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写景作文>家乡的风俗作文

家乡的风俗作文

时间:2024-08-05 11:37:55 写景作文 我要投稿

[热门]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

家乡的风俗作文1

  当火车飞驰着驶入河南境内时。爸爸告诉我,我们跨过长江了,长江以南是冬天没有暖气的世界。没去过南方的朋友,一定会很好奇南方人是怎么度过寒冷的冬天的,或许会觉得痛苦难耐。而我却觉得南方冬天的取暖方式别有一番乐趣。

  记得小时候,在南方家乡的冬天穿得厚厚的棉衣,室内室外一样的冷。每当入冬时,奶奶就会搬出一个东西——暖脚器。暖脚器插上电便开始发热,用一个方形桌子罩们它。桌子上盖一张晒得香喷喷的.方形小棉被,这样能更好的保留住温度。闲暇时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将小棉被盖在腿上,将脚放在暖脚器上,感受着桌子底下暖脚器的热量慢慢的从脚底传便全身,不一会儿身上就暖烘烘的了。桌子上总是摆着水果、瓜子、花生、坚果、零食,大家说说笑笑特别惬意。

  南方农村的取暖方式更为原生态,堂屋中间放一个木质方形低矮的架子,架子中间是圆形大铁盆,将烧红的木碳堆在铁盆里面。不一会儿整个屋子就开始暖和起来。聪慧的人们当然不会就只是用来取暖哟。将生的地瓜、玉米、土豆、糍粑埋在铁盘中烧尽的碳灰里,能煨出非常香甜可口的烤地瓜、烤玉米、烤土豆、糍粑。火盆的正上方往往还挂着一串串香肠、腊肉,借用木碳烧出的烟将它们熏得焦黄焦黄的颜色。这样熏过的腊肉能存放一整年呢!人们围坐在火盆周围,像每天都有篝火晚会一样,吃吃喝喝、聊着家常,谈笑风声。时不时会有腊肉滴下来的油掉到火堆中,传来滋滋拉拉的声音,好一派生活的生机与乐趣。

  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城市里的取暖方式更加丰富多样起来,然而农村很多家庭依然延续着最原生态的样子。虽然南方没有政府集中供暖的便利,但人们都在利用自己聪明的才智过着自己最有乐趣的冬天。

家乡的风俗作文2

  我的家乡在农村,家乡的风俗有很多,最热闹最有意思的就是元宵节的走会,我们村分成三个,东村,西村,南村,每年的元宵节都要走会,通常是三天,第一天是我们东村先走,第二天,第三天就是西村,和南村了,这三天,全村人都会来参加,加上串亲戚的,看朋友的,还有专门骑小三轮来看热闹的,真是人山人海,把大街小巷捂得严严实实的。

  为了这个会一进腊月,村里人就开始忙活,打扫卫生,屋里屋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旧衣服垃圾成包成包地往外带,还要备足年货招待亲朋好友,街道要张灯结彩才能显示节日气氛,村里的'能工巧匠大显身手,制作了各式各样的花灯。挂在街道两旁,到了晚上,灯火通明,非常壮观。

  春节晚会是大人们的喜爱,我们倒不怎么感兴趣,在小院里大喊:“姥姥炮,把炮拿出来”这是姥姥就会把许多炮拿出来,可开心了,烟花炮与天上的星星互相辉映,美丽极了。

  老家过年就是这样,家乡的春节都多热闹!在家乡过春节,喜庆而快乐。

家乡的风俗作文3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这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中国有句俗话:“年小十五大”,说明正月十五和过年一样隆重。“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过大年”,元宵也叫汤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汤圆,有些地方还会猜灯谜以示庆祝。

  元宵节这天,人们一般会自己做元宵,一是高兴,二是有趣。我想“元宵”这个“元”和团圆的“圆”是谐音,大概就是把元宵搓得圆圆,一家人更能团团圆圆了。

  做元宵时,要先取一小坨糯米糕在手中搓圆,然后捏一个小窝,再舀一勺馅料在小窝里。元宵里可以加入各种馅儿:芝麻、豆沙、果仁、盐菜、肉馅等。装好了馅儿,小心地封住口,双手均匀用力把它搓圆就好了。你还别说,搓汤圆也是一项技术活!如果你不会做的话,不但搓不圆,而且还会把馅儿搓出来。好不容易包好元宵,将它放入锅中水煮,直到一个个漂浮起来,就说明熟透了。煮熟的元宵一个个白白的.、胖胖的,像雪球。

  我最喜欢吃芝麻馅儿的元宵,又香又甜,口感丝滑,一下子就能吞进肚子里去了。

  除了好吃的,元宵节这天大街上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在办喜事一样,热闹而美丽。这一天还可以猜灯谜看花灯:在灯笼下贴上一张张灯谜,观花灯,动脑筋,如果猜正确了还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礼物,真是一举多得啊!

  热闹了的元宵节落幕,新年就彻底过完了,迎接我们的就是新一年的新日子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4

  我漂亮的家乡在xx,这是一个非常小的县城,但仅管这样,大家xx的人民一直崇尚着中华的传统民俗,这表示着大伙对祖先的尊重。

  我先从新年开始说起吧!没到除夕之夜的时候,家家3点多就开始吃年夜饭,“蛋卷”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它的颜色是金黄色的,象征着家家年年都兴盛,儿女可以孝顺长辈。

  吃完晚饭后,大家是从不外出的,听奶奶说:“若出了门会把大伙的好运给带走的。”虽然大家不可以外出,但是在家里,大家不可以外出,但是在家里,大家依旧可以玩的有声有色。大大家在家里打麻将打个通宵,小孩们放烟火放得起劲!这表示大伙的好运年年,财运年年……除夕过后,换来的正月初中一年级也是非常受人欢迎哦!早晨起来,洗漱完毕后就先喝一杯“桂花蜜”,这是大家小孩的.最爱,味道甜甜的,香香的……这表示期望大伙的日子过的红红火火,甜甜美美。

  吃完饭后就给长辈们拜年,长辈们就要包压岁钱,小孩们得到压岁钱后可高兴了,但初中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是不能乱烧钱的,这又代表着大大家在这一年里非常难非常难挣到钱,运气也不太好……给长辈们拜完年后,女生在家帮爸爸妈妈干活,女生就跟随大大家去各自的亲戚好友家去拜年,大伙都过的十分高兴。而正月初四全家人都要去山上的庙里去烧香,给菩萨请安,让菩萨保佑子孙满堂,儿女们的生活愈加幸福美满。

  在过了初六之后,大伙的所有就都恢复正常了,大大家工作的就继续工作,小孩们该去复习功课,迎接新学期的到来了,这个新年是让人难忘的。

家乡的风俗作文5

  俗话说:“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你的家乡有什么风俗习惯呢?今天让我来介绍一下我们家乡的风俗吧。

  年货必备——炸货

  虽然年三十在传统意义上才算真正的过年,但我们这在腊月二十几就开始忙活了。家家都会抽出一天空,专门用来炸各种东西。有炸鱼、炸肉、炸香肠、炸蘑菇、炸藕盒……数不胜数。一时间整个村子都浸在了香味中。

  其实炸东西也是有寓意的:炸鱼代表着“年年有余”;炸鸡代表着“吉祥如意”;炸丸子则代表着“团团圆圆”,这些都代表着人们对来年美好的期盼。

  除夕大餐——幸运饺子

  除夕晚上,家里人吃过隔夜饭后就会一边看晚会一边包饺子。包好了饺子也不急着下锅,必须要等到十一点多才开始烧水、下水饺,伴随着央视晚会十二点的倒计时正好开吃。

  在我们家,还会在饺子中包上硬币,这样的饺子大家称为幸运饺子。据说吃到的这种饺子的人来年会心想事成,发大财。奶奶告诉我,因为包着硬币的饺子比别的饺子重,所以会沉底,还可能“挣破”,所以在她下饺子的时候,我专门守着那些有点破又很大的.饺子,把它们都捞到了我的盘子中。可纵使我千算万算,除夕夜还是没有吃到幸运饺子。看来这事还是不能强求,得看运气呀。看着我失落的样子,奶奶和妈妈安慰我:“不急,不急,这是好运在后头呢!”

  其实我早就听爷爷奶奶讲过,过去生活条件差,人们吃不上穿不上,所谓的幸运饺子只不过是人们的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罢了。现在人们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幸运饺子就是图个乐呵而已。有很多人家觉得硬币不安全,换上了大红枣,甚至有的人家嫌弃硬币不卫生,已经不再包这种幸运饺子了。毕竟,幸福还是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创造。

  重要活动——拜年

  大年初一这天,是人们最清闲的一天。店铺关门,工厂停工,男女老少只做同样的几件事情——串门、拜年、吃吃喝喝聊聊天。小辈们会早起穿上新衣挨家挨户去给长辈们拜年,通过拜年的方式辞旧迎新,表达着对长辈的尊敬之心。长辈通常会给小辈们“压岁钱”,让小辈们晚上睡觉时放在枕头下,认为可以辟邪驱鬼,保护平安。通过拜年,大家互相表达美好的祝愿。忙碌了一年的相见格外珍惜,家人、朋友、邻居又增进了感情。

  这就是我家乡过年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6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我的家乡——将乐。

  我们将乐的端午节可有意思了,其中划龙舟可以说是不可错过的好戏了,我到了河边,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长龙”。在水面上,好像随时都会冲出云霄般,蓄势待发,周围的观众早已跃跃欲试了,他们被太阳公公晒得大汗淋漓,汗水从脸颊上流到下巴,可就算是这样,大家也不失兴致。

  忽然,一声悠扬的哨子声响起了,龙舟如同一个出膛子弹般冲了出去,周上的'人们使劲地滑着桨,不敢有丝毫松懈,在船头的人敲着鼓,那悠扬鼓声,一直在耳边回荡。龙舟两边溅起的水花如同一条“水龙”跟在龙舟前进。

  岸边的人们都在给自己喜爱的队伍加油,当然我也不例外,场上一度浸在加油呐喊中,忽然那哨声再次响起,全场一片寂静,没错,第一名成功产出。舟上的人们站起来,开始欢呼。

  观众也随之热闹起来,虽然我喜欢的那个队伍是最后一名,但大家都依然很高兴,因为这个比赛并不是争谁第一水谁第二,而是为了纪念屈原,为了节日的气氛。

  说到划龙舟,大概就想起了端午节的另一种习俗吧——挂艾草

  其实挂草并不只有装饰的功能,它还有驱除蚊蝇、消除病毒、驱邪防病、保安康的作用,所以人们才会挂艾草。

  端午节里,粽子是必不可少的,有句话叫做∶“没吃过粽子,可以说是没过过端午节。”粽子这种食物。是用粽叶、糯米、红枣做成的。

  其一把棕叶做成漏斗状;其二放一点糯米和一个或两个枣;其三把他包紧,用绳子绑紧,最后放入锅中去煮,一个小时后,一个香气扑鼻的粽子就出炉了。把外面的粽叶揭开,看着就口水直流“三千尺”了,闻闻那粽叶与糯米的香气。香气直冲鼻尖,到这,就拿起粽子大口大口的吃,味蕾已经被粽子完全吸去了。“啊!那糯糯的感觉;那甜甜的味道,太美味啦!”

  你们感受到我家乡端午节的有趣了吗?

家乡的风俗作文7

  铁水舞龙是重庆铜梁的传统习俗,一般在正月十五举行,又称火龙钢花。这种活动我以前连听都没听说过,这次妈妈却说要带我去现场观看,真期待啊。

  表演的场地在小山坡下,观众们坐在山坡上,演员们就在下面宽广的广场上准备表演。

  表演开始,场地中间的一个小喷头上喷出了火星,越喷越高,最终停在了离地面两米左右的地方。两队舞龙队在此时从两侧奔跑上台,火龙身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小喷口,不断地喷涌火花,被演员们托举着,在场中不断地舞来舞去。

  这时,围着广场的六七个早已燃烧的火炉已经将合金半融化了。旁边的三名专业演员,用一种特制的勺子舀起了半融化的铁水,将这温度接近一千五百摄氏度的铁水向空中抛去。另一名演员眼疾手快,用一块乒乓拍大小的木板将那半融化的铁水彻底打散,向场中的舞龙队洒去。高温的铁水炸裂开来,在空中呈现出金色火花,像仙女散花一般落在广场上,泼金撒银,绚丽无比。我们的眼球已经完全被美丽的铁水舞龙吸引了。

  在漫天飞舞的'金色铁花的衬托下,场中的火龙队队员更显彪悍。他们赤裸上身,在滚烫的铁水中穿梭自如,做着各种动作。只见舞龙头的两人,高高地举起龙头,后面几人,以s形的走位,不断用力挥舞着龙身,左右两支舞龙队不时交换位置,远远看去,时而像两条巨龙正在打斗,时而又像双龙戏珠还在嬉戏一般。在金色火花的衬托下,舞龙也更显绚丽。

  铁水舞龙的场面就是这样壮观无比,为春节增添了许多年味儿。这样铁水舞龙闹新春,这真真担得上“过年”二字啊。

家乡的风俗作文8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习俗。我的家乡靖江的习俗十分之多,我最关注的是正月掌灯。

  日落了,金黄的残辉映照着隔壁种的菜地,像恋人初别时眼中的泪光一样,含蓄着不尽的余恋,我转头望望,天边的晚霞像绯红的绮罗笼罩着这诗情画意的黄昏。我并没有太大的心思望这晚霞,我的心思早已飞向那锅中的馄饨和汤圆了。我抵不住诱惑,跑出书房望着那锅,周围水汽连成一片,雾气中汤圆朦朦胧胧,竟有些神秘了。那香气如贝多芬弹奏的'优美的月光曲飘入我的脑海中,我看着锅里那似菱角的馄饨,嚷着要妈妈盛上一碗来,煮好的汤圆软软的,放入碗中,几个挤在一起,三五成群像逛庙会似的。它们像是家人,聚在一起,抱在一起,团结在一起,永远守护着对方,不离不弃,难以割舍。

  沉重的脚步声,使我有些好奇,我砖头看去,只见爷爷两手都端着碗,迈着老迈的步子上楼去,我放下碗筷,跟着爷爷后头,心中不禁有些疑问,爷爷上去干嘛?走到三楼,我忍不住问道:“爷爷,您这是要做什么呀?”“要掌灯。”爷爷缓慢地答道。掌灯,我记得爷爷说过,每年的正月十三开始掌灯,正月十八落灯。掌灯要吃团圆,落灯要吃面,这是从古就传下来的。爷爷把两个盛了汤圆的碗供在香几台上,拿了几根香,用打火机点着了,插到香炉里,那香亮起了点点星火。青烟从那香上飘起,飘进了我的鼻孔里,我吸着,似走进了一家寺院里,烟香扑鼻。爷爷又拿了两根大蜡烛,分别点着了,插在香炉两边。不久整个家中都轻烟缭绕,人处于烟中,仙气飘飘,感觉一身都轻盈了许多。“乖孙子过来,来拜拜。”爷爷附嘱道。我走过来,跪到垫子上,三跪九叩,隐隐听到爷爷在念着什么,好似什么祝福的话把……

  掌灯到落灯,预示这年快过完了,虽然只有五天时间,但不管是开始还是结束,里面包含的祝福和对新年的愿望,会一直常伴我们。

家乡的风俗作文9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虽然我们大中华地区幅员辽阔,有成千上万的习俗,但我最喜欢的是春节,这是一个让家人团聚的好节日。这是我们家乡最传统的习俗,也是成千上万中国人继承的一个好节日。

  春节期间,每年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开开心心贴春联,放鞭炮,开开心心吃年夜饭。

  传说每年大年初一,山上有个妖怪叫年,会从山上下来吃村里的牲畜。不仅如此,就连人也不会放过。所以大家都躲在家里不敢出来。许多勇敢的人去与年战斗,但他们永远离开了。有一次,一个人躲在家里用竹子取暖。突然,竹子爆裂,发出很大的声音,惊动了外面的一年。人们看到后,纷纷点起竹子,终于成功地把它吓跑了。后来发现年兽怕吵,每年元旦都放鞭炮。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被过年攻击过。这一天,人们聚在一起,放鞭炮,贴春联,人们称之为中国新年和春节。

  除夕,春节的前一天,成年人贴春联和灯笼。他们买了对联贴在.的门口。妇女们在家打扫卫生,扫除一年的灰尘。在孩子们帮助成年人的那天,每个人都很忙。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在外打拼的爸爸妈妈回来了,在外读书的孩子回来了,还有一些一年没见面的亲戚回来了,就为了这一天吃顿团圆饭,抱怨家里一年的`相思。今天晚上,看春晚成了不可或缺的节目。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时而笑,时而动。

  星星跟着月亮,终于迎来了我们最期待的一天。春节的早上,孩子们给大人拜年,说了一些吉利的话。大人们给了孩子们压岁钱,孩子们欣喜若狂。这一天,鞭炮声不断,非常热闹。中午,家家户户聚在一起吃饭,谈笑风生,分享一年的一切成果和收获。下午,老人聚在一起打牌,大人陪孩子玩

  春节是最热闹、最快乐的节日。虽然这一年只是一个传说,但它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无限的温暖、无限的期望和无限的梦想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我家乡四面就是美丽宽阔的武山湖,大家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龙舟比赛和包粽子。这个传统风俗不知道延续了多少年。

  去年端午节那天,天空晴朗,艳阳高照,天气很是炎热,可是大家依然心致勃勃。我早早吃过早饭,同父母一起来到湖坝上。没想到,湖坝上早已挤满前来欢看赛龙舟的大家,他们有的撑着花伞,有的戴着太阳帽……远远望去就仿佛一条婉蜒舞动的花龙。

  我好不简单从人缝中钻进来,找到一个有利的位置坐下来,放眼望去,湖面上早就停泊着许多参赛的龙舟,每条龙舟都有十米多长。龙头形态各异;有的长着犄角,睁着眼睛,有的口含珍珠,有的龙头高昂,黑须长飘,龙舟一字排开,龙舟上的队员整装待发,都穿着红色救生衣,仿佛是等待冲向战场的战士。

  只听一声令下,龙舟比赛开始啦!一只只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冲去,顿时,锣鼓声、呐喊声、鞭炮声混成一片,好热闹。那些龙舟你追我赶,争先恐后,谁也不肯让谁。“咚锵……咚锵……”伴随急促的鼓点,队员们一起有步伐地划动着船桨,他们的身姿那样矫健,动作那样整齐,伴随队员身体一俯一仰,航桨入水,激起了片片水花,龙舟就飞一样向前冲去。这个时候只听见“咳嗬,咳嗬”的呐喊声响起,一条十二半长的E龙冲在最前面,你瞧,那指挥的人,用力击打着鼓面,身体一蹲一起,鼓声咚咚,鼓点愈来愈急,指挥的人还用力大喊“加油!加油!”队员们航桨入水的步伐也在加快……湘坝上的大家使劲鼓着掌,高声呐喊“加油!加油……”龙舟飞一般地冲到了终点,这是大家村“猛虎”队的龙舟,他们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队员们高声欢呼着,喊叫着。平静的湖面仿佛被激起了一圈一圈的波纹。

  龙舟比赛结来了,湖坎上的大家陆续离开,参赛的龙舟也回到了各自村,湖面上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我也依依不舍地回了家。

  就是大家家乡的家乡风俗活动,你们的家乡风俗又是如何的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正月初五拜财神,五月初五包粽子,七月七吃巧云……我觉得,年前祖宗是最重要的年前请祖宗也可以叫作“做羹饭”,是人们对祭祖的称谓。一般都是晚饭。这天,人们总要买来香烛冥纸,摆上酒席,虔诚地祭祀一番,也是为了感恩祖先并祈求来年的平安和财运。

  今年,妈妈照常挑了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并且我不需要上课的日子来做羹饭。大清早,妈妈就去菜场买了最主要的食材,回来立马准备了起来。下午,我们一家去墓地化纸锭回来后,马上忙活了起来。

  第一桌:请六神;妈妈端上整只鸡(旁边还要放一把刀),整条鱼,整刀猪肉,素菜和豆腐,点了红的团子,还有水果和糖。随后,爸爸将六个小杯子整齐地放在桌子的`东西两排,再倒上酒,摆上筷子。妈妈又拿出了香炉放在桌子北边,然后打开大门,用方言说了句:“来吃年夜饭咯!”以往,这个时候还会放鞭炮,但现在禁止燃放,我便灵机一动,找来了天猫精灵来放“无烟”鞭炮,楼下的住户听到这声音也开门纳闷。我和姐姐还有妈妈在门口铁桶里化纸锭,妈妈一边化,一边喃喃自语。烧完纸后再回到香炉前轮流磕头。磕完后,爸爸又在他们的酒杯中添了点酒。之后我们开始盛饭了。

  吃了一会结束后第二桌就要开始了:请祖宗;这次要准备十二个酒杯和十二个碗,把整个的鸡、鱼、猪肉切块加热端上桌。同时,香炉也要换位置,从北边移到南边,大家就团团圆圆一大桌了,聚聚了。

  老祖宗吃的差不多了,要走了,爸爸便把椅子挪了一下就结束了。仪式结束后,爸爸妈妈把酒和饭都倒了,我看着白米饭和酒就这样被倒入了垃圾桶,实在觉得太浪费了,毕竟粒粒皆辛苦。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做羹饭的方式也有了些改变,虽然这些行为看似迷信,愚昧,但实质包含了朴实的人们心中深深的情意。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黄海之滨,苏北平原,有一座盐城。那里历史悠久,盛产海盐,因此得名盐城,我的老家就在那里。要说盐城过年的风俗真是不少,除了贴对联、贴福字、放烟花,还有那年夜饭上的一道食品,就与众不同。

  记得那年,回老家过春节,我刚记事。爷爷奶奶高兴得合不拢嘴,邀请很多亲戚朋友到家,一起吃团圆饭。上菜了!红烧肉、炖鱼、烤虾、炒青菜……嗬!不一会儿就摆满了一大桌。还有一道菜!我静静地等着,只见奶奶端上来一大盘热气腾腾的大馒头。我奇怪地问奶奶:“为什么上馒头呀?”奶奶笑着说:“咱们苏北有个传统,过年蒸馒头,象征新的一年蒸蒸日上,飞黄腾达!”啊!原来如此。我看见在座的宾客都在吃馒头,我也赶紧拿了一个吃起来。大馒头又白又软,真香啊!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苏北年夜饭要吃大馒头!

  在印象中,我和奶奶做过一次大馒头。那年,回老家过春节,我已上小学了。农历腊月二十九的早晨,奶奶带着我来到石磨边,一起来磨麦子。只见奶奶把半袋小麦,一股脑儿倒进石磨顶上的小孔里面,然后开始推石磨。不一会儿,我就看见从石磨的出口,涌出了白花花的面粉。奶奶看了我一眼,说道:“大品啊,快来帮奶奶磨麦子啊!”我赶紧小跑过去,与奶奶一起推起小磨来。很快,我就累得筋疲力尽,可是小麦还没磨完。奶奶看见我的样子,笑了:“大品啊,你累了就休息会儿吧。”当时,我很想休息一会儿,可是看到奶奶累得满头大汗,实在不好意思停下,于是回答:“奶奶,不用,我还好,我们继续吧!”奶奶夸奖我:“好孩子,真能干!”

  大约一小时后,我们终于把小麦磨完了。奶奶将磨好的面粉装进袋子里,捆紧袋口,准备离开。我赶紧接过面粉袋,扛在身上,跟在奶奶后面。回到家,奶奶将面粉倒在盆里,用凉水和成面糊,然后倒在面板上,使劲地将面糊揉成面团,再放进一个大盆里。我见奶奶没有做馒头,好奇地问;“奶奶,为什么不做馒头啊?”奶奶回答:“现在需要醒面,否则蒸出来的就是面坨,不是馒头了!”我恍然大悟:“哦,就是让面团发酵呀!那我有一个法宝——发酵粉。”说着,我找出妈妈带来的一袋发酵粉,递给奶奶。奶奶看了一下说明,拿出一些发酵粉撒到面团上,重新揉了一遍面团,在盆口铺了一层薄薄的`布,对我说:“好了,晚上,我们就可以做馒头吃了!”

  傍晚,奶奶掀开盆上的布:“乖乖,发酵粉的效果真的厉害啊!这面团发得足足比原来大了一倍!现在可以开始做馒头了。”奶奶先把面团分成小份,然后再把每一小份揉成球,放在面板上。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一起揉馒头。最后,将馒头装在笼屉放进锅里,点火蒸起来。这是我第一次学习磨面、蒸馒头。

  每次年夜饭,奶奶都把白馒头摆在桌子中心,其他菜品围绕着馒头,形成“一朵花”。可见,传统的白馒头,是永远的C位摆台。大馒头平淡无奇,且又朴实无华,但是人人都爱吃,人人争着吃。过年蒸馒头,日子蒸蒸日上有奔头!原来,蒸馒头有如此美好的寓意啊!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在家乡,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俗过节,我们的风俗也不逊色于别的地区呢!

  就拿离我们最近,也最喜庆的节日——春节来说吧!

  春节,在我们家乡,过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买肉,买糖,屯年货,生怕去晚了就没得挑了。还有做馍馍,杀公鸡,拜社王爷等风俗。可你不知道吧,这还要分日子做呢!

  我的家乡,过春节啊,很讲究,每天该干啥干啥,多做少做都怕坏了风俗。例如阴历腊月二十八需要“把面发”,那就必须“把面发”,缺了少了都不行。还有春节得贴对联,不贴,“福”就不来,也没年味儿。还有吃饺子,象征团圆吉祥,春节就也得必须吃饺子。大年三十一晚,大家要熬夜通宵,小孩子还会收到压岁钱,并且会对长辈说祝福语。

  而第二天,则是串门送礼,祝福亲人在新的`一年里顺心、健康、有才、进步。我们村里,还会有“会”。就是大家出来摆摊,还有人逛“会”。“会”上可有许多小孩儿见了两眼一亮的:糖画,棉花糖……那儿不仅有吃的零食,面摊也有!卖玩具、衣服、首饰、挂画的也很多,年味儿十足,大家也都喜气洋洋的。十分热闹,人们肩膀碰肩膀,脚尖碰脚跟。

  春节还有一个都有的风俗。过年回家,与长辈团圆。这也是家乡的风俗。

  还有,家乡过节的风俗很多:端午节,包粽子,系彩绳;重阳节,团聚,插茱萸;七夕节,看星星;中秋节,吃月饼,赏月;……

  家乡的风俗,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带着,都要记在心里,做在手上!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一些习俗,有些我们都听说过;其中一些我们非常陌生。

  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家乡虽然风俗不多,但过年的时候,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除夕的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在家里准备了各种各样的饭菜。,我最期待的是妈妈包鸡蛋饺子。

  “儿子,要不要来厨房陪我包鸡蛋饺子?”妈妈问。我高兴地答应了。妈妈让我先打鸡蛋,我很快就把鸡蛋打完了。接着,妈妈打开煤气灶,把一个圆圆的大汤勺放在火上。我问妈妈:为什么要用上面的'火熬汤呢?勺子呢?” “因为火的顶部是最热的,”妈妈回答说,“火的外层火焰比内层火焰更热,你会在学校的科学课上学到这一点。”等到一轮勺子肉里的水汽干了以后,妈妈用筷子夹了一块事先准备好的猪油,在圆汤勺上蹭了蹭,因为圆汤勺很烫,发出“嗞——”的声音。 ”,猪油慢慢融化,散发出诱人的香气。然后,妈妈把蛋液一勺一勺地倒入超大圆勺里。蛋液很快凝固,慢慢形成了一个圆圆的蛋皮,像一块饺子皮。这时候妈妈会把事先调味好的肉末放进去,用筷子先把肉末凑起来,然后刮掉一半的蛋皮,因为猪油抹在了饺子皮上勺子之前,所以蛋皮和蛋皮可以很容易地混合。勺子分开。然后折叠蛋皮对半切开,用筷子轻轻压一下,防止肉末漏出来。这时,一个鸡蛋饺子就做好了。如此反复,我和妈妈做了一大盘金蛋饺子,看起来就像一大盘金元宝。这一盘鸡蛋饺子香气四溢,我和爸爸妈妈吃得津津有味,一盘鸡蛋饺子很快就吃完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中国流传下来了各种各样的风俗,而每一种风俗都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我的家乡也有一种风俗——舞龙。

  每年的大年初一,家乡都是最热闹的。天空刚微微亮,天边泛起一抹亮红,正是大清早的时候,我就被叫醒了,穿上新衣新鞋马上就出发去祠堂了。爸爸妈妈还会带上一篮子食物当祭品,准备用来祭祖的。

  因为在乡下,也是清晨的原因,一路上到处都是小鸟的鸣叫,空气也十分清新。走到大路上,我发现大家早早都起床了。

  祠堂并不远,走两步便到了。小孩子到祠堂可不能随便跑,要找到自家的祠堂,先摆上祭品,祈求祖先保佑全家安康。等一切都忙完了,我们就会聚到大堂去,那里早就准备好了饭菜。吃完了之后便到了最令人激动的环节——舞龙。

  一群小伙子穿着带着龙鳞的裤子,身上穿着白色上衣,手握长棍子,棍子上撑着的是龙头以及龙身。龙的全身大部分是大红色,鳞片用金色勾勒,龙头瞪着大眼呲着大白牙就搁那儿乐,活像一条真龙。一旁的.乐师们开始了演奏。两条龙随着三声鼓点后,也开始活跃起来。此时阳光正好明媚,金灿灿的阳光洒落在龙身上,鳞片显得闪闪发光。突然,烟雾四起,原来是人们为了助兴,放了一大挂鞭炮。舞龙也进入高潮。龙身从淡红的烟雾中渐渐显露出来,“咚咚咚呛,咚呛咚呛,咚咚呛”。伴着紧密的鼓点,舞龙的人早已淹没在一片红海中,只剩下龙头与龙身浮在上面。恍然之间,仿佛真的有条龙穿梭在云霄当中。

  舞龙象征着吉祥如意,寄托着人们风调雨顺的愿望,所以深受大家的热爱。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风俗作文05-13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07-28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07-30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7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6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14

家乡风俗作文06-29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05-20

家乡的风俗02-21

关于家乡的风俗作文06-07