气。在我家中,人人都在忙上忙下,有的忙去订年货,有的`还在打扫卫生,还有的正在分配红包,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我们脸上的喜悦却是对新的一年的完美向往。
除夕来临,街道上空无一人,家家灯火通明,鞭炮声络绎不绝,我家也不例外。家中,大人小孩正团聚在一起,手烘着温暖的火,正惬意地吃着由“顶级厨师”婆婆亲自现做的可口饭菜。可为什么大家并没有“大饱口福”呢?嘿!这你都不明白?当然是为了大吃几碗“压轴菜”——八宝饭啦!八宝饭俗称我国的年夜饭,是由甜糯米和几种干果拌成的饭,据说吃了这一年就万事如意,一家子和和美美的。
饭后,便到了最令人激动的环节了,那就是——发红包!我和弟弟妹妹忙去向大人献殷勤,逗得爸爸妈妈直乐,大人们才给了我们“小费”,可“小费”也不是白拿的,还要帮大人们在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这对联也是我国过年时的著名传统习俗之一,红运来临的象征。
初一初二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一样。街道上人来人往,明白这是为什么吗?有句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我们九江人也同样好拜年这口。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都要去别人家拜个年,说上几句祝福,以示祝别人在新的一年里家道兴旺。
怎样样?你想不想也来体验体验九江过年时的习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2
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今天我要带来的是我妈妈家乡的火把节。
这天可热闹了,到了晚上,几个年轻的姑娘会上台跳舞,看那舞姿,多美!
不一会儿就开始跳大佛啦,告诉你吧,这个仪式可庄严了,我外公就是主角,此时此刻只听见台上外公声如洪钟,念念有词。妈妈说,跳大佛预示着佛会保佑这个地方财源滚滚来!
接着开始走红木炭了,外公脱掉鞋子跳到桌子上,只见他手上抓着红木炭向地上撒去,不一会儿堆起四堆木炭山,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各角落各堆一个,之后,用手把它们推倒,让我们手拿香火绕上良久,记得有一次,我差点儿着了呢。
之前所看到的的.这些,还都只是序曲。关键的时候到了,我们手拿着香到神像面前,虔诚地插上。这时,只见外公在桌子上,手中摇动着铜钱,好像在那里祷告。我心中升起一种不好的预感,不会吧,我是不是也要这样做?
只听一声“下一个”,我妈把我推到外公前面,突然铜钱掉落在地上,叮的一声,有人让我起来,另一边的人给我让了条道儿,终于做好了。
我去神像那儿拿了瓶水,喝了一小口,突然外公给了我们几张没有字的符纸,上面有写着红色的东西,看到这个我就知道要喝“墨水”了。
这就是妈妈家乡的火把节,很神秘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3
家乡的年景是热闹的,隆重的,这是一年中我们必不可少的欢乐时光。在一声声鞭炮声中,春节拉开了序幕,分外喜庆、隆重。
每年除夕,我们一家定会赶在天黑前到达千里之外的荆门家乡吃一顿团年饭。
家乡的新年其实在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那天要清扫家中里外的灰尘,俗称“堂腊灰”,又叫“打堂渣”。腊月二十六要将腌制的腊肉提前浸泡,清洗,让每个远道而来的亲戚尝新鲜的“年味”。以前,除夕那天,家乡还有一个习俗叫“挑三水”,要保证三天有水喝,这叫“福水长流,子孙富足”。
吃团圆饭也是过年一等一的大事,它预示着新的一年中一家人团团圆圆,饭菜的香味中夹杂的是每一位团圆儿快乐的心跳,在外工作的人必赶回家来与家人的团聚。
家中的团年饭是热闹隆重的,屋里挤满了人,架起那张巨大的圆桌,饭菜仿佛无止尽地往桌上堆。最引人注目的是中间那盘雷打不动的家乡特产,热气腾腾,黄皮白肉的美味鱼糕,配上一碟洒着葱花,淋着辣油的喷香陈醋,色味双美,令人馋虫蠕动,垂涎欲滴。饭菜美味的异香早已飘满了整个屋子。大家围坐在桌边,随着一声“开饭”,数十双筷子伸向热腾的饭菜,满桌的咀嚼与聊天的声音,这热闹的.氛围,这喜庆的模样,果真是过年了。
窗外天空正昏暗,忽听得一阵阵鞭炮爆裂声,出门,抬头,烟花照得天地间如同白昼,不知哪家先吃完了年夜饭,已开始放鞭炮了。
在这辞旧迎新、驱秽辟邪的爆竹声中,旧年最后一夜平安喜庆地结束了。
大年初一在万物昏睡之时来临了,天色尚刚刚发白,我们便循着家乡的习俗,备好了鞭炮与各种祭祀用品出发祭祖了。
来到了家中的祖坟,坟前散落着各色的花捧,黄土地上留着乌黑的痕迹。被亲人们点燃的鞭炮,在坟前噼哩啪啦地响,大红的屑洒了一地。大家将祭品摆放在祖坟前,挨个儿上香。我们小孩并不喜跪拜的习俗,被催促着拜完,即逃也似地跑开,自个儿在田野上撒欢地跑,玩鞭炮去了。长一辈的大伯、叔叔们每一个动作却都透着十分的认真与崇敬,眼里似乎还渗出一丝伤痛与怀念
大年初二到了,我们开始挨家挨户地拜年。大家在节日的喜庆中欢聚一堂。
每家的主人都十分热情。
到了饭点,就更是热闹,大大小小十几菜,不论早、中、晚餐,不下一会,都被吃个精光。孩子们给长辈鞠躬、磕头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不停道着祝福的话语,大家都其乐融融地相处着。饭后大人们围坐沙发上聊着一年在外的生活,孩子们凑到一起满堂疯跑,释放天性。
夜幕又一次次悄悄降临,美丽的烟花,欢快的笑声。春节,带来了团圆与美好,留下一家人的幸福与平安,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
家乡的风俗作文4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我最喜欢的就是元宵节。如果说春节是祥和的,那么元宵节自然是热闹的。看花灯吃元宵,好不热闹。
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过大年”。元宵节又称灯节,因此每到元宵节,家家户户家中或是门前就挂了许多彩灯,街道上也处处悬灯结彩。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提上最珍藏的灯笼,约上我的好伙伴走街串巷,比比谁手里的灯更有特点,谁家门前的灯最绚烂。除了挂彩灯外,还有吃汤圆的这个习俗,因为汤圆代表团团圆圆。
一提到元宵,嘴边就会有一种甜甜糯糯的感觉。小小的汤圆儿,肚子里的材料却非常丰富,薄薄的`糯米皮儿,里边有芝麻、白糖、五仁、豆沙……当你咬上一口的时候,就在那一瞬间,你会觉得整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是甜的。
元宵节就应该玩跟元宵有关的游戏。吃元宵比赛,是我们家每到元宵节必玩的游戏,这个比赛对于好胜心强而又不怎么爱吃东西的人应该很管用。当哨声响起,我就迅速动筷子开始夹汤圆。平常我都是细嚼慢咽,可今天我还没等嚼完,自己就着急地咽下去了。我一看,爸爸已经吃了五个了,妈妈也吃第五个了。这下我更着急了,想加快速度,可怎么也加快不了,因为汤圆外面软软的,黏黏的,吃快了我就吞不下去。比赛结束了,可是我却没有赢,不过舔舔嘴角,真是口齿留香,再看看我的小肚像一面鼓。
家乡风俗不仅仅是热闹喜庆的象征,更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更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歌颂。我们一定要传承下去,把它发扬光大。
家乡的风俗作文5
俗话说“百里风不一样,千里风不一样”。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也有很多独特的风俗习惯。
春天,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小草拔地而起,大地绿意盎然。各种树木竞相发芽,香椿树紧随其后,一片片长着短毛的小叶子从树枝上冒了出来。当香椿的叶子长到一寸长时,人们就会用带钩子的长杆把它钩下来。将嫩嫩的香椿芽用开水煮熟,切碎,拌入白豆腐和调味料,制成别具风味的香椿拌豆腐。嫩滑的豆腐伴着香椿特有的清香。让人回味无穷。
四五月花开时节,一串串洁白的`洋槐花挂在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这时,顽皮的孩子们用钩子把含苞待放的洋槐花一束一束地摘下来带回家。妈妈们把相思花一朵一朵地摘下来,洗干净,然后撒上面粉,拌匀,放入锅中蒸十多分钟,香喷喷的相思花出锅了,没有烂籽。每年春天,妈妈都会给我做“槐花不烂”。每一口都弥漫着槐花的香气和淡淡的甘甜,只吃一次就难以忘怀。
冬天,寒冷的北风呼啸而过,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把身体裹得严严实实。早上,一些写着“介意”的餐厅总是人山人海,有的甚至门口排起了长队。有些外行人看到了会不解,问:什么是‘大脑’?“脑”是太原特有的风味。相传是傅山先生为体弱多病的母亲配制的药膳。原名“八珍汤”。它由羊肉、莲藕、山药、黄酒、中药等八种食材制成。有强身健体之功效。在寒冷的冬天喝上一碗“心神”,无论天气多冷,身体都会立马暖和起来。
家乡有许多特殊的习俗,真是数不胜数。我爱家乡,更爱家乡的风土人情。
家乡的风俗作文6
我的家乡在温州市平阳县,在过年的时候是很有年味的:在平阳,有一种年味儿叫腌炝蟹;在平阳,有一种年味儿叫掸新;在平阳,有一种年味儿叫拍全家福;在平阳,有一种年味儿叫分岁酒;在平阳,有一种年味儿叫办年货……在平阳,还有一种年味儿叫吃酱油肉。
每当快要过年的时候,我们一家都会回温州。因为溧阳和温州隔得比较远,早上出发,到的时候往往已经是晚上五六点钟了。此时已是吃饭的时候,而在众多海鲜和菜面前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那一道炒包菜,而那道炒包菜里总是会加入一些东西一起炒,使他的色、香、味大幅提升那就是酱油肉。
在餐桌旁坐下,第一股扑鼻而来的香气就是酱油肉的味道,一口下去肥而不腻的感觉真是太好了。一口包菜一块肉。这是炒包菜的最佳吃法,就像生菜包着烤肉的'吃法一样,酥脆爽口的包菜配上紧实Q弹的猪肉,脸上怎么不会浮现出幸福的表情呢?小孩子们都忍不住不顾吃相的大口吞咽着。
第二天,奶奶走到后院我跟了上去,发现竹竿上吊着一条一条的酱油肉。奶奶说:酱油肉是用猪肉放在酱油中浸泡,然后晒干而成的。过去,在晒这些腊货的那个月份,每家屋檐椽上密密麻麻地扎满铁钉,上面挂着酱油肉、酱油鸭、酱油鸡。自做的酱油肉、酱油鸡味美质优,所以即使市场里有现成的卖,奶奶还是愿意自己动手晒。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你的家乡还有什么风俗吗?
家乡的风俗作文7
我的家乡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我的家乡风景迷人,物产丰富,节日很多,比如1月1日的元旦,3月8日的妇女节。
现在我带你去热闹的元宵节。
元宵节在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当节日结束时,人们必须去元宵节。元宵节有上百盏灯。每个单位、学校、工地都会在元宵节早早挂上各自的代表灯,供人们参观。参观完毕,人们来到旺火前,转了三圈又转了三圈,祝愿自己和家人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然后,人们来到广场,那里人很多。人们踮着脚踩着脚后跟,揉着肩膀。他们都去广场看表演了。有人唱歌,有人跳舞,很热闹。
在元宵节,人们会燃放鞭炮,尤其是淘气的孩子,他们每人拿着一个点燃的鞭炮,快乐地玩耍。每家每户都像喜事一样繁华美好。这一天,人们也想吃元宵,元宵又圆又有不同的'味道。味道香甜可口,全家人欢声笑语吃元宵,真是完美的安排。元宵节象征团圆和美好,愿你和家人永远团圆。
家乡的风俗作文8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我们天门的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的讨论声音大得盖过了汽车的喧嚣声。
我立马打了通电话,戏谑地说道:“手术刀同志,请快到陆羽广场来。”“诶!等等,我……”她还没说完,我便挂了电话,我站在角落看着眼前的人们:有的人太矮了,拼命地往上跳,想看到那壮丽的景象;有的人太胖被卡在中间,进不去出不来;有的人拼命往里面挤;有的人受不了,闹着要从里面出去……什么?你问我这是在干什么?哦,对了,忘记告诉你了,今年是闰年,我们天门举办了四年一度的元宵表演,这可是天门的习俗呢!
过了一会儿,那位“手术刀同志”赶了过来气愤地问:“什么事这么急,你知道我多忙吗?”“走,看表演去,我敢打赌你绝对没看过这么热闹的`场面。”我拖着她往人群里走,我心想:这下一定让你来了不后悔。
我们成功挤进人群,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果然来对地方了,这地儿啊,可真是年味十足啊!”我的闺蜜激动的握着我的手说。彩莲船、舞龙灯、舞狮……这些我们只能在课文中看见的景象,在现实中也见到了!我们相视一笑。只见那龙,快速地舞动着,有节奏地跟着绣球摇摆,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不得不说,这些人的配合简直妙极了,周围的人连连拍手叫好。
还有彩莲船,左边一男,右边一女,站在“船”边,“船”上,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坐”在被装饰得花里胡哨的船上笑容满面,如花似玉。
“呀!这不是舞狮么?”“哈哈,还真是,我没想到以前看得十分枯燥的文章,现在竟如此栩栩如生。”说完我们的目光一起投向了舞狮,舞狮的人很默契很配合。我的心情由淡定到讶异:天哪,为什么这么默契?是神仙吗?狮子上蹿下跳,每一步都是极大的挑战!人群中爆发出一阵阵哄声,我问朋友:“他们这么配合,为什么我们不能?”她笑笑:“其实很默契啊,是你没发现,拜托,我们相处六年了!”我赞同地点点头。
这天的“闹元宵”结束了,人群陆续地离开,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人生中第一次看舞龙、舞狮这些,但这个第一次将变成过往,相信接下来的精彩会越来越多!
家乡的风俗作文9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每个人的家乡都会有不同的风俗,我也不例外。我的家乡是陕北,我家乡的风俗,我也是了解一点的。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吧。
我们陕北的衣、食、住有讲究。这些风俗基本都是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给我讲的。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陕北乡民的基本服饰是头扎白羊肚手巾,身着光板老羊皮袄和大裆裤,内着白褂子,红裹肚,脚蹬千层布底鞋。还有头戴毡帽,腿裹裹腿,脚穿毡鞋。
我们陕北人的饮食烹饪习惯以熬食为主,其中手抓羊肉,风干羊肉,羊杂碎,腌酸菜,大烩菜,熬豆角,熬土豆,炸油糕,油馍馍,煎饼,荞剁面,荞面圪坨等是历史上有名的`地方传统风味小吃,多和在山北居住的游牧民族,饮食习惯有关。
听奶奶说,陕北人多穴居陋处,有浓厚的原始遗风。窑洞是自古以为最具陕北民居的代表性的建筑,陕北有半地穴式土窑洞,有秦汉以后的涯面式土窑洞,和明代后期开始的青砖窑洞。稍富欲者,用石头或砖砌成窑面(俗称接口子石窑)。更富裕者则整体全用砖、石加工砌成,窑前再加穿廊和抱厦,颇为实用、壮观,窑上门窗加工或各种纹样图案,增加美感。
对了!还有秧歌舞,它起源于北宋时期。在北方属于一种祭祀活动,又名“阳歌”。陕北秧歌经过陕北人民千百年来的不断的创作与加工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地方色彩。形成了黄土地上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是陕北人民的一份宝贵财富,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的一朵美丽夺目的奇葩!
听了我的介绍,你一定对我的家乡有所了解了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每当这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放鞭炮。
春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除夕,人们通常叫它大年三十,傍晚,大扫除后的`妈妈打电话的声音不绝于耳——“喂,三舅,三十儿了,来我家吃饭吧。”“是二姑吧,来我家吃年夜饭吧!”“哎哟!来我这吃饭吧,好啊!你早来啊!”……妈妈恨不得把我的三姑四婆,七大叔八大姨全请过来。
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做好了。瞧!有年年有“鱼”、“团团”圆圆、恭喜发“菜”、“鱼”跃“龙”门……堪比同珍海味!这些年夜饭可真让人垂涎三尺,那些亲戚们也都陆陆续续地来到了。
吃饭了,我给自己倒了一杯橙汁,看向爷爷、奶奶,说:“祝爷爷、奶奶健康长寿、牛年平安!”我再看向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祝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生意兴隆、大吉大利!”爸爸也给大家敬酒,我们几个小孩不想听在大人们的客套话,拿起“酒杯,互敬饮料,嘴里还讲着笑话,在一旁嘻嘻哈哈。
吃完年夜饭后,爸爸和几位叔叔在一个桌子上打牌和打麻将,妈妈和阿姨们边聊天边看春节联欢晚会,而我和几个小孩子则在院子里玩摔炮,直到夜里十二点才各自回家。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的风俗,我爱家乡的春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提到除夕,谁不是笑容满面,谁不是喜气洋洋,谁不是喜上眉尖呢?
除夕之日,人们贴上春联,就像为新年披上一件大红的新衣。春联上,那一字一句都有着自己特殊的含义,都渲染着吉祥的光辉。贴“福”字可有讲究,楼道里每家每户都正着贴,寓意“福气降临”。遇上了邻里邻居都互相拜个年,送上真挚的祝福。
大年前夜,一家老少围坐在年夜饭桌旁,来不及去看春晚里多才多艺的人们展现高超技艺,却互相道着一声声真情实感的祝福。老人们祝小辈们学业有成,小辈们也祝老人寿比南山,一家人和和气气,恭贺新春。
午夜时分,春晚里终于唱起了《难忘今宵》,主持人那饱满而又热情的声音在耳旁响起。“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5、4、3、2、1——过年啦!”窗外的爆竹声,烟花声如同一碗“杂拌儿”,响作一大片。那“噼里啪啦”的声音像是对新年的贺彩,也像是对世人美好的`祝愿。
这一晚,家家户户都不熄灯,全城都在喧闹,就同大白天一般。每个人都精神抖擞,明明早已是深夜,却要和家人一起团圆、守岁。鞭炮声日夜不绝,天空中的一朵朵绽开着的“花朵”冲着人们欢笑,笑声震耳欲聋。五彩缤纷的烟火在夜空中绽放,黄色的如同一闪而过的流星,红色的就像天上下起了花瓣雨,绿色的像极了在天空中飘荡着的小草,处处欢喜,人人开怀。
大红的衣裳,璀璨的烟火,美味的佳肴,温暖的祝福,无一不是串串跳动的音符,奏响了一曲欢乐、幸福、美满的春节之歌!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来来来,大家听好了:姐姐和弟弟负责扫地,我和奶奶烧饭,爸爸和爷爷就负责拖地和整理餐桌,大家快啊!"妈妈兴奋地说,"加油!"
我们家每年除夕都要大扫除,做年夜饭,家里热热闹闹的。
妈妈做好"战略部署"以后,我和弟弟飞快地跑到阳台拿起扫把开始"大作战"。"你扫阳台,卫生间,厨房和餐厅,其它的我来扫,不许抢我工作啊!"我一本正经地对弟弟说。"哦,知道了。"弟弟朝我做个鬼脸。
扫完地后,弟弟自顾自的去玩了,于是我孤身一人前往厨房。"今天晚上吃啥呀?"我好奇地问道。"嘿嘿,不告诉你。"妈妈故作玄虚的说。我看看了在忙活的两人后,又前往查看爷爷的工作。我到餐桌那里,拿手擦了擦桌子,又拿起已经放好的碗筷看了看。"干嘛?"爷爷伸了伸头,"不要捣乱,我好不容易才擦好的。"
"几点啦?"妈妈问我。"七点半了"我看了看钟。"哎呀,那得快点上菜了,你去把电视打开,春晚八点要开始咯!""嗯。"
"来来来,做好了,我要上菜了,都做好了!"说着,一大桌菜肴就陆续"登台"了。有大螃蟹,团子,八宝饭,龙虾等等好多美味的饭菜。
"开始了,开始了,春晚开始了!"我大叫道。我们一家六个人的`头"刷"的一下就转向电视。毕竟,我们一家都是忠实的"春晚迷",要说最爱看的节目,那肯定就是春晚,一看就是四个小时,多开心呀!
"来来来,多吃点,新的一年里长长高。"奶奶说着,夹菜给我和弟弟。"十二点了,大家一起许愿,来!"三,二,一,嘭!烟花在天空中美丽的绽放了,在这浪漫的场景下,我许了愿,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也能像这烟花一样,美丽的绽放!
这就是我家的大年三十。希望这种风俗,无论在多久以后,永远都不会改变!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吟诵着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元夕》,不知不觉元宵节又到了。
听妈妈说,她小时候的元宵节最少不了的就是花灯。她有一个哑伯,扎出的花灯整个村子里无人能比。手指灵动地上下翻飞,细细的篾丝就弯成了圈,绕上了线,变成了“兔子”滚圆的身体,胖胖的耳朵。用不了几分钟,一个篾丝搭成的“兔儿灯”就初步成形。接着,便是给它糊上各色的纸,每一只“兔子”都五彩缤纷,与众不同。最后还不忘点缀一番:画一双红红的眼睛,贴一张小巧的三瓣嘴,围一身剪成须状的皮毛,安两对木制的轮子。不一会儿,一个活灵活现的“兔儿灯”就诞生了,让妈妈爱不释手。一到元宵节晚上,妈妈和她的伙伴们便拉着“兔儿灯”在村路上行走。无数的“兔儿灯”像点点繁星,蜡烛绽放着亮丽的光,映照在孩子们的脸上,化成了欢乐和幸福荡漾在心间。
在爸爸的记忆中,最难忘的就是元宵节的夜晚“照田宅”。吃过晚饭,几个孩子在大人的带领下,扛着早已扎好的稻草把,来到自家田里,点燃火把。孩子们在田间飞奔着,欢笑着,火把像一条条火龙,吐着火舌,照亮了田间的每一个角落,田里火光环绕,夜空因为有了那一簇簇耀眼的花苗富有生机。这燃烧的火把不仅寓意着害虫被驱走,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虽然夜已深,可大家却久久不愿离去。那点点火光在田间闪耀着,闪耀着……
而在我的记忆中,元宵节又留下了多少影子呢?还记得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举行了“欢欢喜喜闹元宵”活动。教室里,我们搓着汤圆,虽然手上、身上全是白花花的米粉,但心里却乐开了花。操场上挂起了许许多多的彩灯,它们在风中摇摆着,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同学们在琳琅满目的彩灯之间穿梭,一个个笑语盈盈地欣赏着。在彩灯之间挂着一条条灯谜,同学们有的仔细地思考着,有的'几个围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还有的猜中了就兴高采烈地去兑奖。整个操场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我也快乐地在人群中穿梭着,在彩灯间流连着。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元宵节给我的童年生活画上了绚丽的一笔。
岁月的脚步匆匆,它把元宵节又带到了我们身边,可那些曾经的欢乐却在悄悄流逝。我多想像爸爸妈妈小时候那样拉一回“兔儿灯”,照一次“田宅”,再欢欢喜喜地闹一下元宵,找回难忘的记忆。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我并不在家乡出身,点灯这项民俗似乎不能按时完成。
点灯在我的家乡只有男孩才可以点。村里每年第一个出生的就是灯头。在灯头后出生的就是灯仔,我就是那最后一个灯仔。但我不能在出生的第二年点,所以我就成为了我八岁那年的`灯头。
当把我们点的灯都放在一起后,就是大人为我们准备大餐了。作为灯头且年龄最大的我。当然要展现更厉害。所以,不害臊的我给大家鼓了鼓。虽然大家拍手叫好,但会敲鼓的专业人士已经显得我这是在胡闹,现在回想起实在是有些尴尬。
在点完灯的第二天,灯头也就是我,会得到彩旗,一路锣鼓喧天。乐器齐鸣,狮子欢送的待遇,这么高的待遇,也只有我享受得到现在。想想,也许是当时造就了现在的不凡吧。
据说谁家想来年喜添男丁的话,就等灯头在土地庙挂好后去抢花灯底下悬挂的灯软到现在我也觉得荒谬,以前荒谬是觉得我怎么可能看有软呢?现在荒谬是觉得不可能实现,也许这就是民俗的一大特点,也许人民知道只是传说,但也会这么做。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每一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习俗。在我的老家河南,就有一个有趣的节日——祭灶日。
去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那天,我与家人从上海回到老家河南。走进单元楼,立刻让人感觉焕然一新。单元楼前挂着大红灯笼,从前走廊上不免有一些沙子尘土,或者飘落的干树叶,如今已没有了它们的天下,走上去都能感到地面的光滑,楼梯走道曾经泛滥的小广告,竟一张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家各户红红火火的.春联。我感觉新年真的要来了。
走进家门,只见大家都在忙着打扫屋子。客厅里,姨妈、舅舅正忙着扫地,擦玻璃,姨妈甚至还用上了常年靠在墙角的一根长竹竿,只见她在竹竿的一头绑上一只刷子,打扫天花板的各个角落。“姨妈,我来帮你!”我见大家都忙得热火朝天,也撸起袖子,拿了块抹布,“承包”了灶台。我雷厉风行地用抹布擦掉灶台上的油,不一会儿,油腻腻的灶台仿佛做了美容,然后整理好厨具,各就各位。“擦得真干净!”我一转身,姨妈、舅舅正微笑着看着我。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屋子一尘不染、窗明几净。这时,大家围坐在客厅,姨妈拿出麻糖。这是我第一次吃麻糖。一根根细长的麻糖整齐的排列着,表面布满芝麻,中空薄脆,香而不艳,甜而不腻。我问姨妈:“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呀?为何要这么彻底地打扫房间,还吃麻糖呢?”我边吃麻糖边听姨妈给我讲祭灶日的故事。
传说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负责管理各家灶火的灶王爷会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老百姓觉得一定要尊重灶王爷,于是在这一天,人们祭拜灶王爷,将家里尤其是灶台打扫干净,把由糯米和麦芽糖等原料制成的麻糖献给灶王爷,为的是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只对玉皇大帝说好话。而农历二十三就成了祭灶日。“大家还要洗浴,让自己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姨妈递给我一块麻糖,“来,吃吧,麻糖不仅甜,还可以养胃滋肝!现在我们不迷信了,麻糖留给自己吃。”
祭灶日的大扫除很热闹,因为它是传统节日的习俗;祭灶日的麻糖很甜,因为它是传统节日的味道;祭灶日的人很美,因为我们依然坚守着传统。每一个地方的风俗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都值得被尊重——它们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6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14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05-20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7
家乡风俗作文06-29
家乡风俗作文05-13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07-28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07-30
家乡的风俗02-21
家乡风俗的小学作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